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Tuesday, August 24, 2010

轉發丁果批龍應台文章

丁果批評龍應台北大演講——對龍應台北大演講的商榷  丁果
 
中國大陸知識分子對民主中國的願景與憂慮
台灣民主需要「深化」而非「神化」
 
    台灣著名作家龍應台受邀請到北大百年紀念講堂演講,講題是「文明的力量」,副題是從鄉愁到美麗島,引發了現場的轟動以及海外媒體的熱議。但因為演講內容呼籲民主改革,呼籲文明崛起,觸及中國現實政治的神經,因此國內媒體報道不多。我為龍應台感到高興,那就是她終於可以在北大公開演講,她可能不在乎大國的崛起,她可能不在乎「血濃於水」,但她一定在乎她在北大的演講,因為當她出版那本在海外暢銷,但在中國大陸被禁,以家族史個人史的方式,在中共六十週年大典時顛覆大陸「主流歷史論述」的《大江大海—1949年》,她就擔心,她在大陸的「言論自由」,會否被打折扣?她來溫哥華演講的時候,對我說,她希望也能在大陸暢所欲言地進行這樣的公開演講,如今,她做到了,而且是在中國的政治中心,在中國的最高學府北大。在互聯網的時代,大陸媒體即使不敢刊登她的發言,網絡也會傳播她的信息,因此,不用擔心,她的演講,將會引發全國震撼。
 
沒有人懷疑,龍應台的這篇演講,感人至深,
 
         這由北大學生的眼淚和掌聲作證;也沒有人懷疑,龍應台揭示了中國發展的一個「困境」,那就是民主改革的滯後;更值得高興的是,龍應台在海內外一片讚揚中國崛起的輿論中,慧眼獨具,質疑富國強兵的現代化路向,提出了「文明崛起」才是真正崛起的重要命題。
   但是,瑜不掩瑕,龍應台從鄉愁到美麗島認同的心路歷程,真實感人,令人信服,但是,在用美麗島折射中國夢的時候,卻發生了偏差。
   這種偏差的最大體現,就是龍應台對台灣民主化過程的簡單化總結,藉著民主化的概念,將台灣夢「神聖化」,並把台灣畸形的民主化過程視為是大陸民主化的必經之路,把目前複雜的兩岸之爭簡化成民主和獨裁之爭,這將嚴重誤導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的方向,誤導兩岸關係,也將誤導中國的下一代精英,因此,不能不提出商榷。
   首先,龍應台在定位台灣民主化的時候,用錯了比較的基準。
   在整個演講中,龍應台邏輯地闡述了自己從虛幻的反攻大陸的「中國夢」,轉變到認同台灣島的理由,那就是台灣的民主價值。這沒有任何的錯,問題是,當檢驗台灣民主體制的時候,不能用大陸的威權專制來做比較的基準,民主和不民主,沒有可比性。台灣的民主制度如何,民主化程度的示範性如何,只能在民主機制的範圍內比較,也就是說,台灣必須與世界其他的民主化國家比較。這樣一比,就可以發現很多的問題,比如台灣的極端民粹主義,台灣地方政治的封建性,家族主義等等,都與世界公認的民主基本價值背道而馳,如果不做深切的反省,不但台灣的民主難以深化,如果一旦輻射影響中國,那對中國民主化的前途,將帶來比台灣更大的災難。
   如果身處中國的大陸知識分子,以台灣的民主之形,來挑戰中國統治者的專權,那還情有可原,但是,作為在西方長期居住的知識分子,龍應台向大陸年輕精英介紹台灣的民主,沒有任何的深度批判性,未免有點不負責任。對台灣民主的評價,必須用民主普世價值的標準,而不能用「中國特色」的標準。
   其次,龍應台合理化台灣民主的亂像,稱其不是亂,而是民主的必修課,這更是有為台灣的亂像塗脂抹粉之嫌,誤導中國的精英,以為民主化的轉型,必須經歷「痛苦」的台灣式的亂像,這種說法,反而給了統治者拒絕民主的藉口,因為在中國大陸,「不要台灣那樣的民主」,成了許多民眾的共識。
   其實,台灣的亂象,不是民主化的錯,台灣的亂,其根源在於國家定位的混亂,以及由此延伸而來的族群撕裂。從李登輝廢除「國統綱領」開始,台灣的「民主走向」已經與國家的憲法根本抵觸,形成了「掛羊頭,賣狗肉」的矛盾現象。很簡單,龍應台列舉了許多民主價值的ABC,稱其為台灣的共識,比如掌權者是會腐敗的,反對者是為墮落的,但是龍應台就是沒有點出,民主法制的根基就是憲法,如果這部根本大法,變成了「羊頭」,變成了「皮球」,那麼台灣的民主就難以走正路,民主的進步過程就難以客觀標準化。舉例而言,龍應台大讚台灣民主進步的時候,李登輝因為台聯要求就ECFA公投被拒,就斷然宣稱:他十幾年的民主改革全廢了,台灣民主要從頭來。龍應台李登輝,到底誰錯?
   「台灣夢」沒有了憲法的魂,這個夢喪失了「金色」,變成了「灰色」,這就是李登輝民進黨挑動民粹主義橫行,藍綠紛爭不止的最大「亂源」。這樣簡單的「問症」,難道龍應台不清楚嗎?換句話說,龍應台的老長官馬英九,如果沒有魄力恢復「國統綱領」,沒有魄力護憲,亂像難以休止。台灣的民主,藍綠的紛爭,仍然會是各說各話,無法形成共識,有共識的只是一些民主之形,而非民主之實。有趣的是,兩岸制度不同,但在一個關鍵問題上殊途同歸:那就是將憲法「虛無化」。
   由此可見,中國大陸民主化的第一步,或許就是落實憲法的規定主張,而不是大搞台灣式的民粹主義,因為中國經不起「暴民政治」的折騰,台灣經驗,在這個方面,不適合中國大陸。
   再次,龍應台把陳水扁從民主英雄淪為貪污嫌疑犯,簡單歸納為他個人的道德問題,並認為也是民主的「必需課」,這是為台灣民主制度的缺陷「遮羞」,非但不利於台灣民主的深化,也不利於中國民主制度的改革。
   從全球的經驗來看,南非孟德拉總統坐牢的時間比陳水扁長,達二十七年,但是,他在完成政權轉移之後,並沒有走向全面的貪污,雖然也有問題出現,但他還是順利帶領南非完成轉型,並成為全球政客,尤其是後發民主國家領袖人物的典範,中國民主化或許要更多學習南非經驗,如何寬恕敵人,如何清算歷史。
   更為重要的是,陳水扁執政八年,貪污如此嚴重,絕對不僅是陳水扁,吳淑珍家屬太貪,而是由於國民黨長期一黨獨裁造成的制度漏洞使然,陳水扁有一點沒有說錯,那就是他的「貪污」,是向李登輝看齊,並質疑為何李登輝無事,唯獨陳水扁被關被判?國民黨政權是否真的司法獨立了?事實也確實如此,李登輝時代的問題,比如拉法葉艦購買貪污事件,在陳水扁時代安然過關,在馬英九時代同樣安然過關,不了了之。可見,如果制度不變,政黨輪替也可以淪為「做秀」,而非民主的實質深化。再進一步說,陳水扁執政八年,貪污問題發展到如此嚴重的地步,台灣的在野黨,台灣的媒體,難道不也是陷入在某種共犯架構之中?
   由此可見,台灣的兩次政黨輪替,並沒有解決民主機制完善,廉政保障的老大難問題,台灣民主需要「深化」,而不是「神化」,台灣民主需要媒體和公共知識分子的反省監督。龍應台是否應該在這方面多一些聲音,而不是將其推卸成台灣民主的「必修課」,「必經之路」。如果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大陸執政者是否也可照用這樣的邏輯:目前的狀況,也是大陸社會轉型的「必修課」,「必經之路」,民主改革,可以緩行?
   毫無疑問,民主化必須具備最基本的言論自由,出版自由,但是,言論自由,出版自由,並非等就是最好的民主。陳水扁就說,你們可以隨意罵總統,那代表他的時代就是台灣民主化的黃金時代,這樣的說法,顯然是沒有說服力的「遮羞」。如果台灣的民主化過程要成為大陸未來民主化的典範,就需要龍應台們的努力,找出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彎路,引為教訓,提出改善的措施,並加以實踐,但切忌不要把廉價的,目前仍然錯誤百出的台灣民主化過程當成圭臬,當成「必修課」,讓大陸年輕人頂禮膜拜。
   對龍應台衡量文明的尺度,我沒有任何異議。她提出對待外來移民的標準,正是台灣提升文明必須要考量的,因為開創台灣民主的英雄們,恰恰就是把兩百萬外省人,其中包括龍應台,當成了「外人」。不過,我們從大陸三年自然災害,文革走過來的一代,卻不能不在乎中國的「大國崛起」,龍應台用台灣改革的二十年,掩蓋了大陸改革三十年的成就,是有點輕率。畢竟,中國人的自信,執政者走向政治改革的自信,是需要靠大國崛起來鋪墊的。蘇聯改革的歷史軌跡證明,震盪型的政治改革優先,未必是一條正確的路向。
   中國大陸的發展持續,需要兩岸的和平,而在目前體制不同,政治實體不同,意識形態不同的狀況下,兩岸和平,需要智慧,也需要「血濃於水」的同胞情誼結,做過台北市文化局長的龍應台,不可能不知道政治的現實,這就決定了兩岸,不能不在乎「血濃於水」。龍應台的「不在乎」,是為了渲染演講的氣氛,是為了強調文明崛起的重要,但不是現實。
   從上述來看,龍應台的北大演講,還是存在著《大江大海》同樣的缺陷,為了解構一九四九年國共勝利失敗的主流歷史,為父輩們平反,龍應台反省了戰爭,但是漏了她的父輩們在這場歷史變革中的個人責任,避開了國共為何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中「人心向背」產生了逆轉。同樣,在北大的演講中,為了突出今天中國的不民主,不文明,卻有意無意「神化」了台灣民主的二十年,而不去深挖台灣「有民主之形,無民主之實」的制度缺陷,社會缺陷,從而給大陸知識精英確立了一個錯誤的「民主典範」。
   遺憾的是,在言論封閉,資訊封閉的中國,崇高如北大的年輕學子,也無法分辨龍應台演講中的邏輯錯誤以及遺漏的民主常識,這是中國需要民主啟蒙的又一個有力證明。
   我的結論是,龍應台在北大,進行了一場成功的演說,但敘述了一個失真的台灣,這或許證明了,真正的文明崛起,是艱巨的。
   中國沒有理由拒絕「民主這個好東西」,其中包括免於恐懼的自由,但是,中國的民主化,不能走太多的彎路,因為代價太大。如何給中國的民主化開藥方,樹典型,必須認真負責,而不是相反。台灣民主的自審越嚴格,民主化越成熟,成為中國大陸民主化轉型的典範就越有可能,因為海內外的中國人都會說:台灣行,為何大陸不行?那時候,美麗島夢之花,就可以盛開在大陸的沃土。
   茲事體大,因此,我在乎,希望與龍應台商榷。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