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Tuesday, July 08, 2008

瞎子摸象(二)

瞎子摸象(二)

  續評上周日《三藩市紀事報》記者Peter Fimrite專題文章《Olympic rings transform China》(譯:奧林匹克環改造了中國),該報道的核心內容是分析西方文化如何透過奧運衝擊,甚至衝潰了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確是在急速變化之中,但《紀事報》記者的立論卻與事實徹底不符。首先,記者以胡同的消失、學習西方禮貌、動物形福娃等等來證明中國傳統文化在消亡之中。記者並引用一位柏克萊加大教授的說法,指奧林匹克精神是「不中國的」,推崇奧運精競技精神與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矛盾。以上觀點反映出來的,是對中國文化極其淺薄的認識。若從迎接外來文化的層面看,今日中國與西方接軌時所採取的態度,正是中國傳統的方式,十分之「中國」。

  有容乃大,數千年以來,中國人一直都沒有抗拒過外來文明,「兼收並蓄」是中國人接觸新文化的基本態度。今日似乎很中國的東西,嚴格來說其實都不中國。就如儒釋道三教可合流、琵琶二胡可以成為國樂。胡同日漸被高樓大廈所取代,西方記者可能認為是文化滅絕的證據,但只需放眼回望秦漢唐宋元明清,中國每一個時期都在不斷更新變化,新事物新思維新建築,數千年來都是毫不留情面地替舊立新。中國人重視歷史,但不古板;好古又不拒新,當代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便說日本人保存文物的態度和精神要比中國人好得多。事實確是如此,勇於求變納新是中華民族的本性,元清雖非漢族當皇帝,卻一點不減其中國成份。

  所謂「奧運精神與儒家思想矛盾」的說法是不成立的,報道說這種矛盾造成中國目前新舊兩代的矛盾更是捕風捉影。首先,奧運標榜個體與個體之間的競爭,是個人追求自我完美的表現。而儒家思想雖然以個人對群體的責任為主體,但同時亦講究追求自我的完美。治國平天下,是由修身開始的;三省吾身,也是同一道理。十年寒窗赴京應考,何嘗不是要拚個你死我活。

  所以,運動員追求個人成績,並非「不中國」。再者,改革開放的成功,最重要一點是調動了個人的創造力量,謀求個人幸福是今日中國社會的最大全民共識,而且在此間沒有代溝的問題,不分老中青的。反之,儒家思想中的群體道德價值,成為中國運動員代表國家爭光的助力。中國文化中特強的家國觀念,讓全民把辦好奧運當作是自己的事情,奧運成為凝聚全民的一股力量,而不是記者所說的撕裂兩代。 

老吾老

老吾老

  昨日本欄預告會探討奧運與現代中國發展的關係,但由於本地新聞傳來一位77歲的老婆婆在賭場外失救至死的消息,讓人萬分感慨及悲傷,且把京奧話題擱置一天,先反省本地華裔耆英的生活素質。

  不幸去世的老婆婆據稱患有失智症,但如灣區無數華裔長者一樣,閒來無事便愛坐發財巴士到賭場玩樂。上周二她因為上錯回程車而輾轉流浪在賭場外的郊野地,無糧無水下不支倒斃。事件令人惋惜,論者紛紛追究責任誰屬。是巴士司機不夠細心?抑或是賭場警衛不夠愛心?又抑或是家人過於粗心?一時間難有定斷。不過,與其追究所謂責任,不如更全面地反思長者們的生活素質。

  就如老婆婆的家人所說,死者並不是好賭,去賭場只是消閒打發時間。發財巴士天天在灣區各華埠出發,買票者以耆英佔絕大多數,乘坐近乎免費的發財巴士去賭場,可能是他們最便利和最高興的活動。退休後時間多,若沒有規劃好生活日程及安排活動,賭場便成為最吸引的選擇。耆英成為發財巴的主要顧客,間接反映了我們社區長者活動和服務的不足。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孝道,但現實生活是子女照顧父母的時間越來越少。這次不幸事件除了提醒為人子女者要更多關懷父母外,也打響了社區警鐘。在個人家庭能力以外,社區機構擔負起照顧社群共同利益的責任。單純從此事例便可見,華裔社區對老人失智症(癡呆症)的認識不足,患者家屬不懂如何照料。醫療教育資源不足外,長者服務也未見發達。雖然華人社區有一些聲譽良好及歷史悠久的耆英中心,但面對日增擴大的長者人口,服務供不應求。以三藩市為例,華裔社區是市府稅收的主要來源之一,應爭取市府投放更多資源在我們的社區,加強長者服務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