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為何矛盾 (六)
自八十年代中英談判開始,面對政權更替,老百姓對可能發生的變化感到憂慮是很自然的。當時的中國才開始改革開放,人們對中國的印象還未能完全走出文革陰影,「回歸」二字難免助長了「拒中」情緒。在關鍵的心理和信心危機關鍵時刻,中國政府除了一再口頭承諾五十年不變外,並沒有太多可以做的,也沒有任何往績可作依據。另一邊廂,英國政府喪失治權在即,更沒有任何誘因使其會為香港順利過渡提供任何正面幫助。相反,英政府在回歸前的好些舉措,均有意無意地刺激著港人的不安和抗中心理。 英政府於 1981 年推出新國籍法,自 1983 起,香港人便喪失了原有的英國國籍,身份轉為沒有居英權的英國屬土公民。本來就受到「回歸」問題困擾的港人,忽然間連手上的英國護照也變質了,那種被遺棄的感覺所造成的心理衝擊和徬徨可想而知。港人甚是安穩平靜的生活驟起波瀾,英國國籍沒有了;向來不被鼓勵關心政治,忽然區議會立法局等選舉撲面而來;而這一切都是因為「回歸」。 二次大戰結束後,香港進入休養生息期,五十六年代的香港雖然一點都不富裕,貪污和官商勾結盛行,但來自國內的大批商人和精英移民,結合英國以香港作為遠東貿易的據點策略,香港社會得以穩步發展。相對中國內地,戰後完全沒有休息期,為了抗衡美國軍事威脅,還沒來得及休整的解放軍便被北調到鮮朝,展開慘烈的抗美援戰爭,導致西方國家對中國長期的經濟封鎖。外患之外還有內憂,相繼而來是接二連三的政治運動,使中國經濟發展幾陷於停頓狀況。八十年代的香港,在經濟上比大陸優勝,著眼於經濟生活遠甚於政治的港人,完全看不到在生活品質層面上有任何回歸的必要。所以,當大陸曉以大義說「回歸是中華民族的歷史使命」之時,沒多少港人能聽得進去;百餘年來在香港實施殖民地統治的英國,過去要求港人效忠英國皇室,只管阻止難民湧英,那管得回歸對港人的心理衝擊。港人因 97 回歸而累積的心理壓力終於 1989 年藉六四事件而爆發。 港英政府於六十年代施鐵腕打擊香港的左派團體,以武力阻嚇港人「過度」關心內地政治,內地關係是應聘一些公務員職位的必然背景調查。八九年情況很不一樣,自北京學運爆發,香港便出現了為學運提供物質支援的組織,企圖讓北京學運可作持久戰。過去被引導要「關心社會、認識祖國」的香港大學生們,變成了北京學運的後援。連月的學運令北京政權大有風雨飄搖之態,而香港北上支援的組織卻不斷壯大,筆者相識的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