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市華埠從1906年的大地震中迅速復元,在整個救災、抗搬遷及重建過程中,籠統的可以說是華人群策群力的成果,但如果沒有一批有智慧及膽色過人的中國官員在這關鍵時候發揮領導能力,恐華埠的恢復不會如此順利。
洋務運動 造就學貫中西的知識分子
大地震發生之年是清光緒32年,清廷當時在美國派有駐華府的公使及駐金山的總領事,而金山總領事館建於華埠士德頓街。許多人印象中的滿清官員,多是頑固守舊、無知懼外的封建官僚。但當年與劫後餘生華人共度患難的滿清駐美官員,卻都是通曉西學的精英分子。
滿清在飽受西方列強侵略後,同治年間開始洋務運動,其後更批准了中國首位西洋留學生容閎的建議,用官費選派幼童來美留學,為清政府儲備精通西方科技的人才。經容閎招募,從1872年起,分批到美國的小留學生共有120人,他們的父母都簽了生死約,把孩子全權交給朝廷。第四批小留學生中有一人名叫梁誠,他便是1906年大清國的駐美公使。梁在美國深受美國政界及主流社會的尊重,並獲康涅狄格州一所大學頒發榮譽博士學位。
駐三藩市滿清官員皆精英
被梁誠派來三藩市主持賑災工作的駐華府使館頭等參贊,是在美國留學畢業不久的周自齊。周日後的仕途比梁誠更佳,被任命創建清華大學,成為東北軍閥,去世前曾任國民政府的國務總理。至於在三藩市總領館最前線應急救災的是鍾寶僖總領事及正領事(職位等同副總領事)歐陽庚。歐陽庚雖是副手,但他的學歷其實在鍾之上。歐陽庚是在1881年全面召回留學幼童時,唯一完成大學課程的兩名小留學生之一,另一位與他同在耶魯大學畢業的,是後來被譽為中國鐵路之父的詹天佑。
而在地震後三個月到金山接任總領事的孫士頤,原職是駐美商務隨員,負責中美的商務交涉事宜。他亦是一位工科專材,曾替江南製造局翻譯《美國媒油提煉法》一書,將美國先進的化學工業技術帶到中國。在民國成立後,孫士頤獲得留任,繼續代表國民政府出任駐外使節。
就是這批為災民流汗甚至流血的清官,讓華人在天災及人禍相逼之下得到援助,華埠也能經過火浴而重生。
華僑仍視滿清官員為父母官
1906年4月18日清晨,三藩市發生大地震。至下午四時許,金融區的大火向華埠蔓延,位於士德頓街的大清駐金山總領館也毀於祝融。總領事鍾寶僖也與其他華埠居民一樣要避難東灣,為省回租金,他暫時寄寓在柏克萊友人之家。本身也是災民的鍾寶僖,沒有放下父母官的職責,他每天都到東灣華人災民最集中的屋崙探視災民,聯絡臨時遷致屋崙的原金山各會館主事人,展開救災工作。鍾及一批使館人員的境況,與卡特裏娜颶風下的紐奧良市官員相若,是一批沒法放下公務的災民。
百年前的三藩市華人社會,並不像今天的華裔居民多是公民,或就算是綠卡居民,也會認同本地政府。昔日的華僑是一個獨立的社群,也可以說是自成一國,與主流社會間有一道鴻溝。他們絕大多數仍視自己是大清的子民,服從美國官員的指令外,同樣會遵從清廷官員諭令。特別是遭逢巨災,華僑更是依賴滿清官員替他們主持大局。
災後即發通告慰問並籌款
地震後市區大火維持數天,至21日逐漸熄滅。鍾寶僖亦於21日在屋崙向華人災民發出第一道通告,全文刊於26日震後首日復刊的三藩市《中西日報》。《中西日報》是大地震後唯一復刊的華文報章,成為當時華人溝通及瞭解災情的最重要刊物,報社亦暫時遷至屋崙。
該份通告主要是表達對災民的慰問,並通告已向公使梁誠傳達災情,及發起全美華人捐款賑災。鍾又公告華人災民可到十三街近湖邊的美國救濟會臨時庇護所,至於流散在屋崙八街的華人災民,鍾則請致公堂代理接濟,提供餐食。在整個善後過程中,鍾的各類公告,在組織救災及維持民心秩序,發揮了重大的穩定作用。在其中一個公告,鍾警告災區以外的華商不要趁災抬高物價,否則會通告奸商家鄉官府採取懲罰,並通告美國官員。
又因為西人救濟會表示服務華人感到困難,鍾寶僖與會館紳董合議後發出公告,召集華人義工分成四組協助救濟會。一組負責到三藩市各災區各街道尋找華人災民,將之集中到難民營。一組負責分發食物,一組負責架設帳篷,最後一組負責登記災民,以免有浪費物資。鍾寶僖的告示,成為了徬徨災民的燈塔。對於鍾寶僖,受災華人十分感激,但對於他的副手歐陽庚卻頗有怨言,甚至在報章上點名批評。
歐陽庚蒙受不白之冤
三藩市市長士蔑在22日與各國使節開會討論保護外僑安全,由於鍾寶僖在災後遷往東灣居住,市長沒法找到中國官員出席,對華人向存歧視的士蔑公開揶揄滿清官員說,可能三藩市的樓房不夠華麗,所以中國官員嫌棄而遷往別處。《中西日報》在4月28日一則報道,對於鍾寶僖為華人災民四出奔走的努力基本是肯定的,但卻指歐陽庚在華埠遇災後未見前來探訪災民,只顧避難在聖勃雷諾(San Bruno)的蝦寮。報道甚至指有人目擊歐陽庚冒賑災之名,到西人救濟會領取五百包大米。報道質疑蝦寮只有一二百華人,為何需要五百包大米,而未見歐陽庚為屋崙近萬名華人災民著想。報道稱,經紳商面責後,歐陽庚同意把部份大米運到屋崙,及向鍾寶僖報到。
耶魯大學高才生歐陽庚是否趁災發財呢?據報章資料顯示,情況可能是因災後消息傳播困難而造成的誤會。一批在聖勃雷諾的蝦寮的華人,其後在《中西日報》具名發表公開信,力證歐陽庚確是為賑災蝦寮災民而領取救濟米糧,而數量亦只35包。當公使梁誠於5月20日到達灣區視察之際,歐陽庚把握機會當面向梁誠解釋並沒有冒領大米之事,梁並未追究,也間接顯示這可能只不過是誤會一場。
周自齊重挫反華勢力
在冒領白米事件後,歐陽庚便開始與鍾形影不離的主持賑災及與美官員交涉的工作。雖說弱國無外交,而華人又備受歧視。但鍾寶僖不停就華人權益奔走於屋崙與金山之間,與美國官員交涉,特別是促派兵守衛華埠以防暴徒搶掠。4月26日,鍾寶僖與歐陽庚到三藩市親晤美國商務部部長蔑嘉富,除要求對待災民不分種族外,鍾更與蔑嘉富討論搬遷華埠之事。蔑嘉富當面表明地方官員無權沒收華人產業,為華人反對遷埠提供了有力的聯邦官員支援。
鍾及歐陽兩人忙於華人災民中的大大小小事情,而能重挫反華人美國官員銳氣的,要算是梁誠委派前來金山協助救災的頭等參贊周自齊。周在地震後約一星期,便到達了灣區,聯同鍾總領事與八大會館主席開會瞭解災情。才35歲的周自齊是在廣東長大的山東人,八會館主席寄望周自齊能幫助他們抗拒美國官員搬遷華埠,周並沒有令他們失望。
周自齊先後約見了地方官員,對於一再搬遷華人的難民營表示抗議,並強硬要求日後再要搬遷華人避災帳篷,美官必先要與華人領袖商量。此外,周極力維護華人在原華埠重建的權益,向美國官員表示,如強行搬遷華人到不合宜之地,他將會號召全部華人遷離三藩市。此一拍兩散的招數,立時令主張遷華埠的聲浪平靜下來。周自齊向美國官員表達此一強烈資訊,成為華埠得以保全至今的重要關鍵。
周對災民的照顧不限於遷埠等大事,就連燕梳(即保險)之事,周也擔心華人受到保險公司不公平對待,特投書於《中西日報》,列出投保者向燕梳公司追討賠償的注意事項。如果,沒有如周自齊等通曉美國法律和文化的官員,當年華人的損失可能更大。
梁誠不擺官架子 力拒搬遷
大地震後一個月,周自齊的頂頭上司梁誠取道芝加哥乘坐火車來西岸,於5月20日下午五時到達了屋崙。梁誠完全沒有官老爺的架子,他還特別吩咐周自齊不要讓紳商百姓前往車站迎接。當日前往屋崙十六街火車站迎接的,只有周自齊、鍾寶僖及歐陽庚等人。在十四街的旅館休息一夜後,翌日早上十時,梁誠便開始與地方美國官員及華人商紳的會面。從梁誠於灣區六日訪問成績,可說是刮起一場梁旋風,可與馬旋風媲美。
梁誠第一個工作天首站到達三藩市,會晤三藩市市長士蔑(Eugene Schmitz)、主理災區治安的陸軍將軍古李利、救濟委員會總理斐倫及紅十字會總理子溫等人。市長士蔑為梁誠舉行了午餐會招待會,席間,這位一心要剷平華埠的市長向梁誠推銷搬遷華埠計劃,指灣景獵人角區比原華埠更優勝。早已掌握情況的梁誠,直接了當的向士蔑說,是否答應搬遷,是華商及華人業主的權利。即時斷絕討論,盡顯硬漢本色。餐會後,梁誠分別到在普西迪奧(Presidio)及屋崙十三街湖邊的難民營探望華人災民,並勸身體健壯者找工作,自力更生。梁認為華人不能長久依賴救濟,亦有損中國國家體面。至於老弱不能工作者,梁則宣佈可由清廷代支旅費,保送回中國。梁誠作為駐美的最高職官員,地震後已即時投入主持對僑民的救災及善後工作。除了向清廷電報災情及請求撥出脤災外,也透過電報發起海內外募款助賑,並且以身作則,請使館所有同人捐出薪俸合計4800元賑災。
力主重建會館團結華人
在返回屋崙後,梁誠先後會見了加州州長巴姐及屋崙市市長,州長巴姐更派出司機接載梁誠視察難民營的華人,十分之禮遇。屋崙華人向梁誠投訴救濟會聘請災民做工,卻排擠華工,梁亦答應出面交涉。梁並答允由出資覓地興建臨時木屋,讓華人遷出難民營。不過,梁誠的考慮並不全是為了改善災民生活,而且認為華人長居帳篷,是有損國體之事。
這與他主張老弱無工作能力者返國的原因相同,梁誠是要在美國人面前顯示中國人的骨氣,不要讓西人少看華人。所以,梁誠主張快速重建中華會館,作為團結華人,主持大局的中心。梁是很懂得顧全大局的外交官,亦剛亦柔。雖然在三藩市嚴拒搬遷華埠,但在回到華盛頓之後,即前往拜會主管外交的內閣官員,高調感謝美方善待華人災民。
梁誠在灣區處理善後工作匆匆不及一周,於5月25日上午在屋崙坐火車返回東岸。不過,在此前一天,梁僱汽車與周自齊及鍾寶僖等前往柏克萊大學一名教授會面,途中因司機醉酒駕駛而發生交通意外。司機把車撞向一支電線桿,鍾寶僖被拋出車外受傷,梁誠及周自齊則頭部撞向車頂而受輕傷。
中華會館獲貸款重建
車禍中受傷的鍾寶僖於同年六月中旬任滿調職,梁誠改派駐華府公使館的參贊孫士頤前來。孫於6月19日到達屋崙準備履新,但擇吉於25日才正式接印視事。總領事館原設於三藩市華埠,但災後未及重建,孫繼續前任鍾寶僖的做法,在屋崙辦公。孫士頤是浙江人,但在廣東長大,懂粵語,受到以廣東僑民為主的華人社區歡迎。至於離任的鍾寶僖亦算是為災民盡至最後一分力,他於7月9日任滿乘西伯利亞號輪船返回中國,同船的還有響應梁誠受資助返回中國的第一批91名老弱災民。
從鍾寶僖手上接過總領事官印的孫士頤,任內最重要的工作,是促成中華會館成功得到梁誠公使批准貸款申請。舊中華會館位於商業街(Commercial St.)738號,在地震後毀於大火。由於中華會館在當時的僑社具崇高的領導地位,華人都極期望中華能早日重建。但又由於各會館均謀重建,沒有多餘力量支援中華,而中華所購買之保險又沒得到賠償,唯有向駐美公使梁誠求助。
時各方賑濟華埠的善款均經由駐美公使匯合處理,截至1906年7月底,中華會館計算賑災餘款應超過十三萬元,於是向梁誠申請撥出三萬元重建中華會館,並再撥出若干款項重建東華醫局(即現東華醫院的前身),及為中華聘請法律顧問。可是,梁誠雖然支持重建,但對於捐款的運用卻很審慎,要求以貸款名義撥款,並須列明還款日期,好使捐款能保留作日後華人其他福利所需。但會館商紳則認為中華會館在三藩市發揮的作用等同於官府,且向來信譽良好,認為梁的要求過分。
經過總領事孫士頤的居間運作,於8月初的商董會議上,中華同意以貸款方式,向公使借款3萬元以資重建。但在還款方面,則不定出確實日期,僅說當中華在進支有盈餘後,才會撥款還債,而所還款項,亦將另立章程,規定用於華人福利之事。結果,梁誠允從賑災救濟金撥出3萬元,以恢復中華會館及興建校舍。在領到借款後,中華會館購買士德頓街(Stockton St。)843號之地段,尚有餘款18,628元。重建工程於1907年開始,時駐美公使已改由伍廷芳出任,伍再允撥借賑災餘款1500元,再加上廣東銀行貸款及個人捐助,終籌足工程費用,大樓在宣統元年(即1909年)落成,亦即現今的中華總會館會址。
梁誠、周自齊、歐陽庚等在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外交官及政治人物,於1906年機緣巧合,同為保護三藩市華僑及重建華埠,寫下歷史的一頁。
梁誠小傳
梁誠(1864-1917),原名丕旭,字義哀,號震東,廣州市海珠區黃埔村人。1875年,未滿12歲的梁誠便在家庭的資助下考取第四批留美學生。1881年,因為清廷舊勢力的作祟,幼童留學計劃被腰斬,正在菲力學院修讀大學課程的梁誠,與其他留學生一起尚未畢業就被召回國。起初在總理衙門做事,不久隨張蔭桓公使赴美,後任使館參贊,從此開始了他的外交官生涯。
梁雖然沒有完成大學課程,但對他的官運一點也沒有影響。1903年至1908年初,梁以三品卿銜資格,出使美國、秘魯、古巴等國。而其中最大的外交成就是,爭回中國「庚子賠款」多給予美國部分用於教育,促成清華大學的創立。他亦成功透過交涉,向美國公司爭回粵漢鐵路築路權益。梁誠赴美時,帶了26名留學生。他對留美學生親為管束,負起家長之責。
梁誠在美國任職期間,不遺餘力地保護僑民。1904年,梁發現美國費城華商李才在港澳等地串販娼妓到美國牟利,即向美移民局交涉, 要求美當局遣返被誘拐的中國婦女,同時,函知國內有關部門,設法待李才回粵後緝拿懲辦。
梁誠熱心中美文化交流,光緒三十四年梁駐美任滿將歸,特以中國圖書1.5萬卷,贈給美國麻州安赫斯特學院。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勝利,中華民國宣告成立。當時,梁是清政府駐德國公使,知所有留德學生接濟斷絕,陷於困境,即以使館物業押款維持,直至妥善解決之後,才離任返國。梁誠在民國成立後仍然在擔任駐外工作,於民國6年(1917)1月12日逝世。
周自齊小傳
周自齊(1871-1923),山東單縣人,1896年赴美留學。曾任清政府駐美公使館參贊、遊美學生監督、外務部左丞左參議、學部丞參上行走,1909年7月任遊美學務處總辦,1911年2月兼任清華學堂監督。1923年病故於上海。
周自齊在任遊美學務處總辦和清華學堂監督期間,主持考試選派直接留美生三批共180人;主持籌建遊美肄業館(後改名為清華學堂),擇定擁有30餘公頃的清華園作為校址,聘請教員,招收學生460人,清華學堂於1911年4月29日正式開學。
1911年任袁世凱內閣度支部大臣;1913年任交通部總長、陸軍部總長、財政部總長;1916年任稅務處督辦兼中國銀行總裁。周自齊另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袁世凱急欲得到日本支持稱帝而接受出賣國家的《廿一條款》,派周自齊為與日談判特使,周得知條款內容後義憤難平,在日本向他發出簽約最後通諜之日,他向全國通告了條款內容,並發出以下深痛激昂的電文:「1915年五月七日日本竟以武力發起最後要求,強奪我方之生命財產。我國民受此奇辱,尚有何面目存於社會。痛深矣!今請自本年五月七日始,我四萬萬人立此大誓,共奮全力,此身可滅,此志不絕。特此哀電全國,揮淚泣告。」
但周後來卻曾因支持袁世凱稱帝,於1916年6月被列為帝制禍首之一,逃亡日本。1918年特赦後,復任財政總長,幣制局督辦、總裁,1922年任國務院總理兼教育總長。著有《外交講義》一書,檢討滿清外交政策。
歐陽庚小傳
歐陽庚(1858一1941)字兆庭號少伯,祖籍中山張家邊大嶺村。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歐陽庚14歲,考取清政府官費留美幼童肄業生,七月初九日作為第一批經滬赴美,在紐約市曼哈頓入西海文小學、紐海文中學及耶魯大學就讀,主修法律。歐陽庚與詹天佑同在9年內完成了16年之課程,於1881年畢業回國。其堂兄歐陽明時任清廷駐美金山總領事,他曾在北京出任直隸州知州知府銜,並被授為資政大夫、花翎布政司銜等。
歐陽明十分賞識歐陽庚的才幹,就把他招到舊金山領事館見習,後來出任正總領事,一直幹了20多年。後歐陽庚繼任清駐溫哥華領事、駐墨西哥條約特使、第一任駐巴拿馬總領事等。民國建立後,歐陽庚被委派出任駐荷屬爪哇(現印度尼西亞)總領事、駐英國大使館一等秘書、駐智利國第一任公使、駐玻利維亞條約特使,曾獲二等嘉禾章。
歐陽庚與孫中山早年相識。1897年孫中山在倫敦蒙難後得老師康得黎之助逃到檀香山時,即致函歐陽庚作保始得登岸。歐陽庚也曾出使墨西哥,為華工爭取權益,其間更在當地考察殷人遷居墨西哥之說。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