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April 21, 2011

人心不足

  奧巴馬到矽谷臉書總部為競選連任造勢,粉絲們開心到不得了。上一回競選時奧總也來到矽谷,上了谷歌及發 youtube 視頻。如今進入臉書時代,緊握潮流脈動的奧總也換了新拍檔。總統造訪臉書成為全球新聞,站在競選運動立場,奧巴馬大賺了。除了近乎空手入白刃式得到價值非凡的免費宣傳外,也裝滿不少真金白銀離去,估計總統在灣區不到廿小時的行程共籌得三百萬元。   選舉在美國是一項花錢的工程,職位越大錢便要越多,據說奧總今屆籌款目標為十億元,二零零八年光是在加州他便籌得一億二千五百萬元。競選季節的產業鍊異常龐大,對經濟有相當助益,只不過當奧總在臉書大談削減聯邦開支時,諷刺地他本人的競選運動將會加大預算。   大小選舉年年舉行,可是選民除了參加造勢大會時興奮一會兒之外,又能得到什麼呢?據民意調查數據顯示, 2006 年十一月,國人對共和黨主導的眾議院不滿意者達 60% ,同年民主黨成功重奪參眾兩院的多數黨地位,結束自 1994 年以來民主黨的弱勢。可是, 2007 年同比,對國會不滿的人數並沒有因為換了執政黨而減少,反而上升至 69% 。 2008 年發生金融海嘯,不滿數字攀升至 73% ; 2009 年稍為回落至 67% ,至去年十一月,不滿意比例又反彈至 74% ,導致民主黨在選舉中失利,先前被拋棄的共和黨重新上台。政黨又一次輪替,截至本月 20 日,共和黨執掌眾院四個月,不滿意者再上層樓至 75% 。   這些數字告訴我們什麼呢?那就是不論那一個黨執政,總是有七成左右的選民不認同國會的作為。是選民不知足總是愛抱怨嗎?不能這樣說,相信更準確理解應為當選掌權的政客並沒有真正解決了民眾關心的問題,政客與民眾的疏離感有增無減。在競選的演講台上,候選人總愛說他們如何了解民間疾苦,如何下定決心匡正時弊,可是一旦到了華府,他們便活在自己的權力王國裡,把百姓都忘記得一乾二淨。

轉博文:這個婆婆有背景

轉博文: 這個婆婆有背景 這個婆婆有背景 【 眉批: 66 歲領綜援 的朱綺華女士 具政黨背景 。見文末一篇簡單報導 。 而另一篇文章 《 「隱身術」操控官司 公民黨欲蓋彌彰 》 論述了公民黨及黎廣德如何操縱此事。 而稍感「不安」的,是內地民眾的反應。 看來近年訊息流通後,民眾並未培養出解讀不同訊息的能力。 對不同地方的事件,只能從 表面層次 予以對比,不時錯讀了事件的意義。  以朱綺華一事為例,根本跟公義無關,所缺的「動工前空氣質素」,於從前並非必須。 很希望內地網民不斷出現的淺讀及誤讀,只是一個過程。 只要留心美國政治,就會知道共和、民主兩黨如何最終通過奧巴馬的財政預算案,令政府有錢可運作 。美國政客本身,絕對講妥協,花招再多也知只是 show 一場,最終必然回歸政治現實。 問題是美國「向外輸出」「普世價值」時,因為「對外」,他才會「偏重」公民權益一面。 中國內地,乃至各發展中國家的 國民 如不珍惜在改善中及發展中的機遇,自行醜化及矮化當前的成果,是自絕復興之路。 仍然是那一句:親者痛,仇者快也。 類似公民黨背景的 66 處朱綺華女士的行為──不惜癱瘓政府來行使「公民權力」──即使在美國本土,也不一定換來掌聲。】 原文:  http://hongkongfirst.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6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