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Friday, December 04, 2009

又是選舉

又是選舉


  台灣三合一選舉戰況激烈,被視為民眾發給馬英九的中期成績表,也是民進黨能否重新站起來的指標。做了超過廿年的新聞工作,對於政治選舉逐漸有了新的感覺。不論是在台灣或是美國,選戰打得沸沸揚揚的,但其中與民生又有多少直接的關係呢?

  馬英九以超高人氣當選,民眾期待因此而生活得到改善,而事實上,因為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台灣經濟是獲益的。可是,一場颶風招來民怨,在黨爭大過天的大前提下,一波又一波的政治風暴便相繼出現,先是美牛、繼而黑道,至選前賄選新聞不絕,近兩百人被調查或起訴。於是,馬英九便要馬不停蹄的在各主要選舉戰場輔,本應總管政務的總統,變成了地方小官的助選工具。為的是地方小選舉便被視作為對馬本人的信任票,一切都是為了選舉。
  
  台灣在三合一之後,又有立法院選舉,然後又是總統選舉。人民票選出來的官員,最大的任務原來就是做好下一場選戰,而且不一定是自己職位的選舉,所有相關乎到自己政治前途的選舉都要參與。美國也是一樣,一旦當選後,奧巴馬與馬英九同一命運,就是先前的人氣逐漸冷卻,於是便要施展各種手段為下輪選舉籌謀。

  不論是哪個地方的選民都是很無情的,選票是他們發洩不滿的工具,與原來構想的「選賢任能」已沒有必然關係。今年不滿民進黨,於是投給國民黨;明年國民黨做不好,又投回給民進黨。在美國,這個民主大國也是一樣,有什麼理由可以證明民主黨比共和黨優勝呢?反過來也是一樣。不就是幾年共和黨,幾年民主黨。
 
  選舉只能決定誰人當上哪個職位,卻不能當作為解決民生國計的基本方法。現在很多時都會把這兩個概念混淆了,以為選舉可以解決現實的民生和經濟政治問題,甚至盲目地供奉為「普世價值」,只不過是對民主選舉本質功能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