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之路
復興之路 被讚譽為美女教授的于丹教授,近年因為在中央電視台的《百家講壇》節目中講《論語》和《莊子》,一躍成為巨星級的文化人。早前在北京有機會現場聽到了于丹的演講,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收穫。 于丹因論《論語》而聲名大噪,最初從新聞報道和朋友的傾談中得知于丹的名字。老實說,當時想這大概是潮流文化,因電視節目的傳播效力而造就了一批文化明星。況且,于丹走紅的同時,批評她亂解經典的評論也如影隨形,因而沒有引起筆者太大的興趣。當時的理解,因為中國經濟發展到某富裕程度,社會開始有經濟力量支持傳統文化,於是令一批過去不受重視的國學家有機會分享得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情況就好比美國的棒球和足球明星,薪酬動輒千萬元,全有賴商業社會發達的成果。可是,在聽上約十分鐘于教授的演講後,筆者才恍然大悟,《百家講壇》與及于丹現象的背後,還有更深層的社會意義。 于丹是天生的演說家,語言流麗,腔調鏗鏘,極善於運用眼神和面色與觀眾溝通,說她「出口成詩」絕不是誇獎之辭。但空有優秀的演講技巧也不一定能成為巨星,內容才是最重要的。先前看到有學者狠批于丹錯解《論語》,也有評論指她國學根底不固。在聽過她演講後,覺得這些批評全不重要。不是說都認為于丹沒有錯解問題,而是明白到于丹的成功和其價值,並不是學究式的為經典下注釋。在講台上的她,所傳的不是經典知識,而是道。她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傳道人。 她所傳的道是中國人傳統的生活之道,《論語》、《莊子》、《老子》等傳統經典,甚至佛經便是她的「聖經」。她靈活引經據典,用意不在於為經典下注釋,而把古人的生活智慧應用於當下。借古人的經驗,解答現代人生活的困惑。所以,演講之後,聽眾不會因為明白了《論語》某篇某句而高興,甚至可能不會記起于教丹曾引用了那些警句,但相信不少人都會感到心靈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觸動和安慰。一種來自中國故有文化的啟迪,雖然熟悉,但又驚訝從中發現新的感染力。 既然都是傳統的經典,又不是新創的哲學思想,為甚麼能一時間能風摩全國呢? 求學時期回到中國旅行,四處可見批林批孔的標語。而事實上從清末以來,打倒儒家學說的聲音便沒有停止過。有的是為了文化改造,有的是另藏政治目的。曾經何時,孔子學說被定義為毒草,中國經典古籍都背上了令國家落後的罪名。還記得中學圖書館裡的中國古籍大多是台灣出版的,都印有「復興中華文化……」之類的字眼,彷彿中國傳統文化在大陸已被滅絕了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