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近強勢反外企壟斷市場,多間名牌車廠開始降價,奧迪更遭中國政府重罰。其實早在這一輪行動之前,國內主流媒體已經紛紛造勢,推出專題揭露外國名牌商品在中國謀取暴利的手段,其中央視便指出歐洲名牌車在國內壟斷式經營的不合理現象。
有分析認為中國重手反壟斷,一者可以讓中國消費者不再做冤大頭目,更重要是可扶持國產品牌。保障消費者不被外商當宰割是好事,但若為了扶持國產品牌,逼使外國貨降價可不是什麼好方法。洋品牌在中國吃香,多貴也有市場,這不是光能用受騙或市場被操縱來解釋的。
同樣是央視的新聞節目,早前便揭露過中國商場內有許多假洋貨店。店名是一堆看不能讀不通的拉丁字母,加上一個洋氣十足的中譯,店內商品都貼上特高的價錢,說是進口高檔貨品,查實原來都是國內生產的。
好些人對洋貨趨之若鶩,說到底就是一種崇洋和沒自信的表現。這種扭曲心理有其歷史的根源,也不是這幾年間的事情。西方工業革命領先了全球的商品製造,洋貨新穎且製作工藝優良,也是歷史上不爭的事實。可是,如果國人都不支持國有品牌,那國貨那有機會生存發展,又怎能有超越洋貨的一天呢?政府打擊壟斷讓洋貨價調低,很可能只會增加其吸引力,因為真正需要改變的不是洋貨價格,而是國人的心理。
筆者自小便聽到「愛祖國用國貨」的宣傳口號,中學做暑期工賺到錢,也會到國貨公司買衣服,沒有一點港味的衣著,在火車境外旅客專用餐車內還有過被逐的經歷。現任貴州大學校長鄭強也是堅持用國貨之人,他的國產小汽車與外國品牌汽車一撞即重傷(車),但他仍把車修好再用,笑說:愛國是需要付出代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