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March 28, 2009

1/3梅蘭芳--評電影《梅蘭芳》如何毀了梅蘭芳 

1/3梅蘭芳 ──評電影《梅蘭芳》如何毀了梅蘭芳     梅蘭芳先生是名噪中外的表演藝術家,也是京劇的殿堂級代表人物,導演陳凱歌開拍梅先生的傳記式電影《梅蘭芳》,在選角階段已備受關注。為了打造該片的權威地位,還請來了梅蘭芳的幼子梅葆玖為電影顧問。看過毛片之後,梅葆玖拍案叫絕,聲言五十年內不會再授權拍攝他父親的電影,並稱戲裡的黎明就是他的父親。筆者看了這齣有五十年擔保的片子,心情激動難平。不是因為戲拍得好,而是感慨藝術大師竟被如此糟蹋,為人子者還公開背書,是何等的不幸。   《梅蘭芳》是一齣少有很特別的電影,全片長達147分鐘,就劇情、氣氛、編劇的嚴謹程度,拍攝技巧,以至演員的表現上,都可以分成為兩部戲看待。前49分鐘絕對應自成一齣戲,不看餘下的100分鐘,觀眾並沒有損失。前49分鐘是寫年青的梅蘭芳醉心改良京劇,不惜與老前輩打對台較勁。主演青年梅蘭芳的是地方戲曲根底深厚的年青演員余少群,余把梅蘭芳演活了。雖然在電影的宣傳中,余的名字並不常出現,但《梅》片之所以不至於被一面倒轟為爛片,余少群的演繹可謂功不可沒。   從50分鐘起(剛好是全片的三分之一),故事轉到壯年的梅蘭芳,正主角黎明出場了。已被深深帶入情節的觀眾,就彷如當場被潑了一盆冷水似的,再也找不到欣賞的角度。先前形象鮮活,為藝術執著的梅蘭芳,一下子變得精神脆弱,只顧終日與情人思想如何脫離舞台,另尋生活意義。可以合理的質疑《梅》片的前三分一的劇本是出自另一人之手,也許連導演也不一定是同一人。否則,又怎會接受兩套截然不同的風格和要求。   傳記類電影是以人物為中心,落幕之後留在觀眾腦海的應是劇中人的方方面面。至於《梅》片,打碎了人們對一代大師梅蘭芳的嚮往,但又不能塑出另一個有感染力的新形象。只可以說,《梅》片毀了大師的清譽,讓觀眾沒法理解梅蘭芳是何許人。當然,只有梅葆玖例外。     關於梅蘭芳生平的文字俯拾皆是,若光是流水帳式的回顧大師一生,並不需要拍攝故事片,這應是紀錄片的範疇。而事實上更詳細的生平講述版本已有,在央視《百家講壇》,梅蘭芳早便登場。對於電影《梅蘭芳》,觀眾期待的是透過電影的藝術處理、那怕是改編,有所提昇地展示梅蘭芳不平凡的一生,尤其是他抽象的精神面貌。他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他的藝術歷練,以至私生活有什麼感人肺腑的故事等等。要在約兩個半小時內描述這樣一個傳奇人物,就必須要抓住神韻,凸顯最有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