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Monday, November 02, 2009

普世價值

普世價值

  (續周六)「民主」經常被標籤為普世價值,不少政客大聲疾呼的說「還政於民」,甚至不惜採用各種手段。輕者有如香港的政客擲香蕉和示威牌,重者如美國動用導彈和戰機。不論是假蕉或實彈,民主鬥士們都是以拯救者的姿態出現,卻甚少為民主下清晰的定義。何謂民主?「還政於民」只是抽象和浪漫的口號,不包含任何可分析或可執行的內容,既然已上升至「普世價值」的至高無上地位,便不能再含糊。

  何謂「民主」?好些人認為這淺白不過,就是人民作主,在政治和社會公共事務上,即是由人民群眾說了算,各人代表自己行使公共事務的決策權。可是現實操作中,一萬個人有一萬種意見,根本沒法治。於是有所謂少數服從多數,也被形容為民主精神。不過若單純只要人多便有話事權,而民主亦僅止於此,將會是一個十分可怕的社會。

  反共人士喜歡批評中共不民主,釀成文革;但客觀的分析,按上述定義,文革時期是十分「民主」的。只要有一定的群眾數目,便可以去奪政府官員的權,甚至到解放軍軍營拿軍火武器。一大批紅衛兵衝進來就地批鬥甚至處決反革命份子,小將們也可以振振有詞的說是在執行民主權力,是所謂民主專政。所以,民主除了包括人民自主權外,也應包括個人權益的保障,亦即是公平性,而這種保障是須要法治維繫的。總而言之,「民主」是一種制度,是制度便有文化與地域適切性問題。

  美國政府以完成一場普選作為某地成功實施民主的指標,於是普世價值崇拜者便認為「普選」等於「民主」。「選舉」是形成政府的一項程序,是一種政治制度,嚴格來說並不是一項「價值」,只可以理解為構建「民主制度」的其中一種工具,但兩者之間並沒有等號。不能說有選舉便有民主。

  最新鮮的例子是阿富汗的總統選舉,遠征美軍擊潰的當地原塔利班政府,依美式民主透過選舉建立了新政府。經過多年的無能管治後,美國希望當地有一個新的政府。選舉進行了,以毒販和軍閥為副手的現任總統卡扎伊自稱得到多數票連任成功,但聯合國監察員指選舉舞弊,歐美列強紛紛要求重選。但只出幾天幕後操作和交易,卡扎伊便成功令對手自動退選,美歐也迅速承認卡扎伊合法勝選。這場受到「國際」背書的選舉,證明阿富汗人民已經當家作主了嗎?

  簡而言之,「民主」是一個概念鬆散的名詞,任何關於它的討論,都必須先嚴格劃出範圍與定義。亦因「民主」含義的流動性,沒法將之作為一種可以不加解釋而以為人人必須擁護的所謂「普世價值」。

地方小戰揭示美黨派政治博弈玄機

地方小戰揭示美黨派政治博弈玄機

  今天(三日)是美國的年度選舉日,由於不是總統大選年和國會中期選舉,淡季的選舉一般被人忽略。然而今年不同於往時,三場零星的地方選舉被視為美國政黨政治的風向標,也是美式政治鬥爭的典型教材。

  屬於聯邦及州層級的選舉共四場,維珍尼亞州和新澤西州需要選舉州長,紐約州和加州各補選一席聯邦眾議員。民主黨籍的加州副州長卡拉曼迪在本黨票倉勝出已沒有懸念,相比紐約廿三區的補選便精采多了,意外地成為共和黨黨內革命的原爆戰場。而維州和新州的州長選舉是民主黨不容有失的面子戰,該兩州原任州長都是民主黨籍,在民主黨一統國會兩院及白宮的大好形勢下,如失掉其中一州或兩州全失,將挫折民主黨在明年中期選舉的聲勢。

  紐約第廿三國會眾議院選區,共和黨150年來從未失守。然而,在是次選舉中卻竟然沒有共和黨候選人應戰。該區本來三分天下,參選人有民主黨的奧雲斯(Bill Owens)、共和黨的絲高沙法華(Dede Scozzafava)及紐約保守黨的霍夫曼(Doug Hoffman)。倘若無風無浪,絲高沙法華躺著也能當選。但經歷去年全國潰敗後,共和黨如何重新出發,引來了黨內的路線之爭。曾成功領導保守派重奪國會兩院的前議長甘里奇,主張共和黨向中間路線邁進,他支持絲高沙法華參選。但包括前阿拉斯加州長佩林在內的幾名下屆總統選舉的可能參選人,卻認為共和黨的慘敗是因為放棄了保守主義的核心價值,他們聯同若干在野的共和黨重量級人物,在廿三區策動革命,倒戈支持紐約保守黨的候選人。

  所謂紐約保守黨,在理念上是更右派的共和黨,政見與佩林等鼓吹的保守派原教旨主義吻合。這場黨內右派的革命並不是鬧著玩玩而已,不單有名政客背書,還有雄厚的資金力撐,逼得絲高沙法華在人財兩空的雙重壓力下於選舉前四天無奈地宣布退選。絲退選的意義不容少覷!得黨中央提名的候選人棄選,意味著共和黨的新右派已壯大,在黨內路線之爭取得了響亮的發言權,他們勢必在明年國會選舉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共和黨中央委員會不久前才尖刻批評霍夫曼沒有當選任何公職的素質,但現今已表態全力支持他;形勢比人強,一目了然。

  奧巴馬的成功,一般認為是反映了共和黨過於保守及缺乏群眾基礎。敗選後共和黨選出了非裔黨主席,似乎是要向中間路線靠攏,想不到異軍突起的卻是右傾主義。民主黨人看到共和黨這場內鬥拍案叫絕,《紐約時報》的民主黨寫手毫不留情地嘲笑,說共和黨啃自己人比追擊奧巴馬還要狠,並認定廿三區的內鬥顯示共和黨將無法翻身。對於佩林在廿三區的影響力,民主黨更認為是天掉下來的寶貝,相信只要把佩林打造成為共和黨的代言人,共和黨便必死無疑。於是民主黨承勢連續推出多場以佩林為題的籌款會,期待坐收漁人之利。絲高法華在退選後已表態支持民主黨的奧雲斯,公開與共和黨決裂。

  民主黨在笑得咀不合攏之際,也許低估了共和黨的革命力量。在後布殊時期,共和黨最壞的狀況應是從此找不到前進的方向;麥凱因敗選的其中原因,正是得不到傳統共和黨選民的認同。如果佩林等能團結核心共和黨選民,讓他們有重新信仰共和黨的理由,配合原有的網絡機制,共和黨仍是民主黨的強勁對手。更不能忽略外圍因素已悄悄地轉變了,奧巴馬的民意支持度持續下滑至不足五成,健改、外交和經濟政策的爭議在擴大當中。

  再者,共和黨如何不濟也好,決定選戰成敗的關鍵在無黨派的獨立選民。奧巴馬去年成功取得大比例的獨立選票,但並不表示這些人從此便成為民主黨的鐵票。在維州和新州,奧巴馬均勝得漂亮,其中維州更是自六十年代以來首次投向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相隔一年,兩州的民主黨州長候選人同時告急,其中維州民主黨候選人迪德(Creigh Deeds)落後共和黨對手麥當奴(Robert McDonnell)十二個百分點;新州現任州長科辛(Jon Corzine)經奧巴馬三度親臨助選,在選前數天才與共和黨的克瑞斯蒂(Chris Christie)扯成平手。

  奧巴馬全力投入維新兩州助選,所保護的不單是同志的職位,更重要的是個人聲望。選前民調顯示,維新兩州的獨立選民都傾向支持共和黨,間接反映對民主黨執政缺乏信心。民主黨在維州敗選似乎已成定局;至於新州,民主黨註冊選民本來就比共和黨多,只要奧巴馬能發揮明星催票效應,挽回一點面子仍是大有機會的。不過,就算科辛連任,長遠來說對民主黨也不一定是好事。

  科辛在1999年棄商參政前是高盛的主席,他的前任是被指為金融海嘯元凶之一的魯賓,而他的後任是因執意不救雷曼而引爆華爾街的財長保爾森。科辛在任高盛時策劃公司上市,從中賺得約四億元。離高盛後,科辛豪擲六千多萬元空降競選聯邦參議員,創下美國有史以來最昂高的國會選舉紀錄,至今還未被打破。在任新州州長期間,科辛爆出對女友利益輸送的醜聞,其後予女友一億元分手費結束兩人關係。再加上新澤西州被稱為全國政治最腐敗之州,力保不論在出身背景和政風都與奧巴馬主旋律不和諧的科辛,追擊公認較有希望廉潔執政的克瑞斯蒂,中間選民又會有何想法呢?

  民主政治如水般流動,皆因選民也如流水般善變。以小窺大,或可把握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