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Friday, September 16, 2016

我恨故我在


    香港很不幸地成為了美國壓抑中國發展的戰場,在別人的家裡開戰是美國的專長,可憐的只是當地人民。回顧二次大戰結束以來,美國曾插手干預過的國家,有哪幾個變得繁榮富饒,人民安居樂業的呢?香港的前景能不令人擔憂嗎?

  可是,九七前香港仍是一個滿街順民的殖民地,為何回歸後卻變得如此暴躁和反中,甚至連港獨這根本零可能性的東西也會被吹得火紅呢?大家還記得無線電視早期的處境喜劇《香港八一》嗎?其中人物陳積, 彬仔, 茂叔, 順嫂, 康仔等角色深入民心。該劇當時之所以受歡迎,是因觀眾的共鳴;而其中陳積一角經常掛把「搵銀」掛在嘴邊,更成為該劇的代表性人物,也是其時香港精神的概括表現。

  不問政治,只管努力工作改善生活;既現實又靈活,能屈能伸;這大概就是過去香港人的普遍狀態。若然如此,外國勢力又為何能在十餘年間,讓香港變得泛政治化、躁動;時下年青人不再刻苦耐勞了,未曾付出便要享受成果?

  答案其實很簡單:「仇恨」,恨是製造社會動盪的萬應丹,除了因為仇恨直接能點燃暴力外,還挑撥人與人之間的對立,對立便產生等級,被仇恨者等同低賤和不必受尊重。只要製造出一個仇恨目標,社會便開始撕裂,人們也能把自己生活的種種不愉快找到了發洩和抵賴的對象,彷彿一切問題或困境責任都不在於自己了,多爽!而年青人被洗腦灌輸仇恨後,自覺比那被憎恨的對象高尚多了,於是乎飄飄然地自我存在感和優越感飊升。

  令人痛心的是,這個被有心人設計給港人的仇恨目標,就是中國。而之所以這招能成功,主因為香港人不忿失去過去對大陸同胞的那份優越感,他們心中有恨;而年青人自幼被灌輸鄙視中國,以至一切與中國有關的事物,為了享受朋儕的認同,大家都不問情由地仇中反中去,好證明自己並不OUT。

        希特拉也好,麥卡鍚也好,古往今來,利用人為仇恨來達到政治目的者數之不盡。香港的傳媒、政界和教育界,在回歸後的十餘年來,天天都在散播對中國的仇恨情緒,如要撥亂反正,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