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Thursday, October 01, 2009

鏡頭以外

鏡頭以外

  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莊嚴地在北京舉行了自開國以來最大規模的國慶閱兵及巡遊。國際媒體以略帶酸味和嘲諷的語調,報道了這場有廿多萬人參與的國慶大典。於中國人而言,其意義遠不止於場面壯觀那麼簡單,還盛載著一份歷史的滄桑,也展現了對未來生活的自信和期盼。

  威武的軍隊,先進的各式軍備隊伍走在長安大街上,這一段路雖然短,卻走了六十個年頭。更準確的說,這段路已走了一百多年。一個半世紀之前,在北京大街上耀武揚威的是八國聯軍的軍隊;七十年前是日軍鐵蹄踐踏在天安門前的石板路上。百年外患,數十年的內戰,再加上三十年動盪中的政治探索,中國人民作為一個集體,幾代人以鮮血以性命艱辛地、緩緩地把中國的歷史巨輪推向前方。所以,十月一日在天安門前所看到了,不單單是一支支陣容整齊、精神抖擻的方隊,同時是中華民族重新出發所邁出的歷史性步伐。

  因此,整場閱兵及巡行都沒有什麼花巧,步隊檢閱後,就是新中國六十年的階段回顧。由紅色革命,到綠色環保,摡括了這六十年的發展和前景。有西方媒體譏諷胡錦濤閱兵時表情僵硬,穿的又是「毛裝」;而從直播所見,作為主禮人的胡錦濤確是笑容不多。身為十三億中國人的最高領導,又次身於國際領袖之列,胡錦濤神情肅穆,沒有「某些人預想中的」、享受極端權勢所「應有」的笑容。

  胡錦濤在閱兵後發表簡短講話時提到:「在這個喜慶而又莊嚴的時刻,全國各族人民都為偉大祖國的發展進步感到無比自豪,都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充滿信心……60年前的今天,中國人民經過近代以來100多年的浴血奮戰終於奪取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歷史啟示我們,前進道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但掌握了自己命運、團結起來的人民必將戰勝一切艱難險阻,不斷創造歷史偉業。」可能,就是這份厚重的歷史使命感,令胡主席少了個人的笑容,取而代之的是神情莊重。因為,這確是來之不易的國慶。

  就在此時,現場直播鏡頭前還出現位處天安門城樓上、與國家領導人一起閱兵的香港特首曾蔭權。他胸前掛一部名牌相機,雙手拿另一部據說價值四萬多元照相機,臉緊貼著相機的觀景器,滿臉笑容地不停拍攝。就好比快樂遊客般,特首向記者說他拍了300多張閱兵相片。

  倘若是論資排輩,官職比特首官大的應還有不少人。被禮遇獲安排上城樓閱兵,也許他一時不為意,被看重的不是他曾蔭權本人,而是「香港特別行政長官」官職所包含的特殊歷史意義。香港因鴉片戰爭而淪為英國殖民地,剛回歸祖國才十二個年頭。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成立,是重要的歷史里程碑,代表中國領土恢復統一完整。所以,曾蔭權是代表特區和香港市民、以及一份歷史「成績」而登上城樓,於港於國,在閱兵的一刻,都具有莊嚴的歷史意義。可惜,曾先生沒有意識到那份沉厚的歷史份量,誤以為自己是名欣賞大遊行的普通觀眾。
  
  當有評論指香港人沒有家國觀念,要推行國民教育時,總有另一批人高調反斥這是思想灌輸。香港回歸後,奇怪地反而逐年弱化中學的中國歷史科課程。而沒有歷史感,是曾特首本人未能於國家重大典禮上掌握自處分寸的元凶、主因!在國家浩浩蕩蕩地向前挺進之時,甘於做一個旁觀者的,將無可避免地自我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