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Thursday, July 19, 2012

永遠稱霸 (六)


 八十年代末,緊接著東歐變天和蘇聯邁向解體,改革開放還未滿十年的中國,便經歷了「六四事件」的巨大震撼。外交經驗豐富的老布殊此時採取了觀望態度,中美關係並未發生基本變化。其時的世界政治主舞台是在歐洲和中東,中國的變亂對於美國來說並沒有太直接相關的實質利害關係。

  到克林頓時代,中國加速改革開放和吸納外資,中美貿易額攀升,兩國關係的經濟利益成份已超過了早期的政治因素。克林頓總統任內最受爭議的對華政策是結束了逐年審批慣例,一次過給予中國永久貿易最惠國待遇,讓人權問題與貿易脫鈎。克林頓還提出要加強與中國的接觸,將兩國關係提升至「戰略伙伴」。克林頓此舉曾被批評為過度親中和軟弱,其實是誤讀。

  別以為克林頓對中國有什麼不一樣的情懷,只要鏡頭拉開,看看克林頓八年執政歲月,便不難明白克林頓受華爾街的影響極深。老布殊雖然趕上了蘇聯解體的好日子,又在波斯灣打了勝仗,但當時美國經濟卻走下坡。克林頓之所以能擊敗一位從政資歷比他強十倍的在任總統,功臣就是惡劣的經濟環境。所以,克林頓上任後最焦急的是要搞好經濟,但恰巧這卻是他最不善長的。於是,華爾街悍將們便成了白宮的經濟導師,克林頓大筆一揮,推翻了對銀行金融業的監管法。這位願意盡一切方法提振美國經濟的總統,也真的迎來了至今還令美國人懷念的繁榮年代;代價卻是科網、地產泡沫和金融海嘯。

  所以,克林頓不是「親中」,他只不過是「親商」。給予中國永久最惠國待遇、支持中國加入世貿,以及什麼「戰略伙伴」關係,克林頓及其身後的財團,眼裡看著的是中國潛力深厚的各種經濟利益。而中國此時也正不惜一切要往前推動改革開放,彼此可謂一拍即合。倘若,中國只等留此,甘於充當世界廉價工廠的角色,不計較環境和社會成本地為美國企業創造利潤,兩國關係將會單純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