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茉莉花」連續三星期未見芳影,香港卻在上周有近七千人走上街頭,借力中東的群眾革命,也來了一次「紫荊花示威」,要求曾蔭權和曾俊華下台。說是仿傚中東,但這示威卻富有香港特色,其中亮點,恐別的地方難以複製。
上周末的示威誘因據稱是抗議財政司曾俊華「派錢失當」,原方案向擁有強積金戶口人士一次過存入六千元,遭全城炮轟後財爺改為凡十八歲永久居民都可得現金六千。可能真的是「遠水不能救近火」,反對者仍然發動示威要曾下台。對比全美各地公務員為減薪減福利而示威,又或埃及工人生活困難要求加薪的大罷工,香港這波因政府派錢而引起的示威,可算是「豪華裝」的民生型示威了。
示威理由與中東的花式革命雖然不同,卻不乏火藥味。其間部份示威者與警察發生推撞衝突,警員要施以胡椒噴霧驅散人群,一名八歲小童因此眼部不適。小童母親昨日開記者會譴責警方使用暴力,而批評她不應帶兒童參加示威的輿論也不少。究竟誰是誰非呢?這位「示威母親」表示已不是第一次帶兒子上街示威,她認為這是公民教育之一種,還說年前帶兒子走到示威前線,讓兒子觸摸警員的防暴盾牌。
近年香港一些示威常客喜歡以激烈手段引起注意,至於示威訴求是什麼已經變得比較次要--有時可能是怕人數不足,不惜把議題擴闊再擴闊,讓它包羅萬有。而近年的示威如沒有肢體衝突彷彿便成不了戲,連特首也被人撞擊胸口。示威暴力化不再是個別人的行為,已浸漸成為一時「風尚」,並且得到「官方認可」--衝擊公務機關的人士縱然被捕,往往會得到法庭從輕發落甚至無罪釋放。前高官林煥光近日更指香港的示威衝突只屬小兒科,言下之意是還可以來得更激烈些。香港有這樣的前高官也真有趣。
香港的示威除了一批好在鏡頭前衝鋒陷陣的常客外,也帶動了一些年青家長帶著小朋友去參與,並竟然認為讓小童目擊和參與這類激烈抗爭是公民教育。才小學三年級的一個男生,真的明白為甚麼示威,以及示威是甚麼一回事嗎?能分辯對陣兩方誰對誰錯嗎?自小便在家長領引下衝擊警察(執法者),可以學到什麼呢?情緒激昂地叫叫口號、推撞警員,一點也不難學,難在讓小孩成為一個冷靜、理性、講道理的人。摸一下警察的盾牌又有什麼意義呢?
示威是嚴肅的公民權,不應淪為家長帶小朋友來玩玩、湊熱鬧的「公民遊戲」。
Search This Blog
Monday, March 07, 2011
中國人幸福感誰說了算
美國官方媒體《美國之音》在三月三日發出了一篇報道,題為《中國94%不幸福 財富分配頭重腳輕》。報道稱:「儘管中國政府付出努力,但是絕大多數中國民眾感覺自己不幸福,僅有6%的受訪者認為屬於幸福者的行列,突出顯示中國社會中民眾不滿問題不容忽視」,分題是:「財富分化民眾不滿社會動盪」。
這篇標題聳動的文章被媒體迅即轉載,時間剛好是中國兩會召開之際。是美國官媒故意搞針對嗎?國務卿希拉莉恰好於上周三向國會表示,美國正遭遇一場國際輿論宣傳戰並節節敗退,挑戰者包括中國的英語廣播頻道。希拉莉認為美國須加強官媒功能,力爭反敗為勝。不過,上述這篇《中國94%不幸福》的報道卻不能全怪美國之音,因為資料來源相信應是英文中國日報(China Daily)的一篇報道,報道中引用的數據來自中國國務院屬下《中國網》的一個網上問卷調查。
「幸福」不單是今次兩會的焦點,中國政府和媒體對民眾幸福感的關注已有一段時間。中央電視台今年一月公布了一項關於中國人民幸福感的全國調查結果,該項規模龐大、具延續性的調查於2006-2009連續四年,以抽樣方式向全國三十一省,一百零四個城市和三百個縣的民眾,每年發出十萬份問卷,成功回收八成。四年追蹤的結果:自稱幸福的民眾44.7%,不幸福的11.1%。這數據與前述的6%相距甚大。
中國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於去年8月中旬也做了類似調查,樣本來自全國發展水準不一的24個城市的4800名居民。於今年二月公佈結果,回答「非常幸福」和「比較幸福」的兩項相加為74.2%;有13.6%介於幸福和不幸福之間,認為「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合計為12.3%。
上述是於中國國內進行的三組調查。那國際機構的數據又如何呢?以下也找三家為例。具公信力的世界幸福感數據庫(World Database of Happiness)依其2000-2009年的綜合調查,把全球144個國家排比,中國的幸福指數是6.3,全球排第廿位(相同分數作相同名次計),美國7.4排第十。有趣的是墨西哥以7.9排第五位,比美國還高。數據庫內另一份2007年調查,有效樣本2015份,其中自稱幸福或很幸福的中國人佔76.1%。又美國權威民調機構Pew Poll於2008年在中國做的調查,顯示81%滿意家庭生活,86%滿意國家總體方向。至於被多家媒體引述的蓋洛普調查稱中國幸福指數全球排第125,第一是丹麥。
上述蓋洛普的結果是怎樣得出來的呢?調查詢問被訪者對當前及未來生活自我感覺滿意度;以十級比例,一為最壞,十為最好。蓋洛普將回答分成三大類,七分或以上為「生活美滿」,四分或以下為「受苦」,其餘均列作「奮鬥中」。而所謂世界排名,是按「生活美滿」所佔百份比排序。丹麥居首82%,美國57%,中國9%。自稱仍奮鬥的中國人佔77%。然而,若對同一調查中另一提問項「每日生活快樂感覺十級指數」的結果,則中國人的快樂度反過來比美國人高,分別是7.6和7.3,墨西哥則是7.7。
回頭說中國網那6%到底是什麼一回事呢?該網站於今年二月十八日發起調查,邀請網民自願回應。徵集不設限可重複填寫,對受訪樣本也沒法科學控制,屬於最不科學的一種民調方式。從1350條回覆中,答稱很幸福的6%,一般的39%,不幸福的49%,及不清楚的6%。問卷內這四選項的劃分概念不算嚴謹。首先並沒有解釋何謂一般,也沒有設置「幸福」跟「很幸福」對照。於是,媒體依調查結果可以有不同著重點,既可依原結論說中國人6%有幸福感;或倒過來說,即是有94%不幸福;把灰色地帶的一般和不清楚都等同為「不幸福」。
近年流行關懷國民的幸福感,英國政府去年底亦開始定期檢測人民幸福指數。然而數據是「死」的,調研的做法及對結果的解讀卻是「生」的。數據的收集方式和如何詮釋存在人為變數,容易被利用為正或負面的宣傳工具。上述不難找到的六種幸福指數,便存在不同的調查方式及結論。看來,面對日漸普及的民調,應用在幅員廣大人口眾多的中國,大家要盯緊的不應單是經詮釋後的標題,而是如何應用學科手段做好調查。
這篇標題聳動的文章被媒體迅即轉載,時間剛好是中國兩會召開之際。是美國官媒故意搞針對嗎?國務卿希拉莉恰好於上周三向國會表示,美國正遭遇一場國際輿論宣傳戰並節節敗退,挑戰者包括中國的英語廣播頻道。希拉莉認為美國須加強官媒功能,力爭反敗為勝。不過,上述這篇《中國94%不幸福》的報道卻不能全怪美國之音,因為資料來源相信應是英文中國日報(China Daily)的一篇報道,報道中引用的數據來自中國國務院屬下《中國網》的一個網上問卷調查。
「幸福」不單是今次兩會的焦點,中國政府和媒體對民眾幸福感的關注已有一段時間。中央電視台今年一月公布了一項關於中國人民幸福感的全國調查結果,該項規模龐大、具延續性的調查於2006-2009連續四年,以抽樣方式向全國三十一省,一百零四個城市和三百個縣的民眾,每年發出十萬份問卷,成功回收八成。四年追蹤的結果:自稱幸福的民眾44.7%,不幸福的11.1%。這數據與前述的6%相距甚大。
中國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於去年8月中旬也做了類似調查,樣本來自全國發展水準不一的24個城市的4800名居民。於今年二月公佈結果,回答「非常幸福」和「比較幸福」的兩項相加為74.2%;有13.6%介於幸福和不幸福之間,認為「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合計為12.3%。
上述是於中國國內進行的三組調查。那國際機構的數據又如何呢?以下也找三家為例。具公信力的世界幸福感數據庫(World Database of Happiness)依其2000-2009年的綜合調查,把全球144個國家排比,中國的幸福指數是6.3,全球排第廿位(相同分數作相同名次計),美國7.4排第十。有趣的是墨西哥以7.9排第五位,比美國還高。數據庫內另一份2007年調查,有效樣本2015份,其中自稱幸福或很幸福的中國人佔76.1%。又美國權威民調機構Pew Poll於2008年在中國做的調查,顯示81%滿意家庭生活,86%滿意國家總體方向。至於被多家媒體引述的蓋洛普調查稱中國幸福指數全球排第125,第一是丹麥。
上述蓋洛普的結果是怎樣得出來的呢?調查詢問被訪者對當前及未來生活自我感覺滿意度;以十級比例,一為最壞,十為最好。蓋洛普將回答分成三大類,七分或以上為「生活美滿」,四分或以下為「受苦」,其餘均列作「奮鬥中」。而所謂世界排名,是按「生活美滿」所佔百份比排序。丹麥居首82%,美國57%,中國9%。自稱仍奮鬥的中國人佔77%。然而,若對同一調查中另一提問項「每日生活快樂感覺十級指數」的結果,則中國人的快樂度反過來比美國人高,分別是7.6和7.3,墨西哥則是7.7。
回頭說中國網那6%到底是什麼一回事呢?該網站於今年二月十八日發起調查,邀請網民自願回應。徵集不設限可重複填寫,對受訪樣本也沒法科學控制,屬於最不科學的一種民調方式。從1350條回覆中,答稱很幸福的6%,一般的39%,不幸福的49%,及不清楚的6%。問卷內這四選項的劃分概念不算嚴謹。首先並沒有解釋何謂一般,也沒有設置「幸福」跟「很幸福」對照。於是,媒體依調查結果可以有不同著重點,既可依原結論說中國人6%有幸福感;或倒過來說,即是有94%不幸福;把灰色地帶的一般和不清楚都等同為「不幸福」。
近年流行關懷國民的幸福感,英國政府去年底亦開始定期檢測人民幸福指數。然而數據是「死」的,調研的做法及對結果的解讀卻是「生」的。數據的收集方式和如何詮釋存在人為變數,容易被利用為正或負面的宣傳工具。上述不難找到的六種幸福指數,便存在不同的調查方式及結論。看來,面對日漸普及的民調,應用在幅員廣大人口眾多的中國,大家要盯緊的不應單是經詮釋後的標題,而是如何應用學科手段做好調查。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