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康民錯了
議論如果不依據事實,只依成見來借題發揮,與謾罵何異。在中國政協和香港特區政府屢居要職的吳康民先生,近日發了一篇讚美日本民族性和政府效率優越於中國的文章──《對比令人慚愧——日本大地震有感》,正犯了此毛病。 「讚賞」本身包含相當主觀性,並沒有絕對的是與非。所謂「曹操都有知心友,關公也有對頭人」,吳先生崇拜日本民族和政府,這絕對是他的個人自由。但其文章認為日本官民在此次應災的表現將「中國比了下去」,說法既脫離事實,理據也含混不清,只是一味盲目抹黑。時下流行一種歪風,就是以為凡事有理無理地抨擊中國政府或中華民族一番,便自以為等於「先進」和「超越」。吳這種自以為進步的倒退思想,便是其中的典型。 吳說:「日本人的守紀律,不爭先恐後,不蜂擁而上搶購或爭奪救濟物質,更顯出他們的民族素質之高」。日本人守公共秩序是無可否認的,也是一種值得表揚的公德心。但吳的行文在讚揚日本人之餘,卻暗指所有中國的災民都不守紀律,都蜂擁搶物資,這是事實嗎? 更重要的是,吳把命題提到「民族性」這「高度」來對比日中兩國人民;可是哩,所用的標準,卻「低低地」降至僅以「守紀律、不爭先、不搶物資」等表象行為來進行操作;並從中得出日本民族優越於中華民族的結論。一個民族的品質就只見於排隊紀律嗎?軍隊這群體夠守紀律的了,那麼「軍隊」就是優秀的民族品質嗎?還要不要問「內裏」是正義之師,還是侵略之師?吳可能忘記或故意忽略了,日本民族這種紀律性不是今天才展現的,同一樣的民族性格於七八十年前,建設好一個井井有條的日本國後,便發兵瘋狂侵略亞洲鄰國,將中韓和東南亞的物資搜刮殆盡。這又展示了怎麼樣的一種民族性格本質呢? 何謂「民族性格」?這是一項龐大和層次繁多的複雜議題,吳純以排隊來論民族性,其膚淺度令人聞之尷尬。再者,吳上述論述既犯了「一竹篙打一船人」的通病,也脫離了日本災區的實況。日本人也許很守規矩,不過,這次災區最大的問題不是有沒有人插隊,而是根本嚴重缺乏救濟物資。在零下嚴寒氣溫下,災區庇護所內沒有暖氣,食物、水、被褥和衛生用品一應俱缺。最應優先獲得照顧的病人,同樣沒有得到照料。某庇護站有超過廿名從受災醫院撤離的病人,因沒有藥物和醫療照顧,死於空洞的庇護所內。 在連災區的日本地方官員和災民都抱怨政府救災不力,日本政府的公信力受到國際質疑之時,吳卻充耳不聞地說:「但是(中國汶川救災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