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Thursday, February 14, 2008

西瓜效應

西瓜效應

  近日接連出現原支持希拉莉的政治人物轉投奧巴馬,相信在西瓜效應持續影響下,將會有更多出走的消息。這本沒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因為政治從來就是最現實和最講實利的東西。既然希拉莉當選總統的機會日漸渺茫,所謂良禽擇木而棲,多麼的理所當然。只是與奧巴馬競選口號相對照,更覺政治的可笑。

  在總統初選中,奧巴馬最大的對手是希拉莉,而希拉莉的賣點是她的經驗。聰明的奧巴馬結合時下反布殊的民意,把希拉莉也撥作為舊政治勢力集團的一分子,又曾稱希拉莉是布殊政府的同路人。奧巴馬是故意將對布殊政府不滿的情緒誘導致希拉莉身上。與此同時,他卻把自己包裝成為政治圈外的清流,猶如要淨化罪惡之都的天使一般。這策略非常見效,成功地把希拉莉圈在過去式時段,而他則代表著充滿希望的未來。

  不過,這只是競選運用中推銷的形象,試看今天奧巴馬身邊的都是甚麼人?他的競選顧中不乏昔日克林頓的班底,令他選情大振的甘迺迪家族,雄據民主黨五十年,華盛頓有誰可以比甘家更有政治勢力。現在爭相向奧巴馬靠攏的政客,難道就不是舊勢集團嗎?那裡來的清流。連奧巴馬本人,也是國會的議員,也是華盛頓政治圈的一員,與希拉莉不是同事嗎?

  其實不光是奧巴馬,問鼎白宮的候選人都喜歡稱自己是圈外清流,現任總統布殊也是一樣。但離開了講台,他們也不外是徹頭徹尾的政客,沒有現成政治集團的支持,又如何能上位呢?奧巴馬有人氣,但如果愛德華.甘迺迪、彩虹聯盟的傑克遜和國會議長普洛西都選擇支持希拉莉,奧巴馬今天的聲勢會一樣嗎?可不要忘記,奧巴馬在一月份籌款破紀錄,絕大部份是甘迺迪家族的功勞。

  選民不滿政府渴望有民間力量,於是還沒進到權力核心的政客,便會打扮成反建制的民間力量,一旦成功掌權,自己也就成了建制的一部份。政治圈有其獨特和頑強的文化,不適者又怎能生存。布殊自稱是以外來客的身份整頓華府政治,現今又如何呢?不過,布殊有一承諾沒有變,就是他不會長期留在華府,會把相當時間留在地方。君不見,布殊不是經常回德州莊園度假嗎?

古老黨團會議新潮流

「選情內望」:三之三

破紀錄選民熱情 白宮路上一陣好風
古老黨團會議新潮流


  不論奧巴馬最後能否成為民主黨2008年總統大選的提名參選人,由他所引發的一股政治潮流的確已經在創造歷史。奧巴馬的頭號競選口號是「改變」,雖然沒法具體理解他一旦成為總統後,將會為美國帶那些與別的候選人不一樣的改變,但他的競選運動本身,已為美國選舉文化帶來變化。

  在今年民主黨初選展開前,一般慣常稱兩黨選舉總統提名候選人的程序為初選(Primary)──它既是一種具體的投票(表態)方式,也是在黨代表大會前、由民眾選擇提名人這程序的總稱和通稱。在2008年1月之前,初選就是初選,沒人會想到其他。直至首場選戰在愛荷華州打得火熱,甚至意外地由奧巴馬領先,黨團會議(Caucus)這個本來早便存在的字眼才如重新出土般被公眾「看見」──因為該州的選舉以黨團會議方式進行。公眾開始好奇黨團會議究竟是甚麼一回事。這種既古老並被視為落後的選舉模式,不但在愛荷華州惹人注目,更有可是令一位新人致勝的關鍵元素。

  奧巴馬暫時在十一州的黨團會議中贏了十個,淨代表進帳達104位。到底為什麼黨團會議如此有利於這位新進政客呢?

漸遭淘汰的黨團會議

  黨團會議(Caucus)一詞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普遍認為是來自北美州的印弟安語,原意是部落會議。打從殖民時期開始,美洲殖民地的人民便稱聚眾議論政治的會議為Caucus,在還沒有政黨組織之時,Caucus是最基層的政治組織。美國獨立後,政黨由黨團會議推舉全國總統候選人。黨團會議雖然是人民協商參政治的集會,具有很強的民主性,但同時也讓地方黨派政治領袖可以發揮強大的影響力,因為那是聚首一堂,人遊說人、人影響人的政治運作,強勢者當能佔更大優勢。1824年,確立以黨代表大會選出總統候選人後,地方黨團會議決定參加全國大會的代表人選,再由這些代表選出總統提名人。
  
  黨團會議開放給所有登記選民,會議在規定時間及指定地點內舉行,讓參加者在會議上議論及表態。地方政治勢力為了操縱總統選情,有些州份會在總統候選人出現之前便舉行黨團會議選出地方代表,這些代表將聽命於有勢力的地方政客在大會上投票,形成某種政治批發與壟斷。於是,其後政黨又修改黨規,限定地方黨團會議必須在總統選舉年舉行。

  其後,在政治改革的思潮下,黨團會議被認為不夠開放及未能全面反映民意,於是便有開放票站式初選(Primary)的產生,選民可以單獨一人,在當天的選舉時段內隨時前去投票。開放票站式初選的原意是擴大參與度,讓全民在更獨立自主的時間及空間下投票給心目中的理想候選人。單獨及隨時投票的方式,讓選舉擺脫地方政治勢力的干預及壟斷。新的選舉方式成為一時風尚,至今全國五十個州中有卅七州採用票站式初選,只有十三州仍然維持黨團會議。而華盛頓州是兩式兼行的,既黨團又初選。不過,黨代表的分配則由黨團會議決定,二月十九日的票站初選,對該州代表分配沒有約束力。

  黨團會議是一百多年前的政治產品,在當年人口分佈稀疏的情況下,黨團會議的召開類似中國人的祠堂集會,具很強的地方代表性,重視的是人民協商概念,也需要很強的政治主動積極性。但在社會持續發展下,現代人受生活方式影響,尤其是上班族,時間上有一定限制,於是以指定地點、指定時間內舉行的黨團會議,選民的參與率日漸偏低。於全國選舉而言,其政治影響力早已大不如前。黨團會議式的選舉不會有印製好了的選票,讓選民以原始的方式表態。選民到會議場註冊後便被按選區歸隊,先聽取候選人代表最後拉票演說,主持會議者要求支持同一候選人的選民站在一堆,然後以舉手、或站立、或寫字條的方式表態,再按表態者的數目決定代表席位。

熱情度決定黨團選情

  在黨團會議進行的過程中,選民間有全面互動接觸,可以相互拉票,有充裕的時間讓人臨場改變主意。票站初選則不同,選民領了選票後便到有私人空間的投票間格內填寫選票,然後把選票投進票箱內,整個過程可以完全不接觸其他選民。此外,幾乎所有州份都禁止在投票站內拉票。黨團與票站兩種截然不同的選舉方式,意想不到地在2008年的民主黨初選中直接影響了選情。

  奧巴馬沒有很長的從政履歷,卻有動人的演說能力,連希拉莉也親口承認奧巴馬的演說比她更有煽動力。而強大的群眾煽動力正正是黨團會議的成敗關鍵。黨團會議是「雙規」式的選舉,選民必須在指定時間到指定地點出席會議,而會議需時,不像到票站投票數分鐘內便完成。今年在一些州份的黨團會議,光是輪候登記入席便要兩小時以上;如非熱情十足或對政治有濃厚興趣的選民,大概不會出席。這也是為何過去黨團會議投票率偏低的原因。以今年最熱鬧、候選人投注經費最多的愛荷華州黨團會議為例,2004年的出席率只得6%,今年翻一翻,已是空前的紀錄了。奧巴馬振奮聽眾的能量,比希拉莉更能吸引選民被「雙規」。在較省氣力及具彈性的票站初選,希拉莉的支持者便較容易參與,所以她的表現也較佳。

  當然,除了講台上的魅力外,競選作業的基層動員組織力也很重要,誰能感召更多的支持者誰便佔優。從選舉結果看來,奧巴馬團隊的基層動員比希拉莉做得好,這也可能是希拉莉在本周更換基層行動主管的原因。

選民成分與黨團選舉

  此外,從票站出口調查分析,奧巴馬的主力支持者,分別是十七至廿九歲的年青人和擁有高學歷、高收入的人群。以上的選民組合與黨團會議可謂水乳交融。年青的高中及大學生的熱情一旦被燃點,其投入度會比成年人大;而他們也比其他人有更大的自由和更充裕的時間去參加黨團會議。此外,群體壓力在這一年齡層內仍然生效;與年長的選民相比,年青人更容易呼朋帶友,為奧巴馬開拓票源。至於高學歷、高收入的一群選民大多是朝九晚五的辦公室上班族,準時下班後便可以參加在黃昏以後舉行的黨團會議;假如會議是在星期六日的早上舉行,對他們也毫無影響,因為那是白領上班族的假日。
  
  希拉莉的主力支持者年齡層在六十歲以上,他們雖然更熟悉會議操作,但部份要親自出席會議卻可能力不從心。要知道黨團會議不同於票站式投票可以幾分鐘內便完事,年齡可能成了希拉莉支持者出席黨團會議的最大挑戰。
  
  至於希拉莉的另一支持組群:低收入和教育水平略低的選民,也不利於以黨團會議方式進行的選舉結果。這群選民大多是勞苦大眾,需要為口奔馳,上班時間也不一定很固定(如需輪班),而工作之餘又要照顧家庭,要這群選民撥出幾小時來「雙規」較有難度。即使他們抽空去了,要與不熟識的他人在一房間內花幾小時來討論政治、互相遊說,大概不一定是他們最優先會做的事情。黨團會議需要投資的時間,對某些人來說絕對是奢侈品。別說低收入的勞動人口了,希拉莉在西雅圖一個集會上便說,有護士對她表示,因為要上班而不能到黨團會議投票。「雙規」式的選舉方法,對希拉莉的支持者組合極為不利。希拉莉曾在集會上說:如果華州不是黨團會議,她的心情會舒服多了。可見,她深明這制度對她極為不利。

  再者,因為黨團會議涉及遊說,對於英語並非第一語言的移民選民來說,參加黨團會議比到票站投票困難。亞裔在加州初選裡超過七成投票給希拉莉,有線電視新聞網因此特意在華盛頓州舉行黨團會議前訪問了當地亞裔選民的意向,華州亞裔選民佔百分之六。理論上如這個意向百份比落為實實在在的票數,對緊湊的選情必然發揮一定的影響力。但據當地華人社區領袖對星島日報記者說,華州華裔並不習慣參與黨團會議,估計出席投票率不高。上述種種有意向卻不投票的情況,與黨團會議這方式直接有關。

  再加上好些黨團會議都開放給非民主黨籍人士參加,甚至可以即場才登記加入,這兩個條件都於奧巴馬有利,正中他主要吸引的年輕人組群下懷──精力旺盛、即興感強。這並非臆測,據一些會議場地選務人員回報,近半出席會議者都是首次參加黨團會議。而為了迎接及教導這些新丁,奧巴馬和希拉莉在其網站上均列有相關資料;而奧巴馬的團隊做法更為積極進取,以黨團會議實習班來為新丁解釋投票程序。事實證明,奧巴馬不單在黨團會議勝出,並且是大勝,平均是二對一之比。

內華達州異數

  以上的分析可以內華達州作為旁證。在已舉行的十一州黨團會議中,希拉莉僅在內華達州險勝,究其原因是內州黨團採取了不一樣的方式來進行。內華達州幅員廣闊,但人口分散,只高度集中在拉斯維加斯,而其中又以酒店區人口最多。為了讓在酒店區工作的萬計選民可以利便地出席黨團會議,民主黨批准了在日間辦公時間內於酒店召開黨團會議,令在酒店及賭場上班的選民可以出席會議。

  由於內州餐飲業工會支持奧巴馬,克林頓曾投訴在酒店內辦黨團會議的方式,怕對奧巴馬更為有利,希營支持者甚至就此事告上法院。法庭裁定會議可以按原定設計舉行。出人意料的是,希拉莉支持者輸了官司卻贏了選舉,原來酒店從業員大多支持希拉莉,縱使他們的工會支持奧巴馬。希營賽後檢討才發現,原來地點和時間如有利工友參加黨團會議,結果是大大利便了希拉莉的基本盤──低收入勞工和西語裔選民。

  再深入分析,既然在拉斯維加斯贏了奧巴馬,希拉莉因何在內華達州所得的代表席數仍比奧巴馬少一席的呢?原來奧巴馬在拉斯維加斯以外比希拉莉贏得更多的縣市;而那些縣市,地大人稀,參加黨團會議不如拉斯維加斯集中方便。可見賭場黨團會議設計直接改變了選民可參與的程度,也改寫了選舉結果。

  美國的總統黨代表初選基本上是行一人一票制。一人一票,表面看來人人平等、機會劃一,是簡單直接、清楚明白的普選優點。然而,又有誰會深究、細究原來一人一票落實起來受制於具體操作,令「一票」於每個人的手上並非同等「重量」──有些票很重,很難投,甚至行使起來阻力重重;有些票卻可以投得輕輕鬆鬆,劃格,把它投入箱子內,幾分鐘便完事。在初選展開前,大概沒有多少人會想到這古舊、費人力氣、需要動用更大熱情才能投入的選舉模式,竟然恰恰好在兩位候選人的身上利害互見──一位見其利,一位見其害。黨團會議的表態方式,用於動人以感性演詞、說人以「新」「變」氣氛的奧巴馬身上,如借來的東風,把一個新人吹送至奔赴白宮之路上。


(編按:本文作者為星島日報三藩市分社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