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Friday, November 09, 2007

政客語言

政客語言

  這些年來,台灣的政治舞台好戲連場,近日政客之間互相攻訐所用的語言,也越來越出位。國民黨籍立委責問教育部長杜正勝是甚麼「碗糕」,部長陰笑回應說,女子不應講如此粗話。原來在台灣話裡,「啥米碗糕」確是涉及性比喻的下流罵人粗話。女立委可能沒有深究詞意,可是,當總統的陳水扁也曾在大庭廣眾,電視鏡頭前高聲責問中華民國是甚麼「碗糕」。不單如此,扁總統近日經常把那以L為首的兩個英文字母掛在嘴邊,且越講越大習慣,一點不覺得失身分。

  政客能如此口不擇言,公然使用下流語言而沾沾自喜,無非是因為他們從中得到好處。別以為政客都成為市井流氓,政客的敏感度是極高的,那些話可以為自己帶來最大的利益,他們很明白。特定語言指向特定聽眾,陳水扁今日的嬉皮笑臉,除了是發自內心的喜悅外,更多是要讓他僅餘的支持者不要洩氣,讓他們看到威風的扁總統。
  
  普選制度下的政客是靠口才多於實務才能,陳水扁就是靠他那三吋不爛之舌而擋住千軍萬馬。美國政客也是一樣,只是文化不一樣,政治人物極少要用通俗粗話來吸引或討好選民。但道理是一樣的,要講選民愛聽的話。又如香港的立法會補選,候選人參加在香港大學舉行的候選人辯論會,各人唇槍舌劍一番,陳太努力推銷自己是「良心」,但卻完全不必引申說明何謂良心,因為良心一詞形成一種普遍印象,她只要成功把自己標籤起來便成功了。
  
  筆者腦子不停在想,一套社會制度的完善運作,人民能安居樂業,民權得到保障,真的需要一群只會嘴巴工作的政客嗎?他們好話說盡,風頭出盡,但與民生實務又有多少相干呢?法制似乎比做秀的政客更可靠和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