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谷歌的中國會只剩下黑暗嗎?
沒有谷歌的中國會只剩下黑暗嗎 中國媒體盛傳谷歌快將公布撤離中國的具體安排。世界第一大網絡搜尋服務公司,與世界第一大互聯網市場在較勁。美國《華盛頓郵報》(以下簡稱華郵)十九日發表題為:《中國人民失去谷歌將意味著「只有黑暗」》的報道,光是標題的字眼,已完全凸顯這場全球觸目的角力賽的深層理路。 按《華郵》記者報道,佔中國三分一互聯網市場的谷歌已成為中國人沒法失的必需品,有被訪者說連丟失眼鏡也本能地先想到谷歌找。報導續稱,倘中國不向谷歌妥協,除勢將走向封閉、自我邊緣化之外,還可能引發一場如1989年般的社會動盪。 這篇報道值得玩味。如果谷歌在中國真的已如水銀瀉地,覆蓋性足以令在地百姓沒有了谷歌便只剩下黑暗……,這將是近代東西方文化再度相遇後,一個極度震撼的成果。倘使一切屬實,則中國政府倒是有絕對理由需要擔心了。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期間西方文化的象徵性物品開始進入中國,最早期的有可口可樂。商店窗廚上一瓶可口可樂,甚或只是可樂的廣告,已足以向世人宣示中國已經開放了。其後是麥當奴、肯德基和近年的星巴克。西方商品的流入,同時是西方流行文化或生活模式的引入。全球最大的網絡零售商阿瑪遜(Amazon)為中國的業務起了個中文名字:卓越。美國最前衛的性感女歌手Lady GaGa(嘎嘎小姐),與英國蘇珊大媽的唱片,長期雄據卓越音像產品銷售榜的前十名。 所有商品都附帶文化及價值觀,中國在接受西方事物之同時,也免不了會受西方文化的薰陶和影響。但自然的文化交流是雙向的,本地人接受新事物,而新事物也要適應它的新受眾。這也是中國的肯德基會供應粥品、麥當奴換上中式菜譜的理由。恆河沙數般的例子都在說明,於宏觀格局而言,中國不存在敵意排斥西方文化的徵兆,但畢竟不是每一套荷里活電影都會得到《阿凡達》的熱情對待。 Google於 2005年中開始在中國發展;2006年開始有中譯名谷歌,並於同年在Google.com之外新增Google.cn好便大展權腳。那時的谷歌,有它因適應在地環境而來的調整和妥協嗎?好了,依《華郵》記者那篇報道透現的思路,今天的谷歌在中國佔有一定市場份額之後,便企圖以其自以為「不可替代」的地位提出改變遊戲規則,即是要求中國政府按谷歌的要求來改變互聯網法規。谷歌很自信地認為,強勢如中國,也得忌它幾分。因為谷歌以為已「控制」住相當一部份中國人的生活,就算更多的中國人在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