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Tuesday, March 31, 2009

主旋律

主旋律

  周一在中文電台國語台節目上,有聽眾發言說:「中國自1949年共產黨執政後,敗壞了儒家傳統,導致社會道德淪喪,中國應動新學習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云云。類似的評論可謂耳熟能詳,中國共產黨自執政以來,確是犯了不少嚴重錯誤,但倘若老是拿著過去來評價目前,也絕對不能看到真相。

  提起中國共產黨,一些人會即時想到政治運動、文化大革命和六四,因而便認為中國政府理應下台。對於一個只有六十年的政權,總是定格在前期的動盪,客觀而言是一種偏見的評論。所謂實事求是,既要檢討過去,也要正視目前。翻過去的舊帳容易,幾乎任何人都可以加入說兩句,但現代中國國情又如何?胡溫政府的具體施政內容是什麼?中國政府的長遠發展計劃又是怎麼樣的?這些都需要勤力閱讀和跟進資料,以及耐心的考察,便不是太多人願意花這功夫。

  要簡單了解目前中國是一個怎麼樣的政府?一個不會花太多精神,又能寓教育於娛樂的方法是看中國的電視劇。中國的電視劇和電影都是經過國家單位審批的,內容符合官方的精神。但不是所有劇集和電視都反映政府思想,相當一部份是純娛樂性,而有一小部份屬政府單位出資或贊助拍攝的作品,可以當成為政府宣傳品看待,也反映了政府所要推動建設一個怎麼樣的社會。

  這些屬於主旋律的劇集電影與過去的樣板戲不一樣,這些作品中的人物和社會狀況是多元化,不是忠奸兩分法,有人性的灰色地帶。就以反貪題材為例,不是樣板戲裡的惡霸,奸得樣板。貪官有不同的心態,有狠心的、有怕事膽小心的、有不情願半推半就的、也有喪心病狂的。這其中貫徹了一個原則,就是人性化。還有,在一些涉及政府與民眾的題材,經常會強調民眾的民主權利,政府是服務單位。劇集的情節當然與現實是有分別的,一個是理想,一個現實,但足可以反映執政當局希望透過「影視教育」所傳達的現代中國價值觀。

總CEO

總CEO

  總統奧巴馬鐵腕對待兩家向聯邦政府要求解困資金的車廠,其中通用車廠的CEO(行政總裁)更被下令打包走人。對於一家歷史悠久的民營大企業,政府直接介入控制,在奉行自由市場經濟的資本主義社會,原本應是匪夷所思之事,但這卻已經成為今日美國的新經濟秩序。自金融海嘯後,美國總統除了擔任「世界盟主」外,還加添了一個新聯職銜──「總CEO」。只要稍稍停一停,想一想,便會發現一場金融海嘯對美國的影響是何其的深層和深遠。

  美國總統自二戰以來,大部份精力都花在處理國際事務上;於內政而言,在社會議題方面如教育、醫療、社會服務等方面,才會較為見到總統的影子。至於經濟是聯儲局和財長的事情,很多時為了避免政府干預自由經濟的帽子,總統還會刻意製造放手不管具體經濟事務的形象。特別是聯儲局的運作,主席雖然是總統任命,但聯儲局加息與否,絕不是總統說了算。當年老布殊多次表示對格林斯潘的利率政策不滿,格老依然故我的把總統的話為耳邊風。

  不單是不積極監管,海嘯前後的政商關係簡直是180度的轉變。政府過去是為商界服務的,因為上至總統下至國會議員和大小政客,都要靠大企業和財團捐助競選經費。出錢是老闆,關係明顯不過了。基本的格局是企業捐款,換取政客提供有利的營商條件,甚至公帑補助。

  同樣按誰出錢為老闆的原則。海嘯發生後,投資銀行、保險業巨頭、房貸大哥和曾叱吒風雲的大車廠,均需要政府大量注資,一些已本質上成為國營企業了。聯邦政府花了逾萬億元成為了好些大企業的老闆了,這對於運作市場經濟的美國來說,是一個很不尋常的時期。為了濟燃眉之急,民眾和政各一時也反應不過來,給予白宮直通車綠燈。但靜一靜,想一想,本身也超額破紀錄負債的聯邦政府,現又直接身兼超級總CEO,搞得好是超級英雄,但其間要冒多少風險呢?

  這種戲劇性的質變,目前仍是處於初階段,往下發展確是難料。但不論如何,我們都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Saturday, March 28, 2009

1/3梅蘭芳--評電影《梅蘭芳》如何毀了梅蘭芳 

1/3梅蘭芳──評電影《梅蘭芳》如何毀了梅蘭芳  

  梅蘭芳先生是名噪中外的表演藝術家,也是京劇的殿堂級代表人物,導演陳凱歌開拍梅先生的傳記式電影《梅蘭芳》,在選角階段已備受關注。為了打造該片的權威地位,還請來了梅蘭芳的幼子梅葆玖為電影顧問。看過毛片之後,梅葆玖拍案叫絕,聲言五十年內不會再授權拍攝他父親的電影,並稱戲裡的黎明就是他的父親。筆者看了這齣有五十年擔保的片子,心情激動難平。不是因為戲拍得好,而是感慨藝術大師竟被如此糟蹋,為人子者還公開背書,是何等的不幸。

  《梅蘭芳》是一齣少有很特別的電影,全片長達147分鐘,就劇情、氣氛、編劇的嚴謹程度,拍攝技巧,以至演員的表現上,都可以分成為兩部戲看待。前49分鐘絕對應自成一齣戲,不看餘下的100分鐘,觀眾並沒有損失。前49分鐘是寫年青的梅蘭芳醉心改良京劇,不惜與老前輩打對台較勁。主演青年梅蘭芳的是地方戲曲根底深厚的年青演員余少群,余把梅蘭芳演活了。雖然在電影的宣傳中,余的名字並不常出現,但《梅》片之所以不至於被一面倒轟為爛片,余少群的演繹可謂功不可沒。

  從50分鐘起(剛好是全片的三分之一),故事轉到壯年的梅蘭芳,正主角黎明出場了。已被深深帶入情節的觀眾,就彷如當場被潑了一盆冷水似的,再也找不到欣賞的角度。先前形象鮮活,為藝術執著的梅蘭芳,一下子變得精神脆弱,只顧終日與情人思想如何脫離舞台,另尋生活意義。可以合理的質疑《梅》片的前三分一的劇本是出自另一人之手,也許連導演也不一定是同一人。否則,又怎會接受兩套截然不同的風格和要求。

  傳記類電影是以人物為中心,落幕之後留在觀眾腦海的應是劇中人的方方面面。至於《梅》片,打碎了人們對一代大師梅蘭芳的嚮往,但又不能塑出另一個有感染力的新形象。只可以說,《梅》片毀了大師的清譽,讓觀眾沒法理解梅蘭芳是何許人。當然,只有梅葆玖例外。    

關於梅蘭芳生平的文字俯拾皆是,若光是流水帳式的回顧大師一生,並不需要拍攝故事片,這應是紀錄片的範疇。而事實上更詳細的生平講述版本已有,在央視《百家講壇》,梅蘭芳早便登場。對於電影《梅蘭芳》,觀眾期待的是透過電影的藝術處理、那怕是改編,有所提昇地展示梅蘭芳不平凡的一生,尤其是他抽象的精神面貌。他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他的藝術歷練,以至私生活有什麼感人肺腑的故事等等。要在約兩個半小時內描述這樣一個傳奇人物,就必須要抓住神韻,凸顯最有震撼力和代表性的部份。

  有評論文章專門逐一挑出電影《梅蘭芳》裡與事實不符的情節,作為史實考證並無不可,但影評或可不必如此。電影本來就是藝術創作,沒有人會質疑導演採取一些虛構和加工手法來展現故事的權利。觀眾也會理解劇中的梅蘭芳是經過加工的,並不能把他完全當真。不過,梅蘭芳是現代一位具世界影響力和歷史地位的藝術家,不是可以任由後人編撰故事的周公文王。拍攝梅的傳記電影,不能忽略現實材料的比重,特別是人物的主體性格和生活經歷。重點應在於還原和提煉,而不是重新塑造、甚至借題發揮。製作方請來了梅蘭芳的親兒子、梅派的「掌門人」當顧問,全程參與製作和宣傳,似乎也是在告訴公眾,此片將認真地反映梅蘭芳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可惜,這顯然是一場誤導。

  從電影成品中反映,導演陳凱歌和編劇嚴歌苓均駕馭不了大量關於梅蘭芳的材料,沒法拿好主意要呈現一位怎樣的梅蘭芳。一齣以人物為中心的電影,從寫人的角度審之,《梅》片徹底失敗。劇中梅蘭芳就如主角黎明一樣,面目與性格均模糊不清,甚至有些令人討厭。

  陳凱歌版《梅蘭芳》的前1/3是合格的。前段寫青年梅蘭芳,一開場,梅蘭芳已是如日中天的京城名旦。省去家庭背景和學藝經歷,直寫他如何以創新的時裝戲成功挑戰前輩十三燕。雖然有點凌空而出的感覺,但卻有力地宣示了「梅蘭芳時代」的到臨。透過梅待人處事的細節,不服但又打從心底裡尊敬十三爺爺的複雜心情,很到位的把一位具時代開創魅力,且有情有義的梅蘭芳重現在觀眾的眼前。倘若全劇就此終結,《梅》片不失為一齣上等的人物傳記小品。

  可是,片子長了足足一百分鐘。後2/3中可粗分為三個主要情節:與孟小冬的戀情、不情願且膽怯地在美國演出,以及抗日期間堅決不配合日本皇軍。這都是梅生平的重要事件,可惜編劇僅作表皮膚淺的處理,且添加了不少破壞元素。黎明版的梅蘭芳沒有明星的魅力,也沒有藝術家的氣質。取而代之是一個反應遲緩、既不敢愛又不敢恨、對舞台生厭、任人擺佈、冷冰欠熱情的中年人。有評論欣賞陳凱歌「把梅蘭芳拖下神壇」,此話很有問題,總不能完全脫離現實,為打倒而打倒去「創造」另一個梅蘭芳吧。

不過,「把梅蘭芳拖下神壇」之說,不單是個別影評家的觀點,也確實是編劇和導演的用心。電影《梅蘭芳》開場第一幕是少年梅蘭芳在看大伯留給他的信,內容是說戲子沒有地位,囑咐梅要「離了梨園行,打過退堂鼓,以後都不要唱了。」這段對白在片尾也再重複了一次,是故意安排的首尾呼應,戴上紙枷鎖的大伯又出現,喻意是梅一生都脫離不了枷鎖,是一個不自由的人。

  又在結尾前邱如白在床邊向梅蘭芳的一段懺悔話,大意是邱後悔強逼梅蘭芳搞藝術,甚至乎因此而干預梅的愛情。邱保證若有來世,會反過來都依梅的。邱說:「因為我懂了,你想做個凡人。也許,也許你一直其實都是一個凡人。」這句話是編劇為梅蘭芳一生所下重要的判斷語,也是所謂「把梅蘭芳拖下神壇」。

  塑造一個「追求平凡」的梅蘭芳,反映了時下的為名人作負面翻案的流行風氣。如一些國內學者推出周恩來是「天下最大偽君子」的理論、文壇巨匠魯迅被貶為犯偷窺的好色無恥之徒;異曲同工的有電影《色戒》,主題描寫一名充滿性愛征服力量的漢奸等等。這都是以顛倒既有是非為快。電影發掘名人不為人知的一面,如果確是反映真實,那便是高手的作品;如果是穿鑿附會,為另類而另類,那便是低手所為了。說穿了,就是嘩眾取竉。

  在後2/3的《梅蘭芳》裡,貫穿的主題是渴望自由的梅蘭芳在試圖掙脫種種的枷鎖,包括梅孟戀、被逼到美國演出和邱如白的控制等。調子與梅大師的生平事蹟相互矛盾,如果成年後的梅蘭芳真的從心底有遠離舞臺,不想再做京劇明星的念頭,那能成就出一位一代藝術家嗎?特別是表演藝術家,已開始厭倦表演,又能達致登峰造極境界,是不可能的。

  除了在抗日期間停演之外,梅沒有中止過在京劇藝術的努力。抗戰前,除演出外還與好友齊如山合辦京劇研究組織;據齊的女兒齊香記憶,梅是家中常客,與父親研究新劇。勝利後歷任多個京劇團體和研究院的負責人,又參與拍攝京劇電影,晚年還推出新劇《穆桂英掛帥》。據百度百科引述的資料,抗日時停了演出又不能排練,梅曾說:「一個演員正在表演力旺盛之際,因為抵抗惡劣社會環境,而蓄鬚謝絕舞台演出,連嗓子都不敢吊,這種痛苦我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可是,在電影裡,與孟小冬看電影竟然是梅蘭芳最大的心願,因約會與演出撞了期,還發脾氣大罵戲院老闆。

  梅與孟同是梨園中人,現實中他們曾有過四年的短暫結婚關係。梅是在1927迎娶了孟小冬,至1931結束夫妻關係。其間梅蘭芳被評為四大名旦之首,推出經典新劇《太真外傳》、《宇宙鋒》和《俊襲人》等新劇,並且到美國和香港等地巡迴演出。但電影中的梅孟一直都是戀人,且戀上孟並沒有磨擦出藝術火花,卻竟然令他冷淡了演出,在官商名流面前不愛牌匾愛美人。後來因為朋友和妻子(平妻福芝芳)都認為孟小冬令梅無心做戲而捧打鴛鴦,梅又軟弱不堪的接受擺佈。在孟的面前,黎明版的梅蘭芳顯得渺小、自卑、抑鬱和沒有個性。這與電影前段少年梅蘭芳那種敢於反傳統不媚俗的性格,判若兩人,與現實更是嚴重矛盾。這不是還原一個平凡的梅蘭芳,而是無情無理的醜化。

後2/3《梅蘭芳》另一大敗筆是角色邱如白。論演技,主演者孫紅雷是沒有可挑剔的了。他與剛奪得亞洲電影大獎最佳新人獎的少年梅蘭芳余少群,和飾演十三燕的王學圻,支撐了整部電影。孫紅雷按編劇的原意把邱如白演神了,但卻對主角梅蘭芳造成致命的傷害。

  邱如白原型是現實中與梅蘭芳亦師亦友的齊如山,齊如山為梅蘭芳編寫了不少新劇,又統籌他到日本和美國等海外演出。但片中的邱如白不單是一位戲痴,控制慾更到了病態的地步;他對梅蘭芳支配的慾望,甚至瘋狂到不惜買兇嚇走孟小冬。按電影情節的說法,真正的「梅蘭芳」應是邱如白,是邱教曉了梅蘭芳如何演戲,替他爭名譽搞公關,安排歷史性的外埠演出,甚至連愛情生活都有直接介入。舞台上的梅蘭芳是邱如白的精神化身。電影對邱如白這個角色的「編撰」及「藝術處理」,令齊如山後人看過《梅蘭芳》後公開抗議電影污辱了先人的名節,歪曲事實。

  撇除了事實的爭論,光以戲論戲,給「編撰」了的何止是齊如山,最糟糕的「藝術處理」是「壯年梅蘭芳」這角色。在編劇筆下,「壯年梅蘭芳」的藝術生命竟然是靠外力支撐(或曰「鞭策」)才勉強維持。沒有邱如白近乎病態地力捧、老婆福芝芳撕破臉的向情敵求情等「外力」,梅蘭芳的藝術生命根本就延續不下去。至於梅本人原來早已不想幹了,經常瑟縮於暗角尋找失落的自我。舉例說,到美國演出一事,梅蘭芳一直表現得不情願和害怕,膽怯喪志的程度幾至於一想到要出國便全身顫抖,甚至不能出場唱戲,結果被老婆責罵:「沒出息」。最後由邱如白和福芝芳出狠心棒打鴛鴦,甚至搞出個殺手,才逼得梅蘭芳非踏上劃時代的美國之旅不可。對自己的藝術這般沒信心、這般窩囊的梅蘭芳,會是現實中堅持演出至老年、還要編演新戲的梅蘭芳嗎?電影裡的這些情節編排,不是在毀滅梅蘭芳的藝術名節嗎?

  梅蘭芳之所以為梅蘭芳,全因為他的京劇藝術,切割了他的藝術生命,偏要製造一個所謂「凡人」版的梅蘭芳,既脫離事實亦沒有任何意義。梅的個人生活經歷或可以成為電影故事的素材,但卻不必把片名叫做《梅蘭芳》了。挑戰同行前輩、婚外情、在成功事業裡失落了自我等等故事橋段元素,可以隨便編出幾十部新戲,但有必要冠上梅蘭芳傳記的名義嗎?不論是台下或是台上的梅蘭芳,同樣離不開他的藝術生命。

  陳凱歌執導的《梅蘭芳》除了劇本粗劣和選了一位全不懂演戲的男一號外,沙石多得不能一一盡論。盼不必再等五十年,便能有高手認真和誠懇地把梅大師的生平和精神面貌重現銀幕。

Friday, March 27, 2009

不算粗

不算粗

  香港立法會近日發生一場「髒話」風波,對峙三方分別是政府官員、泛民影子共主劉慧卿和激進的社民連議員,而關鍵詞是「X(廣東音po)街」。社民連議員在立法會會議上多次使用該詞,經政府官員投訴後,立會財委會主席卿姐呼籲議員發言不要使用粗言穢語。豈料社民連的長毛和陳偉業先後挑戰主席權威,照樣講過不停,兩人都均被主席逐離場。

  包括黃毓民在內的社民連議員,在立會經常用出位的語言和行為,前有向特首擲蕉事件,現在又興起「X街」事件。社民連投訴主席獨裁,限制議員發言權利。這場「髒話」風波表面上似乎是無聊,內裡意義卻不容忽視,也似曾相識。台灣立法院開會也經常手口足並用,紙張、飯盒、鞋、示威牌、咪高峰等物滿場飛、甚至有時會拳腳交加。香港立法會過去整體上以文鬥為主,長毛常有另類行為,也多是孤軍作戰。自黃毓民當選壯大了社民連在議會的力量後,此類台式議事行徑也引入到立法會內。

  廣東話「X街」一詞是否屬於應被禁止在議會上使用的「髒話」,不必請大學教授寫論文,尺度都在公眾的心裡。長毛指責主席禁用「X街」,是歧視低下階層。說實在,長毛此言才是真正的侮辱基層市民,「X街」不是他們的專用詞語,也並不代表他們。「X街」就是一個咒罵人橫死街頭的氣話,使用的人不分身分和學歷。

語言詞彙有粗鄙雅正之分,使用什麼詞彙顯示了一個人的品,粗與不粗,不單是用字,是人格。富貴有錢人家也可以滿口「髒話」,送貨苦力也不一定就天天問候人家娘親。立法會是理性論政議事的地方,如果真是不用「髒話」就沒法表達的話,問題不是出於議會規則,而是議員自身。

死 諫

死 諫

  四名遭悍匪射殺的屋崙市警員今日舉殯。在同一日之內有四名警員被歹徒殺害,於全美來說也是極罕見的。如果屋崙市府沒有在此宗悲劇中汲取教訓,及1將之轉化為具體的改革,這四名警員便真的是白白犧牲了。

  今日的喪禮和悼念儀式規模相信會是空前的隆重,這是生者對死者的敬意,也是對死者家屬的一點點安慰。可惜,在喪禮之後,大部份人們便會開始把四警殉職事件淡忘,再過一陣子,生活還是如舊,血案也好像沒有發生過一樣。對於悲劇,人性都是偏向希望將之早日忘掉,但市政府和市議員們便不能如此。四警遭害事件暴露了屋崙市府以至整個司法系統的毛病,如果不認真的檢討改革,類似的血案將會繼續出現。

  案中的兇徒是一名假釋犯,在應受監管期間仍能擁有強大火力槍械,並且犯下強姦女童案,直視司法如無物。這不能說是個別釋囚的兇悍行為,責任是懲治單位。所謂冰山一角,民眾有理由擔心這類危險性極高的釋囚不止一人,只是不知道他們何時才會再犯案。如果司法單位沒有能力做好釋囚的監管,便沒有理由批准假釋。

  此外,屋崙市長、市政府和警察局對於屋崙居民生命財產的保護是責無旁貸的,現今連受過訓練有武裝的警員都不能幸免,市民又怎能安心。打擊罪案不能靠一兩名幹探,這只會在電影情節中發生。要徹底改善治安,必先要由市長做主動。可惜現任的屋崙市長過於被動,欠缺辦事魄力。而市議會亦沒有發揮監察行政當局的責任,任由市政散漫。自從槍擊事件以來,屋崙的官員只會打悲情牌,把焦點放在悼念殉職警員和援助家屬方面,卻沒有認真的檢討責任和問題根源。

  這年頭我們特別需要敢於負責任的官員。早前美國海軍一架戰機在南加失事墜毀,地面一家四口喪生,飛行及時跳傘逃生。事後軍部發表報告,承認是一連串的人為錯誤導致悲劇,十多名軍人受處分,包括一名指揮官在內。軍部如此直接承擔責任,受到各界好評,認為是鮮有的問責精神。屋崙市府也應好好學習,不要把罪只怪到已死的兇徒身上。

Tuesday, March 17, 2009

花得豪爽

花得豪爽

  靠美國納稅人血汗錢維生的AIG發放一億七千萬元花紅事件,令這家財務上已實質破產的保險集團,連一點剩餘道德價值也徹底虧空了。據紐約州總檢察官科莫(Andrew Cuomo)周二公布AIG集團派發花紅的詳細調查結果,獲派發巨額花紅的一批高級管理人員中,73人每人獲得100萬美元或以上,而最多的一位竟獲超過640萬美元。

  經營業積不理想,仍可以享受超級報酬,是美國企業長久以來的怪異但常態現象。社會對於這些有如惡霸的大企業主管,過去不會有什麼強烈的反應,也許還會自嘆為什麼自己沒有撈上這類的好差事。如AIG等金融機構,一手炮製了禍害全球的金融海嘯,本該自行了斷結業的。可是由於任由它們倒閉將造成更大的破壞,進一步危及民生,政府才逼於形勢出資拯救。令人氣憤的是在獲救後仍不改其慷他人之慨的作風,過去是亂花投資者的錢,現在又以同一樣的態度花納稅人的錢。因為兩個財源都有著同一特徵──都是別人的錢。企業倒了,其管理人仍可以輕輕鬆鬆的全身而退。

  一說巨額花紅是舊合約規定的,不付款會惹來官司。這表面上有道理,但也不是必然的。因為AIG本已面臨倒閉,倘集團破產,僱員的工資和附加福利並不在優先償還之列。聯邦政府出手注資之時,沒有可能不關注到AIG的負債明細。倘若當時就發現有這一批即將要支付的一億多元花紅,大可以作為注資條件將之刪掉。回看事件的進程,慷他人之慨的又何止AIG的高層管理,聯邦政府的財務官員何嘗不是。

  且別以為這全都是布殊政府的劣行,參與布殊七千億元救市行動的核心成員,也包括奧巴馬政府的現任財長。誰要負多少責任相信很難有個水落石出,但納稅人肯定是做了冤大頭。

Monday, March 16, 2009

分手論

分手論

  讀到一篇財經分析文章,作者是占.漢臣(Tim Hanson),題目為《為何中國的經濟刺激方案將改變世界?》,其中主要觀點是金融海嘯讓中國進一步走向離脫對外貿的依賴,朝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發展。作者用的「分手」來形容中國與世界經濟的新關係。

  但自金融海嘯後,美國對中國貨品的需求急跌,表面上的降低了美中貿逆差。甚至有評論認為出口大幅減弱,導致中國大量工廠關閉,衝擊社會穩定,最終將威脅到中共政權。不過,漢臣認為,中國過去把從強勁出口所賺得的利潤,轉手便借給了美國,讓美國可以繼續以低利息放縱民間消費。金融危機後,國庫積蓄豐厚的中國不再把大量資金投向美國,而是把錢用回國內,推出數以百億元計的振興經濟計劃。此舉只會讓中國越來越不受出口貿易的綑綁,走向自給自足的經濟體。

  漢臣如此看好中國的前景,會否真如他的分析的,還是那句老話──「拭目以待」。不過,從他的分析中至少可以發現,一些緊貼世界經濟脈動的財經專家,已經感到一個新時代的來臨。中國在過去三十年改革開放中所積聚的國力,現今才真的顯示出其實質作用。中國既是美國的第一大債主,又是外匯儲備大戶。不單是大債主和手上有現金,中國還是世界第一大消費國,即是其他國家將繼續依賴中國消費者維持生活。

  中國的持續穩定發展的力量有多太,是有目共睹的,因而也引起了「中國威脅論」。在08奧運前後,中國受到異常巨大的國際壓力,看得出來有些國家和政客不想看到中國成功。如果沒有去年底的金融海嘯,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防範和政經方面的壓力將持續。目前情況已截然不同了,國際對中國的正面需求變得太重要了。一個小例子,奧運前西藏議題鬧得差點變成為國際級危機似的,但現今的西藏議題,將也再炒不起當時的熱度了。

Friday, March 13, 2009

考驗耐性

考驗耐性

  總統奧巴馬昨日又再信心喊話,安撫受到經濟衰退打擊的民眾。連日以來,奧巴馬以及其團隊在不同場合,都在重複一個調子,就是政府明白民眾的困境,並且已提供合適的幫助。政府一再呼籲大眾要有信心,不必恐懼。總統本人為了帶領國人超越眼前的蕭條,更宣布已為復蘇後的經濟發展做好了準備。

  希望與信心是奧巴馬的競選主題之一,想不到現今真的派上用場。自奧巴馬上任後股市大跌、失業率上升,各類經濟數據全都乏善可陳。正如白宮所說的,這不能怪奧巴馬,都是前朝經濟政策失誤的結果。但畢竟當下主政的是奧巴馬,再過一段日子,民眾便不會再因為布殊而原諒新政府,這也是奧巴馬為何天天在信心喊話的原因。

  為國民打氣是領袖的責任,也會為施政爭取民眾的支持和忍耐。只怕是說話太多反而會有反效果。這回經濟衰退,並不是某一產業的不景而已,而是金融根基壞了,而更可怕處是直接導致歐洲和亞洲各國均蒙受嚴重經濟損失,使美國的復蘇更為困難和複雜。所以,期待快速解決問題是不符合實際的,甚至連景況有多糟目前也沒有底,更不宜釋放太多美麗但空白的承諾,就算是作為止痛劑也不適宜。

  奧巴馬擔心國人的對新政府的耐性會逐漸流失,因為他明白聯邦政府的逾萬億元救市資金,並不會收到立竿見影之效。美國社會承受壓力的能耐確不是很強,遇到挫折慣於快速找到心理平衡點,即是能自我安慰「一切還是美好」的地方。珍珠港遇襲後,便立即把全國日裔送到集中營;九一一後,我們要馬上開戰攻打阿富汗和伊拉克。發生金融九一一後,不管有用或沒用,過萬億的資金先拋出去。面對忍耐力薄弱的選民,奧巴馬又怎能不擔心呢!

  可是,需注意物極必反的道理。政府天天說:快好了!快好了!當民眾都聽膩了之後,恐怕他們的失望會更大。與其過份強調好日子快到臨,不如理性地告訴我們如何過緊日子。提倡患難相扶並不丟人,總比在愁吃愁穿的時候,還要鼓勵幻想發達後如何花錢強得多。

Thursday, March 12, 2009

人間地獄

人間地獄

  代表三藩市東部選區的國會議長普洛西提出所謂的「西藏議案」,譴責中國「逼害」藏人,普洛西在發言時引用達賴喇嘛的原話,稱現今的西藏是「人間地獄」。這是多麼重的指控,卻未見議長提證說明。國會眾院就這樣在僅一票反對的情況下通過了普洛西的議案,而歐洲議會也通過促請中國政府與達賴喇嘛對話。這些表面上道德高尚和正義的所謂「西藏議案」,片面及無例證地指責中國西藏政策,但卻沒有提出他們到底主張一個怎麼樣的西藏。不難看出,議案的動機不是關懷西議人生活,唯一重點是維持對中國滋擾。

  普洛西貴為議長,是憲法規定排名第三位的國家領袖人,但她所提出的西藏議案,卻連基本的自圓其說也辦不到。普洛西自稱是「熱愛自由的人士」,但她所推崇的達賴喇嘛,卻是沒有一點民主自由精神的人物。作為西藏的領袖,達賴喇嘛的權力是絕對不容挑戰,並且是予生俱來的(在被確認轉世靈童身分後)。如普洛西認為活在達賴喇嘛神權統治時期的藏人是活在天堂,她也必須承認自由民主不是必需的。因為,支持達賴喇嘛管治西藏,同樣是強加於藏人身上的。

  西藏的宗教領袖不止達賴喇嘛一人,現今的藏人也不見得全部會臣服達賴喇嘛的統治,重新回復至昔日的農奴社會。美歐的政客只會拿達賴喇嘛作為聖人,卻隻字不談舊制下的西藏是一個怎麼樣的社會,或讓達賴回藏後又會是一個怎樣的政制。過去與未來兩缺,仍能高唱民主自由,是空談,也是對藏人權益最大的漠視。

  至於中國政府,在西藏問題上目前仍難以與國際輿論講理。所謂秀才遇著兵,有理也說不清,因為對方本來就沒有講理的準備。因此,中國政府必須繼續爭取國際輿論空間,但更重要是治理好西藏,讓她穩定和向富裕發展,一個成功脫貧和走向現代文明建設的西藏,是回應污衊的最佳武器。

Tuesday, March 10, 2009

為長遠計

為長遠計

  在金融海嘯的強力衝擊下,美國的傳媒業,特別是報業的經營環境日益艱辛,裁員、倒閉及出售的消息接二連三。作為營利的商業模式,就算是沒有金融海嘯,報業早已面臨嚴峻挑戰;一波巨浪,只是沖倒了根基本來就不堅固的沙堆圍牆。社會對信息的需要並沒有下降,報紙是承載信息的產品,市場之所以萎縮,不是新聞沒有銷路,而是傳遞信息工具與民眾逐漸脫節。

  古人利用石頭、骨片、皮革、竹和木頭等物作為書寫的材料,在發明了紙張之後的千年以來,紙張作為傳播信息材料的地位可謂一枝獨秀,不論是書、信或報刊,都要用到紙張,就算是有了電報的年代,最終也要把電文寫在紙上。廿世紀末出現了新一代的電子技術,影印機、傳真機,甚至初期的個人電腦,也全完離不開紙張。直至有了承載資訊的電子器材,紙張的地位才受到真正的威脅。文字資訊不必再印在紙張上了,互聯網的伺服器、超高容量的電腦硬盤、隨身攜帶的記憶體、可隨時閱讀電子化資訊的器材(如手提電腦、手機或書刊電子閱讀器)等,讓人們可以享受無紙張的自由。

  報業的衰退原因,一般會指向廣告流失,認為是互聯網搶走了報章的客戶。廣告客戶最重視媒體的傳遞信息功能,報章廣告效力受到挑戰,是與讀報人數有直接關係。不是人們不再需要看傳統報刊的內容,只是在別的地方也可以更方便的讀到同類資訊。可是,在營利不理想時,報業經營者往往想到先是砍削製作成本,其實是飲鴆止渴。沒有充實的內容,讀者群只會更快流失。

  所以,傳統報業要謀求出路,不是關門大吉便了。社會對新聞資訊的需要是不會減少的,因此報業變身不是省去製作內容的資源,而是應該研究採用利便現代讀者的工具來承載高素質的新聞資訊。竹簡已經停用千多年了,紙張雖然雄霸天下一時,但終於也會有退位讓賢的時候。過去媒體只管業務和編務,不關注科研,看來,現在已經再不能逃避了。

Monday, March 09, 2009

匯豐淚

匯豐淚

  香港有線電視股評家胡孟菁周一在主持現場股評時,目睹匯豐銀行在收市前最後一刻突然慘跌至每股33港元。鏡頭所見胡緊盯著桌面的電腦屏幕,連續多次急促的深呼吸,激動得與拍擋對不上話,並且需要以手拭淚。如此震撼的畫面,相信除了令股民為之心寒外,亦可見匯豐的衰落,在亞洲區具有重要指標性。

  由上海至香港,以至全球化,匯豐銀行向以穩健和精準的投資策略贏得公眾的信任,認為是最穩妥及幾乎零風險的投資。由一年前每股150港元至周一的33元,很多股民都不能接受。而事實上,匯豐絕對是良性企業.日前公布2008年業績即使下降了70%,卻仍然不是規劃失策、充滿金融新生衍生工具的一類美國投資銀行。匯豐在新興市場及中國大陸,都仍然是正增長.卻因為美國匯融而虧損百多億美金.
  
  可惜,惡運未完.此次它斬了有次按的匯融,卻仍然在美國有正常銀行業務,不是全撤出美國。於是,當實體經濟受打擊,失業的,波及本來可正常供樓的中產,即是正常業務下的按揭(不是次按)也受衝擊。匯豐在美國的呆壞賬未完,有估計,這些正常樓按如也大量斷供,很可能匯豐要在美國再虧損200或300億元。
  
  而於個人的生活而言,買匯豐,絕對是保守甚至不投資一類人的行為。有保守者當買匯豐如買樓,不是短炒,只想安全地保值。可是,新一輪的金融危機,連這種人也衝擊了。而他們,可能是香港最大量存在的「上中產」,不至於是富豪。
  
  如教師、醫生、律師等的學會基金或退休基金,一般只投資最穩當的企業。這類專業人士平日極忙,通常就交由基金為他們做最穩健的投資,本人卻不投資。可是,這一波便連他們也波及。這就是第一波金融海嘯之後的第二波、第三波、第N波的衝擊。主要是打擊與第一波無直接關係的人、企業、資產、領域等。
  
  胡孟菁說她不是為自己投資損失而哭,本人也沒有匯豐股票,眼淚是為小投資者流的。

Sunday, March 08, 2009

懷舊迷思

懷舊迷思

  香港無線電視有一個懷舊節目《光影流情》,專門介紹香港的舊物舊景。日前在三藩市播出的一集,主持人如數家珍般逐一介紹舊玩具,如一些小鐵車、第一代電子遊戲機等。看著所介紹的內容,心裡泛起疑問,為什麼懷舊節目的內容一點都不舊,主持又經常提到八十年代如何如何。這才驚覺對於年青一代,二三十年前的事已經合符懷舊的資格了。幸而沒有被主持或製作人員發現,否則八十年代大學畢業的我,也可能入選成為被「懷舊」的對象了。向來自以為歲月不留痕(至少在心裡)的,一旦成為年青人懷念的老東西,滋味太難受了。

  所謂「懷舊」,是主觀感性;何謂「舊」,也沒有科學或客觀的定義。所以,主持人在遊戲機中心懷念早期品種的遊戲,自然也可以稱為「懷舊」。只是,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古國,如果二三十年前的東西已成為有價並值得懷念的「舊物」,那五六十年前的物和事又當有何價值?明清豈更不是成為上古史了。「懷舊」可以當作是一種興致,但與香港教育去中國歷史的做法,是多大的矛盾與諷刺。「懷舊」風刻意的把短距離的事物經典化,而同時卻接受全港學生不讀正規的中國歷史,取消中學中史科目。

  沒有對中國文化的基本認識,只懂珍惜三幾十年前的所謂「舊寶物」,中斷了文化傳承,提倡膚淺的文化觀。更有意義的懷舊應是分析這些舊物舊地於時代的意義。例如台灣某電視台最近一則懷舊報道,以輕鬆調子介紹了日治時期台灣人去日本旅遊的方式,遊船票價多少和旅程感覺如何。主播稱這些可以負擔等同普通工人半年薪支船費的台灣富人,是走在尖端的摩登遊客。整則報道懷舊味溫馨,但筆者反而有興趣想知道,於日治時期能高消費去日本旅行的台灣人,都會是那些階層的人士?他們與日本殖民統治者又會是何種關係?

  淺薄的「懷舊」背後是一種更淺薄狹窄的本土主義。如近年多場保護香港歷史建築運動(保留中環皇后碼頭、天星小輪鐘樓、域多利監獄等等),強調這些舊建築有著珍貴的「集體回憶」價值。而所謂集體回憶,是來自運動人士對這些築物的熟識程度和生活關係,因而便認為有了保留的價值。

  陳舊或是熟識並不等於具有文物保留或思念的價值,因為內裡沒有考慮歷史價值元素,物或地與人曾發生過什麼連連繫,而這些連繫又具有什麼時代意義?缺乏這種史實意義的反思的懷舊,是本末倒置,社會價值有限。

Saturday, March 07, 2009

可恥的虛偽

可恥的虛偽

  繼中國圓明園獸首拍賣事件後,印度聖雄甘地的五件遺物公開拍賣亦引來類似的風波。印度富商以180萬美元,從美國收藏家占士.奧狄斯(James Otis)手上購得該批甘地遺物。圓明園的獸首是英法聯軍侵略中國時遭搶掠而流失,被拍賣的甘地遺物卻是他生前贈送朋友的紀念品。兩者在流散原因上有著非法與合法的分別,但同樣顯露了物件持有人及一些西方輿論的可恥虛偽本質。

  當中國政府和民間團體抗議拍賣獸首銅像後,持有物件的法國賣家皮埃爾.貝傑卻以西藏的內政問題來跟中國政府討價還值,要求中國准許達賴喇嘛回西藏。這舉措既是蓄意刁難外,也自以為顯得道德高尚,願意以高價寶物換「人權」。美國收藏家也有樣學樣,在印度政府反對拍賣後,便開出條件,要求印度承諾撥出固定的國家收入扶貧,便免費交還寶物。一名美國富翁,為千萬印度窮人請命,不是很高貴的道德情操嗎?當然不是,相反,不論是貝傑或是奧狄斯對所謂人權或民生根本不在意,開出道德價碼,其目的只是為謀取更高的現金回報。

  將物件送到拍賣行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套現。如果不是為了求一個好價錢,又何必去拍賣行。貝傑漠視手中物件是血腥暴力非法得來之別國文物,還有什麼個人道德可言,更遑論關注西藏人權。東施奧狄斯更拙劣,竟然提出扶貧條件,倘出自真心關懷,便應以慈善拍賣方式,把所得金錢全數捐給印度窮人。在拍賣後,貝傑假惺惺的說聖雄的遺物於紀念印度非暴力運動有著深厚意義,不應只值180萬,合該值一千萬元。這也太貪心了吧!

  明明白白是為了金錢利益,又要自添救世者的「光環」,與昔日殖民地主義者侵略亞洲國家的思維同出一轍,壓根兒就是把自己抬得高高的,看人不是人。他們只適合以無恥之徒稱之。

Friday, March 06, 2009

憑什麼

憑什麼

  日本政府聲稱美國確認釣魚台適用於《美日安保條約》,意即美國承認釣島為日本的領土。不論日本或是美國,他們憑什麼就這樣把中國領土私相授受。釣魚台的敏感爭議,美國政府是始作俑者,當然是心知肚明,但卻硬要一再支持日本侵佔中國領土,其中原因並不是為了日本,而是美國的國家利益。

  釣魚台群島屬中國故有領土是無可爭議的,甚至現今日本的沖繩,當年也是中國的屬土。因清政府於甲午戰爭的失利,被逼割讓了台灣和琉球群島。辛亥革命後,新中國宣布不承認所有不平等條約,但日本仍然不撤出。至抗戰勝利,美國軍管日本,同時也接收日本過去從中國強奪的領土。美國當年只向中國歸還台灣,但卻沒有同時交出釣魚台島,至於琉球更早已被日本吞併了。

  領土的爭議從來都是最難解決的,當中涉及實質經濟利益,以及國家尊嚴和民族感情。所以,要長久挑撥地方爭端,最有效及簡單的手段是為其製造領土糾紛。英國人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如是,美國故意把釣魚台送給日本,亦如是,形同在敵人背後留一支刺針。

  自清代中葉以還,中國喪失大量領土於歐美俄日等強國,許多已經成為歷史定案而沒法取回,如香港和澳門能回歸的是極少數。站在國家長遠發展的利益,中國對領土的糾紛有著不同的處理手法,如與俄國的邊境談判,有批評者認為是出賣領土,但卻換來平息了與俄國的隱患,達成更有利國家發展的條件。至於釣魚台問題,中國政府要處理的不單是取回領土,也不是中日關係,還得要對付美國。

  所以,儘管民間卅多年來的保釣運動此起彼伏,而中國政府似乎只有口頭的聲明而沒有實質的行動。政府慎重考慮長遠及近期利益是必須的,但依目前的國際形勢,中國政府似乎應該採取更高的姿態,最少要把釣魚台的主權爭議提到國際層面,清楚響亮的伸明主權,豈能任由美國一槌定音。

Wednesday, March 04, 2009

無肉不歡

無肉不歡

  愛荷華州花170萬元研究豬的臭味,夏威夷州用二百萬元提倡天文學,這兩項看來頗有趣的開銷,是奧巴馬總統即將簽署的410億元聯邦預算的其中一部分。

  美國的聯邦預算案並不是單純包括聯邦政府項目的開支,參眾兩院的議員們都可以為自己的州或選區往預算案裡塞進開銷項目,這類被俗稱為「肥豬肉」的指定項目撥款,通常都不會有爭議。大伙都是如此伸手要錢,白宮又不過問,正是不拿白不拿,那會有甚麼異議。除了阿里桑那州聯邦參議員麥凱因,他自出任議員以來堅持不拿「豬肉」,在競選總統時也以反對「豬肉」法為號召。

  預算案內的「豬肉」開銷項目共有8600條,總款額約合77億元。麥凱因認為這都是政客為討好選民或利益團體而浪費公帑,並指責奧巴馬沒有兌現競選諾言約束「豬肉」開支。民主黨參議院領袖里德對麥凱因的指控不以為然,認為地方的具體個別需要,是聯邦預算官員所沒法清楚知道的,議員有責任為選民爭取應得的聯邦撥款。白宮官員又反駁稱所謂的「豬肉」開支僅及總預算不到2%,情況並不嚴重。

  要好像麥凱因所主張的徹底消滅「豬肉」是不可能的,因為聯邦預算案確是沒有細緻的關照到地方項目,來自選區的議員應是最明白那些是急需或值得撥款。所以,「豬肉」開銷之所以受非議,並不是獲得撥款的方式或途徑,而是項目本身的價值。如去年競選時最有名的「通往荒蕪之地的橋樑」,該項目是來自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佩林的阿拉斯加州。又如上述的豬臭研究等等。由於錢都是靠關係拿到手的,其中存在太多枱底交易和浪費的可能。

  因此,地方直接在聯邦預算案內加插開銷項目應予保留,但由議員隻手遮天,會容易生弊端。提出項目的程序則應檢討,及加入適當的監察。

Monday, March 02, 2009

法不容緩

法不容緩

  中國《南方都市報》報道,廣州市白雲區發生交通意外,消防員和交通警在場搶救被困在車內的傷者。其間,傷者的家人到場,指責交警救人不力,並且暴力毆打警員,至警員需躲避在消防車後求援。與這則新聞成反差的,是一些公安人員霸道欺壓市民的消息。這類新聞反映了不論是公安或是民眾,法治觀念都極待改進。

  社會整體法治觀念的建立是很不容易的,要經過相當的時間,以及政府在體制和教育上的配合。除了人口龐大和教育水平參差,使法治意識的建立遇到障礙外,中國傳統的「法」觀也必須更新。一般印象是中國自古以來都是有法的國家,那一個朝代沒有厚厚的法典。而在現實生活上,也經常說管理中國人很容易,因為中國人都很守法,是儒家思想修得的善果。不過,仔細反思,中國人的所謂守法,與服從權威(諸如皇權、官權、父權等)沒有兩樣,也因為「法」與「(特)權」很容易混淆。是平民百姓服從當權者的規範,這與現代法治精神完全是兩回事。

  依法而治,則法典本身必須是具公正性,與所謂皇法或父老說了算的「法」是不一樣的。現代的守法不光是服從,也包括依法伸張和維護自己的權益。而為了建立國民的現代法治觀念,中國在改革開放後製作了大量以司法為題的劇集和檔案資訊式節目。這種柔性的宣導方式較適合中國的國情,要13億人都上課重新學習法律是不可能的,寓娛樂於學習,可以改良風俗。

  不過,司法制度內的硬件也不能忽視。最近,多屆的全國人大都有很尖銳的立法,如物權法等,在完善法典方面,政府下了功夫。而最不足的地方是培養執法人員,指的不是警員,而是律師和法官。沒有一批高素質的檢察官、法官和民間律師,整個司法系統很難有效的運作。據大陸媒體所引用的統計數據,全中國法官有21萬,而在這21萬審判人員中真正意義上的法官人數不足15萬人。在律師方面,全中國不足12萬名。這些數字是一個甚麼樣的概念呢?舉一例參考吧!單是美國加州,便有13萬名律師,其餘的不用說了。

刺激再刺激

刺激再刺激

  大概是因為環境所逼,奧巴馬上任一個多月,便連翻大動作的為衰弱的經濟下了重藥。國會早前通過了近八千億元的刺激經濟撥款,使自金融海嘯以來政府的救急資金高達一萬五千億元。上周,總統又提出高達三萬六千億元聯邦財政預算案,在這美國有史以來最龐大的預算中,赤字也是空前的一萬七千五百億元。對於百姓來說,用「刺激」兩字來形容這些天文數字,十分之貼切。不過,刺激仍是陸續有來。

  總統的刺激經濟大計順利過關,但股票市場卻以大跌市來回應,顯示市場對經濟前景的憂慮極深,並不是一堆政府開銷數字便能打發的。計上周花旗銀行被變相國有化後,去年曾得到聯邦政府注資一千五百億元,全國最大的保險公司AIG,昨日又傳出需要政府再投放三百億元。AIG目前實質上已經是一家國營企業,連房利美和房利貸,以及已經被接管的銀行,過去風光一時的美國金融業,快都要變成全國營化了。

  看來,「刺激方案」將是今年美國最流行的詞語,由聯邦政府以至地方縣市,都各自有不同版本的刺激方案。絕症病人最有勇氣試用新式療法,俗語所謂「死馬當活馬醫」,表面上是方法多多,但內裡卻是沒有底。哪些行?哪些不行?要藥到肚子裡才知道。這種治療態度是本著原來就是沒得救為底線,於是大膽什麼都一試。不論是布殊或是奧巴馬,都是以這種態度應對金融海嘯。它的好處是動作大,讓民眾知道政府在辦事了;而壞處卻是效果如何,誰也沒法說清楚。

  所謂「摸著石頭過河」,也只能見一步行一步。只是想不到一個超級大國,其應對危機的能力原來是那麼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