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Wednesday, March 16, 2011

靜觀其變

  每逢重大天災,媒體報道焦點都會率先放在搶救遇險人員的動人故事。在日本此次三重災難中,卻甚少傳出救人故事,因為生與死之間是那麼明顯的一道鴻溝。據發自災區的新聞報道,災區附近醫院內重傷災民不多見,大多是輕傷。記者旁述分析這極可能是因為海嘯殺人速且猛,根本沒有重傷待援的機會。

  災情雖然如此慘烈,但日本人情緒相對淡定,這尤其為西方記者所稱許。一些香港記者在地震後翌日到東京採訪,見東京人不慌不忙,大災在前,沒有自亂陣腳;因而大讚日本政府救災效率高。

  不過,隨著來自不同媒體在災區傳回來的報道,便會發現災區救援工作進展其實並不順利。因地震、海嘯和核災,受災地區共開設了兩千多間庇護所,收容了約五十萬名災民。可是,災難發生五日後,這些庇護所仍處於缺糧缺水缺藥品,缺保暖和日常衛生物資狀態,連基本的通訊也沒法恢復。一些庇護所讓十二歲以下及長者先分配得食物,其餘人便不保證能飽肚;有的地方要七個人才分得一張被。一間庇護所的護士對記者說,氣溫寒冷又沒有暖氣,又沒有醫生,許多長者都沒有定期要服用的藥物。一名災民向記者說,自從接到政府人員要求他們撤離的通知後,便再沒有任何來自政府的消息,也沒有電視可看,與外間斷絕了消息。

  從這些報道可見,日本政府面對這場自戰後最嚴重的災難,並沒有如個別媒體所稱讚般完美,許多因災情和天氣所造成的困難,一時間也沒法克服。一些媒體到了東京便認為災情受控,是過度天真。可是,那為什麼日本災民在如此困難的狀況下仍能安靜守規呢?這應是傳統文化價值發揮了作用。日本的文明受到中國儒家思想影響深遠,如果要論「自強不息」,相信日本人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從此場災難中要學習的並不是日本政府的行政能力,而是作為個體的人民,如何發揮自身的力量,團結度時艱,在關鍵時候減輕了政府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