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Tuesday, September 08, 2009

嘴巴治國

嘴巴治國

  總統奧巴馬今晚將會發表全國講話,重力推銷健康保險改革。民主黨籍的國會議長普洛西提前喝采,說奧巴馬的講話將會化解一切疑慮。支持健改的政客和團體對這場演賦予極高的期望,就如攻城的重炮來了,相信可以一舉轟開城門。健改是新聞熱點,媒體自然也不會錯過,因此在配合炒作下,已形成了萬眾期待之勢。

  論健康保險改革涉及之廣度和深度,以及與百姓民生的緊密度,都是空前的。總統奧巴馬早前曾輕鬆的說年底前,就算沒有共和黨的背書,也要通過健改。經過連月來的文宣攻勢,健改支持度反而日漸下滑,於是才逼得本來避談細則的總統,也要來一場據稱會具備更多細節的全國說明會。可是,如此重大和複雜的立法,單憑總統的卅五分鐘講話就能說明一切;或說,聽了這半小時多一點的演說,民眾就可以掌握足夠資訊相信將要進行的改革的是與非嗎?

  美國的政客太能說了,打從參選舉的第一天起,所有政客都必須能言善道,亦即是政客是靠嘴巴得職位的。選舉文化如是,難道連治國也是如此嗎?三吋不爛之舌,就能替代精密設計的法案嗎?任何政策的優劣都是在於它的可操作性,以及實施後對民眾的利害關係。奧巴馬從一開始便沒有打算由白宮提供健改的細則,任由政策的具體章節湮沒有國會複雜得連議員們也未必看得懂的條文裡。如今因推銷行情不妙,才急忙的聲稱要提供可以「一擊即中」的細則,太兒戲和欠誠意了。

  一場精采的演說可以振奮人心或帶來無比的啟發,這是屬於心理和情緒層面上的反應。社會政策可不一樣,它是需要數據和實例分析的,也需要準確評估各種可能影響。這絕不是一場簡單演說可以解決的,而選擇用演講的方式,所追求的自然不是理性的回應,而是感性的效果。奧巴馬今晚期待的不是各位都明白了健改將怎樣進行,而是要大家都相信健改是好事情,「不再懷疑了,只要相信」。

都下台了

都下台了

  兩岸最近都各自在忙著應付自身的政治危機,大陸有新疆漢人集體上街要求自治區書記王樂泉下台,而台灣因追究救災責任,內閣總辭了。都是因為民怨而下台,湊巧時間上也接近,但所引起的思考卻很不相同。

  新疆自七月烏魯木齊暴動後,最近又發生數百人被針刺攻擊,激發當地漢人上街示威抗議王樂泉施政無能,令治安惡化,百姓安全沒有保障。這場示威導致多人死傷,有失控的危機。最後中央政府宣布免去烏市市委書記粟智及自治區公安廳廳長的職務。這似乎是回應了百姓訴求,但換的人卻不是示威群眾所針對的目標,因而傳出王樂泉找粟智作替死鬼的說法。

  至於在台灣,政府救災不力成為藍綠民眾極難得的一次「共識」,要求馬英九和行政院院長劉兆玄引咎辭職的聲音不絕。馬英九當然不會辭職,最初也沒有讓劉辭職,表明只會調整部份閣員。可是,劉卻在一般以為他將忍辱重整內閣之時,卻宣布辭職。

  上述兩種下台方式很不相同,粟智下台多少有些出人意料,至少不是百姓最期望的。而劉在總統支持下,也不戀棧院長之職,是因為他明白已失去百姓的信任,免強留下,不如瀟洒離場。劉的下台可說是真正民意力量的體現:至於粟智,究竟是出於何種政治考慮,或粟個人到底有什麼責任,中央都沒有說明。

  不論是下台或是上台,總得有一個理,有一個說法。政治任命的官員能接受問責的監督是好事情,但不能單靠民意和社會政治道德規範,須要明確問責的機制。在制度和法理上對於政治任命的官員,該有可依的考核或彈劾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