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Thursday, July 31, 2014

西藏印象 之五


  西藏三百萬人口之中,百分之九十二是本地藏族,其餘的百分之八是包括漢族在內的多個民族。據最近一次的人口統計,在西藏生活的漢人共有十六萬,他們是為何緣故離鄉別井,跑到這偏遠的高原生活呢?有一說法是指控中國將漢人大規模遷徙至西藏,目的是從人口上降低藏族原居民所佔比例,最終目的是消滅西藏獨有文化。西藏解放已經逾半個世紀,但漢族才十六萬,數字不會說謊,大舉移民說並不成立。

  與在當地生活的漢人交談,發現他們來藏主要是因為經濟原因,與以色列人在巴勒斯坦地興建殖民區的動機完全不一樣。猶太人是為了佔領土地,而漢人到西藏是希望能謀生活。

  與筆者交流的西藏漢人中,有公務員、專業人員、商人和一般勞工階層。一名從成都到拉薩的女工說,做同一樣的工作,在拉薩工資高出六成。筆者替她算了一下,工資雖然高,但拉薩物價也貴,再加上每年無薪回鄉休息兩個月,計上旅費的開始,實質收入可能與留在成都相差不會太大。一處是連走路也不能太急促的高原,另一處是現代化程度極高的大城市,何苦與家人分離到拉薩呢?

  女工說:在拉薩朋友不多,也不會如成都一樣,休息便往外面消費,在拉薩每周多加一點班也沒有問題。在開支少,收入增多的情況下,住在拉薩更利儲蓄,年終銀行戶口裡存的錢比在成都打工要多得多。不過,她沒有長久留下的打算,在西藏只是當一名過客而已。

  一名從蘇州到林芝開藥材店的漢族男子說,在西藏做生意較容易,林芝緯度又算太高,氣候宜人,有落地生根的念頭。另一名旅巴司機則說,他年青時在西在西藏當兵,退役回到內地經商,生意失敗後又返迴拉薩,發現這就是他的家了。

  不論是短線還是長線,西藏的漢人各自有不同生活期盼,從小商店老闆,到三輪車司機和路邊擦鞋的,都有漢人,他們只不過是西藏的少數民族。



Tuesday, July 29, 2014

西藏印象 之四


  因為西方媒體長期指控中國政府在西藏進行文化滅絕,意思是人為地強逼藏民漢化,摧毀西藏原有的宗教、言語和文化。多年前曾看到新聞說中國推出藏語版手機,當時還有一點疑問,這會否純是政績工程的宣傳呢?手機能使用藏語,並不能反映整個西藏的文化保存狀況。親身走進西藏,終於為這問題找到答案。

  走進西藏大學的藏語信息化研究部門,聽了研究員介紹從七十年代末即開始進行藏語電腦化的研究,如今國際上通用的藏語電腦輸入法和信息處理標準,都是由中國研發的。試想,舊西藏連現代概念的教育也沒有,絕大部份百姓是文盲,才經過幾十年,不但可以在互聯網上使用電腦,為了方便教育程度不高的牧民,大學還開發語音控制的多種手機應用程式,可以不必懂文字,也能在手機以語音查看圖像語音藏曆和天氣報告等。

  據當地藏族幹部說,西藏大學的本科生不論民族,都必須修讀藏語。而藏語亦是法定的官方語言,各政府機構公文都必須藏漢雙語並行,更不要說大街小巷的商店招牌都是藏語,電台電視上也是有藏語的專門頻道。如果政府真的要在西藏強制全面漢化,似乎沒有必要如此花氣力推廣和提升藏語;日本人當年殖民統治台灣,便強推全日語教學。

  此外,去年才公演的《文成公主》實景劇,並不是一般景點流行的遊客文娛節目。該劇投資超過七億元人民幣,每場演出演員逾八百人。看罷此齣歌舞劇,筆者被那濃濃的吐蕃文化所感染和吸引,想到如果藏族同胞看完,必然會對自身的傳統文化更為之驕傲。心裡即時泛起疑問,這有利打破民族隔閡嗎?再到博物館和城市規劃館參觀,古吐蕃文化都被放在重點介紹的位置。先不論民族政策的對與錯,但可以肯定,西藏文化得到現政府的高度尊重,並且發揚光大。

西藏印象 之三

西藏印象

  布達拉宮是西藏最具象徵性的建築,幾乎就是西藏的代名詞。不過,不止一名當地藏族導遊說,布達拉宮是遊客心目中的拉薩行第一站,但藏族同胞到拉薩後則必先去大昭寺。話雖如此,筆者就是普通外來客一名,脫不了仍是先想看看布達拉宮。

  我們是入夜後才進入拉薩市中心,心想著明天便可一睹布達拉宮的真貌了,冷不提防,往旅遊巴車窗外一看,布達拉宮竟然就在左邊窗外,而右邊車窗卻是一間拉一間的商店,果真是大隱隱於市乎。

  其實布達拉宮次身於鬧市也是挺合乎常理的,因為布達拉宮過去是達賴喇嘛的宮殿,它本身就是西藏政教合一的權威統治標誌,與一般廟宇的性質完全不一樣。據介紹,過去在達賴喇嘛執政之時,只有一定地位的高級藏官才能得入宮朝見達賴喇嘛,女性更是完全禁止入宮。宮殿分為紅宮和白宮,紅宮為達賴喇嘛祭祀和宗教活動的地方,白宮是行政辦公和生活居所。

  現布達拉宮是前清1642年重建的,外觀宏偉,但宮內間格與漢式宮殿的氣魄出入頗大。據介紹白宮外牆的顏色主要是來自?牛奶,紅宮外牆色素主要是藏紅花,兩者都是珍貴的材料,全由信眾奉獻。由於顏色很容易脫落,所以每天九月均會從新粉刷一次。雖說是信徒的奉獻,但如此宏偉的建築每年刷一次,所花費的資源真的不少。紅宮內供奉著歷代達賴喇嘛的靈塔,高大的靈塔均是用純金打造,並且鑲上各式寶石,靈塔用料也是由信眾奉獻的。

  西藏地處於高原,農業出產有限,物質資源缺乏,但從布達拉宮可以反映過去資源分配何等的不平衡,金銀財寶,甚至牛奶都高度集中到布達拉宮這政教權力中心去了。
  






Friday, July 25, 2014

西藏印象 之二



  離開四處青山綠樹的林芝,坐車前往拉薩需八小時的路程,用路途顛簸不足以形容,不少路段壓根兒就沒有路,輪下就是一片泥沙碎石。除了路不好走外,氣候變化也越來越明顯,從海拔約三千米的林芝,逐漸向五千米高原進發,車上開始有人感到不適,需要吸氧減輕頭痛和胸口的壓力。彼此在「訴苦」傾談間才得悉,一名團友前一夜在林芝便感到嚴重不適,已經退出了。

  「進藏」一詞過去一直有特殊含意,它代表著異常的艱辛和風險,就算是有醫生隨車的情況下,也沒法讓高原反應完全消失。坐在車上仍能感受到缺氧的厲害,想到沿途所見到的大型基建施工點,那些做粗重建築活的工人,他們身體的負荷又不知是平原工人的多少倍?由此再推想,正在興建的林芝拉薩高速公路,以及通往四川的高鐵,也並不是一般基建工程那麼簡單,在這連正常呼吸一口氣也要特別費勁的地方,這些建設真的來之不易。

  到了拉薩後,一名外事辦主管告訴筆者他是「藏二代」,意思是指早年從內地援藏漢族所生的第二代,也是生於拉薩的正宗拉薩漢人。他的父輩當年進藏支援建設,今天他本人也做著同一樣的工作。也許個別人會視進藏援藏是在公務員體系內謀升遷的快道,但當兩代人均選擇留在這物資條件不佳,氣候特殊的地方,都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懷呢?


(之二  待續)

Thursday, July 24, 2014

西藏印象 之一



  「西藏」──一個充滿神秘和糾結的名字。她獨特的宗教、文化和地理環境,常被形容為地球上天堂,未被現代文明污染之聖地。但2008年的314拉薩暴動,暴徒當街行兇的畫面又是多麼的讓人震驚。一個篤信佛教的城市,在複雜的政治因素包圍之下,暴戾竟然替代了慈悲。而在國際媒體筆下,西藏是一處社會動盪,民情壓抑的地方;中國政府被指以高壓手段治藏,有什麼風吹草動,便會封鎖西藏,不讓外地人進入。再加上其高原氣候,西藏於一般人來說好像遙不可及。抱著熱切期待與滿肚子的疑問,筆者不久前走進西藏了。

  從成都坐最早的航班前往西藏的林芝,摸黑出門,九時許下機,就這樣半睡未醒之間便到了西藏。在旅巴上深深的吸了幾口氣,測試傳說中的高原反應,發現竟然毫無異樣,心想:要麼自己身體比常人強,要麼所謂高原反應只不過真的是傳說而已。經前來接待的地方官員介紹才明白,林芝南與印度相連,海拔僅二千六百至二千九百公尺,而且因為氣候溫和,雨水充份,植被是全西藏最好的,空氣含氧量也是最高的,高原反應的考驗還未真的到來呢。

  在林芝參觀了受外地對口援助的八一鎮唐地村,負責介紹這條示範村的村第一書記是來自清華大學的援藏年青碩士畢業生,他如數家珍地講解村集體的現代管理模式,如何調動各戶的積極性,發展地方經濟。遇到關於村的歷史,年青書記還得找來藏族的老書記說明。而老書記在帶筆者參觀時,不止一次提到足下的水泥路是兩年前才建成,過去全是泥巴,路不好走,這水泥路於他來說好像特別的重要。

  走進村裡一戶人家,獨立三層房子,有前後花園,地下是華麗的藏式大客廳,可容三十人以上同時聚會;內裡現代家具一應俱全,還可以上網。屋主的成年兒子做建築材料運輸,雖然是勞動性質的工作,但小伙子說話卻十分之靦腆,言談間毫不保留地流露出對生活現狀的滿足感。

  稱得上示範村,自然表明這是受到特別照顧,但也不是獨家,當地如這樣得到援助改造的村落正在不斷增加。千里之路始於足下,生活有盼頭比什麼都重要。




Tuesday, July 22, 2014

奧總在忙什麼


  昨日駕車回公司,電台交通報告稱因總統駕到,一段101公路封路會出現擠塞,這令我想到當前全球各地政治和軍事危機四起,烏克蘭馬航善後才剛開始、以巴之戰死傷急升、中國在東海和南海問題上不肯向美國賣帳,習近平更在歐洲、拉美洲和非洲等多國穿梭訪問,與美國的盟友和敵人同樣談得投契;國內健改在法院又遇到新麻煩,此時此刻奧總到訪灣區,有什麼緊急事情要辦嗎?

  這是奧巴馬總統上任以來第十八次造訪三藩市,行程僅一個目的,就是出席兩場籌款會,而且都是高端小眾小範圍的。美國政客從計劃參選之日起,至落任之前,離不開他們日程的頭等大事就是籌款。奧巴馬已經連任,按道理已再沒有為自己籌選舉經費的需要,但作為民主黨的頭號吸金手,他有義務替其政黨籌款,算是投桃報李,或說還選舉人情債吧。

  可是,坐在空軍一號,遠程花幾小時從華府飛到灣區來為政黨籌錢,這算是公事還是私事呢?總統出行可不是一般民眾,保安開支由誰來買單?倘若是用公帑為個別政黨籌款,是合法合理的嗎?這些問題似乎不成問題,因為公眾和傳媒都習慣了,哪一位美國總統或議員不籌款?他們什麼時候算是公幹?何時屬私人時間,又有誰搞得清?


  有美國主流媒體的資深評論說,目前是美國國際外交上最困難的時期,甚至比美蘇冷戰時更惡劣。不過,政黨的籌款機器卻是空前的成功,各層級選舉的開支也創下美國開國以來的新紀錄。如果我們的總統能專心點政務,天下會否也太平一點呢?

Monday, July 21, 2014

正義朋友


  美國國務卿克里日前在咪高峰前洩漏了國家機密,他在接受電視台訪問時,沒察覺咪高峰沒有關掉,被錄下私自批評以色列向加沙巴人發動地面進攻。以色列藉遭到哈馬斯火箭攻擊為由,向加沙地帶發動了大規模軍事行動,至今已造成五百餘巴勒斯坦人死亡,數千人受傷。而隨著地面攻勢的擴大,以軍的傷亡也在增加,但數字仍是與巴人死傷相距甚遠。世界多個地區都有抗議以色列向加沙施暴的示威,所以,克里私下批評以色列,可以說是一個正常人的反應;問題是美國向以世界正義朋友自居,為何美國官員就不敢公開的要求以色列收歛一些呢?

  在公開的官方立場方面,美國自奧巴馬起一直是表態支持以色列有「自衛」的權利,而對於加沙的巴勒斯坦大量平民被殺傷和家園被毀,白宮似乎一直無動於衷。克里私下批評以色列,說明白宮官員仍有著常人的良知,只可惜這正常認知並沒有,或者說不能反映到政府決策上。


  出現這種分裂性表現,反映克里在以巴事務上身不由己,對於以色列的盲目支持已是鐵的政治紀律,與總統或外交部高官的判斷沒有任何關係。政客在以巴問題上要昧著良心,來自猶太社區的龐大政治捐款是主要原因之一,其次可能是沒有人敢挑戰以色列在美國的影響力,恐於自己的政治前途不利。當政客不能按良心處理公務之時,他們是在為誰服務,很值得懷疑。

Friday, July 18, 2014

偽善政客


  馬航客機在烏克蘭東部地區被擊落,不論是烏克蘭親俄武裝,抑或是俄羅斯,又或是烏克蘭所為,都應受到譴責。美國總統奧巴馬昨日專門就馬航遇襲發表講話,大義凜然地將矛頭直指俄羅斯,華府上上下下亦在蘊釀針對俄國展開進一步的制裁。畢竟,機上二百九十八條鮮活的生命不可能白白的被殺害,有良知的人們都應堅持為他們找出現實真相,讓肇事者承擔責任。可是,我們也不能選擇性地公義。

  以色列軍隊向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人發動地空襲已經十二天了,在一輪空襲之後,以軍選擇在馬航出事當天派出坦克裝甲兵團大舉進入加沙,至不完全的統計,巴人死於以軍火力之下的共計二百九十九人,另有超過兩千人受傷,死傷者中絕大部份是平民和兒童,另外還有超過四十萬人無家可歸。這還未止,以軍表示會擴大在加沙境內的軍事行動。

  譴責馬航遭襲事件的奧巴馬對以軍行動表示認同,稱以色列有權自衛。以軍發動攻擊的理由是哈馬斯向以境發射火箭,而至今已造成以色列一名平民死亡,十多人受傷;在開展地面進攻後亦有一名以軍陣亡,但是死於同袍誤射槍下的。從這些傷亡數字對比不難發現,這是一場多麼一面倒的「戰爭」,以色列的所謂自衛還擊已經遠遠超出常理水平。情況就好比美軍入侵伊拉克一樣,小布殊聲稱伊拉克擁有可以襲擊美國的生化武器,結果大殺傷力武器找不到,伊拉克至今已超過一百萬名平民死於戰火之中。


  政客在譴責已發生的暴力之時,忘卻了自身不義之戰,與此同時又鼓勵另一地的血腥殺戮,這不是徹頭徹尾醜陋的偽善嗎!

Thursday, July 17, 2014

誰之過


  馬航一架飛經烏克蘭東部的航班遭擊落,機上近三百人全部喪命。烏克蘭政府指是東部獨立武裝分子所為;美國官方暫保留最終判斷,前國務卿希拉莉則認同烏克蘭政府的說法。俄國總統普京指基輔政權要為悲劇負上最終責任,因為戰爭是他們發動的。成為最大嫌疑者的東部親俄武裝則否認曾攻擊民航機,反指是烏克蘭政府軍所為。雖然沒有敢出面承認責任的,但事故明顯是一宗戰爭悲劇。

  馬航客機不避開戰區,也有一定責任,令人想到亂世之中誰能獨善其身。不論是身陷其中,還是間接被波及,同是受害人。但到底誰是戰爭的罪魁禍首,不同利益和立場者各有不同的說法。美國升級對俄國的制裁,指責普京支持烏克蘭親俄武裝;而俄國則指美國策動基輔政變,直接導致烏克蘭局勢發展至今天的田地。不論如何,今天的烏克蘭已成一齣悲劇,正如許多有美國介入身影的動蕩地區一樣,偉大而激昂的民主口號,爭取回來的更多時是一片慘亂。


  應屆香港文憑試的協恩女狀元陳誠妍說,以損害一點兒香港經濟,換回真普選是值得的。這位生於安樂的中學生,尚未踏足社會,更不要說經歷世情,竟大言不慚地說拿香港經濟作政治交易,多麼可怕的幼稚想法。受訓練準備佔中的年青人,搞亂香港於他們來說是光榮的任務。有傳媒送光環,有免費律師,又有充足的物資支援,被捕後即座空調大巴離場,這種豪華裝的「亂」,當然吸引力十足,但他們真的準備好承受社會動盪的後果嗎?

Tuesday, July 15, 2014

國際無準


  在香港一些所謂學者灌輸之下,「國際標準」一詞成為了好些年青學生的順口溜,包括那些考試能力頂級的狀元,一開口就是「國際標準」,彷彿這就是真理的代名詞似的。「國際標準」四字成為佔中青年的口頭禪,充分反映了口號式文化除了予人一種虛幻的充實感,還會令人變得頭腦更簡單。

  當一些政治人物在香港喊出普選特首要符合「國際標準」之時,人們按理必先要問:何謂「國際標準」?為什麼必須是這款「國際標準」?一般人有一種錯覺,以為凡事加上「國際」二字必然是頂級的。這想法有事實根據嗎?是一種心理情緒感覺?還是客觀的科學原則呢?抑或是長期被奴化的自卑心態呢?

  要解答這些問題得先從「國際」二字入手。國際英文是international,中文翻譯成國際十分之準確,是指國與國之間的某種有相連關係。國際是指國與國的同時,含義是指多國,並不是兩國bilateral,而應是多國之間共通關係。所以,當就某一範疇定下國際標準之時,其本質並不涉及「最高原則」的定義,只不過是涉事的多國所認同的一套標準,因此,它先天便有其適用範圍的局限。例如,雖然世界絕大多數國家使用公制度量衡,但美國偏堅持老祖宗的英制。

  那麼為何今天談到國際法或國際XX之時,總會有一種至高權威的味道呢?那應是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才逐漸形成的。戰後美國一統西方陣營,與蘇聯集團國冷戰,餘下便是貧窮落後的第三世界。以強大的經濟基礎為核心力量,美國領導戰後世界秩序的重建,蘇聯被孤立於外,第三世界話語權是零。因此,戰後的所謂國際XX,幾乎是「西方集團國」的同義詞。美國透過各種國際XX來試圖主導世界政治與經濟格局的發展,類似中國古代以天朝自居,要求四方各國來朝拜進貢一樣。西方國家因為長期處於領導地位,習慣要求全球其他國家都要跟隨或附屬於其設計的國際XX裡。

  踏入廿一世紀,二戰後美歐獨大的格局逐漸被打破,新興國家力量上升,衝擊原來的好些所謂國際準則。因為這些國際XX是按當年那些參與國的利益而制訂的,既然有了新國家加入圈中,國際XX的定義便應按新形勢改寫。但美國堅拒改變,並且將之提升為「普世價值」,好永久保持持其優越性。如果我們相信人類生而平等,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國際力量,便應有權重塑國際標準,而不應有主從之分。


  佔中搞手指香港特首選舉必須符合國際XX,立論出發點是中國沒有制定選舉制度的權利,必須跟從西方編寫的準則。作為全球人口第一大國,快要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中國,為什麼就沒權擁有自己的政治制度。當佔中支持者高喊要國際XX之時,是在登高呼嘯,還是甘當奴才而已呢?

Monday, July 14, 2014

問道於盲


  香港中學文憑試放榜,有十二位考生獲得七科最高成績,社會上習慣稱他們為「狀元」。過去每逢放榜後,媒體均會採訪狀元們,報道他們的學習心得和前途規劃,但今年各媒體爭相報道狀元們對佔中的看法。十二位狀元中十一名都回答了記者的佔中提問,僅英皇書院的麥志鏘拒絕回答,原因是「與放榜無關」。僅憑此回應,麥同學可稱之為狀元中之狀元。要求未成年且沒有投票資格的中學畢業生就高度政治敏感的佔中問題表態,到底有什麼實質價值和意義呢?校園泛政治化的推手是誰呢?

  香港社會目前政治狀況並不是向民主邁進,只見日益氾濫的民粹主義。有朋友用凶險來形容今天的香港,原因是觀察到理性思維逐漸被窒息,取而代之是盲目的群體壓力,社會的多元性受壓逼轉向單聲道。從每年任意灌水的所謂遊行人數,至無從認証的「公投」人數,無不是以量替代思考。

  政治搞手出於不同目的做騷在所難免,香港問題惡化至今天的地步,主要是這批政治搞手不單在政治圈活動,並且長期控制教育界和傳媒。前者為政治運動提供衝鋒隊,後者藉鋪天蓋的單向輿論,黨同伐異,在社會上造成一片白色恐佈。尤甚者,香港一些媒體工作者完全忘卻新聞工作客觀無立場的基本原則,記者編輯親下火線為政黨宣傳,很大程度上扼殺了普羅市民的知情權。

  以十二狀元談佔中為例,更像是有人試圖利用狀元的口來為政治運動加油添柴。狀元考試成績優異,但並不代表他們的政治見解有任何指標性或指導性意義,問他們對佔中的看法,還不如問在中環工作的環衛工人。再加上不同媒體按自身的需要節錄狀元們的語錄,失真程度成疑。

  佔中如果真的是那麼理直氣壯,就讓敢擔當有成熟思想的成年人做主力吧,何必要把佔中火撥向中學生。被廣泛引述聲言支持佔中理念的協恩狀元陳詠妍,自言不看新聞,但支持佔中反抗不義法律。一名對新聞時事毫不關心的中學生,用什麼基礎來論斷基本法是不義之法。年青人對事物的認知很容易受潮流文化影響,佔中於今大抵已成為年青群體中的另一度潮流,其基本原理與追韓劇相差不遠。可是,經媒體一輪的報道,狀元又無端成了佔中的宣傳大使。


  民主的核心元素是理性,不是人氣。

Friday, July 11, 2014

心太狠


  在今日香港七一遊行夜的集會上,主持人重重複複在指導計劃留守的學生被捕技巧,不時又激昂地高喊:「大家最緊要保護好學生」。聽到這句話心裡一股寒氣襲來。七一早上從旺角坐地鐵到銅鑼灣,沿途遊人擁擠,市面熱鬧繁榮,直至靠近維園入口,亦是各泛民政團擺攤的位置,才驟然感到濃濃的政治味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好端端的香港,怎麼忽然間好像變得「腥風血雨」。

  不親臨其境,不明白主事者們的心有多狠。透過刻意營造的晚會現場,似乎有人試圖在炒作六四感覺,既賦予學生們英雄感,又煽動緊張和悲情氣氛,為將要發生的拒捕做好鋪墊。但為什麼要選擇學生呢?一句「保護學生」,彷彿把學生捧得高高的,是「群眾」保護的先鋒鬥士。深一層想想,利用學生衝在最前線,主因還是他們好使好用,亦令警方投鼠忌器。


  成功的群眾運動絕大多數是訴諸情緒,少講理性。因為理性訴求天生少了一股衝動,搞佔中者也心知運動如要成功,便不能強調理性;佔中需要一群衝動有餘不好思考的「勇士」,於是學生便成了佔中的先鋒兼主力。可是,搞手們有否想到經過這番衝擊,若干年後,這些學生再不是學生,他們將如何面對自我?香港青少年一代,在中國數百年來最繁盛的年代,是為了誰在經歷這些虛擬的政治鬥爭呢?是誰讓他們錯失去與民族一起復興的機遇。有朋友為天天叫著「要抗爭」的年青人感到悲哀,擔心他們的前途;但事已至此,能挽回多少並不樂觀,政治就是那麼冷酷無情,真的是無毒不丈夫嗎?

Thursday, July 10, 2014

有政無治


  小人蛇蜂擁而至,搞得奧巴馬必須親臨火線,到德州與政敵州長對話。總統在德州陳述應對小人蛇策略時說,只要國會不玩弄政治,問題便好解決。奧巴馬指的是他將要求國會緊急撥款,標本兼治地減慢小人蛇犯境。可是言猶在耳,共和黨籍國會議長,以及資深的共和黨參議員,均異口同聲的指小人蛇危機是奧巴馬一手造成的惡果。

  不論是總統還是議員,美國政客的專業強項就是玩弄政治。奧巴馬搶先呼籲國會放棄黨派成見,並不是因為他個人相信自己的呼籲有什麼作用,這只不過是為可能來自共和黨的攻擊先打預防針。黨派政治已經把美國帶進死胡同,可悲是政治精英們仍樂此不疲。

  為什麼說黨派政治是死胡同呢?原因並不在於只有兩黨,而是選舉制度。政客透過選舉掌握權力,而選舉的勝敗純以百分比作判。政客只需把握好選舉操作,而不必做成實事。國會目前的支持度僅百分之十三,奧巴馬民望也跌至上任以來最低,僅及四成。奧山馬不必連任,再低的民望於他本人已無意義;至於國會,支持度越低,對參選人可能更有利。因為對政客的失望會導致投票人數下降,於地方選舉而言,低投票率選舉往往更便於操作。百分之十三的支持度於國會議員而言,很可能是好消息。


  民意對選舉結果從數學上沒有多大關係的,候選人只需決勝的百分之五十加一票,管他到底有多少人來投票。這可以解釋目前美國民眾與政客們日漸疏離的現象。政客不必理會民眾,卻能依舊享受政治權力,是美國當前的政治現實。

Tuesday, July 08, 2014

此話怎講


  新一輪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揭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開幕式上講話,重申中美兩國需建立新型大國關系,美國國務卿克里則接受了中央電視台的訪問,呼籲中國放棄「美國在針對中國」的陰謀論。雙方主要官員的會談還未開始,從習克的發言便曝露了兩國的基本矛盾,而且並不是個別政策上的不同立場,更是彼此國際定位概念上的嚴重分歧。

  習近平在講話中強調兩國應「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尊重彼此主權和領土完整,尊重彼此對發展道路的選擇,不把自己的意志和模式,強加於對方。」另一邊廂,克里對央視記者說,由美國設計的《跨太平洋伙佯關係協議》中國應該加入,「我們歡迎中國和其他國家配合這些準則,提升自己以達到更高的行為標準,這是我們為商者都共同遵守的。」

  上述兩段講話內容代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思路,中國主張兩國平等相待,美國以國際最高標準設計者自居,並且認為中國目前仍未達到美國定下的行為準則,要求中國「提升」水平。雖然克里的講話似乎只涉及商業方面,但與美國一直自封為國際唯一領袖思維同出一轍。即美國是標準的制定者,中國有義務跟從;而習近平卻相反指出美國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和模式強加於人;可見兩國的基本矛盾,是不可能透過這類對話會來解決的。

  克里指中國以陰謀論看待美國,此說法於不少華人看來十分可笑,因為克里本人的言論正表明美國要中國臣服的意圖。那麼為何克里還會認為中國搞陰謀論呢?原因是克里不認為要求中國接受美國管控有任何問題,他可能是真心的認為美國有權及有資格制定全球劃一的國際行為模式,中國沒有不接受的理由。面對以王者自居的美國,中國堅持走自主獨立道路便形同「背叛」,這才是兩國矛盾的根本所在。


Monday, July 07, 2014

歷史不能忘

  中國政府今年高調紀念全面抗日戰爭爆發七十七周年,客觀原因是日本右翼政府接連的挑釁,妄圖美化其侵略歷史;就算沒有當前的政治因素,中國人也該永誌此段民族血淚史。沒有人應該活在仇恨中,但明白先輩們的經歷,了解民族曾經走過的路,才能更準確地認識自我。

  以香港為例,有報道指從今年七一遊行各團體的籌款所得數字,激進的本土派領先其他傳統泛民政團。自從保衛天星碼頭和皇后碼頭起,香港的所謂「本土」派政團便逐步走到政治舞台的前方。不論是旗幟鮮明的港獨,還是事事標榜「我是香港人」其他團體,從他們的標語和口號,不難發現他們反政府的動力主要是來自一份「香港人的優越感」,而中國大陸的人和事則是這份優越感所歧視的目標。

  這份脆弱的「港人優越感」其實是建構於對國家民族歷史的無知,無知滋生自大。今年七一遊行的主題口號是反共,實質是反中;一些人強調本土,彷彿香港存在一股足以與中國大陸劃清界線的獨特性。可是,若要談香港本土,不能只講英殖時期的龍獅旗,也要談鴉片戰爭及港原居民武裝抗英。香港不單單是屬於上街叫罵中央政府的青年,也是東江縱隊戰士們的香港。香港的歷史不會輕易便被政黨的新鮮口號所割斷,香港從來都是中國的香港。就算是港英時期,為什麼所有政府部門主管都必須是英國人?正因為倫敦政府明白這片土地是屬於中國的,香港中國人信不過。


  時下侃侃而談的香港政治少年,之所以如斯無知且自大,皆因特區政府過去十七年忽視國民教育之故。歷史不能忘,而在此之前則必須好好讀讀歷史。

Thursday, July 03, 2014

大局與小局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韓國作出歷史性訪問,受到韓國總統朴槿惠的隆重歡迎;美國媒體就此發表文章,提醒白宮要關注中國正在削弱美日韓的聯盟,從而危及美國重返亞洲的戰略部署。《華爾街日報》更有評論文章向韓國柔性發話,稱美國支持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出發點都是為了更好保衛韓國,作者似乎在替白宮安撫韓國,希望勿為日本而與中國走得太近。而日本趁此也搞點小重作,表示放寬對韓鮮的部份制裁。中美韓日朝的多邊互動與角力,一時間因習近平首爾行變得更熱鬧和複雜。

  不論是重新發展通向歐洲的現代絲綢之路,還是與非洲及甚至中東國家頻密互訪,中國正在大規模的構建其於新時代的國際地位,而且看來已取得一定成績。習近平在國際外交上爭取主動,布局和思慮均著眼於長遠國家利益。從另一角度看,中國外交領域得以擴闊,主因還是因為綜合國力的增強。

  正當北京為中國的長治久安努力創造穩定及安全的周邊環境之時,香港一波又一波的反中運動卻在升溫。以年青中學生及大學生為主力的佔中運動,趁七一成功地在中環實地培訓示威者如何被警方拘捕,負責清場的警員無奈地成為了培訓工具,事後還遭被捕青年投訴警員對著他們吃糯米雞。

  在七一遊行現場,看到好些青少年邊舉著港英殖民地旗幟,邊派發香港獨立路線圖單張,有的身上穿戴著有英國國旗的衣服或飾物,一名看似像十五六歲的青年連手機背景也是一幅英國旗。這些少年親英派大概不知道現任英國首相卡梅倫是如渴望北京多給他關顧眼神。

  在嘉年華氣氛下的反中大集會上,大伙們抱團取暖,溫馨又激昂。如果這就是這些香港年青人所看到的世界,廿年後他們又將有何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