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民主浪潮衝擊美國外交政策
持續超過一星期的埃及街頭抗爭運動,令鐵腕統治埃及三十年的穆巴拉克總統難免狼狽下台的命運;但在百萬示威群眾前面對最嚴峻挑戰的並不是他,而是遠在白宮的奧巴馬總統。本欲抽身離開中東是非之地,轉而專注亞洲和國內事務的奧巴馬,此時必須要調動每一條神經去掌握中東式民主浪潮可能對美國利益構成的傷害。 中東地區的主要政治問題是以色列的存在與巴勒斯坦人的前途,核心利益則是石油。美國支持以色列的立場如鋼鐵般不容置疑,耗費幾十年的經營和投入以百億元計的各式援助,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一批親美的中東盟友,其中更以埃及的價值最大。美國總統卡特於1978年成功促成了以埃和解,建成了美國就以色列問題的有效防火牆。三十餘年來,美國在中東敏感問題上依賴埃及幾乎無異議的支持,包括兩次海灣戰爭的關鍵時刻,如失去埃及並引起骨牌效應,美國在中東的損失將是無法估計的。 除了對以色列的承諾外,石油利益於美國而言更是重中之重。因此,美國在中東必須保持強大的影響力,甚至是某程度的支配能力。為了國家利益,美國在中東採取實用主義,支持親美獨裁專制政權已是眾所周知的,不要說穆巴拉克,前伊朗國王巴列維與伊拉克前總統侯賽因也曾是美國的上賓與盟友。 但在國際間美國更多以「民主自由」保護者的姿態出現,這種兩面手法的外交政策向來都受到質疑;只不過直至這次埃及群眾革命,才真正讓美國的雙重標準受到空前考驗。站在美國單方面的國家利益,白宮當然願意埃及一切照舊。可是,奧巴馬政府才剛剛在人權和自由問題上向中國發出挑戰,如今又怎能自打嘴巴呢?於是,白宮只能以且戰且走逐日調整的方式回應埃及局勢,但卻一直落後一步。當埃及人大量湧上街頭後,國務卿希拉莉在上周一還表示埃及的局勢穩定,至周日接受美國電視台訪問時,希拉莉還是拒絕回應是否希望穆巴拉克下台。汲取了伊朗使館人質事件的教訓,白宮就埃及採取了同時擁抱民主與獨裁者的政策,一方面表態支持示威者的民主訴求,但又含混其辭拒向穆巴拉克逼宮。 事實證明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奧巴馬派出特使到開羅後,穆巴拉克宣布同意年底不尋求連任,而白宮則發表聲明表示失望,顯然穆並沒有照單全收美國的建議。奧巴馬為穆設計的下台方式,必然先照顧到美國的最大利益。不過,就算一切如白宮的安排,埃及人會否賣帳又是另一個問題。美國在此時才逐步靠近埃及群眾,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時機。目前,在反對陣營中較具影響力的巴拉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