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Wednesday, January 16, 2008

品評中國

品評中國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卅周年,論其功過,有人讚嘆,有人慨嘆。其中一派見解認為「中國在物質文明及經濟發展的背後,不知犠牲了多少人?多少年輕貌美的女孩淪為妓女?多少農民沒法餬口?被迫害剥削的人有多少? 人民也沒法得到公平的法律對待。」持此見解人士是以「關懷」的口吻批判中國政府,實質是全盤否定改革開放的價值,認為只有經濟成就沒有什麼了不起,社會道德的淪落更是可悲。可是,如沒有過去卅年的經濟建設,想中國今天連感慨淪落的資格也沒有。

  中國社會和政治體制上存在不少需要正視和解決的問題,但任何社會現狀都有其背景的,光是批評現象本身沒有很有價值,也必須看其背景及目前可能有的出路。中國真正能平靜下來和平理性發展有多久呢?才卅年。相對美國已有二百年穩定;中國政府要管理十三億人,美國只有三億人。以西方發達國家的標準與中國比較是完全不合理的。中國何時被給予等同這些國家的發展條件呢?美國婦女和黑人也不是立國之初便有投票權的,美國的民主政府要花近百年時間來完善,民權法也是六十年代末才通過生效。

  這也與共產不共產沒有必然關係,美國青年高中畢業率不足七成,也有無數少女淪為妓女;美國南部的黑人區一遍荒蕪破落;少數族裔超人口比例地遭法庭判重刑,在美國,法例是向富人傾斜的,金錢是法庭的正義的最基本元素。而布殊政府可以完全不受監管的截取及監聽全民的通訊,可以有秘密監獄。這些都與共產無關,這是人性,是惡質的人性,需要法治規範。

  中國社會及政治問題很多,但從改革開放以來所見,她那自力更生,不斷求改進的動力非常旺盛,人們對精神生活內涵也有著熱烈的追求,中國人的自信和文化傳承而來的生命力重現。相反,筆者更擔心美國的前途,我們正處於一個沒落帝國的狀態,沒有看到希望。奧巴馬選舉運動的成功,正反映了美國民主制度的淺薄,人民精神狀況的空洞。希拉莉日前在一集會上說得好:「不知從何時開始,經驗變成擔任總統的負面價值。」在美國生活而批判中國,倒不如多思考如何挽救美國日漸衰落的國運。

先禮再兵

先禮再兵

  內華達州昨晚舉行了民主黨總統參選人辯論會,三名主要候選人互相讚美,幾乎讓人忘記這是一場政敵交鋒的辯論。奧巴馬、希拉莉和愛德華茲如此禮待對方,據說因為黨內領導要求他們顧全大局,不要互相傷害太深,以至在大選中吃虧,因而讓共和黨佔好處。這種憂慮有其道理,更難得是候選人都似乎頗聽話的,真的把火力全減,和氣一團的座談。這種政治風度值得表揚,但可能不會維持多久。

  難道政治真的要鬥過你死我活嗎?候選人不能有君子之爭嗎?答案是:不可能。

  不是說候選人都是好鬥或沒有風度,而是當下的選舉文化沒法讓候選人太和善。現代的選舉戰場大半是在媒體展開的,參加政治集會或現場接觸候選人的選民只佔少數。經傳媒開展的選戰便不由得候選人完全主導了,就以昨日的內華達州民主黨辯論大會為例,由於候選人太和氣,媒體報道得也不起勁,評論員也是冷淡三言兩語。媒體的心態是炒新聞,候選人爭拗越多越好,互相攻擊越是惡毒,傳媒便越是高興,越發撥更多時間做報道。無他,因為這些內容更吸引觀眾,收視率更高。

  對比月初媒體盲目地要為選戰提早蓋棺論定,目前的報道和評論是較冷靜的,但傳媒是沒法長久忍受平淡的,必然會想法子把小事化大。所以,候選人為求不在媒體戰場上落於人後,也很難長期沉默。這是一種惡性循環。

  理想的民主選舉應盡可能減少傳播媒介對選情的影響,由候選人接觸選民,才是最實在的。但在這可以說是不可能的空談,因為現代人就是依賴媒體,因而理性認知的過程也沒法避免受到媒體的干預或甚操控。媒體越是發達,尋求真相便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