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Friday, July 20, 2012

永遠稱霸 (七)


  整個九十年代,江澤民主政下的中國經濟處於粗放型的急速發展,也是外資在華發財的黃金時期。克林頓順應時勢盡量消除美中貿易的障礙,在中國最在意的兩岸問題上也願意給足面子,在中國宣佈不支持台獨。不過,也不是說一點波瀾也沒有。

  一九九三年七月,美國指責中國貨輪「銀河號」正運載化學武器原料前往伊朗。美軍艦強行在公海截停銀河號,中國政府抗議後仍是讓美軍登船檢查。檢查結果證明美軍指控不實,中方要求道歉賠償,最後卻不了了之。又,一九九年五月八日,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遭到美國戰機轟炸,造成三名中國外交人員死亡,多人受傷。這回克林頓政府很快便道歉了,說是空軍使用了舊的地圖,「誤炸」了中國大使館。憤怒的中國百姓衝到美駐京大使館示威,但中國官方反而顯得低調些,其後更阻止群眾組織反美示威活動。事後國內一些文章以揭秘方式指出,美轟炸中國使館是與美隱型戰機機密落入中國手裡有關。

  類似的中美外交衝突在九十年代並不常發,但從中可見美國商人雖然熱中於趕搭中國改開放的快車,但美國政府並沒有放下對中國的防範,在要害時刻,克林頓還是會毫不猶豫地使出硬功維護美國利益。美中的「友好」是建築在經濟利益上,政治方面美國仍只相信自己的判斷。至於中國方面,有說法稱為了使館被炸事件,江澤民曾三度拒接聽克林頓的電話。不過,不論是銀河號或轟炸使館事件,中方最後還是忍讓了,沒有跟美國硬碰。

  也許有人會問,毛澤東在最艱難的時期都敢與美國硬碰硬,為什麼江澤民就不敢堅持呢?這其實並不能怪到江老總身上,中國有句俗語:形勢比人強。毛澤東時代中美沒有經濟利益合作關係,打就打唄!但處於經濟改革開放的衝刺期,中國要依賴美國的地方多著呢。在發展才是硬道理的指導思想下,能忍一時之氣,成就改革大業,於其時不失為一道上策。

  這亦反映了中美關係的微妙轉變,由五六十年代的對立,到七十年代的調整期,及至八九十年改革開放期,中方手上能施在美國身上的牌越來越少了,表面上中國是越來越強大,但在中美國關係層面,其實弱勢已呈現。(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