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Sunday, March 28, 2010

甩掉中國 谷歌棄子取勢

甩掉中國 谷歌棄子取勢--
谷歌的全球攻略與真正敵人


世界互聯網龍頭Google抗拒中國政府的審查法規,全球注目。欲對這場紛爭有更深入的了解,必先要認識Google(谷歌)。


一、 挑戰無限 管理無限

藉驚人搜尋威力打江山

  1997,就在香港結束150年殖民地統治回歸中國的那一年,美國加州史丹福大學電腦科研究生佩奇(Larry Page)及布林(Sergey Brin),在為他們共同編寫的互聯網搜索程式命名。兩人最終創出了一個新名詞「谷歌」,靈感來自數學名詞「googol」,意思是在1之後加100個0。按Google(下稱谷歌)官方網頁上的介紹,新名字喻意創辦人立志要把互聯網上似乎是無窮無盡的資料全都有序地編列起來。編列的意思是,資料會按二人合編的複雜程式演算──這是谷歌的秘笈、商業機密──再加上舊有搜尋器處理關鍵詞的功能,對搜尋結果作一定的次序排列,令用家在最短的時間內尋得最貼近自己需要的訊息。二人更自行組裝電腦,把許多台個人電腦組合成超級電腦,用以處理超大的訊息量。

  谷歌有遠大的抱負,與中國人,特別是道家的智慧剛好相反。莊子認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莊子認命,因而不追逐無限,谷歌的兩位創辦人卻挑戰無涯的資訊,如饕餮般永不厭足。結果是,在循環原則下,谷歌龐大的資訊量吸引到最大的「人流」;而「人流」多、使用者眾,又讓搜尋器累積勾連到更多的網頁及數據,壯大了谷歌的訊息庫;然後,又令更多人樂意使用,訊息量從而又倍增,廣告收入加隨之膨脹……。
  
創立 上市 併購

  這盤龐大的生意、偉大的理念由一個住宅車庫辦公室作為起點。1998年9月4日,谷歌正式在加州註冊登記,公司地址是一個租來的車庫。同年12月,谷歌被電腦雜誌選為一百強網站之一,前後不過三個月,而當時公司員工只有八人。經過一年多的發展,谷歌於2000年4月推出十種不同語言的版本;同年6月,宣布已編列了10億條條目,成為世界第一大搜尋引擎,更被當時的互聯網搜尋龍頭雅虎選為指定搜尋器。翌年,谷歌語言版本增至26種,目錄量也增至30億條,並迎來公司的核心靈魂人物──現任的谷歌行政總裁(CEO)史密特(Eric Schmidt)。2002年,已有72種語言版本的谷歌推出谷歌新聞服務,網羅了4000個新聞來源,成為最齊全的新聞彙編。這發展勢頭可謂科網泡沫爆破時代的奇葩。

  2004年,谷歌選了一個中國人也會喜歡的吉利日子上市(8月18日),其時, 谷歌已經擁有100個不同版本,條目數量80億,全球互聯網廣告市場佔有率已超過30%。雅虎於同年察覺勢頭不對,宣布中止使用谷歌服務,但相信為時已晚,谷歌不消多久便取代了雅虎的互聯網一哥地位。

  堅持挑戰無限這信念,驅使谷歌的業務不斷擴張。其中包括於2005年斥資10億美元入股曾獨領風騷的第一代互聯網服務供應商「美國在線」(AOL)5%股權。2006年,僅花了一周的時間便鎖定收購全球最大的視頻交流網站YouTube;一擲16億元,比競爭對手Viacom出價高六成。其餘被其收購的技術及網絡廣告公司更是不勝枚舉。
  
由登堂入室到直上雲霄

  在不斷優化搜尋功能的同時,谷歌不斷開發新業務及推出新產品,使谷歌不單只是一個普通的搜索引擎,它同時提供最精細及覆蓋全球的網上地圖、容量超大的電郵服務、網購結帳服務、日程編排軟件、個人醫療檔案管理、多種語言翻譯、字典、手機應用軟件、谷歌音樂庫、快速的互聯網瀏覽器、搜索學術文章的專門工具、實時股市報價、即時視像通訊服務、網上文書處理系統、包涵各種語文的全球網上圖書館、以及最新的「雲計算」(cloud-computing)服務等等。這使谷歌除了是一個搜尋器或入門網頁外,更成為上網族生活、學習及工作的親密伙伴。

  谷歌對目標客戶的定義與其他互聯網公司也很不一樣,它深入社區,有專門協助非牟利團體宣傳的網絡工具。各級政府也是谷歌的貴客,它會免費為聯邦以至地方政府整理電子文檔,使民眾透過谷歌更利便檢索政府資料。它又為國防部提供軍事標準的谷歌地圖;義務為地方城市提供無線寬頻服務,包括最先進的極速無線上網系統,此舉令谷歌服務在「官商民」各領域中幾乎達到無處不在的境地,牢牢地把守著現代信息資訊流通的各種管道。

  谷歌已成為現代資訊科技生活的中樞,它提供完整,甚至乎可稱為「萬能」的一站式免費服務。找資料、看新聞、購物、炒股票、找圖片、查地址、瀏覽網頁、收發電郵、衛星定位、找朋友、交朋友、寫博客、看視頻、聽音樂、寫論文、視象會議、文書處理等等,沒法一下子數得清的功能,全都可以在谷歌服務中完成。

  而更美好的是你不必呆坐在電腦前才能享受這些服務,你除了可以在智能手機內使用谷歌軟件部份功能外,現在更有谷歌手機。即將面世的谷歌電視(Google-TV),將首次把谷歌經驗帶進客廳,只要你安坐在沙發上,透過電視便可以操作谷歌的各種服務。在桌上電腦、手提電腦、手機和電視機之外,谷歌最新的「雲計算」系統將能做到與你真正的如影隨形。方法是憑你的谷歌帳戶,在任何地方隨便找個上網工具,不必帶備私人電腦,你的「雲上」戶口會為你提供讀取各式文件的應用程式,儲取屬於你的資料或檔案;即是你只要有谷歌帳戶,甚麼都不用帶在身邊。谷歌為你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谷歌之所以能吞佔超大比例的市場佔有率,除因技術優越之外,經營策略也有一手。市場推廣上最有效的兩個宣傳字眼是「免費」,谷歌則更進一步,就是提供比收費服務更優質的免費服務和附加值,令用家想不到有拒絕的理由,令對手望塵莫及。
  
  全球僱員超過兩萬人的谷歌,其嶄新的經營手法令它佔據全球七成的互聯網廣告分額。依2010年2月的數據,谷歌的網路流量佔美國市場的65.5%;在歐洲市場如德法兩國,更高達90%。谷歌2009年的營運收益達240億美元,市值高峰期曾一度等同微軟。截至周五(2010-3-25)谷歌市值仍高達1789億美元,全美排行第七大,與摩根大通等值,是雅虎的八倍。在谷歌之上的科技公司只有微軟和蘋果,但論與人們生活關係的密切程度,谷歌絕對不次於此兩家。
  
二、樹大招風 抑或隻手遮天

谷歌公司經營十戒之一是「超好還是不夠好(Great just isn't good enough)」。憑藉巨大的廣告收益和上市集資所得,谷歌不斷向「做大做全」發展,逐一佔據資訊業的各領域。不論涉足那一門類的科技資訊服務,谷歌均能以超人一等的姿態出現,並迅雷不及掩耳地搶佔業內對手的生存空間。不要說「虎落平陽」的雅虎在谷歌興起後一蹶不振,連全球首富蓋茨的「微軟」,在互聯網業務上也大幅落後。
       沒法抗拒的免費服務
  佔領搜尋市場後,谷歌推出的免費Gmail電郵服務也直接衝擊傳統電郵服務供應商,尤其是商用電郵系統。Gmail除了功能優勝,制勝之道是向中小型企業提供免費電郵服務,向收費的商用電郵供應商如微軟、雅虎等步步進逼。

  憑藉創意及膽色,谷歌敢於挑戰行內任何對手,如推出谷歌 Chrome與微軟得天獨厚的網絡瀏覽器IE直接競爭,免費的網上文書處理系統Google Docs亦劍指微軟的皇牌產品Window Office。
 
  當交流視頻和音樂下載成為互聯絡的熱門功能後,谷歌毫不猶豫地重金收購YouTube,2009年3月在中國谷歌推出免費音樂下載。社交網站大行其道也少不谷歌一份,先與Myspace合作,今年初又推出谷歌Buzz服務,並且是自動安裝(可說是「硬塞」上去的)在Gmail系統內,用戶要主動刪除才可停止服務。而流動上網工具是谷歌近年主打項目之一,當人們逐漸採用電腦以外的器材如手機來閱讀和上網時,谷歌要肯定自己是其中的主角。

蘋果創辦人喬布斯(Steven Jobs)三年前在三藩市MacWorld周年展上首度展示劃時代的新產品iphone,在台上向他握手祝賀的是谷歌行政總裁舒密特。iphone從一開始就應用了谷歌搜尋器及地圖服務。當時科技界美稱蘋果和谷歌是天作之合,可惜「情海翻波」。谷歌去年便推出手機平台軟件Android,表面上是與微軟的同類產品競爭,但其強化的功能間接亦威脅到iphone。至今年,谷歌更推出自己品牌的手機,令過去採用谷歌技術的手機商陷入尷尬的局面。就在今年三月,蘋果向法院控告最先採用谷歌手機平台軟件的台灣廠商侵權,《紐約時報》估計這很可能是蘋果與谷歌之戰的序幕。

盡收天下書惹版權爭議

  圍繞著谷歌的高調訴訟也真的不少。約在5年前,谷歌開始了一項異常龐大,或許只有谷歌才有氣魄幹的事,就是設立一個世界網上圖書館,盡收天下各種語文的書籍;書籍經電子素描後放進谷歌的網上圖書館供用戶免費使用。由於谷歌在建立書庫的過程中沒有向作者和出版商洽購版權,頓時引起全球出版界嘩然。美國、歐洲和中國的作家和出版商紛紛向法庭申訴。谷歌辯稱建立書庫是為傳播知識,讓無生命的舊書復活,且服務是免費的。美國的作家和出版商於2005年控告谷歌,2009年谷歌同意以一億二千五百萬元作庭外和解,但和解對象只限美國的原告;中國作家與谷歌的交涉一直不得要領,原定今年一月雙方再協商,會面遭谷歌單方面取消。
  
  至於那一億多元的和解案,至今仍擱在美國紐約聯邦法庭未獲批准。今年二月份開庭時,主審法官陳卓光表示,和解協議影響深遠且複雜,法庭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考慮。反對協議的意見認為,谷歌的巨額賠償不能等同默認了它可以繼續侵權;而法庭應考慮如讓谷歌圖書館過關,對未來的出版業和作者將帶來什麼衝擊?現在不收費將來也不收費嗎?將來還需要出版社嗎?原告之一的美國詩人Daniel Hoffman說:「當谷歌把全世界文明所累積起來的知識和文學都彙集到他們哪裡,不會為他們帶來更多廣告嗎?而作家們卻連五個仙也拿不到。」
 
  此外,自從谷歌收購YouTube後,影音侵權官司也接踵而來。有音樂和影視作品製作人或公司指控YouTube未經授權便播放他們的作品,並且任由用戶下載。最注目的官司是Viacom於2007年控告谷歌任由用戶上載一萬條屬於該公司出品的影視節目。谷歌的舒密特對此官司很不以為然,指對方只是借官司作為談判手段。舒密特對雜誌Wired的記者說:監察版權使用是版權持有人的責任,在接到投訴後,我們便會即時處理。?

  除了侵權,谷歌也面對侵犯隱私的指控。意大利米蘭法庭於今年二月裁定當地三名谷歌高級人員侵犯隱私罪名成立,判監六個月,緩期執行。美國國務院在判決後幫腔,指在接到有關問題視頻的投訴後,YouTube已即時將之移除,谷歌是被意大利政府針對。在美國國內,維護隱私人士也憂慮谷歌藏有大量用戶的個人資料,谷歌 Buzz之自動附加上G-mail上,令不滿和質疑之聲日漸響亮。去年十二月三日舒密特在回應CNBC記者關於網絡隱私權時回答說:「如果你有一些不可告人的事,最好是當初就不要做。倘若你真的需要這種隱私,現實是包括谷歌在內的搜尋引擎是會保留這些資料好一段時間的,而我們在美國都必須遵守《愛國者法》,這些資料是可能被送交給政府當局的。」

三、互聯網巨擘被盯上了
  
  大企業涉及訴訟在美國司空見慣,上述這些官司對谷歌而言應不是什麼一回事。但有一種訴訟是谷歌最不願見的。在2007年與2008年間的微軟、雅虎、谷歌三角大混戰中,為阻止微軟收購雅虎,谷歌以分享廣告利益來吸引雅虎簽署一張為期十年的合作協議,協議須先徵得司法部反壟斷部門的批准。原以為挾谷歌來跟微軟討價還價的雅虎,卻因向谷歌示好而激怒微軟。微軟掉頭不買了,而司法部反壟斷部主管伯勒(Thomas Barnett)於2008年10月警告谷歌要放棄協議,否則會對之進行觸犯反壟斷法的調查。媒體報道這是微軟花好幾百萬元所施的回馬槍,微軟以「谷、雅合」將壟斷網絡廣告市場為由,遊說政府否決協議。谷歌最終於同年11月5日因反壟斷調查的壓力,宣佈取消與雅虎的合作計劃。

華盛頓的新貴人

  2008年11月5日對舒密特來說是個百感交雜的日子;阻止微軟與雅虎合併的目的雖然達到,也削弱了微軟在雲計算項目上的潛在競爭威脅,可是司法部的態度極不友善。不過,舒密特身邊多了一位世界上最有權勢的朋友──前一天晚上(11月4日),奧巴馬當選為新一任美國總統。
  
  谷歌與美國其他大企業一樣,都會設立政治行動委員會(PAC),透過聘請說客或政治捐款維護公司的利益。從政治捐款資料紀錄所見,谷歌的兩位創辦人只捐款給公司的(PAC),甚少直接捐款給政客,而谷歌在政治遊說方面並不算特別活躍。但2008是很特別的一年,舒密特異常高調的為奧巴馬助選,既出錢又出力,谷歌捐給奧巴馬的政治捐款在企業界排第三位,僅次於高盛和微軟。雖然捐款不夠前者,但谷歌給予奧巴馬的宣傳平台是沒有一家企業能及的。YouTube成了奧巴馬非正式新聞發佈、卻威力無窮的新渠道,火辣的YouTube奧巴馬女郎名聞全球,「奧巴馬成為谷歌搜尋第一號熱門詞」,以及「奧巴馬親訪谷歌總部」也一再成為新聞報道題材。
 
  奧巴馬當選後,舒密特與另外三名谷歌高管成為了總統過渡委員會成員,並一度盛傳舒密特本人也會加入奧巴馬內閣。一名白宮幕僚又怎能與谷歌CEO的高位相比呢!舒密特最後只擔任總統的經濟政策顧問,倒是另外四名谷歌高管加入政府成為白宮幕僚,包括出任國防部副助理部長的Sumit Agarwal,這還不包括谷歌的個別合約僱員。?

一個詭異的狀態
  
  11月10日候任總統奧巴馬召開了當選後首場記者會,站在他身旁的是舒密特,兩人的友好關係不言而喻;及後,多名谷歌人成為白宮人。一般以為谷歌自此朝中有人好辦事,與谷歌纏鬥多年的微軟應該最不自在。可是,風光背後,谷歌有一個揮之不去,且逐漸變大的黑影。谷歌與雅虎的合作協議觸發了司法部對壟斷問題的關注,也許是長期樹大招風的關係,谷歌被盯上了的消息很快便在科技界引起議論。監察消費權益的「消費者聯盟」資深法律顧問Christopher Murray當時說,司法部對谷歌的關注,引來一大群鯊魚在游弋。他預計2009年將會有一場血戰。

  就在此時,一份關於谷歌的「黑報告」在華府流傳,內容指責谷歌的種種「罪行」,如收集用戶的個人資料、記錄他們的信用卡號碼、翻閱私人電郵等。報告是由AT&T所贊助的顧問公司編寫的。博客上也出現好些尖銳批評,指變得越來越大的谷歌是美國人隱私的最大威脅。

  2009年1月20日,奧巴馬就任,谷歌與白宮新主人的關係很快就有了微妙的變化。兩日後,奧巴馬宣布了系列內閣官員委任名單,上面有一個谷歌不會喜歡的名字雲妮(Christine Varney),她即將成為聯邦司法部助理部長,分管反壟斷部門。雲妮入閣的消息即時令媒體聯想到谷歌,因為雲妮在任聯邦貿易委員時,便是以打擊壟斷而聞名。
 
  《彭博新聞社》搜尋了律師雲妮過去關於谷歌的言論,2008年6月19日她在「美國反壟斷學會」上演講說:「微軟是上世紀的了,已不成問題。美國經濟會繼續出現(壟斷)問題,而這很可能就是谷歌,因為它已經在互聯網廣告上取得壟斷。」雲妮又指出,「谷歌正在迅速儲積雲計算的市場力量,當所有企業都把電腦操作移到雲端時,而又是單一間公司在提供最完整的服務,我們將看到微軟的翻版。」雲妮上任後重申會嚴格執法,雖然沒有點名,但仍然令人直接聯想到她指的就是谷歌。

  全國最高級的反壟斷官員將谷歌與當年的微軟相提並論,份量不容小覷。過去遭受反壟斷調查和起訴的大企業,如IBM、AT&T和微軟都沒有好下場,不是分拆就是出售業務,或是市場競爭力受重挫。雲妮已明確表示認為谷歌在廣告上存在壟斷,又認為不能讓谷歌在雲計算上取得壟斷──這正中谷歌業務的要害。谷歌巨大的營收幾乎單一地依賴廣告,而雲計算又是它持續發展的下一個里程碑,為此已投入了巨大的資源。有記者問舒密特谷歌雲計算的建設進度,他沒有說明細節,只說在世界各地已建製了數十座儲存大量雲計算伺伏器的廠房。其中兩座將用作雲計算數據中心的廠房位於德州的達拉斯,佔面積相約於兩個足球場大小,各自需要一幢樓高四層的冷卻系統大樓。

楚歌聲中山雨欲來

  雲計算將是現代人資訊生活的全新一頁,傳統的電腦功能將只剩下上網一項,而所有電腦作業將在由雲計算供應商提供的網上系統完成及儲存。雖然雲計算在技術上谷歌沒有壟斷,微軟、阿瑪遜、雅虎和IBM都擁有發展潛力,但他們卻沒有如谷歌般近乎絕對的市場優勢。雲妮曾指出,若谷歌單純在互聯網廣告業務上賺大錢並不構成壟斷;出現壟斷,在於它利用了搜尋服務得來的資源和數據,發展其他領域的業務,而其他競爭者卻沒法取得同樣的條件。谷歌目前已提供免費的、等同微軟辦公室的網上文書處理軟件,讓用戶對雲計算作業環境不會有陌生的感覺,而谷歌手機也可成為便攜式的雲端處理器。

  雲妮的出現後,媒體都似乎在期待司法部對谷歌動刀,關於谷歌壟斷問題的新聞報道沒有停止過。《奧巴馬會拆散谷歌嗎?》──商業知情人;《為何奧巴馬的反壟斷警長把鎗對準谷歌?》──Wire雜誌;《谷歌是否太大而無法堅持「不作惡」呢?》等一則接一則。去年十一月,英國《泰晤士報》更乾脆說:《奧巴馬結束了與谷歌的情緣》。微軟的高層也炮火日猛地公開抨擊谷歌壟斷式的經營手法。
 
  從設立公司第一天起便追求無限的谷歌,十二年來順風順水,現在則處於一個詭異的狀態。谷歌一方面儲勢待發衝上雲端,另一方面則面臨業務首度受政府干預的威脅。在成功追逐無限大的過程中,持續發展的敵人可能就是谷歌自己。

另闢戰線 棄利揚名

  而更令人有點意料不到的,是谷歌在此時突然開闢了一個新戰場也有了新的敵人,挑戰擁有全球最多網民的中國。今年1月12日,谷歌高分貝聲稱受中國黑客攻擊,指其中民權人士的電子郵箱被監視;谷歌以半命令半威脅的措詞,要求中國改變過濾和監控互聯網的政策,否則將退出中國市場。美國國務院證實在此前數天,已收到谷歌的有關通報。谷歌這個震撼彈為國際媒體加添了話題,紛紛議論倘谷歌離場,百度和微軟將是最大的受益者。

  谷歌自2005年起便在中國開展業務,不論是書面或是舒密特本人都曾表示會依據中國的互聯網法規行事。此次決絕式的表態,有評論稱之為英雄,也有認為不智,自斷後路。按道理谷歌沒理由不明白中國政府的立場和作風;莫非硬碰硬是有備而來?美國國務卿希拉莉對谷歌也極度配合,即日便發表聲明,要求中國政府交代,令事件升級至外交層次。不過,美國國務院一名高級官員其後又澄清,雖然希莉很嚴肅的對待谷歌事件及要求北京解釋,但國務院不是谷歌的外事代理。在1月21日,希拉莉發表了關於互聯網自由的長篇講話,抨擊外國政府的過濾政策,又指美國企業在中國不能只看利潤,也應堅持正義。
 
  2月24日,歐盟證實接到針對谷歌的反壟斷投訴,並已立案展開調查。3月12日,《金融時報》報道谷歌幾已鐵定撤離中國。之後12日至21日一個多星期內,西方媒體對谷歌事件的報道和評論鋪天蓋地,幾乎一面倒表揚谷歌不惜放棄經濟利益(總收益的1.5%)捍衛網絡言論自由,並齊聲譴責中國政府封閉專制。谷歌中國事件已成為國際焦點,其中以《華盛頓郵報》19日的《中國人民失去谷歌將意味著只有黑暗》的標題戰意最激烈。
 
  中國官方新華社於3月20日發表文章,指希拉莉利用資訊應用科技搞政治,在今年1月7日(即谷歌向中國發炮的前五天),希拉莉邀請包括谷歌CEO在內的資訊與網路經營者參加小型晚宴,席間討論如何利用高科技推動美國在世界各地的干預行動,如鼓勵當地的民間運動等;並稱21世紀的工具諸如微博網站TWITTER、谷歌以及視頻網站YOUTUBE,將是網絡戰的關鍵。
 
  3月21日美國務院官員重申,撤出與否全是谷歌的決定。3月22日,谷歌正式宣布即日起將在中國的搜尋服務接駁至香港,不再接受中國政府審查,並表示在對外公佈前已先行知會了美國國家安全局。不過,谷歌在中國的非搜尋服務部門仍留在中國繼續運作。同日,美國國務院聲明沒有介入谷歌事件,撤出中國純是谷歌的「商業決定」,而白宮則發表簡短聲明對事件表示失望。國務院的反覆及時而此地無銀的態度,以及26日美國貿易代表重申不願與中國打貿易戰,相對冷淡地回應谷歌事件,反映政府高層對於如何處理谷歌事件與中美關係,有著另一層顧慮。
  
  美國主流媒體和國會則沒有那麼低調了,觀點也較單一,群起頌讚谷歌,稱其堅守了崇尚自由的美國精神和價值觀。反倒是如英國《金融時報》等一些歐洲媒體,偶然會有揶揄谷歌的文章。3月23日,美國國會眾議院一個小組更力讚谷歌、譴責中國,並敦促微軟也應跟隨谷歌撤出中國。更有聯邦參議員提出要設立內閣級別的網絡大使,專責監察箝制網絡自由的國家,以取消對該國的援助作為懲罰手段。谷歌一名高層則要求國會推動世界互聯網自由,由政府出面向仍然監控互聯網的國家施壓。至此,谷歌已成為捍衛全球網絡自由的巨人。
  
  連月來被媒體稱為谷歌中國事件受益者的微軟,現卻備受來自個別國會議員及媒體的非議,要求微軟學習谷歌的壓力日增。宿敵與中國政府過招,想不到卻會「誤傷」自己;3月25日,不示弱的微軟發表聲明,表示在中國已做了廿年生意,將會一如過往地留在中國發展。

四、結 語

  踏入2010年的今天,在中美大博弈的背景下,谷歌也忙於為其持續發展的大計布局。追逐無限的谷歌此時暫別最大的互聯網市場──中國,是因為現今的谷歌中國業務並非其核心?抑或放棄僅佔其營收1.5%的中國業務,可以換回更大的策略性效益?而中國政府今天可以任由谷歌拂袖而去,但當谷歌進一步掌控全球資訊流通管道後,中國仍能堅持獨善其身嗎?至於事件的一切,都如谷歌所言,只是為了「捍衛資訊自由」嗎?太多問題值得深思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