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Friday, June 24, 2016

英公投背後


  英國公投脫歐的震盪全球都感受到,不少人的資產一夜間大縮水。有評論認為錯看了英國人,本以為英國是老牌民主大國,以國民的平均理性和知識程度,怎麼樣也不會貿貿然脫歐的。所以在公投結果出來後,普遍認為是英國的精英階層被打臉了,不敵情緒化的民眾。

  如果將公投贊成脫歐說成為情緒,那麼也要分辨清楚是哪一種情緒。從媒體上看到支持脫歐的言論,除了以現實為出發點,怕被歐盟拖累外,好些是標榜英國人應奪回尊嚴,不再混在一個雜亂而龐大的歐盟體系,從而失去了英國的個性和文化驕傲。

  英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家,更曾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不論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科學上,昔日都佔據過世界頂端的地位。因此,當政客以英國人的尊嚴作為口號之時,很容易喚起共鳴。大英帝國要有自我個性,不要做歐盟成員,這一點都不難理解。

  廿一世紀是一個全球都在追求民族大復興的年代,千萬別以為只有中華民族才講民族復興,俄羅斯、印度、日本和英國,各自都企圖重建昔日的光輝。而唯一超級大國美國,雖然地位穩固,但也在談大復興。特朗普除了反移民和反恐外,他最受歡迎的口號是:「讓美國再次偉大!」。


  追求民族復興並不是什麼壞事,國家進步也應是沒有邊界的人類共同追求。但倘若民族主義沒有適當的引導,很容易變質為國與國之間的對立,若然,國際社會秩序恐難以安寧了。

Thursday, June 23, 2016

公投大晒


    英國震撼性全民公投,票站點算結果顯示百分之五十二選民支持脫歐,另百分之四十八反對,這結果出乎選前國際輿論和多個民調的預測。受到通過脫歐的衝擊,亞洲股市大跌外,英磅也應聲下挫接近一成二。英國脫歐程序漫長,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將逐步顯現,而屆時對英國是禍是福?暫時沒有人說得清;短期來說,全球經濟難免強力陣痛。

  全民公投是民主選舉的最直接民意表決模式,在一些地區更被視作為最神聖的民主權利。在美國,校區是否可以開徵物業稅幫補開支,需要公投;非法移民可否享受州政府福利也可以由公投決定。公投具有法律權威,除非能在法庭上證明公投案本身違憲,否則一經通過便成法律了。

  可是,雖然公投確是集體民意最清晰的表現,但用之來處理高度專業而複雜,並且關於國家與社會安危的事項,一個簡單多數票是否便會帶來最明智和最具科學效益精神的決定呢?脫歐,是大英帝國的復興的第一步,還是掉進了一個深不可測的無底洞呢?


  英國脫歐公投將是「公投」這民主模式的里程碑,也是西方民主「神器」的重大考驗。西方民主由精英民主集中制,至今天的普選制;選舉權普及程度進步了,但選舉結果的含金量卻急劇下跌。當連中小學生都喊著要公投決定課程內容時,就好比滿街通巷都在談股票貼士,應知離泡沫爆破不遠矣。

Tuesday, June 21, 2016

再談文革風



  文革其實是一極其複雜的年代,它是一個政治掛帥,運動沒天沒夜的年代;但兩彈一星也是在這時期誕生,許多的基礎建設和社會管理機構,也在此時逐步建成。記得一齣關於兩彈一星的紀錄片中提到,有研究國防最尖端技術的科學家,帶著疲倦身軀離開實驗室後,便去參加政治學習集會;有為國家盡心盡力的科研單位領導人,自己和家人仍不時遭到公開批鬥。

  所以,現在被籠統形容為政治瘋狂歲月的十年文革,其中還是有這麼一類人,他們忍受著民粹政治的種種壓力和壓迫的同時,沒有放棄過對道德良知的堅持,以及對國家的信心。有時會想,如果沒有荒謬的政治干預,中華民族的復興可要提前多少年呢?

  批判文革和記取文革教訓是必須的,但如果將之簡單化為批判共產黨,恐也不是完整的反思。共產黨內個別掌權者固然是利用了文革來達到個人政治目的,但同樣在民間,也有人借動盪的政治大環境盡情地釋放人性種種惡行,假公濟私,公報私仇的也不是少數。而其中最令人痛心的是熱情活力有餘,知識和人生閱歷尚淺的學生們,成為了這場政治風暴的馬前卒和犧牲品。在運動高潮之時他們彷彿都可以指點江山的小將們,但當政客達到目的後,火紅運動嘎然而止,他們什麼都不是。

  再看看香港新聞,港大學生公開批鬥徐立之校長、港大學生衝入校董會非法禁錮校董、銘賢中學生拉黑橫額點名向校長發炮,以及日前中大學生強行衝擊校董會導致保安血流披面等等。香港學生的泛政治化,以至社會對此現狀的麻痺程度,能不令人不寒而慄嗎?  (之二)

Monday, June 20, 2016

再談文革風


    日前一位媒體前輩善意勸告在下,說上周本欄關於文革的短文惹來批評,有說梁某未親身經歷文革,未知文革之慘,最好還是不要評論文革好了。得到前輩的關懷,筆者十分感恩,而且也刺激起更深層的思考。

  筆者出生及長大於香港,雖然文革期間經常回內地探親小住,但總不算是「親歷」。不過,廣州火車站外樹上吊著死屍、大鑼大鼓的遊行等是見過的;也曾因為「香港仔」身分被沿街喊罵口號及擲石;所以為求本土化,掛滿一身毛章才出街也是指定動作,看革命樣版戲自然是例牌娛樂。但無論如何,與在文革中自身或親人遭受鬥爭或不同程度傷害的人們來說,我頂多只能算是一名偶然的圍觀者。

  可以,對於文革的反思,也許並不是親歷者的專利;在個人仇恨情緒以外,從社會大環境來分析思考,說不定更能看清文革的本質。親友中不乏文革的親歷者,他們有至今仍咬牙切齒,更多是為國家今天的成就而驕傲。文革傷害的第一層是人權甚或生命遭到無端的侵害,但這並不是文革禍害最深層之處。文革之毒是假推動借推動人民民主政治之名,徹底窒息了社會應有的自由思想空間,造成一個不敢問是非,不講常理,只有政治口號的畸形社會。一般老百姓出於生存的自我保護本能大多噤若寒蟬,政治口號壓倒了一切,成了護身符。

  那是一個政治狂熱的白色恐怖年代。於是乎黃毛小學生可以肆意公開批鬥老師校長,大學生聯群結隊抄政府官員的家和搜查政府機關,任何被認為政治不正確的東西都可以任意摧毀,空洞的口號成為了唯一的集體思想。個人傷害是切膚之痛,但社會集體失去良知和理性,其害卻深遠得多。


  今天的中國與五十年前相對,哪兒相像呢?明天再談令人憂心的文革風在香港悄然吹起的現象。   (之一)

Friday, June 17, 2016

七場之迷



    本季度戰績輝煌的金州勇士隊,在近兩場總決賽中卻一敗塗地,筆者所碰到的專業和非專業球迷,都異口同聲的說:「這太假了吧!」有的認為是黑哨作祟,也有認為是受了賭盤的影響,更多的說是NBA刻意安排,誓要打足七場,好增加門票和相關收益。到底總決賽是否涉及人為操控,儘管陰謀論甚囂塵上,最終也只剩得球迷們自說自話,根本沒法證實;到了開球時刻,該看球的還是會坐定定看球。

  美國的職業運動是超級龐大的經濟利益產業鍊,在動輒以億元計的收入面前,如果說沒有一點人為操控的引誘,恐怕一時也難以完全說服悠悠之口。可是,已成為壟斷性質,並且已到了與民眾生活密不可分的狀態,球迷們又能如何呢?

  想起香港的賽馬,造馬案不止一次出現,但從來就沒有打擊過馬迷發財的衝動,反而是養成了部份馬迷在選馬匹時,將猜測的造馬因素一併考慮。當然,這都只不過是小馬迷的自我安慰罷了,真正的造馬又豈是普通馬迷能猜中的呢?

  所以,不論是哪一種觀賞娛樂性質的職業運動,公眾娛樂性才是最重要的。管他是否有人為操作成份,將所有陰謀論打包成為球賽娛樂的一部份,那又有何不可呢?兩雄對決,始終會有人喜歡有人愁,球迷們享受的,除了勝利的快感外,輸球的沮喪也許亦有點放鬆心靈的作用。


最後,預祝金州勇士主場奪冠,一雪前恥!

Thursday, June 16, 2016

誰更文革



    昨在電台接聽眾來電,其中一名先生說上海迪土尼做文革樣版戲,他認為非常不妥當,不應再搬出文革時期的東西。由於時近節目尾聲,我的即場回應被廣告蓋過了,借此專欄再談談此事吧。

  筆者沒有到過上海迪士尼,也不知道所謂把文革樣版戲搬到舞台是什麼意思,只能從網上看到一些報道,猜想聽眾指的應是園中大劇院其中一節目是京腔演唱《智取威虎山》。如果男聽眾光是因為這而憤憤不平,認為中國政府在迪士尼搞文革復辟,這想法未免過於杯弓蛇影和幼稚了。

  只要稍為第一手了解中國國情的人,對於所謂文革復辟之說都只會當作笑話視之。今天中國社會,不論是網上或是學術界,多元聲音百花齊放,早已經沒有一言堂的空間了。反而是在香港和台灣,輿論被政治勢力單一壟斷的情況日益嚴重。


  若談到文革復辟,大家的焦點應放在香港。最新近例子是銘賢書院學生拉橫額指責校長行「暴政」,還請來記者在校門堵截校長。而所謂暴政是指校長在首節課前增加了十五分鐘的閱讀時間。接受訪問的中一級學生指責校長不跟他溝通便改動時間表,要求校長與他直接對話。上述這真人騷戲碼,不比京腔《智取威虎山》更文革嗎?

Tuesday, June 14, 2016

挑戰智力



    看香港的政治新聞是嚴重高密度挑戰智力的活動,被港媒認真嚴肅報道的好些新聞,用常理去理解是沒法看得明白的。

  例如「訴求大過天」,並且以「訴求」定正邪的新聞報道鐵律。任何類型的社會事件,只要其中一方有提出「訴求」,不必理會訴求的具體內容,記者也不會花精神介紹或訴求是否具有實質的意義或其合理性,總之有「訴求」的一方便是有理的一方,在媒體的特寫下都是正義的化身;而被要求回應「訴求」的一方,都例必是邪魔外道似的。

  所以當中學生拉橫額抗議學校課堂時間表編排,以及指定課外讀物,傳媒便要追訪校長回應,將校長描繪成獨裁者。還記得早前教育局長在出席一間中學畢業禮後,遭學生包圍辱罵,喝令局長要下車回應他們的「訴求」,媒體最愛把焦點放在局長如何冷漠不理會學生。

  如果人們靜心的檢視近年香港的社會政治事,想必會發現香港的好些所謂社會運動,其實都有著類似的政治述語和套路。快餐式的政治抗爭有時連基本邏輯也不管。如本土和港獨派人士會舉港英殖民地旗,說中國是香港人的敵人。然而,在否認自己是中國人的同時,他們又在搞什麼保護廣東話,反對簡體字運動。難道他們不知道廣東方言和繁體字都是中國的嗎?為什麼捍衛繁體字會成為對抗中國的手段呢?


  在極端自由的香港社會,沒有人阻止你搞政治,但請拿出一點水平好嗎?

Monday, June 13, 2016

防不勝防



  奧蘭多發生美國有史以來死傷最嚴重的槍擊案,奧巴馬總統將之定義為恐怖襲擊,因為槍手曾表示效忠於伊斯蘭國。兩黨總統候選人自然也不會放過借事件拉票的機會,希拉莉說當選後將打擊獨行式恐怖襲擊,而特朗普則把矛頭指向移民政策,聲言若當選,將禁止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人民移居美國。

  死難者屍骨未寒,政治口水仗便已打得不可開交,在大選年還會特別激烈。希拉莉和特朗普各有說詞,而充當公眾評審的是一眾名嘴和傳媒,按自己的偏好重新包裝和推送兩名候選人的觀點,實行火上加油。

  美國社會就是如此的無聊和無助,任何重大,甚至關乎民眾生死的議題,到了政客手上,都只不過是自己權位的攻防戰而已。他們關注的並不是如何切實解決問題,只在乎如何爭奪短暫的公關積分。於是乎,槍擊案一宗接一宗,而且死傷程度不斷升級。奧巴馬為重大槍擊案發表的講話,民眾還會關心嗎?不會,因為它改變不了什麼。


  不論這些暴力槍擊案是否涉及政治意識形態,問題關鍵是作案太容易了,重型槍支在美國的信手拈來,社會上也不乏政治思想偏激和心智有毛病的狂人。奧蘭多槍擊案不會是美國的最後一宗,只恐怕若政客不作為的慣性依舊,下一宗血案也許還會有更多的無辜生命被犧牲。

Friday, June 10, 2016

法不容情


  史丹福大學強姦案被告得到輕判,引起公眾譁然,昨日更有人在網上徵集得一百廿萬個簽名要求罷免主審法官。法官是公權力的象徵,是社會公義的最終維護者。可是,雖然法官擁有終極裁判權,但在他之上還有公眾的集體良知。強姦犯獲得不尋常的輕判,壓破了公眾良知的底線時,司法應有的權威在公眾質疑聲中更是蕩然無存。

  雖然史大強姦案被告刑期僅半年,而且具體只需坐牢三個月,法官也是依法判刑的,沒有犯上司法技術錯誤。相比所謂公眾集體良知卻沒有明文規條,表面看來很容易流於情緒化,為何公眾輿論有資格質疑和挑戰法庭判決呢?

  因為公道真的自在人心。法律是人制定的,法官也是人。在執行上法官也難免受其個人主觀的影響,問題只是受影響程度有多深。若沒有觸及公眾普遍良知的底線,司法制度的權威還是可以壓下個別民眾質疑的。但一旦過了眾人心中那把尺,民情便不好控了。當年金恩被白人警員群毆,打人視頻都公諸於世了,法庭還是判警員無罪,引發非裔湧上街頭暴動。

  香港的法官應好好就史大案引以為鑑,切勿一再挑戰社會的道德底線。如同樣發生在佔中的場景,向支持佔中的傳媒老闆擲豬雜的被判刑十八星期,但佔中示威者用不明液體淋向警員的則被判五周;兩案被告獲刑之別,公眾能沒有意見嗎?


  法官獲授予極大的公權力,所謂權力越大責任越大,作為司法制度的終極護衛,更應努力約束自己的主觀,切勿讓個人信仰或政治價值觀影響履行裁判職務。

Thursday, June 09, 2016

三八線



    近日台灣網絡上流傳一條由一名公民女記者辱罵老兵的視頻,惹起極大的公憤。有網民找出這名女記者,她自稱是屬於台灣民政府的人員,並且聲稱台灣就是屬於日本的。而在香港六月四日晚的維園集會上,有一群年青人前去踩場,手持英國國旗,大聲高喊中國人是香港的敵人,搶走香港人的資源。由港台言這些事例可見,殖民統治的遺書是何等的深。

  另一廂在大陸正在熱播一齣很特別的電視劇《三八線》。顧名思義,這就是一齣以抗美援朝主題的戰爭類電視劇。該劇在製作和劇情上均有高水準的娛樂觀賞性,但這都不重要,在南海問題越演越烈之時,《三八線》的播出有著特殊的政治和社會意義。

  過去中國的戰爭類題材影視作品,幾乎都是環繞抗日和國共內戰的,可能出於希望與美國友好的主觀動機,抗美援朝題材一直被冷落。《三八線》是一個轉捩點,第一集即清晰點出美國鬼子是敵人,男主角參軍就是因為父親和弟弟遭美軍機炸死了。除了敵人明確為美鬼子外,劇中還佈置了對美國政治文化的批判。如俘虜營中被俘白人美軍會歧視和虐待黑人俘虜,志願軍為黑人俘虜出頭,狠狠教育了白人軍官一番。另一場景則由志願軍指導員譴責美國假以民主之名,四處挑起戰爭。


  凡凡此種種所見,《三八線》明顯最少有兩重宣傳教育目標,一是希望觀眾思考美國政治文化的本質,二是向在極端惡劣環境下為國家安全而戰的戰士至敬。批評者可以說《三八線》是一部政治宣傳片,但從另一角度,中國正受到美國政治軍事和經濟上的多層壓逼,提振國人自信,認清敵我,也確有現實上十分之需要,至少可以略為平衡一下網絡上泛濫的崇洋言論。

Monday, June 06, 2016

壞在教育



  也許有些人會不明白為何向來務實的香港,怎會在近年出現一批又一批仇中反政府的政治青年呢?他們的激進程度與當年的紅衛兵有過之而無不及,到底是誰影響了他們?答案令人難以至信:都是學校老師教的。

  最近香港東華三院中學舉辦了第七屆聯校辯論比賽,題目是香港應繼續聯繫匯率。其中一名隊員站起來發言,劈頭一句便是:「1982年中國政府無恥地對《南京條約》走數」。同學的意思指中國政府不信守條約精神,竟然要求於一九九七年收回香港,從而可證中國政府不守信用,是無恥的政府。

  同學此驚人一語並不是當天最恐怖的場面,更可怕的是當天在座的眾多老師,竟然沒有一人發言批評或糾正該同學的發言。客觀上等同向全體在場學生,肯定了「中國可恥地不遵守《南京條約》」這一說法。

  香港的教育有多麼可怕,甚至可惡,由此可見一斑。眾所周知《南京條約》的背景是清政府厲行禁煙,而英國政府為了繼續在中國販賣鴉片,便派出軍艦進攻廣東和天津,以武力保護其販毒活動。清政府兵敗後被逼簽署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但從這位東華三院學生的發言可見,他既不知道辛亥革命後中國新政府已向世界宣佈不承認所有不平等條約,似乎也不知道英國人佔據香港的初衷只是想得到一個轉運毒品的港口。禁毒可恥嗎?

  這位同學不但沒有作為中國人的基本國家民族觀念,也沒有正常的是非觀;他用可恥來形容中國政府不承認《南京條約》,其背後的邏輯連純正的英國人也難以啟齒,當年鐵娘子戴卓爾夫人在北京也不敢重提《南京條約》。可是,與其說同學竟然比英國人還英國人,不如說比奴才更奴才。誰又會想到香港的中學,竟然會堂而皇之的培養漢奸精神呢!

  相信東華三院並不是孤例,香港特區政府的教育局,以至特首梁振英先生本人,能對此現象視再而不見嗎?

壞在教育



  也許有些人會不明白為何向來務實的香港,怎會在近年出現一批又一批仇中反政府的政治青年呢?他們的激進程度與當年的紅衛兵有過之而無不及,到底是誰影響了他們?答案令人難以至信:都是學校老師教的。

  最近香港東華三院中學舉辦了第七屆聯校辯論比賽,題目是香港應繼續聯繫匯率。其中一名隊員站起來發言,劈頭一句便是:「1982年中國政府無恥地對《南京條約》走數」。同學的意思指中國政府不信守條約精神,竟然要求於一九九七年收回香港,從而可證中國政府不守信用,是無恥的政府。

  同學此驚人一語並不是當天最恐怖的場面,更可怕的是當天在座的眾多老師,竟然沒有一人發言批評或糾正該同學的發言。客觀上等同向全體在場學生,肯定了「中國可恥地不遵守《南京條約》」這一說法。

  香港的教育有多麼可怕,甚至可惡,由此可見斑。眾所周知《南京條約》的背景是清政府厲行禁煙,而英國政府為了繼續在中國販賣鴉片,便派出軍艦進攻廣東和天津,以武力保護其販毒活動。清政府兵敗後被逼簽署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但從這位東華三院學生的發言可見,他既不知道辛亥革命後中國新政府已向世界宣佈不承認所有不平等條約,似乎也不知道英國人佔據香港的初衷只是想得到一個轉運毒品的港口。禁毒可恥嗎?

  這位同學不但沒有作為中國人的基本國家民族觀念,也沒有正常的是非觀;他用可恥來形容中國政府不承認《南京條約》,其背後的邏輯連純正的英國人也難以啟齒,當年鐵娘子戴卓爾夫人在北京也不敢重提《南京條約》。可是,與其說同學竟然比英國人還英國人,不如說比奴才更奴才。誰又會想到香港的中學,竟然會堂而皇之的培養漢奸精神呢!

  相信東華三院並不是孤例,香港特區政府的教育局,以至特首梁振英先生本人,能對此現象視再而不見嗎?

Friday, June 03, 2016

這才是話語權



  中國用了短短卅餘年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讓超過六億國民脫貧,並且造就了一個強大的中產階級。可是,中國越是發展得理想,越是在國際話語權上面感到挫拆與苦腦。以至多年來中國的外宣部官員一再強調要向國際講好中國故事,也用了很多種不同手段,試圖以重金打通國際話語權的通道。很可惜,經過多年的努力,雖有些成效,但仍然未如理想。然而,王毅外長日前與加拿大記者的不到一分鐘的交鋒,卻為中國話語權的探索提供了極大的啟發。

  所謂話語權就是對事情的定義權,這種定義權具體呈現是透過新聞媒體,但其權力來源並不是媒體。人們看到美國和個別歐洲媒體擁有了至高無尚的定義權,如《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或BBC的報道,彷彿都自然如鐵般的事實似的,不但未敢質疑,還要爭相跟隨再報道。因此,一些人便以為發展超強大的媒體是掌握國際話語權的不二法門。這想法其實是錯誤的,媒體作為展示話語權的媒介自然重要,但權威本身是媒體背後的國力。

  中東小國卡塔爾傾全國之力辦了個《半島電視台》,一度成為中東的第一大媒體,也是世界了解中東事務的輿論權威。可是,自從小布殊空炸了巴格達的半島電視台大樓後,半島的聲音便日漸萎縮,不久前還關掉了美國分社。原因何在?那是因為美國政府強勢介入了半島的新聞部,半島的新聞評論嘉賓名單竟然是由美國政府提供的。那麼半島為何會答應呢?弱國無外交!小小的卡塔爾又怎能不屈從美國呢!


  且看,中國媒體發了多少中國正面的報道,外媒就是不引用;而王毅外長理直氣壯的斥責加國記者不專業,頓成國際新聞,逼得當地政府和主流媒體都要被動地辯護。也許有人會認為王外長太衝動,但話語權從來就不是謙讓可得的。當一名加國小記者也可以用抹黑方式定義中國社會以至政府作為時,如果王外長不即時有力反駁,不奪回定義權,還談什麼中國話語權。怎樣說好中國故事?王外長做了漂亮的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