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Sunday, September 30, 2007

為國家服務

為國家服務

  紐約時報於八月十九日刊登了一篇來自伊拉克的文章,投稿者是七名駐伊拉克美軍。文章內容講述了他們在戰場的所見所聞,內裡對戰爭的策略及處理手法作出不少批評,並認為撤軍才是最終的解決方法。不過,雖然他們反戰,但卻同時表示為了堅守服務國家的承諾,作為軍人,他們將繼續在伊拉克服役。在文章發表之日,其中一名作者頭部中槍被送回德國美軍醫院急救。九月初再有報道,另外兩名作者在九月十日相繼陣亡。他們分別是廿八,剛拿到入籍證書莫華,及遺下剛出生女兒的廿六歲父親基利。

  前日,布殊總統的女兒珍納接受電視專訪推介她的新書,主持人問到不少人公開地說總統的女兒也應該參軍到伊拉克。珍納回答說,服務國家是可以有許多途徑的,而她則認為從事教育工作更適合她。

  第一千金講得一點都沒有錯,為國家服務確是可以有不同的途徑,不見得必定要總統千金上戰場才算得上是公道。莫華是中美洲移民,已經在伊拉克兩度服役,而基利則已經三度出征伊拉克及阿富汗。從他們聯合其餘五名美軍所寫的文章,他們很清楚這是一場錯誤的戰爭,但卻沒有影響他們完成軍人的職責,也可以說是他們選擇留在戰場的。

  若從純個人的層面,以何種方式服務國家的確是個人的選擇,似乎沒理由強逼,也沒理由去埋怨。但從國家層面,如何合理運用愛國人民的生命資源,政府領導層應負全職。有志青年願意用生命來為國家服務,並不等於國家便不必對他們的生命負責任。每天都有美軍在伊拉克喪命,他們的犧牲是為了國家利益,抑或只是為了政客的面子和愚蠢而作出終極的奉獻呢?
為什麼美國需要敵視伊朗

伊朗總統內賈德終於結束聯合國及紐約之行。此行大概可用小旋風來形容。對這股旋風之褒貶,要看你是站在地球那一端發言。在伊朗和其盟國的角度,內賈德已成功挑戰美國的權威,備受讚譽;但在美國國內,幾乎是一面倒喝倒采。基本上是將內賈德當作為繼薩達姆之後的中東邪惡政權代言人,也是美國的頭號敵人。於是,政界和媒體的評論充滿了鄙視、嘲諷、排斥和控訴。

  內賈德曾要求到世貿遺址悼念但遭拒絕;在哥倫比亞大學演講,則被校長辱罵為殘酷的獨裁者。他在美國的一舉一動被人用顯微鏡來分析,批評者對每一處可以嘲笑和抨擊的地方全不放過。美國參議院甚至就在內賈德仍身處紐約之際,通過將伊朗國家軍隊定性為「外國恐怖分子組織」。

  美國聯邦參議員John Thune說「容許內賈德在美國做宣傳,掩飾了他對世界所構成的危險。」聯邦眾議員Stephanie Sandlin認為伊朗總統在美國所發表的言論,正好說明美國為何須要如此關注伊朗的狀況。她支持立法禁止投資伊朗。而另一名參議員Tim Johnson則相信內賈德的言論足以證明他是與世界脫節的。不單是政客的反伊言論,在大眾傳媒界,也起哄式地和應一股反伊朗情緒。此情此景似曾相識,令人憂慮地想起五年前在白宮領導下,全美冒起一股反薩達姆情緒。嚮往和平的美國人,為何這般容易便會仇視另一個國家的元首呢?

  美國人普遍都十分之善良,且富正義感,但國際事務常識嚴重貧乏。對於人權和公義,簡單地相信有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黑白標準,而這正就是他們所熟識的美國價值觀。九一一後,當布殊總統將伊朗與伊拉克和朝鮮並列為邪惡軸心國時,由於有一九七九挾持美使館人質的前科,再加上九一一恐怖襲擊的陰影,美國人很容易便認同伊朗的邪惡標籤。所以,當白宮以民主政制倡導者的身分站在道德制高點來批判伊朗,並且以保護區域和世界和平為理據,計劃出兵襲擊伊朗的時候,在美國國內沒有遇到很強烈的挑戰。

  不過,內賈德與薩達姆真的沒有兩樣,甚至更可怕嗎?哥大校長稱內賈德為殘酷獨裁者與事實極不相符。雖然政治制度與美國不一樣,但擁有工程博士學位的內賈德的確由伊朗人民一人一票選出來,而且有任期限制。內賈德之前的幾任總統,都按伊朗憲法經選舉輪替,並沒有獨裁的情況出現。再者,內賈德在伊朗政府的權力架構只處於第二位,甚至不具備三軍統帥的資格,在他之上還有至尊領袖,擁有軍政實權。在中東長期進行採訪的《紐約客》記者George Packer最近從中東回來,他形容伊朗是最具民主實質的中東國家,不明白為何會成為美國的頭號敵國。

  伊朗其實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文明古國之一,其文化可追溯至公元前四千年。現代伊朗也是一個學術與藝術氣氛濃厚,並且較現代化的中東國家,絕對不能以封閉落後來形容。伊朗電影更是個重要的電影類別,以一種「具故事性的半紀錄片」片種見知於當代國際電影界,其中最負盛名的,是有大師級風範的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Abbas Kiarostami ),他的「伊朗人三部曲」是藝術電影愛好者沒有看過也知道的名片。此外,伊朗拍得比較大眾化的「小孩子」片種,也曾經成為亞洲區內的熱門電影。

  在加入譴責和圍堵伊朗政府之前,必須檢視美國與伊朗交往以至交惡的歷史。美國人難以忘卻的是一九七九年伊朗發生回教革命,伊朗學生在教長高米尼的默許下攻佔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除此樁直接衝突,美國亦指控伊朗支援地區恐怖分子,特別是在黎巴嫩的真主黨。以上是舊恨,至於新仇則是指責伊朗軍事支援伊拉克武裝分子向美軍發動攻擊;乃至發展核子武器危害世界和平。

  如此數算下來,伊朗的罪名真的不少。但可不要忘記伊朗在二戰後透過民主選舉產生的總理,是被美國中央情報局策動政變推翻的,那時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一手將獨裁的巴列維送上皇位,血腥統治伊朗數十年。如今巴列維被逐,伊朗恢復中東式的民主選舉,美國總統卻於此時反過來指責伊朗沒有民主,這不是天大的笑話嗎?道理上說不過去。至於伊朗的核能計劃,是經由福特總統批准協助巴列維皇朝發展的,而當年巴列維亦公開誇耀不久將會擁有核子武器。可見,是否發展核武並不重要,美國針對伊朗核計劃的背後有另一番邏輯,一切因「人」而異。

  目前布殊政府對伊朗的種種挑釁,明顯不是為了宏揚民主,而是要壓制伊朗在後薩達姆時期不斷增加的影響力。白宮極不願意看到伊朗因伊拉克的亂局得益,但解鈴還需繫鈴人,美國若不先安定伊拉克的局勢,伊朗自然相對坐大。圖以武力進侵來壓抑伊朗,只會令中東火上加油,形勢進一步失控。

Friday, September 28, 2007

原來是有基

原來是有基

  被美國政府列作不受歡迎人物的伊朗總統內賈德在哥倫比亞大學和聯合國的兩場演說,被美國媒體連日炮轟,其中一段被媒體大肆報道的內容,是內賈德在哥大說伊朗沒有「同性戀」。總統此語即場引起哄堂大笑,而記者們更是爭相的加入嘲笑行列。一天報道不夠,翌日還不斷有追蹤報道,找來伊朗籍的同性戀者現身說法,又批評伊朗起訴及甚至處決同性戀者。

  伊朗總統是否鬧了一場笑話呢?經過傳媒的渲染,加上長期對伊朗的負面報道,令美國公眾普遍都認為內賈德是一個鴕鳥式的愚蠢的獨裁者。內賈德在被恥笑後,澄清自己當時是說伊朗沒有如美國一樣的同性戀,是現場翻譯沒有準確表達他的意思。可惜,這句澄清也被媒體嘲笑為欲蓋彌彰。這種快捷而便利的判斷,很可能是反證了美國人的無知與自以為是。

  明尼蘇達州大學的人類學系系主任貝文昨日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伊朗這古老文化國家對同性行為的態度與美國確是不一樣,內賈德說伊朗沒有如美國的同性戀(Gay)是沒有錯的。伊朗文化中有同性戀行為,但卻沒有如西方的同性戀階級,直至最近才在伊朗的上流社會出現如美國的同性戀文化。貝文又指出,西方指責伊朗起訴甚至處決同性戀也不完全正確。經常被傳媒引用的處決兩名男青年同性戀的事故,實情是兩人被控強姦了一名未成年少年,受害人的父親也有到刑場。

  人類學是冷門學科,貝文教授精通伊朗文化,明白伊朗和美國性文化的差異。但一般人又如何呢?是否所有人都要上人類學課程才會理解內賈德「沒有美式同性戀」的含意呢?這又大且不必,只要我們不急於找對方的小辮子,不要心存太多的偏見,頭腦便會變得通明,誤解也會自然會減少。

膚色政治

膚色政治

  路易斯安那州十七歲黑人學生因毆打一名白人同學而控訴的案件,再一次揭示了美國社會內的種族矛盾猶如睡火山,表面平靜,卻又有隨時爆發的可能。檢控官將黑人青年當作為成年人檢控,以求加重刑罰。在當地以至全國非裔社區的強烈抗議之後,檢控官昨日終於同意放棄堅持,按上訴庭的裁決,將被告轉到少年法庭受審。這可以暫時平息非裔社區的怒火,但並不見得解決了問題。

  成為全國新聞的這種高中生打鬥,並不是一般的學生衝突,而是當地有著長久歷史的種族不和的爆發點。種族問題在美國社會只是潛藏在大眾視線之下,並沒有消失。霍氏電視台的名嘴奧華利最近的一番言論被抨為種族主義,奧則堅稱自己只是客觀的說出事實,而且該段說話其實是在讚美的。奧華利說在紐約一家非裔經營,並且以非裔顧客為主的餐館用餐,發覺該處的環境與其他白人餐館沒有分別。此話引起一些人士批評,認為奧華利為甚麼會以為黑人和白人的餐館會本應是有分別的。奧本人和替他辯護的人則指批評者過度敏感了。是敏感抑或是根深柢固的歧視,分歧大概是來自不同的種族背景和生活經歷。

  類似的種族分歧有時也滲入至宗教層面。以前述路州的學生打架案件為例。日前非裔社區發起萬人到法院前示威,遊行和平進行,領隊是全國著名的兩位非裔民權牧師。白人檢察官事後說遊行和平結束,是上帝直接干預的結果。此話引起非裔牧師的很大反感,指檢察官無恥,試圖把神也分成為白人與黑人的神。

  雖然此案正在鬧得沸沸揚揚,但四名跑在領先位置的共和黨總統參選人,卻沒有出席一個在非裔大學舉行的候選人辯論會。應邀出席的其餘候選人指共和令他們也蒙羞。不過,他們罵得這麼兇,很可能只不過因為他們是落後者,於遙遙領先的候選人來說,非裔選票便沒有那麼重要了。

Wednesday, September 26, 2007

瀟灑走一回

瀟灑走一回


  剛過的周末下午約四時許,筆者在灣區一處小商場的一家意大利餐廳,少有悠閒地獨個兒享受一個晚午膳。耳機內傳來是格林斯潘自傳的朗讀版,眼對著巨型玻璃窗觀看街外稀疏的行人。格老經歷了美國戰後至今的種種動盪,並主宰美國以至全球經濟近廿年之久,他雖退下前線,但他所走過之處,無不留下深深的烙印。至今,人們還是十分渴望聽到他對時局的分析。正在細味意大利麵條和格老的生平之際,窗外忽然現出一張熟悉的面孔,她就是三藩市的前估值官鄧式美。

  可以用滿臉春風來形容的鄧式美與親人同遊,筆者把握這機會向久違了的朋友問好,急忙走到店外與她短暫傾談,原來她又將離開本市。看來,她的身份已由本市市民,變為灣區過客。當年誰會想到,風雨不改挨家逐戶拜票,於三藩市政壇由社區大學校董、進而攀任市參事,乃至最後高票當選估值官的鄧式美,會在眾人議論她會否成為三藩市首位華裔市長之際,卻戛然急流勇退突然辭職。她在眾人意料之外徹徹底底地放棄了十多年從政生涯所建立的事業,回歸純私人生活的空間。不管箇中理由是什麼,能如此「瀟灑走一回」確真的不容易。

  在鄧式美辭職後才當選,只做了幾個月市參事的趙悅明,四個月來官非不斷,正面對市和聯邦政府的刑事檢控。紐森市長上周五曾與趙單獨面晤,試圖說服趙自動辭職專心應付訴訟,但被趙拒絕。紐森昨日宣布動用市憲章權力,依兩官司起訴為據,指控趙行為不當,暫停他的職務,並呈市參事會最終撤除他的市參事資格。

  月來堅強面對困境的趙悅明被限令即時搬清辦公室,看到市府職工抹除趙辦公室大門上的名字時,令人唏噓萬分。

人生路不易走,而最難者是知所進退!

Monday, September 24, 2007

半斤八兩

半斤八兩

  中國俗語有云:「半斤八兩」,意思即是彼此彼此。伊朗總統內賈德昨日到美國著名學府哥倫比亞大學開講,這本是兩個充滿矛盾和誤解的國家,一次很好直接交流的機會,但卻因為主客雙方的情緒化敵意,交流變成為交惡。

  內賈德過去多次到紐約參加聯合國會議,都被美國限制活動範圍只限於聯合國。今次能走到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客觀上是一突破,也是美國對伊朗有稍微放寬的跡象。內賈德也接受了西方媒體的專訪,就好些當前的敏感議題發表了可能不為西方接受,但尚算溫和的言論。可是一股仇伊朗的氣氛在政界和民間不斷升溫,哥大校長因邀請了伊總統演講而飽受抨擊。可能由於需要減壓,校長昨日在介紹內賈德之時說了重話,當面指責他是殘酷的獨裁者,又譏諷他否定猶太人被屠殺的歷史。這種當面抨擊自家請回來的嘉賓的情況極不尋常,看來校長是相當擔心自己的愛國忠誠一同受到質疑。

  以伊朗發展核技術和支援伊拉克武裝分子等理由,白宮年來不斷提升對伊朗的制裁,甚至傳出駐伊美軍有意東進或支持以列色用兵伊朗的計劃。而伊朗的總統內賈德也經常出現在美國傳媒,但每一次都是對美國惡言相向。美伊到了今天兵戎相見的臨界點,這段「世仇」到底是從何而來的呢?我們為甚麼要敵視這個遠在中東的文明古國呢?

  曾幾何時,其實也不過是卅年前,伊朗是美國在中東的堅定盟友。一場回教革命,伊朗人民推翻了親美獨裁者巴列維國王。由於美國庇護流亡的國王而導致伊朗學掀起沒法阻擋的反美浪潮,而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亦於此時被學生佔領。此後的卅年,伊朗便成為美國的宿敵。也可以說,美伊交惡是源自伊朗的民主化,所以,校長劈頭批評內賈德是「殘酷的獨裁者」是與基本事實不符的。內賈德絕對是一位民選總統,而且他的權力其實在國內也只屬於第二把交椅,在他之上還有至高無上的教長。

  內賈德因為偏激的民族和宗教思想,講了些西方極不能接受的言論,而本應是理性與開放的美國,卻又以同一樣的智慧水平回應。當我們嘲笑內賈德的同時,哥大的演說在中東衛星電視直播,伊朗人民又會如何評論呢?

Sunday, September 23, 2007

敵友難辨

敵友難辨

  白宮被伊拉克戰事搞得焦頭爛額,僅餘一點可誇耀的「解放」了伊拉克,為伊拉克受壓逼的人民建立了民主政制。但只要細心讀讀新聞,便會明白天意弄人,真的一點不差。

  伊拉克的人口以回教宗徒佔97%,而其回教徒當中,什葉派佔超過六成,幾乎是遜尼派的兩倍。在政治上,薩達姆時代或是殖民皇朝時期,遜尼派都佔主導優勢。布殊政府攻佔伊拉克的其中一個表面理由,是要解放受壓逼的什葉派人民,依民主原則,建立一個由人口佔多數的什葉派為主導的新政府。

  可是,這套鋤強扶弱的政策並未受到讚賞。什葉派的伊拉克總理馬利基昨日在紐約接受美聯社訪問時,指責美國侵犯了伊拉克的主權。馬利基就兩件最近發生的事情提出抗議,其一是受雇於美國私人公司的武裝護衛人員襲擊伊拉克平民,另一事是美國拘捕了應伊拉克政府邀請到訪的伊朗人員。

  馬利基政府是美國「解放」戰爭的產品,但現在竟然抗議美國干預內政,還要替美國在中東的宿敵伊朗講話,白宮能吞得下這口氣嗎?這還不夠,在推翻薩達姆之時,美國視伊境內的遜尼派為薩達姆的共犯,白宮連根拔似地把舊政府內的遜尼派全列作罪犯,並且抵制遜尼派在新政府內擔任重要角色。可是,由於失勢的遜尼派受到什葉派的報復,引發了兩派的暴力衝突不斷,也直接影響到伊拉克新政府的穩定,也造成美軍今日進退兩難的局面。

  原本被美軍剝奪權力的遜尼派,今日不單成為美軍要保護的主要族群,還成為白宮在泥沼中的救星。布殊總統年初增兵三萬餘人到伊拉克,兩周前駐伊主帥到國會報捷,指總統的增兵計劃奏效,令到伊拉克的暴力事件明顯減少。將軍特別舉出安巴省的和平局面作為招牌例子,並指當地人民和政府自發團結反抗基地組織,並與美軍有良好的合作,還希望美軍繼續留駐。安巴省有這樣親美的言論,為白宮在國會爭回不少面子和信心。諷刺之處是安巴省屬於遜尼派的省分。

  這種敵友大換位置的情況,應如何解釋呢?是美軍感化了敵人?抑或白宮本來就錯估形勢呢?

Wednesday, September 19, 2007

綁架民主 

綁架民主 

  陳水扁領導的915入聯大遊行令到台獨議題再一次成為國際傳媒的焦點,台獨分裂中國並且危害海峽安全,道理是明顯不過的。至於,陳水扁在滿任前不惜一切力量推動台灣獨立活動,卻只是政客綁架民主的一個新鮮且典型例子。
  
  「民主」政制中的民主二字,由於被過度濫用,許多時人們都會不加思考地認為民主是至高無上的完美政治體制,但對民主的內涵卻不會仔細的分析。一個似乎是人人皆懂的名詞,在現實操作中,很多時只變成為政客弄權的工具。

  就以陳水扁搞入聯公投為例。陳水扁作為一民選的最高首長,人民賦予他的職權和期望是依法良好管治政府事務,總統是一位行政首長,處理政務是最主要也是唯一的功能。意識形態領袖是不必經過選舉的,任何有號召力的演說家都可以成為政治思想領袖,而她∕他本身不必擔負任何的公職。僅得兩成民意支持,更換行政院長如換衣服般,又有弊案待審的陳水扁,在公職方面表現不合格,更可能犯下瀆職罪。但扁十分之聰明,懂得綁架民主公投制度,令公眾半推半就間不去追究他在公務上的失職,還轉而要向他歡呼。當然, 915上街遊行的十萬人並不見得全部對扁都是死心塌地的,但入聯與扁綑綁在一起,便不由自主地成為了扁舞台的布景。

  在推動入聯公投上,扁一再把人民意願掛在嘴邊,自封為人民英雄,國際民主鬥士。但在公投運動的幕後,扁所做的更多是為自己及家人的利益盤算。當扁把國務機要費案的重要證據列作絕密,試圖以行政手段阻止對其家族弊案的審訊之時,何曾將民主法治放在眼內。在 915遊行當天,除了聲稱有病拒絕出庭受審的夫人外,扁家全部動員參加遊行,包括己被判刑,而扁曾向全民聲稱沒有管教好的女婿;以及生活奢華的而沒有正職的兒媳兩人。唐人小說有借屍還魂之說,扁卻故意帶領這「問題家族」高調參加遊行,是要借民眾對入聯的熱情,清洗他們家人的惡劣名聲,要萬人向他們一家人歡呼,彷彿舊事已過,一切都變成新的了。

  扁入聯公投一招在國際媒體中也頗為湊效,使他成為替台灣民眾爭取國際尊嚴的英雄。外國通訊社大多分不清入聯名義不同背後的政治角力,更分不清台中和高雄兩場遊行在義理上有何不同,馬英九的返聯遊行被湮沒在標榜陳水扁的報道中。

Monday, September 17, 2007

民權與民生

民權與民生

  民權與民生到底誰更重要?這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因為一切得視乎環境因素。所以,當活在物質生活基本豐富的美國,為貧困和落後地區國家爭取民權,可能會出現極大的認知差距。

  阿富汗是位於中東的一個貧窮小國,過去曾因為被前蘇聯入侵而成為國際熱點,但當蘇聯撤退後,阿富汗又重新返回冷落的暗角。直至九一一發生,阿富汗因為塔利班政權與拉登的親密關係而逐漸廣為美國人所熟識。當年布殊總統出兵阿富汗受到全民的支持,除了捉拿拉登報仇外,國人也對阿富汗的神學士極權統治感到不滿,相信美軍可以解救受壓逼的阿富汗人,特別是婦女。

  阿富汗婦女被神學士強逼在外出時要穿著完全遮蔽面部的頭巾,經由西方媒體報道,這種頭巾便成為了虐待婦女的象徵標誌。美軍在阿富汗推翻神學士政權後,一般人都會以為這種侮辱性的頭巾會從此在阿富汗消失,事實卻不然。一名國際婦女救援組織的主管Salbi說,這頭巾並不是當地婦女最關注的事情,有些甚至樂於繼續用頭巾,因為可以讓她們出門更方便,有些時候也會更安全。

  那麼,她們關心些什麼事情呢?原來她們更擔憂子女沒法上學、沒有工作、家庭入不敷出,一串串都是民生項目。如何能溫飽?如何保障下一代的成長?甚至如何能生存下去?都是阿富汗婦女天天要面對的挑戰。並不是婦女地位和權益不重要,只是連生存都沒有保障之時,民生比民權是會有先後緩急之別的。

  美國人有著善良的本質,對個人尊嚴和權益有高度的敏感。對於其他國家人民生活於不同於美國的民權標準,向來都表示極大的同情。可是,這種只以自我生活經驗為背景的關懷,很容易會「好心做壞事」。

台灣不等於民國

台灣不等於民國

  到底是「台灣」還是「中華民國」?應是一個不難回答的問題,卻令到馬英九要費盡唇舌地解釋,民進黨又竟振振有詞地大造文章,而最奇怪者據說連深藍也不滿意馬英九的說法。各說各話,莫衷一是,「台灣」還是「中華民國」,真的這麼難說明嗎!

  「中華民國」是國號,歷史不必詳述,相信讀者也很清楚。「中華民國」是由民間革命力量推翻滿清帝國後所建立的國家,其管治範圍是舊滿清的所有版圖,包括因不平等條約而損失的土地,因為「中華民國」成立之初,即宣布不承認前朝的所有不平等條約。而「台灣」則是地名,原屬滿清領土,也因而法理上是中華民國的領土。

  中華民國於抗日戰爭後發生內戰,當時的兩個政黨(國民黨和共產黨)展開了爭奪土地管治權的戰爭,當原國民黨政府戰敗退至台灣島後,控制大陸地區的中國共產黨在北京宣布另外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蔣介石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雖然僅能在台灣及附近島嶼有效施政,但其國號一直沒有改變過。

  地名與國號的定義分別也是極為顯淺的,一點都不複雜或含混。台灣從來就不是一個國家的名稱,正如上海有上海政府,但上海不會是一個國家。上海政府是指管治上海地區的市(地方)政府,這並不抵觸國家定義。若有人認為中華民國不存在,要改稱台灣,則先要把國號改為台灣,如沒有這一步,則不能批評使用中華民國,更不能以台灣取代成為國號。兩岸的內戰嚴格上還未結束,管治權和國號之稱應由兩岸人民共同決定。

  所以,陳水扁及台獨人士推動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是極其思想混亂的表現。扁是中華民國總統,要以台灣作為國號加入聯合國,即扁是帶頭推翻中華民國,犯了叛亂重罪,按中華民國憲法應即時被拘捕受審的。如果扁說以台灣名義入聯是沒有更改國號,則是地區名義加入一個只有主權國家才能成為會員的國際組織,完全不符合聯合國會員資格要求的。這與七尺男子漢硬要參加環球小姐選美有何兩樣。

  名義是帶領民眾爭取進入聯合國,但卻連入會資格也不正視,可見扁是全無誠意爭取入聯,其用意只在煽動民情,將自己抬舉成為人民英雄。倘真的有心入聯,扁第一步應是宣告台灣國成立,終止使用中華民國,然後再以台灣國名義入聯。陳水扁真的有此膽量嗎?

Thursday, September 13, 2007

殖民民主

殖民民主

  從泛民主派政黨人士推舉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參選立法會補選,可以窺視香港民主政治發展的現狀,進而再三思考「民主」二字所代表的實質概念。

  百年英國的殖民地統治,香港從來沒有民主。直至出現主權回歸問題,港英政府推出代議政制和局部開放立法局選舉,香港開始出現一批透過選舉參政的政客。今天香港的民主派人士,相當一部分是從該年代開始進身政界。也由於港人初期對回歸的疑慮,以民主為號的政客多得到支持。但經超過廿年的發展,泛民主派在今時今日,還要擁護一位終身未嘗參與過民主運動的職業官僚為「共主」,不論從那一角度分析都是失敗非常。

  由區議員、立法局功能組別,以至立法會直選,泛民累積了選戰經驗、基本票源及港內外的主流輿論支持,論組織和源資都應該相當成熟。那為何在這次補選要勸退黨內人士,轉而拉攏外援呢?是民主派沒有可穩勝的人選嗎?若然,則說明民主派後繼無人,人才凋零。若不然,這又到底是甚麼樣的一種交易呢?

  不惜壓抑內部有志參選同志,出賣民主參政原則,也要讓路給前高官,無非是因為民主派認為陳太有勝算,而借陳可以拉抬泛民日漸低迷的聲勢。那麼,陳太對選民的吸引力又何在呢?陳太在離任以前,從來沒有為香港的民主政制發展說過半句話,近年才突然民主及現身遊行,但似乎人氣不弱。她的人氣當然不是來自她個人於民主事業上的往績,而是來自她過去在港英政府的地位和知名度。

  所以,說穿了,泛民是要借陳太勾起選民對港英政府的懷念,激起對現政府的不滿。反政府是民主派的生命,民主派又怎會放過刺激選民不滿現狀的機會。就好像當年列根與卡特對決,列根的名句是:「你們比四年前過得更好嗎?」結果列根贏了。泛民也期望陳太讓選民感到今非昔比,可是,民主派帶領選民回到沒有民主的年代,這不是極度失敗之舉嗎!!

Wednesday, September 12, 2007

加減法

加減法

  布殊總統將公布伊拉克撤軍計劃,說是因應駐伊美軍統帥的樂觀戰況報告而採取的新部署。來自兩黨及民間的撤軍壓力日漸加大,白宮宣布裁減駐伊美軍人數,似乎是某程度上滿足了反戰者的要求,相信會令公眾對伊戰有較正面的印象。不過,白宮的這招加減法,只能收到極短暫的功效。

  最新民調顯示有七成美國人不滿意布殊總統處理伊戰的表現,相信沒有人比布殊本人更明白伊拉克戰爭出了甚麼問題,但看來白宮對於伊拉克的亂狀卻一籌莫展。目前,白宮的基本策略是「等待」,等待奇蹟的出現。於國內是等待國人的反戰聲音能漸漸不靜下來;另方面也等待伊拉克政府提高管治能力,讓美軍可以有顏面地返國。

  總統計劃接受駐伊元帥的建議,因為伊拉克情況已經得到改善,在明年夏季前削減駐伊美軍人數三萬餘人。局勢穩定了,三萬美軍又可回國,前景似乎相當光明。但明眼人都知道,明年返回來的美軍,是今年一月起被派往增援的部隊。撤軍後的伊拉克仍有十三萬美軍,這與去年沒多,也沒有少。一加一減之後,只不過是原地踏步。這加加減減遊戲一來一回便花了一年半的光景,以平均每月六十名美軍陣亡計算,一年半便要犧牲近一千一百名士兵了。

  將軍向國會的報告強調增兵計劃成功,但卻沒有回應那原來的十多萬美軍何時能夠回國。當有議員問到美軍在伊拉克作戰能令到美國更安全嗎?誠實的將軍回答說:我不知道。

  布殊總統有勇氣發動戰爭,卻沒有膽量承認失敗。不承認失敗,自然沒法用清醒的頭腦分析補救方案。明年夏季過後,總統大選便進入白熱化競逐時期,布殊更不會再有任何大動作。所以,合理地推算,二零零九年以前,不必期待白宮的伊拉克政策會有根本性的轉變。

借力中國

借力中國

  中國國民黨發言人蘇俊賓昨日在「香江論壇」上發言指出,中國是民進黨的最大助手。蘇說確是眼前事實,而且不光是民進黨,遠的還有美國的總統候選人,稍近中國的有香港的民主派,最新鮮的有剛宣布參選立法會補選的陳安方生。

  所謂中國是他們的幫手,並非出於中國自願,而是因為「反中」可以為他們增值。所以,不必中國真的對他們有什麼行動,這些政客也會自動獻身,不是無故前來挑釁,便是扮演受逼害者。這種借中國炒起政治資本的做法,雖然不是甚麼光明正大的手段,但也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以陳方安生為例,她向記者說中央「唔需要咁驚我」,又說:「中央唔想我參選」。刻意在公眾前將自己塑造成為反中央英雄,及自我膨脹成為連中國政府都懼怕的人物,無非是要增加參選的政治資本。因為論政資源本,陳太其實是十分之薄弱及經不起考驗的。

  不錯,陳太曾經是港英政府首位華人布政司,有數十年的政府工作經驗,但是次披掛著民主派大旗參選,民主履歷如一張白紙的她,必須要採取急進手法增值。因為,以陳太的背景而成為民主派的主將,確是十分諷刺的。首先,她是英國政府最信任的公務員,整個事業生涯都是當官,替港英政府發言的,與民主派那些街頭戰士風馬牛不相及。還有,香港回歸,陳太是率領全體公務員於回歸清晨向中央政府宣誓效忠的第一人。

  不論是回歸前或是回歸後,均未提過隻字民主的陳太,最大的政治資本不是民主理念,而是她的殖民地色彩。她象徵著舊港英時代,吸引著一批在心理上拒絕回歸的港人。不過,如果當年中央支持陳太做特首,不讓她屈居於被她視為無能的董建華,相信以她長期作為忠心公僕的特質,必然也會成為民主派的強勁對手。

Sunday, September 09, 2007

直接民主

直接民主

  施明德號召的紅衫軍日前重回凱道,去年倒扁不成,施明德重整士氣,把明年大選作為紅衫軍的下一個戰略目標。雖然有評論認為紅衫軍精神仍在,對大選的影響力不容忽視,但事實上,不論是施明德或是紅衫軍,最有能量創造台灣民主新里程碑的機會已經過去了。

  去年九月,四十萬名紅衫軍圍城高喊阿扁下台。施明德事後承認,曾有衝動想過要帶領群眾衝向總統府或玉山官邸,但最終因為堅持和平民主抗爭方式,不搞革命,所以沒有任何激烈行動。也因為施明德這「維護民主」的決定,直接導致紅衫軍走上了潰散之路。

  施明德去年此決定是錯誤的,他所維護的不是民主,只是給予扁機會繼續綁架民主。總統府發言人昨日就紅衫軍重回凱道評論說:「希望這些人表達個人意見的同時,......共同維護得來不易的民主成果。」其中「民主成果」四字更是可圈可點。扁夫婦經司法單位調查認定涉及貪污,扁得到現行民主體制賦予的特權暫不被起訴,而其妻則稱病請假拒絕出庭,試圖癱瘓審訊。與此同時,扁又使用手段在體制內把貪污案內的重要證據列作國家絕對機密,直接干預司法。這只是粗述其概要,已可見正在享受「民主成果」的是扁及其家人。

  很贊同台灣社會運動家鄭村棋的直接民主說法。民主是人民自主的意思,絕不是一套制度的名稱。當執政者作出種種自利和反民意之事時,人民應當按現行政治制度中的制衡機制規管及懲罰執政者。但如果現行制度內不存在制衡機制,或當權者以手段影響衡制機制的運作,繼續維持現制只不過等於擁護一個反民主的政治集團。紅衫軍去年應該做的是發動直接民主力量,逼劫持民意的腐敗政客還政於民。

  可是,時機過去了,貪腐者悠遊地安排安享「民主成果」的部署,誰也沒法保證日後不會再出現同樣可以呼風喚雨的腐敗政客。

Friday, September 07, 2007

入聯公投

入聯公投

  台灣民進黨及國民黨推出各自不同版本的「入聯公投」,中國大陸嚴陣以待,除了國家主席胡錦濤高調重申不容台獨外,更爭取得布殊總統開腔支持,可以說是炮火全開的應付這次「入聯公投」運動。不過,這樣認真的回應,很可能正是民進黨所期待的。

  不論是陳水扁、謝長廷或是馬英九的「入聯公投」,用意都不是真的要入聯。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公投對他們有著不同的政治利益。陳水扁即將離任,他最怕的是馬英九當選,然後把他的貪瀆案嚴肅辦理。所以,在明年大選之前,扁唯一關心的是如何輔助民進黨候選人勝選,入聯公投可以鞏固深綠及穩住淺綠,也為將來自己全身而退加添一份保障。於謝長廷而言,台獨公投完全配合他的競選主調,同樣發揮吸票和固票的作用。

  至於馬英九,他採取了全新的競選思維,不再與民進黨對著幹。過去有說是「凡是敵人贊成的我便反對」,而馬英九現在的策略是「凡敵人有的,我也有」。人說王金平是藍皮綠骨,馬英九卻下定決心要披上綠皮,推動入聯公投正是馬英九用以抵銷民進黨攻擊的新招數。

  所以,不論是扁謝或馬,「入聯公投」都只不過是打選戰的工具。況且,這公投提案在台灣的民間反應也很不一,以目前紛亂的政治局勢,公投要搞得有聲有色,必須要外力的幫助。不論是美國或是中國,只要對公投發表任何見解,都會被大肆渲染。

  兩岸的統合,是大方向及大形勢的使然,推動兩岸經濟和民間交流,則此大勢便不會改變。對於暫短和具特殊政治目的的宣傳台獨手段,忽視比重視可能更是有效的應因方法。

Wednesday, September 05, 2007

徐逃後計

徐逃後計

  數近年來對全國政治最有影響力的華人,要數二度棄保潛逃的商人徐諾曼了。當然,並不是什麼正面的影響,不過,也不必擔心徐的逃亡會對在美華人參與主流政治會有任何實質的影響。因為,論票數,華人只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一點二,當中選民比例更低,不會對任何全國或州一級的選舉有決定性的影響力。至於政治捐獻,只要有肯捐款的華人,便必定會找到願意接受的政客。所以,對於徐的落跑,不必過度嚴肅的分析什麼政治效應,反而是看看網民如何評論,當中不乏可笑可思之句。

  在本地《紀事報》的網站上有如下評論:
* 兩百萬元與坐牢相比,對於徐這類人來說當然不必想那麼多。他可能已經在香港恥笑我們頭腦簡單的司法制度,怎會不認為他有潛逃的危險。希望他在離開本市前有時間先到趙悅明家快快洗個澡吧。
* 打電話給希拉莉,告訴他徐諾曼正在為她們夫婦準備點心。
* 捐了這麼多錢給高層政客,竟沒有想到要求特赦。就如福特大赦了尼克遜,克林頓在離任前也特赦了一批人。徐應感到羞愧,竟然沒有捐錢給布殊,離他下台只有一年多罷了。
* 要坐牢的是那讓徐保釋的法官。
* 如果徐是聰明人,應去找本拉登,六年過去了,我們還是找不到他。
* 數天以前,那群用種族歧視為理由替希拉莉辯護的左派份子去了哪裡?

  除了以上這些帶諷刺的評論外,相當一部份留言者都認為徐的政治捐款是與中國政府有關。這當然是沒有證據的聯想,但卻反映了主流社會的一種印象,在美的華裔始終是外國人。若要問徐諾曼事件給我們甚麼教訓,我想最重要的正是此。華裔應向美籍猶太人學習,他們人口比例僅百分之二,相對華裔高但絕對數值也不大,但他們卻能左右了美國政治。所以,除了捐款和不斷製造聲音外,找到著力點,讓主流政客明白華裔在支票和選票以外的價值,是很應該思考的方向。

別太神

別太神

  九歲的沈詩鈞被稱為香港神童,日前正式入讀香港浸會大學數學系,成為香港開埠以來最年輕的大學生。香港的傳媒爭相採訪這位神童,而神童及其父親也與媒體極為配合。沈詩鈞的傳奇不單在香港無人不曉,連外國通訊社也跟進報道,昨日英文版雅虎的首頁也刊出了沈神童的首天上大學的新聞。以小學生之年而能升讀大學,確是令人嘖嘖稱奇,但若細心感受新聞的背後,卻會領略到另一番滋味。

  沈詩鈞被錄取上大學後即成為焦點新聞人物,他在上了第一課後召開記者會,讀出由父親準備好的開學感言,並指課堂內容太淺,而當記者追問詳情時,神童卻諷刺地指講也沒用,因為記者根本就不會懂。別以為九歲小朋友面對大群記者的追訪會害羞,情況剛相反,神童在鏡頭前真的是神氣十足,在開學禮上也不忙起身向記者揮手。至於小小年紀的他與同學相處又如何呢?沈詩鈞說同學沒有理睬他,而記者訪問的浸大學生則說神童對他視而不見。

  有異乎常人的數學頭腦,確可稱是神童,但社會除了關注他的學術天分外,也更應關心這類極端尖子的正常成長。智商是沒有年齡之限的,於是年幼而智商高者被稱為神童,但「童」卻受制於年齡。個人的成長不是只有學能,人格成長和社交能力的培養,卻是與自身以外的大環境的互動。把九歲小朋友抬舉為明星,爸爸樂了、神童也很自得其樂,看報道的市民百姓將之作為飯後談資,也樂了。但這就是神童生活的全部嗎?沈神童所需要的除了奉承外,可能還需要兒童心理學家的關顧,好讓他學會及適應在數學以外的成人世界如何自處。

Monday, September 03, 2007

錦與景

錦與景

  中國中央電視台為香港回歸十周年特別拍攝了一齣共八集的紀錄片,片名為《香港十年》,選材和拍攝均相當具水準。該片最近在本地的中文電視台播放,其中一輯是介紹一位變賣家中古董,捐資幫助中國大陸興建醫院的香港中文大學退休教授。聽了旁白及看到畫面後,令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鏡頭下的退休教授似曾相識,十分之面熟,旁白員報讀的名字是梁沛景教授。筆者在中大唸書時選修了一門古典戲曲課,授課老師是梁沛錦教授,心想紀錄片中的梁沛景教授必是其兄弟了,兩兄弟樣子何其相似。但是越看就疑問越多,關於梁教授捐資到國內建醫院之事,在本地也曾有所聞,加上片中的介紹,似乎應是同一人才對。再經電話向教授在灣區的友人求證,明白「景」應是「錦」之誤。

  為了製作《香港十年》,央視投入不少資源,特別派出攝製組到香港進行多月的前期調查工作,不敢相信竟然會出現這樣的錯誤。由於紀錄片是以普通話及廣州話雙語發音,原先還以為是廣州話配音工作失誤,把普通話的「錦」誤為「景」。香港人的普通話能力極之普通,回歸十年後改變也不算很大。紀錄片中港人的生硬普通話層出不窮,因而也合理地相信這定必是香港人為紀錄片配音時所犯的錯。可是,在網上搜索下發現,連央視網頁介紹此紀錄片時,也是用上梁沛景。

  焦點訪問一位香港人物,竟然弄錯了對方的名字,這確是不可原諒的錯誤。試想,紀錄片原意是發掘中港兩地的緊密關係,而且還特意從民族感情及人文角度加強著墨,旁白也寫得文藝腔十足。可是,連被訪者的名字也未搞通,便滔滔而談,洩露了製作人對香港的陌生,說服力大打折扣,不是很可惜嗎!

Saturday, September 01, 2007

誰負了伊拉克 指標報告說不清

誰負了伊拉克 指標報告說不清

  美國國會的總審計處九月十五日才提交伊拉克政府表現指標報告,但關於報告內容的爭議在未公佈之前已不斷出現。自報告初稿經傳媒揭露,指伊政府在十八項指標中有十三項不合格後,白宮和國防部都表示不能認同報告的結論,而國會議員們也各取所需地發表評論。表面上熱烘烘及極其嚴肅對立的討論,說穿了,其實只不過是一齣爭相卸責的虛偽政治秀。

  分析報告內容之前,先應重溫總審計處報告的由來及其背景。四年來,國民對白宮伊拉克戰爭的不滿逐年上升,直接導致民主黨在去年國會改選中佔了上風。四年前曾經獲得絕大多數議員支持的伊戰,今時已變成一隻燙手山芋。不論是議員或是白宮,都急於謀求一個從伊拉克「脫身」的方法。熱窩升溫螞蟻亂竄之際,開始聽到有政客提出「伊拉克指標」(Benchmarks),而這具指標性的「產品」檢測構思,開始在國會和媒體之間逐漸形成。他們要「檢測」些甚麼呢?就是:如果伊拉克新政府不振作,不擔負管治的責任,則美國再沒有義務無了期地提供援助。提出這種說法的不單是共和黨議員,連民主黨總統參選人希拉莉也曾說過同一樣的話。

  民主黨重掌國會兩院後,曾一度提出要求白宮訂出具體的撤軍時間表。在白宮和部份共和黨議員的堅決反對下,府院達成協議。在新的伊戰撥款法案裡不包含撤軍時間表,但卻為「被救助」的伊拉克政府訂下十八項工作指標,限定日期由國會審計部作出獨立評估,作為美國制訂未來伊拉克政策的根據。
  
  伊拉克戰爭的成敗,對布殊總統的歷史地位至關重要,布殊之所以同意接受國會的監督,不全是處於下風的時勢所迫,當中有讓他在伊拉克問題上解套的好處。而國會向伊政府提出工作指標,以此替代撤軍時間表,也並不全是向白宮的無奈妥協。「指標報告」一箭雙鵰、讓角力中的雙方可以各取所需的巧妙設計,它其實是兩黨政客為轉移視線、推卸責任而攜手搭建的下台階,方便別人也方便自己。
  
  超過六成美國民眾對伊戰狀況表示不耐煩,華府政客則努力把責任推給伊拉克新政府。十八項工作指標的政治含意是:「美國政府已很明確地為伊拉克訂出了工作藍圖,只要伊拉克政府依樣畫葫蘆,一切問題便可迎刃而解。」所以,如果伊拉克政府不努力,責任便再不是在美方,美國政府已「仁至義盡」,於是日後如採取任何認為合適的因應方案(如撒手不管、撤軍),也沒有道義上的虧欠,於是國會和白宮都鬆綁了。

白宮發言人表示,「只要方向正確,不要問是否達標」;另一方面,一些國會議員則利用指標來證明白宮不應繼續信任伊拉克政府。雙方表面看來似乎是針鋒相對,實質是聯手轉移公眾視線──問題出在伊拉克政府「有沒有達標」身上。報告書令反對派民主黨有發炮的把柄,而共和黨則有轉?的理由,白宮可以把角色轉換為是「伊政府的維護者」。然而,只要撥開彷彿炮火隆隆的煙幕,事實就會浮現眼前。大家且別忘記,今日伊拉克這爛攤,完全與伊拉克新政府無關。更直接地問一句:當初究竟是誰在沒有善後規劃下提出及批准出兵伊拉克的?不就是白宮和國會嗎!與其追究伊拉克新政府,不如反問在佔領初期美國曾經犯下甚麼致命的錯誤。

美軍攻佔巴格達並派總督接管伊拉克後,隨即下令徹底解散伊拉克舊政府,將幾乎所有舊伊政府主管列作通緝犯。其次,也是更致命的錯誤,急急解散伊拉克全數軍警。一夜之間,伊拉克甚麼都沒有了、變成無政府之地,只有一個在巴格達連辦公室也沒有準備好的臨時總督府。

  至於伊拉克人民呢?誠然薩達姆已倒台,可是他們經歷導彈和炮火洗禮,工作、學校、水電糧食都沒了。當數以千萬人的常規生活突然被徹底打亂,我們還能期待什麼!當十五萬美軍,無數白宮精英幕僚,及以千億元計的經費,都不能為伊拉克建立一個穩定和安全的局面時,又憑什麼指望由沒有執政經驗和權威的所謂伊拉克「民選政府」可以撥亂反正呢!

  支持伊戰的政客欠伊拉克人民一個交代。伊拉克過去沒有西式民主政制運作的經驗,美國橫向移殖到伊拉克的民主政制、讓不同族群及宗教派系均權而治的構想,只會令伊拉克的派系矛盾加劇。因為要依據民主議事原則治國,伊拉克政府一事無成是肯定的。就是連美國兩百年的民主經歷,美國國會也不見得很有效率。至今美國國民仍沒有全民健保,教育改革、社會福利、移民政和同性婚姻的爭議數十年不休。

  白宮魯莽和自大地摧毀一個千萬人賴以生活的國家制度,美國政府不應該承擔後果嗎?國會及白宮應該更積極地介入,而不是想方設法逃避。把罪名丟給伊拉克新政府,只不過是讓政客們的良心和面子好過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