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August 25, 2010

轉博文:《菲律賓康泰事件:掩映中可能存在的陰謀》

作者: 無 名  這是一篇時事評論。評論不等於結論,是希望提供多一種視物角度。下文的意見容或於哀慟的時刻有點逆耳,如一讀,多謝包容。先請見諒。 開宗明義,對菲律賓馬尼拉康泰事件,本文擬從疑問入手。 疑問一:第一個可能存在的陰謀  對於密切跟進事件(看電視及讀網上資料)的我而言,關了電視,不再追看重播又重播的黎剎公園槍戰片段時,整個人會沉靜下來。沉靜是篩選淘汰,淘汰了枝節後浮現最強、最深的印象──為何「有人」想令整件事是一個「破局」。而「破局」的意思,在本文內是意指比解決不了的「悶局」、「僵局」更糟糕的、幾敗俱傷的流血收場。   康泰事件可分為兩部份(兩件事)。Rolando Mandoza(門多薩)挾持人質是「第一件事」。而挾持事件已發生,菲律賓當局去處理,是「第二件事」。就這「第二件事」而言,假如事件和平解決,挾持人質這「第一件事」便成了對菲律賓、對港人只屬於沒有「硬傷」的「輕度破壞事件」。所以,「門多薩挾持人質」可以不是太「壞」的事──假如當局(注意:我只含糊說「當局」,不說是阿基諾三世政府),有心要好好解決事件。   且留心一些倖存港人口中的描述;也是最實在,最真實的感覺。一位雙腕受傷的陳國柱說:「槍手的情況可以分成前後階段」,他認為前階段「氣氛平靜」得讓人認為「事件可和平解決」;槍手還用英文向他們交代自己身世。而一家五口三人死去的梁太──也是跟槍手最深仇大恨的女士──竟然也說:「他本來是不想殺人的。」(見電視片段)   結論:門多薩挾持人質,可是人質在前階段卻感受不到他有殺機。   整件事加起來的感覺是──「有人」一步一步地「逼」他「行動」。   說他是「逼」出來的,是因為三時多他已預告:「三時有大事發生」。結果沒有。之後,被拖至入夜──槍手一直警告,卻仍然沒有行動。於是通知信來了,說只可重審,卻不能復職──注意,此時頂多是情緒波動,仍然沒有行動。於是,再之後「有人」再出招:用很難看的方式拘捕他弟弟(他弟弟反抗,在地上掙扎,被一堆警察捉他雙腳雙手,再上鎖)──在禍及親弟及妻子之下(妻也被拘捕),他終於在入黑之後的七時多開槍了!!   開槍之前,槍手連番示警殺人、卻沒有殺人,總共拖拉、「按捺」了八個半小時。為何會是這樣的──槍手、「施害」的一方:拖 延 VS 「負責解決的一方」:卻不斷送上刺激他去衝動的訊息! ...

尊重生命

  菲律賓政府處理前警員大屠殺香港旅客事件的手法和態度令人憤怒,在哀傷和震驚之後,面對眼前的一連串問號,極需要冷靜的思考。   挾持人質事件血腥結局,眾矛頭直指菲律賓警方和政府。這些指責都不必在這裡重複了,正是有目共睹,幾乎沒有任何理由可以為他們解脫。但必須要追問,警方和政府行動和決策上的失敗,除了無能外,還有別的原因嗎?   有評論文章把事件提升到國際外交層面,指美國近日正在挑撥東南亞國家與中國的軍事對抗,越南、日本和南韓等國積極附和,而菲律賓外長卻曾表態不願意美國介入南中國海爭議。一場可以直接挑起中菲關係緊張的事件就在此時發生,留下不少可供想像的空間。慘案發生後,中國外交部嚴詞要求菲政府書面解釋,而菲政府翌日即表示將派副總統到北京和香港作報告。這場外交風波將如何展開,有待觀察。   若不從政治化的角度思考,回到根本,不論是濫殺無辜的槍手、在場的警員與指揮官、事後微笑到現場視察的菲國總統、不理人質生死只顧直播的傳媒,以至翌日在滿佈彈孔的巴士前開開心心留影的菲律賓少女團,都顯露出一種不同程度對人類生命的不尊重。而其中槍手的行為更似乎帶有仇外情結,車上的菲裔都先後獲釋,遭射殺的全是外國人。   在巨大的國際壓力之下,菲律賓政府已著手「危機處理」,高規格的協助死者歸葬,也放軟了身段顯示願意承擔營救行動失敗的責任。不論事後的動作能做得多漂亮,但死者已矣;對比事發時候的種種,更顯得這批官員的無情和虛偽。   在未來的一段日子,圍繞血洗旅巴案的陰謀論相信會陸續出現,而唯一目前可以肯定的真相,是涉案官員們和相關人等,都嚴重缺乏對他人生命的尊重。菲律賓政府若要汲取教訓,不是如何加強警員培訓,而是嚴肅地面對自我人性品格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