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 潮
十一月總統大選的兩黨局勢已漸見明朗化,共和黨是老將麥凱因出戰,而民主黨由奧巴馬掛帥的機會幾近八成。不論誰人最後當選,透過今屆選舉將可以分析國民的思想狀態及水平,進而推測國家未來的走向。
到底是時勢造英雄,抑或是英雄造時勢?當很多人(包括民主黨的政要及一般選民)還搞不清為甚麼奧巴馬會成功出線之時,「奧潮」已洶湧而至。來勢之猛,似乎是排山倒海,但又有一點說不清那力量是來自何處。奧巴馬競選的主要口號是:改變、希望與相信。這三個本是老生常談的慣用詞語,為甚麼有擊敗第一夫人的力量呢?與其說奧巴馬有天人之資,不如說有一群適合他的選民。當選者是其支持者的投射反照,有怎麼樣的選民就會有怎麼樣的當選人。這裡當然也涉及多寡的因素,當奧巴馬類選民數量超過希拉莉類型之時,奧巴馬便當選。所以,怎麼樣的總統,也直接反映了國民的思想狀況和水平。
經過七年多的時間,近七成國民不滿意布殊總統的表現,但當初他又是如何當選的呢?兩千年的選舉是戈爾贏了普選票而輸了選舉人票,國人對布殊和戈爾的認同是類近的,沒有絕對的好惡。四年之後,伊拉克戰爭狀況不好,布殊聲望大不如前,但純因為反同性戀議題,大批宗教保守人士投票支持布殊連任。這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重視宗教信仰精神過於外交國策。為此,整個國家都吃了苦頭,但這又是民主選舉的結果,絕不能把責任都推在布殊身上。
四年後的今天,我們又再次面對大選,這是一場實幹經驗與個人魅力之爭。如果國人最後選擇放棄經驗,情願要一位能用言詞鼓舞他們的總統,這也是國人的民主選擇。奧巴馬自言他最大的優點是能鼓動人們參與國家事務,但美國處於世界領袖位置,一舉一動都與國際發生不同程度的互動關係,各種危機天天出現。參加萬人集會容易,熱情的國民又能如何協助坐在白宮的總統應付國內外事務呢? 這就要拭目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