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如何成為美國總統── 一個合時合候的收成者 (中篇)
種族問題因地域而異
分析美國的種族問題還得注意地域差異。美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東西兩岸國際交流頻繁,是新移民和國際貿易門戶,政治取態比較開放,是民主黨的傳統陣地。中部和南部相對沒有那麼受歐亞風的影響,較傳統和保守,是共和黨的地盤。南北戰爭對南部一些州份來說「餘韻猶在」,這些州份雖然也有不少墨西哥和中南美州移民,但多元種族沒有像東西岸般融和。原因是南部美國人較保守,視越境北來的移民為入侵者,族裔關係不進且退。過去幾年鬧得沸沸揚揚的保護邊界問題,便是由南部白人居民發動的反移民運動,所形成的強大政治壓力,連民主黨議員也不能不跟風提倡保護邊界。
要知道美國人不是一個製模具倒出來的,種族偏見因地域和年齡層而異。而所謂的種族問題也內容複雜,它不再是傳統白人歧視或壓制黑人那麼簡單,各少數族裔間也有他們的矛盾,也有少數族裔倒過來針對白人的「逆向歧視」。
而今屆總統選舉的投票情況,完全綜合反映了各族裔人口在總數上的此消彼長,1960年代至今美國社會的種族文明早便悄然改變(見昨天「上篇」),以及部份不變的地域因素,細看其實沒甚麼太出人意表的所謂突破。首先,奧巴馬在傳統民主黨大州取得勝利是意料之中的。在紐約和加州這些選舉人票豐富的大州,早已是民主黨的囊中物。初選後,即使奧巴馬一步也沒有踏足過加州,也能在大選日穩奪超過六成選票。要觀察奧巴馬跨越種族障礙的狀況,在自由派佔絕對優勢的民主黨大州是看不出來的,南部共和黨地盤才是要害。
白人票比率三屆相若
對比過去三屆總統大選日的出口民調,可以初步分析奧巴馬在種族障礙問題上有何突破。以上表格一內的選民數據有兩大啟示(注意,表格內是「已投票的選民」的數據,不是「國家總人口」的數據):一、白人選民數目日減,少數民族票上升;二、奧巴馬所得白人票比例與前民主黨候選人相若。如何解讀此現象呢?
分析美國的種族問題還得注意地域差異。美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東西兩岸國際交流頻繁,是新移民和國際貿易門戶,政治取態比較開放,是民主黨的傳統陣地。中部和南部相對沒有那麼受歐亞風的影響,較傳統和保守,是共和黨的地盤。南北戰爭對南部一些州份來說「餘韻猶在」,這些州份雖然也有不少墨西哥和中南美州移民,但多元種族沒有像東西岸般融和。原因是南部美國人較保守,視越境北來的移民為入侵者,族裔關係不進且退。過去幾年鬧得沸沸揚揚的保護邊界問題,便是由南部白人居民發動的反移民運動,所形成的強大政治壓力,連民主黨議員也不能不跟風提倡保護邊界。
要知道美國人不是一個製模具倒出來的,種族偏見因地域和年齡層而異。而所謂的種族問題也內容複雜,它不再是傳統白人歧視或壓制黑人那麼簡單,各少數族裔間也有他們的矛盾,也有少數族裔倒過來針對白人的「逆向歧視」。
而今屆總統選舉的投票情況,完全綜合反映了各族裔人口在總數上的此消彼長,1960年代至今美國社會的種族文明早便悄然改變(見昨天「上篇」),以及部份不變的地域因素,細看其實沒甚麼太出人意表的所謂突破。首先,奧巴馬在傳統民主黨大州取得勝利是意料之中的。在紐約和加州這些選舉人票豐富的大州,早已是民主黨的囊中物。初選後,即使奧巴馬一步也沒有踏足過加州,也能在大選日穩奪超過六成選票。要觀察奧巴馬跨越種族障礙的狀況,在自由派佔絕對優勢的民主黨大州是看不出來的,南部共和黨地盤才是要害。
白人票比率三屆相若
對比過去三屆總統大選日的出口民調,可以初步分析奧巴馬在種族障礙問題上有何突破。以上表格一內的選民數據有兩大啟示(注意,表格內是「已投票的選民」的數據,不是「國家總人口」的數據):一、白人選民數目日減,少數民族票上升;二、奧巴馬所得白人票比例與前民主黨候選人相若。如何解讀此現象呢?
自2000年以來,白人選民所佔比例逐步減少,由81%跌至74%;非裔和西裔數字則上升,合計增加了5個百分點,這與全國人口比例是大致吻合的(亞裔例外,人口增選民比例不增)。在此消彼長下,非裔和西裔的選票分量在今年更勝過去。而奧巴馬在白人選票上只輕微優於戈爾與克里,為一至兩個百分點。相反,麥凱因的白人票雖較2004年的布殊少三個百分點,但仍比2000年還高了一個百分點。
請特別注意,意思是白人選票並沒有因為奧巴馬的出現而有特殊異動,兩黨白人票的比率三屆相比情況基本上相若(差別不出三個百份點);但是,由於白人選票的總數實質下降,白人票的決定性遂降低了。
奧巴馬非白人選票的雙重增長
選舉日出口民調還有一個很值得留意問題,當被問到候選人的族裔對你重要嗎?19%表示重要,其餘八成表示不重要。而那近二成在意種族因素的選民中,53%投票支持奧巴馬,比麥凱因的45%多了足八個百分點。這顯示奧巴馬所得種族感情票,要比麥凱因多。
真正的奧巴馬現象是發生在少數族裔選票之上。無論與克里或戈爾相比,奧巴馬都拿到更多少數族裔票,而且增幅極明顯,分別有5至14個百分點的增長。在少數族裔對比2000年大幅增長7個百分點之下,奧巴馬在非白人票中的優勢得到了雙重增長(「選民人數」及「投票給他」兩方面都增加)。至此可以初步下一個小結,奧巴馬並沒有在白人選民中得到明顯突破,卻吸引了少數族裔票一面倒的支持,也可以說這位史上首位非裔美國總統,是美國族裔人口結構變化下的產品。
也許有人會認為,白人沒有更多投票給麥凱因,已算是奧巴馬的勝利。這論點必須建基於一個假設:「所有白人都有種族歧視,倘若黑白對決,手上一票必定投給白人;而沒有出現歧視現象,便是奧巴馬的歷史意義。」以民主黨初選一役所見,情況未必如此。當然,你可以說那只是黨內初選,不是正式的總統選舉。是耶非耶,需要認真研究。進一步研究跨越種族障礙問題,可以從最高難度的傳統保守白人州份選民著手分析,看他們有沒有因為奧馬而轉變了投票習慣。表二的五個州都有相當比例的非裔選民,他們給予奧巴馬超過九五成的支持度,但麥凱因同樣得到平均八成以上的白人支持,與全國平均的55%相比,麥凱因在保守州份享有白人票超比例的支持,並未見有奧巴馬效應。
真正的奧巴馬現象是發生在少數族裔選票之上。無論與克里或戈爾相比,奧巴馬都拿到更多少數族裔票,而且增幅極明顯,分別有5至14個百分點的增長。在少數族裔對比2000年大幅增長7個百分點之下,奧巴馬在非白人票中的優勢得到了雙重增長(「選民人數」及「投票給他」兩方面都增加)。至此可以初步下一個小結,奧巴馬並沒有在白人選民中得到明顯突破,卻吸引了少數族裔票一面倒的支持,也可以說這位史上首位非裔美國總統,是美國族裔人口結構變化下的產品。
也許有人會認為,白人沒有更多投票給麥凱因,已算是奧巴馬的勝利。這論點必須建基於一個假設:「所有白人都有種族歧視,倘若黑白對決,手上一票必定投給白人;而沒有出現歧視現象,便是奧巴馬的歷史意義。」以民主黨初選一役所見,情況未必如此。當然,你可以說那只是黨內初選,不是正式的總統選舉。是耶非耶,需要認真研究。進一步研究跨越種族障礙問題,可以從最高難度的傳統保守白人州份選民著手分析,看他們有沒有因為奧馬而轉變了投票習慣。表二的五個州都有相當比例的非裔選民,他們給予奧巴馬超過九五成的支持度,但麥凱因同樣得到平均八成以上的白人支持,與全國平均的55%相比,麥凱因在保守州份享有白人票超比例的支持,並未見有奧巴馬效應。
與2004年相比(見表三),該六州的白人選民數量的比例平均下降了,而麥凱因的白人票得票率比布殊還要多一些。白人與非裔各投所好的現象,在這些州根本沒有改變。那麼,奧巴馬的勝利又應如何解釋呢?
非裔、西裔成關鍵少數
盤點538張選舉人票,奧麥各得364票及174票。奧巴馬在大選中令九個2004年支持共和黨的州份倒戈相向,112張選舉人票就此拿到手。表面看來,三百多對不足兩百是壓倒性的勝利。可是,假如細審這九個倒戈州份的選情,其中五個勝負相差只在1至5個百分點之間,合計涉及86張選舉人票。只要任何一個環節出錯,選舉結果都會比現在接近得多。這五個州分別是北卡州1%、佛州2%、印弟安那1%、俄亥俄4%和維珍尼亞5%;這些州份的非裔、西裔票稍稍些微的變化,勝負都會改寫,五州合計有87張選舉人票。難怪麥老至選舉日仍然堅稱有反敗為勝的可能。至於以大比數轉?的新墨西哥州(15%),無話可說,少數族裔選民佔了一半;內華達州(12%)也有逾三成選民是非白人,麥凱因在內州的白人票(53%)稍低於全國平均的55%,但在總票數上麥僅得 43%,可見他在三成少數族裔票上肯定是遭遇到滑鐵盧。
另一個轉向的州份是科羅拉多。科州前兩屆總統選舉都支持布殊,今屆改變的可能因素,首先是族裔人口有變。科州非裔佔一成,西裔佔三成四;其次是該州近幾年人口不斷增加,相當比例是來自東西兩岸的國內移民,特別是加州移民,當地人稱科州正被加州化。加州是開明派的大本營,加州人轉成科州人,再加上今屆大利奧巴馬的少數族裔,科州轉向並不意外。至於最後一個以白人佔絕大多數的愛荷華州,過去在黨派政治取向上一直都是搖擺州,經濟議題應是主導因素。
總括而言,奧巴馬之勝出,是因為少數族裔的選票大幅增加,大得足以發揮「關鍵少數」的作用,從而選出一個同是少數族裔的奧巴馬。但打勝一場選戰是要多種因素配合的,上述的種族因素分析僅是全局的其中一面,完全不足以解釋奧巴馬的成功,但至少可以反證時下流行稱奧巴馬「打破種族主義」的說法是倒果為因的論述。
策略與具體部署
最終,有了人和(族裔票源條件)也必須講求努與力天時。接下來微觀策略。分析總統大選不能只粗看大局,必須微觀個別關鍵州的特性。美國總統選是間接選舉制,各州按在國會所佔席次而獲分配同等數目的選舉人票,每州的選舉人票數目不一,因而價值也不一樣。前提是以取得270張選舉人票為勝,是一場講求精密、科學化步署的策略角力。穩健的基本盤可以暫且不理,省下資源全部調撥到需要爭勝的州份;道理大家都明白,關鍵是判斷。必須準確判斷那些州穩勝、那些必敗可棄、那些搖擺卻可爭取等;研判如出錯(那怕是對州內的若干小鎮的選情判斷錯誤),基於贏者全取這原則,便要把全州的選舉人票拱手讓人。奧巴馬擁有一支在智力、人力及財力三方面都遠遠優勝於麥凱因的團隊,讓他在廿二個月的競選旅程上幾乎沒有犯下甚麼嚴重的策略錯誤之餘,還能緊貼時局,見招拆招,踏上白宮路。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