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Monday, July 17, 2017

華埠沉思


    每每與朋友們談起舊金山華埠的現況,都會聽到連聲的嘆息之聲,尤其是年輕一代華裔都不愛來埠,社區老化問題嚴峻。有說一個社區的興衰有其自身與大環境的因素,也可以說是歷史發展的使然。要是這樣,舊金山華埠的興衰也是自然規律的一部份了,那便什麼都不必做嗎?也有人說華人遍佈灣區,早已經是遍地開花了,各城市都有華人商場或小唐人街,又何必在意舊金山華埠是否沒落呢?

  這些說法都其一定道理,但舊金山華埠的存在價值並不單純是族裔的聚居地,她所承載的意義豈是一兩個商場便能代替的呢?

  舊金山是華人踏足美國的第一片土地,華埠先是支撐著遠道重洋而來的血汗華工們,作為他們在異國他鄉飽受歧視甚至襲擊之後的庇護所。後來,華埠更逐漸發展成為區域性的華人經濟與生活中心。這一百餘年以來,這小小才幾段街區,既是本地華人移民安身之所,亦與千里以外的家鄉互為呼應。由滿清到民國以至新中國,本地華人都一同感受著神州大地的風雲跌宕。華埠既是孫文革命的海外根據地,也是保皇黨份子康有為的大本營;既有過熱血抗日的一碗飯運動,也曾是萬人保釣大集會的主場。


  舊金山華埠那份厚重的歷史,曾吸引著史學家麥禮謙先生付出畢身的精力,試圖盡個人之筆,為先僑的足跡留下文字記述。麥先生走了,他的許多工作還未完成,也聽聞企李街上的華人歷史學會經營也陷入困境。這幾代華人移民共同建造的這個華埠失去了活力是客觀事實,可是作為新一代華埠人,又怎能眼睜睜看著她從此衰敗下去呢?不敢言人定勝天,但事在人為也是不無道理的。華埠的未來,正掌握在我們這代人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