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Tuesday, December 30, 2014

還望來年


  2014年快要過去了,回顧這一年真,這世界真的不怎太平,甚至到了年終這幾天,還要來一宗奪去百多人性命的悲慘空難。面對新的一年,人們最常提及的新年願望是「世界和平」,但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這只不過是一句空洞的套話。國與國之間的爭鬥,有的是源於民族世仇,傷口深得沒法癒合。另一些出於大國的貪婪,總愛將自己的利益建築在他國的動盪和貧窮之上。

  在眾多的新聞事件中,有線電視新聞網上一則古巴街道採訪讓我感觸良多。總統奧巴馬在去夏威夷度假打高球前,宣佈與古巴恢復正常關係。此消息一出,美國媒體紛紛到古巴街頭採訪當地民眾反應,CNN一則報道全是古巴人為與美國即將復交而歡呼。有古巴說很高興下一代有救了,可以改善生活,更可以有到美國學習的機會。這些民眾反應也許並不能代表全面,卻反映了在被美國這強鄰經濟封鎖幾十年的一部份古巴人,被生活壓逼得多扭曲。

  古巴街頭走動的古董級汽車,見證了這個因為不願意聽話於美國的國家所遭受的報復後果。美國記者以皇恩大赦的口吻報道美古關係邁向正常化,於現實角度,古巴經濟封鎖鬆綁,於百姓而言當然有利,但這絕不是恩典。


  斷人衣食究是什麼正義所為?因政見不合便要他國整整幾代國民過著貧困日子,難道就是大國的普世價值觀嗎?結束以強凌弱後,強國還要以救世者自居,而弱國民眾就如獲甘霖般歡呼,這是我們願意子子孫孫生活的世界嗎?在此謹期待來年,不論大國或小國,發達或發展中國家,都能相對地平等些,那怕只是一小步。

Monday, December 29, 2014

悼紐約殉職警 重建法治信心



  美國紐約雙警遇刺案其中一名被殺警員拉莫斯廿七日舉殯,全國逾兩萬名警員出席喪禮。另在聖誕前夕,同案被殺華裔警員劉文健的家人到了案發現場獻花拜祭,白頭人送黑頭人的哀慟情景,與節日應有的祥和形成極大反差。連月來反對警察濫用暴力的示威在全國蔓延,繼而發生讓人震驚的雙警被謀殺案,使到年終最重要的節日變了味。

  謀殺劉文健及其拍檔拉莫斯的兇手,在臉書聲稱殺警是為了替兩名被捕時死於警察手上的非裔報仇。這種極端的暴力行為雖然受到包括非裔民權領袖在內的譴責,但紐約市長呼籲在警員舉殯前暫停反警示威,卻沒有得到正面的回應,示威依然,在個別地區更引發新一輪的警民衝突和破壞公共財物情況。

  美國非裔社區長期指責司法制度不公,不論在警員執法之時,或在法庭審訊上,均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兩名身上沒有武器的非裔死於警員手上,涉案警員又沒有被起訴,非裔社區的怒火一發不可收拾。不過,街頭示威,甚至以暴易暴,又是否真的能改變司法系統歧視非裔的問題呢?個案實情與歷史性長期歧視又是否必然有關係呢?

  突發事件引發群眾情緒可以理解,但完善具體公共制度則絕不是情緒發洩便能成事的。弗格森和紐約事件後的示威活動,大多是民眾透過社交網站組織,不像過去的大型民權或社會運動,有主導性團體在組織。互聯網時代的遊擊示威,隨機隨意成份大大增加。這些組織鬆散的示威活動表達了參與者的情緒,但同時具體訴求卻相對模糊及欠細節,而且往往是易發難收,這次反警暴力全國示威便是典型例子。其最初目的應是糾正司法系統中可能歧視非裔的問題;可是,沒有明確引導方向的示威最終演變為反警浪潮,除了發生紐約殺警案外,全國各地的警察均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加州屋崙市一個紀念四名擒賊殉職警員的紀念碑遭到塗鴉破壞,當地警察局不敢公開譴責,僅以簡單儀式低調重新立碑,免刺激反警示威者的情緒。此外,在一些反警示威頻密的城市,警員們持續長時間加班,身心疲憊,亦造成地方財政壓力。

  英語有一句諺語:「潑洗澡污水時,不要把嬰兒也一起倒了」。當執法警員自身成為被抗議的對象,甚至是暴力攻擊目標之時,已超出個別警察可能濫用武問題,更是動搖了整個社會法治根本。人們應該反思,示威的初衷是要完善法治,倘若示威本身成為了治安事件,豈不是適得其反嗎?

  非裔社區感到沒有得到司法系統公平對待,成因相當複雜,要解決也只能多管齊下。現任美國總統是非裔,聯邦司法部長也是非裔,沒有人該質疑他們對非裔社區的漠視。從來解決問題只能靠理性和細緻的討論,以及堅決落實改革的決心。相信法治才是鞏固法治的第一步。

  美國副總統拜登在紐約出席拉莫斯的喪禮時讚揚紐約市警隊是全世界最優秀的,此評價也許不是反警示威者能接受的,但站在維護法治的立場,政府別無選擇,只能全力支持警隊。紐約市長白思豪早前因為發表支持反警暴力示威的言論,在雙警遇刺後,即陷入他上任以來最大的政治危機。白思豪在拉莫斯喪禮上講話時,紐約警察以背對相,不滿情緒恐一時難以消停。作為社會穩定最前線也是最後防線的執法隊伍,必先應受到尊重,任何無故妖魔化治安隊伍的行為都是極度危險的。約束警權自是有必要的,只是與其將個別事件無休止的煽情化,不如組織有系統的檢討對症下藥。金博士當年領導非裔民權運動,除了上街示威和集會外,他更與總統詹森坐下來討論定立新的民權法,成功將示威力量轉化成為立法成果。也許反警示威者可以向前輩金博士認真學習。

Wednesday, December 24, 2014

示威與實務


  紐約兩名警員在執勤時被殺,非裔兇手表明是要為兩名早前死於警員手下的同胞報仇。這種以暴易暴和冤冤相報的結果逼得人們一時都要冷靜下來,本來公開支持向警隊問責的紐約市長,被指有份煽動近月來的示威,間接導致殺警慘劇。市長於是呼籲民眾在兩警出殯之前,暫停所有抗議警察暴力的示威。可是,昨夜紐約街頭示威人群再度出現了。

  群眾就針對政府某些政策或行動舉行集會遊行,本質是一種集體表態行為。而這些集體行為有純是發洩情感或表態;有的抱有政治目的,期望示威行動形成對政府一定的政治壓力,逼使政府作出某種政治讓退,或者依據示威者的期望開展政策。

  故此,純是情感宣洩的示威,要做到適可而止。美國各地天天不知有多少示威,三藩市更是示威之都,但絕少會出現暴力後果。就算是懷有具體政治訴求的示威,絕大部份都是有組織的專業示威,政府官員和政客其實早已累積了相當免疫力,示威活動不一定能改變他們的立場。

  在出現如紐約市槍殺兩警的極端事件後,人們必須反思群眾示威到底對社會能帶來什麼正面轉變?怎麼樣的示威才是有益於社會的呢?

  據分析指出,連月來抗議警察暴力的示威許多是網上臨時組織,有別於過去的大型示威都是由團體發動的操作模式。這些零散不受團體管理的示威,沒有具體政策的推動作為配合,只能算是一種發洩式的示威,能達致實質結果的機會微乎其微。當年馬丁路德金在發動示威之餘,其實也密切與總統詹森討論訂立民權法的細則。


  當下社會有一種流行講法,認為上街表達訴求是神聖的權利,某程度上是對的,但卻不是最有意義的行為,有時甚至會造成反效果,帶來更多社會問題。

Monday, December 22, 2014

誰敢負責


   
  因為受到恐襲威脅,索尼電影公司取消公映一齣內容涉及刺殺朝鮮領袖的電影,奧巴馬總統公開指責索尼向恐怖分子低頭,而在做決定前也沒有知會白宮。總統言下之意是如果索尼跟他商量,便不至於要抽起電影這麼難堪了。

  電影公司擔心戲院成為恐襲目標,總統指這是向惡勢力屈服;但若站在索尼的角度,不上映的決定也反映了對政府反恐缺乏信心。奧巴馬講的是大原則,而且是站得高高地宣講;至於電影公司則要面對社會現實。因為假若真的在播放該電影的任何一間戲院發生暴力襲擊,所有責任,不論是道德上的或是經濟上的,都是由電影公司負的。也可以說,總統是站在說話不腰痛。

  說朝鮮會派特工襲擊美國戲院彷彿是電影橋段,也許不是很多人相信。但美國是一個槍支氾濫的暴力社會,連上映正義蝙蝠俠電影的戲院也會出現殺人狂魔,誰能擔保沒有瘋狂殺手想借機揚名立萬呢?

  不向恐怖分子屈服是政府的原則,但不代表平民百姓就不能想方法自保。奧巴馬實在不應指責索尼。也許奧巴馬認為美國電影向來就是無所顧忌的嘲諷任何國家,荷里活本來就是宣揚大美國,醜化敵對國家的宣傳機器,一齣刺殺朝鮮領袖的電影再沒有平常不過的了。可是,倘若索尼冒重大經濟損失的情況下也要停止上映,是否也反映了某種現實狀況呢?奧巴馬與其怪責索尼,不如好好反思他「領導」下的地球出現了什麼變化吧。

低級漢奸

   
  據香港媒體報道,兩名分別來自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的學生早前到英國國會作證,指責中國違反聯合聲明,要求英國向中國施壓,並呼籲英國重啟《南京條約》和《天津條約》。有網民看到這則報道後強烈批評這兩名大學生為漢奸,也有不少用調侃的語氣說:香港大學生水平真高!

  佔中運動期間,有一說指因為香港社會缺乏讓年青人向上流動的機會,所以爆發佔中。依這兩名到英國國會作證的香港「精英」觀之,他們的確沒擁有向上流動的本錢。試想,能被安排向英國議員講話,必然有其某方面的代表性,至少是有某種特殊關係與渠道。他們可不是無名泛泛之輩,但出口不能成文,反而鬧出大笑話,如此水平,在正常競爭的社會或職場,又怎能有什麼向上流動的機會呢?

  聽取他們報告的英國議員也許比罵他們為漢奸的網民更難受,因為大不列巅的風光早已不復見,英帝國光榮歲月只能從塵封的記憶裡尋。連鐵娘子也不能爭取得主權換治權,還要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梯級上跌倒出醜,汝等乳臭未乾小子重提什麼《南京條約》和《天津條約》,不是存心要英國難堪嗎?如果英國有能力重啟這些條約,還有九七回歸這回事情嗎?


  當代漢奸數之不盡,但當漢奸者竟然要讓新主子公然出醜,相信也是漢奸中最不稱職的了。英國幾名議員就香港問題做騷,也只不過是個別政客不甘寂寞而已,英國政府根本沒有能力和資格公開就香港問題向北京叫板。港大和中大生到英乞求干預,算是滿足一下這幾名議員的虛榮心,罵罵北京是可以的,但為什麼偏要拿英國沒落歷史丟人現眼呢!

Thursday, December 18, 2014

何以不理


  美國哈佛大學的政治研究學院最近發表了一份調查報告,委託一家日本民調公司在全球三十個國家訪問了兩萬六千人,了解他們對自己及別國的國家元首的看法。結果發現不論在自身國家內或國際上,最受歡迎及最獲自己國民肯定的國家元首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第二位俄國總統普京,第三位是剛上任才幾個月的印度首相,而美國總統奧巴馬則排行第七。

  被美國批評為不民主的中國和俄國分別登上狀元及探花位置,報告有自己的一套解釋理論,認為是因為中俄對民眾壓制較強,於是被訪者不敢批評當政者;而在言論自由開放的國家,對領導的評價便顯得分歧。這說法其實明顯有誤,今天中國網民批評政府的言論比比皆是,在私下民調的情況下,言論尺度更不是問題。

  報告採用此分析角度是為了解釋為何經民主選舉的奧巴馬不受歡迎,反是一黨專政的習近平高分佔據榜首。可是,縱使報告已經巧妙地解讀調查結果,美國網絡大佬谷歌仍然對這種讓中國出風頭的新聞刻意低調處理。在這最大的英文新聞搜尋引擎,有關這報告的相關報道竟然只列出八條,四篇是來自印度媒體、中國一則、美國一則、土耳其一則,新加坡一則。


  相信有報道此消息的媒體應不止這八家,但谷歌作為全球使用量最大的搜索引擎,似乎故意要埋沒這則令美國難堪的消息。相信如果調查數據顯示奧巴馬是最受國民信任的領導,而習近平在榜末的話,西方媒體的處理手法將會大大不同。此例一再證明,互聯網自由只是相對性的,自由背後也是有一雙無形之手的。

Tuesday, December 16, 2014

一布又一布



  前佛羅里達州州長傑布.布殊公開表態有意參選下屆美國總統,先不談其個人條件,光因其名字,筆者便不太願意他當選了。因為,他的老爸和哥哥都曾經出任總統,普遍以老布殊和小布殊將兩者區別稱呼,倘傑布又選上,我們該怎樣稱呼他好呢?有老,有小,難道來一個「嫩布殊」?

  美國政治的裙帶關係並不是什麼秘密,要進入權力核心便必須攀關係,也是正常不過的。只是這廂共和黨一門三總統,那廂民主黨一屋兩總統,果真全美國就沒有人才嗎?難道只有布殊家和克林頓家能當總統嗎?

  離開正式提名仍有相當時間,就算嫩布殊和希拉莉真的參加初選角逐,能否出線也是未知之數。單從目前表面因素分析,嫩布殊應比希拉莉的機會要大一些。畢竟希拉莉在七年前黃金時期也未獲民主黨核心的支持,對克林頓家成為新一代政治皇朝的阻力看來並不小。頑強的希拉莉當然不甘心,但恐怕克林頓家的下一個總統夢,很可能要由女兒完成了。

  至於嫩布殊,其實他個人的政治履歷表相當不錯,如果不是大哥小布殊落任時聲名狠藉,相信也不會輪到麥可恩出戰奧巴馬。所以,只要嫩布殊能逐步消除公眾對布殊家的政治恐懼感,再來一個布殊也是有可能的。而對嫩布殊出線最大的助力並不是共和黨的傳統金主們,而應是奧巴馬。因為只要奧巴馬持續不受歡迎,便可以襯托出小布殊其實也並不是那麼壞。


  不過說到底,民眾仍是希望有新鮮面孔的,不論是嫩布殊還是希拉莉,要說服選民絕對不容易。

Monday, December 15, 2014

經一事


   香港佔領運動在銅鑼灣與立法會的佔領區被清場後正式結束,古語有云:「經一事、長一智」,香港經歷了兩個多月的佔領與反佔領鬥爭,到底又長了什麼智慧呢?相信無論是支持或反對兩方都會認為自己有所領會,這也是必然的。至於對整體社會而言,到底因為佔領事件而變得更好還是更壞?政治和經濟環境是否有良性發展?這些在日後都必然會有分曉,只是時間而已,所以暫時也不必過早的推論。唯一可以較肯定的,是特區政府今後施政將會更有底氣,更扎實。

  從兩年多前有人發起佔領中環行動開始,發動方刻意經營讓「佔中」變成為港版六四,其間不論是故意放出的流言,或是來自各界真實的擔憂,不約而同地提到解放軍出營鎮壓的可能。在佔中發生之前和運動開始之初,大有可一舉推翻特區政府,逼使中央武力鎮壓,讓一國兩制頓成炮灰之勢。可是,很快局勢便明朗了,中央政府不動如山,放心由特區政府自己處理佔領。

  由九二八當天至本周一的清場,整個決策及前線執勤,全由特區政府班子負責。從亂局到平靜,特別是最後銅鑼灣的清場行動,警方及有關部門做得乾淨俐落,給予示威者超國際水準的斯文待遇。一場意欲推倒特區政府和否定中央對港治權的運動,就此被政府有條不紊地清理了,其意義遠超過回復街道的暢通。至此,證明了梁振英為特首的特區政府可以有效的執政。當然,在議會上仍會有抵制政府政策的舉動,但經佔領一役,特區政府抵禦外來衝擊的力量已大大提升。


  

Thursday, December 11, 2014

被捕了


    香港佔領事件曲終人散,媒體紛紛以「鐘」極清場來形容警方對金鐘地區採取的清場行動。由於警方事前公開了清場時間,並多番勸導佔領者離去,在清場日仍然留守的示威者並不多。有人離去,也有人專程而來,為的是趕及被捕。沒錯,好些在過去兩個多月來只偶然在佔領區域出現的政客或準政客,清場當日一大清早便到場乖乖坐下等待警察前來拘捕。在此特殊場景下,被拘捕於他們而言好比選美會上的加冕儀式,是光輝接受讚美的一刻。畢竟,被捕的法律後果於他們而言幾乎是零。

  當然,也有選擇不接受被捕的,如學民思潮的黃之鋒,以及有份與政務司司長坐下來對話的港大學生會會長梁麗幗。他們都各自有理由,黃之鋒說是分工問題,即被捕不屬於他的工作範圍。據黃自己解釋,因為有案在身,再被捕便要坐牢了。而梁麗幗則是避免影響畢業後考取律師資格的機會。香港是一個高度自由的社會,政治運動的參與者各取所需,也自然有權選擇願意付出多少。


  金鐘被佔領路段已恢復通車,但佔中所帶來的影響還需要一段日子才能完全浮現。觀察至今,最令筆者不安的是從中所反映的醜陋人性,年青人低下的品格和識見,以及歪謬扭曲的社會價值觀。而所幸的是,佔中和平落幕。這功勞並不是歸於過去一直宣稱佔中是「和平與愛」的發起人士或組織,而應表揚社會上理性的沉默大多數,以及沉著應對,一直堅守崗守的特區政府。有人說金鐘清場沒有暴力衝突是因為警方克制,而事實是因為現場缺了衝擊警員的激進示威者。佔中危機彷彿已過,但今後香港是亂是治,還存在太多變數。

Friday, December 05, 2014

不死之心


  持續超過兩個月的佔領運動已到了意興闌珊的地步,正在運動前路茫茫之時,發起佔領的學民思潮領袖黃之鋒宣佈與其餘幾名同學絕食,以此要求與特首對話,重啟政改諮詢。本來,在政治鬥爭中能以死相逼,確是力量非常,且十分之悲壯。但黃之鋒等人的絕食,能達到這效果嗎?

  在宣佈絕食的記者會上,黃之鋒清楚的說絕食行動並不是玩命,會注意身體健康。於是乎,絕食全程有醫療照顧,血糖低了便飲糖水。試問,明明白白公告不會死人的絕食行動,意思何在?有了不死之心,即是沒打算以死相逼,所以給對手的政治壓力也近乎零。為什麼黃之鋒要如此出招呢?要是心裡根本沒打算死,也不必事先張揚告訴對手吧。所謂兵不厭詐,讓梁特首緊張一番不是很好嗎?

  真的難以猜測黃之鋒的內心的真實想法,只能從其行動的表面按常理推測。如果黃等沒有下決心要絕食到底,亦即是說他們並不堅持所謂的訴求得到回應。又如果與特首對話並不是目的,那絕食又能為黃等帶來什麼呢?

  客觀分析,黃等首先再度成為了傳媒以至社會關注的焦點;其次由逐漸被學聯及其他激進政團邊緣化的尷尬位置,學民(其實是黃之鋒本人)直接重奪舞台的中央,取代了學聯月來一直的領導地位。


  也許做得太過刻意,絕食行動在社會上沒能製造很大的震撼,反對佔中的網絡社群更對黃等極盡譏諷。連佔中三子及陳日君都自首去了,等同與學民劃清界線。消息傳出港府下周將協助執行金鐘禁制令,政治野心強大的學運同學們,也應是時候稍為休息思考一下。畢竟,政治並也非只爭朝夕。

Thursday, December 04, 2014

大陪審團


  美國刑事案件的審理採用大陪審團制度,雖然各州實施上略有出入,但總體是檢控官在搜集了起訴材料和相關證據後,會先呈交一個由市民組成的大陪審團審議,由他們裁決是否提出正式起訴,繼而開始法庭程序。由於近日接連兩宗白人警員在執勤時導致非裔市民死亡事件,兩涉案警員同得到免起訴,大陪審團制度的公正性備受質疑。

  有評論認為大陪審團成了檢控官的應聲蟲,陪審團只不過是照單全收檢控部門提出的材料。遇到跟警察有關的案件,更因為檢控官與警員本來就是工作上的拍檔,令人懷疑中間會否有徇私的情況。以這兩起引起全國關注案件作為背景,上述對大陪審團制度的質疑便變得言之成理。不過,當大陪審團的裁判與公眾期待有落差時,錯誤是否必定是大陪審團呢?

  回到設立大陪審團的初衷,本來就是為了維護司法的公平和公正性,制度背後是崇高的民主精神。由一般民眾組成的大陪審團掌握起訴與否的決定權,可防止司法人員濫權製造冤案。另一方面,大陪審團作為市民代表,專責聆聽檢控官的陳述,審視起訴材料,總比起街頭公審或媒體審判更冷靜和客觀。


  天下間沒有十全十美的制度,隨著時代的轉變,過去合適的制度也不一定再合用。大陪審團制度可以檢討,但如果純粹因為兩宗高調子的案件,或裁決未符好些人的期望,便認為大陪審團制度出了問題,甚至有說法要將之廢除,這恐也非出自理性的檢討。全美各地區的大陪審團天天都在處理無數案件,將之污名化不但無補於事,對整個司法檢控系統也欠公允和製造不必要的衝擊。個案歸個案,依具體證據審議才是司法精神所依。現階段若能增加大陪審團的透明度,就敏感案件的裁決作更詳細的公開說明,相信有助公眾恢復信心。

Wednesday, December 03, 2014

輪替常態


   台灣九合一選舉國民黨慘敗,黨主席馬英九辭職承擔敗選責任,內閣官員也總辭。在這一連串彷似震撼的所謂「變天」局勢背後,其實也只不過是兩黨政治下政黨輪替的必然。今天國民黨慘敗,若干年後,民進黨也會同樣來一次慘敗。國民黨與民進黨輪流執政,將是兩岸統一前台灣政治的常態。

  觀察美國政治久了,對於政黨的上台與下野也越發沒有感覺。可能台灣才開始政黨輪替不久,當阿扁仍在坐牢之時,民進黨便能大翻身,確是值得民進黨的支持者高興。而國民黨昔日以馬英九的超級人氣,如今竟然連台北市與台中市也丟了,要悲哀的也絕對有其悲哀的理由。

  不過,到底是民進黨還是國民黨執政,並不是那麼大不了的事情,因為在兩黨政治體制之下,其實只是有執政黨與在野黨之分。執政黨的工作是享受權力及保護權力,而在野黨的工作是努力拆台,製造自己上台的機會。政黨的存在就是為了執政,在所謂民主選舉制度下,打好選戰比辦好公務更重要。於是,在選舉的循環周期裡,兩黨是沒完沒了的鬥爭,政務是否空轉,實務政策是否落實,均不是政客們最關注的。


  這並不是針對台灣而言,美國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好例子。只要走上兩黨制的死胡同,永不止息的黨爭將主導一切。難怪加州前任議長威利布朗,在打勝無數選戰後說:「我是獨裁政治的支持者」。此言也許有點兒開玩笑,但亦可能是老政客的心底話。

Monday, December 01, 2014

是懂得的

  自佔中開始以來,好些人批評學生不懂得什麼是民主,便以激烈手段爭取他們口中的所謂「真普選」。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周末在一個電視台節目上表示,相信很多在街頭的示威學生並不知道何謂「真普選」。不過,直至昨天看到一段網上視頻,可以確實的說,學生示威者對民主是有相當深奧理解的。

  視頻拍於周日學聯發動包圍政總那天晚上,鏡頭所見,多名示威青年正在搬運一些磚頭。不久有學聯的負責人上前阻止,說磚頭無助圍堵,更可能出意外帶來反效果。雙方為了一堆磚頭吵了起來,期間言語激烈粗暴。

  後來,搬磚方一名男子提出以民主手段解決,由現場各人舉手投票,以決定是否搬磚到「前線」。隨同學聯領袖的一名男青年說:「舉手不一定是民主,大家討論先至係民主。」搬磚男以粗口回應,並說「一定要尊重所有人意見才是民主,現在公投啦」。學聯男則高聲反駁說:「你唔好話投票就一定係民主」。


  噢!明白了,原來學聯中人對民主與投票是這樣理解的。只可惜他們的對民主的理解在付諸應用時,卻會隨著自己意願和利益而調整。按學聯男的說法,他們不惜衝擊香港法治來爭取全民提名,是民主嗎?還是應該討論呢?又如果認為投票不一定就係民主,學聯便要交代清楚他們在為香港爭取那一類的民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