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January 7, 2010

哀哉也門

哀哉也門   貧窮中東小國也門過去都沒有什麼好消息,在新聞中看到也門絕大多是與戰亂有關的。上一次頭條是美國停泊在也門港口的戰艦受到恐怖襲擊,新近是聖誕炸機客。也門政府昨日急於澄清,炸彈客並不是先前廣泛報道所指是在也門恐怖組織內受訓練,而是早在英國讀書期間便已加入了基地組織。   也門接受美國政府的長期援助,算是美國在中東的盟國。可惜在現今的國際環境,當美國盟友不容易,中東國家與美結盟更要冒著大風險。不論皇朝時代的伊朗、現在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或是約旦、黎巴嫩、沙地、科威特等等,都生活在恐怖主義的陰影下。   有一種理論說,中東仇美的恐怖分子,其實大多是保守民族主義者,他們沒法接受自己國家的主權屈服於美國軍威之下。拉登自言是不滿沙地准許美軍進駐而展開了長期與美國的暴力鬥爭,阿富汗和伊拉克境內的恐怖分子源源不絕,也是同一道理。也門政府交上了美國這盟友,正陷入同樣危機之中。   也門境內的分離主義武裝勢力,與美國的死敵伊朗是友好。所以當也門政府用美國的軍援攻擊境內武裝力量時,便會被視作為替美國人操當屠夫,刺激起反美情緒,成為恐怖組織招募新人的最佳廣告。美國也明白不能太露面,於是在去年十二月空襲也門的行動中,始終低調,並且對外說都是也門政府軍所為。有報道卻指空襲的導彈有的來自也門外海美艦,也有是來自沙地的。雖然眾說紛紜,但也門政府出面全承受了,擔下所有責任。過於親美會引發國內不滿,不幫忙又怕被美國列作贊助恐怖活動國家,搞不好又被強制更換政權。   布殊和奧巴馬都信奉反恐戰要在別人的國土上打,不讓恐怖分子來美生事。美國的反恐政策很可能已變成雞與蛋的問題,不斷的向中東投入軍力與金錢,是能消滅恐怖主義,抑或發揮了反作用呢?

美國反恐政策迷失於政治旋渦中

美國反恐政策迷失於政治旋渦中 踏入2010年,美國政府的頭號議題忽然間由健保改革轉為反恐,這不但轉移了對民主黨「劃時代成就」的關注,讓白宮處於不利的被動自辯處境,亦令美國民眾再度面對揮之不去的恐襲陰影。 去年聖誕日的航機炸彈攻擊後續影響正在擴大中。美國國土安全部部長納波利塔諾最初低調回應,強調國安系統有效操作,事件並沒有更大陰謀在背後。總統本人則在三天後就事件發表聲明,重申會全力保障國民安全及會調查事件。這種被指過於低調和官腔的公關程式,很快便招來抨擊,質疑奧巴馬政府反恐的能力及誠意。納波利塔諾其後改口承認系統出了問題,背了一隻黑鍋。而奧巴馬也終於在事發後的第十二天,鄭重就恐襲發言譴責情報單位失誤,並罕有地將於今日公布解密的聖誕恐怖報告,以平息眾慮。  全面公開地檢討國家安全系統的缺失,能讓國民安全得到更佳保障,都是正確和必須,問題卻是在於時間性和動機。總統遲了近兩周才對辦事不力的情報單位動怒,會讓人疑惑奧巴馬是在英明地堵塞保安漏洞,抑或更在意修補自己的領袖形象? 同情國安部長的言論指納波利塔諾並沒有犯錯,她只是按既定的模式反應:安撫民眾、強調政府控制大局、避談具體官員失誤等,事實上奧巴馬至今也沒有批評部長本人。國土安全局在事發後三小時才向總統報告,總統本人也在三天後才發表評論,均顯示白宮上下有意低調處理,與現今極其高調的姿態,手法彷彿兩極,因由卻是同一,都是出於黨派政治考量,而非國家安全。 炸機事件流產,並未造成人命傷亡,讓白宮有空間研究如何為事件定性,放在多重要的位置。從最初幾天的回應看來,白宮選擇將之定性為孤立事件,回應僅是加強機場的安檢。總統本人不現身,就是不想提高事件的層級。選擇低調,可避免事件升溫危及總統反恐的成績單,這與胡德堡軍醫大屠殺事件後,匆匆被定性為嫌犯受情緒困擾而非恐襲,同出一轍。 及至布殊總統的政治顧問羅夫嘲笑白宮官員,為了諾貝爾和平獎可半夜吵醒總統,發生恐襲卻不願意打擾總統度假;以及前副總統切尼地批評奧巴馬裝作不是在戰爭之中,白宮才調整了應變策略。總統在聖誕周末的每周電台演說中回應了恐襲,向共和黨火力全開。奧巴馬首先盤點自己上任後的反恐成就,首功是結束了「無反恐意義」的伊拉克戰爭,這明明白白是反批共和黨。在結束語,奧巴馬說大敵當前,不能變成同室操戈,是警告共和黨勿再滋生事端。 所以,不論選擇沉默或是在鏡頭前動怒,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