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Tuesday, November 30, 2010

誰想和平

  美國結束了與韓國在黃海歷來最大規模的海空軍事演習,到底達到了什麼效果呢?據美韓在演習前的公布,軍演是為了震懾肆意挑釁的朝鮮,展示美國有保衛韓國的決心。這目的達到了嗎?朝鮮會因為這場軍演而不敢與美韓軍隊對抗嗎?要穿越種種外交辭令和偽裝找出一些事件的真相,除了等待維基洩密外,依一般罪案的偵查手段──受益人也是最大嫌疑人,也許會有更大的發現。

  採取排除法,朝鮮半島一片風聲鶴唳,最直接受害的將是韓國和朝鮮。西方媒體慣於採用朝鮮是野心挑釁者的立場寫報道,並且將之歸咎於金正日在部署由小兒子繼任。這觀點表面上幾乎沒有問題,但卻極不符合邏輯。

  金正日扶植兒子繼位是事實,但如果說老爸要挑起戰爭,好讓年輕又沒有任何軍政經驗的兒子能座穩江山,不是弄巧成拙嗎?因為對外局勢越複雜嚴峻,越會曝露兒子的弱點,金正日就不怕亂軍心,或有人趁機奪位嗎?按正常的思維,金應為兒子創造一個穩定和平的過渡期,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兒子和中國領導人的直接關係,因為一旦自己不在,令保住少主江山的就只有中國了。至於已經富裕起來的韓國,能捱多少個朝鮮導彈呢?打仗的意願比朝鮮還要低。

  至於中國,一個不穩定的朝鮮半島帶來的只有一大堆極難解決的政治和軍事難題。俄羅斯情況複雜一些,雖然欲重振國際影響力,但一役金融海嘯後,打亂了普京對國力增長的算盤,發展經濟仍然排在議程的首項。而且,與蘇聯時期不同,朝鮮不再負有傳播蘇聯共產主義的角色和任務;在政治價值上考量,維持朝鮮的存在可以繼續牽制美國,但如演變成戰爭,俄國未見得有直接的利益。

  日本方面,雖然自身經濟和黨派問題一籮筐,但邊國家局勢可以成為擴軍的借口。當然,再搞一次大東亞共榮圈的機會是零,但有限度的借勢擴軍,鞏固日本在亞洲的話語權,於日本而言不無好處。就算兩韓真的動手,日本有美國的保護,被波及的可能和程度應該也有限,反而韓國陷於戰爭,於日本經濟上也許還有好處。

  最後,朝鮮半島戰鼓擂動,最符合美國的利益。亞洲是目前全球經濟最穩定和有增長的地方,奧巴馬上台之後,以韓戰以來最龐大的軍力集結,告訴亞洲各國美國才是亞洲地區的領導人。所以,自天安號事件以來,奧巴馬完全沒有採取對話的方式解決糾紛,而是上演連串的軍演,促使韓國和其他亞洲國家大額購買美國軍備。也因此,炮戰後美國也只是循著軍事層面回應,外交上做戲似的要求中國約束朝鮮;當中國真的呼籲重開六方會談,美國又大潑冷水。看來,奧巴馬政府是期待著朝鮮半島局勢進一步惡化。 

  

奧巴馬政府危險的朝鮮半島政策

  眼睛緊盯著白宮寶座的前阿拉斯加州州長佩林在感恩節前鬧了個國際笑話,她說:「我們必須與我們的盟友朝鮮站在一起」。在朝鮮半島問題上搞錯對手的不只她一人,現任白宮主人奧巴馬何嘗不是。

  本月22日兩韓發生炮戰後,美國高調反應,官方即時仔細公布白宮的應對過程,而華盛頓號航母已立即駛往黃海與韓國進行聯合軍演。美國的反應快而猛,已超乎阻嚇這層次,更像是在證明美國才是亞洲的領袖。

  而最值得注意的是,奧巴馬政府在炮戰後翌日立即將中國扯進去。先是指責中國縱容朝鮮,要求中國向朝鮮施壓,之後表示將直接與胡錦濤就事件通話。炮戰後奧巴馬即時與李明博通電話,但與胡的電話卻是未通、先預告。有理由推論,奧巴馬的預告通話誠意不足,倒是借意點名要中國領導人「看著辦吧」。一時間,國際輿論竟把炮戰的帳算到中國頭上,塑造了中國負面形象,令人覺得中國是亞洲不穩定因素的製造者,而不是中國一直聲稱的和平愛好者。

  說中國是「朝鮮問題」源頭是不公道的,二戰以來的所謂朝鮮問題,實由美蘇兩超級大國一手泡製。二戰尾聲,搶佔前日佔亞洲土地成為美蘇分秒必爭的競賽。由於蘇軍比美軍更早進入朝鮮半島,美國急忙中提出以三八線作為美蘇兩軍受降區域的分隔線,北面歸蘇聯,南面歸美國。就這樣,剛脫離殖民統治的朝鮮旋即又被瓜分為兩個國家。

  最初的所謂「兩韓問題」,一般視為是共產主義與民主政制之爭,鮮有點出實質是美蘇在亞洲爭奪影響力的結果。五十年代初,朝鮮欲以武力統一朝鮮半島,而美軍也有動手消滅朝鮮之意。於中國而言,若由美軍統一朝鮮半島,等同美軍從此就駐紮在鴨綠江邊。於是,數十萬中國志願軍支援朝鮮。這是中國被扯進朝鮮問題的原因。

  而一九九四年朝鮮半島出現另一種形態的「朝鮮問題」──核武。當時金日成表示要重新展開提煉濃縮鈾。至此,朝鮮問題已實質化為核武威脅。同年,前總統卡達作為克林頓總統的特使親訪平壤,促成美朝最終在日內瓦達成框架協議,令朝鮮停止核計劃及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監管。克林頓於二零零零年十月派國務卿奧爾布賴特訪問朝鮮,獲得當時金正日親口保證不再試射長程導彈。

  可惜小布殊總統上任後立即凍結了美朝對話,其後更稱朝鮮是邪惡軸心國。金正日的回應是驅逐國際核監察員,重新啟動核武計劃及進行導彈試射。小布殊其後因伊戰膠著,為免幾面開弓,轉以六方會談緩和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但仍堅拒與朝鮮直接對話。

  奧巴馬競選時曾批評小布殊與朝鮮停止對話政策失當。但他上任後不久,朝鮮宣佈發射人造衛星、美國卻認為是試射長程導彈時,奧巴馬政府立即向聯合國要求制裁朝鮮。奧巴馬的選舉承諾非但沒有兌現,更一再對朝鮮施以經濟制裁。由今年三月的天安號事件至十一月的炮戰,奧巴馬這位和平獎得主,基本是只採取經濟制裁和軍事震攝手法來修理朝鮮,作風比小布殊更鷹派。朝鮮半島在過去一年間火藥味轉濃,跟奧巴馬政府重回亞洲的政策極有關係。美韓除聯合軍演頻頻外,近日韓國更宣布會向美國增購大批先進軍備。

 總括而言,克林頓跟朝鮮直接對話,試圖兵不血刃地解決朝核危機。小布殊則礙於中東戰爭纏身,最終接受六方會談。而奧巴馬擺出的,卻是不惜兵戎相見的格局。

  今年七月才從朝鮮處理美國人質問題回來的卡達總統說,朝鮮領導人多年來發出一個很一致的信息,就是只要取得與美國直接對話,朝鮮是願意在核問題上作出讓步的,並重新回到九四年的框架協議上。卡達建議美國接受朝鮮的建議,但他認為比雙邊直接會談更重要的,是遊說中國協助促成朝鮮半島的統一。

  卡達的建言一語中的,朝鮮的長久和平繫於能否早日統一。可惜奧巴馬看來並不看重東北亞的和平,他更關心的是如何借朝鮮議題重返亞洲,與中國爭做亞洲一哥。與克林頓和布殊相比,奧巴馬的朝鮮政策屬於危險的下下策。