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Friday, February 29, 2008

請回答

Saturday Night Live上周六的開場是一段調侃民主黨初選辯論的趣劇。趣劇主要內容是諷刺主流媒體一面倒地偏幫奧巴馬。希拉莉大概是認為snl替她出了一口氣,於是不斷提醒人們去看片段重溫,甚至在俄亥俄州的辯論也提及。要看此片段,最利便的地方本來是youtube,我也是在該處看到過此片段。但不出一天,片段被禁了。youtube解釋是涉及版權問題,這也本是合理的,但我就是不明白為何另一段同一節目,由奧巴馬取笑希拉莉的片段至今仍在youtube。

諷刺傳媒的趣劇為何會被禁呢?只是為了版權嗎?youtube 上還有許多snl的片段呢?我不認為snl的片段可以真的令希拉莉選情起死回生,但卻很好奇,是誰要封殺這片段?我有電郵問youtube,但仍未收到回覆。在別的網站找到了同一片段:未看過者可以一試,一笑而已!但不保證連結能維持多久。

http://www.dailyvodcasts.com/?p=53898

Thursday, February 28, 2008

政治太正確

政治太正確

  即將成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麥凱因前日幾重蹈希拉莉的覆轍。在一個集會上,主持人麥凱因介紹出場前,先批評奧巴馬一番,並且故意三度直呼奧巴馬的全名──「博諾卡.侯賽因.奧巴馬」。麥凱因出場後即時道歉,並指這樣稱呼奧巴馬是不對的。這也是今年美國總統選舉才有的怪事,在公眾場合呼稱全名向來是一種正式禮儀和尊重的表現,獨是奧巴馬的中間名是忌諱說不得的(當然,也不否認主持是有心挑釁)。這種政治避諱比之過去中國封建時代,極為類近,只是換了名稱叫做「政治正確」。

  反種族和宗教歧視是美國的公認價值,在強大政治正確監督力量之下,政客都小心翼翼,不敢沾上半點歧視的可能指控,儘管他們內心真的有歧視。如過去的共和黨國會參議院領袖洛德,因為在一個同志生日會上講了讚揚種族主義者的說話,便立即被圍攻,辭掉領袖之職。所以,對任何形式的歧視,政客在公開場合都極之小心的。但過度的政治正確,會變成白色恐怖,隨時會墮入「文字獄」(現代版也包括言語和圖像)。

  侯賽因是奧巴馬的身分證件上的法定名字,但竟然因為他參選總統,除了他自己之外,便沒有人可以稱呼他為侯賽因,否則會被定罪為惡意抹黑他與回教和中東恐怖分子有關,也是歧視非裔候選人。但請抽離一步思考,不許人家稱他為「侯賽因」是奧巴馬,但名字是他自己的,也不是別人惡意加諸的。要算歧視,是奧巴馬先歧視這個回教名字。如果他認為「侯賽因」不能代表自己,為什麼不乾脆去法院更換名字呢?明顯他是怕此舉會得罪回教社區,正是輸打贏要,他就是不改名字,但也不許你說。真正光明磊落者,應是百無禁忌,「侯賽因」便「侯賽因」吧,這是父親給的名字,為何不敢大方接受,反而要封全國百姓的嘴巴?

  奧巴馬因為其非裔的身分在總統初選中佔盡了好處,克林頓用非裔民權領袖傑克遜牧師比喻奧巴馬,被轟為歧視;希拉莉談論馬丁路德金與詹森總統,又遭狠批為歧視。共和黨保守網站刊出奧巴馬年前訪問非洲試穿非洲服裝的圖片,奧營即時指責希拉莉搞歧視。真怪呢?穿非洲服的照片早就流傳,相信奧巴馬自家也有留念吧!難怪有網民曾說,一旦奧巴馬當選,不能講、不能看的還會有多少了?

Wednesday, February 27, 2008

逆 流

逆 流

  2008總統選舉有太多令人反思的地方,筆者兩星期前寫了一篇關於民主黨初選種族牌的文章──《種族牌是如何打響的》,指出種族牌的最大受益者是奧巴馬,而如果始作俑者是希拉莉,則她比任何人想像中都要愚蠢多了。著名的普林斯頓大學美國歷史學家Sean Wilentz昨日發表了一篇長文,同様剖析奧巴馬如何玩弄種族牌,基本觀點與筆者類同。高興終於在主流媒體罕有地看到同一觀點,但也十分同情Wilentz受到如雪片飛來的攻擊。

  Wilentz是一位很有分量的史學家,其著作屢獲獎項。除了治史,他也經常發表政論文章,曾就克林頓被彈劾案到國會發表專家意見。他不諱言自己是希拉莉的支持者,也因而自他這篇題為《Race Man》的文章在網站發表後,留言者幾近八成都是負面的。有的指他是克林頓夫婦的支持者,言論偏激,有失學者的身分。

  在奧巴馬如日中天之時,不少希拉莉的支持者都爭相跳船另覓新主,有名望有地位的Wilentz為何不忍一時之氣,此時此刻發表這不討好的文章呢?批評者認為他因為對希拉莉的擁護過度,因而失去一位史學家應有的理智,才會搬出不可思議的歪理。要做政治牆頭草是何等的容易,昨日又有一位超級代表宣布棄希拉莉而去。先後在哥倫比亞大學、牛津大學和耶魯大學取得學位,並且在普林斯頓任教近卅年的教授,竟然願意賠上自己的學術聲譽,坐上一艘將沉的船,我想除了說他頑固愚昧外,還是雖要相當勇氣的。

  以當前的情況結算,種族牌是奧巴馬的功臣之一。在政治正確的前提下,他的族裔背景成了一件堅固的保護衣,令對手的批評或言論動輒得咎。但進入兩黨決戰階段,種族護身符仍否有效,則是一個很大的問號。

Tuesday, February 26, 2008

觀潮

觀 潮

  十一月總統大選的兩黨局勢已漸見明朗化,共和黨是老將麥凱因出戰,而民主黨由奧巴馬掛帥的機會幾近八成。不論誰人最後當選,透過今屆選舉將可以分析國民的思想狀態及水平,進而推測國家未來的走向。

  到底是時勢造英雄,抑或是英雄造時勢?當很多人(包括民主黨的政要及一般選民)還搞不清為甚麼奧巴馬會成功出線之時,「奧潮」已洶湧而至。來勢之猛,似乎是排山倒海,但又有一點說不清那力量是來自何處。奧巴馬競選的主要口號是:改變、希望與相信。這三個本是老生常談的慣用詞語,為甚麼有擊敗第一夫人的力量呢?與其說奧巴馬有天人之資,不如說有一群適合他的選民。當選者是其支持者的投射反照,有怎麼樣的選民就會有怎麼樣的當選人。這裡當然也涉及多寡的因素,當奧巴馬類選民數量超過希拉莉類型之時,奧巴馬便當選。所以,怎麼樣的總統,也直接反映了國民的思想狀況和水平。

  經過七年多的時間,近七成國民不滿意布殊總統的表現,但當初他又是如何當選的呢?兩千年的選舉是戈爾贏了普選票而輸了選舉人票,國人對布殊和戈爾的認同是類近的,沒有絕對的好惡。四年之後,伊拉克戰爭狀況不好,布殊聲望大不如前,但純因為反同性戀議題,大批宗教保守人士投票支持布殊連任。這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重視宗教信仰精神過於外交國策。為此,整個國家都吃了苦頭,但這又是民主選舉的結果,絕不能把責任都推在布殊身上。

  四年後的今天,我們又再次面對大選,這是一場實幹經驗與個人魅力之爭。如果國人最後選擇放棄經驗,情願要一位能用言詞鼓舞他們的總統,這也是國人的民主選擇。奧巴馬自言他最大的優點是能鼓動人們參與國家事務,但美國處於世界領袖位置,一舉一動都與國際發生不同程度的互動關係,各種危機天天出現。參加萬人集會容易,熱情的國民又能如何協助坐在白宮的總統應付國內外事務呢? 這就要拭目以待了。

Monday, February 25, 2008

空即是色

空即是色

  希拉莉大概明白已經到了最後一役的階段,又或可能因抑壓在心底的不平再也忍不住,近日她對奧巴馬的批評變得越來越尖銳和直接。當然,奧巴馬一點也不示弱,反擊力度比希拉莉的炮火有時來得更猛。炮來炮往之際,被波及受傷的是傳媒,不過流彈不是來自希奧陣營,而是媒體的異軍──搞笑節目重擊操控選情報道方向的新聞台。

  希拉莉近期集中批奧巴馬只會講得天花亂墜,但中聽不中用。她更在一場集會中模仿式的揶揄奧巴馬的演講,說:天堂門將會打開,光照美國,我們一切都會變得完美瑕。希拉莉對於奧巴馬萬頭鑽動的集會也很不以為然,說已經看夠了,現在是需要回到現實的時候。她問集會群眾,當世界發生災難性危機之時,半夜三點時分,你們希望誰在白宮接聽電話呢?

  希拉莉認為奧巴馬的競選成績是建基於虛空的美麗言辭,奧巴馬在德州辯論會上還擊說:難道那千萬投票支持我的選民都是虛幻的嗎?奧巴馬此招是以勢壓理,根本不與你糾纏在具體的內容,是高招。奧巴馬此回應亦側面說明一個狀況,希拉莉和她的支持者看不順眼奧巴馬熱潮,認為是空洞沒有內涵的;但事實上這「虛空」是主流,因此可以說「虛空」才是今年大選的「實質」。她自我定位是「實在具經驗」的候選人,但選民卻認為她是虛空的;奧巴馬才是他們心中卻是實在無比的英雄。《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就是這個意思嗎?希拉莉氣憤也沒用,只能怪自己沒有掌握好形勢,在那虛實之間失了分吋。

  正是在那「急景殘年」之時,為希拉莉送來點點溫暖的是以模仿政客搞笑見稱的NBC電視節目《星期六夜直播》(SNL)。上周其中一則趣劇是模仿希奧在德州的電視辯論會,內容是挖苦媒體一面倒的吹棒奧巴馬到痴狂的地步。希拉莉看得開心,翌日在集會上呼籲公眾找片段看,她已不止一次批評媒體偏幫奧巴馬。

  可惜,這個「公道」是搞笑節目還給她的,嚴肅的新聞節目依然故我,而電視台也以保護版權為由,禁止網站(如youtube)再轉載該則趣劇。不過,同一節目去年讓奧巴馬取笑希拉莉的片段則不在禁止之列。

Sunday, February 24, 2008

互聯網

互聯網

  常聽到有人說,由於互聯網和現代通訊科技的進步,我們是活在一個「資訊量爆炸的年代」。此話甚是。只要你在互聯網的搜索器隨意打出任何字,都可以即時找到百計以至千萬計,甚至過百萬條的相關信息。我們可以在手機看新聞,在車站和加油站都有不停的新聞播報。再加上傳統的電視、電台和報紙,現代人是不愁資訊缺乏的。有道:「知識就是力量」,現代人因為資訊流通而更有力量嗎?諷刺地,可不一定。

  互聯網是一個極佳的資訊傳播工具,因此,「秀才不出能知天下事」成為人人可達到的境界。互聯網的優點是速度快和容量廣,甚麼資訊一按上網,即時全球各地均可以看到,其容量更是無止境的。而其缺點也是由於快且多,任何不正確或邪歪的東西,過去要傳播需經過人們的過濾。如陳冠希的私藏慾照,倘若沒有互聯網而僅被人偷偷翻拍,要散播,需先經過人們的自我道德審查,愛看的人也不好意思轉傳,而且傳播範圍也有限。但在互聯網上,人們似乎可隱匿在電腦視屏之後,任意快速傳播。網絡是中性的,它能傳播知識,也能傳播歪理。更由於它的速度之快,歪理的散播比過去任何一個時期都要快。

  也由於互聯網沒有容量的限制,繁雜無章的資訊一大堆,表面上是信息自由,實質卻是更令人無所適從。處理大量信息是一種需要培養的「能力」,並不是本能。面對龐雜的資訊,如不懂得篩選、分析及組織結論,很容易便受到較強勢的傳播媒介所引導而不分是非。

  有些人會擔心專制國家資訊不自由;但在美國,我們可以奢侈一些,擔心如何不被氾濫的信息淹沒。

Friday, February 22, 2008

年少輕狂

年少輕狂

  馬英九最近用了「年少輕狂」四字來回應關於他的姐姐在四十年前替槍考試一事。民進黨搬出教育部的國語辭典反擊,指馬用錯成語,說「輕狂」意味著「輕佻、狂放」。綠營認為馬大姐當年是受特權保護,不能用輕狂一詞輕輕抹掉。馬大姐代筆考試是否輕狂之舉,要進一步了解馬以南當日行動的心態才能決定。但身為大家族的長女,敢於違例代人考試,也實在是狂妄了一些。

  然而,提到輕狂,港美兩地近日都有新聞人物更適合用「輕狂」來形容。先說香港,當之無愧為「年少輕狂」表表者的應是陳冠希。首先,他確是的年少,而其與眾多女星親密交往並攝制春宮錄像,又是輕狂之極。因為他的輕狂,衝擊了香港的社會道德標準,也讓政客有借題發揮的機會。陳少君此一狂,遺害既深且遠。
  
  在美國,日前也有此一例。已經半隻腳踏入白宮的奧巴馬妻子,難掩內心將為第一夫人的喜悅,在一個集會上演說稱,丈夫參選,是她成年以來首次以美國為榮。雖然在被轟後欲改口,但仍是沒法再掩飾其原意。美國人的愛國精神是不容挑戰的,極有可能成為第一夫人的奧妻,竟然公開說過去都不曾以美國為榮,是何等的諷刺呢?這也難怪,受名學府高等教育,年少事業便如日中天,眼下即將得到世人仰慕的尊榮,偶然失態輕狂一番,也是可以理解的。
  
  聊發少年狂還有一人,就是宋朝大詞人蘇軾。兩鬢斑白的蘇軾仕途未盡人意,但對國事仍是憂心忡忡。當地方官的他胸懷大志寫道:「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這就是氣魄,這就是眼光。可見,老了才晚發的少年狂,比無知亂發的狂是不一樣的。回想到一項調查顯示僅有兩成三的美國大學生能在地圖上找到以色列、伊拉克、伊朗和沙地阿拉伯,我們的少年新一代又是在何種狀態的狂放中。超級大國須有超級國民,否則又如何支撐下去呢?

Thursday, February 21, 2008

故事一則

故事一則

  從前有一家專門開發新式通訊產品的高科技公司,因為新產品研究發出了問題,技術不過關而沒法上市。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公司的財務出了困難。行政總裁除了向研發部門施壓外,同時向外找尋新投資者。可惜,一筆又一筆的新進資金都用光了,新產品卻仍然沒法推出市面。舊投資者不願再注資,高級行政人員紛紛另謀高就,不想陪著一間行將倒閉的公司走到最後一天,債主討債信件也如雪片飛來。就在此時,董事會召開緊急會議,在員工人心惶惶,資金又緊絀之時,決定開除了被指領導無方的行政總裁,另覓一位新掌舵手。

  來應徵者不多。一位是另一家通訊產品製造公司的退休老總裁,作風穩健,希望到來一展自己起死回生的才能。另一位是快餐店的年青經理,除了平日愛玩電子遊戲機外,便沒有任何與科技公司相關的經驗。不過,此君口才了得,而且充滿自信,在董事會上滔滔不絕。談的不是如何搞好多年不投產的生產線,而是誇耀自己如何可以穩定員工士氣。董事會於是召集全體員工讓他一試,此君站在辦公桌上,大聲疾呼地向員工說:「我將為這間垂死的公司帶來改變,只要你相信,你相信你自己能做到,改變便會來臨。不要理會那些過氣工程師如何說,他們都是屬於過去式的。只要你信,你便能做得到。」全場掌聲雷動。退休老總被冷落在一旁,沒趣地走了。

  結果,董事會聘請了這名快餐店經理為新任行政總裁,就是這樣,一位快餐店經理成為年薪百萬科技公司總裁的傳奇誕生了。公司上下都很高興,有了一位很不樣的掌舵手,他說話動聽,又不追問為什麼研究多年的產品出了什麼毛病,因為連新總裁自己也不懂。而且,整家公司都沉醉在奮興求變的氣氛中,彷彿一切問題都解決了。

  看官,你們相信這家公司因為一位口才絕倫的新主管,從此便能大展鴻圖嗎?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Monday, February 18, 2008

未來主人翁

未來主人翁

  民主黨總統參選人奧巴馬可稱為年青人的政治偶像,《時代周刊》月初便以年青票現象作為封面故事。奧巴馬吸引了年青人熱情參與總統初選,將是今屆選舉的歷史紀錄。從票站出口民調分析,年青票(17歲至29歲)越多的州,奧巴馬贏的機會便越大,他在這年齡層的得票率在五成至七間之間。此外,奧巴馬也成功提高了這年齡層的投票率,特別是在黨團會議,年青人的參與度更高。

  奧巴馬吸引年青人的能力已得到公認,演講風格很類像教會的傳教士。他那抑揚頓挫的語調、用詞華麗且具煽動性。他鼓動青年人相信自己可以改變社會,相信投他一票等於參與了改變世界的壯舉。他也是一位很有紀律的演講者,不論到那處,都保持一貫的口號。聽奧巴馬的演說應是一場起,兩場止,因為再聽便都是重複的內容和語句結構。這不是貶語,不要少看重複廣播的力量。電視劇的主題曲在第一天聽起來不怎麼樣,但聽了五天十天後,都成悅耳的流行曲了。
  
  年青人能更熱心政治,踴躍參與投票是好事情,在選情特別吃緊的今屆初選,這些突然湧現的年青票,對選舉結果的影響力不容忽視。民主選舉是由人民選定領導人,很多人只看重候選人的素質,而不過問選民的水平,這是嚴重的本末倒置。沒有良好素質的選民,是沒法選出優秀領導人的。當2008的總統選舉很可能由年青人把持關鍵票,因此也必需了解我們的年青選民。
  
  一家學術機構新近公布的研究發現,美國大學生對美國歷史、政治制度、國際關係和自由貿易等四方面的基本知識均不合格,在調查問答中得分最高的是哈佛大學的學生,達D+水平,而全國平均是F級不合格。該項調查結論是現行教育並沒有認真做好公民教育。進一步該問的是,這群對國史、國家制度、國際事務和經濟的都所知極有限的年青人,很可能透過他們手上的一票,決定了未來國家的發展方向,這意味著什麼呢?

Thursday, February 14, 2008

西瓜效應

西瓜效應

  近日接連出現原支持希拉莉的政治人物轉投奧巴馬,相信在西瓜效應持續影響下,將會有更多出走的消息。這本沒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因為政治從來就是最現實和最講實利的東西。既然希拉莉當選總統的機會日漸渺茫,所謂良禽擇木而棲,多麼的理所當然。只是與奧巴馬競選口號相對照,更覺政治的可笑。

  在總統初選中,奧巴馬最大的對手是希拉莉,而希拉莉的賣點是她的經驗。聰明的奧巴馬結合時下反布殊的民意,把希拉莉也撥作為舊政治勢力集團的一分子,又曾稱希拉莉是布殊政府的同路人。奧巴馬是故意將對布殊政府不滿的情緒誘導致希拉莉身上。與此同時,他卻把自己包裝成為政治圈外的清流,猶如要淨化罪惡之都的天使一般。這策略非常見效,成功地把希拉莉圈在過去式時段,而他則代表著充滿希望的未來。

  不過,這只是競選運用中推銷的形象,試看今天奧巴馬身邊的都是甚麼人?他的競選顧中不乏昔日克林頓的班底,令他選情大振的甘迺迪家族,雄據民主黨五十年,華盛頓有誰可以比甘家更有政治勢力。現在爭相向奧巴馬靠攏的政客,難道就不是舊勢集團嗎?那裡來的清流。連奧巴馬本人,也是國會的議員,也是華盛頓政治圈的一員,與希拉莉不是同事嗎?

  其實不光是奧巴馬,問鼎白宮的候選人都喜歡稱自己是圈外清流,現任總統布殊也是一樣。但離開了講台,他們也不外是徹頭徹尾的政客,沒有現成政治集團的支持,又如何能上位呢?奧巴馬有人氣,但如果愛德華.甘迺迪、彩虹聯盟的傑克遜和國會議長普洛西都選擇支持希拉莉,奧巴馬今天的聲勢會一樣嗎?可不要忘記,奧巴馬在一月份籌款破紀錄,絕大部份是甘迺迪家族的功勞。

  選民不滿政府渴望有民間力量,於是還沒進到權力核心的政客,便會打扮成反建制的民間力量,一旦成功掌權,自己也就成了建制的一部份。政治圈有其獨特和頑強的文化,不適者又怎能生存。布殊自稱是以外來客的身份整頓華府政治,現今又如何呢?不過,布殊有一承諾沒有變,就是他不會長期留在華府,會把相當時間留在地方。君不見,布殊不是經常回德州莊園度假嗎?

古老黨團會議新潮流

「選情內望」:三之三

破紀錄選民熱情 白宮路上一陣好風
古老黨團會議新潮流


  不論奧巴馬最後能否成為民主黨2008年總統大選的提名參選人,由他所引發的一股政治潮流的確已經在創造歷史。奧巴馬的頭號競選口號是「改變」,雖然沒法具體理解他一旦成為總統後,將會為美國帶那些與別的候選人不一樣的改變,但他的競選運動本身,已為美國選舉文化帶來變化。

  在今年民主黨初選展開前,一般慣常稱兩黨選舉總統提名候選人的程序為初選(Primary)──它既是一種具體的投票(表態)方式,也是在黨代表大會前、由民眾選擇提名人這程序的總稱和通稱。在2008年1月之前,初選就是初選,沒人會想到其他。直至首場選戰在愛荷華州打得火熱,甚至意外地由奧巴馬領先,黨團會議(Caucus)這個本來早便存在的字眼才如重新出土般被公眾「看見」──因為該州的選舉以黨團會議方式進行。公眾開始好奇黨團會議究竟是甚麼一回事。這種既古老並被視為落後的選舉模式,不但在愛荷華州惹人注目,更有可是令一位新人致勝的關鍵元素。

  奧巴馬暫時在十一州的黨團會議中贏了十個,淨代表進帳達104位。到底為什麼黨團會議如此有利於這位新進政客呢?

漸遭淘汰的黨團會議

  黨團會議(Caucus)一詞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普遍認為是來自北美州的印弟安語,原意是部落會議。打從殖民時期開始,美洲殖民地的人民便稱聚眾議論政治的會議為Caucus,在還沒有政黨組織之時,Caucus是最基層的政治組織。美國獨立後,政黨由黨團會議推舉全國總統候選人。黨團會議雖然是人民協商參政治的集會,具有很強的民主性,但同時也讓地方黨派政治領袖可以發揮強大的影響力,因為那是聚首一堂,人遊說人、人影響人的政治運作,強勢者當能佔更大優勢。1824年,確立以黨代表大會選出總統候選人後,地方黨團會議決定參加全國大會的代表人選,再由這些代表選出總統提名人。
  
  黨團會議開放給所有登記選民,會議在規定時間及指定地點內舉行,讓參加者在會議上議論及表態。地方政治勢力為了操縱總統選情,有些州份會在總統候選人出現之前便舉行黨團會議選出地方代表,這些代表將聽命於有勢力的地方政客在大會上投票,形成某種政治批發與壟斷。於是,其後政黨又修改黨規,限定地方黨團會議必須在總統選舉年舉行。

  其後,在政治改革的思潮下,黨團會議被認為不夠開放及未能全面反映民意,於是便有開放票站式初選(Primary)的產生,選民可以單獨一人,在當天的選舉時段內隨時前去投票。開放票站式初選的原意是擴大參與度,讓全民在更獨立自主的時間及空間下投票給心目中的理想候選人。單獨及隨時投票的方式,讓選舉擺脫地方政治勢力的干預及壟斷。新的選舉方式成為一時風尚,至今全國五十個州中有卅七州採用票站式初選,只有十三州仍然維持黨團會議。而華盛頓州是兩式兼行的,既黨團又初選。不過,黨代表的分配則由黨團會議決定,二月十九日的票站初選,對該州代表分配沒有約束力。

  黨團會議是一百多年前的政治產品,在當年人口分佈稀疏的情況下,黨團會議的召開類似中國人的祠堂集會,具很強的地方代表性,重視的是人民協商概念,也需要很強的政治主動積極性。但在社會持續發展下,現代人受生活方式影響,尤其是上班族,時間上有一定限制,於是以指定地點、指定時間內舉行的黨團會議,選民的參與率日漸偏低。於全國選舉而言,其政治影響力早已大不如前。黨團會議式的選舉不會有印製好了的選票,讓選民以原始的方式表態。選民到會議場註冊後便被按選區歸隊,先聽取候選人代表最後拉票演說,主持會議者要求支持同一候選人的選民站在一堆,然後以舉手、或站立、或寫字條的方式表態,再按表態者的數目決定代表席位。

熱情度決定黨團選情

  在黨團會議進行的過程中,選民間有全面互動接觸,可以相互拉票,有充裕的時間讓人臨場改變主意。票站初選則不同,選民領了選票後便到有私人空間的投票間格內填寫選票,然後把選票投進票箱內,整個過程可以完全不接觸其他選民。此外,幾乎所有州份都禁止在投票站內拉票。黨團與票站兩種截然不同的選舉方式,意想不到地在2008年的民主黨初選中直接影響了選情。

  奧巴馬沒有很長的從政履歷,卻有動人的演說能力,連希拉莉也親口承認奧巴馬的演說比她更有煽動力。而強大的群眾煽動力正正是黨團會議的成敗關鍵。黨團會議是「雙規」式的選舉,選民必須在指定時間到指定地點出席會議,而會議需時,不像到票站投票數分鐘內便完成。今年在一些州份的黨團會議,光是輪候登記入席便要兩小時以上;如非熱情十足或對政治有濃厚興趣的選民,大概不會出席。這也是為何過去黨團會議投票率偏低的原因。以今年最熱鬧、候選人投注經費最多的愛荷華州黨團會議為例,2004年的出席率只得6%,今年翻一翻,已是空前的紀錄了。奧巴馬振奮聽眾的能量,比希拉莉更能吸引選民被「雙規」。在較省氣力及具彈性的票站初選,希拉莉的支持者便較容易參與,所以她的表現也較佳。

  當然,除了講台上的魅力外,競選作業的基層動員組織力也很重要,誰能感召更多的支持者誰便佔優。從選舉結果看來,奧巴馬團隊的基層動員比希拉莉做得好,這也可能是希拉莉在本周更換基層行動主管的原因。

選民成分與黨團選舉

  此外,從票站出口調查分析,奧巴馬的主力支持者,分別是十七至廿九歲的年青人和擁有高學歷、高收入的人群。以上的選民組合與黨團會議可謂水乳交融。年青的高中及大學生的熱情一旦被燃點,其投入度會比成年人大;而他們也比其他人有更大的自由和更充裕的時間去參加黨團會議。此外,群體壓力在這一年齡層內仍然生效;與年長的選民相比,年青人更容易呼朋帶友,為奧巴馬開拓票源。至於高學歷、高收入的一群選民大多是朝九晚五的辦公室上班族,準時下班後便可以參加在黃昏以後舉行的黨團會議;假如會議是在星期六日的早上舉行,對他們也毫無影響,因為那是白領上班族的假日。
  
  希拉莉的主力支持者年齡層在六十歲以上,他們雖然更熟悉會議操作,但部份要親自出席會議卻可能力不從心。要知道黨團會議不同於票站式投票可以幾分鐘內便完事,年齡可能成了希拉莉支持者出席黨團會議的最大挑戰。
  
  至於希拉莉的另一支持組群:低收入和教育水平略低的選民,也不利於以黨團會議方式進行的選舉結果。這群選民大多是勞苦大眾,需要為口奔馳,上班時間也不一定很固定(如需輪班),而工作之餘又要照顧家庭,要這群選民撥出幾小時來「雙規」較有難度。即使他們抽空去了,要與不熟識的他人在一房間內花幾小時來討論政治、互相遊說,大概不一定是他們最優先會做的事情。黨團會議需要投資的時間,對某些人來說絕對是奢侈品。別說低收入的勞動人口了,希拉莉在西雅圖一個集會上便說,有護士對她表示,因為要上班而不能到黨團會議投票。「雙規」式的選舉方法,對希拉莉的支持者組合極為不利。希拉莉曾在集會上說:如果華州不是黨團會議,她的心情會舒服多了。可見,她深明這制度對她極為不利。

  再者,因為黨團會議涉及遊說,對於英語並非第一語言的移民選民來說,參加黨團會議比到票站投票困難。亞裔在加州初選裡超過七成投票給希拉莉,有線電視新聞網因此特意在華盛頓州舉行黨團會議前訪問了當地亞裔選民的意向,華州亞裔選民佔百分之六。理論上如這個意向百份比落為實實在在的票數,對緊湊的選情必然發揮一定的影響力。但據當地華人社區領袖對星島日報記者說,華州華裔並不習慣參與黨團會議,估計出席投票率不高。上述種種有意向卻不投票的情況,與黨團會議這方式直接有關。

  再加上好些黨團會議都開放給非民主黨籍人士參加,甚至可以即場才登記加入,這兩個條件都於奧巴馬有利,正中他主要吸引的年輕人組群下懷──精力旺盛、即興感強。這並非臆測,據一些會議場地選務人員回報,近半出席會議者都是首次參加黨團會議。而為了迎接及教導這些新丁,奧巴馬和希拉莉在其網站上均列有相關資料;而奧巴馬的團隊做法更為積極進取,以黨團會議實習班來為新丁解釋投票程序。事實證明,奧巴馬不單在黨團會議勝出,並且是大勝,平均是二對一之比。

內華達州異數

  以上的分析可以內華達州作為旁證。在已舉行的十一州黨團會議中,希拉莉僅在內華達州險勝,究其原因是內州黨團採取了不一樣的方式來進行。內華達州幅員廣闊,但人口分散,只高度集中在拉斯維加斯,而其中又以酒店區人口最多。為了讓在酒店區工作的萬計選民可以利便地出席黨團會議,民主黨批准了在日間辦公時間內於酒店召開黨團會議,令在酒店及賭場上班的選民可以出席會議。

  由於內州餐飲業工會支持奧巴馬,克林頓曾投訴在酒店內辦黨團會議的方式,怕對奧巴馬更為有利,希營支持者甚至就此事告上法院。法庭裁定會議可以按原定設計舉行。出人意料的是,希拉莉支持者輸了官司卻贏了選舉,原來酒店從業員大多支持希拉莉,縱使他們的工會支持奧巴馬。希營賽後檢討才發現,原來地點和時間如有利工友參加黨團會議,結果是大大利便了希拉莉的基本盤──低收入勞工和西語裔選民。

  再深入分析,既然在拉斯維加斯贏了奧巴馬,希拉莉因何在內華達州所得的代表席數仍比奧巴馬少一席的呢?原來奧巴馬在拉斯維加斯以外比希拉莉贏得更多的縣市;而那些縣市,地大人稀,參加黨團會議不如拉斯維加斯集中方便。可見賭場黨團會議設計直接改變了選民可參與的程度,也改寫了選舉結果。

  美國的總統黨代表初選基本上是行一人一票制。一人一票,表面看來人人平等、機會劃一,是簡單直接、清楚明白的普選優點。然而,又有誰會深究、細究原來一人一票落實起來受制於具體操作,令「一票」於每個人的手上並非同等「重量」──有些票很重,很難投,甚至行使起來阻力重重;有些票卻可以投得輕輕鬆鬆,劃格,把它投入箱子內,幾分鐘便完事。在初選展開前,大概沒有多少人會想到這古舊、費人力氣、需要動用更大熱情才能投入的選舉模式,竟然恰恰好在兩位候選人的身上利害互見──一位見其利,一位見其害。黨團會議的表態方式,用於動人以感性演詞、說人以「新」「變」氣氛的奧巴馬身上,如借來的東風,把一個新人吹送至奔赴白宮之路上。


(編按:本文作者為星島日報三藩市分社總編輯)

Wednesday, February 13, 2008

奧巴馬為什麼會贏?

【選情內望】三之一
奧巴馬為什麼會贏?

  2008美國總統初選比預期來得精采多了。經歷兩任極度不受歡迎的共和黨籍總統的執政後,民主黨在下一屆取而代之表面看來順理成章;而前第一夫人、現任紐約州聯邦參議員希拉莉更是熱門中之熱門。但是當初選戰幕正式拉開後,兩黨選戰均見爆冷。溫和派共和黨老將麥凱因在初期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突圍出線,而奇特之處是他竟然能夠在沒有得到共和黨核心保守派支持下,擊敗其餘參選人。民主黨方面,名不見經傳的政壇新人非裔奧巴馬,竟然不單止能夠與前第一夫人並駕驅,甚至在普通代表席數上反超前,極可能成為黨提名人。奧巴馬現象是如何湧現的呢?一位在全國沒有知名度的政客,究竟是如何在選票上擊敗政壇老手的?雖然共和黨參選人哈克比說自己主修科是神蹟,但是充滿複雜算計的政治角力何曾有神蹟可言。只要細心內望,令人目眩的奇蹟異數,背後其實都有跡可尋。此次先談奧巴馬。中國人認為想謀事成,必要講求「天時、地利、人和」,循這三方面來檢視奧巴馬的選戰,他是有利的。

奧巴馬得天地人

  所謂「天時」,踏入選舉年,現任總統民意支持度僅及三成,七成國民認為國家走錯方向及厭倦伊戰。可是,與此同時,國人對民主黨掌握的國會也只給予不及三成的支持度,對換了政黨卻依然乏善可陳的國會很不滿意。求變心切,人們願意嘗試更徹底的新人事新作風。在此大環境下,如奧巴馬般的新人比耳熟能詳的政客更易引人注目。在民主黨芸芸參選人中,只有奧巴馬是新鮮人,其餘不是過去曾參選,便是有名的議員或前內閣成員。共和黨那邊廂也有新鮮人效應,除了麥凱因「死而復生」外,能夠戰至最後階段的都是在全國政治名氣不甚了了的羅姆尼和哈克比。假若是在總統連任年,而在任者又有相當民望,則新鮮人要出頭便沒有那麼容易了。

  有了對新人有利的大環境(天時),還必須有地利及人和來配合。而細析已知的選舉結果及出入口民調,便可以找到奧巴馬的至勝關鍵。
至截稿時止,合計已有卅一州完成了民主黨初選。美國總統初選是以兩種形式進行的,分別是黨團會議(Caucuses)及票站式初選(Primary)。套用中國式的流行語,黨團會議是「雙規」,參加投票者要在規定時間、規定地點出席會議,經討論後即場以或舉手、或分批站立、或手寫紙條方式表示支持那位候選人。而票站式初選則與一般投票無異,選民可以於票站開放時間內自由前往投票,也可以用郵寄方式預寄選郵。不論是何種方式,最後都按得票率分配代表票,各州代表票多寡依人口比例分配,誰先奪得2025代表席位便可代表民主黨參選,共和黨的穩勝號是1191。

黨團會議殺著

  在已結束投票的州份中,十一個以黨團會議方式進行,廿個是票站式。奧巴馬在十一個黨團會議僅在內華達州失利,其餘均以超過或接近六成得票率高票勝出。至於廿州票站式初選,奧巴馬僅奪得九州勝利。兩者比較,奧巴馬在黨團會議有九成一勝出比率,票站式則降至四成五。

黨團會議不單有利於奧巴馬,更是他進軍白宮的殺著。如果他最終能夠成為白宮主人,率先要感謝的應是黨團會議這種形式,以及參與其中的義工和支持者。依美國的初選制度,贏得多少個州是沒有意義的,關鍵在於取得多少個代表席(這裡只計算普通代表,並不包括不受初選約束的超級代表)。黨團會議這投票形式為奧巴馬帶來壓倒性的勝利、104席的實質進帳,抵消了在票站式初選所失的44席,總結起來還領先希拉莉60席。

  對奧巴馬來說,在十個州黨團的勝利,便可徹底抵消在另外十一個州的失利,竅門是他在黨團贏的比例高,在票站輸的幅度百分比低。雙規式的黨團會如何成為奧巴馬的囊中物,這是因為「雙規」制度更配合奧巴馬支持者的背景,而奧營在這方面的基層動員能力也較強,詳情將另文述析,在這裡先點出奧巴馬在票站式初選能少輸的原因。

「兄弟」票操生殺權

眾所周知,希拉莉在超級星期二部署重兵,意在於當天拉開距離,一舉擊敗奧巴馬;誰知星期二選舉日卻被奧巴馬追得緊貼,令孤注一擲期望在超級星期二大勝的戰略失敗。而失敗的原因,表面看來是愛德華.甘迺迪力挺奧巴馬發揮功效;但仔細分析,奧巴馬能在票站式初選也「屹立不倒」,主力還是非裔的兄弟票及白人男性的「同性」票。廿一州票站初選奧巴馬贏得九州,其中七州均依賴非裔選票勝出,而在大多數的州他都比希拉莉得到多的白人男性票。

  奧巴馬的非裔票實際得票百分點,比較最終勝出百分點為高,明顯可見非裔票得優勢的重要性。

  除此七州外,奧巴馬亦在本州伊利諾及猶他州勝出。在伊州,非裔票不能說有決定性的影響力,它只令奧巴馬得以更大的幅度領先,奪得更多的代表席位。至於以信奉摩門教為主的猶他州,於票站式初選而言,是至目前為止唯一非裔佔極少(低於1%)而奧巴馬仍能勝出的州份,該州六成五的男性選民投了他一票,性別偏好可能更關鍵。

  奧巴馬在非裔票成出線關鍵的七個州共佔有62席位的優勢,巧合地,這與目前奧巴馬在全國一般代表領先的數字相同。截至二月十日,奧巴馬共有986席一般代表,而希拉莉則有924席,兩者相差也是62席。

種族牌聲響震天

  無可否認,非裔於初選幾乎完全一面倒的支持奧巴馬,對選情產生相當重要的實質影響。相類比較,希拉莉也普遍比奧巴馬取得稍多的白人選票,但優勢幅度大部份只停留在十個百分點內。可以由此歸納,奧巴馬除取得非裔票源外,還輕鬆地突破了種族界線取得白人票,甚至得到比希拉莉更多的白人男性票,令總得票率可與希拉莉較勁。

  奧巴馬是首位極具當選機會的非裔候選人,幾乎全取非裔票表面看似應然,卻仍有操作上的奧秘──別忘記曾幾何時,希拉莉的丈夫曾被譽為「首位非裔美國總統」,以白人身分吸納黑人選票。而此次希拉莉為什麼會踢到鐵板的呢?也許,惟有深入內望選情,才能準確掌握希拉莉因何會在非裔社區遇上嚴重障礙。而在餘下的初選中,看來非裔票仍會在好幾州令希拉莉敗陣。種族言論在初選期間極為敏感,稍一不慎便會被扣上種族歧視的帽子。而2008初選的種族牌究竟是如何打響的呢?留待另文詳析,當中有其微妙的變化過程。

種族牌是如何打響的

【選情內望】三之二


種族牌是如何打響的

2008年美國民主黨總統初選的競爭比過去都要提前展開,除了候選人希望早佔先機外,各州爭先推前初選日期,也逼得候選人沒法不提早開鑼。雖然選戰早在去年初便積極展開,但候選人之間正面擦出火藥味,是今年初的事情,而爆炸點是美國最敏感的「種族歧視」議題。

自從奧巴馬宣布參選,種族議題便一直揮之不去。而最先公開地提出種族因素的,是傳媒。奧巴馬是第二代非裔,由他來挑戰開國至今都是由白人男性擔任的總統職位,在不少人及媒體人腦子裡泛起的第一道疑問就是:非裔能當選嗎?及後果然有民意調查很認真地研究民眾是否接受一位非裔或女性出任總統。媒體對族裔問題的興趣,很大程度是反映一般人的心態;然而「反映」與「報道」之間構成微妙的互動,互為因果地塑造出一種氣氛,讓更多人確認種族是個影響選情的重要課題。主流媒體對種族因素的興趣遠超過性別,背後因為美國有著深遠的種族矛盾歷史,而種族歧視看來比女權問題更有刺激性。

只要細心留意,會發現對奧巴馬族裔背景的言論,最早並不是來自他的黨內競爭對手,而是媒體。除叩問非裔能否當選外,媒體更有興趣知道與前總統克林頓關係親和的非裔社群,在希拉莉和奧巴馬之間會如何抉擇。初段在媒體上的報道角度是「奧巴馬夠黑嗎?」奧巴馬的爸爸是來自肯尼雅的第一代非洲移民,母親是白人;當然,媒體追問的不光是奧巴馬混血的膚色,還有他那沒有經歷奴隸生涯的家族史。雖同為非裔,但奧巴馬與絕大多數非裔在文化和思想背景上存在很大的分別。

奧巴馬夠黑嗎?

英國媒體對奧巴馬族裔背景也感興趣,英國廣播公司(BBC)去年便推出一個新聞特寫,專門探討奧巴馬在美國非裔社區的支持度,及非裔社群如何看待這位兄弟。克林頓被非裔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者Toni Morrison譽為「第一位黑人總統」,當克林頓面臨實習生性醜聞及彈劾風暴時,雪中送炭替他打氣及公開表示原諒和支持的,是非裔社區和宗教領袖。BBC記者很想了解非裔面對奧希決戰的看法。

從該專題受訪者中反映,所謂血濃於水,同族情誼確實令不少非裔可以不假思索便支持奧巴馬。但亦有相當一部份被訪者頗有保留,他們質疑奧巴馬過去在非裔議題上並無建樹,不是傳統的非裔領袖;雖然膚色相同,卻存在相當隔閡。

這種感覺不是無根的,奧巴馬為了要成功入主白宮,打從一開始便刻意低調地應對種族及民權議題,族裔平等也不會是演說內容的主角。過去曾經參選總統的非裔候選人則相反,會把民權、種族歧視等作為號召,結果呢?都失敗。奧巴馬很明白若要當選,必須要打破他是非裔候選人的形象,他甚至很自覺地不把自己定位為一位少數族裔候選人。因此,去年在路易士安那州發生非裔高中生與白人學生打架而被關押起訴事件,全國的非裔領袖都齊集事發小鎮遊行聲援,獨是奧巴馬缺席。正是由於這種刻意規避,令一些非裔對奧馬巴猶豫卻步。BBC記者當時的結論是奧巴馬在非裔社區將遇到挑戰,即是奧巴馬與非裔選票並非必然掛勾。

這名記者的預言錯了。初選開始,非裔選票便以平均超過八成的超高比率支持奧巴馬,讓希拉莉吃了不少苦頭。克林頓的非裔朋友彷彿一下子都跑光了。是甚麼原因令非裔在短短幾個月內變得如此一面倒的呢?微妙的轉變可能始自今年一月。

不足一月連爆三宗罪

去年底,希拉莉在全國民調中仍以雙位數大幅領先。幾乎在每一個州、甚至是非裔佔多數的州份,希拉莉都佔上風。如何突破或拆解非裔社群與克林頓的情意結,是奧營的重要戰略議題。今年初起,報章及電子傳媒的非裔評論員開始更尖銳地批評克林頓及希拉莉。從一月七日至廿六日不足三星期內,奧希之間連續爆發了三宗足以令希拉莉盡失所有非裔選票的「種族事件」。

一月三日,希拉莉於愛荷華州的首仗初選意外地馬失前蹄。一月七日,離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的生日一星期,民意調查全面指向她在翌日(一月八日)在新罕州也將大敗給奧巴馬。希營陷入初選以來首次的低潮。當日,受到選情影響的克林頓在一個學生集會上抱怨媒體對奧巴馬過度友善,沒有挑戰他的伊戰立場。克林頓指奧巴馬最初反對伊戰,但進入國會後又投票支持為戰爭撥款,投票記錄與希拉莉一致。克林頓又指奧巴馬於2004年曾說如當年自己在國會,不肯定會如何就戰爭議案投票。克林頓形容奧巴馬自稱一直反戰這立場如同「神話」(fairy tale),根本就不存在。

這段訪問經媒體轉輾報道,最初的焦點是克林頓挑戰奧巴馬在戰爭立場上態度搖擺。而全程對奧巴馬極度友好的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更讓奧巴馬在電視上直接回應伊戰立場的指控,交鋒內容並不涉及種族元素。

金博士成拉票利器

在同一天的不同場合,記者要求希拉莉回應奧巴馬對她的批評。背景是奧巴馬在集會上借金博士為例,還擊希拉莉指他發布虛幻的希望的說法。於是希拉莉也以金博為題回應說:「當詹森總統能夠說服國會通過1964年民權法案,金博士的夢想開始成為實現。甘迺迪總統也曾經希望能如此,在他之前的總統根本沒有嘗試過。是需要一位總統來成就事情的。」

奧巴馬形容希拉莉此番言論十分惡劣,他不認為金博士的偉大成就是需要一位白人總統來完成的。

一月八日,希拉莉在新罕州出人意表地擊倒民調勝出,競選團隊抹一額冷汗後重拾動力。不過,還來不及慶祝,希營便要面對如雪片飛來的批評──舊議題的焦點被移位。克林頓用來形容奧巴馬戰爭立場的「神話」說被指是用來形容奧巴馬的競選運動,是對非裔的侮辱。而希拉莉的金博士與詹森言論,則被指是以白人總統來貶低黑人民權領袖的成就。

克林頓急於滅火,一月十一日在黑人民權牧師的電台節目上及其後向媒體不斷澄清,「神話」說只是針對奧巴馬的伊戰立場。但這澄清沒法改變博客及媒體評論員的繼續批評。兩日後(十三日),奧巴馬太太在晚宴上演說,不點名地指責有人把他丈夫的奮鬥形容為「神話」。對神話的解釋至此一錘定音,不消幾天的時間,本來是非裔社群密友的克林頓夫婦,瞬間變成惡毒攻擊非裔參選人、並蓄意中傷金博士的投機政客。

希營兵敗如山倒

一月十五日,密茲根州進行初選,但由於受到民主黨懲罰,密州將不會獲分配黨代表席位,令初選變得沒有實質價值。希拉莉在密州得到五成五的選票。密州初選雖沒有代表席位,卻是首場有相當非裔選民的初選,先前的愛荷華和新罕州,非裔選民不到百分之一。所以密州非裔選民的去向具有指標作用。選後媒體根據出口民調指七成非裔沒有投希拉莉,因而得出非裔不再支持她的結論。事實原來更壞,如果希拉莉能夠在餘下的初選得到如密州一樣的三成非裔票,她很可能多勝幾州,形勢不至如今天的頹唐。

「神話」及「貶低金博士」效應在密州初選後持續發酵,奧巴馬支持者和評論員窮追不捨,非裔社區對克林頓婦夫的不滿反映在南卡州的選票上。一月廿六日,南卡州初選投票,希拉莉的非裔票跌至一成九。而在非裔票流失如潮的當日,克林頓在停車場上回應記者對當日選情看法的一番話,竟成了火上加油。他說:「兩度參選總統的傑克遜牧師在南卡州都有很成功的競選運動,都取得勝利,而奧巴馬參議員在此也有很成功的競選運動。」這番表面是婉轉接受失敗的言論,卻引來沒法收拾的軒然大波。

克林頓重提非裔傑克遜牧師,被指是惡意提醒人們奧巴馬是非裔候選人,是在打種族牌,將奧巴馬圍堵在非裔社區內,令白人選民在其他州份不投票給奧巴馬。除媒體評論員和奧營的一致鞭撻,最矚目的批評莫過於由甘迺迪家族的大家長愛德華參議員開腔要求克林頓停止「攻擊」,不要為選舉注入種族偏見。這一下連民主黨的元老都明批克林頓玩弄種族牌,一切不是彰彰明甚、鐵證如山了嗎?十日後的超級星期二,希拉莉的非裔選票全線崩潰。在非裔選民佔重要比例的州份,希的得票率僅在百分之五至十五之間。(參考附表一)「神話」、「貶金博士」及「借傑牧師影射族裔身份」三罪在身,令希拉莉盡失非裔票,奧巴馬昨日又連勝兩州一區,三地非裔選票佔三成至五成以上。在餘下非裔票關鍵的初選,將重複令希拉莉致命的非裔票效應。

克林頓真的愚不可及嗎?

姑且提前蓋棺定論,媒體和支持奧巴馬的大小政客都指是克林頓首先挑起種族牌,如屬實,則這種族牌不是打得太不智了嗎?真虧他號稱為首位黑人總統。面對可以定她生死的非裔選票,克林頓夫婦還不斷去侮辱和貶低非裔,不是愚不可及嗎?

很簡單,只要我們多花一點時間整理議題變化的來龍去脈,而且找最原初的版本、讀足本全文,也許你會有另一種體會。重溫克林頓的「神話」說,針對的是奧巴馬的伊戰立場,沒有半字指向他的參選價值。

至於「貶低金博士」一罪,當年詹森總統的年青助理、今天的資深傳媒人Bill Moyers在他的公共電視節目上明言希拉莉只是講出史實,詹森與金博士會談之時,他大都在場。當年詹森總統為了令民權法得以通過,確是冒了最大的政治風險來強力遊說國會的保守派。沒有詹森的勇氣,金博士的民權運動難以在當時取得具體成績。至於「借傑牧師影射族裔身份」一罪,在克林頓發言翌日記者即時找到當事人傑牧師訪問,傑牧師說不覺得被冒犯,還說克林頓講的都是事實。而耐人尋味的是,愛德華.甘迺迪強勢支持奧巴馬,是真的為了不滿種族牌,抑或是因為希拉莉曾說已故甘迺迪總統沒能力通過民權法呢?

是克林頓夫婦愚不可及地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在紀念金博士的一月份玩弄種族牌自焚?抑或是有人比他們更聰明,反客為主、把握良機發動「族裔情意戰」?

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年代出任加州聯邦參議員的Hiram W Johnson有一句名言:「當戰爭發生時,首名死難者是真理!」這是多麼真實的描述,戰爭從來都伴隨著無數的謊言,選戰也不例外。

附表一  奧巴馬非裔票比例

初選州 非裔選民百分比 候選人非裔票%
奧 希
密茲根1/15 23% 30%
南卡1/26 55% 78% 19%
阿拉巴馬2/5 51% 84% 15%
喬治亞2/5 51% 88% 11%
達拉瓦2/5 28% 86% 9%
伊利諾2/5 24% 93% 5%
密蘇里2/5 17% 84% 15%
路易士安那2/9 48% 86% 13%

Tuesday, February 12, 2008

財大氣粗

財大氣粗

  報載中國寧波一個卅二人遊旅團在菲律賓乘飛機回國時出現狀況,其中一名團員因為不肯聽從空姐的要求讓座與一名外籍旅客,雙方發生衝突,最後機長報警把有關華籍團員帶下飛機,其餘團員也跟隨而下,導致全團滯留菲國。初看到這則新聞以為華人在外國航班上被欺負,細看內容,原來只是一個「財大氣粗」的故事而已。

  稍為注意航班飛行安全的人們都會知道,在飛機安全出口兩旁的座位不是隨意任何人都可以坐的。在緊急逼降情況下,空服人員是需要安全出口座位的乘客協助打開機門和疏散。因此,在該排座椅上的客人必須能有開動機門的體力,以及能夠與空服人員溝通操作。在寧波旅客被要求換座的事件中,空姐是因為安全出口座位的原中國旅客不懂英語,而空服員又不懂中國,於是要求懂英語的外籍旅客調換座位至安全出口。可是,座位上的一名中國乘客不單拒絕換坐,還發火說為什麼航空公司不找會中文的人員來服務。言語越演越烈且有成肢體衝突之勢,於是空姐才向機長報告。

  過去因為中國普遍窮困,國際地位低,中國人不受尊重。隨著經濟逐漸富裕,可以一擲千金甚至萬金的中國人也越來越多。但並不一定有了財富就必然會被尊重的,如個人文化素質不提高,有錢消費也不見得就是貴客。

  過去友人曾說,在機場內高聲責罵服務員的亞洲人,大多是台灣旅客。這說法不科學,只能算是部份人的印象。現在中國富人比台灣可能還要多,一個廣東省的國民生產總值已超過台灣。「財大氣粗」這不雅稱號又會否同時被中國大陸旅客所佔去呢?

Wednesday, February 06, 2008

疑幻疑真

疑幻疑真

  廿四個州的總統初選有了初步結果,傳播界一眾權威評論員對於選舉結果各有解讀,但部份難掩失望之情。首是在最近一周被奧巴馬大浪打得頭昏的希拉莉沒有大敗,其次是在多個地方的民調沒有準確預測當選人。

  在媒體上的選情報道,在近一周來都是奧巴馬的利好報道,除希拉莉的本州紐約民調被奧巴馬日漸逼近外,就是連本來大幅領先的加州,也被奧巴馬反超前,有評論更因而預測希拉莉會在加州遭遇滑鐵盧。結果,希拉莉在加州奪得超過五成的選票。這可以說是昨晚廿四州初選最大的意外。因為在昨日早上,主流媒體仍是報道奧巴馬在加州領先幅度擴大。

  為何媒體上的選情與實際投票結果會有如此大的落差呢?同樣情況在新罕州已上演過一次。這裡可以有兩層解釋,一是民意調查失準,二是媒體顯示的選情並不能真實反映實況。

  民調出錯的主要原因,一是意外,另一是方法錯誤。意外是指有突然而來的因素影響了選民,如希拉莉在新罕州的眼淚。方法錯誤是民調並沒有包括各階層的選民,特別是少數族裔。華裔與西語裔近七成支持希拉莉,但他們被民調訪問的比例卻偏低。

  至於媒體上的選情,很多時屬是抽象和煽情的。如甘迺迪大家長支持奧巴馬,在傳媒方大肆報道,予人印象是甘家令奧選情大漲,但結果在甘迺迪老家麻省勝出的卻是希拉莉。

  選情資訊的真真假假,不到投票日是不能作準的。

Tuesday, February 05, 2008

追新抱舊

追新抱舊

  超級星期二終於到臨了,空前的選舉熱情相信會令加州總統初選創下投票率新高。至目前為止,兩黨選戰中最為耀眼的競選口號是「變」。民心思變,是布殊總統八年任期所留下來的成績單,求變幾乎是全民共識。不過,有了共同主題,誰最能說服選民自己才是能真正帶來改變的總統,便是勝負的關鍵。

  支持奧巴馬的民主黨參議員愛德華.甘迺迪說,民眾需要「新的一天,新的一代」。「新」是奧巴馬人氣急升的主要動力,這是切合時勢的。不過,選舉操作是一門很有趣的學問,表面所看見和聽到的,並不就是事實的全部。如奧巴馬將自己打造成為對抗如希拉莉一樣權貴政客的新一代的草根領袖,但他在南卡州初選後的升勢,全是依賴民主黨內公認的元老愛德華.甘迺迪的推薦。而更諷刺的是,愛德華所灌頂傳授給奧巴馬的,是其亡兄甘迺迪總統的精神。愛德華說把甘迺迪的棒子交給了奧巴馬。

  甘迺迪總統遇刺過身之時,奧巴馬還是小孩,而奧巴馬的大群年青支持者,更是未出娘胎。故總統的精神如何可以替奧巴馬吸引選民呢?說穿了最重要還只不過是名牌效應而已。新世代的總統候選人,要元老的加持,這才是政治的現實。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共和黨,麥凱因與羅姆內何嘗不是爭著要做列根總統的繼承人,而同時打著改變時代的口號競選。

  既要表現新活力、新思維,又要搬出舊招牌,兩者矛盾嗎?當然不會,因為競選政治從來就不是尋求絕對真理的地方,任何一位候選人都極之樂意講目標選民愛聽的說話。而且,成功政客必備的條件是經常能夠在矛盾立場間自圓其說。

  希拉莉也是推出「變革」為口號,為何沒有奧巴馬如此成功呢?其中關鍵是克林頓這姓氏將形成新現代新政治家族,令不少人恐懼。與甘迺迪政治望族不一樣,克林頓則富爭議,討厭見到「克林頓家」創造歷史的大有人在,這可以解釋為何希拉莉的可愛指數與被憎惡指數是相若的原因。

Sunday, February 03, 2008

最潮至IN

最潮至IN

  何謂「最潮至IN」?潮與最IN即是時髦之意。明日就是總統初選的第一度真正關鍵時刻,民主黨雌雄相爭,奧巴馬勢如虹。而奧巴馬最成功之處是製造了一股「奧潮」。選奧巴馬是潮的表現,支持希拉莉相對便變得不夠IN了。奧巴馬從一開始至近日都重複一句口號,指希拉莉是過去式的政治人物,翻成流行語,即希拉莉不夠「潮」。這股「奧潮」能否圓其白宮夢,目前尚是未知之數,不過,從觀潮者的角度,從中不無新發現。

  能成為潮流人物,其中必具的因素都可以在奧巴馬身上找到。不論是潮或IN,最重要是予人新鮮感,不新就不能潮,新潮新潮,大概便是此意。奧巴馬在全國政治圈算是新人,又是非裔候選人。從缺點上,新人一般知名度不足,但在追求潮流的世代,舊名字反而是負累。四年前戈爾本欲重出江湖,但在試水溫階段便宣布打退堂鼓,原因是他接收到黨內領袖和黨外金主勸退的聲音,而主要理由是他們不想再次看到「布戈之爭」。他們認為同一組的名字對壘,將會令選民興趣大減。可見,知名度很可能是政治負資產。

  有了「新鮮」基本條件後,能成為潮流,則要靠推廣。奧巴馬的競選運動成功地採用了較其他候選人新式的手段接觸選民,如在視訊網站上發布搖滾樂宣傳短片,組織專攻年青族的宣傳部隊等。此外,還有巨額的選舉廣告費。富商可以白手興家,但在全國,甚至只是全州的選舉,無財是不行的。奧巴馬在參選初期則得到可觀的捐款,讓他可以在放心打廣告。在兩黨眾多候選人中,奧巴馬是廣告開支最多的一位。他大手筆在超級盃時段下廣告,明日初選的廿四個州,除了本州伊利諾外,都有他的電視廣告。相對希拉莉只在十二個州下廣告,宣傳力度明顯有距離。綜合而論,在宣傳手段和經費上,奧巴馬均佔上風。
  
  除了付費的宣傳外,奧巴馬比希拉莉得到更多的免費宣傳。具有追新厭舊工作習慣的新聞媒體,對奧巴馬有職業上的有意或無意的偏好。得新聞媒體的推波助瀾,奧巴馬的競選動運已充份發生潮流效應。何謂「潮流效應」,即人有我有,不甘落人後。眾人都有Ipod,我用別的牌子MP3會被笑不夠IN;當新聞日日夜夜都是奧巴馬之時,如對奧巴馬沒有好感,似乎顯得不識時務。不是嗎?選舉期越近,公開表態支持奧巴馬的人士便越多。

  一友人說本來支持希拉莉的,但看到奧巴馬聲勢凌厲,他也開始懷疑自己有沒有選錯了。潮之威力,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