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September 1, 2007

誰負了伊拉克 指標報告說不清

誰負了伊拉克 指標報告說不清   美國國會的總審計處九月十五日才提交伊拉克政府表現指標報告,但關於報告內容的爭議在未公佈之前已不斷出現。自報告初稿經傳媒揭露,指伊政府在十八項指標中有十三項不合格後,白宮和國防部都表示不能認同報告的結論,而國會議員們也各取所需地發表評論。表面上熱烘烘及極其嚴肅對立的討論,說穿了,其實只不過是一齣爭相卸責的虛偽政治秀。   分析報告內容之前,先應重溫總審計處報告的由來及其背景。四年來,國民對白宮伊拉克戰爭的不滿逐年上升,直接導致民主黨在去年國會改選中佔了上風。四年前曾經獲得絕大多數議員支持的伊戰,今時已變成一隻燙手山芋。不論是議員或是白宮,都急於謀求一個從伊拉克「脫身」的方法。熱窩升溫螞蟻亂竄之際,開始聽到有政客提出「伊拉克指標」(Benchmarks),而這具指標性的「產品」檢測構思,開始在國會和媒體之間逐漸形成。他們要「檢測」些甚麼呢?就是:如果伊拉克新政府不振作,不擔負管治的責任,則美國再沒有義務無了期地提供援助。提出這種說法的不單是共和黨議員,連民主黨總統參選人希拉莉也曾說過同一樣的話。   民主黨重掌國會兩院後,曾一度提出要求白宮訂出具體的撤軍時間表。在白宮和部份共和黨議員的堅決反對下,府院達成協議。在新的伊戰撥款法案裡不包含撤軍時間表,但卻為「被救助」的伊拉克政府訂下十八項工作指標,限定日期由國會審計部作出獨立評估,作為美國制訂未來伊拉克政策的根據。      伊拉克戰爭的成敗,對布殊總統的歷史地位至關重要,布殊之所以同意接受國會的監督,不全是處於下風的時勢所迫,當中有讓他在伊拉克問題上解套的好處。而國會向伊政府提出工作指標,以此替代撤軍時間表,也並不全是向白宮的無奈妥協。「指標報告」一箭雙鵰、讓角力中的雙方可以各取所需的巧妙設計,它其實是兩黨政客為轉移視線、推卸責任而攜手搭建的下台階,方便別人也方便自己。      超過六成美國民眾對伊戰狀況表示不耐煩,華府政客則努力把責任推給伊拉克新政府。十八項工作指標的政治含意是:「美國政府已很明確地為伊拉克訂出了工作藍圖,只要伊拉克政府依樣畫葫蘆,一切問題便可迎刃而解。」所以,如果伊拉克政府不努力,責任便再不是在美方,美國政府已「仁至義盡」,於是日後如採取任何認為合適的因應方案(如撒手不管、撤軍),也沒有道義上的虧欠,於是國會和白宮都鬆綁了。 白宮發言人表示,「只要方向正確,不要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