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內戰 美國應負多少責任
巴勒斯坦內戰 美國應負多少責任 巴勒斯坦陷入內戰,經過月來戰鬥,加沙地帶與西岸分別由哈馬斯及法塔赫控制,東西割據局面初成,屬法塔赫派的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更宣布解散聯合政府,屬哈馬斯派的哈尼亞總理已宣稱拒絕接受。這是阿拉法二零零四年死後,巴勒斯坦面臨最嚴重的內部危機。 巴勒斯坦這場內戰,遠因源自以巴衝突這個老問題。早在二戰結束時,英美等強國扶助以色列在巴勒斯坦人的土地上建國,令巴勒斯坦人從此過了五十多年沒有國家、沒有安全保障、沒有基本人權的生活。部份巴人以極端手法絕地反?,恐怖分子這個標籤令世人忽略了加諸巴人身上的一切可能極不公平。 巴人面對國際社會不公平的對待,巴以雙方冤冤相報的血債又愈積愈深,抗爭手段在激進與溫和之間搖擺。在阿拉法年代,主張不同的派系甚少出現嚴重衝突。可是阿拉法一去世,他所領導的法塔赫與哈馬斯便爆發激戰。目前不斷升級的權力鬥爭、自相殘殺,外人看來彷彿咎由自取。可是,巴人的命運由二戰至今何曾自主。二戰一筆已如上述,眼前這一筆賬,看來美國難辭其咎。 戰後歷任美國總統表面上都為以巴和解出力,卻一直把以色列的利益遠遠凌駕於巴人之上。美國每年平均給予以色列卅億元計的經濟與軍事援助,是美國對外援助的最大受惠國,而給巴人的援助每年平均不過八千五百萬元。 克林頓時期以巴和解乍現曙光。一九九四年,巴勒斯坦成立自治政府,仍未能建國的巴人首次有自己的臨時政府,也開始了議會民主選舉,阿拉法領導的法塔赫派系順理成章地主控了議會及政府的武裝力量,把激進的哈馬斯稍稍壓下去。可惜以巴的猜忌和暴力從未停息,二千年前後更轉趨激烈。巴人的大規模騷亂更遇到以色列新任總理沙龍的強硬回應,激起巴人更大的民憤。而美國總統也換上了布殊。 布殊政府徹底改變了克林頓政府的以巴政策,更認為巴人的暴力對抗罪在阿拉法,指責他包庇哈馬斯行兇。布殊相信只要阿拉法此人一去,巴以便可以和解。於是,美以聯手孤立阿拉法,拒絕與他進行和平談判,甚至容許以軍圍攻阿拉法總部。二零零三年,布殊政府成功逼使阿拉法讓出部分權力,選出阿巴斯出任新增的總理職位。布殊沒想到架空了阿拉法後出現的權力鬆動,反使哈馬斯取得擴展空間,為今日巴勒斯坦的內戰埋下炸彈。主張徹底消滅以色列及策動自殺襲擊的哈馬斯,在路線上雖與法塔赫不盡相同,卻不會公然挑戰阿拉法。阿拉法在巴人心目中的領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