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February 14, 2008

西瓜效應

西瓜效應   近日接連出現原支持希拉莉的政治人物轉投奧巴馬,相信在西瓜效應持續影響下,將會有更多出走的消息。這本沒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因為政治從來就是最現實和最講實利的東西。既然希拉莉當選總統的機會日漸渺茫,所謂良禽擇木而棲,多麼的理所當然。只是與奧巴馬競選口號相對照,更覺政治的可笑。   在總統初選中,奧巴馬最大的對手是希拉莉,而希拉莉的賣點是她的經驗。聰明的奧巴馬結合時下反布殊的民意,把希拉莉也撥作為舊政治勢力集團的一分子,又曾稱希拉莉是布殊政府的同路人。奧巴馬是故意將對布殊政府不滿的情緒誘導致希拉莉身上。與此同時,他卻把自己包裝成為政治圈外的清流,猶如要淨化罪惡之都的天使一般。這策略非常見效,成功地把希拉莉圈在過去式時段,而他則代表著充滿希望的未來。   不過,這只是競選運用中推銷的形象,試看今天奧巴馬身邊的都是甚麼人?他的競選顧中不乏昔日克林頓的班底,令他選情大振的甘迺迪家族,雄據民主黨五十年,華盛頓有誰可以比甘家更有政治勢力。現在爭相向奧巴馬靠攏的政客,難道就不是舊勢集團嗎?那裡來的清流。連奧巴馬本人,也是國會的議員,也是華盛頓政治圈的一員,與希拉莉不是同事嗎?   其實不光是奧巴馬,問鼎白宮的候選人都喜歡稱自己是圈外清流,現任總統布殊也是一樣。但離開了講台,他們也不外是徹頭徹尾的政客,沒有現成政治集團的支持,又如何能上位呢?奧巴馬有人氣,但如果愛德華.甘迺迪、彩虹聯盟的傑克遜和國會議長普洛西都選擇支持希拉莉,奧巴馬今天的聲勢會一樣嗎?可不要忘記,奧巴馬在一月份籌款破紀錄,絕大部份是甘迺迪家族的功勞。   選民不滿政府渴望有民間力量,於是還沒進到權力核心的政客,便會打扮成反建制的民間力量,一旦成功掌權,自己也就成了建制的一部份。政治圈有其獨特和頑強的文化,不適者又怎能生存。布殊自稱是以外來客的身份整頓華府政治,現今又如何呢?不過,布殊有一承諾沒有變,就是他不會長期留在華府,會把相當時間留在地方。君不見,布殊不是經常回德州莊園度假嗎?

古老黨團會議新潮流

「選情內望」:三之三 破紀錄選民熱情 白宮路上一陣好風 古老黨團會議新潮流   不論奧巴馬最後能否成為民主黨2008年總統大選的提名參選人,由他所引發的一股政治潮流的確已經在創造歷史。奧巴馬的頭號競選口號是「改變」,雖然沒法具體理解他一旦成為總統後,將會為美國帶那些與別的候選人不一樣的改變,但他的競選運動本身,已為美國選舉文化帶來變化。   在今年民主黨初選展開前,一般慣常稱兩黨選舉總統提名候選人的程序為初選(Primary)──它既是一種具體的投票(表態)方式,也是在黨代表大會前、由民眾選擇提名人這程序的總稱和通稱。在2008年1月之前,初選就是初選,沒人會想到其他。直至首場選戰在愛荷華州打得火熱,甚至意外地由奧巴馬領先,黨團會議(Caucus)這個本來早便存在的字眼才如重新出土般被公眾「看見」──因為該州的選舉以黨團會議方式進行。公眾開始好奇黨團會議究竟是甚麼一回事。這種既古老並被視為落後的選舉模式,不但在愛荷華州惹人注目,更有可是令一位新人致勝的關鍵元素。   奧巴馬暫時在十一州的黨團會議中贏了十個,淨代表進帳達104位。到底為什麼黨團會議如此有利於這位新進政客呢? 漸遭淘汰的黨團會議   黨團會議(Caucus)一詞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普遍認為是來自北美州的印弟安語,原意是部落會議。打從殖民時期開始,美洲殖民地的人民便稱聚眾議論政治的會議為Caucus,在還沒有政黨組織之時,Caucus是最基層的政治組織。美國獨立後,政黨由黨團會議推舉全國總統候選人。黨團會議雖然是人民協商參政治的集會,具有很強的民主性,但同時也讓地方黨派政治領袖可以發揮強大的影響力,因為那是聚首一堂,人遊說人、人影響人的政治運作,強勢者當能佔更大優勢。1824年,確立以黨代表大會選出總統候選人後,地方黨團會議決定參加全國大會的代表人選,再由這些代表選出總統提名人。      黨團會議開放給所有登記選民,會議在規定時間及指定地點內舉行,讓參加者在會議上議論及表態。地方政治勢力為了操縱總統選情,有些州份會在總統候選人出現之前便舉行黨團會議選出地方代表,這些代表將聽命於有勢力的地方政客在大會上投票,形成某種政治批發與壟斷。於是,其後政黨又修改黨規,限定地方黨團會議必須在總統選舉年舉行。   其後,在政治改革的思潮下,黨團會議被認為不夠開放及未能全面反映民意,於是便有開放票站式初選(Pri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