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February 19, 2010

第一滴血

Image
第一滴血    53 歲的美國軟件工程師斯塔克前日駕駛小型飛機撞向德州國稅局大樓,首日報道簡單指出他可能是對稅局充滿仇恨而採取了共歸於盡的報復手段。事件後第二天的報道有較多斯塔克的個人資料及自殺動機,但對於他死前在網上留下的遺書內容,一般新聞報道都沒有涉及太多。讀了遺書原文後的感受,「震驚」二字不足以形容。斯塔克之死和被他撞死的稅局職員,可稱為金融海嘯後美國本土所流的第一滴血。 斯塔克本來是典型的美國夢成功者,他五歲沒了父親,母親在他七歲那年也自殺了,四兄弟姐妹分散在不同的孤兒院。在無依無靠的環境下成長,斯塔克沒有成為問題青年,完成了大學並成為一位創業的軟件工程師,為人溫和有責任心,並且相當獨立有主見,閑時愛玩音樂。   那為何他又會走上襲擊稅局的死亡之路呢?以下引述遺書中幾段文字,看官可以自己判斷: 「非常時期必須用非常手段」 「當他們的金錢列車因為他們自己的貪婪和愚蠢而撞毀時,整個聯邦政府奮全力在數日,如果不是數小時之內便去拯救他們。」 「這不是很諷刺嗎?六十年(自大蕭條)後,這個國家以為懂得如何解決經濟問題,而他們只是從中產階級(這群沒有發言權的人,選舉只是一個笑話)中偷錢來填補他們的坑,讓「生意如常運作」。當有錢人搞砸了,窮人便要為他們的錯誤而填命。」 「我知道如果不加上我的一條命,我保證什麼都不會變。」 「很可惜,我用了一生來嘗試相信不是這樣,但暴力不單是答案,它還是唯一的答案」

奧巴馬例行會見達賴喇嘛的意義 

奧巴馬例行會見達賴喇嘛的意義     美國總統奧巴馬十八日在白宮的地圖室會見了達賴喇嘛一個多小時,此次會晤受到美國以至西方主流媒體的高度關注,而報道的焦點集中觀察中國政府的反應,而不是兩人會面的內容。眾多評論都在探討此次會面對中美關係的影響,側面反映中國的國際地位的重要性,注視中國有多不高興。在接見安排上,白宮顯然也特別敏感,不想刺激中國。中國美國與達賴喇嘛的三邊關係,可從表象和實質兩層次分析。 於表象而言,十八日的會晤其實是必然的,甚至可說是例行公事,應以平常心來看待。因為近幾十年的歷任美國總統,都未曾拒絕會見達賴的要求。以西方自由世界陣營領袖自居的美國總統,會見爭取西藏「自由」的達賴喇嘛,是何其理所當然。所以,不論中國如何反對,美國總統是不可能不見達賴喇嘛的,否則如何能繼續當其「自由世界」領導人。 至於達賴喇嘛,他也必須見美國總統,不論以何種方式或規格會見,或談甚麼內容,都得見。因為作為流亡政府的領導人,最重要是取得國際的認同,而其中美國的認可最重要,那怕只是形式上的。 而中國的立場更是簡單,必須公開譴責美國總統會見達賴,對於中國領土完整的堅持,不存在任何妥協的餘地。不管中美關係發展到哪種階段,或是眼前有甚麼別的雙邊議題,反對達賴喇嘛在國際間從事分裂活動,是中國再明確不了的立場。 所以,此次會晤一如所料,就是例行性質,沒有甚麼意想不到的內容。反觀之,這次會面對奧巴馬的意義最為重大,其次是達賴。奧巴馬上任一年來民望逐步下跌,至今不滿其施政者已超過支持者。民主黨選戰連番失利、經濟復蘇不明顯、健改有崩盤之憂,再加上年底有國會選舉,奧巴馬手上的煩惱已經夠多了,會見達賴喇嘛屬交差性質。見了,不會令奧巴馬加分,但若不見,則肯定會招來非議。 與此同時,奧巴馬又要顧及實質的中美關係,相對克林頓而言,他做得更低調。在去年訪華前先推遲了見面安排,現在又不在白宮辦公室會客,禁止傳媒採訪,事後只發單張圖片和書面聲明,連發言人也不現身。會後任由達賴向傳媒說話,算是對國內外有所交代了。 不要說目前美中互相依賴性增強了,早在三十多年前,為了與中國建立良好的外交關係,美國便開始疏離西藏獨立人士。一九七二年美國總統尼克遜到中國作破冰之旅的訪問,打開了中美建交的大門,目的是為了拉攏中國抗衡蘇聯。在尼克遜出訪前,美國中央情報局便突然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