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December 5, 2006

保衛華埠的真英雄─紀大災難中的滿清駐美官員

  三藩市華埠從1906年的大地震中迅速復元,在整個救災、抗搬遷及重建過程中,籠統的可以說是華人群策群力的成果,但如果沒有一批有智慧及膽色過人的中國官員在這關鍵時候發揮領導能力,恐華埠的恢復不會如此順利。 洋務運動 造就學貫中西的知識分子   大地震發生之年是清光緒32年,清廷當時在美國派有駐華府的公使及駐金山的總領事,而金山總領事館建於華埠士德頓街。許多人印象中的滿清官員,多是頑固守舊、無知懼外的封建官僚。但當年與劫後餘生華人共度患難的滿清駐美官員,卻都是通曉西學的精英分子。   滿清在飽受西方列強侵略後,同治年間開始洋務運動,其後更批准了中國首位西洋留學生容閎的建議,用官費選派幼童來美留學,為清政府儲備精通西方科技的人才。經容閎招募,從1872年起,分批到美國的小留學生共有120人,他們的父母都簽了生死約,把孩子全權交給朝廷。第四批小留學生中有一人名叫梁誠,他便是1906年大清國的駐美公使。梁在美國深受美國政界及主流社會的尊重,並獲康涅狄格州一所大學頒發榮譽博士學位。 駐三藩市滿清官員皆精英 被梁誠派來三藩市主持賑災工作的駐華府使館頭等參贊,是在美國留學畢業不久的周自齊。周日後的仕途比梁誠更佳,被任命創建清華大學,成為東北軍閥,去世前曾任國民政府的國務總理。至於在三藩市總領館最前線應急救災的是鍾寶僖總領事及正領事(職位等同副總領事)歐陽庚。歐陽庚雖是副手,但他的學歷其實在鍾之上。歐陽庚是在1881年全面召回留學幼童時,唯一完成大學課程的兩名小留學生之一,另一位與他同在耶魯大學畢業的,是後來被譽為中國鐵路之父的詹天佑。 而在地震後三個月到金山接任總領事的孫士頤,原職是駐美商務隨員,負責中美的商務交涉事宜。他亦是一位工科專材,曾替江南製造局翻譯《美國媒油提煉法》一書,將美國先進的化學工業技術帶到中國。在民國成立後,孫士頤獲得留任,繼續代表國民政府出任駐外使節。   就是這批為災民流汗甚至流血的清官,讓華人在天災及人禍相逼之下得到援助,華埠也能經過火浴而重生。 華僑仍視滿清官員為父母官 1906年4月18日清晨,三藩市發生大地震。至下午四時許,金融區的大火向華埠蔓延,位於士德頓街的大清駐金山總領館也毀於祝融。總領事鍾寶僖也與其他華埠居民一樣要避難東灣,為省回租金,他暫時寄寓在柏克萊友人之家。本身也是災民的鍾寶僖,沒有放下父母官的職責,他每天都到東灣華人災民最集中的屋崙...

《長話短說》--龍不可廢

龍不可廢 上海外語大學黨委書記吳友富鼓吹廢除以「龍」作為中國國家形象標誌,引發了網民的熱烈討論。吳認為:「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招致誤讀誤解或別有用心的歪曲。吳教授這套更新中國形象標誌的理論,底子裡其實不過是借用什麼「全球化」和「形象品牌」等虛空的術語,來掩飾其對中國文化自卑感和歪曲。 中國是一個具有數千年歷史文化的國家,「龍」之所以成為國標,並不是某人或某帝王的選擇,而是經過先民一段長時期集體醞釀和認同。「龍」威武、剛健和氣質超凡,是黃土地上人民的共同自我形象投射和追求目標。吳教授在為中國思考新的國家形象標誌時,純以外國人如何看待中國作為思考的出發點。這是推銷商品的思考模式,站在市場學的角度是全完正確的。但用於選擇一個國家的代表圖騰,卻極其錯誤。 沒法控制外國人怎樣看中國,這是他們的自由。如他們對中國文化或社會有誤解,中國可以藉宣傳和教育加以糾正和澄清,但卻沒有理由改變自己去迎合他們的觀感。不是鼓勵中國人自大,而是實際上外國人對中國的觀感也不統一,並會隨時間改變。如按吳教授所提倡的,以推出了一個討好外國觀感的新的國家標誌,但過若干年後,因世界局勢的轉變,又有國家在「曲解」中國的形象標誌,中國政府是否又要再設計新的圖騰呢? 人必自重然後敬之。「龍」是中國文化和人民生活的一重要組成部分,廢掉中國文化的珍貴象徵性內涵,討好曲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是一種淺薄嘩眾的理論。中國人要建立更佳的國際形象,並不是靠什麼推陳出新,而是要活出龍的精神,就是那種振作自信,高瞻遠矚的龍的思維。

西南行雜記

煤路山水 到過貴州的人都說貴州美,蒼翠的山、靈秀的水和雄偉的地下溶洞,都讓人讚嘆不已。什麼「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原來只不過都是不實的流傳。導遊小姐的開宗明義的為貴州辯護,說貴州是世上最佳的避暑勝地,確是此言不虛。 甫下飛機,未及入住旅館,導遊先帶我們沿公路直奔苗族的郎德上寨。公路是現代建築標準,兩旁又有山水及小村落相陪作襯,令人心曠神怡。不過,離開高速路走在連接的郊野小道,環境又不一樣。 連接山區村落的小馬路一般都較狹窄,勉強能容兩線對行車輛通過。從車窗眺望車外山光水色依然美得如畫,但車前的景象卻大煞風景。一輛又一輛的運煤車絡繹於途,有的運載如石頭般的煤塊,有的載著如細沙的煤粒。不論是那一款煤礦產品,都是堆積如山,看似已經超載的樣子。 一車又一車的黑金,在貴州絕對比滿野的黃金(玉米)要矜貴得多。可是,這些走得比老頭還吃力的運煤車,都沒有在煤堆上加蓋防塵罩,煤屑沿途紛飛,在沒有人煙的山間小路最多也只是苦了尾隨的車輛,或是為大自然添了一層黑紗。但煤車還穿梭經過不少市集,都是人煙相比稠密的村民生活和購物中心。不論是行車路或是行人道,商店門窗或是商品,都滿佈了煤屑。這是看得到的,還有不知多少煤屑被吸入人體,是看不見的。 搞環境保護不一定都是什麼大型建設項目,在貨斗上加一張防塵布,要求運煤車起行前先清洗車身,簡單可行,卻功德無量。 賣唱的幼童 雖說貴州經濟不甚發達,州民生產總值不高,但站在貴陽的大十字繁華鬧區,讓你完全有次身於香港銅鑼灣或紐約時代廣場的感覺。酒店前的大街兩旁是人潮如鯽的夜市,是貴陽遊客必到之處。 據說,夜市是政府為照顧下崗人士而設的,解決就業,也紓緩社會壓力。夜市上擺賣貨品以家庭日用品、衣服和影音片子為主。除了乾貨攤外,接壤還有兩條食街,也有街頭賣藝的歌唱班,音樂加上熟食小販的叫賣聲,好不熱鬧。走過一隊四人組合歌唱班,都是年約卅四十歲的男生,以街頭演奏廳來說,水準屬大師級。在其不遠處,圍有數十人,但沒聽到音樂聲,筆者也好奇的上前湊熱鬧。 半圓圍觀圈的中央坐著一名戴著墨鏡的中年男子,在整理著電結他。男子旁邊站著一名掛有咪高峰的幼童,一時間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從未見過有這麼年幼的賣唱者,看來應僅四歲左右。幼童衣著襤褸,一臉污垢,用哀傷與恐懼的眼神回頭看那戴墨鏡的男子,似乎是想休息但又不敢開口。男子粗暴的拍打幼童的肩膀,著他繼續的唱。才幾歲,能唱些什麼呢!目...

雲南三章 

殺價的苦與樂    到大陸旅遊的人士都會有此經驗,購物時非殺價不可。有說要從半價起,有的說要從三折起講價。但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遊客終始是處於下風的。 在大理,同事在三塔附近的玉器店流連而被店主招引入內參觀,店主拿出一塊號稱是全店最珍貴的玉手鐲子,標明價碼為6,800元人民幣。經近半小時的討價還價,同事拿不定主意,正欲步上客車離去,店主趕上來說:「八十元,買不買。」同事被嚇怕了,不敢要。 遊客自以為有購物情報,曉得要落地還錢;殊不知店東也是有備而戰,開一個任你如何打折也準會吃虧的價目。在這種爾虞我詐的氣氛下交易,若嚴肅認真的對待,定會敗慶而還。有同事想到自我安慰的方法,每次都要極盡開懷的殺價,自我催眠:「對店家仁慈,便是對自己殘忍」。而最重要的是,一旦成交,便別再搞什麼「貨比三家」,一定要深信這已經檢得天下間最大的便宜。阿Q的精神勝利法此時便可以大派用場。 在國內旅遊點購物之樂,已超出了買得心頭愛的歡娛。每次進出商店,就彷如拖著長矛從決戰場得勝歸來般,與親友分享戰利成果──打了多少折。連殺價本身都變成了旅遊項目,倒是這次西南行前所沒有料到的。 不過,話得說回來,以旅遊業為主要經濟支柱的省市,若不約束亂叫價,及近乎詐騙式的經營手法,不需多久便會自食其果。遊客抱怨而回,想還會有什麼好的口碑嗎?深圳羅湖城的沒落,不可不引以為鑑。 色即是空    中國境內的廟宇,大多在文革時期經歷過嚴重的破壞和摧殘。現在事過景遷,佛寺道觀在中國隨著旅遊業發展而遍地開花。到歐洲看教堂,來中國便得入廟拜神。重建後的寺廟更勝舊時,更金壁輝煌;遊人多,香火盛,和尚也回來了。 雲南大理的崇聖寺於今年七月剛舉行過落成開光大典,地方官員帶有幾分自豪地介紹:「這是中國最大規模的佛寺建築群,也就是《天龍八部》裡的天龍寺。」崇聖寺確是大且新。由於大,遊人雖多但分散,寺內寧靜得出奇。也由於其新,各殿神像的金身,個個都刺眼耀目。從崇聖寺的最高點慢步而下,沿路彩旗飄揚,從隱閉的揚聲器傳來音量適中的誦經聽。 到達大雄寶殿,一群僧人正在做晚課,遊客都不敢打擾,只在門外靜靜地對著大殿正中的釋迦牟尼佛像默禱,幾名歐洲遊客在拍攝僧人誦經的情景。到石級下的售香亭買了香,遙對尊者行三叩首禮,順道在香亭對面的紀念品攤位買了一片開光金卡,上刻有十二生肖圖案。 大殿對著有千年歷史的三塔,視野無阻,天...

廣東雜記

碉樓情 因為行程的改變,九月底意想不到的在開平過了一夜,也成就了是筆者首度的回鄉行。從潭江半島酒店向外望,被夜幕包圍的開平市,沒看到什麼迷人的夜色,但心裡仍然感到一陣陣的暖意,這大概是源自血脈中散發出來的鄉土情罷。 用過早點後,主要行程是參觀開平的碉樓群。到了自立村,雖然不是真正的老家馬岡,但一樣親切。碉樓建築設計理念以防災為主體,災者包括水災和賊劫。頓時想起家父為何特別注重門窗安全的習慣,原來是開平文化的真傳。 在防賊功能方面,碉樓設計已算是頗嚴密,但卻沒有安全感。槍孔、鐵窗、和大閘等,只會提醒住戶其處景何其危險。想到先人過者這樣提心吊膽的生活,現今的開平對比下更宜人居。 碉樓的主人幾乎都是歸僑,他們為什麼不在海外落地生根,而要花了巨資建這如堡壘般的住宅呢?從碉樓的建築形式便可想像到當年開平的治安問題有多嚴重。但對於歸僑來說,他們情願冒這個險也只回鄉,把畢生勤勞所得興建碉樓,是一股怎麼樣的動力在催逼他們呢? 俗語有云:「物離鄉貴,人離鄉賤」,翻開海外早期華人移民的故事,充滿種族歧視和壓逼,是名副其實的血淚史。開平歸僑當年想必定有感於,「山賊之毒不甚於排華之毒」。所以,碉樓的特式建築,除了反映歸僑較富裕和西化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見證了他們對家鄉的愛。但時至今日,大部份碉樓都已空置,子孫四散在外,是什麼令這些「冒死」回歸的鄉民,又再次踏上征途呢?睹樓思人,另有一番感慨。 從西裝談起 朋友都說在中國買男仕西裝便宜,訂造也不貴。在美國百貨店賣的西裝,不少都是Made in China (中國製造)的,到原產地,想當然會更便宜。在上海南京街的一家小店,曾見過清貨大減價,一套西裝七十元人民幣有交易。價位低,但品質也低。在北京王府井的百貨店內,一般的西裝訂價在數百元至兩三千元之間。以一般白領月入三數千元的作為參考指數,兩三千元的西裝應算是中高檔的貨色了。但別以為這是大城市物的物價,貴陽的西裝也真的很貴啊。 貴州是中國最窮困的省分,但同時據導遊介紹,在貴陽的名店商業區,頂級名牌生意暢旺,令先前不看好的人士都大跌眼鏡。就在貴陽筆者所住宿的酒店,有一間男仕服裝店,賣的都是西裝和時下流行的高球運動裝。其中一套質料一般的北京地道品牌西裝,標價便是四千八百元。服裝店櫥窗外的行人道排列著夜市的攤檔,十元一條衭子,廿元一件上衣,不必殺價也夠便宜的了。只是一片玻璃之間,便彷似是兩個世界。 不過,到...

拉姆斯菲爾德──走不出過去的未來戰士

前言 共和黨在中期選舉中慘敗後次日,布殊總統在白宮宣布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辭職。拉氏的下台被普遍認為是白宮對民眾不滿伊戰的回應。也有評論認為布殊是棄車保帥,討好即將掌控兩院的民主黨國會。把拉氏的離去簡單化視作為政黨鬥爭的祭品,或以為只是送走了一位傲慢和不稱職的部長,都是低估了拉氏的影響力,絕不是白宮三朝兩日之內可以揮之則去的。 小布殊有數次更換部長的經驗,但卻沒有一位如拉氏般造成這麼大的震動。拉姆斯菲爾德的重要性在於他是伊戰的策劃者,他對布殊總統影響及重要性,可能還超過在投票日去打獵的副總統切尼。拉姆斯菲爾德並非一般的官僚,他答應二度出任國防部,不是為了個人事業要登上什麼高峰,更不會是為了名利錢途,而是要實現一個追求多年的理想。他要為美國建立萬世太平的根基,並把美軍脫胎換骨迎接廿一世紀的新戰略思維,而與他分享著同一個夢的正是布殊總統。拉氏去了,布殊能收拾殘局嗎? 與國防事業結下不解緣 年逾古稀的拉姆斯菲爾德長長的公職履歷,一直與國防事務結下不解緣。在艾森豪威爾總統年代,他曾任海軍飛行員、國會議員助理,卅歲選上了國會眾議員。四期任滿後,轉換跑道至行政權力核心的拉氏,曾任尼克遜總統的助理及美國駐北約大使,尼克遜稱讚他「夠硬朗」,可謂一語中的。福特總統上台,找了拉氏做白宮幕僚長、但他更喜歡當國防部長。這位美國最年輕的防長,力主擴軍強兵。 卡達總統時期,拉氏棄政從商但依然出色。至列根上任,拉氏的政治生命又再度活躍,出任總統的中東特使,兩度歷史性的訪問伊拉克,又是美日關係委員會成員。1988年列根任滿,拉氏一度角逐黨內總統候選人提名,可見已下海經商的他,政治始終才是他的真正熱衷的。不過,這次參選卻敗於副總統老布殊,兩人從此種下心結。 克林頓總統時期,拉氏被共和黨國會委任做導彈威脅委員會的主席,研究美國遇到導彈襲擊的可能狀況。1997年,他與保守派同道創立智庫「新美國世紀計劃」(Project for the New American Century),專門研究美國國家安全議題。新美國世紀計劃打響名堂的傑作是上書克林頓總統,建議以軍事力量推翻薩達姆政權,但未被理會。 不論在圈內或是圈外,在華府進進出出,拉姆斯菲爾德在國防和國家安全事務領域上,沒有停止過找尋可以發揮的位置。雖然他在企業界賺得巨額財富,但這並不是他看重或會引以為傲的。2001年他應小布殊的邀請,以六十九歲高齡出任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