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Thursday, March 27, 2008

貨比貨

貨比貨

  2008是國際領袖大執位之年,俄羅斯、中國、美國及台灣都會有新的領導人。這些政壇新星將開展一個怎麼樣的新世界格局呢?美國環球一哥的地位置會有影響嗎?

  俄羅斯的選舉被西方揶揄為受控制的民主,指的是普京為繼續掌權而自編自導出任掌實權的總理。事實也確是如此,俄羅斯人對此自然不會懵然不知,而普京之所以能全盤掌握任滿後的布局,是因為他有政績支持,讓俄羅斯從一個破產窮國,搖身一變恢復了昔日的聲威。普京曾說,給他十年時間,便可以換來一個強大的俄羅斯,他的承諾正在實現當中。

  在中國,剛結束的兩會選出了新屆國家領導人,重點不在胡溫連任,而是確立了習近平和李克強的接班地位。中國沒有四年一度的直選,但對於國家領導人的安排和選擇,其實是極其嚴緊的。胡溫還有五年的執政期,下屆領導已在副職位置。這一來可以保障政策方向的延續性,同時也以給接班人最好的歷練。從民主精神角度,與歐美不可相提並論,但論領導人的素質,可能更是講究。也可以說,中國政府已為未來十五年的施政做好了領導層的準備。

  馬英九當選台灣總統,學習了普京的口吻,說要為台灣開創太平盛世。經過八年民進黨一事無成的蕭條,一心要做大有為總統的馬英九,相信必定會全方位的推出新政。馬英九雖然缺乏政治應變的智慧,但他在政府內長期擔任各種要職,論施政能力,有足夠的條件。他在當選後即釋出一中各表,一石二鳥地令中美也安心了。未來台灣能從谷底回升的機會極高。

  至於我們,機會較大成為下屆美國總統的是共和黨的麥凱因,這位老人家與布殊一樣頑固十足,竟然堅持要繼續七成國人都認為錯誤的伊拉克政策。奧巴馬月來讓人有黔驢技窮之感,如他當選,相信要花不少時間及學習做總統。至於希拉莉,本應是較理想的選擇,但她勝出的機會已很渺茫,就算能在民主黨出線,恐也難服眾。

  俗語說,最怕貨比貨。於領導人而言,也是如此。

Wednesday, March 26, 2008

不再沉默

不再沉默

  奧運聖火到三藩市將會遭遇怎麼樣的示威?按目前發展狀況發展,令人擔憂。組織示威的多個團體不斷向市府施壓,爭取更多關於聖火傳送的資訊,以做好示威安排。加上近日中國駐三藩市總領館遭襲,聖火到來日有發生失控衝突場面是可能的,市府應做好準備。我們不接受片面的「人權」,示威者有其權利,舉辦聖火傳遞活動,及參與迎聖火的民眾也有其權利,必須受到保護。

  弱國無外交,百年積弱的東方古國長期被西方妖魔化,別以為這是針對中國共產黨而來的。清末民初,美國報章已充斥著醜化和歧視華人的漫畫,荷里活醜化華人,亦悠來已久。西方殖民主義本質上就是種族主義。什麼是中國人權問題?在一次大戰後的巴黎和會上,中國人的人權受到尊重嗎?英國和美國先後武力策動西藏獨立,不就是純為其本國利益嗎?當日軍侵佔中國東三省時,西方大國有具體援助中國的作為嗎?無故聯手侵佔別國,導致以十萬計他國平民死傷的那些強國,在道德層面上仍然有資格就人權問題發言嗎?


站在美籍華人的立場,絕不能坐視偏激的種族歧視與醜陋的政治動機,把華裔的權益邊緣化。美國政客不敢公開批評猶太民族,任由巴勒斯坦人受到以色列士兵殘殺和壓逼,美國依然用納稅人的錢支援以色列,其中美籍猶太裔人的政治影響力火容忽視。美籍華人應當擔任美中溝通的橋樑,化解對中國偏見。奧運聖火到臨三藩市是一個關鍵的時刻,倘侮辱中國人的場面在三藩市上演,本地華裔社區仍要默默接受嗎?

三藩市華裔不單是納稅人,更是城市的主人,應有權不受干擾地參與聖火傳遞活動。不希望權益被剝削或被妖魔化的民眾,應立即向代表他們的政客,包括普洛西、市長及市參事會,表達自己的聲音。

她代表誰

她代表誰

  中國西藏自治區月中發生暴力騷亂,除了對商戶造成嚴重的財物損失外,更有無辜民眾被暴徒毆打喪命或受傷,而被襲者中以漢族佔絕大多數。從目擊暴亂的西方遊客記錄中可知,暴徒是刻意選擇漢人和他們的商店進行襲擊,但卻沒有看到軍警有使用攻擊性的武力鎖暴。其中一名外國旅客更目睹有一小隊警察的防線被衝破,暴徒在破壞警員遺留下來的防暴盾牌。誰是這場暴亂的受害人應該是一目了然的,但經由西方媒體的扭曲報道後,「元兇」反而成為受害人。

  德國一家電視台已就錯誤報道致歉,但其餘西方媒體依然在沒有佐證之下,繼續稱中國軍警血腥鎮壓,個別還天天報告「藏民被殺」的最新數字。這種失實且很可能是故意的誤導,是源於對中國的一種根深柢固歧視。對於這類媒體,我們可以投訴或拒看,但嘴巴是人家的,基本上是拿他們沒有辦法。對於為了政治目的而同樣把中國妖魔化,因而導致華裔受到歧視甚至仇視的美國政客,本地華裔是可以做點事情的。

  以煽動反華情緒最積極的國會眾議院議長普洛西為例,她所屬的加州第八國會選區,包括三藩市列治文區、華埠北岸區、南市場街、訪谷及帝利市北部,這些區域中亞裔選民佔三成之多,其中華裔選民的力量對普洛西的選情,具有關鍵作用。普洛西雖然貴為國會議長,是排名第三位的國家領導人,但她也只不過是第八選區的民意代表而已。居住在第八選區的選民,在今年的十一月,有權決定是否應由普洛西繼續代表他們。

  美中關係存在越來越大的競爭性,美籍華人處於微妙的位置。如果任由無根據的反華情緒燃燒,把中國人都當作為嗜血殘暴的,其惡劣影響將不會局限於中國境內,海外華人也會受到負面影響。二次大戰時期,全美國的日裔被拘禁在集中營;九一一後,阿拉伯裔和貌似中東裔者,都會被懷疑是恐怖分子。華裔選民應該以選票譴責普洛西不負責任的所為。

Sunday, March 23, 2008

真馬亮相

真馬亮相

  馬英九上周五在選票上漂亮地擊倒了謝長廷,接著下來,他的另一個強大對手就是自己。擔上重任後的馬英九,是能開創百年太平的「賢君」,抑或只是另一位「政客」,將會被世人看得一清二楚。

  論爭取民心策略,馬英九有超水準的表現。例如他在全台各地往宿,走入平常百姓家中拉票,有效地擴闊了支持者基礎。但322的大勝關鍵,主要還是因為陳水扁耗盡民進黨的競爭力,任由謝如何切割,也沒法讓中間選民再度有信心。而對民進黨的失望,轉化成為對馬英九的支持後,馬如何滿足這高指標的期望,是他個人從政以來最大的考驗。所謂希望越大失敗也越大,馬不能表現中規中舉,他必須要在上任後即時有超水準和實質的政績。

  從陳水扁弊案至因特別費案而被起訴,曝露了馬英九缺乏危機處理能力的弱點,當上總統以後,這弱點也將伴隨著他進到總統府。新政府蜜月期過後,馬英九的政治判斷和應變能力將是新政府的包袱。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馬英九承諾推展的兩岸共同市場,以及一中各表的政策。馬是大勝,但政績乏善可陳的民進黨候選人仍然拿到四成一的選票。這四成的民眾不是少數目,他們對馬的新政特別敏感,部份深綠民眾將被激化,在兩岸政策上不與讓路。兩岸的統獨問題未必如現在所料的會趨向緩和,社會上的意識形態鬥爭相反可能會以更尖銳的狀況呈現。

  因為,民進黨接連在立院和總統選舉中挫敗,在未來四年,他們吸引選民的唯一方法是採取群眾鬥爭方式。也別少看民進黨,一黨獨大讓馬英九在政策上可以如坐直通車,但應付群眾運動是馬的弱項,成效如何,一切仍有待觀察。

Friday, March 21, 2008

誰為中國說話

誰為中國說話

  雖然主流媒體不斷有關於西藏的新聞在播報,多國領袖亦就西藏上周的暴亂發表了評論,但西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一星期以來的報道不外是兩個主題:中國血腥鎮壓西藏和平示威、世界各地藏人群起爭取獨立。主流媒體告訴了我們真相了嗎?

  西方媒體對於他們的報道是萬分自信的,甚至到了無限自我膨脹的地步。在上周六,西藏發生暴亂的翌日,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記者在中國發出報道,畫面是轉播香港有線電視的西藏街頭影片,而CNN的記者則說,CNN是目前唯一能夠播出西藏現場實況資料的渠道。記者進一步推論,CNN仍沒有被禁播,是因為連在北京的中國領導人也需要看CNN才能了解拉薩的實況。這番「偉論」一者反映了記者的自信,也暴露了其無知。

  由於中國政府採取了請離記者行動,外國媒體紛紛指責中國政府封鎖新聞,而在暴亂後最後一位離開西藏的西方記者──《經濟學者》周刊的James Miles,便成了搶手貨。他的報道讓欲知道西藏一手狀況的民眾和傳媒都感到好奇。Miles報道與日來西方媒體的報道有異也有同。異者是他說據目擊所見,藏人有系統地破壞和搶掠漢人商店,以及追打漢人,甚至連小童也不放過。Miles又說沒有見到中國軍警大規模鎮壓,反而發現在暴動的初期,中國警方反應極之緩慢,也沒有看到激烈的驅散行動。

  不過,Miles不脫西方媒體傳統抹黑中國的態度,他將所看到的現狀歸罪於中國政府。漢人被搶被燒被劫是中國政府長期壓制西藏的結果,而軍警反應克制,是為了奧運會怕惹人口實,但卻犧牲了漢人的安全。

  到底西藏在上周發生了什麼事情呢?這對西方媒體似乎不甚重要,因為有鎮壓或沒有鎮壓,死的藏人或是漢人,總之錯的都是中國政府。在這天地間,誰會為中國人說句公道話!中國政府禁止西方媒體在西藏採訪是不對的,應該任由他們自由採訪,反正人身安全自負,就如美軍帶同記者到伊拉克一樣,就讓他們親眼見一見吧!

Wednesday, March 19, 2008

苦難中國

苦難中國

  讀了主流媒體上關於西藏騷亂事件的報道,以及各國政府的反應,心裡泛起一句感嘆:雖然今天的中國在經濟上有相當成績,但在某角度上,仍是一個苦難的中國。

  公開表達對「弱勢者」的同情是很容易的,因為這是道德正確,更顯示自我品格的高尚。西方媒體在近日發生的西藏暴亂事件上,自我感覺良好地自以為站在所謂「正義」立場,片面採取了藏獨人士提供的數據與資料,便當作是事實,將事件定調為「中國政府暴力鎮壓」。這類報道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預設中國政府是邪惡的,所有中國官方發布的信息都是不可靠的。在沒有提供背景或佐證的情況下,這類不符合新聞基本水平的報道,只可以歸類為政治宣傳品。不幸的是,絕大多數對西藏沒有認識的公眾,便以為這類政治宣傳是事實,對中國產生不該有的負面看法。

  試舉一例,西藏騷亂後,視訊網站youtube充滿了對中國政府及中國人的漫罵,這些漫罵不單是出現在與西藏有關的視訊短片留言箱,連一則講解南京大屠殺的短片,也有網民留言指中國人惡有惡報。該則留言指責中國於1959年屠殺了一百廿萬名西藏人。而事實上,五十年代的西藏,總人口才約一百萬人。可見,西藏問題經過媒體和西方國家的歪曲,煽動了不少對中國人的仇恨。那些自我感覺良的「正義之士」,包括三藩市的市參事戴利,可以對西藏史實一無所知,便對中國橫加指責,背後所反映的不過是對中國的歧視。

  自清中葉起,中國長年受盡烈強侮辱,中國只是他們侵略和掠奪資源的對象。當中國稍稍穩定下來,先前欺侮中國的國家又忽然變成君子,跟中國講仁義道德了。在輿論上站在道德制高點者,並不一定就是高尚之人。中國自宋元以來便對西藏行使主權,不論其管治方式是直接派駐官員或高度自治,都不能否定主權事實。中國共產黨執政後,對西藏也是採取自治模式,並沒有強把新中國的政策加諸於西藏。為了對達賴表示中央政府的誠意,前總理周恩來更是三赴印度與達賴喇嘛面談。昨日英美兩國同時要求中國政府與達賴對話,極具諷刺性。

  英國在清末向西藏三次用兵及佔領拉薩,其中在1903年,英兵更蓄意屠殺數千名西藏士兵,希望一舉擊潰藏人的反抗意志。而美國政府則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武裝支援及訓練西藏獨立分子,於1959年在西藏策動暴動,直接導致達賴喇嘛出走印度。若要追究責任,美中央情報局對今日西藏的亂象也有責任。

  曾經侵略中國西藏地區,或在西藏策動反中國政府暴力活動的國家,今天竟以仁者君子之風指責中國,不是天下間最大的笑話嗎?中國政府對少數民族有眾多具體和實質的優惠政策,充份尊重民族自治精神,在法律和政策層面,比美國政府做得還要好。但在國際輿論層面,卻沒有中國說話的地方,也不會有客觀介紹中國的西藏政策或歷史報道。不過,尊嚴是自我肯定的,不必依賴他人賦予。今日的中國仍然受到國際歧視,但只要自強不息,走對了大方向,相信總有一天可以扭轉歪風的。

Tuesday, March 18, 2008

死性不改

死性不改

  伊戰五周年在即,布殊總統也將發表紀念講話,白宮透露了演講的主調:「伊戰是成功的,總統堅持相信出兵是正確的」。在回首過去五年時,布殊說:「推翻薩達姆政權是一個正確的決定,這是一場美國可以而且必須贏得的戰爭。」

實在難以置信,當全國超過七成民眾厭倦伊戰的時候,總統先生仍然能夠一本初衷,完全不檢討其一手發動的悲慘戰爭。至此可以清楚顯示,布殊可能是美國有史以來最不堪的總統,而其原因並不是因為他愚蠢,而是因為他那種近乎病態的固執和驕傲。

  國會眾議院政府改革委員會主席Henry Waxman說,布殊白宮的作業方式是歷來最隱密的。副總統切尼是一位總統權力信仰者,他相信並且致力擴充總統不受約束的權力。因此,布殊以至他的內閣都沒有要向國會或民眾負責任的信念,只會做他們認為該做的事情。伊戰便是最慘烈的例子。

  不管付出多少的經濟及人命代價,也毫不理會國際聲譽的損失,更不會關心對他國平民百姓的傷害,布殊只會一心一意繼續他自以為正確的戰爭。這是百分百的帝王心態:「朕要做的事,天下都要聽」。民主政制的美麗承諾是人民做主,被選出來的公職官員理論上是依乎民意辦事的。白宮從一開始刻意誤導民意支持開戰,到目前漠視民意繼續戰爭,均是背逆民主原則的所為。

  布殊之所以如此剛愎自用,不遵重民意,與其成長過程可能有直接關係。小布殊生於官宦之家,父親政途順暢,除了生活富裕外,更享受特殊權力的陰庇。他難以明白平民百姓的生活和思想,因為這不是他的生活經驗的一部份。布殊的例子也再一次說明,民主選舉制度只能保障選舉權,但制度內裡有太多的漏洞,可以讓民主當選的領導人不民主地施政。

Monday, March 17, 2008

虛偽的黨規

虛偽的黨規

  佛羅里達州民主黨黨部最終決定拒絕重選的要求,不再為該州一百七十萬已投票的選民爭取代表權。在奧希選情如此接近之時,政客個人利益自然是超越了民眾的選舉權利。佛州與密州的問題同樣簡單,只是政客的私利讓情況彷彿變得複雜。

  今天問題的根源是全國民主黨指佛州與密州不聽從黨的規提前了初選時間,因而對該兩州實施懲罰,剝奪了他們參與2008黨代表大會的代表權。依此看來,民主黨的黨規也真的森嚴。事實真的如此嗎?試看,民主黨的各州總統初選大多是開放式的,即是說非民主黨籍的選民,甚至是共和黨籍的選民,都可以參加投票。黨內初選可以徹底公開到如此程度,黨性還可以有多強呢?再者,美國的政黨登記是極度自由和鬆散的,不必黨員介紹,不必通過評核,完全沒有申請入黨的程序,只要在選民登記表上一勾便成為黨員了。這樣的政黨有什麼約束力和權威可言呢?台灣四立委闖謝總部便要遭受黨規處分,美國何時聽聞黨部要為黨員的操守負責任呢?

  美國的政黨組織是小圈子運作,上重下輕。廣大黨員只是意識形態志同道合的「烏合之眾」,並沒有如中國或台灣般的強大黨員系統架構。因此,美國政黨黨務操作從來都不受黨員民主監督,大佬們和職業黨工說了便算。基層組織雖然散漫,但黨上層所能控制的利益卻非常龐大。政客透過黨派的身分進入政治權力的中心,一般基層黨員只在選舉時對政客才有意義,說得難聽一點,只不過是政客藉以掌權的工具。除卻主動爭取進到黨務上層的人士外,當一世黨員也不會與黨部有任何接觸是很平常的,除了選舉時會接到文宣和拉票電話外。

  因此,既然所謂的黨員只有投票意義,也沒有受過黨的任何福利,黨官們又憑什麼可以剝奪黨員選舉總統的權利呢?投票權是美國憲法所保障的權利,總統初選結果直接影響最終的總統選舉,黨官根本沒有權利以人民的投票權作為懲罰手段。雖然,法院也曾判決黨內初選是政黨內部運作,不受法例監管;但當一個政黨的初選是向全民公開之時,實質上就是一次全民選舉,不是一個體團的內部作業。

  佛州與密州的問題是少數黨官野心控制選舉的結果,因為黨務不鼓勵也近乎不容許基層參與,這些黨官才可以自把自為。這次初選狀況正好揭露了美國政黨與民眾脫節的原狀,是時候還政於民了。

Sunday, March 16, 2008

說西藏

說西藏

  上星期在西藏拉薩發生的暴亂事件繼續在國際間引起連鎖反應,多國有聲援西藏獨立分子的示威,十四世達賴喇嘛更激動地要求國際介入調查。因為雙邊利益關係,歐美國家反應平淡,但國際媒體輿論則慣常地幾乎一面倒的站在達賴一方。藏獨分子是看準了兩會及奧運時刻發動暴力示威,但倘若類似騷亂發生在七年前,國際間的反應可能會很不一樣。

  美國以及西方民間,特別是在荷里活,藏獨都有不少同情者。與好些西方媒體一樣,他們會稱中國入侵西藏,並譴責中國破壞西藏的文化和環境;而達賴喇嘛本人更指中國在西藏進行「文化滅絕」。與指責中國要為達爾富爾動盪政局負責的理論一樣,對西藏毫不認識的人士,可以全不經理性的思考,便接受媒體間流行的說法。要就藏獨表態,不論是支持或是反對,首要基本條件是認識西藏歷史,特別是近百年西藏史。沒有基本的史實知識,根本便沒有談論西藏問題的資格。

  西藏地區在唐朝時期是吐蕃王朝的所在地,王朝瓦解後,西藏地區進入部落與政教合一的時期,至忽必烈立國,西藏基本受到元朝的統治。明朝繼承元代,對周邊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政務地方自治,但不放棄軍事監管的方法,對西藏諸王進行分封。其處理手法與現今的一國兩制概念有些相近。清初因西藏遭強鄰入侵,清兵進藏並加強了朝廷的管治。至清中葉以後,朝廷因受列強入侵而自顧不暇。十九世紀末,廿世紀初,英國與俄國爭奪在中亞的影響力,英兵於1904年入侵西藏,佔領拉薩,並屠殺數千名藏兵,逼簽下和約。自始英國一直圖謀逼中國政府交出西藏主權,允許西藏獨立或將之一分為二。

  至二次大戰及國共內戰後,中國政府繼續西藏自治政策,但外國勢力並未放棄干預西藏事務。1956年,在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支援下,西藏多處發生騷亂,最終導致十四世達賴喇嘛出走印度。

  簡述這段歷史,是要說明西藏作為中國的一部由來已久,並不是西方媒體慣稱的數十年。並且,不論是明清或現代中國,對西藏少數民族都給予高度自治,看重的並不是殖民或其資源,而是其國家完整與國家安全概念。

  過去英美曾策動西藏走獨立路線,是為了其本身的政治利益。但在上周騷亂發生後,並未見英美政府有強烈反應,是此一時彼一時之故。經歷九一一後,英美政府大概明白部落與政教混合一體的政權,對西方並沒有好處。再者,中國今天的國際地位也不一樣,不論是政治或經濟層面,沒有因為西藏而與北京政府翻臉的必要。

Thursday, March 13, 2008

奧運與偏見

奧運與偏見

  四年一度奧林匹克運會是全球的體育與文化盛事,是一項真正能夠做到國際交流的活動;不分種族和國籍的人們,都應該珍惜這個機會,協力把奧運會辦好。很可惜,總是有國家或組織會利用這全球關注的活動來強行推銷他們價值觀,或圖謀他們的政治目的。越是有這些政治干預,越發顯得維護奧林匹克的重要。

  將於今年八月在北京舉行的2008奧運會,在籌備、場館建設和環保照顧方面,都超越了過去歷屆奧運會,而規模之龐大,也可說是空前。奧運會在中國受到如此高度的重視,相信也是其他主辦國所罕見。特別是在中國改革開放卅周年之際,主辦這次國際盛事,對現代中國而言,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中國百年積弱,廿世紀初,中國人連資助運動員參加奧運會也感吃力,至今天能夠主辦總預算為23億美元的奧運會,中國走過一段充滿血淚的奮鬥史。

  旅居美國或已歸化美籍的華人,對於北京奧運聖火將到臨三藩市,又應該用何種心情面對呢?

  美國是鼓勵自由思考的國家,人們對任何事物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已知有好些團體計劃在奧運聖火到三藩市時搞示威或鬧事,這可以說是他們的自由,但同時也顯出這些人士對奧運精神的無知,以及對中國國情的誤解。不問情由地將一個國家妖魔化,只是一種狹隘偏見的具體行為。2008奧運會不是單屬於中國的,破壞奧運會項目的安全及順利進程,是對所有參與國家的不尊重。

  辦好北京奧運的意義遠超過體育的競技,也是與偏見的競爭。希望三藩市市政府能夠一如過去四次迎接聖火一樣,妥善辦好聖火傳遞活動。

笨得可疑

笨得可疑

  國民黨籍立委費鴻泰等四人,連同民主黨籍的財政部長何志欽到謝長廷的競選總部踢館,被謝總部人員圍困,結果釀成公關「大災難」。事後國民黨主席和馬英九親自就事件道歉,黨紀處分了踢館立委,而費本人也退黨及聲言倘馬選不上,他會「以死明志」。在謝長廷選情沒有多大進展之時,國民黨立委親自把大禮送上門,讓綠營可以大造文章,甚至煽動更大的選民情緒波動,對馬選情有直接的衝擊。台灣的親藍及一些淺綠人士都說費鴻泰等人太過愚蠢,若事情真的只是出自愚蠢,則這回也苯得太可疑了。

  民主選舉嚴重受情緒因素影響的,不論是四年前的兩顆子彈,或是奧巴馬的激情演說,之所以有催票作用,情緒因素最為關鍵。謝長廷的選情雖然逐步接近馬英九,但始終沒法激起民眾的情緒,踢館事件的作用,與兩顆子彈相似,雖然沒有那麼震撼性,但卻可以有無限操作的空間。

  有藍營人士為費等抱不平,指費等人根本沒有衝擊謝的總部,在走廊便被對方擋住,沒有任何肢體接觸,反而是費等的退路被謝系人馬包圍。這些解釋就算是百分百對,也是無補於事的。謝長廷說:要是在美國,可以被打死的。意思是費等咎由自取,而事實也是如此。再者,打選戰是不講理的,只要能有借力叫囂的地方,便能上綱上線。所以,費等到謝總部查舞弊,經謝營的變焦後便成為一黨獨大白色恐怖的鐵證。

  以上這些道理都是很顯而易見的,身經百戰的國民黨立委,難道都不明白當前選舉形勢,真的笨到如此境地,為謝營送子彈嗎?這太超乎常理及一般邏輯了。謝長廷好打選戰,這次踢館事件會是在他掌握之中的嗎?說不好,這只是決戰前奇招的第一波而已。

Wednesday, March 12, 2008

講不得

講不得

  美國首位女副總統候選人弗拉羅上周五接受報章訪問時說,如果奧巴馬是白人,或他是女性(不管何種性別),都不會有今天的位置(選舉成績)。弗拉羅又指他很幸運(指奧巴馬的非裔身分),而全國卻被這概念困住了。弗拉羅的這番言論立時受到奧營的猛烈抨擊,而希拉莉也公開表示不認同此說法。政治正確大捧下,相信沒有政客不會公開譴責弗拉羅的。
  
  不過,撇開了「政治正確」,弗拉羅以上評論有根據嗎?如有事實根據,則不能將之斷定為種族歧視或偏見。從字義去分析,弗拉羅是指奧巴馬的非裔身分令他在總統初選中取得領先位置,這點是有數據可以支持的。據已舉行初選的各州出門民調數據分析,奧巴馬得到近九成的非裔選票,倘這支持度降低至七成,則奧巴馬將在代表席數上失去領先優勢。而除了非裔出現九成支持度外,單一族裔對某候選人的支持度一般都在五成至七成之間。以昨日剛結束的密西西比州為例,五成選民是非裔,當中九成二投票給奧巴馬,如果支持度降為七成,則希奧將打成平手,而不會是現今的61% 比37%。
  
  所以,非裔選民對奧巴馬超高比例的支持,確是奧巴馬領先希拉莉的原因。也因此可以說,弗拉羅上述言論表面是偏見,實質上只是陳述事實。但由於她是在評論種族因素對選情的影響,其內容當然涉及種族。美國社會上的政治正確意識太過僵化,已經都了沒法正確及正常分析種族議題的地步。克林頓總統早在一月初選剛展開時便說,這場選舉將是種族和性別之爭。奧陣營和媒體當時指克林頓歧視,如今事實證明他的觀察沒有錯。

奧希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奧希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的開卷詞中言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看慣了秋月春風的他,把酒對月,論盡了稱霸一時的蓋世英雄。羅貫中在談笑間細味關乎國家興亡,且夾雜腥風血雨的政治鬥爭。時空轉換,美國電視喜劇作家面對今年美國總統初選,也來笑談一番,發揮了戲劇性效應。政治的真像是否只能透過一對笑眼才能看得更通透呢?

  2008年度的美國總統初選可說是美國史上競爭最峰迴路轉的。曾被視為
必勝無疑的前第一夫人希拉莉,初選展開後卻節節敗退,勸退聲四起。而在去年底已被傳媒不屑一顧的是參議員麥凱因,竟然在欠錢缺助理的情況下一枝獨秀,奪得共和黨的提名資格。在激烈且多變的選戰中,表現最為凸出的是奧巴馬。這位政壇新秀,憑其三吋不爛之舌,形成一股銳不可擋的熱潮,使他輕鬆地超越了希拉莉。但首仗已失利的希拉莉,三度從劣勢中反敗為勝,令傳媒和公眾都不由得搖頭驚嘆。尤其是三月四日的四州初選,眾評論員都在等待著為她作蓋棺論定,豈料她竟然勇奪三州,粉碎了奧巴馬一舉稱雄的美夢,也使民主黨初選進入膠著狀態。

  希拉莉為何能一次又一次地起死回生,有許多不同甚至是矛盾的解釋。希拉莉在首仗初選落敗後,主流媒體便預言希拉莉在一月五日後的新罕州初選如再敗,她的白宮夢便要提前終結了,華盛頓郵報一月七日的標題是:「時日無多,希拉莉在掙扎改變策略」。結果,希拉莉神奇地勝出,大跌眼鏡的電視新聞台主播與評論員當晚無不頻頻搖頭,幾乎一至認為是希拉莉選舉前夕的眼淚博得同情。

  至二月五日超級星期二,依據民調顯示,希拉莉全線告急,甚至連穩勝的紐約也幾乎與奧巴馬打成平手,選前一日的民調更顯示奧巴馬在加州領先;一些評論員因而預言奧巴馬可以重擊希拉莉令她沒法再競爭下去。結果,希拉莉保住了所有大州,所得代表席位與奧不分上下。一直全力欲促成選舉早日結束的評論員對希拉莉的不倒又有解釋,說是拉丁裔對克林頓夫婦的忠心,救了她一命。

  經過兩度回生後,希拉莉連輸了十一場,不單是人氣江河日下,代表票領先位置也被奧巴馬取代了。主流媒體開始比先前更有自信地預告希拉莉已徹底失敗。四州初選前,新聞周刊(Newsweek)專欄作家Jonathan Alter撰文要求希拉莉立即退選,以避免恥辱。接著,黨內倒希派的「勸退」聲音更是響亮,似乎一切已成定數。但又一次,人算不如天算,被一面倒看扁的希拉莉竟四取其三。這回又是什麼救了希拉莉呢?

  絕大多數的評論歸因於希拉莉的所謂「負面」攻勢,如揭奧巴馬在北美自由貿易議題上言行不一,以及那著名的夜半三時白宮電話廣告;也有評論認為是選民不忍希拉莉出局。而事實上在選前一周令氣氛逆轉的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搞笑節目《星期六直播》(Saturday Night Live)在二月卅三日播出了兩段極有影響力的幽默短劇。第一段是譏諷主流媒體瘋狂擁護奧巴馬,第二段則是假女主播獨白評論,除了為希拉莉申冤外,更喊出女人才是新黑人的口號,意思是女候選人受到歧視。節目出街後,希拉莉如獲甘霖,不止一次公開呼籲民眾重看這則短片,甚至在俄亥俄州電視辯論中當面借該節目來投訴受到主持不公平對待。選前的周六,該節目繼續挖苦媒體,並請了希拉莉現場自演一小節趣談。

  趣劇能對選舉發揮作用,必然是它引起共鳴。即是說,趣劇道出了民眾的心聲,又或者是點明了他們隱隱然覺得、卻未必懂得弄清楚的看法;其影響包括兩方面。首先,趣劇直接點明奧巴馬被媒體善待根本未受考驗,讓選民對奧巴馬的能力產生疑問。其次,好歹也要維持專業形象、彷彿客觀中立的記者開始向奧巴馬擺出冷面;有些事,只能悄悄地做,不能被點破。

  只是幾分鐘的趣劇便能扭轉選情嗎?答案:確是如此,連奧巴馬也承認了。德州敗選後翌日,奧巴馬向隨從在機上的記者說,他連敗三州的原因之一是媒體上多了對他持懷疑態度的報道,奧說:「你們記者許多被說服了,認為你們對希拉莉太刁難,對我則較和善。」可見,連奧巴馬也感受到媒體收歛了對他的友善報道,直接打擊了他的選情。

  根據非牟利組織「新聞及公共事務中心」在去年十二月十六日至今年二月十九日,對美國三大全國電視網絡(ABC、NBC、CBS)的統計,八成三關於奧巴馬的報道是正面的,而則拉莉則的正面報道只有五成三;在南卡選前,唱好奧巴馬的報道竟高達九成六。

  這對奧巴馬而言是可哀的,原來他是這樣不耐挑戰。只要傳媒不如從前友善,他的氣勢便隨之減弱。那麼,奧巴馬的魅力究竟有幾分是傳媒的功勞呢?記者們在趣劇播出後調校了對奧巴馬的態度,顯然是心裡有鬼,心虛了。媒體應該成為他競選機器的一部份嗎?更不堪的事實,可能是媒體在努力向選民推銷他們心儀的候選人,或打倒不受他們歡迎的候選人。

  本應自覺性極高,並堅守獨立、客觀的媒體,需要一個搞笑節目來點破他們的偏執,何其可悲。新聞自由本是民主政制的監督人,倘進場參戰,對媒體及民主都是一種傷害。

Monday, March 10, 2008

中國牌吃香

中國牌吃香

  謝長廷雖然攻勢不斷,把馬家生的死的都掀出來批鬥一番,台灣的總統選戰至今仍沒有令人十分驚訝的戰況。炒作最烈的是綠卡事件,不過,因中選會證明馬沒有美國或日本國籍也平靜下來了。兩人在電視上的辯論也大多在意料之中,比奧巴馬和希拉莉的辯論遜色。慣了台灣政治的多變性,如此「平淡」的選情似乎才是最大的意外。

  謝長廷有智多星之稱,每場選戰必然有奇招殺著,面對總統大位之爭,又怎會如此正路出招呢?按一般常理的推論,選情進入下星期,有更尖銳的議題出現絕對不奇怪。而就現階段而言,謝長廷猛攻馬蕭的「一中市場」,可能已發揮一些水滴石穿的作用。近日謝長廷的民調微升,而馬則微降。不過,不同民調的差距是驚人的,總體是馬領先謝,但兩人相差由八個百分點至卅八個百分點都有。其間的差距除了政黨偏見外,選民不願意透露心聲也許是主要原因。但兩人選情較緊湊應是大方向。

  謝背負著陳水扁劣績纍纍的大包袱下,打常規戰是吃虧的。民進黨執政八年,完全沒有可以拿出來向選民炫耀的成績,而謝靠打中國牌能稍挫馬英九,算是有點交代了。

  馬英九稱一中主市是稻草人,即是不存在的敵人,任謝狂打也沒用。事實並非如此,謝批一中市場的矛頭不是政策內容,而是仇中及恐中心理。民主選舉是攻心非攻腦之戰,誰能煽動或感動選民,誰便能勝出。正正經經講政見會把選民趕走,所以政客慣用感性及激動的語言。批一中市場可以激發深綠出來投票,兼可拉攏對經濟不滿的中間選民,把社會不景氣都一次過算到大陸頭上去。

  所以,一中並不純是稻草人,這議題是會發酵的。馬英九雖然已經很努力做台灣人,並且發誓要死在台灣,又承諾任內不談統一,但如果不再清楚說明其兩岸經貿及政治政策,生疑而投綠的人可能會逐漸增多。

麥凱因死穴

麥凱因死穴

  按兩名美國經濟學家計算,至2017年,伊拉克戰爭的累計總體經濟成本將高達五萬億元。單是本年度的開支,每月軍費便需要120億元,即約每日四億元。光是照料和賠償傷兵便要四千至七千億元。超過七成民眾厭惡這場沒完沒了的戰爭,在經濟進入衰退期之時,選民肯定吞不下這龐大的軍費開支,而麥凱因卻是始終如一的支持伊戰,在十一月的大選又能怎樣面對選民呢?

  麥凱因三代從軍,祖父和父親都是著名將領,自己也在越戰中領過軍功。毫無疑問,國家安全議題是麥的強項,是接白宮夜半三點電話的最佳人選。可是,到競選網頁內查看他對伊拉克戰爭的觀點和策略,只可以用兩字形容──「失望」。不論是伊戰或國家安全,麥凱因的政見與布殊總統幾乎是完全一致。布殊的伊拉克和中東政策已經被證明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失敗的對外政策,亦是絕大多數國人的共識,麥凱因如不改變他的戰爭立場,或是提出能令選民眼前一亮的說法,他也真的只能繼承布殊總統──離開白宮了。

  站在競選角度而言,麥凱因擁抱伊戰可以穩住共和黨的右派,這也是共和黨的核心,他們彷彿是活在另一個世界的,不會理戰爭及國際實況。這類選民其實在初選階段並不是麥凱因的支持者,但如今已沒有其他選擇。如要贏得大選,麥大可不必再討好他們,因為不必他親自去拉票,民主黨對手自然會吸引這些保守派選民出來投共和黨候選人一票。

  所以,麥凱因應該選擇在適當時候調整伊戰策略。今屆總統大選的行情是貪新厭舊,麥何不順勢推出伊拉克新策略,在其中加入適當的民主黨元素。也許有人會認為這等於是自打嘴巴,只會成為政敵的笑柄。但事實告訴我們,只要強力說服選民,改變立場將會成為新賣點。固執一個必敗的政策,不如拿出勇氣重新做人,並且要越快越好。

Friday, March 07, 2008

愧對民主

愧對民主

  選民到了投票站不得其門而入,沒有負責人在場說明或指揮人流,沒有宣布何時開始投票,現場一片混亂,結果不少人離開,放棄投票,而留在場的選民又遇到助選人員強力拉票干擾。以上選舉亂象並不是發生在剛開始民主選舉的落後國家,而是今日的美國。

  美國在國際上的自我形象是民主大國,管你願意或不願意,美國長期強力對外輸出「民主」,並且以舉行選舉作為「民主」成功實踐的指標。為了輸出民主,美國政府文武兩手出擊,文的用國際廣播和半民間機構作宣傳,武行是以軍隊強行移植民主。所以,很自然地便會認為最懂得民主選舉的應是美國人,但民主黨的今年的總統初選,徹底暴露了選舉制度的漏洞及不民主,特別是古老的黨團會議(Caucus)。

  羅德島政治專欄作家Froma Harrop昨日批評黨團會議為不民主,呼籲要廢棄。筆者上月從超級星期二的出口民調分析中已提出,奧巴馬的成就,主要是得力於黨團及非裔選票。在全國十四場黨團會議中,奧巴馬贏了十二場,並且都是大勝,讓他在一般代表票上取得優勢。不過,這種優勢並不全是因為他受歡迎,相當程度是制度的使然。黨團會議的雙規形式(規定時間、規定地點),特別適合奧巴馬的支持者。

  奧巴馬的主力支持者是十七至廿九歲的年青人,以及高收入群。雙規對這兩類群體不成問題,但對於希拉莉的主力選民(六十歲以上及低收入群)卻是問題,要為口奔馳,不是在寫字樓辦公的,如何有空閒雙規。

  民主是應該開放選舉,讓選民有足夠的時間,在不受干擾的場地下進行投票。黨團會議是反其道而行。以實例為證,希拉莉只在內華達州及新墨西哥州的黨團勝出,是因為內州黨團破例在工人上班的地點舉行,讓打工一族可以參與;而新墨西哥的黨團只是名義上,實質操作是票站開放數小時,選民各自到場投票,不必集合開會。而另一例是華盛頓州,該州黨團與票站初選分日舉行,奧巴馬先在黨團大勝68%比31%,但在票站初選則只是微勝51%對46%;而後者的投票總人數幾乎是前者的三倍。可是,華州黨代表僅依黨團結果分配,希拉莉因制度之弊又失幾十張代表票。

Thursday, March 06, 2008

雌雄決

雌雄決

  在一年前,甚至一個月前,很多人都會認為民主黨必然會贏得2008總統大選,所以共和黨的選情長期處於大配角位置。事實上,民主黨初選競爭之劇烈也超乎所有人的想像,但這並不表示十一月大選便是民主黨的天下。相反,雌雄決
拚過你死我活,可能會讓共和黨的麥凱因變得越來越可愛。

  從大環境看,一位民望僅及三成的共和黨籍總統、一場極度不受歡迎且沒有前景的戰爭、經濟進入衰退期、國際聲譽敗壞、國債創新錄等等,數之不盡的劣績,沒法令人可以相信國民會選出另一位共和黨總統。不錯,民主黨有了一切的客觀條件,但更意想不到,這麼好的條件之下,民主黨未來得及享受,便先要自相殘殺。

  民主黨初選最大的成就本來是吸引了高投票率,並且由於競爭激烈,令到一些過去不受注重的州,也有幸得到候選人的眷顧。但經過昨日三敗後,奧巴馬已表明要以眼還眼,奧希兩人互相批鬥將更激烈,也即時說不必麥凱因出手,選民便可以先看到民主黨候選人的弱點。再者,按目前的狀況,奧希兩人都極可能沒法在五十州初選結束後分出勝負。這種困局將令民主黨的初選變得異常的醜陋。

  極可能的狀況是希拉莉贏得總數票,而奧巴馬則得到較多的一般代表票;本可以操生殺大權的超級代表由於不想擔負歷史責任,可能會選擇不參與投票。所以,希拉莉陣營已積極策動被剝奪代表席位的麥、佛兩州重新投票。重選是有可能的,雖然希拉莉本來在該兩州都勝出,但若不重選,奧巴馬是沒可能接受恢復代表權的。而奧巴馬在不想超級代表被逼介入的情況下,也將接受重選,期望自己的人氣可以令早已投票的選民回心轉意。

  重選,令其中一名候選人得到2024名普通代表,是最理想的結局。若不然,民主黨便要自拆招牌,採取協商方式決定提名人。倘至此地步,選民對民主黨的胃口將會大大減弱了。

Tuesday, March 04, 2008

夜半鈴聲

夜半鈴聲

  在大眾認為她已沒有希望之時,在奧巴馬豪擇金錢以二比一之差做競選廣告的壓力下,希拉莉在昨日四州初選贏得三州。是什麼讓希拉莉再次能在垂危的選情中勝出呢?

  希拉莉奇妙地「死裡回生」,眾評論員當然要找答案。奧巴馬陣營歸咎於希拉莉的「負面攻擊」,特別是那則「夜半鈴聲」廣告。廣告內容是小孩子在夜半三時睡得正酣,而突然間發生國際危機。廣告旁白員說,此時你希望誰在白宮接聽電話呢?畫面上出現神情凝重,一副女強人模樣的希拉莉在接起紅色電話筒(紅色電話是白宮危機直線)。此廣告是推銷希拉莉才擁有處理危機的能力。奧巴馬陣營則指責這是恐嚇選民,他在翌日即時推出抗衡廣告,強調誰接電話不是問題,要點是接電話人的判斷能力,旁白重申奧巴馬自始至今反對伊戰。

  除了這「夜半玲聲」廣告外,過去十日,搞笑節目《星期六直播》(Saturday Night Live)兩度以奧希電視辯論為題,諷刺媒體迷上奧巴馬,可能發揮了相當效應。人心一般是同情弱者的,自初選開戰,奧巴馬是弱者,因為他是政壇新星及非裔;但在奧巴馬連勝十一州後,奧營開始喊出要希拉莉退選的聲音,予人盛氣凌人的感覺,再加上收視極高的搞笑節目為希拉莉喊冤,同情票再度發揮作用了。情況類似新罕州的希拉莉眼淚。

  在黨代表人選計算上,奧巴馬仍然領先。而希拉莉昨晚贏得的是人心,證明她在絕處逆境中仍然能夠奮鬥。在表揚個人奮鬥的美國傳統,希拉莉能稍挽狂瀾,對未來選情會有一定幫助。但從昨日的出口民調分析,兩人的基本支持者組合不變,非裔票九成投給了奧巴馬,這將繼續是他的一大優勢。

Sunday, March 02, 2008

變與不變

變與不變

  俄羅斯總統大選落幕,被指為現任總統普京欽點接班人的梅德韋杰夫以近七成的得票率當選。梅在勝利演說中一再強調新政府政策不變,將會延續普京路線。梅的當選除了普京的大力加持外,承諾「不變」亦是其中關鍵,與美國目前的總統初選主調南轅北轍,東西兩大國面臨新領導人的選擇,為何會有如此不同的調子呢?

  「人心思變」是不滿現狀之意,俄國大選以「不變」為主調,即是現行政策廣受歡迎。不過,歐美對於是次俄國大選一致劣評,認為是普京為繼續獨攬大權而做的政治秀,所謂選舉實際是打壓民主。西方媒體以「反民主」作為報道俄國大選的主調,淡化了普京執政八年來的成績,把他描繪成一位不願放下權力的新獨裁者。

  如果,我們採用西式的標準來評價俄國大選,也不妨用一些西方所熟識的數據類別來理解普京。先說民意支持度,普京於1999年任總理之時,其民望支持是31%,去年六月是81%,自從他出任總統以來,民望數據從未低於65%。與普京任期相約的布殊總統,2001年上任初期民望近60%,911後升至90%,而目前則僅及32%。

  在百姓最關注經濟民生方面,普京上任之時俄國國債達一千五百萬億元,他不但成功發展經濟償還了所有國債,目前俄國外匯儲備高達四千八百萬億元。相比布殊政府,這八年來聯邦預算由盈餘變為赤字,國債更創下歷史新高的九萬三千億元。受惠於經濟成長,俄國的貧窮人口由九八年的超過30%,到去年低至14%。美國的貧窮人口則由2000年的11.3% 上升至2006年的12.3%。

  從這些數據可以稍稍明白為何俄國政客可以「不變」,美國則要「變」。而更令人擔憂的是美國的總統候選人只在「談變」,而沒有清晰告訴我們將要怎樣變。俄國人可以依過去幾年的經驗而有所期待,而很多美國選民所擁抱的只是一位從未經考驗的變革倡議者,兩者分別可真的是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