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Friday, August 27, 2010

化悲憤為力量

  康泰人質事件在香港所造成的震動持續,在「頭七」之日,香港多個團體和政黨發起悼念遊行,相信參加的群眾會相當踴躍。在電視直播之下,港人如親歷現場一樣看到了挾持事件的血腥畫面,由之而帶來的驚嚇和哀慟,是沒法準確用言語形容的,就如美國人親眼看到飛機撞向世貿大樓般。因此,人質事件所引致的社會集體強烈反應,是必然也是自然的。

  回想起九一一當日,多年來累積的新聞工作經驗,讓筆者對處理特大新聞有一定的慣性心理準備,可是九一一的猛烈衝擊力度,加上電視不停重播飛機撞向大樓的畫面,在追蹤新聞的同時,內心是一片的失落和孤寂感,彷彿失去了自己至親一樣。直至看到大樓接連的倒下的一刻,心也跟隨變得粉碎似的。當時沒法相信這種事情就發生在美國本土,並且透過電視直播在人們眼前。

  九一一襲擊時適值在訪問一家小學的布殊總統,經過數小時的沉澱後,決定不接受保安人員的建議,直接返回白宮。因為他認為當國家遭受攻擊之時,總統重返白宮,可以讓國人安心,知道元首在主持大局。三日之後,初步救援工作告一段落,布殊親到世貿現場,在廢堆上搭著消防局長的肩,表揚救援人員的同時,並向全國人民保證不論在天涯海角,都會將策劃襲擊的恐怖分子繩之以法。雖然事後證明布殊是一位不怎麼樣的總統,但在當時,廢堆上的講話,確是讓國人迅速地從驚懼徬徨中重拾自信,化悲憤為力量。

  香港自戰後除了六十年代的暴動後,並未直接經歷過什麼重大的社會創傷。期望香港社會能儘快走出悲情,總結事件,將之轉化為正面的力量。

人質事件面面觀

  香港旅行團在菲律賓慘遭槍手大屠殺,事件令人憤慨且痛心。昨日下午在星島中文電台主持《總編輯時間》節目,聽眾紛紛表達了對事件的看法,其中兩位女聽眾的言論令我印象特別深刻。

  第一位女聽眾質疑中國政府駐菲官員在發生人質事件時沒有到現場向菲警施加壓力,因為她細心查看了新聞均沒有這方面的報道。提問的女聽眾略顯得激憤,她相信如果換了是英國或美國人是人質,結果便會不一樣。聽其言下之意,中國政府沒有臨場施壓,是導致慘劇的原因之一。

  而事實上,在人質事件惡化前,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館的發言人王曉波已經向媒體表示,使館已經派出了工作小組到達現場(本報周一A1版亦已報道)。而原在休假當中的駐菲大使劉健超在當日下午已取消休假趕回菲律賓。菲律賓總統阿基諾在槍手開始殺人之前,也曾表示會確保人質安全。事實證明連總統本人於現場的營救行動也沒有什麼助力,更像是任由市長和警方隨意而為。聽眾不追究菲律賓政府,反倒要向中國政府問罪,是慣性地責怪中國政府,抑或是在哀痛和憤怒當中的錯判?不論如何,追究責任的矛頭不應錯指。

  而第二位女聽眾則問,八名死者是在旅遊其間喪命的,又不是為國犧牲,香港政府為什麼要下半旗致哀?這是筆者最意想不到的提問,在重大的災難或特殊的事故中,政府為其喪失生命的國民下半旗致哀,是何等平常和合情合理之事,怎會有人能提出質疑!

  面對同一事件,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想法,大概是俗語所謂的;「一樣米養百樣人」罷。

Wednesday, August 25, 2010

轉博文:《菲律賓康泰事件:掩映中可能存在的陰謀》

作者: 無 名 

這是一篇時事評論。評論不等於結論,是希望提供多一種視物角度。下文的意見容或於哀慟的時刻有點逆耳,如一讀,多謝包容。先請見諒。

開宗明義,對菲律賓馬尼拉康泰事件,本文擬從疑問入手。

疑問一:第一個可能存在的陰謀 

對於密切跟進事件(看電視及讀網上資料)的我而言,關了電視,不再追看重播又重播的黎剎公園槍戰片段時,整個人會沉靜下來。沉靜是篩選淘汰,淘汰了枝節後浮現最強、最深的印象──為何「有人」想令整件事是一個「破局」。而「破局」的意思,在本文內是意指比解決不了的「悶局」、「僵局」更糟糕的、幾敗俱傷的流血收場。

  康泰事件可分為兩部份(兩件事)。Rolando Mandoza(門多薩)挾持人質是「第一件事」。而挾持事件已發生,菲律賓當局去處理,是「第二件事」。就這「第二件事」而言,假如事件和平解決,挾持人質這「第一件事」便成了對菲律賓、對港人只屬於沒有「硬傷」的「輕度破壞事件」。所以,「門多薩挾持人質」可以不是太「壞」的事──假如當局(注意:我只含糊說「當局」,不說是阿基諾三世政府),有心要好好解決事件。

  且留心一些倖存港人口中的描述;也是最實在,最真實的感覺。一位雙腕受傷的陳國柱說:「槍手的情況可以分成前後階段」,他認為前階段「氣氛平靜」得讓人認為「事件可和平解決」;槍手還用英文向他們交代自己身世。而一家五口三人死去的梁太──也是跟槍手最深仇大恨的女士──竟然也說:「他本來是不想殺人的。」(見電視片段)

  結論:門多薩挾持人質,可是人質在前階段卻感受不到他有殺機。

  整件事加起來的感覺是──「有人」一步一步地「逼」他「行動」。

  說他是「逼」出來的,是因為三時多他已預告:「三時有大事發生」。結果沒有。之後,被拖至入夜──槍手一直警告,卻仍然沒有行動。於是通知信來了,說只可重審,卻不能復職──注意,此時頂多是情緒波動,仍然沒有行動。於是,再之後「有人」再出招:用很難看的方式拘捕他弟弟(他弟弟反抗,在地上掙扎,被一堆警察捉他雙腳雙手,再上鎖)──在禍及親弟及妻子之下(妻也被拘捕),他終於在入黑之後的七時多開槍了!!

  開槍之前,槍手連番示警殺人、卻沒有殺人,總共拖拉、「按捺」了八個半小時。為何會是這樣的──槍手、「施害」的一方:拖
延 VS 「負責解決的一方」:卻不斷送上刺激他去衝動的訊息!

  事件不是在下午一時發生,是在大清早發生的。於一天而言,工作時段是兩個(上下午),還隔了個午飯時間。三個時間階段(上午/午飯/飯後的下午開工),是很好用、很完整的工作小時──為何卻給完全的虛渡了,事件被拖至入黑。槍手的要求出奇地容易達到,為何不虛與委蛇?!如決定虛與委蛇,半天便可以做到。而奇妙處是,一天的下班時間已過,槍手仍沒殺人!!
冷靜地閱讀全過程,我竟會覺得──是的,「有人」不耐煩了,卻不是槍手,「另有其人」──於是這些「另有其人」出狠招了:拉他妻及弟,逼他「再走前一步」、大開殺戒!

特種部隊之外,還有隱身在鏡頭之外的「決策層」

  事件被傳媒全程直播。就眼所見,常人都會得出結論:「特種部隊」有問題。然而,可有想過──決策者呢?此事由警方直接指揮特種部隊,又有「人」(好像是法院)發出重審案件、但不復職的文件決定──竟然當成是平常日子,完全依正常程序辦事,把槍手的要求「當真」來審理?!是誰要這樣「認真」地考慮槍手訴求的呢?耍槍手,說可以復職,但第二天便又撤你槍手職,控告你,行嗎?

  由記者會可見,阿基諾三世把事件交警方及有關部門(如國安部)處理,不是成立一個小組,也不是由他本人親領小組這種形式來處理,他只聽匯報。假如從下班前(三至五時)的匯報看來,他是有條件樂觀的。
我想指出──直接參與處理事件的,除了是特種部隊,還有阿基諾三世之外、之下的,一群隱藏起來,沒有被指責的人(!!!!!)在導演事件的發展!!而這群人,予我有「他們想看見破局」的感覺!!

想破局的是誰?

  如要問「想破局的是誰」?就要看破局了對誰最有益?

  大家都因阿基諾三世「笑」而立即把他打為大反派,因而,沒有留意,他是個只有地方議員經驗,才上任不到兩個月的所謂總統。阿基諾三世到現在仍未有屬於自己人馬的完整班底(參考資料: http://s1979.com/a/news/world/2010/0630/47499.shtml),卻大張旗鼓決定要整治菲律賓盤根錯節的貪污問題,還要查上任的阿羅約。而整個政府(包括軍方及警方)都未完全是他的人馬。

  「想破局的是誰」?菲律賓是集團、派系式政治,阿基諾家族相對而言是較清廉的一個系統。也因此,在菲律賓人嫌惡貪污和求變的心態下,輕易便讓阿基諾三世給選上了。這個沒有財團及實質軍力的「系統」要上任了,會不會有人就趁他坐也未坐好之時,並「冷手執個熱煎堆」,就把它弄成破局,挫新任政府的士氣,給他製造大麻煩?

  為何說阿基諾三世的系統可欺呢?因為沒有真正的兵力。菲律賓有些政治集團是「血淋淋」地擁有私家兵團的!大家應仍然對2009年11月菲律賓綿蘭老島甲家族為阻乙家族參選挑戰,遂囂張地把幾十個報名參選者集體綁架及殺死一事吧(女的更先奸後殺,死者有的被斧頭砍死)。(參考資料: http://world.ccvic.com/tupian/20091125/59398.shtml)相比之下,阿基諾系統,給你選上了,日後有沒有能力完全執政及掌控局勢,存疑。而在康泰事件上,「有人」已成功令它成為「破局」──讓你這個上任才個半月的總統威名掃地!──因為形象清廉,阿基諾三世以高支持率上任;破局,是不是「有人」要先發制人!

疑問二:另一個可能存在的陰謀 

  回頭說Rolando Mandoza(門多薩)了,這是另一個故事,另一個可能存在的陰謀;這個陰謀跟上一個陰謀有沒有關係──絕對是不得而知。只可分析,及推測。

  延至下午六時多,門多薩仍未開槍。即是覆了他只可重審案件、未予復職時,他只是情緒波動,但仍未開槍。要到妻及弟被捕後,他才大開殺戒。與此同時,死傷最多的梁太也認為他最初不想殺人……加起來的總結是:即使是車內人,於未受「刺激」的白天階段,並未感受到門多薩身上有殺氣!──此點很重要。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且先來個大膽假設。會不會有以下這樣的故事:有人看中了門多薩有怨氣,於是,有人哄他「用一件大事」去平「一件大錯(錯判他撤職)」。哄他可以疏通疏通,只要你「做大事」、嚇一嚇當局,我會為你爭取。復真職是不必的,起碼還你一個清白,也恢復你應有的長俸……。主要是,不需要真的殺人,拖得一段時間,會有好消息給你……
在車上跟他相處了一天的人質的感覺最真實──為何三時之前,共處了四個多小時,人質仍判斷這是「前階段」:槍手沒有殺人打算!

  時間愈接近黃昏,會不會門多薩才開始感到「不對勁」。復不了職是自己的事,連累妻及弟,他急了,甚至有受騙、被出賣的憤怒及思想混亂!陳國柱說門多薩「槍槍打頭」之餘,也同時判斷:「他第一階段很平靜」。
當中的轉變,有權想像背後另有一個比綁架更複雜的故事!!

疑問三:門多薩,只是「陰謀」的起點,不是結果

  門多薩沒有殺菲律賓同胞大家都看見。司機可以倖存。──本來,這只讓人總結為:門多薩愛惜自己人,槍口只對外。
可是,問題出在司機說:「車上的人都死了。」這句話,引來特種部隊粗魯的強攻。司機現在被認為可疑。
司機確是可疑。只是,如把這可疑放在上述的「陰謀」脈絡下去梳理──,可能,真的「有人」想來個大破局!!你門多薩不動手,就由信以為真(信全都死了)的「特蠢部隊」動手。

  司機,是門多薩的同謀嗎?總之,他整天也沒有多少驚恐的表現,用小工具可以自行打開手鐐等舉動,令人可以有不少「猜測」的空間。司機只是個事前收了門多薩一點好處,讓他上車,卻不知道接下去會發生「大事」的「小」幫手?他說全部人死了,是他逃走時是剛開始、於是他真心估計當他走出來後,門多薩已把他們全部殺死嗎? 於是陰差陽錯,特種部隊以為人都死光了,於是粗魯地強攻?
  
  抑或,只說是抑或,跟門多薩一樣,司機只是一個更大「陰謀」裏的一隻棋子?!
沒有特種部隊的「失誤」(包括決定強攻,及強攻的挫劣表現),沒有「隱藏起來的事件指揮者、決策者」的一波又一波的「出招」,單憑門多薩個人,不一定寫得出今天的結局。

  總之,屬於門多薩要去做的這一件事,由動機乃至發展過程中他本人的變化,充滿疑團。

疑問四:東南亞,為何忽然風聲鶴唳? 

  東盟,是個已成立多時的組織。它之勃興,跟近年急速發展的中國開展「東盟十加一」關係 (參考資料: http://www.phshangbao.com/show.aspx?id=19928&cid=12)並成立「東盟自由貿易區」有關。近幾年,東盟概念被搞活,區內的經貿及民生,都有所改善。金融海嘯後,中國眼見美元必然貶值之趨勢,曾提出用「東盟十加三」的基礎、日韓元及人民幣為貨幣,發行亞洲的區內債券;方便融資之餘,更可避開完全依賴美元的現象。最近更有人提倡東南亞「儲糧」建糧庫的計劃,方便有災難時區內自救。──總之,金融海嘯及中國之發展,以及之前亞洲金融風暴時中國人民幣沒有貶值,撐住了區內的經濟,令中國跟東南亞的關係非比從前。

  於是,金融海嘯後大傷元氣的美國急了。美國國務卿希拉莉於2009日7月21日出席在泰國舉行的東盟地區論壇(ARF),之後的22日,她接受當地電視台採訪時表示:「奧巴馬總統和我非常關注這一地區,要重回亞洲。」原文是“America is back in Asia”(參考資料: http://www.cnsnews.com/public/content/article.aspx?RsrcID=51383 ; http://dailynews.sina.com/bg/news/int/chosun/20090722/2250500517.html)而2010年3月,有所謂北朝鮮炸毀南韓戰艦的天安號事件──對不起,到今天仍不相信,北朝鮮有能力炸毀一隻韓國戰艦──觸發了罕有的、在七、八月間美韓兩個月內進行三次聯合軍演。美韓軍演未完,美國八月中已宣佈,九月美韓軍演後,是日美軍演(安保條約)。而日本也在近日聲稱,會把軍事重點轉移至臨中國的海域。又與此同時,希拉莉稱:「美國在南海有國家利益,要保護在南海的航行權!」

  過去幾年勢頭不錯的東南亞各國的合作及發展,忽然之間驟變;時間,就在希拉莉的"America is back in Asia"「預告」之後。本來除了泰國之外風平浪靜的東南亞,忽然南北韓對峙,菲律賓也發生如斯悲劇……,一時間,忽然風聲鶴唳!!!

  有社論說,香港的旅遊警示應加入治安情況的提醒。可是,大家為何忽然忘記──去東南亞吃喝玩樂,就是因為他是「在發展中」的發展中國家;而菲律賓,是今時今日才治安不好嗎?過去十多二十年,它的治安更加不濟,可是,我們都去,因為它廉宜!

  而東南亞有一條潛規則:大家都是靠旅遊業拉動GDP,有內亂也不搞遊客。因此泰國再亂,也只亂自己人,基本上不搞外來遊客。個別自由行偶遇劫受害,只屬個別事件。──可是,此次卻高調地、「大規模」地以港遊客為目標,而且對象是已在菲律賓發展了25年的康泰,事件極不尋常。菲律賓治安再壞,康泰也二十多年未出過這等大事。一句話,菲律賓此事、東南亞的忽然風聲鶴唳,奇也!!

  在此,可以提一下了──菲律賓外長羅慕洛2010年08月12日稱,解決南海爭端無需美國或第三方協助。羅慕洛說,南海問題應由有關國家來解決,美國是西半球國家,實在沒必要插手這個問題,這麼做不但不能解決南海紛爭,反而會使問題更複雜和不易解決。

也許是扯遠了的結語

對一個多讀拉丁美洲小說、Noam Chomsky (其著作見以下郵址:http://book.douban.com/doulist/194249/?start=25)的人而言,美國政府、五角大樓、其鷹派力量如何透過為一個地區增添或製造麻煩,來阻撓它的經濟及政治發展,實在並不陌生。美國於五十年代成功透過各種事件干擾,令拉丁美洲永不翻生,一直窮而落後(遇有不喜歡的政權,就用醜聞、暴動拉一個「無能」政權下台)。如何把他不喜歡、不親他的政權拉下台,美國極之熟練。遠的不說,近如日本,民主黨鳩山由紀夫以搬走美軍基地為主要政綱之一,上任後美國拒絕,鳩山便「捲入政治捐獻醜聞」閃電下台。接任的民主黨菅直人初時仍嚷著要搬遷美軍基地,可是立即爆出有私生女的醜聞(http://www.sinchew.com.my/node/165120),此時的他立即改口說沖繩基地其實不用搬,更立即在軍事同盟上好好回應美國──醜聞危機竟立即化解,都沒有人提了。

  回頭說康泰事件的幾方疑問,幾個故事之間是否有關聯?如何關聯,根本無從求證。

  港人要徹查,查特種部隊之錯,不難。但,一定查不到「隱藏起來的指揮者」身上。更何況,他們用的方法都依足程序(法院,乃至警方)。問題是他們因何用,及何時用而已。「大陰謀」如存在,是沒有、不可能有證據的。不是不查,是阿基諾政府無能力查;他,勢將自身難保。抽出來「受罰」的,顯而易見是直播下的特種部隊。

  「大陰謀」,不會是一個目的、一個結果的單對單發展。「大陰謀」有開展上的彈性。只要令地區沉渣泛起,就如一石投湖,一圈又一圈的漣漪自然產生。不是嗎?不說中菲關係了,康泰事件發生的第三天,已有人把火燒到中央政府,用的是「香港外交範圍何在」這張牌。也可以發惡,責中央不為港人討回公道,不施壓令菲律賓「隱瞞真相」(某報社論的字眼)。有TVB記者三次逼問劉健超,「菲律賓政府有沒有道歉?!」他要「道歉」這字眼,「深切致歉」不算(忘記了他的名字,他在內地新聞上經常都很「激」)──總之,有事發生,就自然生出各種麻煩。只要「有事發生」即可。

  真相,是已存在之物嗎?你一揭開「隱瞞之布」它就現身?!

  中東(伊/阿)已給美國砸得稀巴爛,他只想「撤」,已不想「入」。經濟沒有起色的國家需要戰爭,於是美國新目標是伊朗,以及聲聲要「重回」的亞洲。只怕,康泰事件不是今後惟一一宗的區內「大事」──不斷想起「風聲鶴唳」這四個字。絕對希望不要不幸言中。

尊重生命

  菲律賓政府處理前警員大屠殺香港旅客事件的手法和態度令人憤怒,在哀傷和震驚之後,面對眼前的一連串問號,極需要冷靜的思考。

  挾持人質事件血腥結局,眾矛頭直指菲律賓警方和政府。這些指責都不必在這裡重複了,正是有目共睹,幾乎沒有任何理由可以為他們解脫。但必須要追問,警方和政府行動和決策上的失敗,除了無能外,還有別的原因嗎?

  有評論文章把事件提升到國際外交層面,指美國近日正在挑撥東南亞國家與中國的軍事對抗,越南、日本和南韓等國積極附和,而菲律賓外長卻曾表態不願意美國介入南中國海爭議。一場可以直接挑起中菲關係緊張的事件就在此時發生,留下不少可供想像的空間。慘案發生後,中國外交部嚴詞要求菲政府書面解釋,而菲政府翌日即表示將派副總統到北京和香港作報告。這場外交風波將如何展開,有待觀察。

  若不從政治化的角度思考,回到根本,不論是濫殺無辜的槍手、在場的警員與指揮官、事後微笑到現場視察的菲國總統、不理人質生死只顧直播的傳媒,以至翌日在滿佈彈孔的巴士前開開心心留影的菲律賓少女團,都顯露出一種不同程度對人類生命的不尊重。而其中槍手的行為更似乎帶有仇外情結,車上的菲裔都先後獲釋,遭射殺的全是外國人。

  在巨大的國際壓力之下,菲律賓政府已著手「危機處理」,高規格的協助死者歸葬,也放軟了身段顯示願意承擔營救行動失敗的責任。不論事後的動作能做得多漂亮,但死者已矣;對比事發時候的種種,更顯得這批官員的無情和虛偽。

  在未來的一段日子,圍繞血洗旅巴案的陰謀論相信會陸續出現,而唯一目前可以肯定的真相,是涉案官員們和相關人等,都嚴重缺乏對他人生命的尊重。菲律賓政府若要汲取教訓,不是如何加強警員培訓,而是嚴肅地面對自我人性品格的缺憾。

Tuesday, August 24, 2010

轉發丁果批龍應台文章

丁果批評龍應台北大演講——對龍應台北大演講的商榷  丁果
 
中國大陸知識分子對民主中國的願景與憂慮
台灣民主需要「深化」而非「神化」
 
    台灣著名作家龍應台受邀請到北大百年紀念講堂演講,講題是「文明的力量」,副題是從鄉愁到美麗島,引發了現場的轟動以及海外媒體的熱議。但因為演講內容呼籲民主改革,呼籲文明崛起,觸及中國現實政治的神經,因此國內媒體報道不多。我為龍應台感到高興,那就是她終於可以在北大公開演講,她可能不在乎大國的崛起,她可能不在乎「血濃於水」,但她一定在乎她在北大的演講,因為當她出版那本在海外暢銷,但在中國大陸被禁,以家族史個人史的方式,在中共六十週年大典時顛覆大陸「主流歷史論述」的《大江大海—1949年》,她就擔心,她在大陸的「言論自由」,會否被打折扣?她來溫哥華演講的時候,對我說,她希望也能在大陸暢所欲言地進行這樣的公開演講,如今,她做到了,而且是在中國的政治中心,在中國的最高學府北大。在互聯網的時代,大陸媒體即使不敢刊登她的發言,網絡也會傳播她的信息,因此,不用擔心,她的演講,將會引發全國震撼。
 
沒有人懷疑,龍應台的這篇演講,感人至深,
 
         這由北大學生的眼淚和掌聲作證;也沒有人懷疑,龍應台揭示了中國發展的一個「困境」,那就是民主改革的滯後;更值得高興的是,龍應台在海內外一片讚揚中國崛起的輿論中,慧眼獨具,質疑富國強兵的現代化路向,提出了「文明崛起」才是真正崛起的重要命題。
   但是,瑜不掩瑕,龍應台從鄉愁到美麗島認同的心路歷程,真實感人,令人信服,但是,在用美麗島折射中國夢的時候,卻發生了偏差。
   這種偏差的最大體現,就是龍應台對台灣民主化過程的簡單化總結,藉著民主化的概念,將台灣夢「神聖化」,並把台灣畸形的民主化過程視為是大陸民主化的必經之路,把目前複雜的兩岸之爭簡化成民主和獨裁之爭,這將嚴重誤導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的方向,誤導兩岸關係,也將誤導中國的下一代精英,因此,不能不提出商榷。
   首先,龍應台在定位台灣民主化的時候,用錯了比較的基準。
   在整個演講中,龍應台邏輯地闡述了自己從虛幻的反攻大陸的「中國夢」,轉變到認同台灣島的理由,那就是台灣的民主價值。這沒有任何的錯,問題是,當檢驗台灣民主體制的時候,不能用大陸的威權專制來做比較的基準,民主和不民主,沒有可比性。台灣的民主制度如何,民主化程度的示範性如何,只能在民主機制的範圍內比較,也就是說,台灣必須與世界其他的民主化國家比較。這樣一比,就可以發現很多的問題,比如台灣的極端民粹主義,台灣地方政治的封建性,家族主義等等,都與世界公認的民主基本價值背道而馳,如果不做深切的反省,不但台灣的民主難以深化,如果一旦輻射影響中國,那對中國民主化的前途,將帶來比台灣更大的災難。
   如果身處中國的大陸知識分子,以台灣的民主之形,來挑戰中國統治者的專權,那還情有可原,但是,作為在西方長期居住的知識分子,龍應台向大陸年輕精英介紹台灣的民主,沒有任何的深度批判性,未免有點不負責任。對台灣民主的評價,必須用民主普世價值的標準,而不能用「中國特色」的標準。
   其次,龍應台合理化台灣民主的亂像,稱其不是亂,而是民主的必修課,這更是有為台灣的亂像塗脂抹粉之嫌,誤導中國的精英,以為民主化的轉型,必須經歷「痛苦」的台灣式的亂像,這種說法,反而給了統治者拒絕民主的藉口,因為在中國大陸,「不要台灣那樣的民主」,成了許多民眾的共識。
   其實,台灣的亂象,不是民主化的錯,台灣的亂,其根源在於國家定位的混亂,以及由此延伸而來的族群撕裂。從李登輝廢除「國統綱領」開始,台灣的「民主走向」已經與國家的憲法根本抵觸,形成了「掛羊頭,賣狗肉」的矛盾現象。很簡單,龍應台列舉了許多民主價值的ABC,稱其為台灣的共識,比如掌權者是會腐敗的,反對者是為墮落的,但是龍應台就是沒有點出,民主法制的根基就是憲法,如果這部根本大法,變成了「羊頭」,變成了「皮球」,那麼台灣的民主就難以走正路,民主的進步過程就難以客觀標準化。舉例而言,龍應台大讚台灣民主進步的時候,李登輝因為台聯要求就ECFA公投被拒,就斷然宣稱:他十幾年的民主改革全廢了,台灣民主要從頭來。龍應台李登輝,到底誰錯?
   「台灣夢」沒有了憲法的魂,這個夢喪失了「金色」,變成了「灰色」,這就是李登輝民進黨挑動民粹主義橫行,藍綠紛爭不止的最大「亂源」。這樣簡單的「問症」,難道龍應台不清楚嗎?換句話說,龍應台的老長官馬英九,如果沒有魄力恢復「國統綱領」,沒有魄力護憲,亂像難以休止。台灣的民主,藍綠的紛爭,仍然會是各說各話,無法形成共識,有共識的只是一些民主之形,而非民主之實。有趣的是,兩岸制度不同,但在一個關鍵問題上殊途同歸:那就是將憲法「虛無化」。
   由此可見,中國大陸民主化的第一步,或許就是落實憲法的規定主張,而不是大搞台灣式的民粹主義,因為中國經不起「暴民政治」的折騰,台灣經驗,在這個方面,不適合中國大陸。
   再次,龍應台把陳水扁從民主英雄淪為貪污嫌疑犯,簡單歸納為他個人的道德問題,並認為也是民主的「必需課」,這是為台灣民主制度的缺陷「遮羞」,非但不利於台灣民主的深化,也不利於中國民主制度的改革。
   從全球的經驗來看,南非孟德拉總統坐牢的時間比陳水扁長,達二十七年,但是,他在完成政權轉移之後,並沒有走向全面的貪污,雖然也有問題出現,但他還是順利帶領南非完成轉型,並成為全球政客,尤其是後發民主國家領袖人物的典範,中國民主化或許要更多學習南非經驗,如何寬恕敵人,如何清算歷史。
   更為重要的是,陳水扁執政八年,貪污如此嚴重,絕對不僅是陳水扁,吳淑珍家屬太貪,而是由於國民黨長期一黨獨裁造成的制度漏洞使然,陳水扁有一點沒有說錯,那就是他的「貪污」,是向李登輝看齊,並質疑為何李登輝無事,唯獨陳水扁被關被判?國民黨政權是否真的司法獨立了?事實也確實如此,李登輝時代的問題,比如拉法葉艦購買貪污事件,在陳水扁時代安然過關,在馬英九時代同樣安然過關,不了了之。可見,如果制度不變,政黨輪替也可以淪為「做秀」,而非民主的實質深化。再進一步說,陳水扁執政八年,貪污問題發展到如此嚴重的地步,台灣的在野黨,台灣的媒體,難道不也是陷入在某種共犯架構之中?
   由此可見,台灣的兩次政黨輪替,並沒有解決民主機制完善,廉政保障的老大難問題,台灣民主需要「深化」,而不是「神化」,台灣民主需要媒體和公共知識分子的反省監督。龍應台是否應該在這方面多一些聲音,而不是將其推卸成台灣民主的「必修課」,「必經之路」。如果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大陸執政者是否也可照用這樣的邏輯:目前的狀況,也是大陸社會轉型的「必修課」,「必經之路」,民主改革,可以緩行?
   毫無疑問,民主化必須具備最基本的言論自由,出版自由,但是,言論自由,出版自由,並非等就是最好的民主。陳水扁就說,你們可以隨意罵總統,那代表他的時代就是台灣民主化的黃金時代,這樣的說法,顯然是沒有說服力的「遮羞」。如果台灣的民主化過程要成為大陸未來民主化的典範,就需要龍應台們的努力,找出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彎路,引為教訓,提出改善的措施,並加以實踐,但切忌不要把廉價的,目前仍然錯誤百出的台灣民主化過程當成圭臬,當成「必修課」,讓大陸年輕人頂禮膜拜。
   對龍應台衡量文明的尺度,我沒有任何異議。她提出對待外來移民的標準,正是台灣提升文明必須要考量的,因為開創台灣民主的英雄們,恰恰就是把兩百萬外省人,其中包括龍應台,當成了「外人」。不過,我們從大陸三年自然災害,文革走過來的一代,卻不能不在乎中國的「大國崛起」,龍應台用台灣改革的二十年,掩蓋了大陸改革三十年的成就,是有點輕率。畢竟,中國人的自信,執政者走向政治改革的自信,是需要靠大國崛起來鋪墊的。蘇聯改革的歷史軌跡證明,震盪型的政治改革優先,未必是一條正確的路向。
   中國大陸的發展持續,需要兩岸的和平,而在目前體制不同,政治實體不同,意識形態不同的狀況下,兩岸和平,需要智慧,也需要「血濃於水」的同胞情誼結,做過台北市文化局長的龍應台,不可能不知道政治的現實,這就決定了兩岸,不能不在乎「血濃於水」。龍應台的「不在乎」,是為了渲染演講的氣氛,是為了強調文明崛起的重要,但不是現實。
   從上述來看,龍應台的北大演講,還是存在著《大江大海》同樣的缺陷,為了解構一九四九年國共勝利失敗的主流歷史,為父輩們平反,龍應台反省了戰爭,但是漏了她的父輩們在這場歷史變革中的個人責任,避開了國共為何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中「人心向背」產生了逆轉。同樣,在北大的演講中,為了突出今天中國的不民主,不文明,卻有意無意「神化」了台灣民主的二十年,而不去深挖台灣「有民主之形,無民主之實」的制度缺陷,社會缺陷,從而給大陸知識精英確立了一個錯誤的「民主典範」。
   遺憾的是,在言論封閉,資訊封閉的中國,崇高如北大的年輕學子,也無法分辨龍應台演講中的邏輯錯誤以及遺漏的民主常識,這是中國需要民主啟蒙的又一個有力證明。
   我的結論是,龍應台在北大,進行了一場成功的演說,但敘述了一個失真的台灣,這或許證明了,真正的文明崛起,是艱巨的。
   中國沒有理由拒絕「民主這個好東西」,其中包括免於恐懼的自由,但是,中國的民主化,不能走太多的彎路,因為代價太大。如何給中國的民主化開藥方,樹典型,必須認真負責,而不是相反。台灣民主的自審越嚴格,民主化越成熟,成為中國大陸民主化轉型的典範就越有可能,因為海內外的中國人都會說:台灣行,為何大陸不行?那時候,美麗島夢之花,就可以盛開在大陸的沃土。
   茲事體大,因此,我在乎,希望與龍應台商榷。

Friday, August 20, 2010

美貌與智慧

  2010年度的環球小姐競選即將舉行,美國小姐Rima Fakih周一在接受電視節目訪問時大談政治,讓人聯想起去年美國小姐選美。原本在比賽中一路領先、勝券在握的加州小姐(Carrie Prejean),在最後的答題環節中表示自己支持一男一女的婚姻制度,結果遭到女同性戀評判給予零分,令她痛失后冠。可能是前車之鑑,又或是個人智慧高下有別,應屆美國小姐對於政治敏感話題的處理,便高明得多了。

  Rima Fakih被問到是否贊成在紐約世貿遺址附近建清真寺的計劃。生於黎巴嫩籍回教家庭的她,首先表態完全支持奧巴馬總統堅持信仰自由的立場,但接著又表示清真寺不應建在接近世貿遺址的地方,因為人們應該更關注該宗慘劇(911)勝過宗教。

  「該建與不該建」如是非題般,不是贊成便是反對,沒有什麼灰色地帶。而自從總統奧巴馬提出宗教自由之後,更把辯論提升到憲法層面。美國小姐的回答先是不否定宗教自由,卻又提出關懷比固執所謂憲法權利更重要,同一時間把法與情都兼顧到。而且,由Rima Fakih說出便更有說服力,因為她本人就是一名穆斯林,又大方的穿上泳裝參加選美,顯示出美國文化與她的信仰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回教與基督教本來就有著很深的淵源,在教義裡都崇尚仁愛。總統重申宗教自由的法理地位並沒有錯,但如果愛是回教精神的一部份,因建一座清真寺而重新撕裂911的傷口也有違教旨。所以,反對建寺的人應對他人的信仰多表示一份尊重,並只能說之以情。

  自從奧巴馬挑起清真寺問題後,眼睛只看到選舉的政客立即動起來,或進攻或防守,忙得一頭煙。相對於這些政客,美國小姐的出處進退更為精明,甚至比在挑起火頭後便急忙退縮的總統更勝一籌。

Thursday, August 19, 2010

從自由到曙光

  美軍完成撤離最後一個駐伊拉克戰鬥部隊,餘下五萬美軍只會擔任訓練伊國士兵和反恐工作。經過七年的「自由行動」(Operation Iraqi Freedom),伊拉克戰爭正式進入了「曙光」期( Operation New Dawn)。「自由」了七年換回來的「曙光」到底能有多明亮呢?

  美軍按奧巴馬總統的指令在八月前撤出所有戰鬥部隊,駐伊美軍也有了新的任務,行動代號是「曙光行動」,但不清楚這曙光是指回國美軍看到的美國陽光,抑或是伊拉克人看到,那充滿硝煙的天空。能夠回到基地與家人團聚團的美軍確是從黑暗走到光明,於伊拉克民眾來說,災難是由美軍入侵時開始,並不會因為調離幾萬名戰鬥部隊而終結。

  2003年之前,伊拉克人在獨裁者薩達姆統治下,經歷了一段二戰後最穩定和繁榮的日子後,因兩伊戰後而國力開始急速衰敗。及至入侵科威達而遭受美軍的打擊,十有餘年以來,飽受國際的經濟制裁。伊國天空被美軍定為禁飛區,石油出口被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基本停頓,絕大部份伊國人需要依賴聯合國的救援物資度日。

  2003年3月19日,美軍以為伊拉克人民帶來自由的名義出師,只消幾十天的時間便完全佔領了伊拉克,國內主要城市和基礎設施都遭受美國導彈炮火的洗禮。美派往當地的總督解散了伊拉克政府和軍隊,開始了七年長的佔領。雖然其後美國政府扶植了新的伊拉克政權,但至今仍然沒法有效運作,國內的武裝份子依舊猖獗。這些年來,伊國平民百姓死者上百萬之眾。

  最近有聲音要求美國為原子彈向日本道歉,這是何等的荒謬。美軍沒有欠日本什麼,但於伊拉克,可謂罪孽深重。撤軍只是正確的一小步,美國政府欠伊拉克人民一個道歉,更應該承擔重建伊拉克的責任。只可惜並未看到奧巴馬政府有此打算,也未必有所需要的經濟力量。

Tuesday, August 17, 2010

網絡寒風

  中國網絡的寒風越吹越起勁。不是指網絡才子韓寒,而是讓人讀後感到脊骨發涼和心寒的網民評論。在《南方周末》新聞網站一則新聞後,數十名網名跟貼發表評論,正反意見都有,但在筆者所看到的52篇評論中,罵者佔了50。試引其中幾則:

「aurora2008上次有人被褲子抽昏,這回有人在廁所摔死,宮務猿的體質怎麼就弱成這樣子?怪哉怪哉!」
「xiaoyumoon 多犧牲一個少一個。」
「cfnlz2ooo 我忍不住要罵人,看來咱們的公務員就是待遇好呀。」
「maxhrc大便是英雄,小便是烈土。」
「57388鼓勵多犧牲,爭做優秀黨員,我們支持你。」
「antao 萬惡的體制,悲哀的國民。」
「adriamonk 那以後被二奶捅死是不是也會被追認為烈士?」

  網民罵得如此刻薄的都底是一則什麼新聞呢?據《南方周末》報道,四川省瀘州市江陽區一名鎮政府工作人員朱繼宏,周六在單位加班,午休前上廁所摔倒,撞傷了後腦。但朱沒有即時治理,下午還繼續上班。直至身體不支,經搶救無效死亡。事後鎮政府以「因公犧牲」處理朱的死亡事故,並依法例給予撫卹。

  網民的不滿是死者只是上廁摔倒,不應作為因公犧牲而受到優厚的撫卹。還有網民指死者在上廁所前還上網與女友互傳短訊,告訴女友要晚點下班,因而不是好公務員。而死者的領導則反駁,單位工作繁重,周六加班是常態,今年才廿九歲的死者是因過勞而摔倒。且死者以勤奮見稱,一人能扛三個人的工作量。

  雙方立場和見解不同,但罵死者的網民基本上是抱著逢官必壞,逢官必反的態度,不問具體個案情況,還擺出一副「為民請命」的樣子,似乎當官的就該死。這些表面為百姓抱不平的評論,其實是極其冷血和欠缺人性的。當公務員就沒有好人,就該死的嗎?沒有理性的漫駡是高清嗎?一條又一條冷血的評論,其可怖性絕次於貪官污吏。別以為中國沒有言論自由,這類不講理性對政府和公務員的語言暴力,正是如雨後春筍,俯拾皆是。

Monday, August 16, 2010

總統挺住   

中國古語有云:「禍從口出」。奧巴馬總統上周五在白宮主持回教齋戒月晚宴時,表態支持在世貿遺址旁建清真寺。話音剛落,即引發了大辯論。911事件死難者的遺屬和共和黨人率先表示不滿,接續不少民主黨人也加入反對行列。昨日,聯邦參議院多數黨領袖在此問題上公開與奧巴馬劃清界線,指清清寺應另覓他址。

  在周五晚宴翌日,奧巴馬試圖緩和立場,調換了一些字眼,但並未十分見效。連日來,民主黨的媒體寫手不斷替總統護航,有的強調總統旨在維護憲法,沒有什麼大不了;也有的在玩弄文字,指公眾誤解了總統的原意。但無論如何,世貿遺址旁建清真寺肯定會成為十一月競選的議題,這是處於下風的民主黨最不願意發生的。

  奧巴馬真的如批評者說的為討好回教徒而信口雌黃嗎?總統上周五晚的原話如下:「但讓我明確的說,作為一名公民和總統,我認同穆斯林與本國所有人一樣享有同等的宗教權利。這包括在符合地方法例和條文下,在曼哈頓下城區的私人土地上,興建敬拜場所及社區中心。」在批評如雪片飛來後,奧巴馬周六改變字眼說:「關於該用怎麼樣的智慧來衡量上址興建清真寺,我沒有作出評論,也不會評論。我只是針對特定的民眾權利作出評論,這權利是人們自開國以來便享有的。」

  總統其實並不需要退縮,遮遮掩掩反而顯得不夠誠懇。自由是美國的立國精神,總統在晚宴上明明白白地,直接點題指回教徒有權在世貿遺址附近建清真寺,因為這是行使宗教自由權利的一部份。當然,眾所周知,美國也是一個充滿矛盾的社會,憲法上的自由,也有可能被地方法例所否定。地方的建築受到城市規劃委員會的監管,民眾可以用各種理由反對任何工程。回教徒敬拜的權利,與911的傷痛,或甚至於某些人心中的「愛國情操」,熟輕熟重,已經不是法理的範疇。但總統應繼續堅持憲法,唯有服從定法,才能調解紛爭。

Friday, August 13, 2010

有億無益

  本周公布的美國就業數據極不理想,新申領失業金人數意外上升,而全國失業率似是落地生根般穩站於9.5%水平。能否改善失業率,將是11月國會中期選舉的關鍵議題。奧巴馬總統昨日簽署了一份撥款法案,即時增加了1500個就業機會。

  相對於龐大的失業人口而言,1500個職位似乎有點杯水車薪,但有總勝於無。美國經濟依賴消費,就業情況不改善,整體消費力難以恢復,多了一千多人有工作,總是一場功德。不過,這些職位並不便宜。奧巴馬簽署的是邊境管理撥款法案,共批出六億美元用於加強美墨邊境堵截偷渡客。其中包括給予各相關部門的額外經費,以及增聘千餘名邊境巡邏員。

  可能因為失業問題嚴峻,這項邊境撥款法案大多被當作為一項帶有刺激經濟作用的法案。但財經專家分析,法案對經濟的幫助其實不大,直接受惠的是地方政府,可以將先前因赤字被裁的人員復職,特別是警察。但由於6億元中的5億5千萬元預算是來自短期勞工的簽證費,僅一小部份是新增的投入,於刺激經濟而言,根本不起作用。

  所以,有精明政治頭腦的奧巴馬為什麼要花這筆錢呢?媒體的報道重點在於新增職位,這顯然不是總統的初衷。「加強邊境反偷渡」向來是保守派的議題,在亞州提出極端的反非法移民法後,聯邦司法部對亞洲提出了起訴。現在總統又大灑金錢於邊境問題,加派人員、築新攔網,甚至添置了兩架無人駕駛飛機專門偵察偷渡客。這種種動作是為向保守派發出信息,總統也關注到你們,更願意以實質行動響應反非法移民。

  奧巴馬為政風格喜歡搞左右逢源,且看這招又能否為他在中期選舉帶來實利。

Thursday, August 12, 2010

該認錯了吧

  當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公布美國總統奧巴馬為得獎者之後,引來不少非議之聲。委員們當時解釋是和平獎有助鼓勵這位年青總統,能夠為世界和平作出更大的貢獻。倘若這些委員能真誠的面對自己,客觀的對待事實,相信應該是時候為該錯誤的選擇道歉了吧。

  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曾表揚奧巴馬致力推動以對話化解國際分歧,可是,在奧巴馬治下,美國大幅增兵阿富汗,揚言要向伊朗動武,並且在亞洲展開頻繁的軍事演練。憑藉強大的武裝力量來達到政治目的,已經是美國長期的國策,奧巴馬蕭規曹隨,未見有任何的變異。這等於正面給和平獎委員們一個響亮的耳光。

  儘管在戰前美國的金融力量已經可與歐洲抗衡,美國真正成為世界第一超級大國是在第二次大戰之後。美國在二戰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也贏回了更大的利益。因為戰爭,讓美國理直氣壯地全面介入地界地區事務,不論是歐亞或中東,美國挾著維護世界和平者的光環,開始指點著江山;而唯一能與之分庭抗禮的便只有蘇聯。

  二次世界大戰給美國最寶貴的經驗並不是和平有多可貴,而是強大的軍力是何等重要。戰爭結束後,美國防事業反而急迅發展,這並不單因為冷戰中的軍備競賽。毛澤東稱美國為紙老虎,其實美國對於用兵是最不猶豫的。藉軍事行動來維護美國的政治利益,已經是常規策略。上任後聲言要啟動新外交政策的奧巴馬,以戰養政的觀念與其前任並沒有什麼兩樣。

  金融海嘯之後,凸顯了中國國力和國際地位,令到一直以中國為假想敵的美國,更感到抑制中國的急逼性。表面上讚揚中國對世界經濟復蘇有貢獻,但從匯率以至挑撥韓國與東亞國家對中國的矛盾,以至大規模的在中國南北外海軍演,美國的用心可謂顯而易見。為了一己的利益,不惜挑起地區的軍事對立和軍備競賽,美國的總統還配得上一枚和平獎章嗎?

Wednesday, August 11, 2010

逆境求勝

  美國聯邦儲局昨日指出,美國經濟復蘇乏力,必須繼續維持近乎零點的利率,並且由聯儲局出手購買國債。雖然聯儲局沒有點明,但已進一步說明通縮和雙底衰退的危機是真實的。

  全國失業率頑固地站在9.5%,零售消費市場難以樂觀。銀行借貸額收縮,反映樓市和商業發展減慢。聯儲局暫時仍是用傳統的招數應變,倘情況再惡化,新一輪的大型刺激經濟措施可能又要出台了。

  經濟沒有好轉多少,不必聯儲局的經濟專家告訴我們,到餐館用膳最能看到經濟溫度。在灣區好些餐館,繁忙時間食客上座率已大不如前。面對經濟大環境的低迷,商家也許沒有能力改變大局,但在能自理的範圍內改善營收,相信是必須和唯一能做到的。

  要逆境求勝,永恆的方向是開源節流。談到節流相信很多生意人比筆者更精明;至於開源,是眾人追求的目標,但並非每一家都能成功。站在一名普通消費者的角度,光顧哪一家商戶,除了是貨比三家看價錢外,服務品質是主要因素,而這卻是很多商戶所忽略的。

  筆者近日光顧灣區一家火鍋店,該店為在平日招徠更多客人,每周一天推出18.99元任食的「優惠」。削價吸引客人是食店最普通的招數,要成功,除了定價準確──能吸引客人又有利潤外,喜嚐新的客人會否重來,便要看服務了。當日與友人用餐時,由經理至待應均是全板著臉,客人索取東西,他們只是聽而不會有任何聲音和表情的回應,食品送到桌上,也是無聲有力地一扔。予客人的感覺,是店方其實不歡迎也不在乎。中國傳統商人講究信譽和待客的熱誠,看似是古老的觀念,但相信用於面對當前的低迷經濟環境,還是很實在的。

Tuesday, August 10, 2010

阿當的故事

  他的名字叫阿當,今年廿七歲,剛從加大聖他告魯茲分校畢業不多久。阿當在大學本科主修是語言學,畢業後寄發過數百封求職信,但幾乎全都石沉大海,至今仍然沒有工作。他已沒有寄望能找到與本科專業相關的職位,任何初級職位他都願意。阿當說,他發現找工難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僱主對語言學沒有興趣;另一方面,他面試時的狀況也會給任主不良印象。

  傳統的應徵面試指南幫不到阿當,他的問題不在於應對技巧,而在於他的儀容。到公司應聘面試,阿當總要帶著背囊和大包小包的隨身物品,基本上就是他的所有家當。這並不是什麼怪癖,全因為他是一名無家者。

  自幼父母雙亡,阿當在一個寄養家庭長大,沒有任何親人。經過自身的努力阿當完成了大學,但漫長的找工作時間,又沒有親戚可依靠,逼得阿當只能住在日租旅館。在沒錢交租的日子,就拿著全副行李露宿三藩市街頭。所以,就算有面試的機會,都會因為一身衣著和行李而大打折扣。

  但願阿當能夠早日脫貧,不必再瑟縮在黑漆漆的街角。好歹都是加大的畢業生,潦倒如斯,真的令人感慨。在英文電台上聽到阿當的故事後在想,他是一個特例嗎?也許我們的社會不至於衰敗到這個地步吧。那究是誰之過,錯在阿當是一名孤兒?抑或是加州百分之十二的失業率?

  昨日新公布一項統計數字,去年美國大都會區居民的個人收入,對比前一年下降了近百分之二。如果加上通脹及各種政府收費的增加,個人可支配收入將會更低。人們可以說阿當是一個少數例子,但卻不能否認流落街頭絕不是他的個人選擇。諷刺地,同樣是昨日的新聞,總統奧巴馬承諾要推動增加大學畢業率,以加強美國的競爭力。

Saturday, August 07, 2010

失業戰 

失業戰 

  當中東戰事仍未明朗之時,奧巴馬總統又準備在亞洲大宣軍威,與此同時,國內的一支部隊亦日益壯大。不是國民警衛軍,也不是常規招募的新兵,而是一千四萬名的失業大軍。據周五新公佈的全國就業數據,七月份又流失了十三萬一千份工作,而失業率則維持在百分之九點五,因為許多失業人員已做了逃兵,放棄繼續找工作了。

  這支龐大的失業軍殺傷力是不容低估的,民主黨在十一月選戰中能否保住領地,失業軍及其家屬的一票,相信會發揮關鍵作用。為此,白宮也似乎作出反應,陣前易帥。原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諾瑪(Christina Romer)昨日宣佈辭職,諾瑪曾預測奧巴馬的刺激經濟方案能夠令失業率下降至百分之八水平,可惜這樂觀的期望遭遇了冷冰的現實。不過,不必擔心諾瑪本人會加入失業大軍陣營,她的舊東家──柏克萊加大已重新聘任她為經濟教授。

  諾瑪替自己的預測失誤辯護說,奧巴馬所繼承的經濟困境,比她原來想像的為惡劣。言下之意,她沒有計算錯誤,總統當然也沒有犯錯,所有責任都是前朝布殊之過。

  總統一再提到他的經濟刺激計劃已經有力地減慢了職位流失的速度。據柏克萊加大的研究,自這次經濟衰退以來,全國共失去八百萬份工作,而今年前七個月,新增職位共六十三萬份,其中以低工資的服務性行業為主,佔五十一萬份。因此,新增職位對於以消費為主體的美國經濟幫助並不明顯。經濟研究機構(Brookings Institution)的經濟專家稱,若以目前職位增長的速度計算,美國就業市場需要十一年半才能回復到經濟衰退前的狀況。

  這場失業戰如何打下去?白宮沒有明確的策略,延長失業金福利大概也只能算作是緩兵之計而已。

Thursday, August 05, 2010

何其悲哀

何其悲哀

  美英法國官員首次出席了日本廣島紀念原子彈爆發的儀式,美國總統奧巴馬表示他的政府積極推動全球消滅核子武器。儀式於當地時間周五早上八時十五分開始,教堂響起和平鐘聲,出席儀式的日本官員和外國貴賓默哀一分鐘,悼念六十五年前的死者。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的這一刻,美軍戰機投下第一枚原子彈,三日後再在長崎投下第二枚,迫使日本投降,令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日本首相菅直人在紀念會上演說稱:「人類一定不可以重蹈原子彈所帶來的恐怖情景和痛苦。」七十八歲倖存者松本富子說:「希望實現核子裁軍。」當局估計有多達十四萬人在廣島原爆中直接死亡或其後引發的後遺症中死去。

  人的性命都是有尊嚴的,為原爆死者舉行悼念會本應沒有任何可非議之處。可是,每一年的廣島原爆紀念會,都會觸動我內心深處,莫名的悲哀;但對象都不是日本,而是中國百姓。如果沒有原子彈,會有更多中國百姓死於日軍閥手下;十餘年的侵華戰爭,導致千萬中國人喪生,全國陷入戰火。要為廣島和長崎的死難者道歉的不是別的國家,而是日本政府自己。

有云:「好死是幸福的」。這句話聽起來好像有些刻薄,但實際上卻是至理名言。相對於於原爆十多萬死者,中國那千萬軍民慘死得痛苦多了。在兩顆原子彈後,日本天皇終於投降了,戰爭立即結束,日本百姓知道最慘痛的時刻結束了。但自東三省淪陷之後的十多年,中國人是如何熬過每一個心驚膽戰的夜晚,才盼得和平的降臨,更別說很多人根本沒等得到該天。

所以,在悼念日本原爆死者之時,別模糊了歷史,罪魁禍首不是核子武器,是那些不尊重生命,肆意發動侵略戰爭的軍閥和政客。與此同時,也應一同紀念死於日本侵略戰爭的所有亞洲人民,他們也死得一點也不輕鬆。

Wednesday, August 04, 2010

何日軍再來

何日軍再來

  總統奧巴馬日前十分驕傲地說,他將實踐競選諾言,開始從伊拉克撤出戰鬥部隊。兩年前競選總統之時,反戰是奧巴馬的招牌議題,也因此而得到全國最大的反戰團體力挺。美國民眾普遍厭倦這場已經造成四千四百多名美軍陣亡的戰爭,奧巴馬能把戰鬥部隊撤走,單以此事而論,絕對是好事情。

  只可惜伊戰不是可以孤立看待的事情,所謂撤軍也不是一走了之那麼簡單。總統說他實踐諾言撤軍了,但不是所有駐伊美軍從此便可以回國,仍有五萬名官兵會繼續留在伊拉克,負責軍事技術支援和反恐工作。這五萬美軍什麼時候能真正回國,恐尚遙遙無期。

  奧巴馬上任之後,一方面聲言要從伊拉克撤軍,但另一面駐阿富汗美軍卻增加了三倍。在完成九月伊拉克撤軍計劃後,美軍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國的總人數,與奧巴馬於二零零九年一月上任時對比,僅減少了三萬人,即是從十七萬七千人減至十四萬六千。高調招開記者會,無比自豪地說實踐了競選諾言,但這位反戰總統原來才從中東撤回了百分之十七的兵員。所以,刪去漂亮的政治語言,伊拉克的撤軍與美國民眾當初的期望相符嗎?

  再者,奧巴馬在伊拉克撤走了戰鬥部隊,自稱是滿足了昔日承諾,但撤軍後的美伊關係又將如何呢?軍隊是要撤回來的,但由於美國已經佔領伊拉克多年,政治上如何善後?經濟上還要投入多少?都是極之重要且會影響美國實際利益的問題,總統似乎沒有好的答案讓民眾安心,更不要說奧巴馬已經在阿富汗複製了伊拉克模式。

  一小部份美軍即將回國,何日軍又再回去呢?

Tuesday, August 03, 2010

合縱連橫之二

合縱連橫之二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美國的戒備心亦加重。華府長期以台灣作為牽制北京的工具是路人皆見的,所以不論個人如何腐敗、台獨議題如何導致兩岸關係緊張,白宮對陳水扁仍是力挺至任滿的。在二次政黨輪替後,馬英九採取了積極的兩岸交流與合作政策,美國表面上是一副樂觀其成的樣子,但兩岸密切的互動,並不利於美國。

  台海雲淡風清,「美軍事介入兩岸事務」已變得越來越不像一項議題,亦讓美國對中國的圍堵出現了可能的缺口。有時事評論家便指出,北京可以加強鞏固與台灣的關係,以連橫之術突破美國的圍堵。

  美國當然也不是省油的燈,兩岸關係發生了變化,美國便要在東南亞找協助圍堵新伙伴。因此,國務卿希拉莉在越南高調挑起東南亞多國與中國的領海主權爭議,目的再明顯不過了。

  美國這招也可謂欲一箭雙鵰,一方面為中國增加煩惱,二是挫折中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力,特別是在經濟方面。中國人民銀行上月廿三日與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在北京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互換規模達1500億元人民幣。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先後與南韓、香港、馬來西亞、白俄羅斯、印度尼西亞、阿根廷、冰島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相關政府監管機構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

  貨幣互換用意是減少對美元的依賴,一場金融海嘯,全世界都吃了美元的苦頭,中國為降低美元波動的影響,積極與個別國家推動貨幣互換,這間接增大了人民幣的國際地位。雖然目前人民幣在國際上與美元的地位相差甚遠,但歷史告訴我們,美國的絕對不容許有任何貨幣有可能威脅到美元。希拉莉在政治上拉攏東南亞國家,有助削弱中國在經濟上的地區勢力。這其實也是該地區一些國家所樂見的,因為,他們也希望借美國,增加與中國在雙邊問題上的交易籌碼。

  所以,這場合縱連橫戰一點不遜色於當年秦國與六國之爭。面對未來的卅年,中國政府要更審慎,道路也會比改革開放前卅年要難走些。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