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August 31, 2008

居安思危

居安思危   奧巴馬和麥凱因先後選定了副總統拍檔,「居安思危」四字正好用來分析兩人的思路。奧巴馬是「居安」,而麥凱因卻「思危」。   布殊政府的支持度不足兩成,反映民怨極深。在厭惡現政府及人心思變的大環境下,令共和黨繼續執掌白宮的機會跌至空前的低位。不分黨派的普遍意見是不論誰代替民主黨出戰,贏算都會遠超過共和黨,布殊八年來的政績實在太爛了。遇到敵黨離任總統如斯糟糕的民望,民主黨重返白宮可謂唾手可得了吧。   奧巴馬目前的競選策略,明顯是依據同樣的分析而制訂的。在民主黨代表大會上,奧巴馬反覆的形容麥凱因等於是第三任的布殊政府,又指麥凱因九成時間都支持布殊等等。由奧巴馬以至民主黨的高層都相信,只要把麥凱因與布殊綁在一起,入主白宮便是理所當然的了。脫離創新思維,選擇在國會當了卅六年議員的拜登為副總統,也是因為奧巴馬有了必勝的安全感。奧巴馬似乎完全沒有期望要一位可以加分拉票的副手,要不然他應該怎麼樣吞聲忍氣也要選希拉莉。拜希兩人之間,毫無疑問希拉莉吸票能力要強得多,初選時希拉莉在藍領和女性票上的表現便要比奧巴馬好。放棄希拉莉,是因為奧巴馬已相信必勝無疑,何苦要忍受一個總會搶風頭的副總統呢?   麥凱因的情況剛好相反,在大環境不利下,他必須選擇一位可以加分及能突破困局的副手。也由於未選已先輸的壓力,逼得麥凱因要走不傳統的路,畢竟這極可能是他政治生涯中最後一場大仗了。阿拉斯加州長佩林其實與奧巴馬在政治背景上極之類似,只不過是換了黨派和性別,選一位與對手具類似特質的人做副手,是冒著自戕風險的。佩林自曝光成為副總統候選人後,負面新聞不斷,除了正規的評論外,網絡也流傳她曾拍裸照,甚至把長女生的兒子謊稱是自己所出。雖然負面,但總算是吹皺了一池春水。   奧巴馬「居安」,因而變得日益保守和被動;麥凱因「思危」,故敢於創新和進取。兩人在不知自覺間彷彿互換了位置。

麥凱因反傳統思維的選擇

麥凱因反傳統思維的選擇   富革命色彩,以反傳統政治為號召的奧巴馬,成功將「改變」(Change)定調為今屆美國總統大選最鮮明的主題。奧巴馬至今已創造了不少美國政治紀錄,如首位非裔得到政黨總統候人提名、最成功地應用互聯網開展全國競選運動、創下參與人數最多的總統競選集會紀錄,以及是收視率最高的接受提名演說。可是,即將正式接受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麥凱因,並未放棄重奪「反傳統政治先鋒」的稱號。   奧巴馬目前的狀況如一年前的希拉莉,同樣被普遍認為已立於不敗之地。奧巴馬很可能在十一月再次創造歷史,但麥凱因軍人的個性絕不會輕易投降。就在奧巴馬發表廣受讚揚的提名演說十二小時後,名不見經傳,比奧巴馬還要年輕兩歲的共和黨籍阿拉斯加州州長佩林,竟然成功搶佔了所有媒體的焦點。麥凱因宣布副手的消息,徹底掩蓋了奧巴馬丹佛演說的威力。   被奧巴馬陣營描繪為了無新意的麥凱因,自初選以來確也是沒有什麼驚人之舉。對於副總統的人選,媒體幾乎只關注奧巴馬的選擇,只是萬萬也沒料到麥會把這場選舉的命運交託於這位年資淺,才四十四歲的女州長。一眾驚訝過後,反應變得兩極,有人認為麥老先生做了天下間最愚蠢之事,但也有人認為這是天才的選擇。     不論如何,佩林突如其來的的風頭,民主黨人似乎有些措手不及,慌亂自衛之間顯得失了方寸。奧巴馬競選總部當日即時回應是嘲笑佩林「只是一個九千人口小市鎮的前市長,外交經驗零蛋,但卻離開總統職務只有一下心跳的距離。」向來以君子風度示人的奧巴其後也覺得此言過於刻薄,表示總部的聲明不常代表他個人的意思。不過,很快他的競選總部便推出新廣告,指選擇佩林是沒用的,沒法改變麥凱因依然是布殊的延續。   至於民主黨評論機器在各大主流媒體更是蜂擁而出的狂轟麥佩配,顯然他們是感受到某種程度的危機感。《新聞周刊》的Jonathan Alter說:「生日快樂,尊尼.麥!你現在七十二歲了,又是一名癌症倖存者。……你的競選運動攻擊奧巴馬的理由是他沒準備好做總統,但你竟選擇了一位在一年半前還是一個八千五人口小鎮市長的人做選舉拍擋。」   《華盛頓郵報》的Colbert King警告希拉莉支持者不要變心,投票給麥佩配等同政治自殺。同一報的另一政論家Ruth Marcus說:「我不能相信麥凱因真心相信佩林是在一心跳之隔便可以接任總統的人,特別是白宮主人將是有史以來最老出任總統的人。」      《紐約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