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香港之悲哀
晚飯時慣性會打開中文電視聽新聞,一則香港新聞令筆者即時停下飯碗三嘆。報道中一名看來不到四十歲的香港專家,在談論香港語文受到來自中國的衝擊,認為普遍使用內地詞彙會令香港學生無所適從。大香港心態表露無遺,香港在回歸後會出現一些殖民地時期所沒有的問題,相信與這種思想不無關係。
由於是受驚後才抬頭細心看該則新聞報道,沒有看到這位專家的名字,但他所舉出的例子卻讓人沒法忘記。例如他指出香港一直使用「精英」一詞,但現今便改稱為「尖子」,他認為「尖子」比「精英」差,因為「尖」帶有「尖銳」之意,予人有攻擊性的感覺。另外,他反對將「搭的士」改為「打的」,把「公共交通」簡稱為「公交」。這名專家認為這會令香港學生混淆,不明所指。記者在新聞報道結束前說,另一例子是今日香港人在稱呼中國時,另會稱為之「祖國」。這位專家對詞語的執著,與錯用詞語全不相關,他只是認為香港慣常使用的詞彙,沒有必要使用中國大陸的用法。
持上述觀點的人士所不能認同者,並不是個別詞語,而是在抗拒中國內地文化逐漸佔據香港各個領域,令到香港既有的文化特色日趨淡薄。而他們中心的思想是香港文化本來就是比內地優越,沒理由容許被「劣質」文化所取代。直白一點,這其實不過是大香港主義作祟。
詞彙,特別是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常用詞語,是社會文化的活組織,他是民眾集體溝通自然形成的。這是大勢所趨問題,不被廣泛接納,沒有人使用的詞語,自然會不久於人世而被淘汰。上述報道中的專家,擔心香港慣用詞彙被中國內地用語取代,不單杞人憂天,更是幼稚無知及帶強烈歧視性的表現。香港文化與其他中國地方文化一樣,天天在變,但總不會全部變得一式一樣。地方色彩是與土地及環境共生的一種必然存在,根本不可能被「非自然而然的力量」消滅,何必擔心。沒道理要拒絕香港文化自然演變,硬要把事物維持在港英殖民地時期的模樣,難道真的要把所謂「香港文化」變成為悼念殖民時代的花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