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Tuesday, June 28, 2011

誰動武了

  美國參議院周一全票通過了一項十分奇怪的議案,主題是南中國海,議案對中國在南海「使用武力」表示遺憾,呼籲要通過多邊談判解決分歧,各方都不應動武。說這是一項奇怪的議案,因為參院在指責中國「動武」的同時,卻忘記了在南海區域內最強大的軍事力量正是美國。

  在涉及領海主權的多國裡,中國與其他聲言要傾全國軍力在南海一拚的國家不一樣,中國一直堅持要以直接對話解決問題。美參議院的議案卻舉出中菲與中越間近期雙方船隻的衝突事件,作為中國單方面動武的例子。用兩張嘴講話的美國政府一再表示在南海主權爭議上沒有立場,似乎在這些事件中都已明確站在菲越一方,毫不理會事件經過的客觀事實,這與所謂沒有立場的說法前言不對後語。因為既然有爭議而待解決,作為聲稱要保持中立的第三國,為何又急於要發聲明譴責誰不對呢?

  什麼才叫做動武呢?一般理解是已經出手了,有實質的攻擊行動。但除此之外,施以武力威脅也是動武的一種,有時比真正出手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中國在南海爭議再起之後,並沒有在爭議區域有異常的軍事行動。相反,與越南的兩軍同共巡邏還依原訂安排進行,並沒有因為越南發表了所謂「動員令」而中止。這顯示中國軍方仍舊把越軍當作友軍看待,共同巡邏後更批准越南軍艦到湛江港訪問。中國既沒有發動攻擊,也沒有軍事威嚇,何解會構成連美國參議院也要來一次譴責「罪名」呢?

  與此同時,自國務卿希拉莉宣告美國重返亞洲政策之後,美國的航空母艦戰鬥群輪番在中國南海和東海演練。就在越菲向中國喊得聲嘶力竭之時,美航母和戰艦又駕臨了。眾所周知,美國擁有當今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一個航母戰鬥群能獨立擔負一場常規戰爭的任務。美艦不停的在中國外海實彈演習,這不正就是動武嗎?  

Friday, June 24, 2011

誰怕誰


  美國一名共和黨國會議員在競選廣告裡打出解放軍在首都華盛頓列隊步操的畫面,用以指責奧巴馬政府不斷提高國債上限,等於給機會中國復興,將來定必控制美國云云。總統參選人洪博培日前在一場競選演說中也以人民幣升值話題;奧巴馬何嘗不是這樣,總把中國掛在嘴邊。這類借妖魔化中國的競選手段相信將會陸續有來。華裔國會議員趙美心抨擊此種廣告,呼籲兩黨要關注。不過,美國競選運動高度專業化,候選人花重金製作拉票廣告,事前必然會做足市場調查,摸準廣告對象的心理。此類廣告的出現,不是個別議員不懷好意,而是某程度上反映社會普遍民意。

  候選人拉票,無非是要顯示自己才是選民利益的最佳保護者,誰能最準確命中選民的利益關鍵,誰便能勝出。政客有如變色龍,他們會依據當前社會百姓最關注的議題做文章。九一一年代,每一個候選人都是反恐英雄;到了伊戰不受歡迎,反戰的候選人也隨之增加。美國經濟不景氣之時,過去拿移民做代罪羔羊,現在換成了中國。

  政客含糊地把美國國內問題都怪到中國頭上,可以說他們愚民,但也正是由於有銷路,政客才會打中國牌。所以,反過來說,是有了大批愚民,才會這類型廣告。這反映了什麼問題呢?最重要一點是原來美國人常識極度貧乏,不明白國家經濟運作,也不明白國際事務,頭腦相對地簡單。因為如果經濟知識略多一點,便會明白無限發鈔是美國超級國力的根源,中國再借更多錢給美國,也沒可能到來封鋪抓人的。中國只會是一個越借越窮的債主;而美國憑白紙一張,卻可以換回寶貴的實物供國民享用,支撐其軍隊全球備戰。真的是誰怕誰呀!

Thursday, June 23, 2011

除惡務盡


  奧巴馬正式宣佈了下月起自阿富汗撤軍的具體安排,即時受到來自左右兩方政治勢力的抨擊。可是,除了有幸得以回家的官兵及其家人會感謝奧總外,還有誰會鼓掌呢?

  據撤軍方案,今年底前將先撤回一萬駐阿美軍,明年再減兩萬,總數大約三萬人。這數字接近奧總在領到和平獎後對阿增兵的數目,而繼續留在阿富汗的美軍約仍約有七萬人之多。最新民調顯示近六成美國民眾認為美軍沒有必要再留駐阿富汗,反戰自由派認為奧巴馬撤軍過度緩慢;而軍方最高指揮官與個別共和黨議員則批評撤軍進度太急進,加添了留駐美軍的風險。

  宣佈撤軍計劃之時,奧巴馬首先強自己實踐了2009年底增兵時的諾言,就是在今年七月將撤軍。從廣義上說奧總沒有食言,但這遠遠不是一位稱職總統應該有的作為。動用國家軍隊可不是兒戲,說出兵就兵,調回來就回來,是在烽火戲諸侯嗎?這三萬美軍來去匆匆的在阿富汗兩三年,到底所為何事?完成了什麼保衛國家利益的任務呢?如果任務沒有完成也可以回國,那當年是否根本便不應去呢?自零九年增兵以來至今年五月,共有656名駐阿美軍陣亡,6409人受傷。

  正真有魄力和遠見的領袖,應該敢於作出艱難和不討好的決定。當年尼克遜從越南撤軍也不是很容易的決定,他要面對美軍士氣低落、國際形象受損、越共和蘇聯得勢冒起等方方面面的難題。但為了美國長遠的國家利益,尼克遜大膽調整了外交策略,包括打開與中國建交的大門,歷史證明他的決定是對的。

  至於奧巴馬,首先,沒有坦白說清楚阿富汗戰爭為何必須延續下去?是為了軍火和國防商人嗎?其次,在撤軍問題上在玩弄數字遊戲,等同玩弄士兵的生命,好一副虛偽的政客模樣。總統仍欠全國人民一個交代。

Tuesday, June 21, 2011

翻案怪風

  日前讀到一則微博,一位楊州的網民吳某寫了一個自稱是真實的故事,說抗戰後期在蘇州的日軍也很艱難,吳某的外婆某日煮了一鍋米飯,一名日本兵衝進來用雙手往鍋裡挖,也管不鍋有多熱,捧著熱飯邊吃邊跑。吳的婆婆因為小腳追不了,把鞋扔向日兵,對方回頭來邊笑邊跑。吳某講完故事後總結稱,感到那時比現在和諧多了。此則微博引來不少網民反駁,而吳某則反擊批評者讀不懂的他的意思,吳說:「其實我指的是特定時刻,要比現在的強拆、城管欺負人等現象和諧。」

  類似上述思考模式的言論在微博,甚至學院內也有一定市場。為了證明現在政府何其不堪,論者往往會舉出一些自以為能反照當下中國不是的各種事例。可是,所舉事例本身就不一定真實,或是勉強曲解來指桑罵槐,從而製造了一股荒唐的翻案風。如上述的吳某,說是想批評強拆和城管,但借引的例子卻是侵華日兵笑嘻嘻地到他外婆家搶飯吃的情況。試問,就算拆遷有不合理,也有城管打人,但總不能因而讓侵華日軍變得更可愛吧!現今中國社會存在不和諧因素,但八年抗戰時期會比現在日子更好過嗎?

  這種歪思亂思不獨在網絡世界流行,在中國高等學院裡也有一批所謂史學教授好此道。他們會用另類角度重新解讀晚清歷史,過去都說列強入侵中國,藉強大軍力逼中國簽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而這批一心借古諷今的教授們,就會說當東西文化碰撞時,因為中國人的無知、愚蠢和固執,不懂得自由貿易,不守合約精神,和沒有國際平等觀念,於是逼得外國人採用軍事手段云云。此說法與基辛格新書《Henry Kissinger on China》頗為一致。

最新近的翻案例子是義和團新解。批評義和團以暴易暴,只顧眼前報復而沒有考慮全局,幾成定論,那在何處翻案呢?過去的史學評論批判義和團的同時卻不會同情八國聯軍,時下的翻案風的翻案對象是八國聯軍,藉再批判義和團來替八國聯軍「平反」。這種翻案是有醉翁之意的,國內有一派言論對西方採取不信任態度,提出要提防西方圍堵和約制中國的發展。而這批親西方「新史學家」便借義和團來反擊,嘲笑他們如同昔日的義和團。

  「殖民主義列強是文化使者,侵華日軍是可愛的餓飯鬼,現今的中國一無是處,徹底西化才是出路」,持此觀點的人在現今中國網絡世界裡數不勝數,從正面看是中國言論自由,百花齊放;不過,同時也令我想起魯迅先生所描寫的奴才心態。中國人剛站起來一點又要再跪下嗎?

Monday, June 20, 2011

功德無量


  奧巴馬總統將於明日宣佈從阿富汗撤軍的日程表,外間猜測撤軍計劃將於明年底,即總統大選前基本完成。至於具體撤軍多少?以及速度如何?奧巴馬政府內部有不同的意見,但無論如何,撤軍總方向是對的,並且應該及早完成。

  長達十年的阿富汗戰爭,最初目的是毀滅基地組織的庇護地,以及捕殺九一一涉嫌主謀拉登。拉登已死於巴基斯坦,保護基地組織的塔利班政權亦已經被美國扶植的新政府所取代,美軍再沒有什麼說得過去的理由留在阿富汗了。隨著奧巴馬撤軍,對於阿富汗戰爭的反省恐怕也會被淡化,將來也許只有史學家才會去研究和評價。

  九一一後不久布殊總統便揮軍至阿富汗,但很快又轉移目標到伊拉克,僅留小規模部隊在阿富汗。包括奧巴馬在內的民主黨人因而批評布殊模糊了反恐焦點,讓塔利班殘餘得以重新壯大。奧巴馬在二零零九年上台後,便開始大幅增兵至阿富汗。兩年半以來,美軍不斷擴大了在阿富汗的打擊規模,但美軍和平民的傷亡也隨之一年多過一年。在周三的總統演說中,可以肯定他會如數家珍地告訴我們他的增兵計劃有多成功;這信息亦必然會重複又重複地被宣傳,直至明年總統大選投票日。

  中國古語說:「一將功成萬骨枯」,而用於今日的阿富汗戰爭,萬骨枯了,那「一將」肯定會出來邀功,只是誰也搞不清到底功在哪裡?美軍撤離後,沒法保證不再成為恐怖分子基地;只可肯定的是反美的阿富汗人多了。但這也沒有所謂,人回來就好了,管政客做什麼文章,只要絕大部份美軍都能回來,減少無辜枉死的可能,也算是「功績」吧。

Friday, June 17, 2011

讓謠言飛──當媒體淪為圍觀起哄者 (全)

廣東增城最近發生群眾騷亂事件,中外媒體都有大量報道。靠近內地的香港媒體更得地利,相關報道的篇幅和內容也較外媒多,但從中反映的個別媒體的水平值得關注及深切反思。

  綜合媒體和官方的消息,騷亂事件發生於六月十日晚,起因是治安人員與無牌攤販夫婦發生衝突,其間攤販婦人倒地,圍觀民眾於是起哄。在公安人員和救護人員到場後,群眾阻撓當局把攤販夫婦送院檢查,並開始襲擊救護車和警車,增援警察在場拘捕了廿五人。但是,問題在於事件未因此而平靜下來,越夜越多人聚集,破壞範圍竟逐步擴大,甚至四處縱火和襲擊公共設施等,連路過車輛也成暴徒施襲對象,騷亂持續了三個晚上才平息下來。事件之所以越演越烈,其中一個原因是網絡盛傳十日晚攤販夫婦被打死,激發起民憤,也給想繼續搞事的人士有了借口。

  到底攤販夫婦有沒有被打死呢?現在應該都知道是謠言了。其實在事發後,內地媒體已經有報道指攤販夫婦送院檢查後證實沒有受傷,但仍遏止不了網絡謠言。十二(星期日)早上,增城市市長召開記者會,講述事件發生的官方版本,並請出男事主現場表明沒有受傷,妻子和胎兒都平安。記者會上亦播放了地方官員到醫院探望留院檢查女事主的片段。

  肇事地方的市長舉行記招說明情況,對媒體來說應是十分重要的事態發展。到場採訪的香港鳳凰衛視在記者會當天的午間新聞報道(十二時)裡已報道了記者會內容,以及男事主現身報平安。然而,同一天的無線電視(TVB)七點晚間新聞,在增城事件報道中主播是這場開場的:

男主播:廣州增城治安隊驅趕小販演變成衝突,一個在路邊擺賣的孕婦被推倒地上,觸發群眾起哄。網上消息指一度有幾千人聚集,防暴警察要施放催淚彈,最少廿五人被捕,有人被打死。

  增城市長早上開記者會,內地和香港鳳凰等電視媒體都有聲有畫地報道了「無人死亡」的消息,而TVB在七點晚間新聞竟然仍舊一開口就說「有人被打死」。是這香港第一大台不知道早上有市長記者會嗎?是沒有看到行家稍早前的報道嗎?看來又不像,因為主播開場白後是記者阮一妍的旁述報道,她有這樣一句:「據新華社報道……涉案的兩夫婦經檢查後並沒有受傷,警方最少拉左廿五人。不過,網上消息話,係因為孕婦丈夫前來阻止時被保安打死,因而觸發民憤,場面一度失控……」

  可見,明顯地,TVB記者讀到了事主夫婦沒有受傷的資料;問題是,TVB處理此新聞訊息時,仍「堅定」地以網上不具實名的傳言來作「對比平衡」;至於事件的核心主角、攤販夫婦現真身報平安的訊息因何「被忽略」,沒有放在「多方對比平衡」之中,不得而知。總之,在TVB新聞的眼中,似乎事實真相還有可能是網上所說:「有人被打死」。

  TVB上述該則報道,主播開場和記者報道兩度說「有人被打死」,很明顯「打死人」是這則報道的重點;而這重點,很遺憾現在已被證實只是謠言的再傳播。再看看其他香港電視台,如鳳凰、亞視本港台、NOW新聞等在同一時段的傍晚新聞,都有報道市長記者會和男事主現身說法。為何獨是TVB要堅持報道「有人被打死」呢?而且要到深夜十一點的晚間新聞時段,才補進早上已向外發佈的市長記者會?足足讓謠言多飛了近一天。

  在廣東地區,香港電視台的新聞報道享受相當高的評價,是一些民眾的重要資訊來源。可惜在悠關社會安定和民眾安全的重大事件上,有些記者和編輯並沒有恪守尊重事實、花時間尋找事實的客觀報道精神;例如,不能單憑路人甲說了便當成是「事實」;事實,要在反覆查證中建構,尤其是某些關鍵材料;不造謠製造公眾不必要的恐慌,也是新聞從業員的基本操守。
  
  而最令人費解的是,TVB的增城採訪出現難以說是一時不慎的「重複謠言」。在十三日(周一)的TVB新聞報道裡,該台駐廣州記者龍惠榆到了暴動現場大敦村作現場報道,記者聲稱採訪到一名目擊孕婦被打過程的男子,報道原聲內容整理如下。   

記者:有村民說,話睇到擺檔的孕婦被打。
男目擊者:他們去收治安費,人家不給他嘛,他在搶,人家不給,就打人家啦,往死裡去打這樣子嘛。
記者:佢仲話治安隊仲鼓勵旁觀者一齊打人,話每打死一個人,就可以有五十萬獎金。

  這就是香港記者千辛萬苦到了大敦村採訪到的實情嗎?不要說受過新聞工作訓練的記者和編輯,就算是一般人憑常識都能分辨出這位所謂目擊者的說法極度可疑。首先,說治安隊人員拿孕婦「往死裡打」,那孕婦應該身受重傷才對,但是就在記者龍惠榆有上述現場採訪的前一天,視頻裡孕婦坐在床上,平常而自然地與來訪者握手對話,沒看出是受重傷的樣子。雖知有孕而被群毆,受創程度一定比平常人還要嚴重才是。

    而最荒謬的是記者引述這名所謂目擊者的說法,說治安隊即場以五十萬獎金,鼓勵圍觀者參與毆打事主──這是憑一般常識、智商及邏輯判斷不可能輕易相信的「事實」。而且,不是說孕婦被打,當場引起同情與民憤嗎?那治安隊都是白痴嗎?竟然在當時那種情況下,重金招攬同情孕婦的群眾替他當打手?還有,不是說治安隊收不到保護費才打人嗎?又怎能因收不到幾十元而去懸賞幾十萬報復呢?

  被訪者亂說一通拿他沒法子,但堂堂媒體竟然拿來作為新聞報道的堅料、猛料,煞有介事地報道一番,我們應該是懷疑記者的智商,抑或要追問個別記者、負責播出新聞的主管編輯,為何故意散播難以置信的劣質訊息?當媒體也如圍觀者般起哄及參與散播謠言時,已不單是媒體自己搞垮自己的公信力、自毀監督時政的信譽,是已進而成為整個社會發展的障礙,為社會民生的進步帶來長遠的負面影響。

讓謠言飛 (下)


  在廣東地區,香港電視台的新聞報道享受相當高的評價,是一些民眾的重要資訊來源。可惜在悠關社會安定和民眾安全的重大事件上,有些記者和編輯並沒有恪守尊重事實、花時間尋找事實的客觀報道精神;例如,不能單憑路人甲說了便當成是「事實」;事實,要在反覆查證中建構,尤其是某些關鍵材料;不造謠製造公眾不必要的恐慌,也是新聞從業員的基本操守。
  
  而最令人費解的是,TVB的增城採訪出現難以說是一時不慎的「重複謠言」。在十三日(周一)的TVB新聞報道裡,該台駐廣州記者龍惠榆到了暴動現場大敦村作現場報道,記者聲稱採訪到一名目擊孕婦被打過程的男子,報道原聲內容整理如下。   


記者:有村民說,話睇到擺檔的孕婦被打。
男目擊者:他們去收治安費,人家不給他嘛,他在搶,人家不給,就打人家啦,往死裡去打這樣子嘛。
記者:佢仲話治安隊仲鼓勵旁觀者一齊打人,話每打死一個人,就可以有五十萬獎金。

  這就是香港記者千辛萬苦到了大敦村採訪到的實情嗎?不要說受過新聞工作訓練的記者和編輯,就算是一般人憑常識都能分辨出這位所謂目擊者的說法極度可疑。首先,說治安隊人員拿孕婦「往死裡打」,那孕婦應該身受重傷才對,但是就在記者龍惠榆有上述現場採訪的前一天,視頻裡孕婦坐在床上,平常而自然地與來訪者握手對話,沒看出是受重傷的樣子。雖知有孕而被群毆,受創程度一定比平常人還要嚴重才是。

    而最荒謬的是記者引述這名所謂目擊者的說法,說治安隊即場以五十萬獎金,鼓勵圍觀者參與毆打事主──這是憑一般常識、智商及邏輯判斷不可能輕易相信的「事實」。而且,不是說孕婦被打,當場引起同情與民憤嗎?那治安隊都是白痴嗎?竟然在當時那種情況下,重金招攬同情孕婦的群眾替他當打手?還有,不是說治安隊收不到保護費才打人嗎?又怎能因收不到幾十元而去懸賞幾十萬報復呢?

  被訪者亂說一通拿他沒法子,但堂堂媒體竟然拿來作為新聞報道的堅料、猛料,煞有介事地報道一番,我們應該是懷疑記者的智商,抑或要追問個別記者、負責播出新聞的主管編輯,為何故意散播難以置信的劣質訊息?當媒體也如圍觀者般起哄及參與散播謠言時,已不單是媒體自己搞垮自己的公信力、自毀監督時政的信譽,是已進而成為整個社會發展的障礙,為社會民生的進步帶來長遠的負面影響。

讓謠言飛 (上)

  廣東增城最近發生群眾騷亂事件,中外媒體都有大量報道。靠近內地的香港媒體更得地利,相關報道的篇幅和內容也較外媒多,但從中反映的個別媒體的水平值得關注及深切反思。
  綜合媒體和官方的消息,騷亂事件發生於六月十日晚,起因是治安人員與無牌攤販夫婦發生衝突,其間攤販婦人倒地,圍觀民眾於是起哄。在公安人員和救護人員到場後,群眾阻撓當局把攤販夫婦送院檢查,並開始襲擊救護車和警車,增援警察在場拘捕了廿五人。但是,問題在於事件未因此而平靜下來,越夜越多人聚集,破壞範圍竟逐步擴大,甚至四處縱火和襲擊公共設施等,連路過車輛也成暴徒施襲對象,騷亂持續了三個晚上才平息下來。事件之所以越演越烈,其中一個原因是網絡盛傳十日晚攤販夫婦被打死,激發起民憤,也給想繼續搞事的人士有了借口。
到底攤販夫婦有沒有被打死呢?現在應該都知道是謠言了。其實在事發後,內地媒體已經有報道指攤販夫婦送院檢查後證實沒有受傷,但仍遏止不了網絡謠言。十二(星期日)早上,增城市市長召開記者會,講述事件發生的官方版本,並請出男事主現場表明沒有受傷,妻子和胎兒都平安。記者會上亦播放了地方官員到醫院探望留院檢查女事主的片段。
  肇事地方的市長舉行記招說明情況,對媒體來說應是十分重要的事態發展。到場採訪的香港鳳凰衛視在記者會當天的午間新聞報道(十二時)裡已報道了記者會內容,以及男事主現身報平安。然而,同一天的無線電視(TVB)七點晚間新聞,在增城事件報道中主播是這場開場的:

男主播:廣州增城治安隊驅趕小販演變成衝突,一個在路邊擺賣的孕婦被推倒地上,觸發群眾起哄。網上消息指一度有幾千人聚集,防暴警察要施放催淚彈,最少廿五人被捕,有人被打死。

  增城市長早上開記者會,內地和香港鳳凰等電視媒體都有聲有畫地報道了「無人死亡」的消息,而TVB在七點晚間新聞竟然仍舊一開口就說「有人被打死」。是這香港第一大台不知道早上有市長記者會嗎?是沒有看到行家稍早前的報道嗎?看來又不像,因為主播開場白後是記者阮一妍的旁述報道,她有這樣一句:「據新華社報道……涉案的兩夫婦經檢查後並沒有受傷,警方最少拉左廿五人。不過,網上消息話,係因為孕婦丈夫前來阻止時被保安打死,因而觸發民憤,場面一度失控……」

  可見,明顯地,TVB記者讀到了事主夫婦沒有受傷的資料;問題是,TVB處理此新聞訊息時,仍「堅定」地以網上不具實名的傳言來作「對比平衡」;至於事件的核心主角、攤販夫婦現真身報平安的訊息因何「被忽略」,沒有放在「多方對比平衡」之中,不得而知。總之,在TVB新聞的眼中,似乎事實真相還有可能是網上所說:「有人被打死」。

  TVB上述該則報道,主播開場和記者報道兩度說「有人被打死」,很明顯「打死人」是這則報道的重點;而這重點,很遺憾現在已被證實只是謠言的再傳播。再看看其他香港電視台,如鳳凰、亞視本港台、NOW新聞等在同一時段的傍晚新聞,都有報道市長記者會和男事主現身說法。為何獨是TVB要堅持報道「有人被打死」呢?而且要到深夜十一點的晚間新聞時段,才補進早上已向外發佈的市長記者會?足足讓謠言多飛了近一天。

Thursday, June 16, 2011

互聯網成政治利器 得者得天下


  自有人類以來,對武器殺傷力的追求有著無窮慾望。由槍炮到核彈,總體仍離不開傳統的火器模式。直至美國列根總統提出星球大戰計劃,戰爭概念被推至外太空。當美國的導彈防禦系統(小型星戰計劃)在技術上仍未過關時,高新科技時代已催生出未來戰場──互聯網。

  美國軍方最初應內部通訊之需而研發互聯網,轉民用後,互聯網真正騰飛。由遠程的軍用電腦互聯,發展至成為全球信息網絡,現代人生活的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互聯網。不論你上網與否,現代人已到了沒互聯網不行的階段。科網時代初期,人們只著眼於它的經濟利益;九十年代初,美國在線(AOL)是互聯網服務供應商的龍頭,但優勢不久便被雅虎取代。至廿一世紀,谷歌不單把雅虎比下去,其創新的服務模式更徹底改變了互聯網生態。當谷歌看似要壟斷網絡世界時,本來只是大學生社交用途的facebook(臉書),和看似單調的推特(twitter)卻如閃電般殺到,成為互聯網的新寵兒,而其間美國一直主宰著互聯網的演進。

除著社交網絡光速般的發展,網戰的念也發生變化。過去談到網戰會想到透過互網絡攻擊對方的軍事及重要民生設備系統,是傳統戰爭的前奏或其中一部份。大國都設有網軍,專打信息戰。網絡戰的成本效益遠優於傳統戰爭。

奧巴馬政府對互聯網的軍事和政治價值的認識並不止此,網戰似乎不再單純是輔助常規戰,本身就是可決勝負的未來戰場。中東擁有石油,也抓住全球的經濟命脈;但美國擁有新世紀更有價值的資產──超前的互聯網絡技術。互聯網不單發源自美國,目前全球互聯網軟硬件都由美國企業佔絕對優勢。據六月份最新數據,谷歌佔全球網絡搜索市場的八成六,臉書聲稱全球用戶六億,推特則有兩億。控制這張無遠弗屆的網絡,等於握著全球信息流通的管道,當中的話語權實力可想而知。這可以解釋為何奧巴馬政府刻意扶持谷歌抗衡中國,及表揚社交網絡的政治價值。

  前年伊朗總統選舉後發生反政府示威,美國之音便報道了推特發揮組織群眾的作用。國務卿希拉莉在谷歌聲言要退出中國市場之前不久,約了美國互聯網企業頭頭餐聚,商討如何借互聯網增強美國的影響力。本來純是個人自用自娛的互聯網,被白宮加添了過去由官方擔負的政治任務──對外宣傳美國意識形態、組織異見力量推翻敵對政權。

  希拉莉毫不避諱地於今年三月向國會宣告網絡戰爭已開始,她用強烈的語氣說不能接受美國在現代信息戰上節節敗退,主張加強利用互聯絡及社交網絡,以不同語言製造有利輿論。白宮亦不斷批評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限制網絡自由,並開展突破外國防火牆的軟硬件攻勢,包括為異見人士提供翻牆軟件和便攜式互聯網接駁器材。

中國早便意識到會跟美國發生互聯網戰爭的可能,既要讓國民享受信息時代的種種好處,又要提防在互聯網領域喪失主權。擁有全球最多網民的中國,一開始便努力複制美國互聯產業,百度對谷歌、youkuyoutube、微博對twitter以及開心網對應facebook等等。可是,中國維護互聯網獨立自主的努力正面臨嚴峻挑戰,希拉莉早前在非洲訪問時不忘公開批評中國互聯網不自由。為他人的「自由」發聲陳義極高,卻不提美國是不設防互聯網的最大受益國。

  參與二次大戰讓美軍當之無愧成為正義之師,但越戰以及仍未結束的阿、伊戰爭,卻普遍被視為不義之戰。禍延全球的金融海嘯,又徹底曝露了美國財閥的金融掠奪與「合法欺詐」。美國在軍事和經濟上開始失去當世界領袖的道德正當性。反覆強調美國不能當阿二,必須繼續做世界領袖的奧巴馬,藉著聲稱捍衛世界網絡自由,為美國重奪道德高地。更妙的是這並非單純是形象工程,兼具重大的戰略價值。於技術及資源投入上有壓倒性優勢的美國,倘若能藉互聯網訊息自由之名而直通世界每一角落,則今後還需要必兵臨城下嗎?控制互聯網中的虛擬世界,某程度上可比實質佔領更具成本效益。

Wednesday, June 15, 2011

[Sina Video]乌达木曾经演出《梦中的额吉》视频完整清晰版

真是這麼難嗎



  中國東方衛視的《中國達人秀》節目甚是火紅,每期節目除了娛樂性豐富外,還有不少感人場面,使節目不純是歌舞雜技表演,也穿插煽情的小人物故事。在五月底的一期節目中,一位來自內蒙古的十二歲男童,歌唱一曲後,評委落淚了,也感動了無數在現場和電視機旁的觀眾。

  烏達木是內蒙古一個兒童合唱團的成員,他樣貌清秀,評委稱讚他有王子貴族氣質。站在台上,已有一定表演經驗的烏達木相當自然,與評委團對答時溫和及自信,很是討人喜歡。當天他選唱的一首歌曲名字是《夢中的額吉》(蒙古語額吉是母親的意思),評委周立波問他為什麼選擇這首歌,烏達木說他是在想念媽媽時唱的。再問:你媽媽現在哪裡呢?答:她在天堂。問:哪你爸爸呢?答:他在車禍中也去世了。

  烏達木在說出自己的身世時並沒有特別悲傷的表情,流露出來的是面對悲慘現實的堅韌。他說;母親很喜歡他站在台上唱歌,所以他會努力去表現。果然,音樂響起,烏達木唱的雖然是蒙古語,但悲涼的歌聲和眼神催人淚下,文字都是多餘的了。惹人同情的身世,與一把感染力超凡的聲線,烏達木不單得到評委的一致認同,也成為該節目至今網上人氣最旺的參賽者。

   不過,節目播出後不久,網上即有人貼出視頻資料,指電視上播出的不是烏達木的原音,而是另一位兒童歌星巴特爾道爾吉。其後又有網民指烏達木當天是真唱,只是節目後期製作人員移花接木。網民還貼出了原音版本,確是與現在仍放在東衛網上的版本不同。

  比較了兩個版本,巴特爾道爾吉唱得不錯,滄桑味十足。但與絕大多數網民一樣,筆者認為烏達木多唱得更好,多了一份穿透力,這不是技巧問題,而是經歷,是自然流露的真情。很多網友都說東衛無恥,畫蛇添足,以為用專業歌星更能感動觀眾。殊不知真能感動人的只有真情,造假者只會自取其辱。


Monday, June 13, 2011

增城例子


  廣東增城街邊小販與治安人員的衝突,演變成持續幾天的街頭騷亂,連西方媒體也爭相報道;對於中國中央及負責維穩的官員來說,事件應是一個很好的研習個案。

  首先,綜合官方、媒體和網絡對事件起因的陳述,都指向事件是由治安人員清理街道攤販而起的,這種衝突在中國每天不知重複多少次,相關的各地方新聞報道可謂無日無之。個別事件誰是誰非客觀上是沒法一概而論,但在公眾輿論層面幾乎肯定都是治安人員的錯。狀況發展到這種非理性階段,引爆更大警民衝突是早晚的事情。

城管暴力執法的報道看多了,全國城管的負面形象已難以洗擦。個別地方政府搞起宣傳運動,希望重塑城管愛護市民的形象,這種硬推銷方法並不一定能收到好效果。中國地方執法人員政出多門,除公安民警外,在街道或公眾場所擁有治安行政權力單位過於複雜,人員的訓練和素質都沒有保證,濫權執法,容易產生貪腐和暴力衝突。倘若要真的收到維穩效果,對於全國城管必須由中央立法規範整頓。所謂置於死地而後生,與其修修補補,不如以全新機制取締,對現職人員進行甄別再訓練。

在攤販方面,一面倒的盲目同情有時並不見得就是公義,也許大部小販都受城管的欺壓,他們的個人權益應受到保障。但對於個別強悍暴力抗法者,公眾或媒體不應不問是非為反政府而反政府。例如夏俊峰的個案,夏氏夫婦也是街邊攤販,與清場城管發生肢體衝突,被帶回城管辦公室。期間,夏某在辦公室內拔出隨身小刀,造成城管人員兩死一重傷。

夏被判死刑,但媒體和公眾輿論絕大多數同情夏某,電視台還為夏妻做了長篇煽情訪問,控訴城管如何暴力執法,及在辦公室內先毆打其夫。「城管打人」在今天已經是不必審訊也可成立的罪名,但就算夏某被打,自衛還擊程度到可以一敵三,連續刺死兩人及重傷一人,客觀上已經是過度自衛,甚或涉及暴力報復。應否判死是可以辯論,但將之奉為「抗暴英雄」怎麼樣也說不過去的。

再將範圍擴大,城管和攤販的衝突只不過是社會更深層矛盾的爆發點,有良好的執法隊伍和尊重法規的市民,矛盾自然會減少。可是,個別市民沒有其他更好的謀生之道,也只能長期知法犯法,如何解決此矛盾是政方執政官員的責任。設立小販專區、發牌監管或資助創業等等都是港台和外國行之有效的方法。民生問題是最難解決的,也是社會穩定的最前線,可惜中國的地方官員卻是行政能力和責任心最薄弱的一環。提升地方前線官員素質,與改革城管同樣重要。

回過頭來說,中國社會發展也太快了,產生問題的速度遠較應變能力的成長為快。不過,逆難而上社會才能進步,搞好民生,肅清政風,社會穩定也將自然來到。

Thursday, June 09, 2011

誰才是贏家


  利比亞強人卡扎菲的前路暗澹,除沒有了半壁江山外,兒孫命喪北約導彈之下,自己的命能保多久也很成問題。不過,卡扎菲的敗局其實遠早於歐美的軍事干預之前已鑄成,也許時間就是他招引歐美金融莊家管理利比亞主權基金那一天。

  美軍入侵伊拉克後,卡扎菲自以為看透了形勢,知道與美國繼續對抗的結果可能就要走上薩達姆的老路,於是主動提出放棄發展大殺傷力武器,並且與恐怖組織劃清界線,掉轉槍頭協助美國反恐。卡扎菲當時花了相當大力氣與歐美緩和關係,除了政治立場大調整外,還出動錢彈政策,以開放市場,發展雙邊貿易來向西方示好。卡扎菲本人親訪歐洲,獲法國總統親切接待,與美國國務卿賴斯也相談甚歡。

2007年,利比亞從國庫把從出口石油賺回來的錢成立了一個約有四百億美元的國家主權基金,其中相當一部份分給了廿五家歐美投資銀行和金融機構代為管理。美國的高盛從卡扎菲手上接到了十三億元的生意,可是經2008年的金融海嘯,利比亞這十三億元基金就僅剩下不到2%。高盛替利比亞把錢拿去炒外匯及買入華爾街設計的新奇金融產品,結果全軍盡墨。對此利比亞對此大為肝火,高盛於是派員到的黎波里解釋。據說當時高盛人員很擔心會被卡扎菲宰了,雇了私人護衛陪同才敢去開會。

不過,高盛不愧為金融龍頭(又稱大),全蝕了利比亞的錢後,開出的補救方案竟然是要求利比亞再拿五十億元入股高盛,以廿年為期,高盛每年支付6%利息給利比亞,作為對先前損失的補償。為了令利亞官員更容易接受這方案,高盛還答應先支付一筆五千萬元的費用給該基金。可是驚弓之鳥的利比亞主權基金一直沒有就高盛的方案拍版,事情拖至今年初爆發內戰,利比亞政府所有在歐美的資產都被凍結了,入股高盛一事自然也不了了之。

卡扎菲自以為比薩達姆聰明,事實證明銀彈換回來的只是導彈。依目前情況看來,卡扎菲能保住性命已屬萬萬幸了。

Tuesday, June 07, 2011

做個坦蕩中國人


  關於孫中山先生的美籍身份連日來媒體不停炒作,昨日看到某海外華文報章在頭版顯著位置的大字標題寫道:《孫中山申請綠卡 未入美籍?》,報道的副題還寫著:「但未歸化」四字,似乎是在替孫中山解圍──只是申請,不是真的入籍。看到這樣的報道只能深深嘆一口氣,今年是辛亥革命百年紀念,對於國父的奮鬥事跡,華文媒體的認識竟然如此薄弱。

  孫中山能申請綠卡嗎?美國國會於1940通過《外來人口登記法》,才首次向非公民發出登記卡(後來俗稱綠卡)。孫中山於1925年病逝,那裡來得及申請美國綠卡呢?還有,也沒可能出現什麼「歸化」問題,因為在那個年代,在美華人根本是不允許歸化美籍的。美國自立國起直至1952年間,只接受白人移民歸化為美籍,1882年的排華法更是明文禁止華人可以歸化入籍。亦即是說,在美華人中,除於美國本土或領土出生者外,其餘只算是居民,沒有任何途徑可以申請成為公民的。當時針對華人的法案可謂層出不窮,甚至規定與非公民華人結婚的美籍人士也將同時喪失公民資格。

因此,孫中山在美活動的年代,並不存在申領綠卡或入籍情況。而為了取得進出美國的自由,孫只好選擇虛報出生地的方法,自稱是在夏威夷出生,因為只有在美國領地出生的華人才有可能取得美國公民資格。所 謂成大事不拘小節,虛報就虛報唄,孫中山為了搞革命,所用過的假身份眾多,這根本不用後人來替他解釋的。

關於孫中山先的美籍身份問題,其實都是一般的常識,為什麼最近幾天會被傳媒熱炒呢?源頭可能是美國在台協會想借孫中山的國籍來邀功,試圖誤導指美國在一百年前便支持中國民主。其次,因為個別傳媒工作者嘩眾取寵,又缺乏基本常識之故。但能達到起哄效應,與現代好些華人對美國國籍的特殊情意結也有關係。

  有人問孫中山以雙重國籍當選臨時大總統合法嗎?可知當時只有簡單的政府組織法,內裡隻字沒有涉及總統國籍的要求。是起草者大意嗎?相信不是,更可能的是那一年代的中國人比較簡單,中國人就是中國人吧。百年後外籍華人多了,除著中國改革開放而來的崇洋潮流升溫,反而令到做中國人沒有從前的坦蕩。

Monday, June 06, 2011

美籍疑惑


  美國在台協會舉出孫中山擁有美國國籍的文件,「國父是美國人」之說即時被好些華文媒體熱炒,彷彿是一項驚人發現似的。筆者也十分之意外,但不是因為國父曾經擁有美國國籍,而是有感中國現代史的普及原來如斯薄弱。

還不止於此,據台灣媒體報道,美在台協會發言人裴士蓮還說:「當時美國政界希望亞洲能出現第一個民主國家,所以美府運作讓他成為公民,清朝不能任意逮捕美國公民。」以配合美國政府眼前利益的方式解讀歷史,這位發言人可謂十分之聰明和忠心,但對於歷史而言,卻顯得可憐與可恥。

孫中山先生曾虛報出生地,藉以取得美國公民身份並不是什麼秘密,只要到網上隨意搜尋,都會跳出一大串的材料。美國當年正在推行一條為歧視特定種族而制訂的惡法──排華法;依該法例,除美國公民及其直系親屬外,華人一律被禁入境;孫中山先生為了到美國本土向華僑宣傳革命,唯有虛報自己是美國公民。1904年,孫中山是在三藩市入境時被移民官員攔截,被送到天使島等候識別移民身份。如果不是三藩市洪門領袖黃三德、《中西日報》社長伍盤照等的奔走營救,以及聘請律師提出上訴,國父很可能被長期關押後便會遭遣返中國去了。

也許當時處理孫中山上訴案的個別美國官員同情他的遭遇,但就算如此也只能說是個人行為。裴士蓮為美國政府臉上貼金,說是什麼支持中國民主,實屬癡人說夢。1904的是一個什麼樣年代,是一個美國向全球推廣民主的年代嗎?1901年,美軍徹底佔領菲律賓,並頒令凡推動菲律賓獨立者死。至於為什麼孫中山自稱出生於夏威夷便可以成為美國公民?稍有歷史常識都知道,當時的夏威夷並不是美國的一個州,當地王朝剛被美海軍陸戰隊推翻,美國國會堂而皇之地於1898年立法將夏威夷收歸美國所有。

面對歷史是有難度的,自我催眠比較不費勁。

Friday, June 03, 2011

從端午說起


  過兩天便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傳說端午節的來由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因未能伸展抱負,遭君主所猜忌棄用,於是憂憤投江自殺而死。賽龍舟熱鬧,吃粽子快意,一年一度的端午也就如此這般過的,至於屈原的愛國精神,已經不再是端午節的焦點了。

「愛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相當重要和特殊的位置,它是團結民族和維持社會秩序的重要支柱。有人認為中國人所講的愛國,其實就是忠君,是奴才主義。不錯,「忠君愛國」一詞常被連結使用,但仔細看,中國人對國家的情懷,遠超過對一個姓氏王族的忠心,而是將國家當作為個人安身立命所依。「國」是所有生活秩序的根本,國若不保,生活的其他部份都失去了意義。這可以解釋為何中國文化推崇愛國行為,卻同時對於改朝換代習以為常。因為只要國在,換個姓氏做皇帝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一回事。

  中國人在什麼境況之下會接受更換皇帝呢?回顧歷史,當主持國政的皇帝再不能給予人民一個能依靠的國家之時,中國百姓會毫不猶豫的將之推翻,另立新朝。改朝換代本身也是一種愛國表現,因為百姓需要一個能為他們帶來安定生活的國,不會容忍國家衰敗滅亡。

  中華文化裡的皇帝並不是國家的擁有者,更像是看守者。與西方的王帝很不一樣,中國的天子有替天牧民之說,天子是一個有權利也有義務的「職位」。天子雖然享有尊貴的生活和權威,但同時也要向人民負責,「勤政愛民」是對天子工作的一貫要求。所以,中國皇帝是要上班受「雙規」的。在規定時間、規定地點聽取官員們的工作報告,審批文件。當天子若玩忽職守,中國古代設有御史大夫專門提醒皇帝。倘皇帝執意不理朝政或施暴政,古代政府體制雖沒有更強的即時約制力量,但這類天子的執政合法性便會開始受質疑,最終必導致民變或皇權旁落,被有能者取而代之。

  可以說,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有著異常強大的民族凝聚力量,但卻沒有對某一姓氏的愚忠。中國的「國」是文化之國,並不某姓王朝。中國人所愛的國,也就是這個文化的中國。

  可惜,觀乎現今的香港及一些內地知識份子,鼓吹否定愛國,終日散播中國不可愛、不必愛的言論。這類人士喜愛以美歐日等發達國家來證明中國不可愛,認為現在的中國在方方面面都比不上這些國家,於是便大條道理的不用愛國。這種挾洋自賤的心態,源頭是來自十九世紀殖民地侵略主義對中國的衝擊。這類人士經常會自辯說自己不是不愛國,只是國家不可愛,等到哪一天中國變得如西方那麼可愛,他們也便會愛國了。這其實等同從根本否定中華文化的價值,眼裡心裡只有自我陶醉下被美化了的西方國度。

  這股盲目崇洋自殘的風氣在互聯網上甚流行,甚至傳染至一些華文媒體。但也不必因此而悲觀,三千年的歷史告訴我們,中國文化兼容並蓄,外來文化最終除却糟糠之後,都加入成為中華文化有機的一部份了。在列強的槍炮下重生的中國,花了百年時間,不就是自己一步一腳印地走到今天的嗎?中國就是中國,它不會變成一個在東方的西方國家。

Thursday, June 02, 2011

毋忘國恥


鳳凰衛視最近播放一輯關於義和團的紀錄片,其中第八集講有以下一段內容:

旁述:時八國聯軍大概分為三個陣營,最窮凶極惡者為沙俄,志在併吞東北,因此它在國內要儘量示好中國…另一陣營則為德法日意等瓜分派,他們對中國的領土野心遠大於商業利益。最後一個陣營是英美兩國,兩國要的是市場,要和中國做生意…

民間學者(雪珥):在甲午戰爭之前,英國已經佔了中國對外貿易的70%。所以自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英國再也沒有對中國採取過高壓政策,它所有的政策就是扶持中國政府,幫助中國進行改革,英國的利益,在於中國的安定團結,在於中國政府的穩定,在於中國的主權完整…

旁述:美國視中國為太平洋的盟友,它害怕歐洲國家瓜分中國。73日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就照會列國,請與之保持和好,使中國獲得永久安寧。

《重讀晚清六十年》作者端木賜香: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文化,美國有一個理想主義。它的理想主義就是推廣它的文化,這是它跟日本俄國這些國家,像英國就是經濟利益,它不想這麼多。

看到這段容時腦子忽然有點痛,一時間沒法子理解製片和受訪專家提出的觀點和論述。率先對中國動武以維護其鴉片生意的英國,在專家口中竟然改過自新,去扶持和關懷中國政府,維護中國的團結安定。而美國又不知什麼時候成為了滿清的盟友,一心只求向中國推廣美國文化,一點不感興趣中國的經濟利益。

講述晚清與列強關係的歷史,不能抽離整體時代背景。於現代而言,國與國之間做生意是平常事,一個願賣一個願買,就是這麼簡單,但卻不能與列強與滿清做的買賣相提並論。當時的所謂中西貿易是在不平等條約一則又一則的特權下進行的。英國人帶著戰艦來做生意,除了傾銷鴉片,還控制了中國的海關稅收。再者,英國已佔有香港,又逐步在侵蝕中國西南的領土。所以,這不是一般的貿易,是資源掠奪。

至於旁述所提到的73日美國照會,是指美國「門戶開放政策」第二次通報。照會內文確有旁述所說的內容,但編導卻完全沒有交代「門戶開放政策」的背景,它並非為義和團之亂而制訂的。早在此幾年,美國商人便一直向總統施壓,促其保護美國商人在華的利益。美商眼看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唯恐被歐日列強所壟斷。於是,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要求各國保持中國向所有國家開放,不容任何一國壟斷。義和團事件後,各國在華勢力出現新一輪爭奪,於是美國又再一次提醒各國不能忽略美國的利益。

還要說一點背景,當時的美國絕對不是滿清的盟友,當英國開始與滿清簽署不平等條約後,美國立即向清政府提出一視同仁,讓美國享受今後清政府與外國簽署所有條約的同等利益。這是盟國的所為嗎?

還有,美國於十九世紀末的國力急促上升,在美洲本土驅逐影響美國拓展疆土的歐洲各國。就在義和團鬧得沸沸揚揚之時,美國將西班牙逐出美洲。乘勝追擊的美國派海軍到菲律賓,輕易擊潰島上的西班牙軍隊。1898年,菲律賓人宣佈獨立,美軍展開與當地人持續多年的戰爭,數十萬菲人被擊斃。直至1901年,即八國聯軍的同一時期,菲律賓反抗武裝徹底失敗,美國立法明令,任何人推動菲律賓獨立將被處死。也由於美軍正在菲律賓作戰,所以才能速迅加入八國聯軍行列。倘端木賜香認美國是傳播文化的使者,其時的美國又會向中國傳播些什麼文化呢?

當時的美國是一個年壯力強的新興大國,並且在亞洲初試了牛刀,在國際舞台也躍躍欲試。「門戶開放政策」是向歐日等國表態不要輕視這位後來者;而各國為避免在中國大打出手,以至砸碎自家飯碗,才默認了不瓜分中國的共識。而最重要一點,「門戶開放政策」原意並不是保護中國,雖然客觀上也許有點作用。從美國在從未經與中國討論的情況下,單方面宣佈中國應平等地向全世界開放市場,可見其目全是維護美國的國家利益,根本無視中國作為一個主權國家。

上述節目中的歪理作為一家之言或可證中國的學術自由,但作為歷史紀錄片的內容傳播,不單誤導公眾,更是對歷史的大不敬。中國時下流行自賤自殘地盲目美化西方,也許該則紀錄片只是反映了這等人的新史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