Search This Blog

Wednesday, December 29, 2010

民族與民主

明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紀念,關於孫中山的事蹟亦逐漸重新走入人們的視野。一種流行說法形容孫中山先生是創設亞洲首個民主共和國的偉人,陳可辛的電影《十月圍城》更把孫中山塑造成為追求西方民主政制的革命家。所以,普遍的觀念將孫中山推行的革命運動與建立民主中國等同之。這說法沒有錯,但也不全對。

近日再三讀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講話,發現在其革命思想體系裡的「民權」,內容基本是主張人民有平等參與管治公共事務的權力,內裡包括選舉、被選、罷免與創制的權利。所以,說孫中山要建立一個民主化的新中國是對的。可是,這並不是孫中山革命的原動力,挽救民族不致於亡在列強之手,爭取中國在國際的獨立自主地位,才是孫中山最在意的。這就是為什麼三民主義以民族主義居首位的原故。

西方國家對中國的企圖心孫中山十分之明白,對所謂的「世界主義」(類近今天的所謂普世價值)尤其有戒心。孫中山曾說:「如果中國人入英國籍或美國籍,
幫助英國或美國來打破中國,便說我們是服從世界主義,試問我們自己的良心是安不安呢?」世界主義推崇不分國界,擁護一套適用於全世界的法則和價值觀。孫認為這是大國消滅弱勢民族的手段。

為什麼孫中山會反對世界主義呢?這可能與他在夏威夷讀書和生活有很大關係。夏威夷是孫中山接觸西方社會和文化的第一站,他在夏威夷唸書之時,夏仍是一個獨立王國,有自己的民族、王朝和政府,人民也有選舉權。可是,到了孫中山到香港唸大學之時,夏威夷已被美國吞併,並且禁止包括華人在內的所有夏威夷亞裔參與投票。關心和熟識世界政治的孫中山,能不對夏威夷民族的淪亡有所感觸嗎?

辛亥革命百年將至,希望紀念活動不要走泛民主路線,只會標榜民主建國。爭取民族自尊與自主,應才是孫中山革命的主要核心部份。

Monday, December 27, 2010

探虛實

  韓國接二連三的大規模實彈軍演,美國三組航母戰鬥群又破天荒的會師東北亞,再加上韓國政府強硬的實現兩韓統一言論,所構成的景象是韓美似乎在為武力統一朝鮮半島做準備。

  韓國真的準備好要開戰了嗎?從韓美連月來的軍事動態表面上看,韓國確是一點都不忌諱地顯示有統一朝鮮的軍力。南北韓國力殊懸是眾所周知的,但如果目的只是要造成嚴重破壞,相信朝鮮再差的裝備也足夠令韓國首都經濟癱瘓。如果南韓不停的軍演,目的真的就是要挑釁朝鮮的忍耐力,好尋找出兵北伐的借口,那李明博是否已經累積足夠的國內外資本發動戰爭呢?

  當李明博宣稱兩韓統一的時機已成熟,並未見韓國人慷慨激昂地響應,反而是韓國媒體出現了兩派的意見,質疑李明博有沒有考慮到急進統一的後果。特別是當朝鮮對於韓美軍演忽然變得低調,反襯托出李明博更似是冒險家。倘李明博有再具體的統一行動,因而促使兩韓關係瀕臨戰爭邊緣,在國內輿論戰上,李明博不一定佔有優勢。

  至於美國,動用了三艘航母到東北亞,是名副其實的「重」(重量)返亞洲。若說真的要準備開戰,則必然會是一場惡戰,搖動整個亞洲。但對比過去美軍出征,似乎美國國內又異常平靜。美媒對朝鮮半島的報道不少,但官方未見有大規模和有組織的宣傳戰。國內經濟仍在低谷徘徊之時,如沒有十足的遊說功夫,白宮如何說服國人支持動武呢?況且,亞洲是美國經濟復甦所繫,真的打起來對美國不能無傷害。

  所以,韓美這連串的強硬軍事姿態,總是在邏輯和常理上都不完整。似乎韓美更像是在玩弄戰爭遊戲,希望藉超強的軍事壓力,謀取某些政治和經濟利益。若真的如此,未免太魯莽和不負責任了。

Thursday, December 23, 2010

麥帥聖誕夢

  六十年前,美軍統帥麥克阿瑟曾公開宣稱在聖誕節前便能統一朝鮮半島,結果苦戰三年鎩羽而歸。六十年後的十二月,半島上戰雲密佈,軍事緊張狀態主導了月來世界新聞的版面。周一,韓國更堅持在有主權爭議的延平島進行實彈演習,引來朝鮮反擊警告。為此,韓國海陸空三軍和美國航母戰鬥群都進入了戰備狀態。結果,換來的不是朝鮮的火炮導彈,而是朝鮮電視台主播一句帶著不屑笑容的評論:「不值得回應」。

  一向被西方媒體形容為冷酷無人性無情味的朝鮮政府,卻在韓國如臨大敵般調動大軍之時,熱情接待了美國墨西哥州州長。由隨團記者傳送回來的畫面,竟然是一些帶著微笑的北韓高官和將領,以及雪白整潔、寧靜平和的平壤街景。朝鮮這回似乎得高人指點,懂得四兩撥千斤,在國際公關戰上突圍。

  相比之下,韓國沒有因為朝鮮的低調而即時調整過來,還是按計劃接連舉行戰後最大規模的陸海軍演,而舉行地點亦選在極其接近三八線這軍事敏感地帶的地方。雖然僵化了的西方媒體仍在宣傳朝鮮挑釁和韓國自衛論,但行動說明一切,那一方更願意在軍事上冒險已經一目了然。

  韓美自天安艦事件以來不尋常的軍事動態,顯然意圖打跛六十年的兩韓對峙局面。越來越多政治分析家懷疑美韓是為武力統一朝鮮在做準備,而這觀點非但在中文媒體出現,英文媒體也有類似的分析。金正日身體出現毛病,接班人又年少,也沒有足夠的經驗和威望,這正是韓國一統半島的「最佳時機」;而於美國而言,消滅朝鮮對美國在亞洲圍堵中國太有利了。

  朝鮮一分為二本來就是美蘇一手搞出來的,朝鮮民族統本來就不該分裂成兩國。可是,若不是透過和談達致統一,而是採取越南的方式,則百姓的生命代價便太大了。此外,越南統一是在美軍撒走之後,而韓國武力統一朝鮮後,美軍留駐韓國的機會極大。美軍在亞洲區增加覆蓋面,只會製造區內更多的不穩定情況。

  所以,為了兩韓百姓的安危,以及亞洲人的自主,現階段朝鮮應該做的迴避韓美任何的軍事挑釁,與此同時努力急促發展經濟。沒有經濟實力及實質提升綜合國力,任憑政治宣傳口號如何鋒利,都不能阻擋韓美的攻勢。不過,朝鮮的內部還有致命傷──政治制度;家天下式的政權,遇到沒有能力的接班人,一夜間政權崩潰不是沒有可能的,強國如秦就是敗在二世手上。

  結論,朝鮮前路極艱鉅,美國戰敗六十年後,也許不會放過再圓麥克阿瑟朝鮮「聖誕夢」的機會。

Tuesday, December 21, 2010

兩個朝鮮

  日前,新墨西哥州州長查理森在朝韓戰爭一觸即發之時應邀訪問平壤,唯一隨團電子媒體記者是有線電視網絡(CNN)的 Wolf Blitzer。由於受到朝鮮當局的限制不能在當地作直播,Blitzer只能發回文字和作電話報道,拍了八個多小時的錄影經整理後,將陸續播出。Blitzer不愧是一名資深新聞工作者,他的朝鮮行報道,除了介紹了戰爭危機下的平壤外,還反映了西方社會對這被稱為「邪惡軸心」的國度的一些誤解。

  其中一個有趣現象,Blitzer回國後在美國CNN直播室裡接受同事訪問,Blitzer的開場白富有幽默感,但最後一句玩笑話還未講完,便被表情十分之嚴肅的主播打斷直接進入主題。主播面容顯得帶點焦慮的問Blitzer「在朝鮮期間,是否真的感到就處於戰爭邊緣呢?」

  本來輕輕鬆鬆Blitzer於是也收歛了表情回答,說他確曾憂慮兩韓會全面爆發戰爭,也盤算過如果一旦開戰而民用機場關閉,他們可以如何離開平壤。依然神情肅穆的主播接著第二個問題:「你擔心他們(朝鮮政府)會阻止你離開嗎?最嚴峻的時刻是哪時呢?」Blitzer回答:最緊張時刻是聽到電視和數音機上的軍樂,心想是否為開戰做準備呢?。

  主客對話似乎終於合拍走在同一軌道上了。於主播來了第三道問題:「依你被准許所看到的平壤,是如所說的經濟蕭條,和是一個軍事化國家嗎?」Blitzer卻回答說:我見到一個很窮的國家,但六十年來外間都說朝鮮快要崩潰了,我看不到這樣。當你處身其中時,你看到很不一樣的東西,平壤的百姓不是機械人,年青人和小孩都很甜很可愛,他們與普通人無異。

  可能Blitzer的回應過於正面,主播立即轉換話題問:「你是一個這麼喜歡用現代科技通訊產品的人,當你在這個科技不如美國普及的國家,你的感覺如何?」依筆者從事媒體工作的經驗,主播此時提問這麼一個簡單及與政治無關的問題,其用意是期望Blitzer說出朝鮮的落後的一面,把訪問帶回「主流」。

  朝鮮的落後是不必置疑的,一個六十年來遭受西方經濟制裁和封鎖的國家,能有多大的進步呢?主播的上述提問,無非是想從Blitzer的口證實朝鮮在美國公眾的故有刻板形象,也好顯示西方的優越感。不過,Blitzer似乎是一個有良知的記者,他連日來的報道,在在流露出他朝鮮見聞的驚訝,也可以說是驚喜,他看到了一個西方傳宣中不一樣的朝鮮。

Friday, December 17, 2010

人權與人性

  十多名中國上海復旦大學學生上星期日登上黃山未開發區迷路以電話求救,當地警消部門組成救援隊,經十多小時搜救後找到了遇險學生,但其中一名廿四歲民警在護送學生下山途中墜崖殉職。這一宗意外故事幾天以來引爆了網上和媒體熱議,引爆點是有現場採訪記者在博客內描述了獲救學生對殉職警員的冷漠表現,而學生則回報以更冰冷的自辯。一時間復旦這所中國名校,變成為冷血青年的代名詞。

  記者博文指被救學生對因救他們而喪命的警員沒有任何表示,不哀悼、不道歉,更急不及待便離開出事地點返回上海去了。當網上開始熱議後,有學生更說出:「員警就是人民養著關鍵時刻用的」、「千錯萬錯,錯在你們要收門票錢,又不去開發那一片山區;錯在你們搜救人員還不夠專業」、「事件中最不負責的表現是員警找到隊伍後,要求立即下山,導致員警墜崖,做這個決定的人就是最大責任人」……等等。類似的評論受到四方八面的批評,指責學生冷血。

  不過,也有媒體人支持當事學生,《中國青年報》評論員楊於澤的文章的冰冷度絕不低於狡辯的復旦學生,楊文稱,「員警『也是人』,但也是政府公務人員,食人之祿,忠人之事,此理古今中外皆然。」、「如果社會上什麼『麻煩』都沒有,人民根本就不必建立政府,也就不需要員警。被人民『麻煩』,註定是一切公務人員的宿命。」、「比缺乏英雄主義更可怕。怕麻煩,就是想只拿奉祿不幹事……。」、「其實,一切公務人員也應當訓練有素。…當地政府應當考慮到救援遊客的需要,進行救援能力建設,建立可靠的救援預案,能防止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

  由於社會反彈特大,復旦校方出面處理,帶領個別獲救學生出席警員追悼會,又在校園另外再辦一場追悼會,並由校方人員婉轉地為學生的一些行為解釋。個別當事學生也出面接受媒體訪問,為先前的逃避責任的言行道歉。相信事件也會隨著學生放下咄咄逼人的冷血自辯而漸歸平靜,但我們必需要問,此事反映了當前年青人和中國社會出現了什麼問題呢?

  我想問題是:「只會索取權利,不願承擔責任;遇事總是政府錯,絕不反省個人行為責任;只重視個人的福祉,別人的犧牲都是理所當然的。」

帶著心批評

  昨日在星島中文電台節目中有一位聽眾朋友說最近看到兩個電視畫面,其中一個是上海公寓大火追悼會現場,有一幅橫額上寫著「人在做,天在看」;至於另一個因節目時間關係來不及講。

  談到動人的畫面,筆者最近也看了不少,都是真人真事的自述。其一則的主角是韓戰中國老兵柴雲振,今年已經85歲。他當年在戰鬥中孤身一人攻佔美軍三個上頭陣地,殺敵百餘人,最後在肉搏鬥中被敵人用大石擲碎頭骨昏倒,幸運地被趕來增援的戰友救了送回後方。他的英勇故事在軍在廣泛流傳,軍部還為他備了一枚特等勳章。但由於醫院和戶口紀錄的失誤,軍部沒法找到他的下落,他康復後便回到四川老家務農。
 
  33年後,柴的兒子在公車站看到軍部尋人啟事,找的就是自己的父親。在與軍部重新聯繫上後,領回了應得的獎章。軍部問柴老有什麼要求,希望搬到哪個城市去。柴老說:從哪裡來便回到哪里去。兒子不能接受父親要留在鄉間種地,說父親現在成為戰爭英雄,是有地位的人了,為何不為他們多著想(意思是向國家拿點好處)。柴老說:「當時我發脾氣了,打了他一大巴掌,叫他不要吃飯了,去死吧。」

  別以為柴老天生看淡名利是因為一生順境,手指頭在戰鬥中被敵人用口咬掉而變成殘障的他,在文革時又因為反對醜化劉少奇而被公開批鬥。到了眾人都認為苦盡甘來的時候,他卻選擇做一名不要國家「回報」的普通老百姓。

  柴老的故事並不是個案,另一名叫張立春的韓戰老兵,也有著被寫成小說的英雄事蹟,曾以一敵四,擊斃一人活捉其餘三人。如今年逾八十,卻在街頭擺小攤以補鞋為生已卅年了。張在復原後本被分派到工廠當幹部,但因與領導意見有分歧而被陷害成為階下囚。出獄後,女兒餓死了,妻子癱瘓了。生活艱難而被家人埋怨的張立春,堅持不向有關部門要求特別照顧,不願意成為國家的負擔,情願靠一雙手補鞋養家。張老在鏡頭前說:我總以為我這個選擇,雖然不符合現在的形勢,也符合那時候人民的願望,我總以為自己沒錯。

  這樣的故事還有許多,如當年以萬計到三綫建設的青年,現在都步入晚年了。用青春生命建設的三綫工廠,現在大多成為廢墟,或是被拆掉改建地產項目。一名曾參與建設的工程師感慨說,不後悔當年的付出,雖然現在看來幹的都是「無用工」。這又令我想起阿里巴巴的創辦人馬雲談到80、90後時說,「你們有權利抱怨,但你們沒有資格抱怨。」

  中國是一個人口量相等於美國四倍餘的發展中國家,才剛從動盪政治和落後的經濟中平穩發展了卅年,社會和政治制度不完善,相當一部份官員水平差甚至惡劣,是事實也是必然的現象,重點應要看現執政者有沒有面對問題及肅清流弊的決心和行動。

  有聽眾說,批評政府也不許嗎?批評當然是必要的,但批評與謾罵是有區別的,當中分野就在於一顆心。是出於愛,為求改善而批評;抑或是出於厭惡,為了徹底否定而謾罵呢?更惡劣的可能是為了好玩而「批評」。曾有一本叫《來生不做中國人》的書甚是流行,最近也有一首國內流行曲叫做《不要做中國人的孩子》。批評政府在今天的中國不是禁忌,反而是時尚;所以社會欠缺的不是「批評」量,而是帶著一顆「心」的批評。

Tuesday, December 14, 2010

一切都是政治

  經過總統奧巴馬的強力遊說後,國會民主黨人終於贊同依總統與共和黨的妥協方案,通過延續布殊減稅法兩年,並且是不分貧富,一視同仁。自從布殊推出減稅後便一直成為民主黨人攻擊的議題,認為減稅內容向富人傾斜,對中產及低收入百姓不公平。於民間而言,民主黨這批評幾乎已成全民共識,連不少知名富翁都公開表白自己並不需要減稅。但為何共和黨仍要堅持原封不動布殊的減稅法,而奧巴馬又為何照單全收呢?

  經濟衰退如此,國庫空虛至如斯境地,共和黨人為何鐵了心不能動減稅法絲毫,其中所考慮的不是經濟因素,也不是因為幾名大富翁捨不得多付一點稅;而是倘若給民主黨調整了布殊的稅法,等於承認共和黨當年推動減稅是錯誤的。在中期選舉才打得民主黨落花流水,怎能拱手將保護納稅人美名送給民主黨呢!共和黨寸步不讓,中產和低收入選民沒有損失,如逼得奧巴馬屈服,形勢上又多勝了一仗。

  布殊總統的減稅計劃是全民受惠的,只是富人比窮人更受惠。包括奧巴馬總統在內,民主黨人長期譴責為富人減稅,聲言當法案期滿時將修法,讓富人不能再得到減稅。在競選總統期間,奧巴馬甚至提出要增加富人的入息稅,獲得普羅百姓不少掌聲。當年的立場是為討好選民,現在出爾反爾,也是為了討好選民。中期選舉失利,奧巴馬不敢在政治議題上冒險,他急需要一個避風港,故不願負上增稅的臭名。他看準了全民再減稅兩年,除了民主黨議員和熱中於黨派政治的選民,一般百姓只要不加稅都會接受的。

  在與共和黨達成協議時,奧巴馬說兩年後他會與共和黨再度爭辯減稅法的。表面是顯示自己不情願妥協,是為了百姓而忍辱負重。但實質上是拖延策略,目前與共和黨鬥沒有好處,但兩年後是連任的生死存亡之戰,當然又可以把議題炒熱。

  在選舉是政客全部生命的制度裡,要政客拿出良心來辦事,難之又難呀!

Saturday, December 11, 2010

和平獎反照出中西觀念差異

  爭議伴隨著諾貝爾和平獎走過了逾百年的歷史,今年評委選出中國異見人士劉曉波,爭議之聲再起。爭議往往聚焦於多元世界對得獎者的不同評價,劉曉波獲獎爭議進一步反照出中西觀念差異。

諾貝爾本人對和平獎的定義是授予「盡最大努力在促進國與國之間的兄弟情誼、推動裁減常規軍備或主持國際和平會議的人士」。但於評審實質操作上,早已遠離了諾貝爾的初衷。誰能得獎,權力掌握在評審委員身上。今天的和平獎僅能反映五人委員會對當前國際時局的評點。

事實上,僅由五名挪威的和平獎委員們所評選出的獲獎者,未見得就必然成為全球公認的和平英雄。越南的黎德壽曾拒絕領獎,而與他同年獲獎的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則氣走了兩名和平獎委員──辭職抗議。巴解領袖阿拉法得獎後,被一名和平獎委員譴責為恐怖分子。去年奧巴馬在上任後不足兩星期,便成為諾獎的被提名人並最終得到獎項,引來全球質疑。

  自公布劉曉波獲獎後,中國政府除了與諾委會的言語交鋒外,更發動友好國家抵制頒獎禮。原先有十九國表示不出席,其後在歐盟的壓力下,塞爾維亞改變立場參加了頒獎禮,令最終有十八國抵制。引發爭議於諾獎時有發生,但能引起如此多的國家及組織支持抵制,卻應還是頭一次。

  對於中國的激烈反應,西方媒體普遍以此來論證中國政府不尊重人權,並認為是恃其經濟實力蠻不講理地向國際社會反施壓。頒獎禮結束了,西方輿論大都以此作為概括今屆和平獎,與過去西方媒體上的中國形象吻合。若然如此,則中西雙方,都平白錯過了一次增進了解的機會。
  
  全球暢銷書Megatrends的作者John Naisbitt在他研究中國改革開放變化的新書中寫道,西方人沒有真正的了解中國,是因為他們一直用西方的價值觀和思維來審視中國,並且認為西式民主政制已經是人類社會的臻善臻美的制度,亦即是所謂的「普世價值」。
  
  誠然,不少西方人眼看中國用了短短三十年時間,便從一個落後封閉的國家,變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都會簡單地認為這是西式化或引入西方資本主義的結果,並進而期許中國進一步把政府也來西化,與世界、尤其是「他們西方」接軌。在這等待的過程中,對於中國與西方社會標準不吻合的表現,會一律加以批判。
  
  不過,這種思維及要求,似乎忽略了需要結合中國文化和近代史等具體因素來審視中國。中國是文化底蘊深厚的古國,改革開放過程中,中國為西方文明敞開大門;但與此同時,卻又努力重振傳統文化。中西文明和價值觀的碰撞和融合天天在中國出現;門開了,就合不起來,更何況中國決策層看來也不打算走回頭路。然而,且別以為中國從此就會成為一個黃皮膚的「西方」國家。經歷百年受外國侵略的近代史,堅持獨立自主,是新中國在兩超級大國夾縫中成長過來的不變原則。  

  按和平獎委員主席自己說:「(該獎)是為向中國發出信息,讓其知道政治改革與經濟發展相配合是極為重要的,也顯示(委員會)對在中國爭取基本人權的人士的支持。」
  
  「經濟改革必須輔以政治體制改革,保障人權和推擴民主」等概念或內容亦不止一次諸於中國領導人的工作報告中,由此看來,雙方的矛盾及分歧應該不是南轅北轍的「天壤之別」。那麼,中國政府為甚麼會對委員會如此反感呢?關鍵可能就是在於「向中國發出信息」這種態勢。
  
  和平獎主席沒有察覺到這種指導和教育式的態度,就是中國經常提醒西方的:「不要干涉中國內政」。特別是在當前亞洲區軍演頻繁的複雜國際形勢之下。每年中國派出無數政府官員到西方國家學習和考察,推進中國在各領域上的進步,但這演變的進程應該由中國人自己掌握。借授獎予一位支持布殊以武力移殖民主到伊拉克,及倡議用西方政制重新構建中國政府的異見人士,並認為藉此便可以改變中國,除了顯示頒獎方對中國的認識不足外,暫時看不出還有甚麼更大的意義。

Thursday, December 09, 2010

這樣的社會

  天下間有這樣一個社會,內裡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堅守著工作崗位,用自己的知識、智慧和汗水,在各領域上為社會和國家的進步而努力。但當社會發展的巨輪在高速滾動之時,這些努力有時可能變為無用功,有的可能不被理解反而遭到抨擊。但本於為更美好的明天而奮鬥的精神,他們不會在困難面前退縮,不因未受表揚而氣餒。他們敢於創新,敢於嘗試。

  這社會裡又有另一批人,他們佔著崗位但卻只想到自己的好處,職位帶來的權力只是他們求取不義之財的工具。於社會及國家,他們毫無責任心可言,到外國享福才是他們極端的目標。

  社會上又有這樣一批人,他們來自不同的背景,有著不同的心思,但卻在抱怨政府的道路上成為同志。他們沒想過要為社會付出什麼,卻認為享受社會進步帶來的好處是理所當然的,但又總是認為自己沒有得到該有的「一份」。這一份可能是經濟利益,可能是名譽,可能社會地位。至於他們為何埋怨政府,也有著各自的理由,有人自以為不得志,有人是因為私人仇怨,有的純是因為閒來無事湊熱鬧圍觀,也有人覺得這才是時尚公民的表現。
  
  社會又有一批人,他們從骨子裡鄙視自己的國家與文化,認為外國才是真善美的泉源。於是,他們看自己國家什麼都不順眼,天天盼著把別國的一切都搬來。雖然他們如此不滿社會現狀,但他們卻沒有打算幹什麼實事或挑上什麼責任,而是喜歡站得高高的高調批判,享受做「民意領袖」的光環,批評是他們的唯一專業。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社會上出現了這麼一股風氣。第一類人們的貢獻被醜化了,他們努力為人們創造和平安逸的生活環境,但卻總是變成為埋怨甚至憎恨的對象。人們沒有把他們和第二類人分辦出來,總之凡是在崗位上都是「壞人」,都是要革命的對象。更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不講道理流行了,也不再實事求事,總之誰罵得大聲便誰有道理,話罵得越髒越正義。「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再不是什麼美德,「不付出只怨回報不足」逐漸成為新興的「普世價值」。

Wednesday, December 08, 2010

有書無人讀

  雖然都說中國強大了,但中國至今只能實施九年免費義務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教育仍有相當挑戰。人口總量大與地區經濟發展差異,加深了中國普及中學教育的難度。物質生活水平遠超中國的美國,政府推行十二年義務教育,低收入家庭孩子還可以享用免費早午餐。表面上似乎美國中小學教育優於中國,但所謂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美國公校面對著截然不同的問題。

  美國實施十二年義務教育相當一段時間,雖然各州及各校區的公校水平參差,但好歹只要你願意,總會有高中學位等著。在學位供應量不成問題情況下,美國公校的核心問題是教學水平與求學意願。

  美國文化崇尚個人自由,影響所及,於兒童教育也偏向於放任式。由課程設計,以至教學法,讓學生和教師自由發揮的空間相當之大。好處是自小建立了孩子的自信,也沒有如亞洲地區的功課壓力,可以享受和支配的私人時間更多。而壞處卻是學習沒有系統,也沒有紀律,和基礎知識薄弱。

  昨日加州總學監公布最新數據,在2008至2009年度,加州高中的畢業率比前一年上升了1.5個百分點至70%。可是,輟學率卻上升了2.8個百分點,達21.7%。輟學率高於畢業率的增幅,反映了高中在留住學生方面仍存在嚴重問題。

  作為美國的科技大州,卻竟然十個高中生中便有三人沒有畢業,如果這情況不扭轉,不但影響加州的經濟發展,也將拖累社會各個方面的發展。再者,所謂畢業率只涉及量的問題,至於質方面,加州公校水平位處全國榜末已是眾所周知的了。再加上連年的赤字,教育經費一減再減,提升水平已成為很遙遠的理想。

  品質下降未見盡頭,學生輟學人數又上升,試問加州將有何前途呢?期待新州長上任後,能正視公共教育危機,救救加州的孩子們。

Tuesday, December 07, 2010

新軍國主義

  提起軍國主義,總是會聯想到日本。狂妄和冷血的日本軍國主義者令亞洲國家遭遇前所未有的傷害,戰後的日本復元相當快速,瞬間成為世界經濟強國。表面上似乎日本並未因軍國主義而受到懲罰,還享受豐盛的物質生活。不過,日本損失的也不少,戰後至今,日本在國際政治上一直生存在美國的陰影之下。在國際舞台上,日本只是美國的一枚聽候差遣的棋子。

  眾多評論都提到要警剔日本軍國主義的復辟,這種擔憂其實不甚準確。這不是說日本的軍隊不足懼,日本現代化的軍隊絕對是中國要提防的威脅,只不過日本軍隊再沒有戰前的自由了。日本軍隊能擴充至甚麼樣的規模,能有多大的活動空間,主導權是在美國手上。事實上,自七十年代起,不斷催促日本擴軍的就是美國。

  所以,中國要提防的軍國主義來源並不是日本,而是世界上第一大民主國家──美國。在某意義上,美國比中國更早實施一國兩制,對國內是民主政策,於國際間是推行軍國霸權主義。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一直採用軍事手段來滿足其政治和經濟目的。美國是世界上軍費預算最大國家,也是用兵最頻繁的國家。

  奧巴馬重返亞洲的政策,核心部份便是由軍隊執行。過去一年來,美國在亞洲區,準確地說在中國門戶周邊的演習,規模一次比一次大。表面上是針對朝鮮的緊張局勢,但白宮卻毫不掩飾航母和戰機是為中國而來的。動用大軍向中國示威,難道解放軍也威脅到美國的安全嗎?當然不是,且別被炫目的艦隊和戰機群吸引住,美國於中國的核心利益不是軍事,而是經濟。中國是美國的最大債主,又是美國經濟競爭對手;在軍演之外,美國亦向中國發動了貨幣戰。

  國庫窮得亮起破產紅燈的美國,會為朝鮮如此勞師動眾嗎?在富強之時美國尚且毫不猶豫地對外用兵,更何況現在正面對著戰後最大經濟危機。奧巴馬沒有為美國人民帶來期待中的轉變,相反,是更奮力地走著「以戰養國」的危險舊路。

Saturday, December 04, 2010

批韓寒《保住非法字元》的謬誤

當虛情加假意遇上淺薄
批韓寒《保住非法字元》的謬誤


  已記不起是什麼時候在網上讀到韓寒的介紹了,只記得說他是個退學成才的年輕作家,火紅後又涉足專業賽車並奪得冠軍,後來又開了文化公司辦雜誌。對於這樣的一位年輕人──有人氣、多才多藝;心想,其中定有他過人之處。雖然聞知了韓寒其人,卻因公務上的閱讀量已太大,一直沒有衝動要找他的文章來看看。對韓寒的了解僅此而已,但基本上印象偏佳。直至十一月初發生了上海公寓大火,報上摘錄了韓寒評論大火的博文,才叫做首次讀了他的文字。然而,這一讀「刺激」之極──這就是傳聞中的韓寒?!一時間,竟難以該篇博文與印象中的韓寒對上號。
  
  韓寒的大火博文讀罷,筆者難以置信「這般水平的評論」就是韓寒的典型!不想妄下判斷,於是走上韓寒的網站多讀他幾篇博文。讀著讀著,已心裏有數;進而讀到談釣魚島事件的《保住非法字元》(2010年9月13日),行,已完全明白──原來,這就是韓寒。坦白說,是失望的。聞名全國的作家才子,其淺薄及思路混亂的程度完全超乎我最極端的想像。特別是正當美日在釣魚島海域進行歷來最大規模的軍演,讀韓此文更是唏噓。
  
  也許有讀者會說,不過是年輕人在博客發表個人感想,需要那麼計較認真嗎?再爛的文章也有發表權吧!沒錯,每個人都有權擁有自己的觀點,可是假如這觀點其實是歪理,而且行文間態度輕佻不負責任;而與此同時,這樣的「個人觀點」在網絡廣泛流傳,動輒有過百萬人點擊……則這人的觀點散播是為社會埋下炸彈。實事求是,再多的「個別事件」也抹殺不了一個總體事實──中國社會的言論空間比從前開放。
  
  而伴隨著整個社會多面向的寬鬆化,一股不大不小的、專門與政府對著幹的議政潮冒起。當中有名校學者、報刊專欄作家,也有隱名的網絡博客,韓寒是其中的後起之秀。無疑政府必須受民眾監督,人民批評政府是權利也是責任。可是,如批評以歪曲事實為手段,則批判者本身也極有問題。這批人有一種很「一致」的風格,就是政府永遠是錯的。不管是什麼議題,槍口只對內瞄準政府。
  
  不少人也許如我當初的想法,「算了吧,反叛是年輕人的『權利』。對他們的言論不必太認真」。可是,就如上一段所述,這股散播歪理的「力量」如因沒有人認真看待而積小成大、日漸鞏固,對要應對內憂外患的當前中國未嘗不是殺傷力極大的隱患。
 
  這股力量要壯大極其容易──槍口對內是零成本的優勢,完全迎合當前百姓對社會和生活有怨氣。前美國參議院共和黨領袖杜爾曾說:做反對黨最容易,什麼都不用做,天天批評就夠了。當韓寒之流的人也能在中國形成龐大的粉絲團,藉膚淺的言論賺得實利,反映中國社會真的比從前寬鬆。有人會認為韓寒之流是前衛進步分子,我則認為他們只是在享受已經存在的社會進步;他們是受益人,本身對社會的進步倒沒有提供多少助力。

   韓寒的博文《保住非法字元》以粗暴簡化、歪曲事理的手法來論事,如要撥亂反正、端正視聽,必須在糾纏扭曲的字句間逐句、逐點駁斥。為了方便閱讀,下文將以韓寒的足本原文為骨幹,筆者的點評間插原文之內,讓筆者與韓寒的「意見交流」兩相對照,杜絕斷章取義之嫌。

---

《保住非法字元》 作者:韓寒
(2010-09-13 04:58:11)

  原文:有朋友問我,釣魚島事件你怎麼不發表一點意見,譴責一下日本。我說,雖然腳下一片自己的土地也沒有,但對於領土的問題,我也是很在意的。

  批:韓用了一個「雖然……但是」結構。「雖然」腳下沒有自己的土地──應指置業;「但」也很在意國家領土。韓將個人物業與領土作對比,反映的邏輯思維是:沒有自置物業的人本可以不必關心國土,「但」韓也關心了,彷彿他的愛國心特別強大。值得留意的是,於韓而言,私人土地與國家領土是同一層次的概念;而多讀幾篇韓的博文,發現「先個人」「後國家」是韓議事及思維上的其中一個核心思想;起碼,他擺出這種「瀟灑後生」的姿態。這種以個人為先的姿態,相信成長於相對富裕的新生代會受落。大概也是韓竄紅的原因之一。

  個人與國家哪一個先行是個人選擇。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標榜「先國後家」。韓的博文喜歡評議國家及社會大事,卻又在這種語境下,經常提醒讀者個人生活應優先考慮。──綜合韓博文的印象,發現他「國家vs個人」的話語模式,隱隱然有傷痕文學、白樺那句:「我愛這個國家,但這個國家不愛我」的影子。筆者覺得那句詰問有值得商榷之處,但作為文革過來人,那一嘆可以理解,也受得起問句中的重量。可是,生於安樂,坐享中國進步成果的韓寒,標榜個人為先、卻又言輕舌滑地去評議家國大事;更甚者是侃侃而談「以個人為先」乃情非得已──沒辦法啦,「國家糟透」,惟有「個人要緊」。當中「國家vs個人」的思維模式虛偽輕佻,沒有前人的厚重。
  
  原文:最早的時候,我在一個論壇上看見這事,我義正言辭(按:用錯字,該是義正辭嚴)的寫了一句,“保住釣魚島”,結果該論壇告訴我,我試圖發表非法的內容,請修改。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把帖子改成了“保住尖閣列島”,這才順利合法的發表了。
  
  批:韓以發表「保住釣魚島」五字被禁作為餘下議論的道德依據。證明自己並非不愛國,而是政府不讓他愛國,甚至於網上藉文字審查攔截他及國人保衛領土的呼籲;按他的話,他早便保釣,衝得比人先。──首先,奇怪之極,他那句「保住釣魚島」不是已經在他自己的新浪博客裡發表了嗎?在別的一些網站也有出現!中國網站就某些字眼機械地有刪貼這行為是常有之事,韓所說之「個別經歷」,也許在他登入的網站內確曾發生。

  但是,這並不表示韓寒本人就可以因而安心不理國事,甚或上綱上線以此證明國家領導人阻止民眾關心釣魚島。因為,與此同時,各大網站上充斥討論釣島事件的文章也是事實;有些網站甚至為釣島事件做了專頁專輯。眾所周知,各網站有其過濾和刪貼的原則和標準,關於刪貼的各式各樣荒謬多的是,韓是網絡超級紅人,應已身經百戰,會為一次發貼受阻而放棄「愛國」嗎?若然,韓所謂「也很在意」是假的,其實一點都不在意。

  以下是筆者的親身經歷。本人所寫的一篇關於谷歌撤出中國的評論文章,被中國官方媒體如新華社、人民日報、英文中國郵報等都轉載了。但當將之貼到國內一些論壇時,卻連番遭到刪貼或禁止發表,估計是個別字眼通過不了過濾器。這說明網站的過濾能多準確地反映官方立場,不是一個簡單的加減法。

  原文:這的確是一件大事,外交部都週末加班破例追加譴責。

  批:韓行文好用輕佻語氣,句中「週末加班」暗含諷刺揶揄;彷彿中國官員本來是「不必粗勞」的,奈何碰上這等「大事」。外交部周末就不工作的嗎?我認識的中國外交人員也不少,眼見他們七天待命,工作沒有周未與周日之分。韓的知識面在揶揄中露了底!韓這種議事態度,由香港鄭經瀚開風氣之先。原理是不進入理據的辯駁,只顧用挖苦詆毀之詞將對手無限地、沒根據地醜化,從而不戰而勝。因為醜話動聽易懂,無需大腦思考,容易吸引耳朵,達到提高收聽收視的效果。於是港台以至現在的中國,都湧現一批口齒伶俐,敢罵粗話而又擅長損人的所謂議政人士。與傳統有新聞工作背景的評論員不同,他們不必準備資料,尤其是未必真懂所議論的題目──如韓並非真懂外交部的基本工作環境──,只管罵得夠動聽,說者快、聽者樂便成功了。 

先保住老婆孩子房子車子  

  原文:如果大家一切都好,生活如意,老婆孩子房子車子工作休息健康醫療一切都能保住,閒情雅致之下,民族情操之下,又不願韜光養晦,當然可以追保釣魚島。但是如果你自己還有什麼保不住的,先把自己的保住再說,不要操那麼前衛的心。

  批:表面上韓在關切民生疾苦,但請注意,他其實是把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擺在對立面上來行文;而這兩件事,本來非但並不對立,甚至是唇齒相依。韓其實是在反唇相稽,笑政府大小事都沒做好;身為普通人,政府根本幫不到你,你且先管好自己的小事及生活吧,那些事──保釣,是大事,也是閒事,就「不要操那麼前衛的心」了。

  當中「前衛」一詞是反話,暗諷保釣「不切實際」;當然,也兼批政府搞不好民生。韓陳述了一種觀點,卻沒有提出支撐的說明和理據。為什麼釣魚島只是政府的事呢?韓在行文中迴避了陳述釣魚島爭議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或者其意義是什麼?用語氣──揶揄──轉移了討論焦點。真的好奇,韓對釣魚島爭議的歷史「學問」有多少斤兩?只見韓少實話,多虛轉,筆鋒扭來扭去,沒有多少實質內容。以上引原文為例,一觸及釣魚島正題,便立即轉到他生活經驗所能及的民生範疇;否則,就是轉入抽象地揶揄政府,揶揄外交部。板斧相當有限。
  
  原文:也許你會說,在大是大非之下,你個人的小失小患算的了什麼,是的,不過每個人都有其自定義大是大非的權力。(按:又來淺薄的個人主義。)比如這種事情,我認為先要看政府的態度,你怎麼能衝在領導的前面呢?領導表示譴責,意思就是讓你表示譴責,領導表示遺憾,意思就是你可以譴責完畢了。領導要譴責,你要動手,這是領導能容忍的極限,你如果真的動手,領導就要懲罰你了,因為領導在下一盤很大的棋子,你身為一個棋子,怎麼能跳出棋盤了呢?

  批:以上一段是典型的扣帽子,是在不提證據的情況下編列罪名。韓這種「領導如何如何」的論述,完全是沒有時間、地點、人物的泛泛之談,更準確的說法是憑空指控。特別是韓提到「領導就要懲罰你了」,這是帶威嚇式的說法,如無事實依據,同造謠有什麼分別?但因為政府和領導在今天的中國已被慣性醜化,韓的說法不會遇到什麼挑戰,反而會收到「大快人心」的喜劇效果。亦因為他沒有具體細節,反駁也不容易。情況就如當年香港泛民主派醜化董建華,只要形成一股風氣,便不必再提真憑實據,支持者會各自用不同的想像把論事邏輯上的隙縫填滿。大家捫心一問,手法與文革時的操作不是很類似嗎?大家都在捉反革命,但具體地什麼才是反革命?誰也說不清,總之說你是,你就是。

  又,韓再一次在不清不楚之下,把焦點轉移至批判國家領導控制人民在釣魚島問題上的情緒。首先,韓沒有舉出實例陳述自中國船長被日本拘留後──那怕簡單的一句半句也沒有──政府如何像棋盤布局般操控民眾。唯一的根據是他的五個字被網站禁制了,但這足以說明中國政府的政策布局嗎?這是惡意的扭曲;方法是不提證據地編造、捏造一個假象:「政府箝制人民思想言論」;再在假象、假設下申論:「因而造成人民根本沒有關心國土的空間。」韓向大家呈現歪理是如何製作的。

  韓生活的當下比五四時期艱難嗎?韓借領導意志來遮掩自己對社會國家沒有「真」承擔的自私心態,還要把罪名推給政府。真正關心國家的人要等國家批准嗎?而且請上各大網站走一轉,民意及言論於今天是何等的蓬勃,罵政府的人何止你韓寒一人,怎會是拑制得連你韓的愛國心也窒息了呢?
  
  再退一步,政府就重大事件使用手段疏導或影響民意,並不是中國才獨有。不知道韓平日有沒有關注國際時事或世界歷史的習慣。美國政府為發動第二次海灣戰爭使勁製造民意,由白宮高級官員假意發放所謂獨家消息給指定媒體,間接操控輿論。副總統切尼又指示中情局趕製關於侯賽恩購買核彈原料的報告,中情局請了資深外交官威爾遜大使做實地調查。怎料威爾遜如實報告沒發現伊購買核原料,副總統大怒,由下屬向媒體爆料,以公開威爾遜太太是中情局間諜作為報復。此舉令威爾遜太太多年潛伏的功夫盡廢,連人身安全也成問題。

  從正面看,在敏感的國際事務上,政府官員的舉措對民情影響重大,任何負責任的領導都會採取克制的態度不令事件失控地升溫。九一一發生後,美國民眾仇視回教徒的情緒高漲,布殊總統立即召來回教教長一起開記者會,呼籲民眾不要有反回教情緒。若按韓的說法,美國民眾又是否屬於衝在領導之前呢?

  中國政府為解決閩晉號及船長被日扣留事件運用了前所未有的手段,連各大外國新聞社都以此為焦點來報道。韓竟然用三幾句自編自導的指控,便把中國政府的出招一筆勾銷,或把中國政府做過的事無限量簡化,簡化至只做過「箝制民間聲音」一項。韓此舉有幾個可能:1韓無視中國政府的作為、2不知道中國政府做了些什麼、3不論中國政府做什麼,總之逢政府必反。

  韓於保釣一事上的不滿,「據他所說」,是由他一句文字被刪而來;於是,他呼籲其他人也不要去關懷保釣,更何況,一不小心可能會得罪領導而受罰。韓這「受挫」經歷本來就無實據;即使確有其事,從而就叫人不去保釣,做法是不成比例的消極,及太小家子氣。

輕輕佻佻論賣國

  原文:而在這盤棋子裏,你是一顆黑棋,領導就是一顆白棋,一來因為勞動人民總是黑點,而且也容易變成黑戶,黑,是你最貼切的顏色,(按:言不及意,無聊。)但最關鍵的是,已經洗白領導要求你在衝鋒的時候出來唱黑臉,而領導在關鍵的時刻唱白臉。事後弄不好你還能發現領導和來犯者還在歡快的談一筆大生意。

  批:韓又來抽空的泛指了,輕輕鬆鬆地在無理據下暗示中國領導人賣國,行文極不負責任。韓「輕佻幼稚版」的反政府及無政府主義活現紙上。「和來犯者還在歡快的談一筆大生意」是嚴肅的大指控,落在韓的筆下卻輕佻輕鬆,罵得言輕舌滑;假如這樣的一種文字內容及文風可以受歡迎,是大哀。誰是來犯者?是日本嗎?怎麼才算大生意?那韓是否主張中國全面停止與日本貿易呢?在人質事件期間,中國暫緩稀土出口到日本,頓成國際新聞,引發以美為首的多國渲染中國威脅論。韓是在曲筆反對中國與日本繼續貿易嗎?說實在,韓沒有明言,只是指桑罵槐。韓的行文藏頭露尾,極不大方,且亂放暗箭。

  原文:釣魚島的問題,我相信我們官方更看重的是自己對內是否穩固,底下石油倒不是那麼有所謂,那些都是日本人要的,這也是他們在70年代重新對釣魚島起邪念的原因,而中國政府只要穩定,不要在外交和軍事上有任何未知的風險,所以這導致了這個本來不複雜的問題一定將被拖延成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

  批:為釣魚島問題扎實地做過功課的人來說,讀上述一段,只能仰天長嘯──「這也過關?!」這段文字完全暴露了韓對釣魚島問題的無知。坦白說,韓知識面之薄弱,到了出乎意料之外的程度。知識底子差,卻敢高談闊論,勇氣是有的,卻屬於厚顏不知恥一類。

  首先,「官方更看重是對內是否穩固」的說法含混不清,「對內穩固」何所指?這樣鬆散的用字根本沒法準確陳述內容,推斷韓是責難官方只顧維持內部政權的穩定。這一句,是完全不跟進新聞的人才說得出口的。韓含混地說「我們官方」,是什麼官方?在毛周時期的官方,抑或是鄧小平,又或者是江朱與今天的胡溫?每個時期的釣魚島問題都牽扯到不同的國際局勢,並且主要是美蘇中關係,而不是中日。

  韓大而化之的一句看重內部穩定,只說明他對釣魚島跟四十年間的國際關係不甚了了。釣魚島主權爭議在逾半個世紀以來,對應著不同的國際形勢,兩岸政府有不同反應。今天釣魚島問題對應的大形勢,是奧巴馬政府重返亞洲;關係到「和諧穩固」的東南亞忽然沉渣泛起。此時的中國雖說擁有一定的國力,固然不會坐以待斃,卻於整個東南亞局勢及要應接貨幣戰爭這時勢而言,出招需要瞻前顧後。胡溫處理釣島事件的重心全是對外的,把它放在東南亞及國際博弈的角度來回應,怎來個是衝著「對內」來出手呢?至於「底下石油倒不是那麼有所謂」一句更莫名其妙,東海油田中有一兩口井已在開採及使用,供應部份沿海省份所需。韓知道嗎?石油及能源問題,官方一直都「很有所謂」。


都是中國政府害的嗎?

  又,韓說本來問題不複雜,是中國領導人拖長了時間而變得複雜。這說法幼稚得可笑,也令人憤怒!釣島問題從一開始就相當複雜。二戰結束,國共隨即展開內戰,此時美軍單方面宣布將琉球群島及釣魚台等水域劃歸美國直接軍管。五十年代的中國可以向美國怎麼樣?七十年代初的中國大陸國力薄弱──可也奮力打過幾場非戰不可的國土保衛戰,下文再談──,台灣則仍需仰「美」鼻息,我們可以怎麼樣?釣魚島問題一直解決不了,是簡單地因中國官方不處理嗎?

  再說五十年代,當時韓戰爆發,幾十萬中國志願軍在朝鮮半島與美軍殺個你死我活,而釣魚島其時正由美國琉球政府管理,這問題簡單嗎?是中國政府怕事不願冒外交和軍事風險嗎?韓才子是否知道六十年代末中蘇交惡,六九年發生珍寶島軍事衝突;中國同時又支援北越對抗美軍,美第七艦隊駐防台灣海峽以示回應。在歷史事實面前,韓才子認為中國政府在哪方面的表現是怯懦的呢?

  踏入七十年代,尼克遜總統在亞洲有了全新的戰略部署,主動接觸北京改善關係。而中國北面有蘇聯重兵壓境,西南的北越雖然快將戰勝美軍,但明顯向蘇聯靠攏;中國亦因此急欲打開外交大門,借與美修好來牽制蘇聯。一九七一年七月,尼克遜派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秘密訪華;同一時期,美國宣布結束琉球政府,把琉球連釣魚島交還日本,但保留在沖繩的軍事基地。與此同時,中美關係正常化。凡此種種,當然是尼克遜的精心設計。所以,釣魚台是美國給日本的,不是韓所說的是日本看中該處的石油而起邪念,自己從中國手上搶過來的。顯然韓對釣魚台問題一知半解,更像是零碎的道聽塗說。

  一九七一年十月,美國宣布把釣魚島也交給日本,中國即時提出抗議。四個月後,七二年二月,尼克遜歷史性訪華,簽署上海聯合公布。同年五月,琉球由美國轉交給日本;包括釣魚島的一帶水域,納入美日安保條約的適用範圍。可見,在美中蘇的複雜角力和國力懸殊的情況下,中國接受與美國發展正常化關係以抵消蘇聯威脅此局面;而對於釣魚島,中國實在是鞭長莫及。需知道中國對於美軍留駐日本最初是反對的,但尼克遜到北京對毛澤東說,如果中國不接受美軍留駐沖繩,則會鼓勵日本發展核武。

  韓才子輕輕鬆鬆的說釣魚島問題是給「拖」出來的禍,這指控既無知,也不負責任。中國領導人當時是在兩個超級大國的夾縫中求取國家的最大利益,開跑車的韓如不知道七十年代初中國的國力,好好問問父執輩。當時的中國,不要說美國了,就連節節敗退的南越政權,也敢於一九七四年派遣四艘戰艦侵佔中國的西沙群島。

  韓博文中指責中國政府只求「內部穩定」,因而錯誤看待釣島問題。這說法荒謬得很,是小心眼加天馬行空的胡說亂吹。中國當時要面對的是實實在在的中蘇戰爭危機,搞不好將兩面(美蘇)受敵。求穩,並不是如韓所謂的只顧鞏固統治權;而是國家的前途,甚至是民族的存亡。

  推行改革開放政策的八十年代,鄧小平在訪日時提出暫時擱置釣島爭議,鄧小平深知中國需要平穩的環境發展經濟、累積國力。鄧小平說:中國再不能窮下去了。釣島爭議的關鍵國是美國,不是日本,剛結束文革的中國,要先韜光養晦,抑或要冒外交和軍事風險跟美國爭釣魚島?按韓的說法,應是後者。可以推想,假如鄧小平在八十年代選擇向美日宣戰……,出生於八十年代的韓寒,你會過著同一樣的童年,有著今天同樣的生活嗎?

  不錯,是鄧小平推遲了解決釣島爭議的時間,但這一拖給中國帶來什麼?是如韓說的,「只令問題變得複雜化」──捨此,一無好處?抑或是這延後處理是當時中國之必須,換來了往後卅年中國全面的高速發展,累積了今天的綜合國力?今年八月日本扣押中國船長,中國政府採取了前所未有的強硬回應,國力增強是主因。請注意溫家寶是踩在美國土地(紐約)時向日本出手的。

  無知不是罪,誰能通曉天下事。韓的問題是對自己不懂的事情強要表達意見,這也本無不可;但是,在關乎國家大是大非的議題上無知裝精英,進而惡毒地諉過於中國政府,這是有知的犯錯,不值得原諒。韓欠處理釣島問題的中國官員一個道歉。

何以告慰守土英靈  

  原文:在我國的版圖裏,類似有爭議有可能引起國家間任何摩擦和局部戰亂的地方,只要別太大塊,改變了中國是一隻雞的形象,而公眾和輿論也不是太瞭解的犄角旮旯,官方可能覺得讓一點也就讓一點了,就當賣給地產商了,公雞母雞實在是沒那麼所謂的。

  批:又是一種把複雜議題歪曲簡化、抽空泛指的例子。韓沒有說明所指何事,沒有時間地點人物,所以無從追究其準確性,甚至根本弄不清他在說哪件事。具體事實基礎欠奉,卻直接下情緒化的結論,再加上筆調搞笑調侃,讀者看得開心,就算沒有提供半點事實或數據,也不難想像會有人照單全收他的結論及觀點。

  是什麼觀點呢?就是面對有爭議的國土,只要面積不大,公眾不察,中國政府是會毫不在乎地讓給外國的。又一次證明,韓要麼對中國現代史知識嚴重貧乏,要麼就是故意歪曲事實、污衊中國政府。在有爭議的領土上,中國士兵曾灑下鮮血,韓的挖苦調侃很對不住這些烈士!

  略舉其中幾例。一九六二年,文革前的態勢,印度派兵入侵中國邊境。中國政府組織自衛反擊,於同年十月,解放軍調動過萬兵力迎戰。經過個多月的艱苦戰鬥,入侵印度兵潰敗,全線退出中國邊界。印度隨即請求美國軍事介入,總統甘迺迪派出航空母艦進入印度洋。其後,解放軍單方面停火、交還俘虜和主動後撤。中印邊界談判至今仍然持續。

  一九六九年三月二日,蘇聯軍隊登上屬於中國、面積不到四分三平方公里的珍寶島,駐守東北邊界的解放軍迎戰,中蘇珍寶島戰役打響,戰事持續約三星期。最終蘇軍後撤,卻造成中蘇邊境全線緊張,兩軍長期對峙,並爆發多起有限度的軍事衝突。直至一九九一年,俄羅斯正式承認珍寶島屬於中國。

  一九七四年一月,南越軍侵佔中國西沙群島。中國中央軍委立即成立西沙自衛反擊戰小組,由葉劍英負責。同月十九日,中國派往西沙的四艘小型艦艇與四艘美製南越戰艦相遇,中國四艦的總噸位加起來都不及一艘南越驅逐艦大。在強弱懸殊下,裝備落後的中國海軍憑不怕犧牲的拚勁,竟然成功擊退南越海軍,收復曾被南越佔領的全部西沙島嶼。海戰雙方各毀一艘戰艦,中方共有十八名水兵陣亡。而要一提的是當時正值文革,策劃自衛戰的總指揮葉劍英,多名家人都遭到批鬥入獄。就在公私事兩面夾擊下,葉帥為保衛領土站好崗位,加上前方戰士的誓死效命,最終保住了這片在地圖上不顯眼的西沙群島。

  請問韓才子,面對那些為守土奉獻生命的英靈,你說中國官方把領土讓出如同賣給地產商一樣,你不慚愧嗎?!韓有沒有想到,是那些獻上生命的戰士讓中國保持和平發展,為如他一樣的年輕人,提供了一個安逸的成長空間。──即使是出於無知,文章,也不能寫得如此沒有良心吧!

  由於韓沒有說明出賣領土指的是哪幾處,只能猜測他有可能指中俄在二零零四年簽署的《中俄關於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該協定主要處理有主權爭議的黑瞎子島問題,兩國共識各佔一半。此協定在中俄兩國國內都有爭議,中國一些人士認為不應與俄平分,並追究起自清朝以來便被俄國侵佔的若干領土。支持協議一方則認為,滿清喪失給俄國的領土要追回不太現實,將會導致中俄重回六十年代的對峙局面。能和平解決剩餘有爭議的領土,符合中國的最大利益。姑勿論支持那一個立場,但絕對不是如韓所形容的,中國官方是怕事才把土地拱手讓人。事實上中蘇邊界談判自一九六四年已開始,是一場經歷數十年的爭持。而雙方走在前線的士兵均曾為土地付出生命。

  原文:釣魚島因為一直一來比較有名,公眾關注度高,尤其是看了多年新聞聯播,領導人都是在釣魚臺國賓館接見外賓,搞半天釣魚臺都歸了別人,這太沒面子了,所以,釣魚島是政府事關領土問題的形象工程,是底限,我相信這個應該不會讓給人家。

  批:韓才子用嘲笑的口吻,指釣魚島是政府的形象工程。理由是「釣魚島一直比較有名,公眾關注度高」。真的想不到還有什麼可以比這更膚淺的了!釣魚(島)台為什麼有名?公眾為什麼關注?韓沒有半字解說,可能他真的不懂。但胡扯到釣魚台國賓館就未免太離譜了。大概是「吹」慣了,說領導人經常在釣魚台國賓館見客,於是為面子便必定要把釣魚台(島)爭回來。這或可理解成韓的幽默,純粹是笑話而已。

  不錯,既然是笑話便可以虛構杜撰。所以──不是韓不知道「釣魚台國賓館」是因坐落於八百年歷史古跡釣魚台之內而得名;也不是他不知道兩個釣魚台毫無關係!只不過是韓才子機靈,把兩個同名的東西湊成一則段子。果真如此,只可說是無聊的低級笑話。精警的政治笑話是利用幽默手法,切中政治事件或人物的某些要害或微妙處。倘以知識為金,韓這則「釣魚台國賓館笑話」含金量如何?抑或只是低檔次地以「同名」來胡扯?

  韓最大的缺點是論證邏輯紊亂,不講事實;乾脆就拿自編的「故事」當作事實材料,然後再從這自己瞎編的「材料」上得出所謂「精闢」的結論。倘若在笑話大全中看到兩個釣魚台的笑話尚可說得通,讀者都知道是笑話。但韓的博文似乎是在議事,又夾雜胡編出來的笑料,然後又依笑料來分析總結,文章輕鬆易讀,但事理邏輯則大混亂。有說「真的假不了」,於韓,是「假的卻真了」。

  話又說回來,韓所謂形象工程之說全無舉證,而現實是自去年美國國務卿希拉莉在曼谷宣布美重返亞洲、今年南北韓發生天安號事件,接下來是一連串的美國艦隊與韓日越印多國輪番在中國周邊海域軍演。甚至美國航母一度聲言要進入接近中國心臟的黃海,在中國政府強烈抗議及調動海軍在黃海進行實彈演習後,美國才改變主意。

  今夏,希拉莉又提出南中國海涉及美國國家利益,及多次鼓勵東亞國家與中國談判南海主權,並自告奮勇要加入向中國交涉。與此同時,美國頻向與中國仍有領土糾紛的印度送秋波,並售以大批先進武器。印度喜出望外,還表示要建航母搶佔海上優勢,又在中印邊境調集大軍。奧巴馬在出訪亞洲前後,不止一次表示美國要重新當亞洲區的領袖。

  在上述背景下,自戰後已成為美國半附庸國的日本,突然拘押在釣魚島作業的中國漁民,並聲言要以日本國內法審訊,意圖明顯是要挑戰中國。而美國立即唱和,一再表示釣魚島屬於美日安保協防範圍,必要時美國會出兵。

  就在這種種嚴峻的外交形勢下,溫家寶總理於九月在紐約出席聯合國大會時,以連串嚴正聲明,配合實質行動(派出漁政船定期常規巡邏釣島海域,新下水設備最先進的漁政船310號首航便去了釣魚島),向國際表明中國不會讓步。溫總藉保衛釣島反擊美國在亞洲不利於中國的戰略部署。這種種舉措屬於韓所言的形象工程的定義嗎?可惜,韓沒有交代。在他筆下,任何中國領導人都變成只好面子的庸官。與一線處理釣島問題的中國官員相比,請問誰更平庸幼稚。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原文:而對中國政府來說,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一直拖著,拖到地殼板塊再次發生移動,釣魚島直接鑲到了福建省,這下就省事了,什麼海域石油的事再說。所以我也不擔心釣魚島被日本人佔去,雖然事實上他們的確快佔去了。(按:又是一則無聊且帶污衊性的低級笑話。)而這次的事件,最好的結果就是船長要被關押十天,在我們強烈譴責嚴重抗議了九天以後,日本把人放了,我們也算終於抗議有了成果

  批:又來簡化歪曲了,不提中國政府已運用何種手段逼使日本放人──被美日炒作至今的稀土事件,韓知道是中國政府應對美日的出招之一嗎?韓只說中國「強烈譴責嚴重抗議九天」,彷彿中國政府光得一張嘴。這當然不是事實。韓最不可取之處是輕佻地竄改事實,言行不負責任之極。

  原文:至於唱黑臉的人們,當然閑來無事唱唱也無妨,只是不要入戲太深,不要影響到自己的生活,不要忘了家人和自己所應該擁有的一切更應該保,不要為發現你已經乾了而領導連酒瓶子都沒開而傷心,也不要以為自己真的在急民族所最急,這個民族,總有更急的。

  批:讀韓這篇博文感覺最深刻的,是作者活在一個自我想像的中國裏,所批所鬥的所謂官方、領導,都是韓自己虛擬的。為文月旦就如同自己在噩夢中拳打腳踢一番,與現實世界脫節。怎麼「自己乾了領導還未開瓶」,句子形象生動,但現實中所指為何?對應的是哪件事?空發炮沒目標,炮再響又有何意義。在謾罵政府已成為潮流的今天,韓成為明星一點也不出奇──甚至是意料之中的,包括韓自己──都是計算過的吧!但,於中國、讀他文章的粉絲而言又有何裨益呢?

  而此博文最惡毒處是否定民族精神,否定關懷國家的意義。推銷一種假消極浪漫,彷彿自己不是屬於這個民族似的。無他,韓就是中國富起來後驕生慣養的一代。

  韓一句:「這個民族,總有更急的」,驟看之下好像有什麼哲理,深究推敲,卻又找不出脈絡。按上句勸人民不要「皇帝不急太監急」,那「總有更急」的急應是指領導,但又說「這個民族」,好像又在談民族性的問題……。那麼我們的民族出了什麼問題呢?韓的行文思路混亂,句意含糊。而且,批「這民族」時彷彿不包括他自己,他是獨醒的一個,也因而能批判全民族。太狂妄了吧。

  在文章結尾,韓重提狹隘的個人主義,勸大眾只要關心自己生活,不必關心釣魚島,因為連領導都不是真關心,又何必自己操心──傳播這種歪理的人犯了道德大罪。正如先前批語中所述,釣島問題在今天已不單純是領土糾紛,是中國面向廿一世紀持續發展的具象徵性和指標性的議題。韓也許以為生於安樂是與生俱來的應分,但事實並非如此。中國能從戰亂和極度貧困落後走到今天,被韓盡情醜化的領導們有相當功勞,他們好些仍在天天打拚,應接四方八面飛來的政經軍挑戰。領導也有很多層級的,怎能不加區分,一竹篙打盡全船人呢!

  安逸不是必然的,韓鼓吹官必無能的無政府理論,卻坐享中國政府和前人先烈為他創造出來的優裕生活空間;不知恩,是折福的。

  沒有國何來家?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新中國成立以來,對中國的軍事威脅從未停息,這卅年改革開放的和平日子得來不易,將來也不一定可以自然地持續下去,一切需要有人艱苦經營。倘若中國再多一些如韓寒之流的人成為年輕人偶像:不做學問、不長知識、不關心國是、無國無族只有我、不承擔只問權利、自大膚淺、偏頗卻自信、直覺代替研究,只問責不感恩,心態在虛偽中不無歹毒自私……。中國的未來會是怎樣的呢?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至理名言也。

Thursday, December 02, 2010

亞洲人的悲哀

  美韓舉行了數十年來最大規模的聯合軍演之後,緊接而來便是規模比之大六倍的美日軍演。在中國東邊海域動用了最大型的航空母艦戰鬥群,以及最先進的戰機的演習,以中國作為假想敵,美國的意圖再也明顯不過了。

  一百六十年前,以中國政府損害了英國的商業利益為由,英國派遣艦隊進犯廣東,由於禁煙大臣林則徐早有防範,英艦隊只好北上進入黃海,突襲天津,揭開中國近代史恥辱一頁──鴉片戰爭。

  十九世紀是歐美橫行亞洲,掠奪資源,強建殖民地的時期。在此之前的亞洲,除了國與國個別的邊界衝突外,並沒有面臨亡國滅族的外國威脅。中國長期作為亞洲的超級大國,基本上是採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態度,所求只是周邊鄰國在精神上臣服於中國,願修友好或稱臣者,天朝便會予以物質上的賞賜,而不會干預其內政。可是,船堅炮利的歐美列強來到亞洲,要的是物質實利,兼有領土野心。因為中國歷史上對周邊眾多國家都有所謂的宗主權,列強要吞併這些國家,便無可避免地與中國發生衝突。

  在歐美列強壓逼下,日本是最先醒覺及有效地變革的亞洲國家。可惜,日本的強大只是為亞洲帶來更大的災難。急促發展的日本加入了侵略亞洲的陣營,但與歐美不同者,日本要獨佔整個亞洲。首先擊退了保衛朝鮮的滿清軍隊佔了全朝鮮半島,接著與中國開戰,並把在東南亞歐美殖民地上的外國軍隊全都趕走了。在珍珠港吃盡日軍苦頭的美國與中國結為患難盟友,而日本就是美中的共同敵人。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戰敗的日本成為美國附庸,前日佔殖民地韓國被美蘇瓜分了。五零年,北韓軍南下欲統一全國,反被美軍追擊至鴨綠江,但美國麥克阿瑟一統朝鮮的美夢卻被中國人民志願軍粉碎了,最終維持南北分治。

英國人在戰後撤出印度,但卻刻意一手製造出印巴及中印邊境矛盾。在南方,法國欲延續在越南的殖民統治遇到武裝抵抗,美國以阻止共產主義擴張為由支援法國作戰。在法國戰敗後,美國接手直接軍事干預,越戰爆發。

  七十年代,越戰結束,中國又開始了改革開放政策,亞洲地區才有了卅餘年稍為太平的日子。也就是說,在過去的一百六十年來,只有這三十年亞洲區沒有涉及歐美日的戰爭。這段相比和平的日子在不經意間被打破了,奧巴馬──這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在美國內經濟危機重重困擾之下,高調宣佈美國要重返亞洲。何謂重返呢?率先到達的便是美國的航空母艦和戰機。

  當殖民主義已不能堂而皇之登場之時,本來在日本、南韓、菲律賓和關島就駐有重兵的美國,以什麼樣的理由向亞洲加派大軍呢?簡單的四個字;「中國威脅」。美國就以此派軍亞洲,以及向亞洲各國傾銷軍火的道德理據。可哀的亞洲人,什麼時候才能獨立自主地過上不受外國武力干預的日子呢?

Tuesday, November 30, 2010

誰想和平

  美國結束了與韓國在黃海歷來最大規模的海空軍事演習,到底達到了什麼效果呢?據美韓在演習前的公布,軍演是為了震懾肆意挑釁的朝鮮,展示美國有保衛韓國的決心。這目的達到了嗎?朝鮮會因為這場軍演而不敢與美韓軍隊對抗嗎?要穿越種種外交辭令和偽裝找出一些事件的真相,除了等待維基洩密外,依一般罪案的偵查手段──受益人也是最大嫌疑人,也許會有更大的發現。

  採取排除法,朝鮮半島一片風聲鶴唳,最直接受害的將是韓國和朝鮮。西方媒體慣於採用朝鮮是野心挑釁者的立場寫報道,並且將之歸咎於金正日在部署由小兒子繼任。這觀點表面上幾乎沒有問題,但卻極不符合邏輯。

  金正日扶植兒子繼位是事實,但如果說老爸要挑起戰爭,好讓年輕又沒有任何軍政經驗的兒子能座穩江山,不是弄巧成拙嗎?因為對外局勢越複雜嚴峻,越會曝露兒子的弱點,金正日就不怕亂軍心,或有人趁機奪位嗎?按正常的思維,金應為兒子創造一個穩定和平的過渡期,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兒子和中國領導人的直接關係,因為一旦自己不在,令保住少主江山的就只有中國了。至於已經富裕起來的韓國,能捱多少個朝鮮導彈呢?打仗的意願比朝鮮還要低。

  至於中國,一個不穩定的朝鮮半島帶來的只有一大堆極難解決的政治和軍事難題。俄羅斯情況複雜一些,雖然欲重振國際影響力,但一役金融海嘯後,打亂了普京對國力增長的算盤,發展經濟仍然排在議程的首項。而且,與蘇聯時期不同,朝鮮不再負有傳播蘇聯共產主義的角色和任務;在政治價值上考量,維持朝鮮的存在可以繼續牽制美國,但如演變成戰爭,俄國未見得有直接的利益。

  日本方面,雖然自身經濟和黨派問題一籮筐,但邊國家局勢可以成為擴軍的借口。當然,再搞一次大東亞共榮圈的機會是零,但有限度的借勢擴軍,鞏固日本在亞洲的話語權,於日本而言不無好處。就算兩韓真的動手,日本有美國的保護,被波及的可能和程度應該也有限,反而韓國陷於戰爭,於日本經濟上也許還有好處。

  最後,朝鮮半島戰鼓擂動,最符合美國的利益。亞洲是目前全球經濟最穩定和有增長的地方,奧巴馬上台之後,以韓戰以來最龐大的軍力集結,告訴亞洲各國美國才是亞洲地區的領導人。所以,自天安號事件以來,奧巴馬完全沒有採取對話的方式解決糾紛,而是上演連串的軍演,促使韓國和其他亞洲國家大額購買美國軍備。也因此,炮戰後美國也只是循著軍事層面回應,外交上做戲似的要求中國約束朝鮮;當中國真的呼籲重開六方會談,美國又大潑冷水。看來,奧巴馬政府是期待著朝鮮半島局勢進一步惡化。 

  

奧巴馬政府危險的朝鮮半島政策

  眼睛緊盯著白宮寶座的前阿拉斯加州州長佩林在感恩節前鬧了個國際笑話,她說:「我們必須與我們的盟友朝鮮站在一起」。在朝鮮半島問題上搞錯對手的不只她一人,現任白宮主人奧巴馬何嘗不是。

  本月22日兩韓發生炮戰後,美國高調反應,官方即時仔細公布白宮的應對過程,而華盛頓號航母已立即駛往黃海與韓國進行聯合軍演。美國的反應快而猛,已超乎阻嚇這層次,更像是在證明美國才是亞洲的領袖。

  而最值得注意的是,奧巴馬政府在炮戰後翌日立即將中國扯進去。先是指責中國縱容朝鮮,要求中國向朝鮮施壓,之後表示將直接與胡錦濤就事件通話。炮戰後奧巴馬即時與李明博通電話,但與胡的電話卻是未通、先預告。有理由推論,奧巴馬的預告通話誠意不足,倒是借意點名要中國領導人「看著辦吧」。一時間,國際輿論竟把炮戰的帳算到中國頭上,塑造了中國負面形象,令人覺得中國是亞洲不穩定因素的製造者,而不是中國一直聲稱的和平愛好者。

  說中國是「朝鮮問題」源頭是不公道的,二戰以來的所謂朝鮮問題,實由美蘇兩超級大國一手泡製。二戰尾聲,搶佔前日佔亞洲土地成為美蘇分秒必爭的競賽。由於蘇軍比美軍更早進入朝鮮半島,美國急忙中提出以三八線作為美蘇兩軍受降區域的分隔線,北面歸蘇聯,南面歸美國。就這樣,剛脫離殖民統治的朝鮮旋即又被瓜分為兩個國家。

  最初的所謂「兩韓問題」,一般視為是共產主義與民主政制之爭,鮮有點出實質是美蘇在亞洲爭奪影響力的結果。五十年代初,朝鮮欲以武力統一朝鮮半島,而美軍也有動手消滅朝鮮之意。於中國而言,若由美軍統一朝鮮半島,等同美軍從此就駐紮在鴨綠江邊。於是,數十萬中國志願軍支援朝鮮。這是中國被扯進朝鮮問題的原因。

  而一九九四年朝鮮半島出現另一種形態的「朝鮮問題」──核武。當時金日成表示要重新展開提煉濃縮鈾。至此,朝鮮問題已實質化為核武威脅。同年,前總統卡達作為克林頓總統的特使親訪平壤,促成美朝最終在日內瓦達成框架協議,令朝鮮停止核計劃及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監管。克林頓於二零零零年十月派國務卿奧爾布賴特訪問朝鮮,獲得當時金正日親口保證不再試射長程導彈。

  可惜小布殊總統上任後立即凍結了美朝對話,其後更稱朝鮮是邪惡軸心國。金正日的回應是驅逐國際核監察員,重新啟動核武計劃及進行導彈試射。小布殊其後因伊戰膠著,為免幾面開弓,轉以六方會談緩和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但仍堅拒與朝鮮直接對話。

  奧巴馬競選時曾批評小布殊與朝鮮停止對話政策失當。但他上任後不久,朝鮮宣佈發射人造衛星、美國卻認為是試射長程導彈時,奧巴馬政府立即向聯合國要求制裁朝鮮。奧巴馬的選舉承諾非但沒有兌現,更一再對朝鮮施以經濟制裁。由今年三月的天安號事件至十一月的炮戰,奧巴馬這位和平獎得主,基本是只採取經濟制裁和軍事震攝手法來修理朝鮮,作風比小布殊更鷹派。朝鮮半島在過去一年間火藥味轉濃,跟奧巴馬政府重回亞洲的政策極有關係。美韓除聯合軍演頻頻外,近日韓國更宣布會向美國增購大批先進軍備。

 總括而言,克林頓跟朝鮮直接對話,試圖兵不血刃地解決朝核危機。小布殊則礙於中東戰爭纏身,最終接受六方會談。而奧巴馬擺出的,卻是不惜兵戎相見的格局。

  今年七月才從朝鮮處理美國人質問題回來的卡達總統說,朝鮮領導人多年來發出一個很一致的信息,就是只要取得與美國直接對話,朝鮮是願意在核問題上作出讓步的,並重新回到九四年的框架協議上。卡達建議美國接受朝鮮的建議,但他認為比雙邊直接會談更重要的,是遊說中國協助促成朝鮮半島的統一。

  卡達的建言一語中的,朝鮮的長久和平繫於能否早日統一。可惜奧巴馬看來並不看重東北亞的和平,他更關心的是如何借朝鮮議題重返亞洲,與中國爭做亞洲一哥。與克林頓和布殊相比,奧巴馬的朝鮮政策屬於危險的下下策。  

Monday, November 29, 2010

八卦收料站

  「維基洩密」繼公開美國國防部的中東戰爭文件後,新近又公布了海量的美國外交部文件,其中主要是各地使館向華盛頓發回的秘密報告。身為美國外交部主管的國務卿希拉莉大發雷霆,「維基洩密」這回惹來的麻煩可能比上一次更大。因為對美國政府而言,洩露這些外交部文件的遺害比軍事文件更甚,美國國務院的國際形象因而大受打擊。

  作為美國政府在全球各地的代表,國務院向來形象極具權威性,雖不至於君臨天下,但與指點江山也相差不遠。可是,從各媒體從中引述的「維基洩密」內容所見,美國國務院更像是娛樂周刊的八卦收料站。不單駐外使館官員用粗俗的詞語對當地政要評頭品足,對於沒有實質和客觀的證據的道聽途說,也如獲至寶般向總部報告。什麼「伊朗最高領袖患癌」、「中共政治局下令攻擊谷歌」等等,都成為國家機密檔案。

  希拉莉的憤怒是可以想像的,因為這些密件所呈現出來的美國外交官員,只不過是一批不尊重他國,既八卦又沒有分析力的官僚。當然,也有評論替國務院辯護,說全世界的外交部都是在做同一樣的工作,借外交官的身份,盡量收集所在地的情報。也許吧,但這與美國在國際上慣常擺出的正人君子姿態總是格格不入。換一種思考角度,不是美國外交官做了些什麼見不了人的事,只是大家過去把它想像得太完美、太超人了。

  也有評論說,美國外交官收集的情報可信度低、八卦有餘專業不足,這並不是什麼大問題,因為外交部只能從外圍收集情報,說到底它並不是中情局。這說法也有道理,但看到不少媒體以炒八卦的手法拿著維基的資料再炒作,就說不過去了。如多間英文媒體以「中共政治局下令襲谷歌」為題寫成報道,某中文傳媒更將之編作頭版頭條,但細看其中,原來此說法是來自一名中國人,是此某君告訴了美國一名外交官,由他所寫的材料,當中並沒有任何實證,全是口講為憑。在沒有任何旁證之前,用確實的字眼報道一則「孤證」,偏離嚴肅新聞工作的守規也遠了一點吧,似乎好炒作的不單是國務院。

Friday, November 26, 2010

不可思議

  台灣五都選舉投票前一夜,國民黨中央委員連勝文遭槍手行刺,事件令人想起當年陳水扁也是在大選前的一夜遭到神秘的槍擊。當然,兩宗槍發生的情況很不一樣。行刺連的槍手用的是制式手槍,並且是貼身槍口對準頭部開槍;扁案的槍手用的是經改造減輕威力的非制式手槍,並且是遠距離朝腹部開槍。雖然兩案極不相同,但同在選舉前夕發生,轟動效應相若。

  到底兇徒為何要致連勝文於死地呢?據槍手本人昨日向媒體說,是自己認錯了人,仇家是台上正中央,身披有姓名彩帶的候選人。這說法受到廣泛的質疑,身為幫派成員,帶備了數十發字彈和性能優良的手槍找仇家,居然會錯找了身高明顯比目標高出兩個頭的大個子連勝文,實在是太匪夷所思了。

  發生這樣一宗奇異槍案,連勝文的爸爸連戰隻字沒有提及選舉,反而是綠營指為選舉操作。不知是否因有過扁319槍案,綠營對借極端手段催出悲情票有經驗,所以第一時間便聯想到選舉操作。可是,綠營指連勝文險死是藍營選舉操作,嚴重缺乏邏輯常理的支撐。

  首先,連勝文自己沒有參選,出事當晚也只是替一名地方議員站台,槍殺連對焦點的五都選戰難以保證能有直接助力。其次,連勝文是連戰之子,倘若他中槍身亡,藍營選民會產生激奮情緒是有可能的。但在藍營裡,誰會敢以謀殺國民黨榮譽主席的兒子來為國民黨拉票呢?如此大動作,策劃者必須有切身的極大利益,及能隻手遮天的能力,否則不會冒這樣的風險。

  誰會因連遇襲而直接得益呢?依投票前的五都選情,國民黨不會全敗,頂多不是三二分,便是二三分,輸贏的利益差別應不足以策劃謀害自家主席之子的陰謀。再者,有扁案在先,藍營就不怕被指有樣學樣嗎?可見,綠營的陰謀論很難有說服力。

  雖然連受槍傷會對選情或多或少有影響,但以被轟者身分來看,似乎不應是專為選舉而策劃的行動。內裡實情如何,槍手是心知肚明的,只是不知他何時才會公開真相。

Wednesday, November 24, 2010

搞不定朝鮮

  朝鮮與韓國周一發生了炮戰,但到底誰發第一炮,有不同的版本。朝鮮指得知韓國海軍在有爭議的邊界海域進行軍演,即時向對方提出警告,一旦韓海軍炮彈射向朝鮮海域,將會受到報復。結果韓軍不理會警告,於是朝鮮才發炮回應,導致互射近兩百枚炮彈。不過,炮戰的起因已經不太重要,因為朝鮮半島的局勢發展並非個別武裝衝突所導引的,而是白宮的政治取向。

  一九五三年美國與朝鮮簽署了停戰協定,兩軍自始在板門店對峙至今。韓戰打碎了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給予美國的優越感,而批准停火協定的正是美國二戰的神勇將軍──艾森豪總統。因此,美國歷任總統都不大願意觸及朝鮮問題,任由它擱在那東北一角。冷戰、越戰和中東,佔據了其後多位美國總統的主要注意力。直至一九九四年,朝鮮半島再度出現嚴重危機,金日成驅逐了境內的國際原子能機構人員,表示要重新展開提煉濃縮鈾。

  前總統卡達作為克林頓總統的特使親訪平壤,促成朝鮮與美國代表在日內瓦進行雙邊會談,最終達成協議,朝鮮停止核計劃及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監管。克林頓任內致力推動美朝關係正常化,於二零零零年十月派譴國務卿奧爾布賴特訪問朝鮮,受到熱烈歡迎。據奧爾布賴特說,當時金正日親口向他保證不會再試射長程導彈。

  可惜好景不常,翌年布殊總統上任,立即凍結了與朝鮮的對話,其後更稱朝鮮是新邪惡軸心國。金正日的回應是驅逐國際核監察員,重新啟動核武計劃及進行連串的導彈試射。布殊後來稍為調整策略,以六方會談方式,試圖化解朝鮮半島的核危機,但堅持拒絕與朝鮮直接對話。

  奧巴馬上任之前,曾批評布殊與朝鮮停止對話的政策,而六方會談的進展也相當有限。當時奧巴馬予公眾的感覺是他上任後,將有可能與朝有更直接的外交往來。但這並沒有出現,今年三月發生了天安號事件,美朝緩和不成,反而進入了戰後以來最緊的戰備狀態,接續是美韓連串大規模的海陸空軍演。

  卡達總統於今年七月再度以特使身分到朝鮮解決美人質問題。其間,卡達與朝鮮高層接觸,得到的信息是平壤願意重新回到一九九四年的日內瓦協定上。卡達把這信息轉達給白宮和國務卿希拉莉,但未見白宮有任何反應。八月,奧巴馬總統擴大對朝鮮的經濟制裁,並凍結四名朝鮮公民及八家朝企在美國的資產。

  其間要留意一個特別的發展。布殊時期借助中國促成六方會談,作為緩解朝鮮問題的權宜之策。但在天安號事件後,奧巴馬卻指責中國沒有約束朝鮮;同樣,前日炮戰之後,奧巴馬除立即提升戰備警戒外,亦第一時間指責中國在縱容朝鮮。
奧巴馬把事情扯上中國,與其推行的重返亞洲和圍堵中國政策不無關係。

  綜合觀之,朝鮮問題其實並不如外觀般棘手。前總統卡達說,他發現每次美國政府官員直接與朝鮮對話,都能得到朝方認真及較友善的回應。而奧爾布賴特也說,金正日要的是尊重。這兩位曾直接與朝鮮交手的前官員的忠告,奧巴馬能聽得進去嗎?

Tuesday, November 23, 2010

誰說了算

  十一月三藩市選舉的官方結束仍未公布,關於代理市長之爭已在市參事會爭得不可開交。一市之長寶座突然出缺,對好些政客來說是天下掉下來的餡餅,不搶著去爭是對不起自己似的。所以,各政治派系在中期選舉前已經密謀此事久已,至現任市長紐森確定當選副州長,繼任人之爭便毫不客氣地轉到台上來。

  市長紐森明年一月初轉任副州長,餘下的一年任期由誰人代理,權力操縱在十一名市參事手上。市長是民選職位,只有在極特殊的情況下出缺,才會由參事會選擇代理市長。適逢今年又是市參事選舉年,五席市參事需要改選,除朱嘉文連任外,明年將有四名新科市參事,他們對代理市長爭奪戰加入了變數。因此,部份即將落任的市參事,無不希望發揮最後影響力,想趕在落任前搞定了代理市長人選。

  有意出任代理市長的政客一大堆,最大的吸引是正式市長選舉在明年底舉行,代理市長如欲加入戰團,比其他對手佔有更利位置。政客看準每個可以上位的機會,這亦無可厚非,但這次爭奪戰卻同時曝露了三藩市憲制上的漏洞。代理市長產生程予留有灰色地帶,可能出現爭議的空間。

  三藩市市政問題多多,特別是預算赤字,眼見這些政客如此熱中爭做市長,令人感嘆如果他們也以同一樣的熱情為三藩市市民解決問題,也許三藩市人會生活得快樂一點。在沒有選民參與之前,代理市長絕對不應成為候選人的踏腳石。所以,筆者贊成紐森市長的立場,代理市長應首先承諾不會角逐下一屆市長。市市參事會應做好市長權力空檔的監護人,由一名不涉及選舉利益的有能之士暫掌市政才是正道,絕不應私下作政治分贓。

Friday, November 19, 2010

逼 供

  這個面積不到一百平方哩,人口才廿三萬的小城市,發生了一宗罕見的姦殺案。一名男子回家發現妻子倒斃於血泊中,明顯曾被性侵犯。警員接報後到現場,發現門窗完好,於是認定是熟人所為。負責調查的探員向鄰居查問可發現什麼異樣沒有。一名女鄰居說,死者隔壁的男戶主(甲某)似乎經常打量著死者,很可能喜歡她。警方於是把甲某拘捕帶回警局。

  甲某最初否認與案件有關,但警員作出威逼利誘,說若坦白招供,將要求法官不判他死刑,否則後果自負。在沒有律師的陪同下,甲某被連續逼供十多小時,終於精神崩潰了,願意按警員的提示「招認」了犯案經過。

  幾天之後,警局收到死者驗屍報告,發現甲某的DNA與死者身上驗出的樣本不吻合。警員又將甲某提出來再審訊,要他供出同黨。已屈服於警員威嚇之下的甲某隨口說出一名同事(乙某)的名字,於是乙某又被捕了。警員用一樣的逼供手段疲勞審訊,逼得乙某也「招認」了。該姦殺案於是有了兩名被告。可是,乙某的DNA報告又與現場樣本又不符。警員重施故技,又逼乙某招出同謀者,如是者一而再,再而三、四、五、六、七,案件最終變成為輪姦案,七人同被拘控。  

  不過,雖然七人被捕落案,但七人的DNA竟然無一吻合案發現場樣本。就在此時,一名因另一案被捕的犯人(丙某)自我供認,說姦殺案是他一個人獨自幹的。警方發現這丙某確是作案人,因為DNA不會說謊,就是他。

  但這七名「疑犯」沒有因此而獲釋,警方和檢察官拒絕收回先前的指控,堅持起訴。警方提出了案情的最新版本,指丙某當日試圖犯案,但沒法進入公寓,在屋外遇到了素未謀面的死者鄰居甲某及他的六名朋友,發現原來他們也想強姦死者,於是八人一拍即合,由甲某打門取得死者信任引一眾入屋行兇。案件於是如期在法院開審,除自認罪的丙某被判有罪外,其餘在警局內被逼供「招認」另外的四人均被判有罪。被告們家屬喊冤,但地方領導拒絕干預,指證據確鑿。就這樣,四人被送進監獄,其中一人更是終身監禁。

  此冤案明顯是執法人員先濫刑逼供,後又隱瞞惡行而拒絕認錯,硬送四名無辜市民入獄。這等無法無天的事情會發生在什麼地方呢?不是中國,是美國的維珍尼亞州,四名被告至今仍未洗脫清白。

通識殃民

  筆者移民前曾在港當高中教師,仍有不少教師朋友,談起香港中學課程與教學方法的轉變,都會有一種欲哭無淚的感覺。最近一位朋友的女兒從香港回歸美國唸高中,大家碰頭在一家酒樓聊天,自然又談到香港的教育問題。

  友人的女兒屬於思考敏捷外向型,很有主見,對於港式教育也很有看法。我問她覺得通識科如何?「是否很不知所謂呢?」她如遇到知音一樣興奮地說:「你怎知道的呢?只要你在作業裡罵政府便可以得高分,越罵得厲害越分數越高。讚是不行的,老師不喜歡。」這位才十來歲的少女,接受了多年的港式教育,印象最深刻的竟是老師以分數鼓勵學生罵政府。

  什麼是「通識課」?登入香港教育部門的網站一看,似乎原意是要訓練學生融會貫通不同科目,及掌握批判式獨立思考的能力。不過,落實到課堂,友人的女兒說,老師拿著剪報給同學讀,然後便各自發表議論。

  不論是要將不同領域的知識融會貫通,或者能對某一議題得出有意義的批判思考,不可缺少的是首先掌握大量的基礎知識。沒有札實認真的知識基礎,只顧鼓勵學生對並未深究的議題發表評論,本身並不能增長知識,只能訓練出一種簡易的本能思維反應。如凡政府必錯、凡官必腐等等虛空的概念,或套用一些被美化為普世價值的名詞,學生們可以朗朗上口,變得嘴刁卻不明事理。

  早前一名香港中文大學一年級學生,面對面質問政府官員如何解決他未來的置業問題,說自己的女友不住公屋的,買不到房就不嫁,但樓價高企,怎麼辦。這很可能便是識教育的「成功」例子,凡事都向政府問責。

  香港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在談香港通識教育時說:「依我所見,中學通識科教師的教授方法流於膚淺,如帶學生到立法會旁聽、參加遊行示威,或設計不合適的題目讓學生作答。……總括而言,香港高中通識科的範圍過廣,教學流於膚淺,不但難以訓練學生的明辨性思考,甚至令人擔心,讀畢四年通識課後,學生的知識水平會否比鄰近地區(如新加坡和台灣)的學生更遜色? 」

  教育是社會的根本,香港教育制度危機四伏,而主事者好像還未察覺問題所在,實在令人憂心不已。

Tuesday, November 16, 2010

矯情韓寒

  上海一棟廿八層公寓發生大火,整座樓被燒通頂,造成最少五十三人喪生。上海「才子」韓寒迅即發表博文,以目擊者的身份評論事件。韓是中國現今炙手可熱的年青作家,如此受歡迎,自然有他的原因,但當筆者讀罷韓關於上海公寓大火的博文,從心底湧出了一股強烈的厭惡感。面對五十三條生命被大火吞噬,韓卻只顧用粗糙和廉價的理論,冷漠地借事件為自己披載上「人民英雄」的光環。

韓的博文有以下幾個重點:

 (1)批評:救災不及時及不力--「消防和公安以及救護來的不算晚,當然,肯定不算早」……「多部消防雲梯到位和直升飛機施救都是一兩個小時以後的事情了」……「所謂的火勢被控制,其實也就是等它自然燃燒完畢,燃燒完一處就算是控制住了一處,除此以外幾乎無能為力。」……「一開始新聞媒體都還在播報火災的慘烈程度,隨著火慢慢燒到了大樓的高層,政府的高層也開始有所動作,新聞也一概變成了宣傳部門專用和諧體。」

 (2)總評:「相信這次上海已經展示了他所有的針對高樓的消防硬體,我只能說,這些太少了。」……「居民樓不比高檔寫字樓,內部消防系統很多都不健全,是不是整修完善一下裏面比刷一下外面更加實在呢。」
 
 (3)發現:「我發現每次的盛會之前,會放一場煙花,但每一次的盛會之後,會有一場大火,奧運會之後的央視大樓,世博會之後的居民大樓」
 
 (4)自述撰文動機:「有人說,在災難發生的時候,我們應該全力救災,沉痛的悼念死者,不應該去追問和追究一些問題來添亂和說風涼話,這不合時宜。但你若不追問,這很快就變成不可抗力的天災,然後官方順勢和諧媒體,最後變成他們給自己的慶功。在我們大大小小的災難面前,這已成不變的定律。你不能因為永遠得不到答案而遷怒那些提問的人。」

  韓寒是一個聰明寫手,剝掉包裝和掩護性質的文字,該篇博文的主旨其實是借公寓火在批判政府,而批判內容是政府救災不力、日常防火意識不足、事發後又封鎖災情報道。而為了不讓政府含混過關,韓便儼然以「救世者」的姿態,「獨排眾議」地向政府問責。

  韓想到會被批評說風涼話,於是便把評論層次提升至為過去以至未來的災難問責,並且說自己明知會被批評,好一副「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慨。文字寫得似乎很有氣魄,但反觀文中所列出的所謂「責問」,都是路人甲乙丙都懂得問的。每逢有大火警,總會聽到有人投訴消防來得太慢,設備不足,消防員不夠勤快之類。又在每宗大火發生後,火場防火設備不足也多成為話題。

  韓才子通曉時事,應知道美國三藩市附近的聖勃雷諾市早前發生大火,涉及約五十間平房獨立屋,其中卅七間被完全焚毀。事發後消防員等了一小時才進入火場灌救,解釋是火勢太猛,又怕有連續爆炸危險,所以唯有眼睜睜看著大火肆虐。至於防火方面,災後調查也指煤電公司沒有做好煤氣管道維修,是導致大火的原因。只可以說,站著說話不腰痛,指責消防救火不力是很容易的,穿上防火衣面對紅紅烈火又是另一回事。再者,每場重大火災,必然有它的成因,否則也不會發生;災情發生後隔岸觀火式的說:「為什麼不做好防火功夫?」這話誰不會講,如果韓才子在大火前便在博客上提出警告,我才真的服了。這不是風涼話又是什麼。
  
  最令人惡心的是韓說發現國家每次盛會之後都有大火,這是什麼發現?韓是暗示這是「天譴」嗎?雖韓沒有用到此兩字,但把一場公寓火扯到奧運和世博,這是什麼居心?是有人性和人情的聯想嗎?

  韓在博文中說災後必然有人歌功頌德,宣傳英雄故事,於是他便要清醒地批判政府。由此不難看出韓的自我膨脹是多厲害,彷彿如非他站出來督促政府,便會讓政府美化災情,把政府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了。韓這種凡事都要政府負上罪責的思維,在今日的中國自由派和香港也頗流行。韓只憑自己災場圍觀所見便認定政府有罪,當晚寫一篇博文,便成了對抗「失職」官吏的英雄。原來英雄是這麼容易當的,不必搜集資料,不必調查,不必依事實綜合分析,更不要說韓的文章內也互相矛盾,最初說幾分鐘後公安便封鎖街道,後來又說半個多小時才起封鎖線。總之凡官必罵,便是英雄,這英雄也太廉價了吧。

Monday, November 15, 2010

選舉法反思   

 十一月選舉已經結束兩個星期,但三藩市的市參事選舉仍沒有最終的結果,其中第十區市參事的選舉更是天天換一個樣。在投票機由手動改為電腦化之後,選舉結果卻比過去都要來得晚,這不是科技的問題,而是三藩市在運行著一個很不合常理的選舉制度。

  三藩市總面積才四十七平方里不到,總人口才八十萬人,相比其他灣區縣份更都市化,且居住集中。在這樣一個小城裡,卻有一十名市參事(準確應稱之為縣參事),比別的縣都要多出一倍。相鄰的聖馬刁縣人口與三藩市相若,縣面積七百多平方哩,卻只有五名縣參事。而人口百餘萬及面積更大的聖他克拉和阿拉美達縣,同樣也只要五名縣參事。

  參事數目多之外,小城三藩市還要跟著灣區其他面積大的縣一樣搞分區選舉,此制度除了對政客有利之外,於百姓而言,未見得有何實質好處。多年前一股政治力量推動復活本已被拋棄的分區選舉,聲言可以令參事會更貼近民意。而現實操作是沒有分區選舉,民眾可以找十一位市參事幫忙,分區之後便變成只得一位。

  分區選舉無疑令到有心從政人士更容易當選;在某些選舉,更只需兩三千張票便有晉身市參事會的機會。但這類低代表性的參事,卻擁有為全市立法的權力,因而便出現了代表性與權力懸殊的怪現象。當選的門檻越低,也意味著當選人的素質將降低。再加上三藩市實施即時複選制度,讓選舉結果存在更多變數,基本上是敗者選舉勝者;這情況在今年的第十區選舉中最為明顯。在最後公布選民結果後,該區大部份民眾對即將代表他們的市參事有多少認識,相會是一個很大的疑問。

  三藩市人口不多,但政府開支及赤字均是超級驚人的;再加上一個複雜無比的選舉制度,與一批只管政治意識形態的政客,城市的前景令人擔憂。

Tuesday, November 09, 2010

再認識布殊

  美國的政治人物都愛寫傳記,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希望借書為自己找「對」歷史定位。希拉莉的自傳是為自己競選總統做鋪墊的,佩林有樣學樣,借簽書會全國走透透。而克林頓那本厚道幾乎要用雙手捧著的自傳,囉嗦地回味自己的白宮歲月,比不上妻子的自傳受歡迎。被布殊開除的前財長奧尼爾和中情局局長洛特,離任後也發表了自傳,揭露布殊政府的決策內幕,試圖挽回自己的尊嚴。這類「失敗者」的書也沒有太高的可讀性。

  另外,兩位前總統最近幾乎同步出版了自傳式新書。卡特的新書名為《白宮日記》,是實實在在的日記體。老總統在序言中介紹,除了一些極不合適的內容外,為保持日記能真實反映他在白宮的日子,並沒有對原文進行改寫或美化。筆者翻到鄧小平訪美時的日記條目,發現兩人互動十分之坦率和友好。鄧問卡達需要他做一些什麼,卡達則表示自己幼年時曾參加教會的捐款資助中國醫院運動,他個人很希望中國能容許聖經在中國自由出版。鄧小平立即答應了,並且也真的實踐了諾言。卡達的日記條目每則篇幅不長,也因沒有必然連貫性,頗易讀的。

  另一位近日出了自傳的是小布殊。本欄目經常批評小布殊的政策,對於他的傳記,筆者最初提不起勁。不過,昨日讀到《美國今日》報一篇小布殊的專訪,讓我改變對他的觀感。

  布殊正為推銷自傳而頻繁接受媒體訪問,不過,他表示這一輪訪問過後,他將不再曝光。布殊退任後即時遠離政治圈,《美國今日》報的記者形容布殊似乎對政治失去所有興趣,不談時政,更不批評奧巴馬,連名字也沒有提及。布殊說:「我心內有平安,真的有,我對爭逐名譽是零慾望。」對於奧巴馬仍不時公開批評他,記者問布殊有沒有想過要回應或辯護,布殊說不會,因為一旦發言,又等於涉足政治了,他真的不想。他只希望為自己當總統時所作過的決定留下記錄,由後人來評價。

  相對於克林頓仍四出為民主黨人站台、卡達在關鍵時候不忘表態。小布殊似乎有老布殊的傳統,卸任後便不談政事,小布殊可能做得更加徹底。明白這種淡然對待政治的態度,也許有助理解布殊任內一些決策思想。

Monday, November 08, 2010

鴉片與導彈

  回顧近代西方與亞洲的接觸,諷刺得令人唏噓。十九世紀殖民地主義瘋狂的年代,歐美列強憑藉其船堅炮利的優勢,到亞洲侵佔土地、略奪資源;倘遇到反抗,一律以槍炮武力對付。印度以及多個東南亞國家都淪為殖民地。其時,那些所謂西方商人,用一箱又一箱的漆黑鴉片,換走了雪花白的銀子。這些先進文明民主大國,當時沒有一個關注亞洲人的人權,黑紙白字寫在條約上的,是西方人所享受的特權。

  踏入廿世紀,相繼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西方國家在亞洲的殖民地幾全陷落在日本手裡。因為需要利用中國助戰的原故,歐美對華態度改善了,但基本上仍離不開地區戰略的利益。

  二次大戰後,美蘇冷戰主導了世界格局;以美為首的西方陣營,只關心如何阻止共產主義在亞洲區擴散。直至到了關鍵的七十年代,美國在亞洲作出了重新部署,借與中國建交改善關係向蘇聯施壓。加之中國走上改革開放,亞洲在政治和經濟在西方忙於中東之時,起了急速的變化。

  經歷過歐美殖民主義侵略後,又走出了對日戰爭的黑暗時期,難得近年才剛從動盪的政治鬥爭中逐漸平靜下來的中國以至東南亞若干國家,最近又再一次捲入大國的野心戰裡去。

  有說廿一世紀是亞洲人的世紀,更有說是中國人的世紀。單從政治穩定程度和經濟發展的前景,亞洲地區確是風光無限好。可是,奧巴馬政府所謂「重返亞洲」的政策,卻努力地破壞亞洲區的和平,而出發點與百餘年前的殖民地主義者同出一轍,為了自身國家的利益,絕不會考慮對亞洲人民帶來何種災難。
  
  奧巴馬政府年來多次挑起亞洲國家與中國的紛爭,趁機傾銷巨額軍火。用心何在?希拉莉和正在出訪亞洲的奧巴馬總統一點都沒有掩飾,明明白白且好像很理直氣壯的說了:美國要做亞洲區的領袖。
  
  這是一種多麼可怕的思維,為什麼亞洲人就不能自主,要由美國去當領袖。昔日帶來鴉片來,今日換了高科技戰機導彈。倘若亞洲國家真的甘於接受美國的指揮──除了那已臣服美國幾十年的日本,那將是亞洲人的悲哀。

Friday, November 05, 2010

一哭一笑

  美國國會中期選舉夜,共和黨氣勢逼人,在眾院的席位一夜增加了61席,從民主黨手上奪去多數黨地位。在參議院,共和黨也多取了6席達47席,大大縮窄了與民主黨的差距。國會「赤化」,華盛頓最重要的兩位政治人物,一個哭了,另一個笑了。哭的是共和黨,笑的是民主黨。



  61歲共和黨候任議長伯納在發表勝利演說時情緒激動,雙目含淚。伯納說這不是慶祝的時候,接著便粗略地列舉出他最關注的一些議題。至於伯納為何會在共和黨大捷之夜哽咽,真正的原因只有他自己才清楚。不過,伯納公開飲泣也不是第一回,他是美國政客中少數的多淚男兒。

  2007年國會辯論為伊戰追加撥款時,伯納幾乎到了聲淚俱下的地步,呼籲國會支持撥款,以保護在前線的美軍。周二在祝捷晚會上,不論是為共和黨翻身、抑或是為了個人成就感,伯納當時的心情相信是深刻且嚴肅的。

  至於笑的那一位是總統奧巴馬。

  中期選舉傳統以來都被視作為對總統政績的評核,當政治評論員都在等候看到奧巴馬如何回應敗選時,白宮在深夜發出了一張照片,內裡總統一幅自在輕鬆的神態,把玩著手機,歪著頭夾著電話微笑。白宮聲明說當時奧巴馬正在致電候任議長伯納,對他表示祝賀。

  全國媒體當晚都在等候奧巴馬的反應,白宮選擇一張甚麼樣的照片,比書面聲明更是重要。奧巴馬要透過照片向共和黨表示無懼,甚至不屑,在姿態(具體是姿勢)上輕視敵人;另方面亦可向民主黨支持者顯露自己處變不驚,以穩軍心。

  從伯納和奧巴馬面對選舉結果的不同心理狀況看,伯納實,奧巴馬虛。實者,是實在地深刻經歷選舉結果所帶來的情緒衝擊;虛者,奧巴馬選擇在公眾前故作姿勢,試圖文過飾非。如果奧巴馬繼續如此輕浮,兩年後的選舉夜將會損失更多。

Thursday, November 04, 2010

羅夫預言

  在2008年11月4日的《長話短說》中,筆者寫到:「奧巴馬當選,民主黨繼續擴大在國會的領導地位,一黨獨大的情況再度出現,這種情況在美國的兩黨政治生態下時有發生。布殊的前副幕僚長羅夫在評論大選結果時指出,政黨的盛衰是一個循環,盛極必衰,絕處又會求生。這位政圈老搞手,點出了美國政治一個令人不安的常規,也透露了共和黨已開始重整旗鼓,眼光看準了2010的國會中期選舉。……

  不論如何,麥凱因一戰相信早已在共和黨權力核心的布局之外。羅夫相信兩年後共和黨大有機會取代民主黨成為多數黨,現在聽起來有點是痴人說夢,但君記否,同樣情況在1998年也曾發生過。在克林頓治下兩年,民主黨便很不體面地輸掉了兩院。共和黨因為布殊而成為被厭棄的政黨,但布殊下台後,怨恨對象消失在大眾空氣,共和黨便有了自身的機會。按羅夫預估,在2010年10年一度人口普查後,傳統共和黨州份將增加國會議位,相反民主黨大州將損失席數,他相信這會補充共和黨的實力。

  在未來一段時間,世界會聚焦觀察奧巴馬白宮的一舉一動,但真正的革命極可能是來自一個急需洗心革面的共和黨。」

  昔日所言,今天卻都應驗了。

 兩年過去了,奧巴馬的「夢的改變」不再受歡迎,而共和黨卻實踐不可能的任務成為眾院多數黨;在布殊年代被指白宮「奸臣」的羅夫應記一功。羅夫在離開白宮後成立了一個推動保守派理念的政治團體American Crossroad,出錢出力支援全國共和黨人士參選。一位兩年多前幾乎到了臭名遠播地步的人物,卻成為共和黨重掌眾院的先鋒。這說明美國選舉的可操作性極大,所謂「民意」是多實質的東西,相信絕不能單依據選舉結果來反映。

Wednesday, November 03, 2010

國會控制權之爭深化國家方向危機

  二零一零年的美國中期選舉是既特殊又平常的一次。輿論對這每兩年便舉行一次的例行國會選舉格外關注,焦點大多落在共和黨可否重掌國會控制權,以及選民會對奧巴馬兩年政績作個怎樣的總評核之上。然而,如深入考察,這次選舉的意義應遠超於上述的兩個焦點。

  民主黨今年成為眾矢之的,一般把它理解為「反現政權」現象,是由於選民對現況不滿意,遂向執政黨問責。但問責的結果,是把兩年前才被掃地出門的共和黨當作新寵兒。據《美國今日報》與蓋洛普(USA Today/Gallup Poll)民意調查顯示,在投票日前一周,美國民眾對國家現狀不滿的比例高達七成五。而RCP綜合全國民調的平均數據顯示,認為國家方向錯誤的民眾佔幾近三分二。這數字比兩年前人們對布殊和共和黨的不滿意度相差無幾。亦即是說,奧巴馬在某程度上已變成了兩年前被送走的布殊。

  且據《美國今日報》與蓋洛普的國民滿意程度上溯民意的變化:二零零八年奧巴馬以銳不可當之勢入主白宮時,撇除金融海嘯這特殊因素,民眾不滿時局的程度達七成七。二零零六年,選民把國會兩院交給民主黨時,不滿現狀的選民佔六成一。而再對上一次參眾兩院同時易主,是一九九四年克林頓甫上任兩年,一時政績乏善可陳,民眾不滿意度為六成六,共和黨一統兩院。

  「民怨沸騰」是今天奧巴馬和民主黨遇到的困境,但諷刺地,不久前這才是他們求之不得的「優勢」。「民怨」與「選舉」兩者微妙地唇齒相依。注意,和諧社會不會是兩黨的共同願望,總有一方在守候著「民怨」的冒起。

  民怨四起時,執政黨遭殃是意料之中。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民主選舉制度的原意──容許選民以選票把他們認為不稱職的官員送下台,從而鞭策新上台者要切實地為選民解困。不過,深究起來,這種大而化之的解說已不適合用來描述美國的當前情況。美國立國兩百餘年,政黨輪替可謂家常便飯,但越來越頻密的執政黨更替,已派生出負能量。

  自二零零三年伊戰開打後,美國國民不滿時政的比例便開始過半數,並節節上升未見回落。政黨輪替再三,選民怨氣卻未見消減。與此同時,政客對參選依然樂此不疲,選舉經費亦不斷以驚人的幅度攀升。今屆中期選舉是美國開國以來最昂貴的選戰,據民間政治監察組織Center for Responsive Politics估計,最後的總開支將高達卅七億美元,比上一屆國會選舉增加三成。

  七十年代純靠公費補貼競選的卡特總統認為,政治捐款洪流已經徹底腐蝕了美國的選舉文化。而由「選舉熱錢」炮製的大量負面競選廣告,導致全國陷入兩極分化,讓兩黨合作的空間微乎其微。

  在利益集團無限量的資金推動下,兩黨無止境的權力鬥爭只會越演越烈。政客的生命是連任,因此他們不必規劃超過任期的事情。短視和只顧個人政治利益,是華盛頓的文化。兩三年便來一個新秩序,國家方向不再是向左或向右的問題,是膠著兜圈,根本沒法確立方向。而更大問題是政黨再輪替,把持國會的都是同一批職業政客,在國會論資排輩的制度下,國會的實權永遠操控在一小撮老牌政客手上,新手只能尾隨「前輩」,直至他們也變成老牌政客。真正的新思維要扎根,談何容易。

  民眾的利益與政客自身的利益的重合點越來越少。大量熱錢湧入推高了選戰的價碼,令候選人對利益集團的依賴增加,獨立性轉弱。

  當選民通過投票表達了意願後,卻沒法帶來符合民情的具體轉變,這是否仍然是一個有效的民主制度呢?值得深思。目前的情況是,人們的期望已超過了制度的負荷。理論上這情況將予第三勢力更大的空間。當年,億萬富翁佩羅曾領一時風騷,今天則有茶黨。可惜在根深柢固的兩黨利益關係網羅下,第三勢力往往民意空間大、實質操作性卻偏低,難以打破傳統政治生態的惡質平衡。

  看來需要改變政治體制的不單是中國,美國如不根治兩黨政治的流弊,只會讓政黨政治與人民利益越走越遠。

Friday, October 29, 2010

恐怖鬼話

  明日就是一年一度的西方鬼節──萬聖節,是日不論男女老少,就算平常多保守含蓄,也會興高采烈地扮一個恐怖妖面鬼相。由家居裝飾,至個人穿著,無不以血腥鬼怪為題,拿恐怖開玩笑是萬聖節的精髓。也許是應節吧,萬聖節前,中期選臨近日,政界也離不開「恐怖」。

  首先是來自也門的兩個炸彈郵包,雖然在美國境外已被截獲,一個在中東,另一個在英國,但總統奧巴馬依然是隆而重之的在白宮召開了記者會。總統說,這次恐襲是真實的,而他將繼續全力追剿基地組織,直至根絕所有恐怖威脅。

  自從911以來,最能觸動美國人神經的莫過於恐怖襲擊,2004及2008的總統選舉以及其間的國會選舉,都離不開反恐議題。但今年卻是例外,兩黨對於反恐都隻字不提,連伊戰也彷彿消失於選民的視線當中。取而代之的是經濟與民生,一場金融海嘯讓民眾感到更實在的威脅,不是恐怖分子何時施襲,而是有切膚之痛的生計問題。

  有陰謀論指這次郵包炸彈是民主黨選舉操作,這說法也許還要更多的證據;但總統如此高調的反應,顯然是有意為執政黨加分。去年底的航機恐襲事件,度假中的奧巴馬要幾天後才現身評論。在選舉季節,政客任何動作都會自自然然地會考慮到對選情的影響。

  而另一個放出「恐怖」言論的是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克魯明。日前他撰文指共和黨重新取得國會控制權,將會為美國帶來災難,經濟狀況更惡劣。他對選民提出忠告:如果共和黨真的勝利,你應該感到「害怕,並且要非常害怕」。克魯明的黨派立場是異常鮮明的,這本沒有什麼不可,但以堂堂諾獎得主的身分,公然要借「恐嚇」選民來為民主黨拉票,也太過低手吧!

Thursday, October 28, 2010

超級之戰

  九十年代克林頓政府處理中美貿易的最棘手問題,是出口超級電腦到中國的相關禁例。十餘年後,超級電腦又成為美中的熱門話題,但性質卻有了根本的轉變。

  運算功能強大的超級電腦一直是美國獨佔鰲頭,由於超級電腦除了民用之外,亦是開發先進軍事科技所不能缺的,所以美國長期對於超級電腦出口都有管制,特別是出口至中國。美國擔憂中國會將購得之超級電腦轉為軍事用途,國會甚至在九十年代立法要求聯邦政府派員到中國,實地查核每一台進口自美國的超級電腦的下落,以防止中國偷偷把電腦轉給軍方。

  當年克林頓政府對國會的百般要求也顯得不耐煩,曾公開嗆聲說,要求政府派員到中國查證每一台超級電腦的使用情況,既傷財又沒有效益。但在國會議員們看來,超級電腦是國寶,絕不能太輕易讓中國得到手。

  截至六月份為止,美國田納西州大學的超級電腦排名榜上,第一位是美國的「美洲虎」,但該校已證在下個公布的新排名,中國的「天河一號」將取而代之。對於中國超越美國登上榜首,一些評論在翻舊帳,指美國公司多次違反禁例出口超級電腦或相關設備到中國;也有說中國的「天河一號」其實用的都是美國配件。

  田納西州大學內負責美洲虎項目的Jack Dongarra教授卻有不同見解,他指出天河一號之所以更快速,是因為內置了中國自己研發的連接系統。面對中國在超級電腦領域上的挑戰,這位教授指出中國的成功是在於資源投放準確,為生產超級電腦形成了完整的生態鏈。相反,美國在這領域上卻出現錯配,形成不健全的發展。他認為天河一號的出現,美國科技界和教育界應引以為鑑。

  這場美中「超級」之戰,說明一個中國古老道理:「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Wednesday, October 27, 2010

政黨輪替

  離開美國中期選舉投票日不足一星期,兩黨對國會控制權爭奪戰也已進入白熱化階段。肯塔基州聯邦參議員選舉的兩方陣營更是上演全武行,一名民主黨女支持者被人用腳踩著頭部的畫面,成為昨日更熱門的youtube視頻。依目前各席位的選情分析,一般相信將是兩分天下局面。共和黨能重掌眾議院,現任議長普洛西自己的席位雖可保,卻會丟了叱吒風雲的議長法槌。至於參議院的民主黨人,可以維持多數黨地位,但黨領袖里德自己可能打包回鄉,換上共和黨籍議員了。

  政黨輪替於美國而言是家常便飯,家常到一個地步,越來越多選民想換口味吃一下麵條。可惜,獨立無黨派人士在國會內比熊掌更珍貴,別的什麼黨派永遠只有配選的份兒,多黨制在美國是名存實亡的。今年的國會選舉據說總競選花費要達破紀錄的廿億美元,如果是一門企業生意,真的不知要納入美國幾百強之列。可是,開銷如此龐大的競選運作,到底能對民眾生活帶來多大的實質改變呢?

  兩年前,多少人為民主黨在兩院選舉中連番報捷而歡天喜地;兩年後,又有另一批興奮的選民在等待慶祝民主黨落敗。是政客辜負了選民,抑或選民本來就是無情,又抑或這制度自身就存在問題。投票可以決定兩黨在國會的控制權,但誰又可以管得住國會議員們要通過的法案呢?

  兩年前,民主黨籍的奧巴馬總統,以及掌控兩院的民主黨聲稱得到民眾的授命,先後完成了醫保改革和金融改革立法。可是,依目前選民表達的情緒,似乎對奧巴馬和民主黨這些立法舉措,非但沒有感激之心,更多的可能是反感。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選舉熱熱鬧鬧、隆而重之地進行,令美國的「政治」看來民眾參與度頗高;然而,這些熱鬧的參與,對美國的國家核心運作其實不一定有很大的影響。選戰中熱烈爭辯的什麼地方預算、同性戀、非法移民等議題,都不能算得上是國家的核心利益。國運所繫的全球軍事與美元戰略,是在另一條軌道上運行的;這條涉及美元及軍事優勢的軌道,兩黨再怎樣輪替也change不到那裏去,於大方向上的政策驚人地一致。

Monday, October 25, 2010

不歸路

  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世界的政治和經濟中心是歐洲,雖然當時美國綜合國力已相當強大,但因為歷史傳統與文化,美國只能算是一片新天地,論「江湖地位」,還是與歐洲有差距。美國晉身為世界超級大國,並成凌駕歐洲之上,有賴人類有史以來破壞性最嚴重的二次世界大戰。

  老實地說,美國之有今天,是靠戰爭起家的。美國當年是被動參戰,以一國之力,連續挫敗歐亞兩勁旅,美國因此而贏得無比的戰略優勢和經濟利益。這本屬無可厚非,但可惜戰後六十餘年以來,美國政商領袖沉淪於享受戰爭帶來的光輝和優越地位,乃至實質的經濟利益,再也沒有心思追求真正的和平。

  戰後的歐亞新秩序都經由美國一手重劃,決定了美國全球霸主的地位。軍事上的勝利,讓美國錯認這等同於世界已有共識,確認了她的文化價值觀有優越性;久而久之,一種強烈排他性的意識形態開始在美國社會扎根。所謂「排他性」是指所有與美國價值觀念不一致的,都會被視為次等或甚錯誤的。美蘇冷戰除了實質的領土版圖爭奪外,主要還是意識形態之爭。二戰的勝利讓美國走上一條不歸路,以為美國必須和必然要主宰世界所有事務;而讓美國可以有效地施展干預,靠的是強大軍力和道德光環。

  在軍事力量方面,戰後不惜一切與蘇聯進行軍事備競賽,與其說是為了開戰作準備,不如說是爭奪一種精神上震懾性的勝利。至於道德光環,是指美國人以生命換回了世界的和平。有了無與倫比的軍力和道德光環,讓美國實質地控制世界事務數十年。

  所謂絕對權力容易造成絕對腐化,戰後的美國一直沒有停止以武力方式達成其政治主張。這使一個曾經為世界帶來和平的國家,變成為世界最大的軍火出口國、發動戰爭最多的國家。美國目前在全球一百多個國家駐有軍隊,和平使者的光環早已消失,特別是發動了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之後。今日美國國家的經濟利益,極大程度上依賴著軍力支撐。蘇聯消失後,沒法停下來的美國不停在尋找新「敵人」,讓其「軍國政治」繼續合理化。很不幸,這回選上了中國。衷心的希望美國政客能醒覺,重新領略真正和平的滋味。

Friday, October 22, 2010

談民主

  劉曉波認為「中國的現代化需要經過長期的西化過程方能實現」,因而他曾提出今日的香港是經過一百多年西方殖民地統治才有的「成果」,如整個中國要變成香港一樣,他認為要至少受三百年西方殖民地統治。劉曉波對西方的崇拜已經到了極端卻又極幼稚的程度,也顯露出他對西方政治和歷史,以至時事局勢的知識和理解甚是粗糙。劉對小布殊的崇拜,便是一個好例子。

  如劉一樣只學會簡單西方民主政治口號,便以為掌握了救中國真理的人,在今天的中國知識界其實是不少的。情況就如清朝面對西洋戰艦,有了洋務運動一樣。清末民初主張中國全盤西化的知識份子大有人在。嚴格來說,中國共產黨的創黨人士,也是擁抱著一套來自西方的理論,以為可以根本地扭轉中國的命運。至於「革命尚未成功」的孫中山先生,奔走於歐美日為革命找尋資本,他個人對世界局勢和各種政治制度的了解,比洋務運動的清官,和崇洋的新知識分子都要深入。但孫中山卻沒有推出全盤西化的主張,反而是相信復興中華傳統文化,配以落實公平的社會政治制度,中國便能走出困境。

  不過,孫中山忙於民族自救,沒有太多機會與時間讓他開展政制方面的探討。一些人以為西方社會的繁榮和安逸,是民主選舉的結果,其實這是一個美麗的誤會。民主是一種生活品質,選舉是一種制度;有了選舉並不能保證便同時有了民主的生活。

何謂「民主」?民是個人,主是自主,即個人對自身生活有主宰能力。在現實的角度,個人希望能自主的範疇其實並不很廣大,只要涉及自己相關的事情能有自主權,一般也就會感到民主了。所以民主是具體的生活實踐。

至於選舉,是透過集體的決定把某一種公權力授予某一人。在人選定了之後,當選人與投票的個體的關係便結束了,直至下一次選舉。而在這期間,獲授權者如何行使權力,是投票者沒權干預的。因此,就算投票者個人的生活因當選者的作為而受到影響時,也無可奈何。因為投票結果等同是把某部份可能涉及個人的自主權委託了當選人執行。

所以,落實民主生活絕不能單靠選舉。劉曉波之流以為在中國各級政府搞選舉便算是功德圓滿,其實很懶惰和不負責任的主張。

Tuesday, October 19, 2010

為了誰

  今年十一月的選舉異常熱鬧,在三藩市有幾項提案都頗具爭議性,包括B提案。該提案要求三藩市的公務員增加向長俸基金的供款1.5%至2.5%,公務員家屬的政府健康保險費也會上調。反對B提案運動可以用排山倒海來形容,站在最前線的是公務員工會,在後力挺的是幾乎全體現任民選官員。B提案被批為與「民」為敵的壞提案,是解決市府財赤的錯誤藥方。

  反對和支持B提案的關鍵都離不開一個「錢」字。提出B提案的市公共辯護官賀大器稱他的原意是為了長久舒緩市府的預算財赤壓力,讓公務員退休制度在財務上更符合全市居民的整體利益。至於反對者則認為市府財赤不是公務員的責任,不應向他們的荷包打主意,增加他們的負擔。

  因為當事人的身分不同,涉及的利益不一樣,對B提案當然也會有不同的立場。但一些反對B提案的廣告卻有意誤導公眾,聲稱該提案將傷害老人和兒童等等,其實都是不盡不實的指控。

  三藩市因為入不敷支,市府過去幾年不斷以加費和削減服務方式平衡預算。在節流的同時,一些開支卻是如脫韁野馬般,而市府卻完全沒法阻止的,那就是為退休公務人員支付長俸。人口不足八十萬人的三藩市,有著兩萬六千名公務員,這超高比例便足已令人吃驚。而市府卻不單要為在職公務員支付薪水,還有另外兩萬八名退休公務員,市府每月向他們發放長俸。

  在職工務員目前是每月拿出薪金的7.5%作為長俸供款,而退休公務員按在職年資,可以領到最高達正薪近九成的長俸,年資較短的也可以得到四或五成左右。雖然是因人而異,但總的可以看出,領長俸的人多,供款的人少;領長俸的金額又高於供款比例。那差額都由政府一般基金補足,亦即是由全體納稅人負擔。而按目前的情況估計,長遠只會領款者的越來越多,供款的卻越來越少。十年前市府的長俸開支是三億八千萬元,去年已增至近九億元。

  長俸是一種退休福利,也不是領取者的唯一退休收入。況且,領取三藩市長俸的退休人士,接近六成都不是居住在三藩市的。倘若市府政府富裕,給公務員好一點的福利也無可厚非,但已經到是砸鍋賣鐵的境地,公車月票漲至七十多元一張,要求公務員為自己的供退長俸多供一點款會是太過分嗎?

Monday, October 18, 2010

好戰有獎 

  日前重讀了一篇支持美國伊拉克戰爭的文章,其中有以下內容:

  「在人類歷史上,還從未有一次剷除暴政的戰爭像倒薩之戰這樣,發動得如此迅速、打得如此文明、勝得如此俐落!儘管,現在的伊拉克局勢還不穩定,局部暴力和人質事件不斷發生,……。然而,薩達姆對世界和平的威脅和對本國人民的暴政消失了,伊拉克人民自由了……。」

  「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任何正義事業的成功皆要經歷曲折,甚至要付出慘烈的代價。……911後的反恐之戰,只不過是自由力量與恐怖主義的公開較量的開始,聯軍將士和平民的人員傷亡,不過是反恐鬥爭、推翻薩達姆暴政和建立民主伊拉克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這篇文章寫於2004年10月31日,時值美國總統選舉,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克里指責布殊魯莽發動戰爭,沒有先採取手段爭取和平,而最終在伊拉克卻是完全找不到任何大殺傷力武器。上文的作者為布殊奮力辯護,文章開首第一段即寫道:「克里抓住伊拉克的現在困境大做文章,但布希在反恐上的卓越作為,絕非克里的詆毀所能抹殺。」作者把伊戰定義為「自由民主之戰」,至於聯軍及伊拉克平民的死傷是爭取自由所「必須的」。

  美國軍方上周公布,估計於2004至2008五年內(不包括戰事發生的前十個月),伊拉克平民死亡人數為77,000人。美軍是在2003年3月20日正式發動伊拉克戰爭,透過電視直播的連日空襲,美軍向伊境內目標投下巨額數量的炸彈。何謂巨額,官方沒有公布精準數字,一份據從軍方新聞稿中有限資料而作出的推算,兩千六百萬名伊拉克人,平均每52人便捱了一噸來自盟軍的炸彈,或相等於每人40磅。美國約翰霍金斯大學於2006年的計算,自2003年截至2006報告發表前,約有65萬名伊平民死亡。

  上文作者認為這些死傷是建立伊拉克民主自由所「必須的」,誰會講這些話呢?想必定是至今仍然擁護布殊的美國極右派好戰分子吧。不是,他們也許觀點相同,但作者不是美國人,而是2010年度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諾貝爾在遺囑中指明和平獎必須授予「在促進國與國之間的友好、廢除或減少常規軍備、推動或主持和平會議等事業中,有最佳成就或已付出最大努力者」。一位支持以戰爭移植「民主自由」的人士合符諾貝爾的遺願嗎?

  諷刺得很的是,承諾結束伊戰的奧巴馬總統於去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解釋是表揚他「以對話解決國際紛爭」的主張。一個反對伊戰,一個肯定伊戰,先後都領到了和平獎,明年又會是誰呢?

Thursday, October 14, 2010

中國牌好用  

  美國中期選舉進入關鍵衝刺階段,兩院控制權的爭奪戰也越發花樣百出,今年的新款式是「中國牌」。在上星期至少有廿九名候選人推出政治廣告,指責對手沒有強硬對付中國的不公平的貿易政策。這些候選人認為妖魔化中國可以得到更多民眾的認同。但有一位候選人卻反其道而行,偏在選民面前展示自己與中國的友好──就是可能面臨最羞辱敗選的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里德。

  內華達州失業率(14.4%)居全國首位,法拍屋比例也是全國之冠。代表內州近卅餘年的里德難辭其咎,惡劣的經濟成為這位政壇老手的致命傷。昨日在電視辯論會中里德又被問到就業議題,他以成功引入有中國背景的美國第一能源集團公司到內華達州落戶為例,證明自己在創造就業機會方面取得重大成績。民調落後於共和黨對手的里德,不光是嘴巴說說,本周二他還親自回到內州招待了瀋陽市副市長,一同為第一能源集團的新廠址剪綵。

  美國政客是極之專業的,也是典型的實用主義者,為了打贏選戰可以不惜一切。里德前幾天開開心心接待級別比自己相差頗多的中國官員,去年才去函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要求中國停止操縱人民幣匯率,和加強保護美國企業知識產權。里德於2008年也曾在國會聯署法案譴責中國暴力鎮壓西藏。

  不單如此,里德熱烈地迎接了生產風力發電系統的中國公司,但在今年七月份,他才放棄在參議院爭取通過《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該法案原本有助於推動美國國內的再生能源業發展。美國在再生能源業的競爭上已比不上中國,去年中國共投資了三百五十萬億元在綠色能源業,美國才一百九十億元。

  若問美國政客是為誰服務,最佳答案之一是:「選舉」

Wednesday, October 13, 2010

自強之路

  經過近卅年相對較為順利的改革開放高速發展年代,從今後中國每走一步,都會比過去更沉重。誠如中國總理溫家寶早前在聯合國大會上所說的,中國目前仍是處於發展中國家階段,因經濟發展而連帶產生的社會民生問題一大堆。一個十三億人口的國家,任何問題都會是別的國家幾何級數式的。單是離鄉在外打工的流動人口便達三億人,相等於整個美國的人口。可是在國際上,歐美都將中國視之為「大國」,而這不是基於尊重,而是出於一種自保的警覺性。

  儘管中國已經全面向國際開放好一段時間,但由於西方傳統自我為世界中心的優越感,西方世界只是慣性地以自己的標準要求中國,甚少能客觀的認識及尊重中國國情。因此,在短短卅年間,一個貧窮落後的東方古舊國家,今天卻可以度過金融海嘯並持續經濟增長,在國際間造成的震盪是可以理解的。而中國威脅論也比過去任何一段時間都來得「真實」。

  西方國方期盼一個在他們可控制範圍之內,又能為他們帶來利益的中國。當中國在經濟或政治上超越了他們能接受的底線之時,便會利用政治外交,甚至軍事力量來試圖約束中國。美國於今年煽動東亞國家協力圍堵中國便是明顯不過的例子。而向人民幣宣戰,除了短期的經濟利益外,更不能忽略其長遠政治目的。

  那中國應該怎麼辦?難道中國就不發展,聽從西方國家的指指點點嗎?一大批崇拜西方而膚淺的中國自由知識分子,主張抄襲西方的政治模式。這會讓中國變得更好嗎?當然都不可能。中國從七十年代末便開始走上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沒有前人藍圖可以跟循,在外更難期待真心希望你成功的國際「盟友」。此路走來不順,但為了這十三億人以及他們的下一代有一片屬於他們的樂土──他們的國家,中國必須「強」下去,「強」者不是財大氣粗,或者窮兵黷武;而是自強不息。

  孫中山先生說過,只要復興中華文化,中國便能再次強大起來。辛亥革命百年將至,此話更值得回味。

Sunday, October 10, 2010

透視釣魚島與強國亞洲戰略布局 (上篇)

前言

  2010年9月24日,中國以過去從未應用過的強硬措施,成功逼使日本政府軟化,即時釋放被日方於釣魚島海域拘押的中國漁船船長詹其雄。領土糾紛是國際間最難解決的問題,中日釣魚島之爭長達四十年之久。自從2010年9月7日中國漁民在釣魚島水域被日方拘留後,中港台以至海外掀起了新一輪的保釣浪潮,譴責日本侵佔中國領土,非法扣押中國公民。而在船長獲釋後,國際輿論則是一片中國威脅論。中日關係因此事而跌至建交以來的最低點。可是,若單線從中日關係來理解釣魚島事件,將不能準確理解這幾個面積細小的島嶼,如何於二戰後開始在世界政治格局中佔一席位?他在中美日三邊關係中又處於怎麼樣的關鍵位置?

  提到釣魚島問題,西方輿論不無忌諱,但華人都很明白,美國──才是這場領土紛爭的始作俑者。1972年5月15日,美國將琉球群島的主權及釣魚島的行政管轄權移交日本。琉球本是獨立島國,釣魚島是中國故有領土,為什麼都全歸日本呢?有人認為這是由於美國偏袒日本,而美國至今卻仍然聲稱在釣島主權問題上採取中立,對於中日之爭,也彷彿置身於事外──果真如此嗎?只要綜合史料便清晰看到,釣魚臺的「命運」一直掌握在美國手上,是美國意義重大的戰略資本,在不同時期發揮不同作用,對付不同的美國「敵人」。

「釣魚島是美國的」

  1945年太平洋戰爭進入尾聲,是年3至6月,美軍於被日本佔領的琉球群島(今日的沖繩)展開登陸戰,隨即在當地成立美海軍政府。日本投降後,40餘萬美軍進駐日本全國並實施軍管,但對琉球及其附近島嶼卻有不同計劃;美國在這些島嶼以建立軍政府的方式進行管治。1947年4月,在美國單方面主導下,聯合國通過了《關於前日本委任統治島嶼的協定》,把琉球及附近海域單方面交給美國全權托管。另有說法是美國原意認為琉球的性質是日本殖民地,希望將之交給聯合國托管,然後讓其獨立。但後來因蘇聯勢力的不斷擴張,令美國改變主意。不論初衷動機為何,客觀事實是美國把琉球據為己有,作為其遠東軍事基地。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迎來更大的敵人──蘇聯。美國在歐洲已駐有重兵,情況不足懼。而在亞洲,因中國和朝鮮加入共產陣營,美國有實質需要在亞洲地區作軍力部署。北起日本南至菲律賓,美軍構建了一個包圍亞洲大陸的安全線,而琉球便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由於戰略價值重大,美國選擇對該區域擁有托管全權。1950年發生了兩件大事,韓戰爆發及中國承認北越政權。美國為進一步確定佔領琉球的合法性,於1951年與日簽訂《舊金山和約》,令日本放棄琉球群島治權(條款內並未提及釣魚島),轉由美國全權管治。1953年7月韓戰結束,但中國對越共的軍事和經濟援助有增無減。同年12月25日美國琉球民政府發布《第27號令》,申明美國琉球政府的地理管治界線──這是第一次明文把屬於中國的釣魚島劃入美琉球民政府的管治範圍。歷任美國琉球民政府的最高行政官都是美國高級軍官,由此證明美國佔領該片島嶼完全基於軍事目的,針對可能來自蘇聯的威脅。對琉球由佔領至托管,美國由始至終都由自身的軍事戰略利益出發,盤算中「日本因素」不在考慮之列。

  也可以說,二戰後美國需要在遠東留一個自主的軍事基地,目的不是要看管已成手下敗將的日本,而是蘇聯以及赤化的中國大陸;琉球,正具備地理上的軍事價值。中國介入韓戰,令美國更加重視在亞洲的軍力部署。至於釣魚島,只是不幸被「連帶」劃入美琉球政府的管轄範圍內。總言之,釣魚島主權爭議源自琉球;而琉球之被重視及佔領,完全出於美國單方面的國家利益考慮。

  美國是戰後最大戰勝國,日本作為戰敗國完全喪失發言權;中國又陷入內戰和分裂分治之中,對於美軍佔據琉球以至釣魚島沒能力也無暇顧及,再加上聯合國這枚美國的橡皮圖章,讓美國可以如取如攜,「合法地」佔領包括釣魚島在內的一大片區域。在其後的廿餘年間,琉球擔當了美國在東亞的前哨,直至尼克遜當選美國總統才發生了變化。

尼克遜式震盪

  1969年1月就職的美國第37任總統尼克遜,可能是戰後美國最有遠見和膽色的政治家,甚至是對國家最有貢獻的總統。只可惜因「水門事件」而極不光彩地下台,讓美國人從此沒能公正地評價他的成就。

  尼克遜出身於加州一個窮苦保守的基督教家庭,因生活費問題而放棄哈佛大學的獎學金,只留在家鄉唸大學本科,最終仍以優異的成績取得律師資格。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震撼了全美國,在政府物價處工作的尼克遜放棄免役權投筆從戎,毅然加入美國海軍,受訓後被派往南太平洋戰區。1945年戰爭結束時,尼克遜的官階是海軍少校。翌年他投身政壇,在麥卡錫主義盛行的年代,先後當選國會眾議員及參議員;直至1952年,以反共著稱的尼克遜獲艾森豪威爾邀請為總統競選拍當並當選,成為美國史上第二年輕的副總統,時年才39歲。在副總統任內,美國中央情報局參與了伊朗政變,推翻民選的伊朗總統,扶植親美的巴列維國王。事件標誌著美國對中東事務的直接干預。

  1968年,尼克遜成功當選總統。此時的他已是一名久經歷練的資深政治家。走過對日戰爭與竭斯底里式的反共年代,尼克遜對世界局勢的變化相當敏銳,而且充滿自信。任內推動了多項劃時代的新政策,至今仍然深深地影響著美國以至全世界。在經濟上他於1971年8月15日冒天下之大不諱宣佈取消美元金本位制,令聯邦儲備局可以無限制地發鈔,解決當時國際施加於美元的壓力之餘,也為其後幾十年美國的繁榮提供了「無盡的資金」。

  在政治方面,尼克遜是一位視野廣闊的國際政治家,上任後因應當時國外的形勢,大幅度調整了美國的全球戰略。尼克遜一手接過越戰這燙手山芋之同時,中東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敵對局勢已變成美國外交與國家安全的新熱點;對於宿敵蘇聯,尼克遜則選擇緩和策略。1969年7月,尼克遜在關島發表了著名的「關島演說」,明確表示美國將減少在亞洲的駐軍數目,集中兵量駐歐洲和中東;因此,期待亞洲盟國如日本能承擔更大的地區防衛角色。尼克遜的「關島演說」,被理解為美國在亞洲地區採取「戰略收縮」政策。1972年2月,美中簽署《上海公報》,美國又再重申最終將會從越南和台灣撤走全部軍隊。其後歷任美國總統基本上維持此「收縮」思路──直至奧巴馬上任後才提出「重返亞洲」策略。美國的亞洲政策至此進入另一個新階段。

  尼克遜的關島演說是為退出越南戰場作鋪墊,而《上海公報》則清晰展示尼克遜政府對亞洲會作出全新的部署。美國要減少在亞洲的虛耗是大方向,但且注意,所謂收縮只指資源投放,並不是自甘削弱影響力的意思。尼克遜要讓美國平穩收縮資源投放之餘,又能保持甚或增大美國在亞洲地區的影響力,辦法是──重塑亞洲的勢力版圖。新政策包括三大重點:結束怨聲載道的越戰、美中關係正常化、抑制蘇聯亞洲擴張的可能;而調整美日戰略關係只是副產品。在《上海公報》中美方隻字不提日本,反而是中方提出反對日軍國主義復活和對外擴張。

收縮但不退讓

  當尼克遜上任之時,每周平均有三百名美軍死於越戰,競選時他曾承諾會「光榮和平」地結束越戰。所謂「光榮和平」,用中國化的語言詮釋,即是「且戰且退」。尼克遜一方面加強對北越的空襲,同時又逐步撤走美軍回國。然而美國退出越南無論多「光榮」,也將會被視為在亞洲地區的嚴重挫敗。於是在退出越南前,美國必須先行鞏固在亞洲的影響力。

  幾乎整個政治生涯都與共產主義鬥爭的尼克遜,察覺到中蘇關係的變化後,向國際社會投下了震撼彈──主動向紅色中國伸出友誼之手。本著實用主義精神,尼克遜看準了拉攏中共形同向蘇聯加壓,令蘇聯願意與美國緩和關係,促成冷戰中美蘇勢力的重新平衡。與此同時,與中國建交,將加大美國在亞洲事務的話語權,減低美軍撤出越南的負面衝擊。眾所周知,北京當時是朝鮮和北越可共生死的忠實盟友。

  白宮期待美中關係正常化,主動出擊;中蘇邊境1969年發生珍寶島衝突後,中國也有意願與美國友好,給老大哥一點顏色。於是,1971年7月,尼克遜派譴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秘密訪問北京,為自己訪華行程鋪路。為了這場將要震動全世界的美中領導人會面,尼克遜和基辛格都做了十足準備。作為見面禮,美國中央情報局突然中止了支援西藏獨立運動武裝分子,讓這批由美國一手訓練並一直依賴美國補給與解放軍作戰的遊擊隊,頓成國際人球,被逼放下武裝終生流亡在尼泊爾山區。

  由此可見,尼克遜深知與中國建交必須展示善意,首要是顧及中國的領土主權。在台灣問題上美國也毫不猶豫,在《上海公報》中承認「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這對白宮來說沒有一點難度,連跟台灣國民政府事前打個招呼也不必要。卡達總統於1979年與台斷交前,僅給了蔣經國七個小時的提前通知。

  且別以為尼克遜為了打開中國之門便會有求必應,尼克遜很清楚修平與中國建交的道路,是為了更划算地維護美國在亞洲的核心利益,而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令中國接受美軍繼續留駐日本。美軍可以從越南和台灣撤走,但駐日基地可以做美國向亞洲伸展軍力的接駁站,令整個遠東仍然置於美軍勢力範圍之內。1972年2月,尼克遜到中國進行歷史性訪問,和基辛格完成了一項不可能的任務──說服毛澤東和周恩來接受《美日安保條約》,並把條約說成有利於中國的國家安全。而中國讓出的這一步,為將來處理釣魚島問題埋下陷阱。

  基辛格在回憶錄中提到,他和尼克遜努力告訴中國領導人美軍是壓制日本軍國主義復辟的唯一力量。尼克遜對周恩來說:「美國可以撤離日本海域,但其他人仍可以進來釣魚。如果我們讓日本赤裸裸沒有防衛能力,他們必定會找別的幫助(暗示日本會傾向蘇聯),或是自行擴軍。」尼克遜說沒有《美日安保條約》,美國便失去對日本的影響力。尼克遜甚至警告如中國不接受美國保衛日本,將會鼓勵日本發展核子武器。

沒有三角關係

  七十年代初美中和平外交的首輪交鋒,雙方就朝鮮、越南、台灣都輕易達成共識,反而關鍵焦點竟然落在日本身上,有論者稱這是「美中日三角關係」。哥倫比亞大學美日關係專家Gerald L. Curtis則不以為然,他認為這時期三角關係並未存在。尼克遜關心的不是日本的利益,更談不上什麼情義,美國關心的是全球戰略。借挑撥中國對日本擴軍的憂慮,美國成功逼使中國默認美國在亞洲的軍事籠罩。

  否定所謂三角關係的另一有力證據是尼克遜從未知會日本有關美國對中國政策的改變。基辛格秘密訪京,日本事前全不知情,令這位美國在亞洲最忠實的盟友十分尷尬。時任美國駐日大使的Armin Meyer曾提醒尼、基兩人,借日本軍國主義復辟之說來逼中國接受《美日安保條約》是危險的,一旦讓日本得悉,將會令日本對美國失去信心,而美日關係變淡,正是中國樂見的。但在基辛格看來,日本只不過是美中建交過程中的一隻棋子,日本別無選擇只能接受美國的安排與借用。美國與中國建交的利益,遠遠重要過日本的感受。

  事實上美對華政策繞過日本並不是尼克遜個人偏好,是美國的一貫作風。在地緣政治方面,美國只單方面要求日本配合,並不存在對等的協商。五十年代,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當時的日本首相吉田茂曾表示有意改為承認中國共產政權,相信這更有利於日本重建經濟和國際外交。吉田茂的一中一台構想,立即遭到美國喝止,恐嚇若日本不完全承認台灣蔣介石政權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則美國國會將不確認《舊金山和約》,逼使吉田茂打消念頭。時移世易,於尼克遜訪問中國的同一年,日本嗅到了這是鬆綁的訊號,於是立即搶先與中國「邦交正常化」,比美國足足早了七年。

  1970年同意交還沖繩不久,尼克遜便認為日本將乘好勢頭積極參與
國際事務,他曾說:「對於五年內美國便要開始約束日本,一點都不為奇」。日本作為美國亞洲政策的配合者,過份積極主動,從來都不是美國的意願。另,1997年亞洲發生金融危機,日本倡議領導設立一個亞洲基金,此舉又因美國封殺而放棄。從這些事例可以得出結論:美國二戰以來一直堅持主導亞洲事務,不論文鬥或是武攻,日本都不可以在區域政治上越過美國;享受經濟繁榮的富裕,則問題不大。

  就在白宮秘密籌謀修復美中關係的同時,釣魚島問題也奇妙地在這關鍵時刻浮出台面。前文提到,戰後美國為了建立屬於自己的遠東軍事基地,單方面強行佔領了包括琉球群島和釣魚島的一大片區域。依據尼克遜「收縮亞洲」的戰略思維,上任首年便成立委員會重新檢討保留琉球美軍政府的必要性。1969年11月,美國宣布將原受托管地──琉球區域歸還日本,其中包括釣魚島,但卻保留琉球(沖繩)島上的美軍基地。釣魚島再一次因應美國的亞洲戰略的調整而登上國際政治舞台。值得玩味的是,這在時間上正值白宮開拓美中新關係之時。美單方面提出把釣魚島也交給日本,即時引起留美中國學生的憤慨,1970年元月,數千名中國留學生到紐約聯合國示威,一場掀動全球華人持續四十年的保釣運動就此展開序幕。兩岸政府也向美國提出抗議。

  1971年6月17日美日不理會民間示威,簽署了歸還琉球等地的協議;不出幾天,基辛格便秘密出訪中國。7月15日,尼克遜公開宣布基辛格已經秘密訪華歸來,而他本人亦已接受訪問中國的邀請。10月,美國回應保釣示威,聲稱依法把釣魚島的「行政管治權」交給日本,並不妨礙有關地區的主權討論。同年12月31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指出,堅決反對日美勾結將中國領土釣魚島列入「歸還區域」,指出這是完全非法的。兩個月後,1972年2月,尼克遜訪華,與中國總理周恩來簽署《上海公報》,為兩國關係正常化奠定基礎。於同年5月,美國廢除琉球政府,沖繩正式歸還日本,而尼克遜則到了莫斯科與蘇共領導人會談。

  釣魚島的轉移治權與美中建交是雙軌並行的。尼克遜能為向中國示好而斷絕對藏獨的支持,為什麼卻又不理會中方關於釣魚島的抗議呢?是美國偏愛日本嗎?當然不是!更根本的考慮應該是:美國真的想撤離這片具爭議的區域嗎?從尼克遜和基辛格一開始便利用日本牽制中國的做法,以及美軍從沒打算放棄沖繩基地的態度,合理的分析是釣魚島轉交日治,是美國有意識的戰略部署,並充份考慮了中國因素。說得白一點吧,廢除美琉球民政府是為了瘦身,而留下沖繩基地和釣魚島爭議,是為美國在區域內的影響埋下伏筆。

透視釣魚島與強國亞洲戰略布局 (下篇)

  當年美軍強佔琉球,日本沒法反對;1972年得到琉球並另加於1969年剛發現海底資源豐富的釣魚島,日本政府高興也來不及。至於中國大陸,在尼克遜軟硬兼施下,基於戰略考量和實質軍力的懸殊,也只能暫時忍住這道氣。台灣國民政府就更不用說了,面對美國斷交的威脅,還哪有餘力去爭一個釣魚島。就這樣,在美國的刻意布局下,中日兩國便埋下了糾纏四十載的釣魚台領土爭議。從中可以理解為何保釣運動一直是民間熱,官府冷;直至鄧小平在日本為釣魚島問題定調。

後尼克遜時代的釣魚島

  尼克遜訪華後一年,美國於1973年與南北越簽署《巴黎和平協議》,兩個月後,美軍全面撤出越南。1974年,尼克遜因「水門事件」下台。1975年,越戰結束,尼克遜的繼任人福特總統訪華,並會見了鄧小平。1976年,周恩來和毛澤東相繼逝世,四人幫被捕。美國方面,民主黨籍的卡特於1976年以壓倒性票數當選總統,尼克遜時代徹底結束,但美國對華政策並未因而有變化,甚至連運作模式也一樣。卡達上任後積極繼續美中建交工程,主要執行者是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

  1978年5月,布熱津斯基受命訪問中國,確定兩國建交的具體時間表。當時主管外交事務的正中國副總理鄧小平。布熱津斯基在回程時去了東京,但不是向日本報告訪華內容,而是向首相福田赳夫施壓,要日本按中國提出的條款,盡快簽訂友好條約。事源中日於1972建交時曾發表聯合聲明,同意雙方談判簽署《和平友好條約》;但自1975年以來,談判進入膠著狀態。直至中美建交前的1978年8月,日本讓步,中日終於簽署了《和平友好條約》;同年10月,副總理鄧小平赴日出席《和平友好條約》批准書交換儀式。鄧在日本說:「釣魚台問題與日本有爭議,這個問題可以把它放一下,也許下一代人比我們更聰明些,會找到實際解決的辦法。」鄧小平於1978年底正式成為中國新一代領導人,提出改革開放;中國自此改弦易轍,全面走向經濟建設的新時代。

  《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中訂明「確定彼此用和平手段解決一切爭端,而不訴諸武力或武力威脅」,鄧小平提出暫時擱置釣島主權爭議的立場,日方沒有反對的理由,釣島問題也逐漸淡化下來。而白宮方面,尼克遜對亞洲的收縮政策,歷任美國總統蕭規曹隨;美國在這大方向下,要求日本增加國防投入,並擴充自衛隊的任務與規模。外面看來這是日本軍國主義復辟的徵兆,卻其實是美國對日本的一貫要求,當然日本也樂意照辦。這與最初尼克遜向中國說《美日安保條約》是防止日本擴軍的法寶的講法恰好相反,引起了中國政府的憂慮。但值得注意是,七十年代,釣島問題幾乎絕跡於美中日三邊關係的議程上。

經濟主導後冷戰議題

  經歷二戰的美、蘇、日、中,國力在八十年代此消彼長。在整個鄧小平時期(同期的美國總統是卡達和列根),中國全民投入經濟發展。石油禁運一役後,中東成了美國國家安全利益的新主戰場。列根總統親台傾向明顯,沒興趣打中國牌,改用軍備競賽跟蘇聯打消耗戰。美、日糾纏經年的貿易順差招來美國會的連番炮轟,美政界和商界反日情緒高漲。美日貿易戰最終因1985年歐美日多國共同簽署的《廣場協議》令日元被逼大幅升值而分出勝負。至於觸發美國轉向與中國建交的蘇聯,被昂貴的軍備競賽拖累,步入土崩瓦解的邊緣。

  1989年,在國際社會紛紛譴責北京鎮壓學生民主運動時,日本卻鮮有批評之聲。1990年,日本率先表示將恢復對華貸款。首相海部俊樹其後說,他曾就開放貸款之事與布殊總統通電話,對方表示支持。天安門事件並未窒息中國改革開放的政策,經濟發展反而朝世界工廠方向發展,取得長足的進步。同年第一次海灣戰爭爆發,一年後蘇聯解體,美國在中東和歐洲之間疲於奔命。

  九十年代可說是全球向錢看的時期,人們對政治意識形態之爭再提不起興趣。鬥了四十餘年的冷戰結束,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也有了全新的敵人──回教極端份子。隨著不再是蘇聯的俄羅斯經濟環境轉趨脆弱,日本的資產泡沫於九十年代開始爆破,美國在政治及經濟上的威脅已不再如七八十年代般來自俄日──中國,竟然在蘇聯解體後沒有倒下來。尼克遜至列根時代美國在亞洲的布局和收縮政策,隨之顯得有點過時。

中日美互動中試探底線

  1992年,克林頓當選美國首位後冷戰時期總統,他採取了積極與華互動的外交政策,訪華期間願意應中方的要求公開表示反對台獨。與他的前任們一樣,克林頓在對華策略上並沒有知會日本的習慣,並宣稱要與中國建立戰略伙伴關係。日本看在眼裡,沒法不對親密的美中關係起戒心,憂慮從此會被這位忠誠的盟友冷待。把心一橫,日本轉而擁抱經濟日益強大的中國,也想透過在八十年代已打下基礎的中日貿易來自救。然而,奇妙地就在這些年頭,釣魚島忽然無風起浪。

  1996年,日本右翼份子登上釣魚島樹立燈塔,兩岸政府強烈抗議,但只停留在外交聲明層面。日方稱建塔是民間人士所為,但卻派出巡邏艇阻止港台人士靠近釣魚島,事件迅即觸發全球華人的新一輪保釣運動。同年9月11日,美國政府發言人伯恩斯稱,美國既不承認也不支持任何國家對釣魚列島的主權主張。而美駐日大使蒙戴爾其後又表明《美日安保條約》沒有強制美軍須要介入釣魚島糾紛。這立場與當年尼克遜政府完全一致。同年10月6日,在釣魚島水域下水宣示主權遇溺的香港保釣人士陳毓祥舉殯;同一天,港台保釣人士幾十艘漁船於基隆出發直駛釣魚島列嶼,日本不便攔截,部份保釣人士成功登島揮舞國旗,宣示主權。

  1997年亞洲爆發金融危機,同年10月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訪美受到熱列歡迎。行程中他選擇了訪問珍珠港,似乎有意提醒美國別忘記敵友之分。1998年6月克林頓回訪北京,於聯合記者會上讚揚中國的匯率措施對穩定地區經濟發揮了重大貢獻。克林頓並進一步指美中將全力以赴應對金融危機,但日本政府和人民也必須多出分力。依克林頓的語氣,彷彿日本是美中的共同煩惱。同年11月,江澤民訪問日本受到冷遇,日本拒絕按中方要求就侵華戰爭發出書面道歉。江澤民在檢閱日本儀仗隊時,也明顯側身只向中國國旗鞠躬。

  雖然日本從來就沒法干預美國的對華政策,尼克遜或卡達與中國關係正常化也沒有事先知會日本。不過,在冷戰策略的前提下,兩位總統都向中國重申《美日安保條約》的重要性,這已足夠令日本放心了。克林頓卻不同,蘇聯因素消失了,這位美國新總統似乎對中國亮麗的政經發展頗予肯定。日本開始關注美中關係與日本利益的可能負面影響。日本國內希望脫離美國,採取獨立對華政策之聲漸高。

  儘管如此,克林頓時期的美中關係絕並非一帆風順,1999年5月7日,美軍機轟炸了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造成使館內多人死傷。最後美方同意賠償,但事件卻令踏入新世紀的美中關係蒙上陰影。走過千禧年,2001年的美國迎來新總統小布殊。小布殊對中國沒太大好感,並調整了美中是戰略合作伙伴的說法,改稱中國是潛在的競爭者,與美國國防部的觀點一致。同年4月1日,南海上空發生中美軍機相撞事件,美偵察機急降海南島。小布殊即時以強硬措詞要求中國歸還偵察機,並宣稱美軍機等同美領土主權的延伸,中方人員不得進入。中國的回應是把偵察機解體後才交回給美方。

  日漸緊張的美中關係因911事件而驟變。在餘下的七年多任期內,伊拉克和基地組織幾乎佔去了小布殊全部的注意力。恐襲發生後,小布殊在國會演講時提出邪惡軸心說,指的是伊拉克、伊朗和朝鮮。布殊派重兵到中東,至於亞洲區的邪惡國家朝鮮,小布殊分身不下。他最終於同意借助中國對朝鮮的影響力促成六方會談。911事件的副作用,是令中美關係在邊談邊打之中以談的時間居多,令中國得到幾年安靜,集中力量鞏固國家的綜合力量。

中國崛起惹美嚴重關注

  中國再和平的崛起也是崛起,中國製造與中國威脅論開始出現。美國國會和媒體開始批評中國不公平的貿易措施導致美國貿赤嚴重,國內企業職位外流,也拉低美國工人薪酬。當時身為聯邦參議員的希拉莉要求國會調查中國購買美國國債問題,指責中國藉國家補貼的廉價出口貨品賺取大量美元外匯,然後又以購買債券形式借回給美國人繼續消費。希拉莉認為美國應擺脫對中國的依賴,並反擊中國的不公平貿易手段。

  2006年1日,來自芝加哥的新進參議員奧巴馬與參議員Norm Coleman在參議院成立了中國政策組,檢討美國對華政策。奧巴馬當時便把中國定位為「非朋友,也非敵人,而是競爭者」。2007年6月,他與希拉莉共同支持立法以懲罰性關稅為要脅,逼使中國調整人民幣匯率政策。與此同時,美國國防部的年度報告持續多年指出中國是美國未來的最大威脅,並質疑中國增大國防開支的意圖。至此,中國由當年一個應美國邀請發揮穩定地區安全作用的國家,搖身一變成為區域安全的隱患。更奇妙地,在新一批政客眼裡,「軍事威脅論」的矛頭直指中國、而非昔日的蘇聯;而貿易戰方面,中國已經取代日本成為美國經濟的敵人。

  2008年8月的北京奧運近乎完美地閉幕。9月15日,美國總統選戰鬥得難分難解時,百年老店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宣告破產,由華爾街一手炮製的虛擬資產泡沫,正式引發全球金融海嘯。候任總統未宣誓便要頭痛美國有史以來最嚴峻的金融危機。一度令美國人引以為傲的華爾街幾陷於癱瘓,需要聯邦政府千億元計的應急資金救助。在全球災區處處之際,骨牌效應排山而來,歐美同時望向一個救生圈──中國。作為美國第一大債權國、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擁有最大量的外匯儲備,穩定全球經濟的重責忽然落在中國肩上。中國不負眾望,在極其艱難的時刻仍然保持百分之八的年度經濟增長。

美元碰不得

  感謝尼克遜廢除美元金本位制度,奧巴馬2009年上任後立即通過七千億元救市方案,指示聯儲局啟動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是年聯邦赤字達到破紀錄的一萬四千億美元,而國債則上升至十三萬億元。在應對金融危機上美國需要中國的配合,但美中關係會因而變得更加親密嗎?

  中國在應對美元資產貶值威脅的策略上,觸碰了美國的高度敏感神經與國家核心利益──美元。中國為了擺脫美元的負面影響,與主貿易伙伴推出貨幣互換協議,避開以美元結算以減低匯率風險。分別先後與韓國、香港、馬來西亞、白俄羅斯及印尼6 個國家或地區簽署貨幣互換協議,累積金額達6500 億人民幣。  誠如美國國會眾議員保羅(Ron Paul)所言,沒有一個挑戰美元地位的國家會有好下場的。保羅在國會發言呼籲結束美元霸權,指出那些不甘受美元控制的國家,如伊拉克、伊朗和委內瑞拉,紛紛受到美國嚴厲的制裁,其中伊拉克政權更被徹底顛覆。弱國如兩伊挑戰美元有如以卵擊石,但對於總體經濟實力可觀的中國,美國嚴陣以待,逼人民幣升值壓力急升,中美匯率戰一觸即發。

奧巴馬「重回亞洲」

  2009年2月,新任國務卿希拉莉展開首次外訪行程。她打破歷任國務卿先訪問歐洲的慣例,選擇到亞洲,分別訪問日本、南韓、印尼和中國。希拉莉競選總統的政綱上曾形容美中關係是本世紀最重要的雙邊關係。這話聽在日本耳裡必然十分刺耳,但希拉莉首度出訪卻選擇先到日本,最一站才到中國,也是打破過去美國訪華官員回程才到日本的習慣。希拉莉此行多被解讀為是禮節性的訪問,甚至有說是因為中東和歐洲早已派去奧巴馬的特使,留下不重要的國家才讓她走一趟。今日回頭看來,這些分析可能太低估了奧巴馬政府的部署。希拉莉的亞洲行,現在看來更像是為美國調整亞洲戰略熱身。

  2009年3月,才從中國回來沒幾天的希拉莉又找上了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不是寒暄,是抗議美國海軍探測船「無瑕號」在南中國海遭受中國船隻干擾。美國船隻當時正收集中國潛艇進出基地的數據,但多艘中國船隻靠近,還險些發生碰撞。5月,希拉莉在一個論壇上說:中國在拉丁美洲取得的外交進展令美國感到困擾。同年7月,希拉莉再度出訪亞洲,在曼谷高調宣稱:「美國重返亞洲了」。這句不起眼及被視為半戲言的說話,今天看來似乎並非虛言。

  正如本文開首時指出,二戰時亞洲是美軍的主戰場,戰後也在日本、南韓、越南、菲律賓駐兵,琉球群島(包括釣魚島)則直接全權管理。至70年代,尼克遜才改行「收縮亞洲」政策。四十年後的今天,奧巴馬政府宣佈「重返亞洲」,亞洲隨即進入「多事之秋」。

  首先是日本政壇戲劇性地在不足一年內換了三位首相,2009年9月民主黨擊敗戰後不敗政黨自民黨,鳩山由紀夫出任首相。在希拉莉宣布美國要重返亞洲後,作為美國盟國首相的鳩山,卻竟然主張「脫美入亞」,即是試圖跟美國地位對等,自主發展對華及其他亞洲國家的雙邊關係。美國長期以來要求日本在外交政策上跟美國走,鳩山卻想讓日本走自己的路,最具象徵意義的做法是要求美軍遷移甚或撤出沖繩基地;其次是主動與中國構建關係,提出與溫家寶設立總理熱線。

  就在沖繩美軍基地搬與不搬的爭拗中,2010年3月26日晚,黃海水域巡邏的南韓天安號護衛艦神秘被外來魚雷擊沉,朝鮮半島即時戰雲密佈。經近兩個月的調查後,美、澳、英、瑞典四國專家的報告指,天安艦是被朝鮮製魚雷擊沉的。此事朝鮮予以否認,美韓則譴責朝鮮挑釁。中國同時與兩韓保持外交關係,南韓對中國未對天安艦事件採取更強硬的立場表示不滿。而美國則以加強保衛韓國為由,在黃海和東海安排了多場美日韓海上大規模演習。由於演習地點太接近中國,中國提出抗議之外,也同樣在黃海進行實彈射擊演練。

  至於鳩山,最終「脫美」不成,反倒被政治獻金醜聞纏身,及因不再堅持美軍遷移基地引發民憤,在任不到八個月便於6月2日下台。6月12日是上海世博日本周,接任鳩山的菅直人本來說好赴華出席,順道會晤中國領導人。但據報道說,菅直人在與奧巴馬通電話後便打住,改由已下台的鳩山由?夫做代表。一說是奧巴馬不喜歡他太早訪華,而於時間上菅直人6月27日在加拿大參加經濟峰會時會見到奧巴馬,若他真的訪華,便造成先到中國、後見美國總統的局面。

  天安艦事件未了,7月23日希拉莉出訪越南。除繼續指責朝鮮好戰,希拉莉還提出,南中國海主權爭議涉及美國國家利益,表示願意與相關各國商討解決分歧。中國一直聲稱擁有大部份南中國海的主權,對美國挑起東南亞諸國與中國的爭奪領土甚為不滿。而美國則與越南宣佈將會在南海舉行兩軍合作演練。

  頻繁的海上軍演未完,9月7日,日本海上自衛保安廳指中國漁船閩晉號「非法」進入釣魚島水域,並故意衝撞日方巡邏艇,扣押了中國漁船和人員。事後日方一反常態,異常強硬地要依國內法審訊中國漁民。而就在事件發生前幾天,面臨黨內競選的菅直人與對手不約而同地在政見辯論會上提到釣魚島是日本故有領土,並對於中國不斷的壯大軍力表示擔憂。

  而在中國多番提出外交抗議時,美國副總統拜登卻火上加油說:「正確的美中關係必須透過日本完成」。美國務院官員及希拉莉本人,一再重申《美日安保條約》適用於釣魚島範圍。

認識釣魚島風雲新形勢

  本文不嫌其煩地整理二戰以來美、蘇、中、日的外交互動,從中不難看出,過去美國對華政策從未曾經過日本。尼克遜以來便如此。在為日本打氣之餘,拜登此言,或可理解為是向中國表態:美中日三角關係生變了──美國挺日本。在溫家寶於紐約拒見菅直人及使出連串反制措施後,日本最終也得無條件釋放中國船長。可是,中國的強硬反應,予英美傳媒「中國盛氣凌人」的口實。而這、菅直人彷彿打得不太漂亮的一仗,會不會是目的卻已然達到。而菅直人回國當日,奧巴馬在白宮會見了東盟領袖,表示美國將在亞洲擔當領導角色,並支持他們與中國爭奪南中國海主權。而被馬尼拉康泰人質事件殺個措手不及的阿基諾三世,便於會後聲稱不喜歡中國把南海說為南中國海。

  由「收縮」至「重返」,四十年轉了一圈,美國又再軍臨亞洲了。中國和日本民眾因為釣魚島之爭而民族情緒高漲,現時兩國巡邏艇天天對峙。談到保釣,中國民眾自然會把矛頭指向與日本,但細看戰後以來的美中日關係,日本隨了享受繁榮帶來的物質生活外,在政治和軍事上應有「在人屋簷下」之嘆。

  如要真正解決釣魚島問題,中國要應對的不是日本,而是要吒?亞洲的美國。而在更大的佈局考慮下,美國會清走這根碰一碰便發熱的是非棒嗎?大概不會。釣魚島既可令沉渣泛起,又有地理上的軍事價值,是對中國的最佳牽制。只要美國仍需利用一些議題來操控中日的神經,釣魚島的爭議便沒有徹底解決的一天。

Friday, October 08, 2010

美元煩惱

  美國財長蓋特納繼續火力全開地指責人民幣不大幅升值,損害了美國和國際經濟。他的這番話讓人頓時有了時空錯亂的感覺,為何眼前一切彷彿似曾相識。想起尼克遜總統時期的美國財政長康納利,美國當時指責歐洲和日本不公平的匯率制度,嚴重捐害了美國經濟,造成貿易赤字失衡。法國總統戴高樂反駁指美國的赤字是「不流淚的赤字」,意思是指美國濫發貨幣,而作為世界唯一的儲備貨幣,美元貶值導致的通脹代價,都由全世界分擔了。財長康納利不客氣的回應說:「這是我們的貨幣,但是你們的煩惱(American dollar is our currency, but your problem)」。

  蓋特納高調為美元鳴冤,要讓全世界都認為人民幣佔了美金的便宜,一些好附和西方的中國自由派人士,也加入指責中國的貨幣政策不按國際規則運作。而事實是最不會為美元發愁的是美國,煩惱都是那些以美元為資產儲備的國家,中國擁有最大額的美元債券,煩惱也最大。

  當年因為越戰長年的消耗,弄得國庫空虛,尼克遜便怪罪日本和歐洲。現在伊阿戰爭年燒掉千億元計美金,再來一場金融海嘯,奧巴馬政府把罪名栽到中國頭上來了。

  美國政府和一些國會議員說美元對人民幣大幅貶值,可以讓中國進口貨更貴(美官員好稱是合理價格),而美國出口貨品便更便宜,因此便能調整對中貿易逆差的失衡。這表面上異常簡單的道,其實一點實用意義都沒有。美國人愛進口貨品是因為價廉物美,中國貨貴了便會去找更便宜的,越南或印度,哪一個國家都可以。所以美國進口量是不會減少的。至於出口,問題不是美國貨品的定價,而是美國有什麼可出口。美國過去卅年近似瘋狂地發展金融,製造業都被淘汰得大半了,要他們重回國土是沒有可能的。至於新興產業,美國的優勢亦不如前,時興的再生能源業,美國並不具有龍頭地位。

  所以,藉匯率戰「搶劫」別國資產,拖跨競爭國家的經濟,才是真正目的。近日有國際組織倡議起草新廣場協議,先不論具體內容,光「廣場協議」四字也夠嚇人的了。1985年歐美與日本簽訂的《廣場協議》導致日元持續大幅升值,製造出日本最大的經濟泡沫。踏入九十年代,泡沫爆破了,日本經濟亦從此走向漫長的衰退,至今仍沒法恢復。

Tuesday, October 05, 2010

選舉恩賜

  奧巴馬總統昨日召開了首場白宮「社區大學高峰會議」,全國百名社區大學校長及負責人參加了會議,主要是聆聽總統宣佈兩項資助發展社區大學的撥款計劃。總統在會上讚揚社大是無名英雄,並要求全國社大在2020年之前,額外增加五百萬名畢業生。總統特別提到中國和印度都沒有削減教育經費,但共和黨國會議員則忍心削減教育撥款。

  在白宮舉行一場專為社區大學教育而辦的會議,可謂前所未有的,對於在高等教育系統內最不受重視的社大,起了相當大的鼓舞作用。總統的演說也相當之漂亮,但卻是典型的政客套話,顯然是為了十一月中期選舉而做的另一場政治秀。

  首先,總統昨日送給各社大的禮物──兩項撥款計劃,只能說是杯水車薪,而錢也不是來自聯邦政府的。一項是私人基金會贈予的三千五萬元教育資金,另一項是由私企業以每所一百萬元為限,資助個別有特殊成績的社大。總統去年曾提出在未來十年,為社大提供一百廿億元撥款,但最終被國會削減至廿億元,這就是為什麼總統指責共和黨刪去社大的資金。

  不過,總統沒有說明,被刪去的撥款是調動作為支付他另一個心愛項目──醫保改革的開銷。一場白宮高峰會無疑可以令總統加分,但如果總統的能力只限於找私人基金會或大企業出資,便沒有什麼可值得誇口的了。

  眾所周知,在金融海嘯衝擊下,全國各地的社區大學因為聯邦和州政府的預算危機,經費被一減再減,決不是一百萬元足以填補的。而另方面因為就業市場不景,大量人士重返社區大學,在一減一增的強烈反差之下,社大和學生均面對近年來最惡劣的境況。在選舉前講幾句好聽的話便算是恩賜嗎?美國的中小大學教育素質在不斷下降,而國家的前途取決於教育,這是總統明白的。總統可以用千億元救助華爾街,讓金融家大翻身,為什麼就不能用實際行動來辦好教育。

Saturday, October 02, 2010

迷網一代

  新澤西州一名大學一年級同性戀男學生,在宿舍房間內與男友幽會,性愛畫面被同學偷拍並即時上網直播。男生事後得悉此事,羞憤之下跳橋自殺身亡。涉嫌偷拍的一男一女學生,被警方控以侵犯私隱罪,檢察官仍在研究是否加入仇視罪行罪名。

  此宗校園悲劇令社會嘩然,紛紛呼籲關互聯網的破壞性;也有人認為案件是錯用高科技的悲劇例子。從科技及互聯網應用角度去總結,也許可以令人們反思這些已被視為生活必需品的東西,其實也帶著高度危險性。不過,如套用「槍不殺人、人才殺人」的理論,殺人的不是互聯網,而是偷拍同窗的兩名年青人。他們的行為,直接對死者造成不可承受的精神壓力,因而最終選擇走上不歸路。

  彼此是相識的同學,都是大學生了,年齡雖輕也不小了,是怎麼樣的心態導致他們會傷害死者呢?是他們心腸歹毒、冷血無情嗎?這正是檢察官的疑問。而從把偷拍片視頻放上網的男生的一些舉動,出於開玩笑的可能性更大。在死者向他借用房間之時,他便想到室友是在安排密會,於是便有了將實況偷拍及公諸同好的念頭。

  「遊戲人間」是我們年青一代的普遍價值觀,雖然美國經歷了金融海嘯,美國窮人也增加了不少,但總體而言,美國仍是一片樂土。首先是物質生活富裕,美國的貧窮線移到中國要成小康之家了;再加上本土沒有戰爭,社會環境基本穩定。在這安樂的狀態下,年青人最大的責任是享受生活,遊戲是存在的意義。因此,尋開心成為每天的首要工作,youtube和facebook能急促發展,創造了幾名八十後億萬富豪,皆因這些網站完全迎合了年青人尋開心的需要。把天下事遊戲化之後,偷拍同學讓大家即時分享,也成為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

  所以,這起「網絡殺人」案給社會最大的啟發應是反思時下的社會價值觀,特別生於安樂的年青一代;因為再過二三十年,他們便會是這個超級大國的領袖級人物了。

Thursday, September 30, 2010

十月驚奇   

  所謂的「十月驚奇」是指在接近十一月選舉投票之時,也是候選人奇招頻發的時候。加州共和黨州長候選人惠特曼日前便爆出醜聞,被指僱用墨西哥裔非法移民長達九年,這位前家佣更現身指受雇期間遭受到剝削。這是今屆州長選舉開打以來最吸引民眾的選舉新聞。惠特曼競選團隊質疑爆料的時機,指責這純是對手的選舉技倆。這種反駁方式本身就有點可笑,換了是惠特曼手握可重創布朗的材料,也同樣會選擇在最接近投票日的關鍵時刻引爆吧。選民關心的是事實真相。

  惠特曼對於亞裔選民並沒有太大興趣,但對人口眾多的拉美裔選民卻積極爭取,本周六原定的第二場候選人辯論會,便會以西班牙語雙語進行。如今受到一名墨西哥裔前僱員指控,惠特曼就算不致於前功盡棄,於拉美裔選民中的形象也大打節扣了。更諷刺的是在爆料前一天,惠特曼在電視辯中還指出解決非法移民問題的最佳方法,便是懲罰聘請非法勞工的僱主。

  如何拆解這場醜聞帶來的影響,惠特曼的初期反應並不理想,她推說女傭在去年才自白是非法移民,得悉後便立即將之開除了。但女傭律師又提出信件顯示惠特曼確是早便知情。惠特曼還有什麼招數,大可拭目以待,但除了僱用黑工外,另一些個人因素也不容忽視。

  在首場辯論中提問人問加州移民對社會有貢獻嗎?惠特曼竟然不屑一答。又對於廿八年來從未參與投票,她只是一臉苦情的表示歉意。她不必因不參與投票而向選民道歉,投票與否是個人考慮。只是,近卅年都沒興趣投票的人,今天卻告訴民眾她關心政治,有能力改革加州政府的運作,這也太不靠了吧!

Wednesday, September 29, 2010

政客之爭   

  看完了加州州長選舉首場候選人電視辯論,一個最凸出的感覺是:一個自稱非政客,腔調卻十足政客味道;一個老牌政客,卻拚命證明自己不是政客。

  共和黨州長候選人惠特曼是電子灣(ebay)的前行政總裁,商界的成功傳奇人物兼億萬富豪。代表民主黨的候選人布朗曾兩任加州州長,屋崙市市長,現任加州總檢察長。論到候選人辯論會的經驗,布朗絕對是優勝的,於是惠特曼便採取了將對手優點化為缺點的策略,由第一個問題開始,便主動攻擊布朗是一個有幾十年從政經歷,卻沒有政績的過氣政客。這點當然布朗不會認同,反稱自己公共事務經驗多,管理政府與經營私企完全不一樣。

  中國俗語說:「薑還是老的辣」,布朗兩度輕鬆地以自己的高齡化解了尖銳提問。第一個問題是:即將享受公務員退休金的他如何能改革被指已不勝負荷的退休基金呢?布朗回答:選我最好不過了,我今年七十二歲,當選後要七十六才能領退休,連任更好,要八十後了。又一問題是他如何保證不會像當年剛任州長時,立即又跑去選總統。布朗說:我的年齡便是保證。

  銳利的詞鋒,與幽默的對答,只能說是娛樂成份十足,讓觀眾看得開心。不過,於選民而言,更需要知道誰會是更好的州長。加州失業率全國排第三位高,預算赤字早已升到天文數字般,教育、社會服務等等問題又一大堆,兩名的政客和準政客互相攻訐,對中間選民應不會有太大的吸引力。州長辯論還有兩場,但相信數視率只會一般,誰能出線當州長,主要還取決於競選團隊的動員能力。

  什麼是「民主」?是人民作主嗎?州府政治腐壞至不能正常運作的景況,我們能作主嗎?布朗和惠特曼都說只要當選,便能化腐杇為神奇,讓州府脫胎換骨。不論民眾願意不願意,他們其中一人就會是下任的加州的州長,拭目以待吧!

Tuesday, September 28, 2010

中國底線

  中國以罕見的強硬手段回應了日本扣押中國漁民事件,日本最終極不光彩地屈服了。這場亞洲兩大國的外交風波,讓世界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中國。從美國官方喉舌「美國之音」,至各大國際媒體的分析文章,主題大多環繞著如何應對一個「來勢洶洶」的中國,呼應著長期宣揚的中國威脅論。

  溫家寶總理在紐約的四十八小時裡,在多個場合重申,希望國際社會及美國不同階層人士都明白,中國向世界伸出友誼之手,但別誤會可以拿主權和領土問題來挑釁或試圖約制中國。溫總在聯合國大會上以《認識真正的中國》為題發表演講,說明中國仍處於發展中國家階段,國內問題一大堆。與此同時,中國也是一個熱愛和平及負責任的國家,願意對國際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不過,在涉及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事務上,這是中國的底線,絕對不會退讓。

  有評論認為中國對日過於強勢,會嚇怕了亞洲鄰國,也會讓美國有介入亞洲事務的藉口。就在溫家寶離開紐約後,奧巴馬便與東盟元首會談,一再表明會干預南海主權爭議。因此,有一說認為中國在此次釣魚島事件是明贏實輸,從此引起各國的防範和對抗。

  這種勝負論似是而非,因為圍堵中國已經是美國的既定國策,挑撥東南亞諸國與中國的矛盾,亦已經步署了一段時間,中國已經到了不可迴避的時候。更不要說那些長期妖魔化中國的西方輿論,絕不是在釣島事件後才出現的。中國以從未有過的力度對付日本,配合溫家寶的講話,其實是要向全世界作一個示範。在船長獲釋後,中國仍然向日本施加外交壓力,並且派出武裝漁政船常規巡邏釣魚島水域,同樣是向世界說明中國的底線是不容挑戰的。

  試問主權與領土對哪一個國家不重要?為什麼國際輿論對中國維護主權會持否定和負面態度?清末民初在接近百年的那段苦難歲月,中國的尊嚴和主權遭遇歐美日等列強踐踏。今天的中國只是告訴天下,這時代已經結束了。

Friday, September 24, 2010

釣魚島引起一場錯綜複雜的外交戰

  日本政府於今年九月七日扣押在釣魚島海域作業的中國漁民,引發了近年最激烈的中日外交衝突。中國總理溫家寶藉在紐約參加聯合國大會時展現的強硬立場,以及中國政府連串的應對策略,最終導致日本宣布釋放被拘留已經十餘天的船長詹其雄。這場由日方挑起的外交戰,不意卻成為受美國步步進逼的中國一個顯身手的機會。

  眾所周知,釣魚島爭議源於美國在1972年將琉球群島主權及釣魚島的「行政管轄權」一併移交日本;這種私相授受於七十年代曾引發猛烈的保釣運動。及後,位處台北對開海域的釣魚島又因兩岸關係的特殊性,令中國大陸於釣魚島事務上多了一重顧慮;再加上《美日安保條約》的籠罩,令日本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可以控制釣魚島一帶。自七十年代以來,釣魚島一帶的摩擦一般都透過外交交涉平息,但詹其雄事件的本質與背景卻不一樣。從一開始日本便沒有打算將之作為普通事故,船長被「升級」送到日法院,公告以國內法起訴。

  日本決意跟中國正面衝突可能有兩種意圖。一是要確立日本對釣魚島的法理管治權,令日本領海向南移,形成對中國東海的進一步包圍。並趁衝突宣佈加強南部防衛,擴大自衛隊的規模。其次,就算不能完成司法程序,如成功逼使中國跟他展開高層談判,也可以彰顯日本擁有牽制中國的力量。透過扣留和起訴詹其雄,日本野心不可小覷。

  去年七月希拉莉在曼谷高調宣布美國重返亞洲,之後發生天安號事件、美國與亞洲多國在東海、黃海軍演,並介入南海主權爭議,其針對的目標都是中國。日本此時要證明其在亞洲的領導地位,挑戰在經濟和政治影響力都不斷成長的中國,正配合美國重返亞洲、包圍中國的政策。

  在中國船長被扣留的前後,美國國防部和國務院在不同場合多次重申會兌現助日本保衛釣魚島的承諾,國務院官員又不點名的批評中國單方面停止與日本高層對話;後來連副總統拜登也表明美中關係的構建必須要透過日本。就在日本宣佈放人前幾小時,日方還引述美國務卿希拉莉的話說《美日安保條約》包括釣魚島。所以,表面上聲稱不介入中日釣魚島爭議的美國,似乎處處提醒中國不要忽略其影響力。

  所以,那些主張解放軍開戰艦收復釣魚島,或怪責中國政府軟弱的人士,把事情過度簡單化,中國所面對的是一個錯綜複雜的外交形勢,對手也絕非幾艘日本巡邏艇。因此,中國政府才嚴陣以待,重手還擊。尖銳的外交辭令明明白白的告訴日本,如涉及主權問題,中國沒有妥協的餘地。中國既停止與日本官方交流,並使出多種經濟制裁措施,包括停止商討春曉油田的合資開發、暫停討論增加航班、推遲更新售日煤炭協議、抵制日本旅遊業、以及日方披露而中方沒有承認的限制稀土輸日等等。日相要與溫家寶會談,也遭受到中方斷然拒絕。

  中國對日的強硬姿態也應用到美國身上。溫家寶在紐約堅決否定了人民幣需按美國要求升值,亦反駁美中貿易逆差是中國的責任。至於被視為令日本軟化關鍵的四名被中國拘捕的日本人,所屬的建設公司「藤田」本是日本百年老店,但早已被高盛收購。即是,被捕四人是在日的美國僱員。

  面對中國的反制措施,以及藤田職員被捕事件,扣押中國船長由最初是顯示日本實力的籌碼,變成為一隻燙手山芋,為日相菅直人平白增添了相當的國內煩惱。至於昨日還挺日的美國國務院,立即發表聲明稱高興事件得到解決。美官方喉舌「美國之音」的報道則指中國反應過敏過激,將會引起亞洲國家的憂慮。同一日,總統奧巴馬與東盟領開會,表達了美國將積極參與亞洲地區事務(包括南海主權爭議)的意願,並排出系列出訪東盟國家的行程。

  詹其雄船長已乘專機安抵中國,而中國前國務委員唐家璇在新加坡參加「全球對話」會議時強調:「中國始終視東盟和東盟國家為可以信賴的好兄弟」。成熟的策略籌謀與充足的自信,令中國贏了一場硬仗,但戰役遠遠仍未結束。

新保釣事件意義拆解--思考保釣

  因美國將釣魚台群島的行政管轄權轉移給日本而引發的全球保釣運動,隨著本月發生日本扣押中國漁民事件,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如果保釣人士不認清局勢,可能只會有幫倒忙的機會。

  昔日留美學生發起保釣運動,是因為兩岸政府在諸多政治掣肘和考量之下,沒法向超級大國美國說不。由民間自發的抗爭,讓世界聽到中國人捍衛領士的聲音,在最艱難的時期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保釣前輩其志可嘉,功不可沒。

  隨著中國和平崛起,以及兩岸關係在馬英九治下快速改善,與四十年前相比,中國面對著很不一樣的國際環境與挑戰,釣魚島的戰略地位也發生很大的變化。美國把釣魚島移交給日本,一手製造了中日領土糾紛,如今每次聽到美國呼籲中日和平解決釣島紛爭,便覺噁心。其時中美並未建交,台灣又是在美軍保護範圍之內,美軍另有基地在南韓和沖繩,而釣魚島離台灣和沖繩都相當近。當年美國將釣魚島轉到日本治下,不如說是有意留為己用,以作不時之需。
  
  中美日台關係這四十年來發生幾番的轉變,經過船長詹其雄被扣押事件,可以清楚看到,收復釣島的主要障礙並不是日本,而是美國。當中國採取連串手段反制之時,日本並沒有什麼牌可以反擊,只是不斷請出《美日安保條約》,一者用來威脅中國,二者作為日本管治釣島的法理證據。美國之所以一再配合演出,是因為奧巴馬政府已經決心要做亞洲的領導。欲當上亞洲一哥,則必先要壓抑中國。
  
  但幸而今天兩岸形勢緩和,以及綜合國力的提升,讓大陸在釣魚島問題上少了一些後顧之憂,與日美交手的可用籌碼也更多,不必單靠民間。溫總理在紐約演說時指出:「在涉及到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的重大問題上,中國是絕不會妥協,絕不退讓。不僅現在,即使在很窮的時候,中國也是錚錚鐵骨。」事實也證明,中國政府運用經濟、政治等手段,成功逼使日本退讓。
  
  所以,民間保釣運動應依新國際形勢而調整,出海保釣宣示主權已經不再是優先。更不要說一些所謂保釣人士,表面是保釣,內裡卻想醜化中國政府,搞個人英雄主義,將保釣變成控告自己政府的鬧劇。為了中國的持續發展,面對凶險的國際形勢,保釣運動應朝著為國家分憂的方向發展,而不是製造內部矛盾。

強國外交

  日本於今年9月7日非法扣押中國漁民事件引起的新保釣事件,至24日漁船船長終獲無條件釋放,其間中日美的三方的明暗過招,反映了最新此三國的利害關係與國力的強弱消長。

早前一些關心此事的民眾認為中國政府過度軟弱。近的有星島中文電台的女聽眾說看到中國兩艘船政船遭七隻日艦包圍,極度氣憤,怨中國政府為何不敢派戰艦到釣魚台。遠有香港一些主張出海保釣的人士,快而準地把槍口指向內,責政府軟弱無能。這類埋怨有的是出於愛國義憤,也有些是源於個人英雄主義和反中情意結。妖魔化中國的現象其實並不單流行於歐美,在中港台也不乏同好。

  其實只要好好關注事態發展的相關新聞,便會清晰看到中國政府在此起事件中的應對手段,均比過往強硬、多元和有智慧。其間包括層層遞升的外交壓力、實質的經濟制裁、以及溫總理的「反制措施」(包括在紐約公開譴責日本、4日本人涉嫌擅自闖入軍事管理區被捕)。

新釣島衝突的嚴重程度,也不局限於海島的主權糾紛,而是關涉到更實在和更長遠的中國國家安全,以及與美日三邊勢力的消長。也許有些會認為真槍實彈的對峙才算是強硬,但未見得這就是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方法。中國政府處理此事的決心和智慧很大程度上被低估了。

  時下流行質疑保釣運動自七十年代以來,為何未見中國政府以武力收回釣魚台?

於地理位置而言,釣魚台屬台灣宜蘭縣的管轄範圍,台灣政府一直宣稱擁有釣魚台主權。中國大陸若真的調動戰艦群前赴,恐未遇上日本戰艦,便要先面對來自台灣政黨的抗議,甚至會演變成另一波的衝突。若沒兩岸事前充份的共識,大陸武力保釣必須極度謹慎。兩蔣時期是動員勘亂,李登輝則認同釣魚台屬於日本所有,他的繼任人陳水扁又自稱是全台最親日的政客。中國的海軍倘於其時進入釣魚台水域常規巡邏,會有怎麼樣的後果可想而知;而台灣海軍主動與日對抗更是不可能發生之事。

  自馬英九上台後促進兩岸交流,大大增強了兩岸官方高層的互信。此一轉變令日本開始為可能的兩岸統一而作出軍事準備,早前日本拋出加強南部防衛計劃,以及在釣魚台水域強行「執法」,其中一個原因便是要形成封鎖中國東海的基本格局。與早年只是日右翼份子蓋燈塔,層次已經截然不同。

  至於月來在東海與南韓軍演頻繁的美軍,在沖繩有長駐基地,雖然當地民意恨不得美軍離去,可惜支持遷走基地的日本首相鳩山卻先一步下了台。在發生扣押中國漁民事件前,美日特意澄清《美日安保條約》仍然適用於釣魚台水域;昨日(廿三日),國務卿希拉莉與日外相見面後又重申了一遍。所以,在批評中國為何不派出戰艦到釣魚台之前,要理解中國海軍面對的並不止於幾艘日本小巡邏艇。貿易掀起實質的軍事衝突,並不是明智之舉,孫子有云:「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才是上策,船長獲釋顯示了今天的中國已經有足夠的力量保護國土和國民。

Tuesday, September 21, 2010

Change

  「Change(改變)」曾幾何時是奧巴馬總統的代名詞。由2008年競選運動至今,奧巴馬不斷重複此一主題。選前,他呼籲民眾相信他是能改變美國社會以至國運的政治家。上任後,奧巴馬成功推動如健保改革及金融改革等重大立法,每一次總統都會稱自己為美國成功帶來了轉變。儘管奧巴馬已相當努力推動變革,但選民似乎仍未滿意,並且變心的速度更是驚人。

  離國會中期選舉月餘,奧巴馬的民望持續走低,最新民調發現,竟有多達三成半受訪者情願前總統喬治布殊主政,也不要奧巴馬。而主要原因是愈來愈多選民不滿奧巴馬政府處理經濟問題的未見成效。甚至有女選民當眾向奧巴馬說,對他已失望透頂,並對他遲遲未能實踐改革承諾失去耐性。

  日前在華盛頓舉行的社區大會上,其中一名中產女選民擺出憤怒和不耐煩的表情,對著奧巴馬說:「我再無氣力撐你了!」

  兩年前,大街上很難找到對布殊依依不捨的民眾;但兩年後的今日,卻有三成五的民眾相信他會比奧巴馬要做得好。這是極其奇怪的現象,一位已落任兩年,並且不受歡迎的總統,其民望竟會反彈上升。

  其實,布殊什麼都沒有做過,若要是他真的取代奧巴馬重返白宮,相信也未必便能會比奧巴馬做得好。所謂民意調查就是選民情緒的反映,遠過於是理性的分析。不滿現狀是選民的常態,現行的選舉制度也給予民眾定期換人的權利。同一的制度,也訓練了民眾短視和健忘的習慣。說一句公道話,兩年前選民熱情地選擇了一位對聯邦事務、經濟政策經驗膚淺的新鮮人當總統,又怎能期待他上任後便能扭轉乾坤、開創太平盛世呢!

  在目前的選舉制度下,選民大概只會與在位政客齊享富貴,決不會共患難的,管你是奧巴馬抑或是布殊。

「赴釣魚台宣示主權」是甚麼一回事?(轉載)

「赴釣魚台宣示主權」是甚麼一回事?

http://hongkongfirst.blogspot.com/2010/09/blog-post_23.html

Monday, September 20, 2010

日本元素

  前一周在星島中文電台的《總編輯時間》裡談到欲理解新一輪中日釣魚台糾紛,需注意美國宣告「重返亞洲」的實質意義。有兩位聽眾很不以為然,指責這是妖魔化美國的言論。本周一,日本宣佈繼續扣押中國船長;數小時之後,在太平洋的另一岸,美國副總統拜登在美日協會(US-Japan Council)上演講說,正確的美中關係,必須透過日本而達致。拜登曾任國會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也是奧巴馬內閣中最熟悉外交事務的官員,由他以副總統身分評論美中日關係,不能不予以重視。

  拜登說:「we have to get right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frankly, I don't know how that relationship can be made right other than going through Tokyo(我們需要正確處理美中關係…坦白說,我不知道如非透過日本,這關係怎能夠是正確的)」解讀拜登發言的主旨,實實在在的表明美國是在「利用」日本。而基於雙重利益關係,既能牽制中國又討好美國,日本當然甘於擔當這關鍵角色。

  面對日漸強大的中國,美國急需重新為美中關係定位,也就是拜登說正確的美中關係。所謂「正確關係」,也就是最符合美國利益的策略。華府欲維持有利於美國的雙邊關係,為何不直接與中國協商,而必須調動「日本元素」?這當然是因為某些美國欲得到的好處沒有被中國接受。

  為了在談判桌上有更高的議價能力,美國需要增大自身對中國的逼壓感。這包括韓美黃海軍演;與東盟從眉來眼去,至真槍實彈的軍演;重新挑起南中國海主權爭議等等,在在都是炫耀美國在東亞的影響力。

  從這思路出發,便不難理解為何日本敢於扣押中國船長。倘若要猜測扣押船長事件將如何解決,便必須加入研究目前美中正在討論中的各項雙邊議題。中美日都是成熟的國家,出現非理性的激烈行為的機會極低,但在明暗角力中如何出招,卻是三國實力的一場重要較量。

Sunday, September 19, 2010

問中大校長

  近日讀到沈祖堯校長就中大校園內擺放「港支聯會女神像」一事的致師生及校友公開信(見文末附件),表示已向學生會提出將「新民主女神像」擺放在校內文化廣場的方案。讀罷全信,作為校友,頓感萬分悲痛。校長舉措輕率,為逢迎校外政治利益團體及個別學生組織,竟然放棄了大學引導和啟發學生思考的角色與地位,並造成校政管理上的紊亂。

敢問:

1 香港中大大學於學生申請在校內擺放雕塑的政策是什麼?是個別情況個別考慮,抑或有具體的一貫政策?倘有校友要求在女神像旁同時擺放其他政治雕塑如鄧小平像,可以嗎?

2 校長在信中既謂眾說紛紜,又憑甚麼確認必須擺放?可否說明你的「眾說」是如何整理及取捨的?為何立即便跳到只斟酌擺放位置?其決定基礎和依據是什麼?

3 校長說:「有不少人認為學生會在文化廣場展覽雕像的建議最為可行」,這「不少」具體是多少名、甚麼基數下的「不少」?

4 校長只與學生會代表開會便決定一切,這是合格的溝通嗎?眾所周知,學生會能代表多少學生的意見?!近年那怕是在校學生吧(不計已離校的校友),與學生會「意見不合」的事件甚多。中大學生會在中大學生中有多大代表性,存疑。而由他們主張的「迎神」行動事前有沒有經過全校學生及校友投票?認受性何來?

5 為何校長默許了學生早前先斬後奏式強行擺放神像的行為──因為在公開信中隻字不提、不批評?是否日後只要霸王硬上弓,便可以在中大校園任意而為,而校方不會有任何追究行動呢?

6 校長曾說在六四時流過淚,這個人情意結是否影響了校長今次處理「港支聯會女神像」的判斷?一名高級行政人員的個人感情或價值觀與機構的決策應否分割?

7 香港中文大學作為一所世界知名的學府,是誰的資產?幾名在校學生可以憑其個人喜惡、或結連少數所謂的校友,便可以為校園添加政治或信仰符號,這行為合符常理嗎?國際上還有哪一所著名大學有類似的做法,可以任由學生校園擺放物件?請校長指教。

8 校長提出的擺放方法和地點,是永久性或臨時性質?有沒有時限?抑或就有時限,卻可無限期續放?請說明。

(附件)

各位同事、各位同學、各位校友:

中大學生會建議在校園擺放「新民主女神像」一事,討論多時。今天,我和同事剛與中大學生會的會長及幹事就此事面談。我想藉這封公開信向各位說明大學對處理此事的看法。

中大一直堅守言論和學術自由的宗旨,對不同見解和意見,抱持兼容並包的開放態度。在處理擺放「新民主女神像」的問題,我們同樣秉持著這種開放的態度。

自六月四日以來,「新民主女神像」放置在大學港鐵站外空地,大學一直透過大學輔導長與中大學生會溝通,尋求合宜的解決方法。

我非常重視溝通,樂意聆聽和了解各界人士對大學事務的意見。過去兩個月,透過多個場合,我接觸到中大不同的教職員、同學、新生和校友,以及媒體和公眾人士。我把握每一次機會,就「新民主女神像」一事了解大家的看法,同時,我亦非常感激很多人透過電郵及其他多種途徑,給予我們寶貴意見。

有關「新民主女神像」一事,我收集到的意見非常紛紜。有支持在中大校園內豎立雕像的,亦有堅決反對的;有贊成短期在特定地點擺放,亦有贊成永久擺放;至於應否在大學港鐵站外擺放,當然有贊成也有反對。大學既要考慮不同持分者的意見,同時亦要貫徹大學的政策。

總觀我們收集的各項意見,有不少人認為學生會在文化廣場展覽雕像的建議最為可行。因此,在今天會面時,我們向學生會提出將「新民主女神像」擺放在文化廣場的方案。學生會須處理雕像的安全、責任保險及人流管理等事宜,而大學有關部門則會盡量提供協助,以確保完善安排。文化廣場為同學們經常舉辦活動的場地,由大學師生中心管理委員會委託中大學生會安排場地借用事宜。由於鄰近中大學生會會址,方便中大學生會幹事管理,較之擺放在大學站外空地,應是更合宜的安排。

中大的不同成員對這個問題或有不同的觀點與立場,然而我一直相信,透過真誠和理性的溝通、本著互相尊重和互相包容的態度,我們「中大人」總可以減少分歧,達成共識。

校長 沈祖堯謹啟
二零一零年九月十七日

Friday, September 17, 2010

九一八

  日本政府提醒在中國的僑民注意本周六中國可能出現的反日示威,這說明日本對於九月十八日發生過甚麼事情是一清二楚的。九一八是中國抗日戰爭起點,也是日本政府明目張膽赤裸裸地侵略中國的日子。七十九年前那一天的巨變,於今天的中國人來說,仍是未敢忘記的一段歷史。今年又遇上日本在釣魚台水域非法拘留中國漁民事件,九一八紀念日多添了新意義。

  小時讀中國歷史教科書,對於日本侵華一段的資料有限,並且只是概述式的提到幾件大事件,因而未能對抗日戰爭有真正感性的認識。直至唸大科預科那一年,一齣叫做《慘痛的戰爭》的紀錄片,才讓我徹底認識到日軍當年的暴行。紀錄片的畫面都是真實的戰地場景,具有強烈的說服力,日軍為中國人帶來巨大戰爭苦難,可謂罪孽深重。

  最近有一齣新拍的抗戰電影叫做《喋血孤城》,由呂良偉主演,宣傳重點是一部由中國大陸拍攝的抗日戰爭題材電影,首次正面地描述國民黨軍隊抗日的英雄事蹟。看了一小段預告片後,便打消要觀看全片的念頭。因為,《慘痛的戰爭》雖然是戰地實錄,但由於是黑白畫面,加上鏡頭不清及過於零碎,於戰場慘烈情況和血腥程度,遠不及採用現代科技手法拍攝的電影。看不下去,並非因為血肉橫飛的逼真畫面,而是過度真實,深深地勾起潛藏內心對這場不義戰爭的厭惡,更為慘死的國人心生不忿。

  戰後的中國沒能力在釣魚台領土問題上與美國對抗,今天國力強大了,但中國所面對的國際環境也相應變得更複雜。但無論如何,中國若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國,在領土主權的問題是沒法逃避的,這也是中國成長必須過的一度關。 

Tuesday, September 14, 2010

自由與飯碗

  香港記者協會主席麥燕庭日前公開指責警方「箝制新聞自由」。以記協主席身份,批評握有執法權力的警察部門箝制新聞自由,這是多麼嚴重的指控。記者是維護和實踐新聞自由的前鋒,一旦政府部門以行政手段阻止媒體自由採訪,即意味著政府抗拒公眾監督,進而危及社會公眾的利益。那麼,警方到底做了那些令港記協如斯高調抗議呢?

  麥主席所指的是警方更換了警隊內部通訊設備後,突發記者不能再靠截聽警隊通訊而得到突發事故消息。記協指警方最初承諾會主動發佈突發消息,但實際上消息數量甚少。記協要求警方實時發佈突發消息,並認為傳媒不應在警方篩選下才獲突發事故資訊。所謂「突發新聞」一般是指交通意外和罪案之類,即時需要警員、消防與救護員處理的事故。 
  
  香港好些媒體長久以來將突發新聞作為主新聞,不但慣常佔據頭版位置,並且投入大量篇幅和資源,把撞車、兇案、搶劫、掃黃掃黑等一類新聞題材做得有聲有色,爭奪讀者和觀眾的眼球。這與美國媒體的傳統做法大相逕庭,美國媒體一般更重視社會及政治新聞,除非是特別重大和惡意的意外或罪案,否則選用的機會極微。因此,美國報章或電視新聞甚少找到如港聞式的「突發新聞」,而美國警隊更不會主動發佈突發消息,每日罪案報告內容大都是昨日或更早前的事故。如警方在事發後即時組織對發佈消息,必然是一年也不有幾回的重大事故。
 
  麥主席之所以把捍衛突發新聞上升至反箝制新聞自由層次,原來是因為有一間報館最近裁減了多名突發記者,為保同行飯碗,主席於是親自出馬向警隊開炮。香港報章引述麥主席的原話:「呢件事牽涉新聞自由,我都唔想扯到記者飯碗上,但係確實搞到有人被炒,真係好無辜。如果警方冇封鎖突發新聞,佢哋就唔使走」。 有關報館則澄清裁員是因為報社新政策要求突發記者需要寫稿,而不像從前只是口頭報料,因而辭退不合適的員工。

  原來如此!傳統作業模式的突發新聞記者面對工種需求的轉變,記協不是思索新聞業的整體發展方向,而是擺出一副大義凜然的模樣,即時把罪名歸到警方身上。香港的「新聞自由」義意,就是如此這般嗎?

轉博文:如何判斷 香港記者協會 的言論是否可信 ?

因為有報社裁撤突發新聞記者,香港記者協會主席即發表聲明,指責香港警察沒有發放足夠的突發新聞信息,是箝制新聞自由,要求警方在突發事故發生廿分鐘內向媒體發出詳盡通知。

港記協的這番邏輯很是奇怪,為保同行飯碗而責警方限制言論自由,如此上綱上線的做法,是媒體人應有的態度嗎?以下一文有很好的分析:

http://hongkongfirst.blogspot.com/2010/09/blog-post_13.html

何必用古人

劉德華在訪問中說曾擔心新戲《狄仁傑》中有些不符史實的地方,但徐克告訴他不是拍歷史片,沒關係。電影是創作,確是不必視如教科書,但倘若連基本事實都不依,何必假借古人呢?乾脆全虛構便是,一樣可以拍出有觀賞性的好電影,《阿凡達》便是一例。借古人,等於同時借其所屬的時代背景,用意是豐富電影的可觀程度,加強吸引力。但又要硬說不是歷史片,不必計較史實,豈不是取巧嗎?

武則天六十七才當皇帝,由靚靚劉嘉玲來演,太離譜了吧,還不如大陸電視劇《神探狄仁傑》的武則天飾演者呂中。又武則天登基當年,狄仁傑應有六十,比武少七歲。不合理的人物安排,只會完成打碎了欣賞和想像空間。

Tuesday, September 07, 2010

捐錢不如捐心

  自從章子怡發生了所謂的「詐捐」醜聞之後,公眾對於明星的善舉都多了一重疑心。上海媒體最近揭露成龍未如承諾捐出電影《大兵小將》的票房收入給北川建校。成龍澄清捐款未到只因票房未結帳,一旦帳款到位,便會把善款捐出;成龍基金會更表示會追究有關媒體失實報導的法律責任。不論事件最後會否對簿公堂,但從中可見到的是何謂「善心」。

  上海媒體報道羅列出校方並未收到成龍捐款的事實,而成龍方則以會計程序作為解釋,你一言我一語的,爭論的焦點都離不開技術性質的層面。援建四川大震後的學校,其出發點和目的應是源於「情」,要衡量此事的是非,也應從情入手。

  所謂情者,其實是行善的一顆同情心。因知道北川受災,北川中學需要重建,有感於學生的需要而付諸行動,才有了捐款的承諾。也可以合理的推論,當公開地說要捐出《大兵小將》的票房收入時,成北川中學理應是在成龍心上的。當一個人動了惻隱之心去幫忙別人時,應不會只是嘴巴說說而沒有行動的,更不會從此置若罔聞,對曾被他「關心」的對象不聞不問。

  從情理進一步分析,成龍當初應是感到北川的學子需要幫助,那麼我們便可以合理的疑問,以成龍今天的財富,必須要等到新上映的電影收益結帳後才有能力捐助嗎?學校工程是有進度的,學生也是急需正規校舍的,成龍既有關愛之心,又為何事必要等到電影收益入帳才肯捐款呢?他關心的是學生,抑或是電影分帳數目呢?怕即時捐款會多捐了嗎?

  又依情理推論,搞慈義賣活動的機構一般是因為自己沒有足夠可捐的現款,於是借物品拍賣方式,希望引來善心者出資。如果成龍要借《大兵小將》為籌建校費用,如用意不是自己沒有足夠的金錢,或許是為了引起公眾對北川中學的關心,盼共同出力。

在美國也常有類似籌款活動,如超市或百貨店會問付款客人是否願意額外捐出一元給某某機構;或是標明採配對制,依營業額數目,按比例額外捐出多少善款等等。前者純粹是代收善款,後者則帶有商業動機,借籌款來刺激營業額,同時又做善事。雖然後者動機不純,但最終仍有善款捐出,亦可謂之雙贏。

  由是觀之,成龍只承諾捐出票房,而不是自掏腰包,明顯是帶有商業動機的捐助。因為若要鼓勵民眾齊捐款,大可提出票價一律加一元,捐作學校建築費,不必有等待分紅之說了。有商業動機本也無可厚非的,只要最後受惠單位真的得到幫助便是。如今學校已建成,捐款分文未到,合理結論是當年的捐款者,其實是心不在學校呀!

Saturday, September 04, 2010

九萬五

  美國政府昨日公布了八月份的就業數據,全國失業率由9.5% 上升至9.6%,而據一項經濟專家的預測統計,大多數的專家認為高失業率會維持至年底,直至明年第四季度才可機會回落至8.8%。就業市場不景氣意味者消費難以有實質的復蘇,但美國股市沒有因此而失望,杜指周五維持連日來的升勢。華爾街的操盤手是否已經看到隧道盡處的光明呢?

  按一些分析文章指出,「雖然失業率微升,但分解其他數據顯示,私營企業增聘人員的情況持續,只因大批人口普查臨時工下崗,淡化了私企的積極影響。而從私企擴張人員的狀況,可以預期美國實體經濟復甦力量依然存在,雙底的機會大大減小。」越來越感到所謂經濟分析文章,與算命先生相差無幾,靠的都是其三吋不爛之舌。面對同一份報告,可以作出樂觀和悲觀的解讀,這又與選舉政治文化有著直接的關係。

  今年的頭八個月,美國就業市場每月平均新增加了九萬五千份工作,但卻無助於改善失業率。其中除了此消彼長的互相抵消因素外,自然人口增長也是原因之一,投入勞動市場的新丁,加重了失業率的壓力。

  奧巴馬總統在勞工節長周末前預告下周將會提出新一輪的刺激就業方案,作為對失業率上升的回應。似乎這是美國政治運作的典型模式,遇狀況必須要回應,而所謂回應是指嘴巴的回應,只要講了便等於做了。自金融海嘯以來,聯邦政府已經推出連串措施及專項撥款幫助解決失業問題。病重未癒,現在又聞新對策,而主體還是減稅。這種修修補補的方法能有多少功效,不敢寄予厚望。國際經濟的互動關係已發生重大轉變,美國的勞工應如何應對?失去的工作機會恐不會再回來,新的工作又在哪裡呢?在人口持續增長的背景下,我們的勞動大軍在人力資源結構上又是否符合新形勢的需求呢?

  能言善辯的政客,能拿出更實質的答案嗎?

Friday, September 03, 2010

美八十後

  「80後」成為時一個熱門名詞,他們更是香港政黨搞社會政治活動的中堅分子。有一個普遍的印象,以為香港的80後都是熱中於搞街頭抗爭,敢於出位與政府鬥法的自由派。這刻板形象也許未必是真像,大概是受到媒體放大報導有很大關係。那麼,美國的80後在政治上又是一批怎麼樣的年青人呢?

  在兩年前的2008總統大選,突然蜂擁而至的青年選民,為奧巴馬的勝利奠定了基礎。當時的評論多認為是奧巴馬的個人魅力和競選信息,吸引了這批新興年青選民熱心參與政治,因而令民主黨佔盡便宜。可是根據新近公布的2009調查數據,美國80後的政治立場取態比想像中保守。

  雖然整體上美國80後年青選民仍是傾向支持民主黨,但其中與共和黨的差距較之2008年已大幅縮短。2008年的同一調查支持民主黨的80後佔62%,共和黨僅佔30%;一年之後,這比例收窄成為54%對40%。這顯示奧巴馬當選並沒有為民主黨留住這批年青選民,反而是殘酷的就業市場和經濟不景氣,令他們轉向在野黨。

  除了在投票傾向方面,80後在界定自我政治立場時,也不如想像中自由派。2009年的調查數據,29%自稱是自由派,另28%是保守派,40%自認是中間派。亦即是說,在政治上沒定向的佔主流,左右兩派在人數方面是各領風騷。調查亦發展隨著年齡的增長,選民便越趨於保守。

  綜觀而論,美國的80後十分之理性和保守,這點與香港的80後可能有些不一樣。

Wednesday, September 01, 2010

一通電話

  菲律賓人質事件進入了後期調查階段,由其延伸引發的一些政治爭論正在熱烈展開,而這場爭論全由特首的一通電話開始。

  香港旅行團在馬尼拉被挾持並釀成慘案,香港特首曾蔭權怒形於色地在媒體前公開斥菲律賓總統沒有接他的電話。就在這一刻,菲總統不接港特首電話便成為菲政府不可饒恕的罪狀,引起了香港社會的「公憤」。就在此時,鳳凰衛視時事評論員阮次山反批評曾特首不該打電話給菲總統,要打也應找人家的外交部長或警察總長。阮此番言論在當時無疑如火上加油,並且引把民眾對菲律賓政府的怒火引導到自己身上。

  27日,除了鋪天蓋地的網民指責外,香港教育學院的副教授沈旭暉在報上發表文章,讚揚曾特首的這一通電話「捍衛了一國兩制的尊嚴,鞏固了香港的國際空間」。沈又鼓勵港人要充分發揮「次主權」優勢,他認為香港有權派代表去營救、談判、調查,而不必因為香港不是國家而自我矮化。

  四天之後,政論家劉迺強在報上發表文章,嚴辭反駁沈,指「次主權」論是假學術,是「小政客逗著市民的情緒說話,為抗拒中央作論述」。劉稱,主權就是主權,香港從來沒有過主權,而屬於國家主權的外交事務,首要是對等。就算真的有所謂「次主權」,曾特首也只應打電話給菲律賓政府同樣一位「次主權」代表官員,但他相信菲政府不存在這樣一位官員。

  由人質事件衍生成「中港主權之爭」,曾蔭權的一通沒人接的電話,其影響不可謂之不深。香港長期存在一批分離主義分子,鼓吹與中央政府徹底「劃清界線」。爭論如何發展下去仍有待觀察,而至今稍有定論的是曾特首的民望,因人質事件而走了一趟過山車。8月9日(人質事件前)民調顯示港人對特首的支持率和工作滿意度創上任以來的新低;8月31(人質事件後)公布的民調,反創兩年來的新高。

Friday, August 27, 2010

化悲憤為力量

  康泰人質事件在香港所造成的震動持續,在「頭七」之日,香港多個團體和政黨發起悼念遊行,相信參加的群眾會相當踴躍。在電視直播之下,港人如親歷現場一樣看到了挾持事件的血腥畫面,由之而帶來的驚嚇和哀慟,是沒法準確用言語形容的,就如美國人親眼看到飛機撞向世貿大樓般。因此,人質事件所引致的社會集體強烈反應,是必然也是自然的。

  回想起九一一當日,多年來累積的新聞工作經驗,讓筆者對處理特大新聞有一定的慣性心理準備,可是九一一的猛烈衝擊力度,加上電視不停重播飛機撞向大樓的畫面,在追蹤新聞的同時,內心是一片的失落和孤寂感,彷彿失去了自己至親一樣。直至看到大樓接連的倒下的一刻,心也跟隨變得粉碎似的。當時沒法相信這種事情就發生在美國本土,並且透過電視直播在人們眼前。

  九一一襲擊時適值在訪問一家小學的布殊總統,經過數小時的沉澱後,決定不接受保安人員的建議,直接返回白宮。因為他認為當國家遭受攻擊之時,總統重返白宮,可以讓國人安心,知道元首在主持大局。三日之後,初步救援工作告一段落,布殊親到世貿現場,在廢堆上搭著消防局長的肩,表揚救援人員的同時,並向全國人民保證不論在天涯海角,都會將策劃襲擊的恐怖分子繩之以法。雖然事後證明布殊是一位不怎麼樣的總統,但在當時,廢堆上的講話,確是讓國人迅速地從驚懼徬徨中重拾自信,化悲憤為力量。

  香港自戰後除了六十年代的暴動後,並未直接經歷過什麼重大的社會創傷。期望香港社會能儘快走出悲情,總結事件,將之轉化為正面的力量。

人質事件面面觀

  香港旅行團在菲律賓慘遭槍手大屠殺,事件令人憤慨且痛心。昨日下午在星島中文電台主持《總編輯時間》節目,聽眾紛紛表達了對事件的看法,其中兩位女聽眾的言論令我印象特別深刻。

  第一位女聽眾質疑中國政府駐菲官員在發生人質事件時沒有到現場向菲警施加壓力,因為她細心查看了新聞均沒有這方面的報道。提問的女聽眾略顯得激憤,她相信如果換了是英國或美國人是人質,結果便會不一樣。聽其言下之意,中國政府沒有臨場施壓,是導致慘劇的原因之一。

  而事實上,在人質事件惡化前,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館的發言人王曉波已經向媒體表示,使館已經派出了工作小組到達現場(本報周一A1版亦已報道)。而原在休假當中的駐菲大使劉健超在當日下午已取消休假趕回菲律賓。菲律賓總統阿基諾在槍手開始殺人之前,也曾表示會確保人質安全。事實證明連總統本人於現場的營救行動也沒有什麼助力,更像是任由市長和警方隨意而為。聽眾不追究菲律賓政府,反倒要向中國政府問罪,是慣性地責怪中國政府,抑或是在哀痛和憤怒當中的錯判?不論如何,追究責任的矛頭不應錯指。

  而第二位女聽眾則問,八名死者是在旅遊其間喪命的,又不是為國犧牲,香港政府為什麼要下半旗致哀?這是筆者最意想不到的提問,在重大的災難或特殊的事故中,政府為其喪失生命的國民下半旗致哀,是何等平常和合情合理之事,怎會有人能提出質疑!

  面對同一事件,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想法,大概是俗語所謂的;「一樣米養百樣人」罷。

Wednesday, August 25, 2010

轉博文:《菲律賓康泰事件:掩映中可能存在的陰謀》

作者: 無 名 

這是一篇時事評論。評論不等於結論,是希望提供多一種視物角度。下文的意見容或於哀慟的時刻有點逆耳,如一讀,多謝包容。先請見諒。

開宗明義,對菲律賓馬尼拉康泰事件,本文擬從疑問入手。

疑問一:第一個可能存在的陰謀 

對於密切跟進事件(看電視及讀網上資料)的我而言,關了電視,不再追看重播又重播的黎剎公園槍戰片段時,整個人會沉靜下來。沉靜是篩選淘汰,淘汰了枝節後浮現最強、最深的印象──為何「有人」想令整件事是一個「破局」。而「破局」的意思,在本文內是意指比解決不了的「悶局」、「僵局」更糟糕的、幾敗俱傷的流血收場。

  康泰事件可分為兩部份(兩件事)。Rolando Mandoza(門多薩)挾持人質是「第一件事」。而挾持事件已發生,菲律賓當局去處理,是「第二件事」。就這「第二件事」而言,假如事件和平解決,挾持人質這「第一件事」便成了對菲律賓、對港人只屬於沒有「硬傷」的「輕度破壞事件」。所以,「門多薩挾持人質」可以不是太「壞」的事──假如當局(注意:我只含糊說「當局」,不說是阿基諾三世政府),有心要好好解決事件。

  且留心一些倖存港人口中的描述;也是最實在,最真實的感覺。一位雙腕受傷的陳國柱說:「槍手的情況可以分成前後階段」,他認為前階段「氣氛平靜」得讓人認為「事件可和平解決」;槍手還用英文向他們交代自己身世。而一家五口三人死去的梁太──也是跟槍手最深仇大恨的女士──竟然也說:「他本來是不想殺人的。」(見電視片段)

  結論:門多薩挾持人質,可是人質在前階段卻感受不到他有殺機。

  整件事加起來的感覺是──「有人」一步一步地「逼」他「行動」。

  說他是「逼」出來的,是因為三時多他已預告:「三時有大事發生」。結果沒有。之後,被拖至入夜──槍手一直警告,卻仍然沒有行動。於是通知信來了,說只可重審,卻不能復職──注意,此時頂多是情緒波動,仍然沒有行動。於是,再之後「有人」再出招:用很難看的方式拘捕他弟弟(他弟弟反抗,在地上掙扎,被一堆警察捉他雙腳雙手,再上鎖)──在禍及親弟及妻子之下(妻也被拘捕),他終於在入黑之後的七時多開槍了!!

  開槍之前,槍手連番示警殺人、卻沒有殺人,總共拖拉、「按捺」了八個半小時。為何會是這樣的──槍手、「施害」的一方:拖
延 VS 「負責解決的一方」:卻不斷送上刺激他去衝動的訊息!

  事件不是在下午一時發生,是在大清早發生的。於一天而言,工作時段是兩個(上下午),還隔了個午飯時間。三個時間階段(上午/午飯/飯後的下午開工),是很好用、很完整的工作小時──為何卻給完全的虛渡了,事件被拖至入黑。槍手的要求出奇地容易達到,為何不虛與委蛇?!如決定虛與委蛇,半天便可以做到。而奇妙處是,一天的下班時間已過,槍手仍沒殺人!!
冷靜地閱讀全過程,我竟會覺得──是的,「有人」不耐煩了,卻不是槍手,「另有其人」──於是這些「另有其人」出狠招了:拉他妻及弟,逼他「再走前一步」、大開殺戒!

特種部隊之外,還有隱身在鏡頭之外的「決策層」

  事件被傳媒全程直播。就眼所見,常人都會得出結論:「特種部隊」有問題。然而,可有想過──決策者呢?此事由警方直接指揮特種部隊,又有「人」(好像是法院)發出重審案件、但不復職的文件決定──竟然當成是平常日子,完全依正常程序辦事,把槍手的要求「當真」來審理?!是誰要這樣「認真」地考慮槍手訴求的呢?耍槍手,說可以復職,但第二天便又撤你槍手職,控告你,行嗎?

  由記者會可見,阿基諾三世把事件交警方及有關部門(如國安部)處理,不是成立一個小組,也不是由他本人親領小組這種形式來處理,他只聽匯報。假如從下班前(三至五時)的匯報看來,他是有條件樂觀的。
我想指出──直接參與處理事件的,除了是特種部隊,還有阿基諾三世之外、之下的,一群隱藏起來,沒有被指責的人(!!!!!)在導演事件的發展!!而這群人,予我有「他們想看見破局」的感覺!!

想破局的是誰?

  如要問「想破局的是誰」?就要看破局了對誰最有益?

  大家都因阿基諾三世「笑」而立即把他打為大反派,因而,沒有留意,他是個只有地方議員經驗,才上任不到兩個月的所謂總統。阿基諾三世到現在仍未有屬於自己人馬的完整班底(參考資料: http://s1979.com/a/news/world/2010/0630/47499.shtml),卻大張旗鼓決定要整治菲律賓盤根錯節的貪污問題,還要查上任的阿羅約。而整個政府(包括軍方及警方)都未完全是他的人馬。

  「想破局的是誰」?菲律賓是集團、派系式政治,阿基諾家族相對而言是較清廉的一個系統。也因此,在菲律賓人嫌惡貪污和求變的心態下,輕易便讓阿基諾三世給選上了。這個沒有財團及實質軍力的「系統」要上任了,會不會有人就趁他坐也未坐好之時,並「冷手執個熱煎堆」,就把它弄成破局,挫新任政府的士氣,給他製造大麻煩?

  為何說阿基諾三世的系統可欺呢?因為沒有真正的兵力。菲律賓有些政治集團是「血淋淋」地擁有私家兵團的!大家應仍然對2009年11月菲律賓綿蘭老島甲家族為阻乙家族參選挑戰,遂囂張地把幾十個報名參選者集體綁架及殺死一事吧(女的更先奸後殺,死者有的被斧頭砍死)。(參考資料: http://world.ccvic.com/tupian/20091125/59398.shtml)相比之下,阿基諾系統,給你選上了,日後有沒有能力完全執政及掌控局勢,存疑。而在康泰事件上,「有人」已成功令它成為「破局」──讓你這個上任才個半月的總統威名掃地!──因為形象清廉,阿基諾三世以高支持率上任;破局,是不是「有人」要先發制人!

疑問二:另一個可能存在的陰謀 

  回頭說Rolando Mandoza(門多薩)了,這是另一個故事,另一個可能存在的陰謀;這個陰謀跟上一個陰謀有沒有關係──絕對是不得而知。只可分析,及推測。

  延至下午六時多,門多薩仍未開槍。即是覆了他只可重審案件、未予復職時,他只是情緒波動,但仍未開槍。要到妻及弟被捕後,他才大開殺戒。與此同時,死傷最多的梁太也認為他最初不想殺人……加起來的總結是:即使是車內人,於未受「刺激」的白天階段,並未感受到門多薩身上有殺氣!──此點很重要。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且先來個大膽假設。會不會有以下這樣的故事:有人看中了門多薩有怨氣,於是,有人哄他「用一件大事」去平「一件大錯(錯判他撤職)」。哄他可以疏通疏通,只要你「做大事」、嚇一嚇當局,我會為你爭取。復真職是不必的,起碼還你一個清白,也恢復你應有的長俸……。主要是,不需要真的殺人,拖得一段時間,會有好消息給你……
在車上跟他相處了一天的人質的感覺最真實──為何三時之前,共處了四個多小時,人質仍判斷這是「前階段」:槍手沒有殺人打算!

  時間愈接近黃昏,會不會門多薩才開始感到「不對勁」。復不了職是自己的事,連累妻及弟,他急了,甚至有受騙、被出賣的憤怒及思想混亂!陳國柱說門多薩「槍槍打頭」之餘,也同時判斷:「他第一階段很平靜」。
當中的轉變,有權想像背後另有一個比綁架更複雜的故事!!

疑問三:門多薩,只是「陰謀」的起點,不是結果

  門多薩沒有殺菲律賓同胞大家都看見。司機可以倖存。──本來,這只讓人總結為:門多薩愛惜自己人,槍口只對外。
可是,問題出在司機說:「車上的人都死了。」這句話,引來特種部隊粗魯的強攻。司機現在被認為可疑。
司機確是可疑。只是,如把這可疑放在上述的「陰謀」脈絡下去梳理──,可能,真的「有人」想來個大破局!!你門多薩不動手,就由信以為真(信全都死了)的「特蠢部隊」動手。

  司機,是門多薩的同謀嗎?總之,他整天也沒有多少驚恐的表現,用小工具可以自行打開手鐐等舉動,令人可以有不少「猜測」的空間。司機只是個事前收了門多薩一點好處,讓他上車,卻不知道接下去會發生「大事」的「小」幫手?他說全部人死了,是他逃走時是剛開始、於是他真心估計當他走出來後,門多薩已把他們全部殺死嗎? 於是陰差陽錯,特種部隊以為人都死光了,於是粗魯地強攻?
  
  抑或,只說是抑或,跟門多薩一樣,司機只是一個更大「陰謀」裏的一隻棋子?!
沒有特種部隊的「失誤」(包括決定強攻,及強攻的挫劣表現),沒有「隱藏起來的事件指揮者、決策者」的一波又一波的「出招」,單憑門多薩個人,不一定寫得出今天的結局。

  總之,屬於門多薩要去做的這一件事,由動機乃至發展過程中他本人的變化,充滿疑團。

疑問四:東南亞,為何忽然風聲鶴唳? 

  東盟,是個已成立多時的組織。它之勃興,跟近年急速發展的中國開展「東盟十加一」關係 (參考資料: http://www.phshangbao.com/show.aspx?id=19928&cid=12)並成立「東盟自由貿易區」有關。近幾年,東盟概念被搞活,區內的經貿及民生,都有所改善。金融海嘯後,中國眼見美元必然貶值之趨勢,曾提出用「東盟十加三」的基礎、日韓元及人民幣為貨幣,發行亞洲的區內債券;方便融資之餘,更可避開完全依賴美元的現象。最近更有人提倡東南亞「儲糧」建糧庫的計劃,方便有災難時區內自救。──總之,金融海嘯及中國之發展,以及之前亞洲金融風暴時中國人民幣沒有貶值,撐住了區內的經濟,令中國跟東南亞的關係非比從前。

  於是,金融海嘯後大傷元氣的美國急了。美國國務卿希拉莉於2009日7月21日出席在泰國舉行的東盟地區論壇(ARF),之後的22日,她接受當地電視台採訪時表示:「奧巴馬總統和我非常關注這一地區,要重回亞洲。」原文是“America is back in Asia”(參考資料: http://www.cnsnews.com/public/content/article.aspx?RsrcID=51383 ; http://dailynews.sina.com/bg/news/int/chosun/20090722/2250500517.html)而2010年3月,有所謂北朝鮮炸毀南韓戰艦的天安號事件──對不起,到今天仍不相信,北朝鮮有能力炸毀一隻韓國戰艦──觸發了罕有的、在七、八月間美韓兩個月內進行三次聯合軍演。美韓軍演未完,美國八月中已宣佈,九月美韓軍演後,是日美軍演(安保條約)。而日本也在近日聲稱,會把軍事重點轉移至臨中國的海域。又與此同時,希拉莉稱:「美國在南海有國家利益,要保護在南海的航行權!」

  過去幾年勢頭不錯的東南亞各國的合作及發展,忽然之間驟變;時間,就在希拉莉的"America is back in Asia"「預告」之後。本來除了泰國之外風平浪靜的東南亞,忽然南北韓對峙,菲律賓也發生如斯悲劇……,一時間,忽然風聲鶴唳!!!

  有社論說,香港的旅遊警示應加入治安情況的提醒。可是,大家為何忽然忘記──去東南亞吃喝玩樂,就是因為他是「在發展中」的發展中國家;而菲律賓,是今時今日才治安不好嗎?過去十多二十年,它的治安更加不濟,可是,我們都去,因為它廉宜!

  而東南亞有一條潛規則:大家都是靠旅遊業拉動GDP,有內亂也不搞遊客。因此泰國再亂,也只亂自己人,基本上不搞外來遊客。個別自由行偶遇劫受害,只屬個別事件。──可是,此次卻高調地、「大規模」地以港遊客為目標,而且對象是已在菲律賓發展了25年的康泰,事件極不尋常。菲律賓治安再壞,康泰也二十多年未出過這等大事。一句話,菲律賓此事、東南亞的忽然風聲鶴唳,奇也!!

  在此,可以提一下了──菲律賓外長羅慕洛2010年08月12日稱,解決南海爭端無需美國或第三方協助。羅慕洛說,南海問題應由有關國家來解決,美國是西半球國家,實在沒必要插手這個問題,這麼做不但不能解決南海紛爭,反而會使問題更複雜和不易解決。

也許是扯遠了的結語

對一個多讀拉丁美洲小說、Noam Chomsky (其著作見以下郵址:http://book.douban.com/doulist/194249/?start=25)的人而言,美國政府、五角大樓、其鷹派力量如何透過為一個地區增添或製造麻煩,來阻撓它的經濟及政治發展,實在並不陌生。美國於五十年代成功透過各種事件干擾,令拉丁美洲永不翻生,一直窮而落後(遇有不喜歡的政權,就用醜聞、暴動拉一個「無能」政權下台)。如何把他不喜歡、不親他的政權拉下台,美國極之熟練。遠的不說,近如日本,民主黨鳩山由紀夫以搬走美軍基地為主要政綱之一,上任後美國拒絕,鳩山便「捲入政治捐獻醜聞」閃電下台。接任的民主黨菅直人初時仍嚷著要搬遷美軍基地,可是立即爆出有私生女的醜聞(http://www.sinchew.com.my/node/165120),此時的他立即改口說沖繩基地其實不用搬,更立即在軍事同盟上好好回應美國──醜聞危機竟立即化解,都沒有人提了。

  回頭說康泰事件的幾方疑問,幾個故事之間是否有關聯?如何關聯,根本無從求證。

  港人要徹查,查特種部隊之錯,不難。但,一定查不到「隱藏起來的指揮者」身上。更何況,他們用的方法都依足程序(法院,乃至警方)。問題是他們因何用,及何時用而已。「大陰謀」如存在,是沒有、不可能有證據的。不是不查,是阿基諾政府無能力查;他,勢將自身難保。抽出來「受罰」的,顯而易見是直播下的特種部隊。

  「大陰謀」,不會是一個目的、一個結果的單對單發展。「大陰謀」有開展上的彈性。只要令地區沉渣泛起,就如一石投湖,一圈又一圈的漣漪自然產生。不是嗎?不說中菲關係了,康泰事件發生的第三天,已有人把火燒到中央政府,用的是「香港外交範圍何在」這張牌。也可以發惡,責中央不為港人討回公道,不施壓令菲律賓「隱瞞真相」(某報社論的字眼)。有TVB記者三次逼問劉健超,「菲律賓政府有沒有道歉?!」他要「道歉」這字眼,「深切致歉」不算(忘記了他的名字,他在內地新聞上經常都很「激」)──總之,有事發生,就自然生出各種麻煩。只要「有事發生」即可。

  真相,是已存在之物嗎?你一揭開「隱瞞之布」它就現身?!

  中東(伊/阿)已給美國砸得稀巴爛,他只想「撤」,已不想「入」。經濟沒有起色的國家需要戰爭,於是美國新目標是伊朗,以及聲聲要「重回」的亞洲。只怕,康泰事件不是今後惟一一宗的區內「大事」──不斷想起「風聲鶴唳」這四個字。絕對希望不要不幸言中。

尊重生命

  菲律賓政府處理前警員大屠殺香港旅客事件的手法和態度令人憤怒,在哀傷和震驚之後,面對眼前的一連串問號,極需要冷靜的思考。

  挾持人質事件血腥結局,眾矛頭直指菲律賓警方和政府。這些指責都不必在這裡重複了,正是有目共睹,幾乎沒有任何理由可以為他們解脫。但必須要追問,警方和政府行動和決策上的失敗,除了無能外,還有別的原因嗎?

  有評論文章把事件提升到國際外交層面,指美國近日正在挑撥東南亞國家與中國的軍事對抗,越南、日本和南韓等國積極附和,而菲律賓外長卻曾表態不願意美國介入南中國海爭議。一場可以直接挑起中菲關係緊張的事件就在此時發生,留下不少可供想像的空間。慘案發生後,中國外交部嚴詞要求菲政府書面解釋,而菲政府翌日即表示將派副總統到北京和香港作報告。這場外交風波將如何展開,有待觀察。

  若不從政治化的角度思考,回到根本,不論是濫殺無辜的槍手、在場的警員與指揮官、事後微笑到現場視察的菲國總統、不理人質生死只顧直播的傳媒,以至翌日在滿佈彈孔的巴士前開開心心留影的菲律賓少女團,都顯露出一種不同程度對人類生命的不尊重。而其中槍手的行為更似乎帶有仇外情結,車上的菲裔都先後獲釋,遭射殺的全是外國人。

  在巨大的國際壓力之下,菲律賓政府已著手「危機處理」,高規格的協助死者歸葬,也放軟了身段顯示願意承擔營救行動失敗的責任。不論事後的動作能做得多漂亮,但死者已矣;對比事發時候的種種,更顯得這批官員的無情和虛偽。

  在未來的一段日子,圍繞血洗旅巴案的陰謀論相信會陸續出現,而唯一目前可以肯定的真相,是涉案官員們和相關人等,都嚴重缺乏對他人生命的尊重。菲律賓政府若要汲取教訓,不是如何加強警員培訓,而是嚴肅地面對自我人性品格的缺憾。

Tuesday, August 24, 2010

轉發丁果批龍應台文章

丁果批評龍應台北大演講——對龍應台北大演講的商榷  丁果
 
中國大陸知識分子對民主中國的願景與憂慮
台灣民主需要「深化」而非「神化」
 
    台灣著名作家龍應台受邀請到北大百年紀念講堂演講,講題是「文明的力量」,副題是從鄉愁到美麗島,引發了現場的轟動以及海外媒體的熱議。但因為演講內容呼籲民主改革,呼籲文明崛起,觸及中國現實政治的神經,因此國內媒體報道不多。我為龍應台感到高興,那就是她終於可以在北大公開演講,她可能不在乎大國的崛起,她可能不在乎「血濃於水」,但她一定在乎她在北大的演講,因為當她出版那本在海外暢銷,但在中國大陸被禁,以家族史個人史的方式,在中共六十週年大典時顛覆大陸「主流歷史論述」的《大江大海—1949年》,她就擔心,她在大陸的「言論自由」,會否被打折扣?她來溫哥華演講的時候,對我說,她希望也能在大陸暢所欲言地進行這樣的公開演講,如今,她做到了,而且是在中國的政治中心,在中國的最高學府北大。在互聯網的時代,大陸媒體即使不敢刊登她的發言,網絡也會傳播她的信息,因此,不用擔心,她的演講,將會引發全國震撼。
 
沒有人懷疑,龍應台的這篇演講,感人至深,
 
         這由北大學生的眼淚和掌聲作證;也沒有人懷疑,龍應台揭示了中國發展的一個「困境」,那就是民主改革的滯後;更值得高興的是,龍應台在海內外一片讚揚中國崛起的輿論中,慧眼獨具,質疑富國強兵的現代化路向,提出了「文明崛起」才是真正崛起的重要命題。
   但是,瑜不掩瑕,龍應台從鄉愁到美麗島認同的心路歷程,真實感人,令人信服,但是,在用美麗島折射中國夢的時候,卻發生了偏差。
   這種偏差的最大體現,就是龍應台對台灣民主化過程的簡單化總結,藉著民主化的概念,將台灣夢「神聖化」,並把台灣畸形的民主化過程視為是大陸民主化的必經之路,把目前複雜的兩岸之爭簡化成民主和獨裁之爭,這將嚴重誤導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的方向,誤導兩岸關係,也將誤導中國的下一代精英,因此,不能不提出商榷。
   首先,龍應台在定位台灣民主化的時候,用錯了比較的基準。
   在整個演講中,龍應台邏輯地闡述了自己從虛幻的反攻大陸的「中國夢」,轉變到認同台灣島的理由,那就是台灣的民主價值。這沒有任何的錯,問題是,當檢驗台灣民主體制的時候,不能用大陸的威權專制來做比較的基準,民主和不民主,沒有可比性。台灣的民主制度如何,民主化程度的示範性如何,只能在民主機制的範圍內比較,也就是說,台灣必須與世界其他的民主化國家比較。這樣一比,就可以發現很多的問題,比如台灣的極端民粹主義,台灣地方政治的封建性,家族主義等等,都與世界公認的民主基本價值背道而馳,如果不做深切的反省,不但台灣的民主難以深化,如果一旦輻射影響中國,那對中國民主化的前途,將帶來比台灣更大的災難。
   如果身處中國的大陸知識分子,以台灣的民主之形,來挑戰中國統治者的專權,那還情有可原,但是,作為在西方長期居住的知識分子,龍應台向大陸年輕精英介紹台灣的民主,沒有任何的深度批判性,未免有點不負責任。對台灣民主的評價,必須用民主普世價值的標準,而不能用「中國特色」的標準。
   其次,龍應台合理化台灣民主的亂像,稱其不是亂,而是民主的必修課,這更是有為台灣的亂像塗脂抹粉之嫌,誤導中國的精英,以為民主化的轉型,必須經歷「痛苦」的台灣式的亂像,這種說法,反而給了統治者拒絕民主的藉口,因為在中國大陸,「不要台灣那樣的民主」,成了許多民眾的共識。
   其實,台灣的亂象,不是民主化的錯,台灣的亂,其根源在於國家定位的混亂,以及由此延伸而來的族群撕裂。從李登輝廢除「國統綱領」開始,台灣的「民主走向」已經與國家的憲法根本抵觸,形成了「掛羊頭,賣狗肉」的矛盾現象。很簡單,龍應台列舉了許多民主價值的ABC,稱其為台灣的共識,比如掌權者是會腐敗的,反對者是為墮落的,但是龍應台就是沒有點出,民主法制的根基就是憲法,如果這部根本大法,變成了「羊頭」,變成了「皮球」,那麼台灣的民主就難以走正路,民主的進步過程就難以客觀標準化。舉例而言,龍應台大讚台灣民主進步的時候,李登輝因為台聯要求就ECFA公投被拒,就斷然宣稱:他十幾年的民主改革全廢了,台灣民主要從頭來。龍應台李登輝,到底誰錯?
   「台灣夢」沒有了憲法的魂,這個夢喪失了「金色」,變成了「灰色」,這就是李登輝民進黨挑動民粹主義橫行,藍綠紛爭不止的最大「亂源」。這樣簡單的「問症」,難道龍應台不清楚嗎?換句話說,龍應台的老長官馬英九,如果沒有魄力恢復「國統綱領」,沒有魄力護憲,亂像難以休止。台灣的民主,藍綠的紛爭,仍然會是各說各話,無法形成共識,有共識的只是一些民主之形,而非民主之實。有趣的是,兩岸制度不同,但在一個關鍵問題上殊途同歸:那就是將憲法「虛無化」。
   由此可見,中國大陸民主化的第一步,或許就是落實憲法的規定主張,而不是大搞台灣式的民粹主義,因為中國經不起「暴民政治」的折騰,台灣經驗,在這個方面,不適合中國大陸。
   再次,龍應台把陳水扁從民主英雄淪為貪污嫌疑犯,簡單歸納為他個人的道德問題,並認為也是民主的「必需課」,這是為台灣民主制度的缺陷「遮羞」,非但不利於台灣民主的深化,也不利於中國民主制度的改革。
   從全球的經驗來看,南非孟德拉總統坐牢的時間比陳水扁長,達二十七年,但是,他在完成政權轉移之後,並沒有走向全面的貪污,雖然也有問題出現,但他還是順利帶領南非完成轉型,並成為全球政客,尤其是後發民主國家領袖人物的典範,中國民主化或許要更多學習南非經驗,如何寬恕敵人,如何清算歷史。
   更為重要的是,陳水扁執政八年,貪污如此嚴重,絕對不僅是陳水扁,吳淑珍家屬太貪,而是由於國民黨長期一黨獨裁造成的制度漏洞使然,陳水扁有一點沒有說錯,那就是他的「貪污」,是向李登輝看齊,並質疑為何李登輝無事,唯獨陳水扁被關被判?國民黨政權是否真的司法獨立了?事實也確實如此,李登輝時代的問題,比如拉法葉艦購買貪污事件,在陳水扁時代安然過關,在馬英九時代同樣安然過關,不了了之。可見,如果制度不變,政黨輪替也可以淪為「做秀」,而非民主的實質深化。再進一步說,陳水扁執政八年,貪污問題發展到如此嚴重的地步,台灣的在野黨,台灣的媒體,難道不也是陷入在某種共犯架構之中?
   由此可見,台灣的兩次政黨輪替,並沒有解決民主機制完善,廉政保障的老大難問題,台灣民主需要「深化」,而不是「神化」,台灣民主需要媒體和公共知識分子的反省監督。龍應台是否應該在這方面多一些聲音,而不是將其推卸成台灣民主的「必修課」,「必經之路」。如果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大陸執政者是否也可照用這樣的邏輯:目前的狀況,也是大陸社會轉型的「必修課」,「必經之路」,民主改革,可以緩行?
   毫無疑問,民主化必須具備最基本的言論自由,出版自由,但是,言論自由,出版自由,並非等就是最好的民主。陳水扁就說,你們可以隨意罵總統,那代表他的時代就是台灣民主化的黃金時代,這樣的說法,顯然是沒有說服力的「遮羞」。如果台灣的民主化過程要成為大陸未來民主化的典範,就需要龍應台們的努力,找出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彎路,引為教訓,提出改善的措施,並加以實踐,但切忌不要把廉價的,目前仍然錯誤百出的台灣民主化過程當成圭臬,當成「必修課」,讓大陸年輕人頂禮膜拜。
   對龍應台衡量文明的尺度,我沒有任何異議。她提出對待外來移民的標準,正是台灣提升文明必須要考量的,因為開創台灣民主的英雄們,恰恰就是把兩百萬外省人,其中包括龍應台,當成了「外人」。不過,我們從大陸三年自然災害,文革走過來的一代,卻不能不在乎中國的「大國崛起」,龍應台用台灣改革的二十年,掩蓋了大陸改革三十年的成就,是有點輕率。畢竟,中國人的自信,執政者走向政治改革的自信,是需要靠大國崛起來鋪墊的。蘇聯改革的歷史軌跡證明,震盪型的政治改革優先,未必是一條正確的路向。
   中國大陸的發展持續,需要兩岸的和平,而在目前體制不同,政治實體不同,意識形態不同的狀況下,兩岸和平,需要智慧,也需要「血濃於水」的同胞情誼結,做過台北市文化局長的龍應台,不可能不知道政治的現實,這就決定了兩岸,不能不在乎「血濃於水」。龍應台的「不在乎」,是為了渲染演講的氣氛,是為了強調文明崛起的重要,但不是現實。
   從上述來看,龍應台的北大演講,還是存在著《大江大海》同樣的缺陷,為了解構一九四九年國共勝利失敗的主流歷史,為父輩們平反,龍應台反省了戰爭,但是漏了她的父輩們在這場歷史變革中的個人責任,避開了國共為何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中「人心向背」產生了逆轉。同樣,在北大的演講中,為了突出今天中國的不民主,不文明,卻有意無意「神化」了台灣民主的二十年,而不去深挖台灣「有民主之形,無民主之實」的制度缺陷,社會缺陷,從而給大陸知識精英確立了一個錯誤的「民主典範」。
   遺憾的是,在言論封閉,資訊封閉的中國,崇高如北大的年輕學子,也無法分辨龍應台演講中的邏輯錯誤以及遺漏的民主常識,這是中國需要民主啟蒙的又一個有力證明。
   我的結論是,龍應台在北大,進行了一場成功的演說,但敘述了一個失真的台灣,這或許證明了,真正的文明崛起,是艱巨的。
   中國沒有理由拒絕「民主這個好東西」,其中包括免於恐懼的自由,但是,中國的民主化,不能走太多的彎路,因為代價太大。如何給中國的民主化開藥方,樹典型,必須認真負責,而不是相反。台灣民主的自審越嚴格,民主化越成熟,成為中國大陸民主化轉型的典範就越有可能,因為海內外的中國人都會說:台灣行,為何大陸不行?那時候,美麗島夢之花,就可以盛開在大陸的沃土。
   茲事體大,因此,我在乎,希望與龍應台商榷。

Friday, August 20, 2010

美貌與智慧

  2010年度的環球小姐競選即將舉行,美國小姐Rima Fakih周一在接受電視節目訪問時大談政治,讓人聯想起去年美國小姐選美。原本在比賽中一路領先、勝券在握的加州小姐(Carrie Prejean),在最後的答題環節中表示自己支持一男一女的婚姻制度,結果遭到女同性戀評判給予零分,令她痛失后冠。可能是前車之鑑,又或是個人智慧高下有別,應屆美國小姐對於政治敏感話題的處理,便高明得多了。

  Rima Fakih被問到是否贊成在紐約世貿遺址附近建清真寺的計劃。生於黎巴嫩籍回教家庭的她,首先表態完全支持奧巴馬總統堅持信仰自由的立場,但接著又表示清真寺不應建在接近世貿遺址的地方,因為人們應該更關注該宗慘劇(911)勝過宗教。

  「該建與不該建」如是非題般,不是贊成便是反對,沒有什麼灰色地帶。而自從總統奧巴馬提出宗教自由之後,更把辯論提升到憲法層面。美國小姐的回答先是不否定宗教自由,卻又提出關懷比固執所謂憲法權利更重要,同一時間把法與情都兼顧到。而且,由Rima Fakih說出便更有說服力,因為她本人就是一名穆斯林,又大方的穿上泳裝參加選美,顯示出美國文化與她的信仰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回教與基督教本來就有著很深的淵源,在教義裡都崇尚仁愛。總統重申宗教自由的法理地位並沒有錯,但如果愛是回教精神的一部份,因建一座清真寺而重新撕裂911的傷口也有違教旨。所以,反對建寺的人應對他人的信仰多表示一份尊重,並只能說之以情。

  自從奧巴馬挑起清真寺問題後,眼睛只看到選舉的政客立即動起來,或進攻或防守,忙得一頭煙。相對於這些政客,美國小姐的出處進退更為精明,甚至比在挑起火頭後便急忙退縮的總統更勝一籌。

Thursday, August 19, 2010

從自由到曙光

  美軍完成撤離最後一個駐伊拉克戰鬥部隊,餘下五萬美軍只會擔任訓練伊國士兵和反恐工作。經過七年的「自由行動」(Operation Iraqi Freedom),伊拉克戰爭正式進入了「曙光」期( Operation New Dawn)。「自由」了七年換回來的「曙光」到底能有多明亮呢?

  美軍按奧巴馬總統的指令在八月前撤出所有戰鬥部隊,駐伊美軍也有了新的任務,行動代號是「曙光行動」,但不清楚這曙光是指回國美軍看到的美國陽光,抑或是伊拉克人看到,那充滿硝煙的天空。能夠回到基地與家人團聚團的美軍確是從黑暗走到光明,於伊拉克民眾來說,災難是由美軍入侵時開始,並不會因為調離幾萬名戰鬥部隊而終結。

  2003年之前,伊拉克人在獨裁者薩達姆統治下,經歷了一段二戰後最穩定和繁榮的日子後,因兩伊戰後而國力開始急速衰敗。及至入侵科威達而遭受美軍的打擊,十有餘年以來,飽受國際的經濟制裁。伊國天空被美軍定為禁飛區,石油出口被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基本停頓,絕大部份伊國人需要依賴聯合國的救援物資度日。

  2003年3月19日,美軍以為伊拉克人民帶來自由的名義出師,只消幾十天的時間便完全佔領了伊拉克,國內主要城市和基礎設施都遭受美國導彈炮火的洗禮。美派往當地的總督解散了伊拉克政府和軍隊,開始了七年長的佔領。雖然其後美國政府扶植了新的伊拉克政權,但至今仍然沒法有效運作,國內的武裝份子依舊猖獗。這些年來,伊國平民百姓死者上百萬之眾。

  最近有聲音要求美國為原子彈向日本道歉,這是何等的荒謬。美軍沒有欠日本什麼,但於伊拉克,可謂罪孽深重。撤軍只是正確的一小步,美國政府欠伊拉克人民一個道歉,更應該承擔重建伊拉克的責任。只可惜並未看到奧巴馬政府有此打算,也未必有所需要的經濟力量。

Tuesday, August 17, 2010

網絡寒風

  中國網絡的寒風越吹越起勁。不是指網絡才子韓寒,而是讓人讀後感到脊骨發涼和心寒的網民評論。在《南方周末》新聞網站一則新聞後,數十名網名跟貼發表評論,正反意見都有,但在筆者所看到的52篇評論中,罵者佔了50。試引其中幾則:

「aurora2008上次有人被褲子抽昏,這回有人在廁所摔死,宮務猿的體質怎麼就弱成這樣子?怪哉怪哉!」
「xiaoyumoon 多犧牲一個少一個。」
「cfnlz2ooo 我忍不住要罵人,看來咱們的公務員就是待遇好呀。」
「maxhrc大便是英雄,小便是烈土。」
「57388鼓勵多犧牲,爭做優秀黨員,我們支持你。」
「antao 萬惡的體制,悲哀的國民。」
「adriamonk 那以後被二奶捅死是不是也會被追認為烈士?」

  網民罵得如此刻薄的都底是一則什麼新聞呢?據《南方周末》報道,四川省瀘州市江陽區一名鎮政府工作人員朱繼宏,周六在單位加班,午休前上廁所摔倒,撞傷了後腦。但朱沒有即時治理,下午還繼續上班。直至身體不支,經搶救無效死亡。事後鎮政府以「因公犧牲」處理朱的死亡事故,並依法例給予撫卹。

  網民的不滿是死者只是上廁摔倒,不應作為因公犧牲而受到優厚的撫卹。還有網民指死者在上廁所前還上網與女友互傳短訊,告訴女友要晚點下班,因而不是好公務員。而死者的領導則反駁,單位工作繁重,周六加班是常態,今年才廿九歲的死者是因過勞而摔倒。且死者以勤奮見稱,一人能扛三個人的工作量。

  雙方立場和見解不同,但罵死者的網民基本上是抱著逢官必壞,逢官必反的態度,不問具體個案情況,還擺出一副「為民請命」的樣子,似乎當官的就該死。這些表面為百姓抱不平的評論,其實是極其冷血和欠缺人性的。當公務員就沒有好人,就該死的嗎?沒有理性的漫駡是高清嗎?一條又一條冷血的評論,其可怖性絕次於貪官污吏。別以為中國沒有言論自由,這類不講理性對政府和公務員的語言暴力,正是如雨後春筍,俯拾皆是。

Monday, August 16, 2010

總統挺住   

中國古語有云:「禍從口出」。奧巴馬總統上周五在白宮主持回教齋戒月晚宴時,表態支持在世貿遺址旁建清真寺。話音剛落,即引發了大辯論。911事件死難者的遺屬和共和黨人率先表示不滿,接續不少民主黨人也加入反對行列。昨日,聯邦參議院多數黨領袖在此問題上公開與奧巴馬劃清界線,指清清寺應另覓他址。

  在周五晚宴翌日,奧巴馬試圖緩和立場,調換了一些字眼,但並未十分見效。連日來,民主黨的媒體寫手不斷替總統護航,有的強調總統旨在維護憲法,沒有什麼大不了;也有的在玩弄文字,指公眾誤解了總統的原意。但無論如何,世貿遺址旁建清真寺肯定會成為十一月競選的議題,這是處於下風的民主黨最不願意發生的。

  奧巴馬真的如批評者說的為討好回教徒而信口雌黃嗎?總統上周五晚的原話如下:「但讓我明確的說,作為一名公民和總統,我認同穆斯林與本國所有人一樣享有同等的宗教權利。這包括在符合地方法例和條文下,在曼哈頓下城區的私人土地上,興建敬拜場所及社區中心。」在批評如雪片飛來後,奧巴馬周六改變字眼說:「關於該用怎麼樣的智慧來衡量上址興建清真寺,我沒有作出評論,也不會評論。我只是針對特定的民眾權利作出評論,這權利是人們自開國以來便享有的。」

  總統其實並不需要退縮,遮遮掩掩反而顯得不夠誠懇。自由是美國的立國精神,總統在晚宴上明明白白地,直接點題指回教徒有權在世貿遺址附近建清真寺,因為這是行使宗教自由權利的一部份。當然,眾所周知,美國也是一個充滿矛盾的社會,憲法上的自由,也有可能被地方法例所否定。地方的建築受到城市規劃委員會的監管,民眾可以用各種理由反對任何工程。回教徒敬拜的權利,與911的傷痛,或甚至於某些人心中的「愛國情操」,熟輕熟重,已經不是法理的範疇。但總統應繼續堅持憲法,唯有服從定法,才能調解紛爭。

Friday, August 13, 2010

有億無益

  本周公布的美國就業數據極不理想,新申領失業金人數意外上升,而全國失業率似是落地生根般穩站於9.5%水平。能否改善失業率,將是11月國會中期選舉的關鍵議題。奧巴馬總統昨日簽署了一份撥款法案,即時增加了1500個就業機會。

  相對於龐大的失業人口而言,1500個職位似乎有點杯水車薪,但有總勝於無。美國經濟依賴消費,就業情況不改善,整體消費力難以恢復,多了一千多人有工作,總是一場功德。不過,這些職位並不便宜。奧巴馬簽署的是邊境管理撥款法案,共批出六億美元用於加強美墨邊境堵截偷渡客。其中包括給予各相關部門的額外經費,以及增聘千餘名邊境巡邏員。

  可能因為失業問題嚴峻,這項邊境撥款法案大多被當作為一項帶有刺激經濟作用的法案。但財經專家分析,法案對經濟的幫助其實不大,直接受惠的是地方政府,可以將先前因赤字被裁的人員復職,特別是警察。但由於6億元中的5億5千萬元預算是來自短期勞工的簽證費,僅一小部份是新增的投入,於刺激經濟而言,根本不起作用。

  所以,有精明政治頭腦的奧巴馬為什麼要花這筆錢呢?媒體的報道重點在於新增職位,這顯然不是總統的初衷。「加強邊境反偷渡」向來是保守派的議題,在亞州提出極端的反非法移民法後,聯邦司法部對亞洲提出了起訴。現在總統又大灑金錢於邊境問題,加派人員、築新攔網,甚至添置了兩架無人駕駛飛機專門偵察偷渡客。這種種動作是為向保守派發出信息,總統也關注到你們,更願意以實質行動響應反非法移民。

  奧巴馬為政風格喜歡搞左右逢源,且看這招又能否為他在中期選舉帶來實利。

Thursday, August 12, 2010

該認錯了吧

  當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公布美國總統奧巴馬為得獎者之後,引來不少非議之聲。委員們當時解釋是和平獎有助鼓勵這位年青總統,能夠為世界和平作出更大的貢獻。倘若這些委員能真誠的面對自己,客觀的對待事實,相信應該是時候為該錯誤的選擇道歉了吧。

  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曾表揚奧巴馬致力推動以對話化解國際分歧,可是,在奧巴馬治下,美國大幅增兵阿富汗,揚言要向伊朗動武,並且在亞洲展開頻繁的軍事演練。憑藉強大的武裝力量來達到政治目的,已經是美國長期的國策,奧巴馬蕭規曹隨,未見有任何的變異。這等於正面給和平獎委員們一個響亮的耳光。

  儘管在戰前美國的金融力量已經可與歐洲抗衡,美國真正成為世界第一超級大國是在第二次大戰之後。美國在二戰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也贏回了更大的利益。因為戰爭,讓美國理直氣壯地全面介入地界地區事務,不論是歐亞或中東,美國挾著維護世界和平者的光環,開始指點著江山;而唯一能與之分庭抗禮的便只有蘇聯。

  二次世界大戰給美國最寶貴的經驗並不是和平有多可貴,而是強大的軍力是何等重要。戰爭結束後,美國防事業反而急迅發展,這並不單因為冷戰中的軍備競賽。毛澤東稱美國為紙老虎,其實美國對於用兵是最不猶豫的。藉軍事行動來維護美國的政治利益,已經是常規策略。上任後聲言要啟動新外交政策的奧巴馬,以戰養政的觀念與其前任並沒有什麼兩樣。

  金融海嘯之後,凸顯了中國國力和國際地位,令到一直以中國為假想敵的美國,更感到抑制中國的急逼性。表面上讚揚中國對世界經濟復蘇有貢獻,但從匯率以至挑撥韓國與東亞國家對中國的矛盾,以至大規模的在中國南北外海軍演,美國的用心可謂顯而易見。為了一己的利益,不惜挑起地區的軍事對立和軍備競賽,美國的總統還配得上一枚和平獎章嗎?

Wednesday, August 11, 2010

逆境求勝

  美國聯邦儲局昨日指出,美國經濟復蘇乏力,必須繼續維持近乎零點的利率,並且由聯儲局出手購買國債。雖然聯儲局沒有點明,但已進一步說明通縮和雙底衰退的危機是真實的。

  全國失業率頑固地站在9.5%,零售消費市場難以樂觀。銀行借貸額收縮,反映樓市和商業發展減慢。聯儲局暫時仍是用傳統的招數應變,倘情況再惡化,新一輪的大型刺激經濟措施可能又要出台了。

  經濟沒有好轉多少,不必聯儲局的經濟專家告訴我們,到餐館用膳最能看到經濟溫度。在灣區好些餐館,繁忙時間食客上座率已大不如前。面對經濟大環境的低迷,商家也許沒有能力改變大局,但在能自理的範圍內改善營收,相信是必須和唯一能做到的。

  要逆境求勝,永恆的方向是開源節流。談到節流相信很多生意人比筆者更精明;至於開源,是眾人追求的目標,但並非每一家都能成功。站在一名普通消費者的角度,光顧哪一家商戶,除了是貨比三家看價錢外,服務品質是主要因素,而這卻是很多商戶所忽略的。

  筆者近日光顧灣區一家火鍋店,該店為在平日招徠更多客人,每周一天推出18.99元任食的「優惠」。削價吸引客人是食店最普通的招數,要成功,除了定價準確──能吸引客人又有利潤外,喜嚐新的客人會否重來,便要看服務了。當日與友人用餐時,由經理至待應均是全板著臉,客人索取東西,他們只是聽而不會有任何聲音和表情的回應,食品送到桌上,也是無聲有力地一扔。予客人的感覺,是店方其實不歡迎也不在乎。中國傳統商人講究信譽和待客的熱誠,看似是古老的觀念,但相信用於面對當前的低迷經濟環境,還是很實在的。

Tuesday, August 10, 2010

阿當的故事

  他的名字叫阿當,今年廿七歲,剛從加大聖他告魯茲分校畢業不多久。阿當在大學本科主修是語言學,畢業後寄發過數百封求職信,但幾乎全都石沉大海,至今仍然沒有工作。他已沒有寄望能找到與本科專業相關的職位,任何初級職位他都願意。阿當說,他發現找工難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僱主對語言學沒有興趣;另一方面,他面試時的狀況也會給任主不良印象。

  傳統的應徵面試指南幫不到阿當,他的問題不在於應對技巧,而在於他的儀容。到公司應聘面試,阿當總要帶著背囊和大包小包的隨身物品,基本上就是他的所有家當。這並不是什麼怪癖,全因為他是一名無家者。

  自幼父母雙亡,阿當在一個寄養家庭長大,沒有任何親人。經過自身的努力阿當完成了大學,但漫長的找工作時間,又沒有親戚可依靠,逼得阿當只能住在日租旅館。在沒錢交租的日子,就拿著全副行李露宿三藩市街頭。所以,就算有面試的機會,都會因為一身衣著和行李而大打折扣。

  但願阿當能夠早日脫貧,不必再瑟縮在黑漆漆的街角。好歹都是加大的畢業生,潦倒如斯,真的令人感慨。在英文電台上聽到阿當的故事後在想,他是一個特例嗎?也許我們的社會不至於衰敗到這個地步吧。那究是誰之過,錯在阿當是一名孤兒?抑或是加州百分之十二的失業率?

  昨日新公布一項統計數字,去年美國大都會區居民的個人收入,對比前一年下降了近百分之二。如果加上通脹及各種政府收費的增加,個人可支配收入將會更低。人們可以說阿當是一個少數例子,但卻不能否認流落街頭絕不是他的個人選擇。諷刺地,同樣是昨日的新聞,總統奧巴馬承諾要推動增加大學畢業率,以加強美國的競爭力。

Saturday, August 07, 2010

失業戰 

失業戰 

  當中東戰事仍未明朗之時,奧巴馬總統又準備在亞洲大宣軍威,與此同時,國內的一支部隊亦日益壯大。不是國民警衛軍,也不是常規招募的新兵,而是一千四萬名的失業大軍。據周五新公佈的全國就業數據,七月份又流失了十三萬一千份工作,而失業率則維持在百分之九點五,因為許多失業人員已做了逃兵,放棄繼續找工作了。

  這支龐大的失業軍殺傷力是不容低估的,民主黨在十一月選戰中能否保住領地,失業軍及其家屬的一票,相信會發揮關鍵作用。為此,白宮也似乎作出反應,陣前易帥。原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諾瑪(Christina Romer)昨日宣佈辭職,諾瑪曾預測奧巴馬的刺激經濟方案能夠令失業率下降至百分之八水平,可惜這樂觀的期望遭遇了冷冰的現實。不過,不必擔心諾瑪本人會加入失業大軍陣營,她的舊東家──柏克萊加大已重新聘任她為經濟教授。

  諾瑪替自己的預測失誤辯護說,奧巴馬所繼承的經濟困境,比她原來想像的為惡劣。言下之意,她沒有計算錯誤,總統當然也沒有犯錯,所有責任都是前朝布殊之過。

  總統一再提到他的經濟刺激計劃已經有力地減慢了職位流失的速度。據柏克萊加大的研究,自這次經濟衰退以來,全國共失去八百萬份工作,而今年前七個月,新增職位共六十三萬份,其中以低工資的服務性行業為主,佔五十一萬份。因此,新增職位對於以消費為主體的美國經濟幫助並不明顯。經濟研究機構(Brookings Institution)的經濟專家稱,若以目前職位增長的速度計算,美國就業市場需要十一年半才能回復到經濟衰退前的狀況。

  這場失業戰如何打下去?白宮沒有明確的策略,延長失業金福利大概也只能算作是緩兵之計而已。

Thursday, August 05, 2010

何其悲哀

何其悲哀

  美英法國官員首次出席了日本廣島紀念原子彈爆發的儀式,美國總統奧巴馬表示他的政府積極推動全球消滅核子武器。儀式於當地時間周五早上八時十五分開始,教堂響起和平鐘聲,出席儀式的日本官員和外國貴賓默哀一分鐘,悼念六十五年前的死者。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的這一刻,美軍戰機投下第一枚原子彈,三日後再在長崎投下第二枚,迫使日本投降,令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日本首相菅直人在紀念會上演說稱:「人類一定不可以重蹈原子彈所帶來的恐怖情景和痛苦。」七十八歲倖存者松本富子說:「希望實現核子裁軍。」當局估計有多達十四萬人在廣島原爆中直接死亡或其後引發的後遺症中死去。

  人的性命都是有尊嚴的,為原爆死者舉行悼念會本應沒有任何可非議之處。可是,每一年的廣島原爆紀念會,都會觸動我內心深處,莫名的悲哀;但對象都不是日本,而是中國百姓。如果沒有原子彈,會有更多中國百姓死於日軍閥手下;十餘年的侵華戰爭,導致千萬中國人喪生,全國陷入戰火。要為廣島和長崎的死難者道歉的不是別的國家,而是日本政府自己。

有云:「好死是幸福的」。這句話聽起來好像有些刻薄,但實際上卻是至理名言。相對於於原爆十多萬死者,中國那千萬軍民慘死得痛苦多了。在兩顆原子彈後,日本天皇終於投降了,戰爭立即結束,日本百姓知道最慘痛的時刻結束了。但自東三省淪陷之後的十多年,中國人是如何熬過每一個心驚膽戰的夜晚,才盼得和平的降臨,更別說很多人根本沒等得到該天。

所以,在悼念日本原爆死者之時,別模糊了歷史,罪魁禍首不是核子武器,是那些不尊重生命,肆意發動侵略戰爭的軍閥和政客。與此同時,也應一同紀念死於日本侵略戰爭的所有亞洲人民,他們也死得一點也不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