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Friday, June 03, 2011

從端午說起


  過兩天便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傳說端午節的來由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因未能伸展抱負,遭君主所猜忌棄用,於是憂憤投江自殺而死。賽龍舟熱鬧,吃粽子快意,一年一度的端午也就如此這般過的,至於屈原的愛國精神,已經不再是端午節的焦點了。

「愛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相當重要和特殊的位置,它是團結民族和維持社會秩序的重要支柱。有人認為中國人所講的愛國,其實就是忠君,是奴才主義。不錯,「忠君愛國」一詞常被連結使用,但仔細看,中國人對國家的情懷,遠超過對一個姓氏王族的忠心,而是將國家當作為個人安身立命所依。「國」是所有生活秩序的根本,國若不保,生活的其他部份都失去了意義。這可以解釋為何中國文化推崇愛國行為,卻同時對於改朝換代習以為常。因為只要國在,換個姓氏做皇帝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一回事。

  中國人在什麼境況之下會接受更換皇帝呢?回顧歷史,當主持國政的皇帝再不能給予人民一個能依靠的國家之時,中國百姓會毫不猶豫的將之推翻,另立新朝。改朝換代本身也是一種愛國表現,因為百姓需要一個能為他們帶來安定生活的國,不會容忍國家衰敗滅亡。

  中華文化裡的皇帝並不是國家的擁有者,更像是看守者。與西方的王帝很不一樣,中國的天子有替天牧民之說,天子是一個有權利也有義務的「職位」。天子雖然享有尊貴的生活和權威,但同時也要向人民負責,「勤政愛民」是對天子工作的一貫要求。所以,中國皇帝是要上班受「雙規」的。在規定時間、規定地點聽取官員們的工作報告,審批文件。當天子若玩忽職守,中國古代設有御史大夫專門提醒皇帝。倘皇帝執意不理朝政或施暴政,古代政府體制雖沒有更強的即時約制力量,但這類天子的執政合法性便會開始受質疑,最終必導致民變或皇權旁落,被有能者取而代之。

  可以說,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有著異常強大的民族凝聚力量,但卻沒有對某一姓氏的愚忠。中國的「國」是文化之國,並不某姓王朝。中國人所愛的國,也就是這個文化的中國。

  可惜,觀乎現今的香港及一些內地知識份子,鼓吹否定愛國,終日散播中國不可愛、不必愛的言論。這類人士喜愛以美歐日等發達國家來證明中國不可愛,認為現在的中國在方方面面都比不上這些國家,於是便大條道理的不用愛國。這種挾洋自賤的心態,源頭是來自十九世紀殖民地侵略主義對中國的衝擊。這類人士經常會自辯說自己不是不愛國,只是國家不可愛,等到哪一天中國變得如西方那麼可愛,他們也便會愛國了。這其實等同從根本否定中華文化的價值,眼裡心裡只有自我陶醉下被美化了的西方國度。

  這股盲目崇洋自殘的風氣在互聯網上甚流行,甚至傳染至一些華文媒體。但也不必因此而悲觀,三千年的歷史告訴我們,中國文化兼容並蓄,外來文化最終除却糟糠之後,都加入成為中華文化有機的一部份了。在列強的槍炮下重生的中國,花了百年時間,不就是自己一步一腳印地走到今天的嗎?中國就是中國,它不會變成一個在東方的西方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