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Thursday, June 28, 2007

無色而治乎

無色而治乎

  聯邦最高法院昨日否定以種族因素作為學校收生條件,在理論上似乎無可厚非,但於實際卻會造成學校的種族隔離現象再臨。

五十三年前最高法院裁定必須結束公校的種族隔離情況,於是,公校制定學生族裔比例配額的做法十分之普遍。此舉能否真的打破教育上的種族隔閡,是有可辯論的空間。因為就算是有配額,不同族裔的學生同在一所學校上課,但校內生活也可以是種族分明的。白人學生只與白人同學來往,亞裔也會自成一群等等現象十分普遍。因為,大多數學校只執行強制性的收錄多元種族學生政策,但卻沒有主張或推動族裔間的交往,於實現真正的種族和諧是無補於事的。

所以,就算是實施種族混合收生法,也不能保障族裔和諧,但起碼提供了各族裔學生一個相處的機會。如果最高法院要禁止考慮種族條件收生,則連這個機會也可能沒有了。

大法官們冠冕堂皇地說社會應不分種族,這是脫離現實的判決。不能否認美國目前仍有種族分隔的情況,最高法院應把權力下放給校區,由教委們依實際情況決定應否制定收生族裔配額。各校區的人口結構都不一定,有些校區需要以行政手段達致人為的族裔混合,但一些校區卻可能會導致反效果。這都是很有地域性質的問題,聯邦最高法院不宜介入。

以三藩市為例,華裔家長便反對為非裔而設的公校族裔比例,因為配額限制了華裔學生進某些學校的機會。但如果完全沒有配額,則非裔學生可能便沒有機會入讀某些學校。這些都是很細緻和具體的情況,要做到和諧及公平,必須要個案處理,在華府上班的大法官的一刀切裁決,完全沒有為校區留有彈性,是一項極具破壞力的惡性裁決。

返璞歸真

返璞歸真

  灣區最近興趣環保立法,繼三藩市通過立例管制商店使用膠袋和外賣泡沫餐盒後,屋崙市議會也正討論同類法案,而三藩市市長紐森日前也宣布市府停止使用樽裝水。這些都是用心良好,以及借得進一步推廣的立法。

  在人們已經習慣了包裝膠袋和樽裝水的今天,真的可以改變過來嗎?當然可以,在這些包裝品還未普及之前,人們又是如何生活的呢?到街市買菜的主婦誰不是自備籃子,到餐館買外賣也是自備器皿。還記得小時用電話向訂送貨到戶的雲吞麵,沒有膠碗或泡沫餐盒,都是用真的瓷器碗碟,用餐後放在門外,餐館自然有伙計前來回收。

  現在科學文明製造了利便生活的各式產品,但卻沒有即時想到這些產品對自然環境及人類未來生活的惡劣影響。破壞環境等於是摧毀了我們下一代的生活素質,一時的利便,所付出的高代價是完全不成比例的。況且,一些表面上是利便及高生活品質的產品,其實是並不需要的。就如樽裝水,表面是方便且衛生,但事實如何呢?經常有報告指好些樽裝水的清潔程度不比自來水高,有的甚至更低。再者,這些清水的價錢比自來水要貴得多。

  帶備水壺出門並不是很難辦到的事情,而且更合衛生和經濟原則,又可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也許有些人會認為,在家做好廢物回收,把膠樽都送去回收,又可以換回點現金購買雜貨,也不失為好事。這種環保方式其實只是退而求其次次法,換回來的現金也只不過是自己先前所付的環保附加費。乾脆停止購買和使用會污染環境的產品,才是最根本的方法。市府已做到了停購樽裝水,應是所有家庭的良好示範。

Wednesday, June 27, 2007

聰明獨裁者

聰明獨裁者

  首都華盛頓一本雜誌的編輯Ken Silverstein(音譯:蕭費史甸)最近完成了一份臥底調查報告,發掘華盛公關顧問公司,亦即是所謂的說客集團,如何收取巨額費用為外國獨裁者巴結華府權貴。這些顧問公司大多是由前政客或資深幕僚主持,並且有大批前政府官員和落任政客充當伙伴。只要付得起錢,他們便可以為任何客戶服務。

  去年華盛著名說客阿布拉莫夫被控詐騙入罪後,引爆了國會山莊的政治危機,有議員因為與阿布拉莫夫的利益關係而下台,連布殊總統也被指為與這位貪錢說客有密切關係。國會為保清廉形象,即時通過了新法例收緊議員接受禮物和款待的規定,算是自清。可是,蕭費史甸在他的調查裡發現,這些法例沒有影響華府說客的生意。他假冒一個小國獨裁者的代表,徵求顧問公司替該在美國政界改善形象,兩間頂級顧問公司上釣,為他編列了費用高達數百萬元的計劃書,包括安排美國政客到該國訪問,但為了避開新法例的管制,建議以該國的大學名義發出邀請。

  財可通國會是華府不變的真理,另一名非洲獨裁者最近才在該顧問公司協助下,成功到美國訪問,並且與國務卿賴斯合照。蕭費史甸解釋說,這些以鐵腕統治國家的獨裁者,願花巨額金錢買美國關係,是希望借美國來提升他們統治的道德合理性,取得與賴斯的一張合照回國,可以成為鎮壓異見的有力武器。

  這些大多名不見經傳的獨裁者比薩達姆聰明得多了,他們懂得利用美國的特殊政治生態,花錢疏通美國政壇,為自己繼續統治購買保障。愚蠢的薩達姆卻要與美國硬碰,偏去做美國不喜歡的事情。在二次海灣戰爭時,伊拉克的新聞部長鴕鳥式的發言成為國際笑柄。薩達姆大概沒有注意到可以請說客影響美國的中東伊拉克政策,用柔軟的身段,艷麗的鈔票,應可以完全避免兩度海灣戰,安享天年也說不定。

Tuesday, June 26, 2007

民主與專制

民主與專制

  「民主」與「專制」兩個似乎是對立且善惡分明的制度,常謂:「民主是世界不可逆轉的潮流」,言下之意是專制政權已是時日無多。可是,看似百利而一害的「民主政制」,在落實執行之時,卻不一定會得到一加一等於二的可預期效果。

  薩達姆是獨裁者,其統治是違返民主精神的。白宮相信民主的伊拉克政府可以帶給當地人民更大的幸福,於是動用大軍以武力推倒了薩達姆政府,並包辦為新伊拉克設計一套民主政制。結果是什麼呢?大目共睹,是世紀的災難。因為民主並不單純是一套選舉制度,有一人一票並不就是民主。種?需要土壤才能成長,把樹苗插在水泥地上,自然只有枯死的機會。

  西方國家在經過百年以上的運作後,相信選民制度是最理想及最和平的政治體制,好些領導人,包括我們的總統布殊,不明白民主政制的成功,是要有相配合的社會環?及人民素質。伊拉克在薩達時代,政府機構不必向人民負責,只須聽從領袖的指揮,也沒有論政議政的機制和習慣。忽然間,所熟識的政府解體了,社會制度也因戰火而瀕臨崩潰,就在此時,入侵者告訴伊拉克人,選舉投票可以解決他們所有問題,就如美國人在享受民主福氣一樣。這是可等的荒謬之事。

  新書《Not God but only God》的作者指出,白宮將民主空降伊拉克已證明失敗,但極其諷刺的是在中東實行民主政制較先進的伊朗,最近卻不斷受到美國的軍事威嚇。可見,「民主」很多時候是被極端簡單化,並成為大國用作為達到各種政治目的手段。伊拉克的民主悲劇不知何時才能落幕,也因為白宮在伊拉克惡劣示範,直接導致民主價值的貶值。

Sunday, June 24, 2007

選對了

選對了


  蕭萬長代表國民黨參選副總統的消息傳出,很多人第一個反應是怎麼會是他,不是說馬英九要選一位形象清新的學者或商界人士嗎?蕭萬長是一個太熟識的名字了,淡出正壇多年,早已被視為「上一代」的政治人物,沒有新鮮感可言,現在重披戰衣,對選民還能有多大吸引力呢?

馬英九沒有選錯人,用蕭萬長做競選副手,是馬近年來罕有的正確選擇。初步民調反映馬蕭配得到選民的正面回應,老蕭能否保馬進入總統府仍是言之尚早,但起碼已經把呆滯的泛藍選情大幅度的拉拔。

  蕭萬長從來就不是明星格調的政治人物,但同樣,也不會令人聯想到沒有什麼太負面的印象。馬英九除了需要一位本省人當副手外,最重要還是能補充自己的不足。馬英九自扁弊案以來,最嚴重失分的地方是暴露了他虛浮及欠判斷力的一面。蕭萬長有完整的公務履歷,比謝長廷或葉菊蘭要好,甚至比馬英九也更全面,是實幹型的官僚,熟識政治卻沒有政客味道。民進黨政府施政七年乏善可陳之時,蕭萬長可以予人民更大的信心。

  有評論認為馬蕭兩人都不善於選戰,難以面對計謀層出不窮的謝長廷,其實也不盡然如此。蕭萬長自二零零零年時曾配連戰參選而慘敗,便沒有爭逐什麼權位的動作,這次毅然入局,肯定會全力以赴。從心理上,這次是蕭第二次當副總統候選人,當年在李登輝的強壓下,連戰勉強接受蕭萬長,連蕭沒法擦出火花。這回才算是真正第一次自主參選,相信將會有很不一樣的表現。

  總括而言,不論在從政經驗、專業知識、黨派色彩及省籍背景來說,蕭萬長已經是馬英九最佳的選擇。不過,這只是選戰的起步點,主打還是馬英九。隨著選戰的展開,馬如何帶領團隊回應謝營的明箭暗箭,才是決勝的關鍵。

Thursday, June 21, 2007

都學會了

都學會了

  民主黨一如所料沒有醫治伊戰的靈丹,白宮的增兵大計看來也將是徒勞無功。最近兩天之內共有十二名駐伊美軍陣亡,伊拉克危機正瀕臨爆炸點,國會和白宮都在奮力找尋如何令伊拉克不致變成美國的死亡陷阱的新策略。與此同時,公眾卻忽略了阿富汗的景況可能也好不了多少。

  美軍攻打阿富汗在先,也很快便成立了新政府。阿富汗的問題看似比伊拉克要簡單得多,駐阿美軍陣亡人數也遠低於伊拉克。不過,本以為早就被美軍擊潰的塔利班沒有真的被擊敗,近年來更是日漸壯大,死而復生。最近還公然接受傳媒採訪,宣布準備襲擊首都的大計,其囂張程度令人難以致信。

  該名塔利班發言人說,是美軍在伊拉克的失敗助長他們的力量,自殺炸彈殺手招募中心經常排滿隊,伊拉克武裝分子的戰術也成為他們的作戰參考。更諷刺,發言人說:「為了減低自殺攻擊對阿富汗平民所造成的無辜傷亡,炸彈殺手都會接受特殊訓練,襲擊目標也經過仔細的選擇。」

  以上一番話是否似曾相識呢?想起嗎?美國軍方人員也曾經說這幾乎一樣的話,只是使用的武器不同而已。塔利班用人肉炸彈,美軍用最科技精密導彈。塔利班經過四年的重整,從美軍身上學會了不少技巧,連「人道暴力」也學會了。以後再有自殺攻擊在阿富汗出現,塔利班也可以理直氣壯的說──我們只選擇有軍事價值的目標,平民傷亡已減至最低了。塔利班與美軍終於有了一致的價值觀了。

  美軍攻打阿富汗的原意是追殺拉登、消滅基地組織及推翻包庇他們的塔利班政權。近五年過去了,拉登沒有抓到,基地組織比過去更為強大,而塔利班亦宣布返攻首都。布殊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反恐戰將是美國史上最大的軍事挫敗,一手鑄成大錯的布殊卻可以在明年任期屆滿後,不必負任何責任地拂袖而去,繼續安享榮華富貴,這真的要歸功於民主政制。

Wednesday, June 20, 2007

無計可施

無計可施

  華府一個智庫昨日提出了從伊拉克脫身的方案,聲稱是比國會的兩黨顧問小組報告更進一步,有具體可執行的細則,讓美軍可以分階段在二零一二年前全部撤出。這份方案能否會獲得白宮考慮是一大疑問,也不禁令人感慨:因何開戰四年後的今日,美軍仍天天在流血的情況下,還要勞動民間智庫為政府獻策!白宮於派兵入侵伊拉克之時,為何沒有先備妥一份完整方案?比戰場死傷更殘酷的現實──三軍統帥原來真的沒有一套經過深思熟慮的作戰計劃。

  伊拉克戰爭是美軍自越戰以來最大規模的戰爭行動,有了越戰和第一次海灣戰爭的經驗,沒法相信白宮竟然能如此草率的動用兵力。布殊總統在二零零三年開戰前,一再強調這將是一場極短暫的戰爭,美軍的任務明確,所需經費有限。當時的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也確是如此認為,戰地指揮官當時接到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的指示,說美軍在推翻薩達姆後的三個月便會開始撤退行動。

  為何白宮當年會有如此輕鬆的想法呢?當美軍仍未進入巴格達之時,白宮發言人曾在記者會上說,伊拉克即將成立新政府,成員包括伊拉克各階層及海外流亡異見分子。白宮不是沒有戰後方案,只是想法太過幼稚,完全錯估形勢。首先是錯信了一批所謂的流亡分子的實質影響力,其次是不了解伊拉克派系的矛盾。布殊政府完全脫離現實地,以為民主選舉可以令各派系心悅誠服地合作共治。但選舉受到遜尼派的抵制,導致社會分裂加劇,因而伊新政府也缺乏管治威信。
  
  這四年來,國防部用了不同的手段試圖穩定伊拉克,除了軍事策略外,也包括若干的政治手段,可惜全部都失敗了。而另一方白宮則不斷向民眾灌迷湯,要美國人相信美軍正在邁向勝利。倘布殊繼續拒絕面對現實,伊拉克戰地沒法接通華盛頓政治,再多幾份智庫報告也是徒然的。

Tuesday, June 19, 2007

種族盾牌

種族盾牌

  趙悅明住址問題越演越烈,繼地方檢察署提出刑事起訴後,市府律師亦已正式提請州檢察總長興訟撤除趙的市參事職務。市參事會唯一的華裔市參事面對虛報住址參選等嚴重指控,對整個華人社區都有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自從趙案發生後,經常碰到主流媒體問華裔是否會認為事件涉及種族因素,事實上亦有社區人士公開指責趙案涉種族歧視。種族歧視是一個敏感的議題,但如果把所有現象和問題都與種族主義掛鉤,久而久之,可能會帶來「狼來了」效應。

  趙悅明受檢控的焦點是他有沒有虛報住址,以騙取參選資格。選務法對選民及參選人有如實申報住址的要求,是因為選舉權與被選權是有地域限制的,這是成文法律,一概施行而沒有種族之分。在執法的過程是有可能涉及種族歧視的因素,但在提出種族歧視指控時,也須同時提出證據或疑點,不可能泛泛而談。可能一些人士認為「種族歧視」是趙悅明目前最佳的辯護,若然如此,則是大錯特錯,甚至陷趙於不義。

  反駁指控,討回清白的最直接方法是指出控罪失實的地方,在趙悅明的個案,最直接的辯護是拿出在登記參選前卅天已居住在第四區的證據。一些人士企圖以與案情不相關理由替趙辯護,或建議利用政治壓力阻撓司法運作,會讓人直接聯想到趙可能沒法證明自己居住在日落區,才要採用其他策略辯解。別的政客有沒有犯了虛報住址罪,與趙案也似相關實不相關。因為別人犯法不等於自己也可同樣犯法而不必承擔責任。

  於華人社區而言,我們應堅持維護平等權益,反對任何種族歧視,但同時亦不應以種族歧視作為護短借口。在案件進入司法程序後,社區能給予趙悅明最大的支持是監督審訊的公正性,維護趙作為被告的所有合法權利。趙悅明最需要的是在法庭上還他清白,判審結果才是最重要的。

Monday, June 18, 2007

苦海孤雛

苦海孤雛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昨日一則獨家報道,開場第一句:「這是令久經戰爭磨練的士兵都感到震驚的場面。」報道是關於一隊美軍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巡邏時,偶然發現一間孤兒院內有廿四名沒穿衣服,嚴重營養不良的男童臥在沒有窗戶的房間水泥地上,當日的高溫接近一百廿度。從圖片和士兵描述可見,這些孤兒只剩下皮與骨,形同活骷髏,大多已不能動彈,也僅有一人可以言語。

  報道說,孤兒院不是因為沒有經費才出現這不人道的狀況,在院方負責人的辦公室滿是食品和衣物,估計是主持人把物質私下販賣謀利,也有說法指該孤兒院被同時用作為妓院。在伊拉克政府人員到場前,孤兒院的所有人員都跑個精光了。

  發生這種人間慘劇,人們第一個反應是追究責任。這群可以說是喪心病狂的院方負責人和職員,是要負最大的責任。他們侵吞了援助物資,全不理會孤兒們的生死,罪大惡極。而下一層要負責任的應是伊拉克政府。在首都地區,理論上最接近中央政府的地區,卻發生了這種無法無天的慘事,令人質疑巴格達政府是否有正常的運作,是否有包庇狀況。

  也許這些問題都是不必要的,因為別忘記,伊拉克是在處於戰爭狀態,整個巴格達更是最危險的戰場。在兵荒馬亂之世,任何悲劇都似乎可以合理地發生。平民因爭奪物資而互相殘殺,是在任何戰爭都會出現的。只不過,美國佔領伊拉克四年多了,當日期待伊拉克人以鮮花和微笑來迎接他們的美軍,不是曾經向全世界承諾會令伊拉克得取自由民,以及全民過著比薩達姆時期更美好和富裕的生活嗎?

  有軍方將領估計美軍要留駐伊拉克至少十年,亦即是說最少十年內,伊拉克政府也沒獨立運作。再過十年,又會製造多少名孤兒,其中又多少會餓死於黑心孤兒院內呢?

Sunday, June 17, 2007

大香港之悲哀

大香港之悲哀

  晚飯時慣性會打開中文電視聽新聞,一則香港新聞令筆者即時停下飯碗三嘆。報道中一名看來不到四十歲的香港專家,在談論香港語文受到來自中國的衝擊,認為普遍使用內地詞彙會令香港學生無所適從。大香港心態表露無遺,香港在回歸後會出現一些殖民地時期所沒有的問題,相信與這種思想不無關係。

  由於是受驚後才抬頭細心看該則新聞報道,沒有看到這位專家的名字,但他所舉出的例子卻讓人沒法忘記。例如他指出香港一直使用「精英」一詞,但現今便改稱為「尖子」,他認為「尖子」比「精英」差,因為「尖」帶有「尖銳」之意,予人有攻擊性的感覺。另外,他反對將「搭的士」改為「打的」,把「公共交通」簡稱為「公交」。這名專家認為這會令香港學生混淆,不明所指。記者在新聞報道結束前說,另一例子是今日香港人在稱呼中國時,另會稱為之「祖國」。這位專家對詞語的執著,與錯用詞語全不相關,他只是認為香港慣常使用的詞彙,沒有必要使用中國大陸的用法。

  持上述觀點的人士所不能認同者,並不是個別詞語,而是在抗拒中國內地文化逐漸佔據香港各個領域,令到香港既有的文化特色日趨淡薄。而他們中心的思想是香港文化本來就是比內地優越,沒理由容許被「劣質」文化所取代。直白一點,這其實不過是大香港主義作祟。

  詞彙,特別是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常用詞語,是社會文化的活組織,他是民眾集體溝通自然形成的。這是大勢所趨問題,不被廣泛接納,沒有人使用的詞語,自然會不久於人世而被淘汰。上述報道中的專家,擔心香港慣用詞彙被中國內地用語取代,不單杞人憂天,更是幼稚無知及帶強烈歧視性的表現。香港文化與其他中國地方文化一樣,天天在變,但總不會全部變得一式一樣。地方色彩是與土地及環境共生的一種必然存在,根本不可能被「非自然而然的力量」消滅,何必擔心。沒道理要拒絕香港文化自然演變,硬要把事物維持在港英殖民地時期的模樣,難道真的要把所謂「香港文化」變成為悼念殖民時代的花圈嗎? 

Saturday, June 16, 2007

巴勒斯坦內戰 美國應負多少責任

巴勒斯坦內戰 美國應負多少責任
  
  巴勒斯坦陷入內戰,經過月來戰鬥,加沙地帶與西岸分別由哈馬斯及法塔赫控制,東西割據局面初成,屬法塔赫派的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更宣布解散聯合政府,屬哈馬斯派的哈尼亞總理已宣稱拒絕接受。這是阿拉法二零零四年死後,巴勒斯坦面臨最嚴重的內部危機。
  
  巴勒斯坦這場內戰,遠因源自以巴衝突這個老問題。早在二戰結束時,英美等強國扶助以色列在巴勒斯坦人的土地上建國,令巴勒斯坦人從此過了五十多年沒有國家、沒有安全保障、沒有基本人權的生活。部份巴人以極端手法絕地反?,恐怖分子這個標籤令世人忽略了加諸巴人身上的一切可能極不公平。
  
  巴人面對國際社會不公平的對待,巴以雙方冤冤相報的血債又愈積愈深,抗爭手段在激進與溫和之間搖擺。在阿拉法年代,主張不同的派系甚少出現嚴重衝突。可是阿拉法一去世,他所領導的法塔赫與哈馬斯便爆發激戰。目前不斷升級的權力鬥爭、自相殘殺,外人看來彷彿咎由自取。可是,巴人的命運由二戰至今何曾自主。二戰一筆已如上述,眼前這一筆賬,看來美國難辭其咎。
  
  戰後歷任美國總統表面上都為以巴和解出力,卻一直把以色列的利益遠遠凌駕於巴人之上。美國每年平均給予以色列卅億元計的經濟與軍事援助,是美國對外援助的最大受惠國,而給巴人的援助每年平均不過八千五百萬元。
  
  克林頓時期以巴和解乍現曙光。一九九四年,巴勒斯坦成立自治政府,仍未能建國的巴人首次有自己的臨時政府,也開始了議會民主選舉,阿拉法領導的法塔赫派系順理成章地主控了議會及政府的武裝力量,把激進的哈馬斯稍稍壓下去。可惜以巴的猜忌和暴力從未停息,二千年前後更轉趨激烈。巴人的大規模騷亂更遇到以色列新任總理沙龍的強硬回應,激起巴人更大的民憤。而美國總統也換上了布殊。
  
  布殊政府徹底改變了克林頓政府的以巴政策,更認為巴人的暴力對抗罪在阿拉法,指責他包庇哈馬斯行兇。布殊相信只要阿拉法此人一去,巴以便可以和解。於是,美以聯手孤立阿拉法,拒絕與他進行和平談判,甚至容許以軍圍攻阿拉法總部。二零零三年,布殊政府成功逼使阿拉法讓出部分權力,選出阿巴斯出任新增的總理職位。布殊沒想到架空了阿拉法後出現的權力鬆動,反使哈馬斯取得擴展空間,為今日巴勒斯坦的內戰埋下炸彈。主張徹底消滅以色列及策動自殺襲擊的哈馬斯,在路線上雖與法塔赫不盡相同,卻不會公然挑戰阿拉法。阿拉法在巴人心目中的領導地位,是阿巴斯完全沒法取代的。
  
  阿拉法二零零四年死後,布殊公開表示巴勒斯坦出現新希望。布殊當時的如意算盤是翌年重新選舉的政府會由親美的阿巴斯勝出。一直推銷用民主選舉來解決中東問題的布殊政府發夢也沒有想到,選舉結果竟然是哈馬斯取得多數議席,並贏得總理職位。倡議民主選舉的美國至此並沒有尊重民主選舉出來的哈馬斯政府,拒絕接受選舉結果之餘,更愚不可及地明裏暗裏策動巴勒斯坦內鬥,意圖從經濟、軍事和政治方面打壓哈馬斯政府,扶植選舉中失勢的阿巴斯重掌實權。思維方式與當年扶植南越對抗北越如出一轍。
  
  美國停止給巴勒斯坦經濟援助,改把撥款直接交給阿巴斯的法塔赫官員,無視他們是聯合政府中是少數。主管對巴人撥款的美國官員更在國會公然聲稱,援助款項會獨家供給非哈馬斯市長,使生活在非哈馬斯市長治下的居民生活優於哈馬斯市長治下,藉此打擊巴人對哈馬斯的支持。美國的各式手段確是成功地令贏得大選的哈馬斯無法執政。
  
  軍事上,美國國會的報告顯示,二零零五年阿巴斯當選主席、及巴人政府由法塔赫派主導時,美國給予巴勒斯坦的援助中只有二百卅萬元可以用作軍事項目;但在哈馬斯大選勝利後,國務卿賴斯卻提出阿巴斯的衛隊要加強武裝力量。在今年初向國會申請巴援經費中,更大幅增加軍備專款至四千三百萬元。而二零零五年以前,美國給巴人的撥款全部禁止用於武裝項目。美國鼓勵阿巴斯把經援變軍援,擺明是想借法塔赫消滅哈馬斯,為兩派的權力鬥爭火上添油。美國派駐當地的最高軍方特使狄頓將軍向國會爭取擴大軍援阿巴斯時就直接了當地說過,此舉可以保障美國和以色列的國家利益。卻沒有提及一旦觸發內戰對巴人造成什麼傷害。
  
  經常計算失誤的布殊政府看來並沒有汲取越戰策略失誤的教訓,似乎這一次又要失算了。截至六月中,美國支持的阿巴斯武裝並未佔優勢,反而是哈馬斯派系節節勝利。
  
  目前的巴斯斯坦政府瀕臨瓦解,美國和以色列得到了好處嗎?擁有壓倒性軍力的以色列當然可以揮軍重新佔領加沙,但一個比阿拉法時期更混亂的巴勒斯坦,除了加添巴人平民的痛苦外,難度不會令以色列的處境更加危險嗎?

Friday, June 15, 2007

讓證據說話

讓證據說話


  三藩市《紀事報》昨日發表社論要求遭地檢署起訴的趙悅明辭職,社論標題,「回家去」(Going home)語帶相關,極盡挖苦之意。本著言論自由原則,《紀事報》當然可以自由發揮,但當案件仍在司法程序當中,紀事報可能是快了一步。不過,及早消除公眾的疑問,對趙悅明及社區都是好事情。

  地檢署起訴趙悅明的主要重心是指他虛報住址參選,要反駁此九項刑事指控,最簡單直接的方法是拿出足夠的證據證明自己確是以日落區的物業作為基本住宅。何處是吾家?作形而上的探究很難有答案,但倘只是凡人模式,證實自己實居何處,相信絕對不會是一件很複雜之事。事件發展至今,社區議論紛紛,也有陰謀逼害的說法。幸好住屋證明所及的生活起居資料,應是當事人可以全權掌握的,旁人有插贓嫁禍的空間較難,趙悅明要證明自己的清白,應有許多材料可用。


  記得在十多年前,當時仍只是三藩市教育委員的余胤良,也遭到《紀事報》刊出報道指其替子女申請入學時虛報住址。事件在當時也是鬧得沸沸揚揚的,余胤良的太太還在華人權益促進會召開了記者會逐一反駁。可見,公職人員的行為是會受到顯微鏡檢驗的,這不一定是苛刻的針對,而是因為公職人物擁有公權力,受嚴格的監督屬理所當然。

  趙悅明經歷多年的奮鬥,兩度競選才當上市參事,社區對他也必然會有所期望。《紀事報》的社論指趙悅明採取了迴避的方法應對檢控,希望這只是《紀事報》一廂情願的說法。可能趙應該不必等待法庭開審,而是盡快向社會作一次公開且詳細的說明,好消除各方的議論,也讓他的支持者可得到鼓舞。

Thursday, June 14, 2007

參政資源

參政資源

  三藩市市參事趙悅明的住址及顧問費事件,引發起一個相關的議題:華人參政有多難。

  不少人都認為華人仍然受到主流社會的歧視,特別是在參政方面,如華裔候選人的能力會被無理的質疑,爭取非華裔選民的支持不容易。而近年在三藩市由於實現了分區選舉,在華裔集中的選區,多了華裔候選人參選,但卻出現彼此分薄票源的問題。

  不過,這些都不是華人參政最大的困難,最難者是整體對政治的興趣不夠濃厚,而且問題是環扣一環的。第一層是選民登記,合資格任選民華裔有多少已經登記呢?登記後又有多少準時參與投票呢?三藩市華裔人口佔約四分之一,但已登記的華裔選民卻遠低於此比例。沒有完全發揮華裔選民的力量,對於華裔候選人當然是一大打擊。

  在參選人方面,近年現象可以用零星來來形容。華人家庭的傳統教育,在職業方面要找一份可以賺錢的工作,做人處事則是避免麻煩,不要搞事。從政既不可以賺大錢(貪污除外),又要惹麻煩事,向來都不是華人精英的首選職業。由於有志從政的人不多,也大大局限了華裔選民的選擇。

  所謂有競爭才會有進步,華裔候選人同區爭票不是問題,我們應更在乎有沒有優秀及足夠的選擇。如果,趙悅明真的因這此事件而離職,市參事會還能有合資格的華裔代表嗎?

所以,社區團體應該運用資源,培養從政人才,提高華裔學生對政治的興趣。擁有豐厚財力的僑團,可以設立專門支持華裔學生修讀政治學科,或推介華裔青年到各級政府實習。當有更大量的華裔投身政治圈之時,從政的質與量才會得到保證。

Wednesday, June 13, 2007

為官之道

為官之道

  三藩市市參事會中唯一的華裔市參事趙悅明昨日被地方檢察處起訴九項偽證罪,美國法律精神是任何人被起訴並不等於有罪,在法庭判決前,所有被告都是無罪的。不過,趙悅明是三藩市有史以來首位被刑事起訴的華裔民選官,事件發展難免令人唏噓。

  就算是在華裔人口已佔近四分之一的三藩市,華人參政也絕非坦途。在過去廿年來,投身公職競選的華人屈指可數,能成功當選的更是為數不多。特別是近年來,華裔民選官員的數目更有減少的趨勢。所以,在去年的第四區市參事選舉中,筆者一直堅持華裔選民必須要團結選出一名華裔,否則市參事將會完全沒有華裔代表。結果,趙悅明當選了,為華人社區保住珍貴的一席。趙當選的意義,遠超過他個人的成就,也不局限於日落區,而是華人社區整體之事。如今,先有聯邦調查局的搜查及快可立顧問費事件,後又有虛報住址的起訴,對趙悅明本人毫無疑問是一大打擊,而對華人社區何嘗又不是。

  華人移民美國一百多年,華人在許多專業領域上都取得傑出成就,但真正能提升華人社會地位的,是掌握政治力量。在美華裔要展現的不單是經濟頭腦或專業技能,我們不要被定型為經濟動物或呆板的科技人。唯有參與政治,才可以讓華裔社區融入主流社會,讓華人權益得到最全面的保障。
  所以,在其位的華裔民選官員必須潔身自愛,凡事要以社區利益為念。只可惜,眼前在灣區的華裔民選官員們中,在不同層面均令社區感到失望。要改變這狀況,唯有鼓勵更多華裔精英投身政治,讓社區能有更多的選擇。

美國陸軍招募手法應予檢討

美國陸軍招募手法應予檢討

  按布殊總統年初提出的擴軍大計,國防部需要在五年內增加九萬名新兵,而其中六萬五千個名額將是戰鬥主力──陸軍。自從伊拉克戰場的傷亡數字不斷上升後,軍部招募新兵日漸艱難,達到指標絕不是容易的任務。除了數量的挑戰外,新兵的素質每下愈況,可能更值得令人擔憂。

  國防部長蓋茨最近在國會作證時強烈否認新兵素質低落,國防部書面報告指出,三分之二的新兵在學能評核試中取得中等或以上的成績。不過,這是全部新兵的平均值,若獨立檢視陸軍成績,去年入伍新兵近四成低於平均分,即是不合格。比對二零零三年只有百分之廿八不合格,素質明顯下降。還有,在這批零六年新兵中,五分之一沒有完成高中學業;零三年以前,九成陸軍新兵都持有高中文憑。有專家憂慮,陸軍中增多高中輟學生,會加添軍紀問題。 

  陸軍新兵水平雖然低落,但兵源尚算充足。自九一一以來,陸軍招募工作僅於二零零五年未能達標。行文至此,不知道讀者可會開始有疑問了──死傷數字攀升之下,新兵、尤其是打地面實戰的陸軍招募因何可以兵源尚算充裕呢?能維持陸軍的吸引力,功勞原來可能歸於廣受歡迎的一套電腦遊戲。不是故意以言譁眾,當中確實存在一些值得深思、耐人尋味的關係。那是一套非一般的電腦戰爭遊戲,是由陸軍於二零零二年出資一千六百萬元研發,名為America’s Army。直至今年六月一日止,該電腦遊戲已在全球擁有八百四十萬名註冊玩家,成為全球第五大受歡迎的互聯網遊戲。這套不限年齡,可以免費從軍部網頁下載的遊戲,讓玩家以第一身射手角色,感受美軍作戰實況,在遊戲中試射火力威猛的軍用武器和參與各種戰鬥任務。

  主管陸軍招募工作的將領有鑑於傳統的招募方式失效,多年前想到利用電腦遊戲刺激起年青一代的參軍慾望。零六年的陸軍新兵中,有六成表示每星期至少五次玩這套戰爭遊戲。一名軍官說:「這(電腦遊戲)更有趣,因為當陸軍本來就是很有趣味的。」可是,戰爭真的是一場遊戲嗎?前赴伊拉克戰地與在睡房電腦桌上沒有任何分別嗎? 

  紐約州上周五才剛通過了管制電子遊戲法,讓向未成年者出售暴力電子遊戲成為刑事重罪。諷刺的是,在同一日便有二千七百人加入美國陸軍戰爭遊戲成為註冊玩家。軍部從沒有停止過推廣她的戰爭遊戲,上月才以過千元的獎品為吸引,舉辦了一次玩家比拚賽。自從遊戲推出以來,不少人批評軍部向心智未成熟的青少年灌輸暴力,而軍方則反駁遊戲是建立年青人對軍旅生活的正確認識。    因為美軍在伊拉克泥足深陷,總統下令擴軍。陸軍需要年青力壯而又熱衷殺戮的新兵,於是藉電腦遊戲向青少年進行洗腦。軍部稱遊戲可以培養參軍的英雄感,可惜卻沒有告訴青年人血腥戰場並不是遊戲內的虛擬世界,他們中槍後不會在下一局又重新起來作戰。在真實的戰場,他們可能賠上性命,可能賠上一條腿或一隻手。


 懂得利用電腦遊戲訓練青年戰士的不止是美軍。一名敘利亞的電腦工程師在  政府資助下製作了一套在中東阿拉伯國家廣受歡迎的戰爭遊戲,該名工程師說沒法接受美國的電腦遊戲總是以殺死阿拉伯人為主題。所以,他的產品與美軍版本所不同者,是遊戲中的壞分子不再是阿拉伯人,而是換成了猶太人和以色列軍。

  一項醫學研究專門探測玩暴力電子遊戲時人類腦部的反應,發現暴力情緒反應明顯活躍起來。即是暴力遊戲不止是玩完了便忘了的消閒遊戲,它是影響及於身心成長的內在激素。暴力電腦遊戲令到青少年對殺人變得冷漠,早年的哥倫拜高中和最近的維州理工兩宗大屠殺事件,槍手不約而同地迷上了槍擊殺人遊戲。今天商業牟利的暴力遊戲如售賣予未成年者尚且需要受管制,可是軍部用納稅人的錢,訓練我們的子女成為嗜殺的槍手卻彷彿應然。當中的邏輯和道理究竟出了甚麼問題了!

Sunday, June 10, 2007

內憂外喜

內憂外喜

  巴勒斯坦政治派系昨日又爆發武裝衝突,數十年來飽受戰火,沒有國、甚至沒有家的巴勒斯坦人,走上自相殘殺之路,令人加倍的哀傷。不過,對於哈馬斯與法塔克兩派的武鬥,在美以兩國政府眼中,可能是讓明天更光明的好開始。

  自從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英國人撤出巴勒斯坦,並將土地交由猶太人建國以來,巴勒斯坦人便活在比殖民地更不堪的狀況。沒有國家、沒有土地,連政府也沒有,而控制及佔領巴勒斯坦土地的以色列,對巴人有生殺之權,但卻沒有治理的義務。亦即是說,巴人是被以色列所監管,而沒有得到任何來自以色列的服務。殖民地政府尚且會維持一套社會制度,被統治者權益受損,但好歹也有一個政府存在。

  以色列向來的政策是將巴人圍堵在西岸和加沙兩處,生活上任由他們自生自滅,為以色列提供廉價勞動力。如果巴人沒有政治訴求,安於半奴隸的無國籍生活,不以武力對抗以色列的監管,以色列是完全可以與巴勒斯坦人共處的。但由於巴人在阿拉法領導下要求自治建國,數十年來與以色列血腥衝突不斷,阿拉法也成為巴勒斯坦人的希望和精神領袖,在以色列和其最大支持者布殊政府眼中,阿拉法是以巴和平的障礙。

  現在阿拉法過去了,他所領導的法塔克派系在政治上已逐漸被更激進的哈馬斯所取代。由於哈馬斯比法塔克更主張向以色列動武,美以在阿拉法生前曾一再要求他取締哈馬斯而未果。在阿拉法死後,美國便直接經濟和軍備援助法塔克,希望借法塔克的手殺絕哈馬斯。這種手段在政治上是讓敵人自相殘殺,等待收漁人之利,也許是有效的計謀,但在道德及人道上,應是大國所為嗎!

Thursday, June 07, 2007

六四反思

六四反思

  《成都晚報》在六四日刊登了一則向六四死難者母親致敬的小廣告,雖然廣告面積只有一支香煙的大小,卻引起軒然大波。四川省委追究責任,《成都晚報》副總編輯及另外兩名編輯被炒魷魚。這種秋後算帳的舉動,說明了六四政治敏感度仍是極高的。出現這樣一則廣告,沒有官員不敢不採取某些行動。離開徹底解除六四禁忌,相信仍有一段時間。

  六四事件於中國歷史上將有何意義和價值,十八年後的今天仍然未能有結論式的判斷。不過,所謂歷史評價,是看某一獨特事如何影響時局的發展。十八年後,中國在政治和社會上在那些層面或方面受到六四事件的影響?是正面還是負面?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題目。

  回顧六四事件,這似乎很複雜和敏感的議題,它所涉及的主要範疇其實只是公民示威集會權力,與政府維持公眾秩序的權責。八九年的學運參與者最初是行使憲法保護的集會權利,但政府對於影響公眾秩序的集會,有權予以管制,也是政府的權責。

  民主大國──美國也是如此,警察驅散或拘捕示威者是司空見慣之事。民意表達和公眾秩序兩者之間是要有平衡的,問題只是政府在維持秩序時的手法是否有侵害公民的其餘個人權利。美國的示威者有的會被警方起訴擾亂公安,但也有示威者控告警方濫用暴力侵害公民權。誰勝誰負,則由法院作個案處理。

  六四發生了,十八年後的今天,中國經常發生民眾集體示威的維權行動,也有警民流血衝突,在某程度上,在性質上其實與六四事件是沒有分別的。細心觀察,可以發現最近在類似事件發生後,官方都必然會調查官員的處理手法,一些地方公安高層會被追究責任。今日的中國官員對於處理官民矛盾,比十八年前已不一樣了。

一國兩制

一國兩制

  中國全國人大委員長吳邦國在香港基本法實施十周年座談會上的發言,明顯是在提醒香港的一些政客,「一國兩制」的前提是「一國」,而香港的泛民主派則齊聲以「兩制」反擊,指責吳的言論會影響高度自治信心。

  公民黨的吳靄儀說,不希望中央官員的言論影響市民對高度自治及司法獨立的信心。民主黨主席何俊仁也有類似的說法,指吳邦國的言論會影響巿民及國際對香港司法獨立的信心。到底「一國」大,還是「兩制」更重要呢?在香港好些仍未能接受回歸事實的政客和人士心目中,當然是「兩制」比什麼都重要。不過,沒有「一國」作為前提的「兩制」,與獨立又有何分別呢?這正是梁家傑在參選特首時提出特區首長官員不必中央任命的思路來源。

  泛民主派不能接受吳邦國指特區權力全由中央授予的說法,是因為他們沒法接受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各省市政府有多少權力,也全然由中央決定,香港的泛民主派並沒有表示不滿。因為他們認為香港有其特殊性,與其他省市不一樣。中央政府事實上也沒有否定香港的特殊背景,所以才有鄧小平當年五十年不變和一國兩制的政策。目前中央與民主派的分歧,只是在於對香港「特殊性」的認知的差距。

  中央政府透過基本法賦予香港一套不同於內地的政制,也維持香港的生活方式和社會制度不變,卻堅持對從殖民地身分回歸的香港行使主權。因為,回歸最大的意義也是主權的誰屬,令香港重新成為中國的一部分。只是一些不能接受主權回歸,及眷戀殖民地生活方式人士,至今仍然試圖用各種方法否定中央政府可以對香港行使主權。他們嘴巴不講,實質是在搞港獨。

  不過,這批港獨人士卻很古怪,他們只要求掌握香港的行政實權,但卻沒有打算去承擔真正獨立所連帶的責任,如防務和國際外交。這其實是很不負責任和不成熟的,既要煽動香港人拒絕接受中央政府的存在,但又要中央擔當香港的保護傘。只求否定中國的宗主地位,卻又沒法提出什麼是香港獨立主體地位,如台獨人士的台灣共和國主張。香港沒有獨立的條件,這是連民主派大老也知道的,但硬是不放棄爭取完全脫離的中央的管治。這種斬件式的獨立,除了在社會製造分裂,影響下一代有全整的國家和民族認同,還有會其他出路嗎?

Wednesday, June 06, 2007

為誰統治

為誰統治

  六四前後,對於中國政府的批評很自然地增多。這些評論有些可用「耳熟能詳」來形容,但若將之仔細分析,卻又可以看出很不一樣的道理來。

  如經常聽到有人說:「中共為了維護其獨裁專制統治……。」彷彿中國領導人是為了私利和統治慾望而採取某些行動。「維護某某的統治」這說法,應用於中國的封建皇朝十分恰當,如「慈禧太后為了維護滿清的統治……。」但中國國家領導人行使國家管治權,與昔日的帝皇或其他國家的獨裁者可以等同理解嗎?

  沒錯,中國目前是形式上的多黨協商制,實際是中國共產黨一黨專政,因為管治實權完全由共產黨掌握。不過,就算是一黨專政,中國領導人也不是為了自己的統治權力而服務。因為,自鄧小平時代以來,沒有出現終身權力或父傳子的情況,領導人都是依任期制按時下台(除是因「過」被開除者),回歸平民生活。雖然選舉和上任方式不是歐美式的政制,但卻是依中國式的選任制執行,並沒有獨裁者。所以,這些領導人是依法在行使公職權力,為國家服務。含混地否定他們行使職權的合理性或合法性,把中國政府的決策全理解成為「維護其獨裁專制統治」,與事實和法理都不相符。

  另,香港支聯會主席司徒華日前說,香港回歸至今,依然能如常在港舉行各種活動,「不是奇蹟,是公民力量的勝利」。但是,換一角度,六四紀念照常,也可以證明了中國政府信守諾言,實踐一國兩制,是中國政制有效運作的勝利。

  又香港立法會議員梁國雄說,「中國的民主其實是香港未來前途的保證。」這句話講得像似激昂,但卻沒有實質內涵。首先,這句話是假設中國不民主,香港便沒有前途,問題卻是如何定義「香港的前途」。是指經濟、政治、或是治安?抑或三者皆是。香港回歸以來,除了經濟衰退外,在治安和政治開放程度,對比殖民地時期均見進步。港英時期的立法會能有今日的辯論氣氛嗎?特區政府的權威天天受挑戰,是殖民地時期難以想像的。至於經濟不景,能怪中國不民主嗎?當然不能,因為今天中國的經濟明顯領先香港。

  所以,說話真的可以亂講,但卻不一定經得起考驗。

Monday, June 04, 2007

鬥爭關鍵

鬥爭關鍵

  萬人簽名及氣氛熱烈的花園集會,在在都顯示了社區人士爭取建立市立大學華埠分校的決心。不過,要令計劃落實執行,集會和簽名是其中的手段之一,如何把這股聲音直達有權決定建校計劃的社大校董會才是關鍵。

  關於華埠校社的爭論,目前在?面上有兩個不同的建築方案,被抨擊的對象則集中在余胤良和馬世雲兩名州議員身上,他們是集會和論戰的主要鬥爭目標。不同立場的爭鋒是民主社會必然出現的,余馬各有其考慮也是意料之中的。只不過作為爭取建校的社區力量,過度把焦點集中在他們兩人身上,在策略上可能需要調整。

  華埠新校舍將如何興建,擁有實質決策權的社區大學校董會的七名成員。不論是兩幢式或是十六層式,都必須要得到校董會的多數票通過才能成事。從十六層方案支持者所得到的信息,仍沒有足夠的票數在校董會通過高樓方案。所以,將壓力帶到社大校董會,開通直接遊說渠道是當務之急。
  
  校董會在上次會議表示在九月才就華埠校舍作出表決,社區有整整三個月的時間做遊說功夫,別浪費時間在一些次要的問題上。知己知彼才有百戰百勝的可能,校董會整體考量的是什麼?個別校董的看法又如何?面對相反的遊說,校董又會較傾向那一方呢?社大校董是民選公職,他們應該是民意的執行者。督促校董尊重華人社區,比針對兩名州議員更重要。

  至於在此次爭論中的另一勢力是希爾頓酒店。該集團自從接管昔日的假日酒店後,透過新合約變相收回中華文化中心的使用權。可見集團對華埠社區並沒有一絲的承擔可言,在市大校舍的角力過程中,應該藉此機會教育希爾頓成為華人社區的好鄰居,合作伙伴。他們要有好的營商環境,便需要以具體實惠的行動與社區合作,而不是只會花錢請說客。

含淚殺馬

含淚殺馬

  對於台灣明年的總統選舉興趣日淡,雖然離開大選還有一段日子,總是覺得馬英九已沒希望了,依乎是大局已定。對於馬副手人選,自然也因此沒有什麼期待,況且,馬總會作出錯誤選擇的。雖然馬的氣勢日壞,但對於那些落井下石之徒,還要耐不住的批幾句。

  立法院長王金平與馬英九攤牌拒絕當副手,也沒有表示獨立參選的意思,嘴角常掛著一句「馬王和」,看來對馬英九已算是仁至義盡了。不過,王金平的變色龍本領不到兩天便出招了,在公開場合叫馬英九做:「什麼東西」,又說自己會含淚投馬英九一票。真的苦了王院長,見慣立院撕殺和各式陰險權力鬥爭的他,竟然要如此委屈的投票。

  藍綠兩分天下,除非退出政壇,否則王金平定必會力爭泛藍共主的位置。要當上泛藍的一哥,則先要去馬英九。明年大選結束後,馬英九的政治生命大概也時日無多了,王金平成為政壇上最具實權的泛藍領袖,自然可以一統半邊江山。不過,任何事情都不會有絕對的,馬英九確是自毀長城,怪不了他人,但為了確保馬英九選不上,王金平必然是輕輕的讚,重重的批。

  在大選前,王金平肯定還會玩弄變臉術,令馬英九除了要應付謝長廷外,自家園內又要防賊。而且,王金平出手可能會比謝長廷還要狠。日前的一句:含淚投票。就是要搶先為馬英九的選戰定調,定下一個悲涼暗昏的調子。王金平目的是要讓還未開跑,便先否定馬的當選合理性,也否定馬是一位合資格的總統人選。

  常言道政客要厚臉皮,但在台灣當政客還得要七情上臉,懂得哭和跪。經常微笑示人的王金平,想不到也會施淚功。雖然如此,馬落得今日的下場,除了怪自己欠缺政治智慧外,又還能怪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