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什麼
08年的美國總統選舉即將進入初選階段,所謂先聲可以奪人,雖然首場初選對大局不一定有決定性的影響,卻具有極大的宣傳價值。在民主黨方面,希拉莉在全國民調中領先主要對手奧巴馬十多個百分點,但首戰愛荷華初選,卻極有可能敗於奧巴馬。因為這種微妙的變數,奧巴馬上周請來了電視超級巨星奧普拉助選,立即煽起一股旋風,把希拉莉比下去。有評論在分析名人效應可以如何影響選情,而筆者更關心潮流文化對普選制度的衝擊。
雙奧出擊在愛荷華州吸引了過萬人潮進場,前總克林頓昨日到愛州為妻助選,也只有千名之數的聽眾。奧普拉是美國電視文化的標誌性人物,她的吸引力,特別是對婦女觀眾,在影視屆中無人能及。她主持的節目經常接觸社會、文化及家庭問題,亦不諱談政治。正如她為奧巴馬站台時所言,她過去更多支持共和黨候選人,並公開維護布殊政府的反恐戰。在愛荷華的舞台上,奧普拉顯然比奧巴馬更有光芒。未知奧普拉是否會繼續全國巡迴式的為奧巴馬站台,但卻令人想到,在選票上的是奧普拉抑或是奧巴馬呢?
普選制度的成功是建基於選民的理性,選賢與能不是口號,而是健全民主政治的目標。不能為選舉而選舉,選舉的意義除了保障人們的平等參政權外,以共識推選最稱職者也同樣重要。可是,一人一票制度雖然期望選民的理性,但卻沒法制止任何非理性的選擇。
選民可以因為認同奧普拉而投票給奧巴馬,這不是問題嗎?好些支持奧巴馬的人士均表示欣賞他予人的新鮮感,但作為全球唯一超級大國的領袖,新鮮感到底佔有多大重要性呢?在最新一項民意調查中,有八成三的民主黨選人認為希拉莉擁有當總統的最佳準備,但同時僅有四成一人認為經驗是做總統的重要條件。
從這種種矛盾的民眾意見可以反映到,選擇總統的理由是可以五花八門的,可以是情緒、外表、印象。沒有一位高級行政員不需經驗的,但作為美國總統卻只需要新鮮感,是何等兒戲之事。不過,普選就是這樣,只能保證每人都有一票,但卻完全沒法保證會選出一位合格的總統。
Search This Blog
Tuesday, December 11, 2007
外美內台
外美內台
月初的香港立法會補選是香港選舉文化難得的活教材,從政客政團對選戰的經營,以至大眾傳播媒體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掌握的分寸,在在透視當前香港民主發展的水平及陷阱。
香港不少知名政客都公開以歐美民主政制為馬首是瞻,與西方民主國家的政府和政客也毫不避諱地親密交往(有人以某些美國政客的幕僚為自己的助理),甚至公開呼籲美國總統要借奧運向中國施壓。但在港內進行的選舉實戰,關心港台政治的人都可輕易看出──美式選舉並不是他們學效的對象,他們的手段和策略是「台灣式」的選舉文化!長此下去,香港出現台式政治亂象並不出奇。以社會民生為真正福祉的有識之士,都應警惕這個苗頭──美式的政治原則,台式的政治操作。
與台式選舉不同,美式選舉雖有花招卻總的來說以具體議題為主打,即是候選人不斷以對自己有利的時事及政務議題來吸引選民,較少以抽象的意識形態來論辯。希拉莉推出全民健保和結束伊戰,令她在民主黨內贏得支持。就算是在愛荷華州落後於奧巴馬,希拉莉也只不過是一再擴大宣傳她那些具體的施政藍圖。美國的選戰打得很實在,空洞抽象的概念之爭只會是偶爾出現的裝飾點綴。所謂保守與開明,是建基於具體的施政方向,不是空泛的指責。
但在是次立法會補選中,泛民打從一開始便把選戰定義為「民主與非民主之爭」,直至在選後,仍然堅持選舉結果證明了民主戰勝非民主。而候選人陳太的競選口號是「真心、良心」,用以攻擊對手沒有誠意誠信。不論是「民主vs非民主之爭」,抑或是鬥誰更有「真心」、「良心」,均是沒有實質內容的指涉。民主、良心是常用詞,表面上淺白易懂,落於政治選舉,卻是極為廣泛、無所不包,也無從解釋印證的虛言。政客以民主及良心作為競選的主要政綱,搶佔了道德高位而又不必交待具體印證,可操作的空間極大(註:被對方質疑的十成按揭也不予「反印證」,以「信不信由你」來混過去)。
台式的選舉以情緒先於理性,甚至有時純煽情而不談理性,以意識型態為主打。扁總統只喊「愛台灣」、愛護「本土主體」,便可以挑動選民情緒,操控選情。至於民進黨政府的政績、具體施政,在情緒化的討論下可以通通從缺。這種訴之於選民情緒的選戰手法,被港民主派廣泛採用,試圖以道德高位壓倒對手。而誰更有道德,正正是難以判定的自說自話。
而由選舉期間的報道可見,港媒絕少報道兩大候選人很實在的政見議題的具體內容,反而經常聽到大而化之的民主對不民主等的指控;談普選,也是大而化之的2012。至於誰有良心、誰真心,更是難以具體化的道德指控;倒是陳太有「很具體」的十成按揭纏身,本應是「良心」不起來的,可是傳媒總體而言卻少從法律、公務員守則、銀行貸款法等角度加以追問。
大眾傳播媒體在政治選舉中擔當公眾知情權維護者的角色,其主要功能是客觀、公正、盡量完整全面地報道候選人的方方面面,是選民清晰認識候選人的平台。媒體再有立場本身也並非參戰單位,只宜站在公眾(包括任何政見的選民)的位置來觀察選戰。可惜,個別媒體失守中立,特別是在投票日不斷播出有傾向性的畫面及文字報道,達到為某一方直接助選的效果,嚴重危害選舉的公正性。
月初的香港立法會補選是香港選舉文化難得的活教材,從政客政團對選戰的經營,以至大眾傳播媒體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掌握的分寸,在在透視當前香港民主發展的水平及陷阱。
香港不少知名政客都公開以歐美民主政制為馬首是瞻,與西方民主國家的政府和政客也毫不避諱地親密交往(有人以某些美國政客的幕僚為自己的助理),甚至公開呼籲美國總統要借奧運向中國施壓。但在港內進行的選舉實戰,關心港台政治的人都可輕易看出──美式選舉並不是他們學效的對象,他們的手段和策略是「台灣式」的選舉文化!長此下去,香港出現台式政治亂象並不出奇。以社會民生為真正福祉的有識之士,都應警惕這個苗頭──美式的政治原則,台式的政治操作。
與台式選舉不同,美式選舉雖有花招卻總的來說以具體議題為主打,即是候選人不斷以對自己有利的時事及政務議題來吸引選民,較少以抽象的意識形態來論辯。希拉莉推出全民健保和結束伊戰,令她在民主黨內贏得支持。就算是在愛荷華州落後於奧巴馬,希拉莉也只不過是一再擴大宣傳她那些具體的施政藍圖。美國的選戰打得很實在,空洞抽象的概念之爭只會是偶爾出現的裝飾點綴。所謂保守與開明,是建基於具體的施政方向,不是空泛的指責。
但在是次立法會補選中,泛民打從一開始便把選戰定義為「民主與非民主之爭」,直至在選後,仍然堅持選舉結果證明了民主戰勝非民主。而候選人陳太的競選口號是「真心、良心」,用以攻擊對手沒有誠意誠信。不論是「民主vs非民主之爭」,抑或是鬥誰更有「真心」、「良心」,均是沒有實質內容的指涉。民主、良心是常用詞,表面上淺白易懂,落於政治選舉,卻是極為廣泛、無所不包,也無從解釋印證的虛言。政客以民主及良心作為競選的主要政綱,搶佔了道德高位而又不必交待具體印證,可操作的空間極大(註:被對方質疑的十成按揭也不予「反印證」,以「信不信由你」來混過去)。
台式的選舉以情緒先於理性,甚至有時純煽情而不談理性,以意識型態為主打。扁總統只喊「愛台灣」、愛護「本土主體」,便可以挑動選民情緒,操控選情。至於民進黨政府的政績、具體施政,在情緒化的討論下可以通通從缺。這種訴之於選民情緒的選戰手法,被港民主派廣泛採用,試圖以道德高位壓倒對手。而誰更有道德,正正是難以判定的自說自話。
而由選舉期間的報道可見,港媒絕少報道兩大候選人很實在的政見議題的具體內容,反而經常聽到大而化之的民主對不民主等的指控;談普選,也是大而化之的2012。至於誰有良心、誰真心,更是難以具體化的道德指控;倒是陳太有「很具體」的十成按揭纏身,本應是「良心」不起來的,可是傳媒總體而言卻少從法律、公務員守則、銀行貸款法等角度加以追問。
大眾傳播媒體在政治選舉中擔當公眾知情權維護者的角色,其主要功能是客觀、公正、盡量完整全面地報道候選人的方方面面,是選民清晰認識候選人的平台。媒體再有立場本身也並非參戰單位,只宜站在公眾(包括任何政見的選民)的位置來觀察選戰。可惜,個別媒體失守中立,特別是在投票日不斷播出有傾向性的畫面及文字報道,達到為某一方直接助選的效果,嚴重危害選舉的公正性。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