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Thursday, March 29, 2007

向膠袋宣戰

向膠袋宣戰

  三藩市市參事會通過了全國首創的禁用膠袋法案,初步限令大型超市在六個月後要全面停用膠袋,而大型的藥房連鎖店在一年後也要跟隨。市參事會敢於向膠袋宣戰,並且成為全國甚至是國際典範,法案值得表楊和肯定。
 
  禁用膠袋對商戶的影響有限,可以節目膠袋費外,更可省回替客人包裝的時間和工人。不過,膠袋己是許多家庭不可缺少的用品,相信大部份民眾到超市購物最關心的是能拿到多少個膠袋。不要少看這價值僅一兩個仙的膠袋,它除了可以用來盛載超市貨品外,最大的用途是垃圾收集袋,以及包裝各式各樣的家庭物品。
  
  不過,雖然如此,也沒有理由認為沒有膠袋便不能過日子。要做到更徹底的環保,法例應該把所有商店也逐步納入禁制範圍之內,而且,最終應完全不提供包裝袋,就算是紙袋也應禁用。別以為紙袋可以陳腐或循環再用,紙袋的來源是樹木,不論是新紙或是循環再造紙。地球資源不是永無止境的,受染污的環境也不一定能復原的。

  外出購物不使用膠袋或紙袋可以嗎?當然可以。過去沒有膠袋的年代,人們都是自攜購物籃。把用在膠袋的錢轉而提供耐用的購物袋,並不見得有什麼明顯害處。沒有膠袋的日子,可能會有所不便,但也只不過需要改變一點生活習慣而已。停止提供包裝袋在美國推行要比其他地區都應更容易,美國人自駕車者多,拿著大包細袋也只不過是那兩三步的路程。至於要步行的民眾,一雙手能提的也有限,換了是自己選擇的袋子,可以更加舒適合用。
  
  現今一代人不做好保護環境,我們的子孫的生活素質將沒法有保證。三藩市只是踏出了一小步,還需要更大膽和有創意的環保法。

誰監察傳媒

誰監察傳媒

新聞傳播媒體的天職是為民喉舌及監察政府,媒體之出現也是源於民眾對知情權的需求,因此,新聞自由絕對是民主社會的房角石。由於媒體有著這神聖的功能,她才會在自由社會受到尊重,而在極權社會則會被壓制。不論是東西方,新聞監察的力量都曾經在歷史上留下印記,只是在商業社會越發蓬勃的現今,媒體的功能被不斷腐食時,誰又能監察媒體呢?

本周台灣最令人震驚的社會新聞是黑道小弟周政保散播光碟,內容是周持槍向大老發出死亡威脅。台灣媒體爭相報道,重點都在指黑道人物的囂張,逼得警方要大動作的圍捕。事件昨日有戲劇性的發展,警方發現替周拍攝恐嚇光碟的正是TVBS電視台的記者,有關記者已拘捕。為了搶發勁爆的社會新聞,記者不惜與黑道合作,違法製作恐嚇光碟,令人惋惜媒體的墮落。媒體在這宗事件裡不但非監察社會的正義力量,更淪為罪犯的犯案工具,這是因為傳統以來媒體作為社會正義維護者的角色,已被商業盈利所取代了。

好些傳媒人會認為,提高收視或銷售量,是媒體的最重要工作目標,社會道德責任於他們而言可能已不合時宜。就以灣區本地媒體為例,也有記者編輯為求爭刺激讀者官能而作誇大失實的報道,甚至不理會被訪者要求保密或限時發表的要求,破壞了媒體的公信力。這種只追求短暫商業利益的新聞處理手法,除了降低了新聞素質外,也讓社會失去應有的保護。

社會環境變了,但媒體監察政府,維持社會公義的天職沒有改變。包括美國主流傳播網絡在內的現今好些媒體,不是太過商業化而變得低俗,便是過度討好政界而變得立場偏頗。傳統的新聞機構公信力下降,轉而讓一些業餘的資訊媒體如雨後春筍般藉電腦網絡發展,雖說是百家爭鳴,但未經嚴肅求證處理的資訊,恐將成為社會的另一個亂源。

Wednesday, March 28, 2007

養而不教

養而不教

甘肅一家三口到港追星,父親因耗盡家財後,仍沒法為追蹤劉德華十六年的女兒取得單獨會見偶像的機會,氣憤之下在香港跳海自殺身亡。事件令人震驚,普遍都會認為這是一個病態家庭,但事件卻可讓我們反思現代父母的某種更普遍存在的心理缺憾,與楊家的分別,也許只不過是程度上而已。

  楊麗娟不上學不工作地追星十六年,無疑是一種需要治療的心理病。而雙親變賣家財陪女追星,甚至最終自盡,也是極端有問題的。相信不少人會起疑問,為何楊女父母沒法糾正女兒的問題,反而陪著她沉淪呢?其實,於現今世代,不論是中國大陸的獨生子女家長,或是在美國自由國度的華裔家長,喪失管教子女能力日漸普遍。他們沒法橫眉,只會俯首為牛。家長無法成為子女成長期的行為榜樣,其角色更多像是子女的隨從和物質供應者。

  孟母三遷是為了培養兒子的志氣,但現代社會的一些家長卻只知滿足子女的要求,卻不敢批評或干涉他們的行為模式。本應是主導性的父母角色,變成為被動的待從。這種角色與地位的易轉,為社會養育了一批心智行為並不健康的下一代。

  生養容易,教育則是另一回事。如何為人父母,再不是生而有之的能力,而是需要學習的技能。越來越多家長感嘆不懂得教育子女,不知道應如何與他們相處。美國社會有所謂「父母學問」,專門研究為人父母之道,但在中國人的社會,相比在這方面卻落後得多。華人的文化和社會環境不盡相同,不能照搬美國主流社會的理論,這方面空洞仍需要努力填充。

Tuesday, March 27, 2007

華埠之恥

華埠之恥

  花園角公園是三藩市華埠的地標,是我們無數長者和小孩子休憩玩耍的地方,社交聯誼的中心。公園也見證了華埠如何從1906年大地震災難中火浴重生,至今仍是灣區華人精神寄託所在。不論是六四,抑或是保釣,是記念陳果仁,抑或是華裔候選人誓師出發,在在顯示了花園角的價值已遠超過於一個普通公園。可是,近年花園角公園失修,問題每況愈下,連英文報的專欄作家也在昨日發表文章揭露問題的嚴重性。如公園狀況再不得到改善,將成為華埠之恥。
  
  困擾花園角的最主要問題是公廁髒亂與垃圾堆積,其次是花卉缺乏照料。市府部門說是因為財政緊拙,沒有足夠的資源作正常的維護。市府近年因為財赤關係而削減開支,花園角以及市內其他公園也難逃一劫。公園直接關乎市民生活素質,影響社區環境及物業價值。良好設備和整潔的公園令居民和遊人心情更開朗,反之,則會令整個社區貶值。經過幾年的緊縮,對公園的負面影響已經形成,市府應盡速增加公園撥款,從根本解決問題。
  
  除了大環境令公園狀況惡化外,直接負責監管公園事務的公園及康樂委員會也難辭其咎。作為市民的代表,委員們應該設法維護公園的服務水平,不能眼白白的任由公園敗壞。
  
  此外,公園用者對於花園角的淪落也有相當責任。在花園角四周的花圃經常被當作公共垃圾場,都是缺乏公德心之人造成的破壞。至於最為人所詬病的公廁,清潔次數不足是問題之一,但出現廁所內用品被偷,或不顧衛生地濫用,則是用者的責任。
  
  總而言之,由市府、公園委員會,以及用者,倘能更關懷花園角,合力維護整治,這小小的公園,又豈有沒法修護之理呢?

Sunday, March 25, 2007

一面之緣

一面之緣
 
  因為前次在三藩市籌款出現了部分亞裔媒體被拒入場事件,角逐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希拉莉昨日回到三藩市,與亞裔媒體舉行坐談會,並且另撥出時間向三家本地華文媒體作親身致歉。整場活動的時間不足四十分鐘,媒體同業們等候的時間遠超過座談時間,如此驚鴻一瞥,有多大意義呢?

  與這位前第一夫人,也有機會成為美國總統的參議員短促的會面,絕不期望她能記起個別某一位在場亞裔新聞工作者,而談話內容也沒有特別出人意表的地方,基本是能預知的一些立場表述。希拉莉助選人員為活動設定的時限,顯示了對話內容並不是活動的主要目的,而是擺出重視亞裔民眾的姿態,讓亞裔媒體感到被尊重。有與會者對希拉莉在煩忙競選日程中能如此做,認為實屬難能可貴,應予她高度的讚揚和肯定。

  能意識到在競選運動中要顧及亞裔的感受,與亞裔媒體主動對話,確不是很多候選人願意做到的。不過,如果我們是以「皇恩浩蕩」的心情面對此事,卻是不符合少數族裔的長遠利益。亞裔在人口數目上雖然是少數族裔,但在公民權上卻應與其餘國民一致,包括參與選舉的權利。我們不必要候選人的特別照顧,他們應該對待亞裔選民如其他民眾一樣。

  我們期待候選人能撥出足夠的時間與亞裔社區對話,而透過與媒體的座談是最有效益的方法之一。希拉莉個人作風和藹友善,但對話如流於形式,如鴨仔旅遊團「到此一遊」,則未見有實質的價值。

  有姿態比漠不關心好,但光是姿態是不夠的。希拉莉本人的時間可能真的有限,可以透過其助理建立一種實質的收集民意管道,使競選運動應更草根化及群眾化。克林頓任職總統八年期間,委任的亞裔官員極之有限,比布殊總統所做到的還要少,對希拉莉參選,亞裔社區是有更高期望的。

Friday, March 23, 2007

立法之道

立法之道

  三藩市餐飲業協會日前聲稱,會以罷市行動來抗議市府連串提高勞工薪酬福利的法例。勞工階層向來較容易得取支持和同情,但對於業者採取這種激烈的行動,立法者應慎重反省。須明白立法之道在乎平衡利益,只維護單一方面的法例,都不是良法。

  三藩市是美西生活開銷最昂貴的城市之一,市府有鑑於此,近年來分別推出生活工資法、有薪病假法和全民健保法,令到三藩市的工人不論薪酬和福利都得到大幅提升。這些新法確是令在職的工人得到更佳的待遇,但卻沒有照顧到法例在實施後所引起的後遺症。

  商業運作不變的定理是追求成本與利潤間的最大效益。連串法例讓業者成本激增,擺在他們眼前只有兩個選擇。接受更低的利潤,或是設法壓縮成本。要商人欣然接受利潤下降不是沒有可能,但這是有限度的。立法者必須掌握業者的底線,特別是不同規模的商業的不同承受能力,處以適當的區分。

  當成本上升至無法接受的地步,業者自然會採取各種方式壓縮成本。方法很多,但沒有一種是有利工人和消費者的。有華埠餐館東主向筆者說,薪酬成本增加後,他被逼裁減員工數目,留任的員工也減少工時。在整體工作量不變的情況下,留任者工作便更加辛苦。而另一最普遍抵銷成本的方法便是加價,由消費者來分擔。沿這發展方向,三藩市的零售消費將會日益昂貴,最終影響經營和稅收。

  勞工市場也如商品市場一樣,是會應供求而自動調節的。惡化的營商環境,並不會製造優質的勞工市場。市府有責任保障工人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但過度操控商業的薪酬架構,很可能反過來令勞工市場萎縮。

Wednesday, March 21, 2007

塗鴉何罪

塗鴉何罪

  三藩市商戶最近飽受新品種塗鴉之害,兇徒採用腐蝕性的藥水在櫥窗上塗鴉,使商家損失慘重。地檢官表示要嚴辦,政府官員也表示關注,但各式各樣的塗鴉問題在三藩市長期以來未見改善,究其原因,是因為法不嚴之故。

  目前政府和商戶對付塗鴉的方法是被動的,對被捕的犯事者只處以教育性質的懲罰,如要求犯事者清理塗鴉。但塗鴉個案並沒有因此而減少,當局和商戶只好加強清理,以保持清潔。而政府由於管不了做案者,更把清潔責任放在業主身上。雖然,法例是把塗鴉定為刑事罪行,最高刑罰是三年有期徒刑,但這只是如紙老虎,根本沒有起到阻嚇效果。

  在立法和司法系統,長期以來把塗鴉看為青少年罪行,也認為對比其他暴力罪行,塗鴉只是不良行為。這種錯誤的認知沒有明白到塗鴉對受害人造成的實質傷害。這包括財物損失,以及精神困擾的傷害。此外,塗鴉的受害人並不只是業主,所有居住或生活在同一社區的人士,都是受害人。社區整潔受到破壞,他們的生活品質下降,也影響了社區觀感及物業價值。塗鴉對社區造成的傷害是遠超過一般人所想像的。

  對於這種嚴重罪行,竟然有不少同情者,認為塗鴉的藝術,也有認為是青少年的情緒沒有得到照顧。我們不應縱容罪犯,不論他們年紀大少,或是作案動機。刑罰應是以罪行的嚴重性和破壞性為依據,立法者應該重新檢討對塗鴉罪行的量刑標準。

  監禁要納稅人付出成本,而且,法官也似乎不會對犯事者作長期監禁。如果監禁不是最佳方法,笞刑應是既省時又會令犯事留下最深刻印象。記得在克林頓總統時代,一名美國青年在新加坡塗鴉被捕,當地法庭判青年受笞刑。美國總統竟然寫信代求情,而青年受刑回美後,被一些人視為英雄。養而不教,錯在成年人,現在應是改革時候了。

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

一場遮遮掩掩的文化大革命正在台灣有步驟地進行,由於它是連騙帶壓的由執政黨在推動,並沒有引起太大的阻力。由早前的自然拼音、竄改歷史教科書、各式各樣的正名、全台去蔣、故宮易名,以至最新鮮的廢國語等等,是名副其實的文革,是不惜破壞傳統及正在延續的文化生命,來換取少數人的政治利益。時空及手法或不盡相同,但破壞性與六十年代大陸的文革類似。

  文化是有生命的東西,她是活在我們當中,我們也是她的一部份。所以,文化絕對不是專供教授們研究的出土文物,也不是名店裡的高檔貨品,只有少數人可以觸碰。台灣的民進黨政府,不經民主審議之下強行推動的「正、去」運動,是透過高壓政治手段中斷仍是活著的文化生活,情況就有如肢解活人一樣。

  今天的台灣可以真的與大陸一刀兩斷嗎?沒有中國歷史會有台灣歷史嗎?民進黨要廢掉國語,讓「台灣話」繼承正統,試問「台灣話」不就是閩南語嗎?閩南語不是大陸的其中一種方言嗎?如說閩南話是台灣人的專利,則說閩南話就是台灣人了,大陸上說閩南話的民眾都可以自由「回」台定居嗎?

  在台灣原被稱為國語,民進黨故意強調之為北京話,大陸稱為普通話,其實都是同一種語言。民進黨以方言平等為掩飾去國語,以此張顯所謂台灣本土,但有沒想到,連美國官方都在推動學習普通話之時,台灣竟要以閩南話代之,是否太愚蠢呢?台灣不是要拓展國際空間嗎?當國語、普通話將成為次英語之外的世界共通語,台灣卻要走倒退之路,摧毀下一代的發展空間。民進黨這場文化大革命如不受到制止,其禍害將無法估計。

Tuesday, March 20, 2007

坐四望六

坐四望六

  昨日是伊拉克戰爭四周年日,最熱門的議題早已不是大殺傷力武器或薩達姆,而是美軍何時能回國。筆者相信伊戰應該不會超過六年,六周年以前,美國定必可以班師回朝。
  
  美軍應否撤離及何時撤離?答案在於美軍留駐在伊拉克的正當性,也即是說美軍留在伊拉克還能及還需要完成那些任務?布殊政府一再強調伊拉克政府需要美軍協防,直至伊拉克軍警能獨立維持和平。「伊新政府需要美軍作護身符」竟然是目前美軍駐伊惟一的理由,這是多麼悲哀和令人激憤。伊拉克不是曾經有一個有效運作的政府嗎?雖然不是所有伊拉克人都支持舊政府,但至少他們不會如今天一樣,有七成人生活在恐懼和不安之中。美軍以命保護自己所摧毀的伊拉克,是諷刺抑或是詛咒。
  
  除了滿足了布殊推翻薩達姆的私人願望,以及為油商和少數美國大企業造製巨額財富外,美國在伊拉克戰爭沒有任何得益。美國的軍隊是用來保護美國利益和國民安全的,總統魯莽地指揮軍隊侵略一個並沒有威脅性的國家,創下大禍之後又不懂得善後,把美軍強留在伊拉克,繼續為其無能而犧牲性命。這還要多久呢?國會民主黨要求美軍在二零零八年九月一日前撤回,雖然布殊反對,但大局已經令共和黨及布殊沒有太多的選擇。
  
  目前伊拉克的問題,並不是武力可以解決的,真正的伊拉克和平需要建基於派系和種族的和解,而和解的前提是互信。顯然目前並不存在這種互信,薩達姆下台,反而給予他們鬥爭的空間。白宮也很明白這點,只不過是因為面子和選舉政治考慮而在拖延。在明年總統選舉前,共和黨必定會逼使布殊總統為伊戰危機化裝,而最漂亮的化裝品就是宣布撤軍,讓「勝利凱旋」功勞歸給共和黨。又或共和黨沒做到,則大選必敗,民主黨在入主白宮後,也必定會撤軍。因為新總統絕對不會讓前任的失敗政策,影響自己未來的政績。所以,二零零九年三月前,美軍應可以回來了。
  
  

Sunday, March 18, 2007

世界有多大

世界有多大

   一位美國證券投資公司的分析員在談論美國報業的發展前景時說,如果由她經營,她會極端重視本地新聞報道,如市政府政治、高中球賽及地方消閒娛樂等。她認為買報紙的人最希望是看到所居地附近的生活及市政消息,至於全國或是國際新聞,她認為完全不重要。這名分析員的新聞地方化的觀點其實也是美國新聞媒體的主流,只不過她認為地方化要更徹底,把報道範圍進一步收窄至發行地四週的事與人。這種趨勢得可能會進一步主宰了美國傳媒,但卻並不見得對社會整體是一件好事情。

  新聞本地化並不是壞事,民眾關注自身週遭的事物是很正常的,媒體也有責任提供這方面的資訊。只不過若這成主媒體惟一的報道內容,久而久之,會令國人與世界隔閡加深。目前,美國的主流媒體已經是把地方新聞放在最重要位置,並且佔了相當篇幅,而國際新聞比重可能只佔一成或更少。

  這形成一種怪現象,美國雖然是當今惟一的超級大國,政府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三大方面對世界都有極大的影響力,並且是積極地干預國際事務。但是作為美國國民,卻對國外事物所知越來越少,媒體也認定這不是美國人所想知道的。一群只關心方圓數十哩事情的民眾,卻納稅給一個指點國際的政府,這難道不是問題嗎?白宮伊拉克政策鑄成大錯,但在開戰後不久的一項調查,大多數美國年青人竟然不知道伊拉克在那裡。

  媒體報道內容地方化,是基於銷路或討好讀者。不過,傳播媒體除了商業目的外,也有其獨特的社會責任。提供本地內容與國際視野兩者並不矛盾,是可以並存的,沒有必要排斥。而且,本地化容易辦到,但要把國際事與美國民生接軌,卻沒有很多媒體在努力。國際事也是美國事,但美國不等同國際。美國媒體應為本地讀者解讀國際事件,找出其中與他們的關係。媒體只報道國內地方事,彷彿我們的世界就只有這個小小的一塊,並不符合大國國民的應有視野。

  所以,美國媒體要思考的不是進一步本地化,而是思考以本地為出發點的國際化報道。

Friday, March 16, 2007

誰最環保

誰最環保

  中國兩會結束,總理溫家寶在記者會上被《英國金融時報》記者提問:「為甚麼政府去年沒有達到降低能耗和減少污染的目標?到2009年,有預期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家,中國將來會不會願意接受國際社會共同確定的溫室氣體排放目標?」溫家寶在回應該記者時強調中國是遵守《京都議定書》的。記者的提問帶有點責備中國污染世界的味道,彷彿中國是環保的公敵似的,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從表象看,中國近三十年來的工業及社會發展,確是對國內環境造成相當破壞,甚至在太平洋對岸的國家,都在投訴受從中國越洋飄浮而來的污染物所影響。但凡事看表面往往不能看清楚真象。

  中國空氣素質變壞是事實,有說這是工業化的必然過程。可是,現今環保科技進步,工業廢物的處理都有高標準及方法的,不必要走幾十年前的舊路,中國為何在環保方面不能一步到位呢?最基本原因離不開錢。 

  被稱為世界工廠的中國,近年經濟得以起飛,主力是外國生產商紛紛到中國設廠。而外資把訂單或生產線轉到中國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經營成本便宜,其次就是環保法例未完善。先進國家把高污染產業推到第三世界國家已是存在已久之事,如果有一天中國對產業的環保要求都如歐美一樣,其競爭力也會下降。所以,導致中國空氣出問題,不能單怪責中國政府環保不力,外資在利用中國,間接或直接污染環境,更是其中主因。

  關心中國環保問題是好事情,但別藉此醜化或甚至妖魔化中國。

Thursday, March 15, 2007

隱形殺手

隱形殺手

  加州的兩大公立大學系統分別宣布調高學費,學生叫苦,而校方也叫苦,嘆若不增加收入,將無法高薪挽留教職人員,保持學校的素質。公共教育系統是政府對民眾的承諾,也是社會持續進步的重要基礎。政府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此承諾,特別是當政府並不是真的一貧如洗。

  現正是年度報稅季節,每位納稅人都很明白自己付出了多少稅款。一般來說,三成以上的收入都上繳交給政府了,為何連基本的公共教育也沒法辦好呢?政府不是沒有錢,問題是稅收開銷到別的地方去了。

  公校是否得到足夠的資源,是決策的問題。因為教育不是生意,做生意會有賺與虧的問題,但公共教育是可以規劃的。大學加費,純是政府人員和立法者所規劃的,期中不存在突變或不穩定因素。所以,我們必須要問,加州政府和立法者,為何選擇讓學生承擔更多學費呢?當加州人的稅務負擔一年比一年重之時,為何我們還要為子女到公立大學要多付費用呢?

  公眾需求是無止境的,政府沒可能完全滿足所有的社會服務需求,其間必須作出取捨。在眾多的開支裡,教育應得到最優先的保護,但事實上教育開支,不論是在州政府或是聯邦政府,都最容易受到砍削的。

  中國古語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加州學生的成績長期處於全國的榜末,與政治忽視教育不無關係。加州人要與全國競爭,更加要與世界經濟重心的亞洲區競爭,如果政府不增加高等教育的投放,我們的下一代又從那裡學得本事迎接挑戰呢?為了簡便地平衡赤字,便拿最沒有反抗力量,及最應得到照顧的學生開刀,充當隱形殺手的政府應受到譴責。

Wednesday, March 14, 2007

各司各法

各司各法

  馬英九因為特別費的開銷而遭到檢察官起訴,但案情類似的台南市長,卻經調查後沒有被起訴。藍綠陣營於是紛紛指南北檢察官對同一類案件卻有不同標準,是政治操弄的結果。藍批北檢,綠比南檢,又是各說和話。別以為這是台灣政治的特色,有權力的地方便有腐化的機會,美國聯邦司法部原來也在為政黨服務。

  聯邦司法部部長昨日就開除八名檢察官事件辯護,承認處理程序有錯,但否認解僱有問題。不過,被公開的白宮與司法部的往來電郵卻是相反的故事,白宮的法律顧問早在兩年前,便建議開除所有聯邦檢察官,來一次大換血。而電郵中又提及有布殊大腦之稱的政治顧問羅夫的名字。這些電郵顯示,白宮強烈希望利用各地區的聯邦檢察官來達成某些的政治目的。

  聯邦檢察官是由總統任命的,去留本來就全憑總統一人決定,開除幾名檢察官在一般情況下是沒有大不了的。但如果開除行動全是基於白宮或共和黨的政治考慮,則是濫用行政權。檢察官是國家執法的最前線官員,他們的存在是為了保護民眾安全和社會公義。執法者是應該沒有政治立場的,也不應為政客服務。很可惜,在白宮眼裡,檢察官是他們的政治工具。

  濫用司法搞政治的情況過去一直都存在,最為典型的例子是克林頓先後因白水案和性醜聞案而遭受獨立檢察官長年纍月的調查。現在小布殊政府將聯邦檢察官定義為政治打手,說明制度上有極大的漏洞,讓政客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把持司法,而漏洞就是在於司法沒有真正的獨立。

  我們常說的行政、立法和司法獨立,與事實有不相符之處。司法是包括調查和審訊兩部分的。聯邦法官在很大程度上因為有終身制而可以獨立,雖然個人政治立場難以避免地會影響審訊。但調查卻並不是獨立的,不像州政府的檢察長是經過民選,聯邦司法部長是由總統任命的,這把整個聯邦檢察系統置於被黨派操控的空間。要徹底的司法獨立,聯邦司法部部長也應該獨立選舉。

Tuesday, March 13, 2007

協商與民主

協商與民主

  中國大陸的公職選舉並沒有採取普選制度,就算是在有局限性的選舉裡,也經常被批評是等額選舉,完全不民主。台灣一直以其民主選舉制度為榮,但每逢重大選舉,從立委到總統,都不斷出現協商的聲音。月來霸佔了政治新聞版面的都是民進黨和國民黨總統候選人的協商話題,協商民主選舉的候選人,還算是民主嗎?
  
  大陸的公職是由上級權力中心選派的,而中央領導級的人物則是由強人提拔或高層集體協商而產生的。這種人事任用方式不符合西方普選的原則,但卻不見得不可取,在對岸也何嘗不是換過方式來應用。民進黨的四大天王要由扁來協商,國民黨要由連戰協調王馬。雖然最後兩黨候選人都會經過普選,但似乎公眾很受落在他們投票前,先由小圈子決定他們有那些投票對象。
  
  所以,如果要絕對西式的普選,誰都可以參選,何需大老們出來協調。美國在零八年也要選舉總統,但從沒有聽聞共和黨與民主黨有什麼協調動作。有意角逐者都在施展渾身解數,各拚各的,看誰有本事突圍而出。「協調」本身是限制選擇的舉措,與自由競爭的原則是相違背的。可能是民族性使然,中國人搞政治都愛協商。連華裔在美國參與地方選舉,當出現有超過兩名華裔競爭同一席位時,華人社區總會有人提出希望協商。不過,因為這不符合美國選舉文化,從沒有真正的協調出現。
  
  話轉回到台灣選舉,要先協商後參選,本質是違反了民主選舉原則的,但卻不能說是錯誤。因為,這恰好證明,政治制度並沒有所謂至高無尚及不更易的模式。政制必須與國情和民情配合,美國可以普選,但並不代表任何國家實施普選都可以得到最大利益。

Sunday, March 11, 2007

從油價看人權

從油價看人權

  提到人權,很自然的會想到選舉與司法等方面的平等權利問題,中國稱人民得到溫飽是基本人權,至於美國,能不受剝削地使用汽油,也應納入人權的檢定範圍。

  每一位駕駛人士,特別是三藩市灣區的居民,近星期來每到油站都會觸目驚心。汽油零售價突破三元一加侖後並未升勢未減,頂級汽油已達三元半,大有直逼四元之勢。自從去年國會選舉前的油價蜜月期結束後,油公司便以莫須有名義讓油價飛升。選前最低價至今,每加侖大約已升了接近一元。為了查究汽油零售漲價的原因,在網上搜尋關於油價的新聞,卻赫然發現近期新聞全是在報道原油價格下降,令人有彷如隔世之嘆。

  中東油價上升,美國油公司向消費者加價;中東油價降,油公司也要加價,並且比先前更厲害。在自由貿易的資本主義商業社會,商品價格高低是由市場供求調節,消費者是商品訂格機制的其中一重要元素。他們的消費意欲及對價格的承擔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生產商的訂價。再加上政府的保障消費者法例,買與賣兩者基本上是平等的。惟獨是汽油不相同,在汽油的買賣過程中,消費者完全喪失了影響價格的能力,對於任何定價,他們只能接受。可以說,在汽油的使用上,美國民眾是沒有人權的。當甲方(石油商)可以肆無忌憚地侵害乙方(消費者)的權益,而又不會受到政府的制裁和監管,這不是侵犯人權嗎?

  汽油於美國民眾而言,是生存的必需品。不是國人愛用汽油,而是我們不能不買汽油。由筆者的家到公司,並沒有公車服務,上班便得開車,能有別的選擇嗎?而且,汽油零售價全是人為操作,油公司加價的理由多多,原油來價是其中之一,冬天會說民眾保暖需求大,夏季會說我們愛開車外遊。有時會連理由也賴得提,如近期汽油價升至歷史高峰,便什麼理由也沒有交待。在汽油價格上,政府竟全無作為,消費者的權益誰來維護。

Friday, March 09, 2007

白宮新希望

白宮新希望

  副總統切尼近因血管栓塞問題接受治療,引起外間流言不斷,紛紛猜測他是否會因健康問題而提前下台。從目前的各種跡象看來,切尼下台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但原因並不止於健康。

  切尼絕對是另類的副總統,被稱為最有實權的副總統。當年搭配小布殊角逐白宮寶座,是為了以他來填補布殊對國際和聯邦事務認識不足的缺陷。雖然切尼只是副總統,但在布殊主政期間的所有重要決策,切尼都是核心的決策者。如反恐政策、入侵伊拉克、能源政策等等。依他的人脈關係,建立了過去六年餘來實質領導白宮的右翼集團。也因為是副總統,切尼有理由和借口在公眾前低調,類似垂簾聽政式的發揮他的影響力。

  在共和黨主導國會兩院時期,切尼可以為所欲為,而他的前僱主舊公司哈利伯頓公司也得到了數以十億元計的政府合約,更不要說他的石油商朋友了。所以,切尼可以不必站到最前線,如前防長拉姆斯菲爾德般受到批評和監督,但又可以盡享權力與尊榮,是要比當總統還要好的職位。不過,自從伊戰局勢變得越來越不受控制,其下屬出賣情報人員事件曝光、及國會又被民主黨奪去後,切尼的景況便大不如前。正是伊戰打過了,商界朋友又應酬了,早早便宣布無意角逐總統的切尼,拉氏已離布殊而去,正好借健康為由,也來個末流急退。

  除了這個人主觀條件,外在的環境也有催逼切尼提早下台的因素。華盛頓圈中流傳,如切尼下台,最有可能繼任的是國務卿賴斯。這對面臨國會白宮全面敗退的共和黨而言,是一個極大的誘惑。賴斯的政見理念符合保守派的主流,她有實務經驗,且是非裔女性,用她來迎戰希拉莉或是奧巴馬,都是絕佳的人選。

Thursday, March 08, 2007

三重人權

三重人權

美國國務院依一九七七年以來的慣例,於本周公布了2006世界各國人權狀況報告。也一如過去的報告,中國的人權成為被抨擊的主要對象之一。中國自八年前開始也發表年度的美國人權紀錄,用以針對性地反擊美國。中國的態度是評論人權並不是美國的專利,中國也可以批判美國的人權。經過八年的努力,美國的年度人權報告仍然被國際媒體廣泛報道,而中國的美國人權報告卻始終沒法得到西方媒體的重視,彷彿人權問題仍是以美國為正宗似的。

  檢討國際人權,維護世上弱勢族群利益是一大善舉。美國國務院撥出資源探查各國人權狀況,並且將內容公諸於世,為受壓逼的人伸張正義,從廣義上來說也是善舉。不過,新近公布的另一項調查顯示,世界上最不受歡迎的三個國家名單中,美國與以色列及伊朗齊齊上榜。一個為世界受逼害之人主持公道的國家,為何在國際上竟然不受歡迎,甚至沒法入選聯合國的人權委員會呢?

  中國政府撰寫美國人權紀錄是做法是正確的,也許其內容未必全是客觀,但至少是以行動證明了人權議題不能被一國所壟斷。世界人權研究是好事情,問題出於美國政府的心態不純正,對待人權問題更加是政治掛帥,全沒有客觀標準外,更是三重標準。

  何謂三種標準?首先,以美國文化本位出發,認為美國發表的人權報告書是聖經,是世上至高無尚的的人權標準。不過諷刺的是,美國人向來國際知識貧乏,對國際事務並不關心,就算是在中央情報局,於九一一前,懂阿拉伯語的特工也是屈指可算的幾位。一國的人權狀況與該國的文化和國情相關,有什麼憑證可以令我們相信美國政府擁有洞悉全球二百國家狀況的能力呢?美國人權報告的權威的根據何在?除了因為美國是超級軍事及經濟大國外,看不到有別的理據。

  其次是雙重標準。政治利益永遠是報告書的指導原則,於美國友好或有利用價值的國家,美國可以不予批評,或是輕輕的帶過。不容否認,美國政府一直都利用人權報告作為壓制不友好國家的工具。對於巴勒斯坦人被以色列人剝奪生存權,美國政府從來都沒有批判的。

  至於第三重標準是只適用於美國本土。論人權和民主,美國政府對於自己的行為是採用全完另一套標準的。如在不經審訊,不提控罪的狀況下,美政府可以無限期秘密監禁任何官方認定的可疑人物。政府也可以未經法院批准,秘密搜查及截聽截查民眾通訊。政府沒有認為這是侵犯人權,相反是愛國行為。

  在言論自由的大前提下,誰都可以批評別國的人權,但卻沒有理由認為美國的人權報告有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威。因為這種見解本身便構成歧視,也是侵犯人權的一種。

Wednesday, March 07, 2007

長話短說--誰之過

誰之過

  自從美國入侵伊拉克後,關於美軍在伊拉克作戰實況的紀錄片一齣接一齣,對比越戰時間,美國人得到了更多的前線資訊。這些紀錄片的製作人對伊戰都是各有既定立場的,支持戰爭的會拍出美軍英勇和正義的一面,反戰導演會著重描寫士兵們面對艱辛及心內複雜的情緒。戰場事實上也是多面性的,美軍對伊拉克是民主救星,抑或是製造亂世的災星,答案並不如政客演說般分明的。

  在一齣伊戰紀錄片裡,記者隨同一小隊海軍陸戰隊在最危險的「遜尼三角」執行追蹤武裝分子的任務。鏡頭紀錄了士兵們休息時閒談,也陪著他們挨家挨戶搜捕可疑武裝分子。在其中一天的搜查行動中,美軍在一民居旁的一間獨立空房內發現一對年約十歲的姐弟。在百度高溫之下,房間密不透風,內裡空無一物,兩名兒童臥在滿是排泄物的沙泥地台上,女的更是下半身赤裸。畫面所見兩童目光呆滯,不能言語,美兵驚訝不已,找到姐弟的父親,命令他把兒童帶到戶外。兩童也不能動彈,需要父親抬出來。當一名美軍透過翻譯質問父親為何如此對待親生,該男子當場蹲在地上痛哭流涕。

  見慣伊拉克人貧困生活實況的美兵,雖然對此場面動了惻隱之心,但因為他們的任務是追殺武裝分子,並不是做社會工作,在吩咐男子替子女清潔及餵食後便離去。旁白引述一名士兵說:當伊拉克人也不幫忙自己,也接受這種生活狀況時,我們又能做些什麼呢?

  這句旁白聽了令人心酸,不純是因為伊拉克人受著戰爭之苦,而是人性的被扭曲。美兵需要以說一句「伊拉克人不自愛」,來令自己稍為安心的離開這些慘不忍睹場面,但事實上真的是因為伊人不振作才搞到今日的可憐景況嗎?美軍在伊拉克是答案,抑或是問題本身呢?

Tuesday, March 06, 2007

台獨前提

台獨前提

陳水扁提出了「四要一沒有」後,美國和中國政府的反應一般,沒有太大的動作。本來也無意就扁此番講話多著墨,但既然統獨將是零八年台灣大選的主要議題,也是兩岸不可迴避的矛盾,就有必要搞清楚什麼是台獨。    

  獨立是需要有前提的,即是說要有不獨立的現狀。當陳水扁說「台灣要獨立」,也即是承認台灣目前並不獨立。如果台灣現狀不是獨立的,是受到一個沒有民眾認受性的政權在統治,所以才需要獨立。那現台灣政權誰屬呢﹖在此只有兩個可能,一是屬於中國大陸的,另一可能是屬於中華民國的。     

  台灣官方近年極力要去中國化,努力擺脫台灣與中國的關係,這是否側面承認了中國對台灣有中央政府或宗主的權威呢﹖若扁的台灣要獨立論是相對北京而發出的,則在台灣完成獨立之前的今天,北京政府便有權對台灣行使法理上的管治權了,那解放軍渡海上岸也是全符法理的了。  
  至於第二個可能更是問題嚴重。倘陳水扁是要求台灣人於中華民國之外而獨立,則是要推翻台灣現政府。這種反政府訴求可以是言論自由,但若付諸行動,則是叛亂。美國政府也不容許德州獨立分子,出動聯邦人員以武力對付。而陳水扁作為中華民國總統,王金平是立法院院長,蘇貞昌是行政院長,他們在憲法上有責任處理叛亂行為的。而最矛盾的是陳水扁本人,他是依中華民國憲法宣誓行使中華民國總統職權的,但又同時呼籲民眾要推翻中華民國,為何立法院不採取行動呢﹖     

  總而言之,「台獨」二字經常被使用,但其含意並不一定明確。政客或民間人士要推動影響兩千多萬台灣人民的獨立運動時,最基本的功夫是要說明何謂「台獨」,連這一點也搞不清,運動如何走下去,將來的政府又如何能運作。

Monday, March 05, 2007

長話短說--什麼都沒有

什麼都沒有

  一位民意支持度屢創新低,被檢察官認定涉嫌貪污,又無賴地利用拖延戰術阻擋審訊程序的陳水扁,昨日提出所有「四要一沒有」新口號。王金平批此將引起中美台關係緊張。不過,若細看其內容,也許真的沒有那麼重要,切莫過度反應。這樣一位有案在身、公信力破產的政客,能應得到多少重視值得商榷。

  陳水扁的所謂「四要一沒有」即是:「台灣要獨立、台灣要正名、台灣要新憲、台灣要發展;台灣沒有左右路線、只有統獨問題。」這句話中除了台灣要獨立是較新鮮的說法外,其餘都在過往提過或己做過的,全沒有新意,明顯是要為配對先前的「四不一沒有」而堆砌造作而成的。

  「台灣要發展」也是一項政治主張嗎?正名已在進行中,憲法也修了多次了。左右路線何時曾經是台灣的政治議題,總統有必要鄭重提出嗎?為扁撰寫這「四要一沒有」講辭的文膽實在是才華有限,只會東併西湊。既然扁本人也沒有認真的寫好口號,我們又有何必要認真的研究其內容呢?

  扁當然很渴望他的一番話能激起千層浪,任內沒有任何可以名留後世的建樹,卸任後更可能面對審判,因而希望借統獨議題讓自己留名是可以理解的。而問題是,就憑他個人可能做到台獨嗎?在眾多政治人物的回應裡,馬英九算是回答得最好。馬基本上是淡化扁講話的重要性。對於陳水扁的台獨言論,確是沒有必要認真,可能連蘇貞昌的兩岸事務態度比扁更加重要。

  另外,有立委告陳水扁觸犯內亂外患罪,如台灣司法還沒有被政治完全操控的話,這項指控應得到認真的審理。因為,陳水扁是中華民國的總統,李登輝不是說台灣沒有獨立問題,因為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而扁現在要求台獨,即是推翻中華民國。身為中華民國的高級官員,公開宣示及借職權實行顛覆中華民國的活動,不是內亂是什麼。

  總而言之,扁不論是本人或是其領導的政府,又抑或是受他操控的民進黨,都是胡里胡塗的,沒有清晰明確的政治理念,就是連思路也沒有搞通。有的只是權術和短視的個人選舉利益,此外什麼也沒有。

Thursday, March 01, 2007

長話短說--越辯越糊塗

越辯越糊塗

  香港剛舉行了特首候選人電視辯論會,據會後民意調查,有三成六選民對梁家傑印象改善,但變壞的亦有兩成。相對曾蔭權的正負評分則沒有這麼明顯,分別是兩成六變好,一成三變壞。若單純以這民調論勝負,梁家傑是佔了上鋒。因為在正負消減下,他得到一成六的好處,而曾只得一成三。不過,在這些數字背後,到底說明了什麼狀況呢?
  
  候選人辯論會是美國各級選舉的必備節目,台灣選舉也有形式不同的候選人辯論。真理真的是越辯越明嗎?有了候選人辯論便能讓公眾分辨出誰更合資格當選嗎?當然不是。
  
  辯論會可以影響選情倒是真的,在普選的制度更甚。但所謂影響,並不是辯論會讓選民更了解候選人,事實卻是相反,是令候選人有最佳的機會製造假象,讓與擔任公職能力無關的元素影響了選民的決定。最經典的例子的甘迺迪與尼克遜的電視辯論會,也是美國有史以來首場的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會。年青的甘迺迪論從政資歷和經驗都要比尼克遜差很多,但辯論會後卻令甘迺迪得到決定性的民意支持。事後分析,原來是甘迺迪的年青瀟灑外表,稱身的衣著與溫馨的笑容,在選民心中留下極佳印象。相反,中年且樣?平凡,談吐嚴肅的尼克遜就沒有觀眾緣。
  
  自此,總統電視辯論會成了專業形象師的競技場,如何借身體語言及談吐打動觀眾,貶低對手,成了辯論的最重要關鍵。辯論會是一場表演會,看誰能「辯」得最吸引,只是技巧與形象的比拚。電視直播的候選人辯論會把普選制度裡最不可取的元素──感性替代理性──發揮得淋漓盡致。以戈爾與小布殊的辯論為例,戈爾在辯論會的說話技巧和身體語言動作被批較布殊遜色,會後戈爾選情下滑,讓布殊收復不少失地。而六年後的今天,事實告訴我們戈爾才是更合適當總統的人。
  
  所以,總統候選人的電視辯論會於民主制度的益處究竟有多大,仍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議題。

長話短說--中國乞嚏

中國乞嚏


  乞嚏即打噴嚏是也。過去在形容美中經濟關係之時,會說美國打一個乞嚏,中國便要感冒。這是形容美國經濟的強大影響力,只要美國有一絲微的動靜,就會引起中國以至整個亞洲區的動盪。前日美股插水式下滑,所有分析師都有問題根源指向中國,說是中國股市的大幅調整,令到美股跟隨下挫。

  一名經濟學教授在KQED電視台晚間新聞節目上分析股災,主播用特別強調的語氣問:「是中國股市下跌,造成美國股市下跌嗎?」主播似乎是帶有點疑惑,想搞清楚中國對美國經濟真的有如此重大的影響嗎?教授直接的指出,美中經濟的雙邊依賴,令到美國經濟沒法逃避地受中國的影響。也即是說,這回是中國股票市場打了一大乞嚏,而美股立即著涼感冒了。

  中國俗語所謂風水輪流轉。清中葉時期,正值歐美各國興盛之期。滿清政府振作無方,列強恃勢凌人,再加上辛亥革命中國的內鬥,使得中國百年來長期陷入貧窮落後的困境。等到鄧小平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中國才開始走出百年的衰敗。

  而在中國穩步改革開放之時期,美國分別經歷了卡特、列根、老布殊、克林頓和小布殊等幾任總統。在這整整三十年的歲月,卡特是弱勢總統,受困於伊朗人質事件,經濟發展也乏善可陳。列根主張強兵,不理後果地推高政府開支,是超高息總統。而令人想起老布殊的只有高失業率和海灣戰爭。克林頓的八年因高科技業而出現中興局面外,聯邦財政轉虧為盈。而小布殊則繼承了科技業泡沫,本應罪不在他,但他的戰爭和經濟政策導致國債創下歷史新高,國力受到重創。簡單來說,中美近三十年的發展,是中盛美衰,只不過美國的根底超級深厚,在天文數字國債下仍然運轉一段時間。

  這種強弱與主客關係的對換,觸發的兩國利害關係的轉變,將釋放極大的能量,足以影響全球經濟以至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